胡琴说的背景情节研究背景是什么意思思

张爱玲(-),原名张瑛,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女婿。年,张爱玲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次年考取伦敦大学,后因战事改入香港大学。年她离开大陆到香港,年赴美定居,年病逝于美国洛山矶。
张爱玲自小聪慧,少年时期就已开始写作和发表作品,但她真正成名是在上海沦陷时期。年,张爱玲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同年发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年出版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年以梁京为笔名发表长篇小说《十八春》(后改为《半生缘》),年,她在香港写作了颇受争议的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
赴美之后,张爱玲创作不多,其文学活动主要是改写以前作品。例如,年她将《金锁记》改写为《怨女》在香港《星岛日报》连载,在《怨女》中主人公的名字由曹七巧改为银娣。张爱玲后又将《金锁记》改写成英文小说(《粉泪》),但被美国出版商退稿。年,张爱玲又将《粉泪》改写成英文小说(《北地胭脂》),由英国的凯塞尔出版社出版,但评论界不予好评。
总体来看,张爱玲小说的题材很少有温情的成分,相反多是一些父子反目(《多少恨》)、姐妹相残(《十八春》)、毒母食子(《金锁记》)、手足相煎(《倾城之恋》)的故事。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亲情相残的故事成为一种最具普遍意义的原型模式。这可能与她童年和少年时候的经历,尤其是她父亲的冷酷有关。这种对血缘亲情的质疑,也是对中国传统人伦的虚伪性的审视和批判。
《金锁记》最初发表于年月的《杂志》月刊第卷期,小说描写了从辛亥革命到其后三十年间一个出身于小市民阶层的女子曹七巧可悲又可怕的人生命运。她是乡村小镇一个小麻油商的女儿,年轻的时候俊俏风流泼辣,却被贪婪的兄嫂卖给一个旧式大家庭的瘫痪少爷做媳妇。由于这门畸形婚姻,七巧在情欲和黄金的摧残、折磨下,从一个痛苦无望的妻子,变成多疑善妒的寡妇,最后终于沦落成心理变态的母亲。这篇小说发表以来,受到众多文学批评家的赞赏。年,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称赞它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夏志清在他编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它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之所以能受到如此好评,应该归功于作家对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
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受害者。她之所以能从一个小业主女儿,成为门第颇高的姜家的二奶奶,只因为她所嫁的丈夫是个骨痨病人。有钱有势的人家决不肯把女儿嫁给这样的人,但七巧的哥哥希望妹妹高攀了,自己可以占些便宜。七巧接受了不幸的命运,她也想着一旦丈夫去世,自己分到一大笔钱,她便可以独立自主了。但是,七巧是个健康的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但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相反,越是压抑得厉害,越要通过反常的方式寻求出路。于是,她置礼教于不顾,冲破叔嫂之防,不顾一切地向她的小叔子姜家的三公子季泽坦白心迹,或大胆与之挑逗,或真切哀婉恳求。可是平日走马章台的三少爷对她却严于叔嫂之防。十年后,当季泽因贪图七巧的财产而向她示爱时,又被七巧识破而拒绝。因此,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
但是,曹七巧的悲剧更在于她是一个施害者,而且受害的对象不是别人,是她亲生的儿女。七巧因得不到情爱而压抑,在压抑中她开始疯狂,因为疯狂她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儿子长白结婚后,她百般挖苦,使他不能和妻子同房。她还替儿子讨了个姨太太,使媳妇的日子更不好过。后来,妻妾二人都在不堪折磨之余,结束了生命。对女儿长安也是如此。她百般破坏女儿的婚姻幸福,使快三十的女儿不能出嫁。她要控制、折磨她女儿。一年一年过去,长安也抽上了鸦片,脾气也同母亲一样的恶劣了。
曹七巧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变态人格的女性形象,作家通过精细的心理刻画塑造了这个人物,把曹七巧的那种道德上的恐怖加以充分的描写。作家在小说中就明确地说,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儿子女儿恨毒了她,但是她无法控制她自己,只能让疯狂拖着她往绝路上走。她要报复,报复她为黄金付出的代价,不顾一切,不择对象,情欲就是这样盲目地支配着人。七巧的悲剧是无可奈何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这就使她的悲剧具有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意味。
《倾城之恋》发表于年-月的《杂志》第卷-期上年曾由张爱玲自己改编成话剧公演,引起轰动。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离婚的白流苏寄居娘家,所带的家资耗尽之后遭到兄嫂的冷嘲热讽。实在不堪哥嫂的鄙夷和羞辱,白流苏决定嫁人,正好遇上了从国外回来的范柳原,于是两人便谈上了恋爱。然而,范柳原只想找一情人而不想结婚。两人正陷入困境时,香港被日军攻陷了,这个偶然的事件让两人在患难中相濡以沫,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终于结为夫妻,白流苏也遂心地成为了范太太。
小说以倾城之恋作为题目,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似乎要讲的是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因为倾城倾国这个词语来自典故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按着传统意义导引下的读者期待,倾城之恋就应该是摈斥一切功利约束,一种如仙如死、刻骨铭心的爱情传奇,或者说倾城之恋本身就是崇高、神圣的化身。然而,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恰好相反,小说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她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多于爱情。作者是在倾城的本源意义上来解说这段爱情,即男女主人公是香港这座城市被日军攻陷时恋爱上的。傅雷曾批评这篇小说: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的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傅雷的批评最后归纳为两点:勾勒得不够深刻,华彩胜过了骨干。
后来,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对此作了辩护: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其实,这种参差对照的艺术追求和反高潮的文化思想正是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独特风格,它不同于《金锁记》有强烈的悲剧感,给读者心灵以震撼。但是,小说中人物的种种自私和自我谋划,以及这个世界的复杂、肮脏、无常等,都让人体味到人的脆弱、命运的无常以及世界的异己感和荒谬性。尤其是最后二人的结婚,这貌似圆满的结局背后,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的坚强与自信,不是人自己成就了自己的命运,决定人命运的是一种偶然的外在因素战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倾城之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较早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说
.年代中期,张爱玲以《传奇》在上海一炮走红。她以自己传奇的经历,传奇的性格,传奇的笔触创作《传奇》造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
.世纪年代中期,北大和其它一些思想活跃的大学在课堂上把张爱玲作为重新发现的话题。方法热的讨论使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手法特异: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等是人们欣羡的动因。
.九十年代
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义的评析,后又偏重于对张爱玲传奇人生的研究。一批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对张爱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各自创作中留下影响的痕迹。
随着张爱玲的海外仙逝,这位奇女子以死在大陆媒体中再度火了起来
张爱玲的小说是沪港社会的传奇,被称为香港传奇的有《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封锁》、《心经》、《倾城之恋》等;而被称为上海传奇的主要有《十八春》和《五四遗事》等。
张爱玲受到身份和环境的影响,喜欢和善于表现时代转变中的大家族的生活。她的绝大多数篇目表现了大家族的华丽和华丽背后的不堪。如《金锁记》、《十八春》、《沉香屑第一炉香》等。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数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但通过这些女性主人公之间,以及她们与男性社会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她对人与人之间的恶劣的生存状态感受。首先张爱玲的小说大量展示了具有私人性的现代都市女性生存状态。《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与姑姑梁太太之间。《心经》中的小寒和母亲之间,《十八春》之中的曼桢姐妹之间全无亲情可言,有的只是彼此的利用。当信任失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如萨特所说的那样他人即是地狱。其实,张爱玲不仅揭示了女人与女人之间,同样也揭示了女人与男人之间的关系。《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表面在倾城之下尚在恋爱,好像很是轰轰烈烈,但是一个不过急于找到一个买主把自己用不太贱的价格买出去;一个不过是在百无聊赖之中找一个还风韵尚存的女人打发自己的无聊。就是结婚了,又当如何,白流苏发现范柳原再也不给自己讲有趣的故事了,也许故事还是有的,只不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了。《五四遗事》中的一方是倾情相托,而另外一方则不过是把她当作破案的诱饵。苍凉的人生感受:人生的毁灭感受,对时间流失的敏感体察。苍凉的人生感受:人生的毁灭感受,对时间流失的敏感体察。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的营构大多以心理为依托;视角的不断转换,造成多层次性;具象与抽象的自由转换;通过形式的运用,将颜色、声音、感觉等多种感觉形式贯穿。丰富多彩的心理刻画。& 风从窗子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和一幅金绿山水屏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喜翠竹帘已经黑色了,金绿山水换了一张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也老了十年。
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在诗情画意中实现了场景的转换,在飘逸的意境中渗透了深厚的历史感、沧桑感。这是首先引起读者注意和赞美的部分。外表的美永远比内在的美容易发现。何况是那么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新旧文字的揉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正是恰到好处。 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字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老早摆在那里,准备来叙述这幕悲剧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的风格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尽其效用。例如:三十年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有些凄凉。这一段引子多不但目的描写那么新颖,不但心理的观察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了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假如风格没有这综合的效果,也就失掉它的价值了。
《金锁记》中曹七巧从一个市井中的姑娘变成一个变态的老太太,给人以沧海桑田的感受;作品由三十年前的月亮开始,又以三十年前的月亮收束,始终将故事中的人生笼罩在一片历史的苍凉氛围中。在叙述人物时,先是由女佣的夜半对话介绍了七巧的履历:家庭出身、地位、脾性。接着让七巧出场处于众妇中,一步步展现她的处境、痛苦、扭曲的心态。《十八春》写出了人物命运的巨大变迁。
《金锁记》和《心经》中展示了人物深层的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节,而在更多的时候则是运用精神分析手法透视人物的深层的潜意识和前意识。注重人物意识的流动,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现代的情绪。张爱玲对七巧心理的描写以下面这段最为经典: 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来,他跟她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错综复杂,不讲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呢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她微微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啊他难道是哄她吗他想她的钱。她卖掉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使她暴躁起来,就算她错怪了他他为她吃的苦,抵得过她为他吃的苦么好容易她死了心了,他又她,她恨他,他还在看着她他的眼睛,虽然隔了十年,人还是那个人啊!就算他是骗她的,迟一点发现不好么即使明知是骗人的,他太会演戏了,也跟真的差不多。
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是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奈她自己,她进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悄敲匆换厥拢抗楦?康资裁词钦娴模?裁词羌俚当曹七巧看见季泽来看她的时候,她沐浴在幸福的音乐中;但得知季泽不过是要算计她的几个钱时,她大怒了;但当季泽真的就走了之后,她转眼就后悔了。不是采用冗长的独自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七巧、季泽、长安、童世舫、兰寿,都没有写他们内心的篇幅。但他们每个动作,每缕思维,每段对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两次叔嫂调情的场面,不光是那造型美显得动人,却还综合着含蓄、细腻、强烈、大胆,这许多似乎相反的优点曰每句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鲁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在这样的心理刻画中,作者不是单纯地写出心理,而是尽量揭示这样的表层的语言、行动和潜在心理之后的深层心理那个在冥冥中主宰着人的潜意识和前意识。如七巧对儿子的控制很显然与恋子情结有关,对女儿的婚姻的拆散则有着变态的人生报复,上半部所写的妯娌对话则呈现出七巧性的无意识。&&&&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篇心理情绪色彩极强的小说。坐怀不乱的佟振保同时又是一个色情狂,内外双重人格。作者只是小心翼翼地收集着人物点点滴滴的潜感觉,由此串成一段故事。人物的潜意识从几乎无聊的感觉里泄露出来,本能欲望在瞬间的闪念中挣扎着。小说基本从佟振保的视角,通过人物种种具像化的感觉来描绘图景、编辑情节,展开各种冲突,从而使貌似客观的写人叙事的文字染上了浓厚的主观心理色彩。
新与旧的对照;冷与热的对照葱绿配桃红式参差的美感。一方面是倾城之恋,另一方面是相互的利用;一方面是封建的堂皇的大家庭,另一方面是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新潮时髦的人物,另一方面是腐旧的灵魂;一方面是《红楼梦》式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具有现代意味的叙述语感。
多采用传统的说故事的传统,即说书人娓娓道来的全知视角。《茉莉香片》的开头写道:为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但是悲哀的城。您先倒上一杯茶当心烫!您尖着嘴轻轻吹着它。在茶烟缭绕中,您可以看见香港的公共汽车顺着柏油山道徐徐的驶下来。到这里故事正式开始了。这便是典型的说书方式的开头。还有一种方式是采用开场结局遥相互应的形式。《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开头: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结尾呼应道:这一段香港故事,就到这里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金锁记》《沉香屑 第二炉香》也都采用了开场结局相呼应或说书方式的开头。
《连环套》套用旧小说的词汇,迅雨称之为套语滥调旧小说的渣滓。张爱玲则辩解为特地来用一种过了时的词汇来代表年代和地域这双重的距离。请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出场:众人低声说笑着,榴喜打起帘子,众人低声说笑着,榴喜打起帘子,报道:二奶奶来了。兰仙云泽起身让座,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着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皱小帕,身穿着银红衫子,下着葱白线镶滚。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曹七巧淖魈?褂屑阜窒裢跷醴铩U饫锇选说写成道,任务衣着举止的刻绘,三角眼小山眉之类的类型化的肖像描绘,亦文亦白的语言体式,都是从旧小说里幻化出来的。&& 反讽手法:《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写梁太太出场:一个娇小个子的西装少妇跨出车来,一身黑,黑草帽沿上垂下绿色的面网,面网扣着一个指甲大小的绿宝石蜘蛛,在日光中闪闪发光,正爬在她腮帮上,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未坠的泪珠,暗的时候像一颗青痣。这绿宝石的意象,就是对梁太太的暗喻头捶怼&& 造语新奇。使用通感:曹七巧茶给喝下去了,沉重地往腔子里流,一颗心便在热茶里扑通扑通跳。《年青的时候》形容女打字员的装饰:头上吊下一嘟噜黄色的卷发,细格子呢大衣。口袋里绿手绢与衬衫的绿押韵。
张爱玲运用通俗的传奇和言情故事讲述一个现代都市中的故事,在通俗的市民的语言中营构出现代的诗的意境。这既让知识阶层接受也让市民阶层喜欢。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意境和语言。也即所谓新旧文学的糅合,新旧境界的交错。
张爱玲是一位难以参透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给读者留下了诸多思考的空间。在她的小说集《传奇》初版的扉页上张爱玲写道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她强调的普通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老百姓劳动群众而特指大都市里的小市民。张爱玲小说笔触主要伸向沪港社会的饮食男女津津有味地谈性论食展现小市民的小奸小坏。就当时文坛而言实为异端。张爱玲年初登文坛,《传奇》也是在最初二三年内完成。当时抗战进入异常艰苦的阶段抗日爱国成为文学的时代话语。而在这样时代氛围中登上文坛的张爱玲既不描绘悲壮的战争也不表现英雄主题小说不闻时代气息始终进行着自己独特的审美选择。为世人展示了一个荒原般的世界透过它人们依稀可以解读出她的荒原般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由悲观的人生态度、复杂的心理冲突、陈旧性的心理创伤、浓重的失落感、人生的悲剧意识和作者的悲剧气质构成。研究界这样评价她的小说横看成岭侧成峰。她凝眸沪港社会凡俗人生但这种审美选择的内驱力是什么有怎样的深意蕴?
张爱玲以其创作清晰地绘出了她的心路历程借用她在其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一句话她是在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展示的荒原世界在现代中国作家的创作中是特殊的她的失落感之浓重也是少见的。她的作品,不但撼人心魄有时甚至是彻骨冰寒。独特的审美选择源于她独特的人生观和对现代人的独特认识。她的创作与她的人生经验和心灵创痛是分不开的。
、独特人生经历、心理体验造成她独特人生观的人,决定了她独特的审美选择。
()人生经历、心理体验:
家族的失落。如上节课介绍过的,张爱玲是一个曾经非常显赫的家族的后裔但在她出世时,她的家族已经败落。辛亥革命改变了她的家族的命运荣华富贵锦衣玉食顿成过眼云烟幼年的张爱玲不可避免地感染了家族失落的忧郁情绪。
爱的失落:失落于父母之爱家庭亲情。张爱玲涉世之初最早的人生感受即是父母不和。父母离异后她便开始承受不堪承受的压抑性格日趋内向。在家庭破裂的过程中走完童年和少年时代。心理学认为童年经验在人格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很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纵观张爱玲一生之所以孤独寂寞是因自卑感过早裹住了她的心灵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正常的童年生活,儿时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慈爱安全感受挫是她最初的心理重创也是她的人生悲剧意识的最初的种子。她曾因要出国求学被父亲软禁了半年差点死去。这些促使她开始质疑生命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私语》:她仰首观月淡淡的月光隐含着的竟是静静的杀机。到母亲身边后,因她从小由仆人带大生活不能自理在实际生活中如同废物她的自信是在文学创作上。但母亲漠视女儿的创作才华却对女儿做不成淑女表现出莫大愤怒刻薄地说我宁愿看你死《私语》几乎摧毁了张爱玲的生存自信。此时正值青春期心理学认为此阶段在人格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更甚于童年创伤性经验对人格心理的影响巨大。父母造成的心理创伤激起了张爱玲对父母的敌对情绪但作为未成年少女她又必须依赖父母生存同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孩子对父母抱有敌意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她必须压抑这种敌对情绪其结果便是这种敌意凝结于潜意识之中形成心理冲突影响人格心理的发展导致自卑与孤独感的不断滋长。渐渐地她对周围的世界生出了普遍的敌意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基本焦虑。她的性格更趋内向敏感产生强烈自卑日益走向自我封闭。随着对母亲的爱一点点被摧毁她的人生悲剧意识也一层层深入。《我看苏青》:张诉说了她做的一个梦梦中的她在雨夜中孤立无助胆怯可怜无处藏身。这梦是她潜意识中心灵创伤的再现表现出她对世界的基本焦虑那就是她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充满敌意的世界之中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作为一个早熟敏感聪慧的女孩子她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感受更深产生了难以拂去的悲凉忧郁、恐怖和危机感觉得什么都把握不住形成了有浓郁悲观色彩的人生观,以悲观态度看待人世世间一切在她眼里都是险恶变态的。
理想的失落:年张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考试列第一。欧战爆发改进香港大学。这是张依靠自己力量改变命运的最初成功极大鼓起了她的自信心她憧憬着能通过发愤学习成为佼佼者被选送英国深造。港大时她获得一连串第一两获奖学金进一步激励了她的自信与自立。她沉溺在对理想的憧憬中可是香港战争无情地轰毁了她苦心经营的计划。她真切地意识到战争对她的命运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开始感到一种更深刻的生存体验生命是渺小的人生安稳是脆弱的在灾难的背景下在死亡的阴影中个人的自信与自立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脆弱的生命存在于风雨飘摇的世界之中个人的命运乃是被不可知的力量左右着。她对人性的悲观扩张成对历史文明的悲观。人的存在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就是张爱玲在建构她的小说世界之前源自于她的经验世界的基本心态这种心态左右了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方式。
()独特的审美选择。
读者惊叹张爱玲出手不凡以岁人生阅历却对人性作出如此冷酷、深刻、老道的解剖了解了她的人生经历和心理体验,个中原委就能理解了。张爱玲曾多次提到她喜欢被人称为人世挑剔者的英国作家毛姆因她与毛姆一样也是以揭出人性中的丑恶为己任。她对毛姆的欣赏实际上已表明她找到了与自己心态相符的观察生活的视角那就是做一个毛姆式的人世挑剔者无情地解剖人性的丑恶。战争摧毁了张爱玲的人生规划她除了拥有她的经验世界和文学天赋外别无他物,很难在卖文为生这条道路之外找到别的出路。于是被时代和社会推挤着成了一个人世挑剔者。凭借文学天赋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提升到艺术境界。
由此解读她小说的精神实质便不再困难。张并非大思想家她的小说也并非如萨特、加缪一般表现深邃哲理只不过是直觉地将经验世界转化为小说世界。童年失落于家庭又与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又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动荡的社会中感受到时代的沉落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她的狭小却又相当完整深邃并充满了荒凉感的经验世界形成她复杂的心理冲突与失落者心态这种心态又规定了她对人生的悲观态度当她看到人世间最温情的亲子关系被撕去了温柔的面纱露出赤裸裸的自私冷酷之后她已无法对人性产生乐观美好的认定。这种悲观态度又规定了她看取人生的独特视角由此更形成了她的小说世界的基本主题揭示在不可避免的时代沉落中人的苍凉的生存状态。基于此她的小说世界中的人物无一不在风雨飘摇之中沉浮为求得生存无所不用其极穷形极相地展示着人性的丑恶然而他们终究逃不脱命运的惘惘的威胁结局仍是凄哀。由这一基本主题出发便不难理解弥漫于张爱玲小说中的荒凉了它既是悲惨际遇在作者心理上投下的阴影又是作者对人生的内心体验也是作品的主观情绪基调。她的人物充满孤独感和自卑感前者多来自作者对人际感情关系的内心体验后者则是作者对时代沉落的体验。由此可以认定张爱玲荒原般的小说世界正是从她的荒原般的精神世界和经验世界转化而来。
她的有限的精神世界和经验世界即成就了作者也制约了作者使她在小说中不可能歌颂什么而是着力于真实表现人生残缺的一面。《传奇》小说集描绘的是清末到太平洋战争这一时期的沪港洋场社会。这时期沪港社会基本生活真实是由于殖民地地位不仅封建文化和现代思想在这里撞击、更替中西文化也在互相竞争和渗透封建传统意识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及其带来的资本主义文化相杂糅同时上海正处于日寇包围之中受战事威胁时代变动给市民阶层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和精神恐慌。年太平洋战争使香港沦陷人们感到前途茫茫生活无从把握,饱受战争之苦。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这种空虚和绝望使人产生了及时行乐的迫切感《烬余录》: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的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张爱玲从个体生命体验中发现了现实中人生活的世俗性并加深了她对现代人和现代生活的理解极端病态和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软弱的不彻底的凡人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这实际体现了张爱玲的历史观即这时代的历史就是这些不彻底的软弱的凡人的生存史。张爱玲忠实于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坚持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第一,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人物谱系。
张早期小说中的人物大体为有纵向继承关系的三代人:前朝遗老、遗少与遗老遗少的后代。后期作品视野拓展都市中的软弱凡人洋场浮浪子弟和底层社会劳动者进入了人物画廊。因此张爱玲小说世界人物谱系是由类人物构成。
首先是前朝遗老如《金锁记》中的姜老太太之流,《创世纪》中的匡老太爷与匡老太太等他们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现实社会断了联系与时代前进的步伐脱节在政治地位失去之后经济地位也随之败落只能隐身于阴沉灰暗的光影之中。尽管极力想保持昔日威仪将深宅大院作为行使封建权威的最后领土关起门来做主子也不过是行将就木之人的回光返照。
其次是前朝遗少他们多在而立之年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氏昆仲《金锁记》中的姜季泽《创世纪》中的匡仰彝等他们年在而立却未能立业因为旧有的生活轨道突然断裂而优裕的环境早已将他们的生活能力弱化当他们不可能仰家族荫泽入仕时便只能守着一份遗产过日子了又因为坐吃山空生活日见萎顿。他们被末世的阴影深深笼罩着及时行乐成为这群没有未来的人的唯一选择张爱玲称他们为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
第三是贵族世家中的年青一代他们生于辛亥革命之后没有体验过家族的辉煌盛景睁眼所见即是败落、失意、窘迫于是他们一如食尽鸟投林惶恐不安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金锁记》中的长安、长白《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创世纪》中的匡潆珠《多少恨》里的虞家茵等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只能是乞食者为了生存所需的资料在长辈们面前毁灭自己的情感与尊严。他们中的一部分困死在深宅成为上一辈人的牺牲品一部分人因疯狂地追求物质而堕落大部分人却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与曾经显赫的家庭以及这个家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彻底绝缘。
第四是洋场浮浪子他们是张爱玲小说人物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代表是《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第一炉香》中的乔其乔。范柳原生长于英国父亲是著名侨商母亲是交际花因为出身他不被西方社会所认同因为财产继承之争他又被范家抛弃于是吃喝嫖赌放浪形骸。乔其乔是个混血儿其父巴结英国人混了个爵士头衔其母亲是澳门的葡籍妓女他从不肯好好做人。奢靡与浮浪是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特征凭借着小奸小坏的精明计算他们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环境中得心应手但他们及时行乐的生存所体现的仍然是生命的苍凉他们同时被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所抛弃只是在非驴非马的畸形文明中才找到了暂时的安稳但他们所象征的畸形文明是注定要倾覆的所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已把灭亡视为宿命。
第五是都市软弱凡人他们均诚实平凡之辈只想做一好人过平凡的生活如《红玫瑰》中的佟振保《心经》中的许峰仪、许小寒父女《封锁》中的吕宗祯、吴翠远等张爱玲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好人的内心世界不仅揭示出人物的深层意识的可怕而且揭示出人物受这种可怕的心理所驱使的惨痛。
第六是底层社会劳动者,其代表有《桂花蒸阿小悲秋》中的丁阿小等他们有温暖而广泛的爱心与作者大部分作品中所着力剖析的人性的丑恶相比较他们的形象显出了些许亮色但他们仍逃脱不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
统观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人物没落世家的三代人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但这个世界又远远超出了旧式家庭遗老遗少的范畴她深入地描绘人与人之间百孔千疮的感情关系人们无奈地依存着、隔绝着相互关系中充满了荒谬。
第二,孤独自卑失落是张爱玲小说中人物普遍的心理特质。
孤独感。侧重表现的是人物对人与人之间感情关系的内心体验。有必要注意《封锁》这一作品的象征意义人是孤独的人与人的心灵被有形无形的封锁隔绝了。在有形的被封锁的电车中吕宗祯、吴翠远互诉苦衷倾吐爱意但这一段情缘不过是他或她的幻想罢了当有形的封锁解除后他们又回到无形的封锁之中仍然是陌路人。《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对孤独感的内涵最形象的诠释。强悍阴鸷的曹七巧一生都是孤独的连虚幻的爱也没有她恨所有人所有的人也恨她。尤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被彻底的孤独包围时更深刻地体会了孤独蚀骨的苍凉。
自卑感。侧重表现的是人物面对以时代沉落为特征的外部环境的内心体验。人深感被世界抛弃被人群摒弃渺小的自己既然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便只能屈服于残酷的现实。张爱玲笔下的人尤其是女性都有不安全感她们都在寻找自身以外的力量作为依靠多数又以男性为目标她们没有独立的能力与条件必须依靠男性因此总是那样惴惴不安唯恐有一天被抛弃依附产生的自卑是她们永远的梦魇。由于深感自己的渺小终其一生都只能在不安稳中求安稳在不满足中求得满足在不堪忍受中默默忍受在无边的绝望中难堪地苟活。哪怕强悍如曹七巧也逃脱不了依附者的自卑麻油店老板女儿的身份是她无法洗刷的耻辱尽管她嫁给姜家作了残废少爷的正头奶奶尽管她大权在握对姜家人极尽刻薄之能事但仍不能无所顾忌因为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以及所挟的权势之威使她深感不安她竭力以金钱作为依靠最终为金钱牺牲了一生但心中的自卑感并未有些许减轻。
失落感。侧重表现的是人物在意识到没有希望与未来时产生的空虚与荒凉。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遗少多没有生命运动的目标他们的过去是空白未来是黑暗在现实中又没有自立的能力生命在今天或明天划上句号已无多大区别可以填补空虚的唯一办法是及时行乐醇酒、妇人、鸦片乃成为他们生命的目的当遗产败光之后他们的堕落便到达了死亡的终点。没落世家的年轻一代则多对未来充满惶恐尤其是女性成了以结婚作为人生最高目标的女结婚员但以解脱惶恐填补空虚寻求依靠为目标的结婚却突显了生命的空虚与荒凉。《鸿鸾禧》:张爱玲如此描写没落世家女儿玉清的婚礼乐队奏起了结婚进行曲粉红的淡黄的女傧相像破晓的云黑色礼服的男子们像云中的慢慢飞着的燕的黑影半闭着眼睛的白色的新娘像复活的清晨还没醒过来的尸首有一种收敛的光。结婚照上的新娘面目模糊照片上方仿佛无意中拍进去一个冤鬼的影子。用这样恐怖的意象来描写婚礼中的新娘实则是将婚礼写成玉清的葬礼尽管玉清达成了自己的追求但尸首这一意象却道出了她心中无尽的空虚绝望。与空虚失落相类似的心绪是人物突然感到了无边的黑暗。曹七巧自感是在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沉香第二炉香》:聂传庆身在阳光下却感觉不到阳光的存在感到的是天已经黑了他心中的天也黑下去充满说不出来的昏暗的哀愁。罗杰心中的黑暗是如此浓重从小屋里暗起一直暗到宇宙的尽头。张爱玲对笔下人物的这一心灵观照突出地体现了她的人生悲剧意识人的生命的目标、价值、意义已全然失去心灵成了一个巨大的令人恐惧的黑洞。
第三,张爱玲以揭示人性的冷酷、自私、丑恶为已任。
她的剖析人性之丑的锋利之笔又集中于血缘亲情这一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情感关系上撕绞这不仅是因为血缘亲情在中国是社会结构、伦理道德行为的出发点也不仅因血缘亲情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重要的规范。她之所以要以决绝的态度将之轰毁乃在于说明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冷酷这是张爱玲对于人性的基本理解。血缘亲情为什么被轰毁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扼杀血缘亲情的三个毒素金钱、自私和变态。
、冷静又毫不留情地剖析了金钱对血缘亲情的摧毁。
《金锁记》:曹大年把亲妹子嫁给了官宦人家的残废公子一心想的是钱他可不管妹子一生所要受的委屈。而七巧自嫁到姜家那一天起便是为钱而存在为钱而忍受种种折磨。当她的一切幻想都聚焦到金钱上时金钱欲成为吞食别人吞食自己的可怕的力量。她阻挠女儿的恋爱用一个阴森的谎言断送了女儿的婚事使女儿年近中年还困守在母亲的身边最终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幸福生活。她的目的非常明确占有了女儿便占有了金钱她不愿付出一笔陪嫁费因此便费尽心机让女儿嫁不出去。曹七巧一辈子想的是钱念的是钱她牺牲了自己的一生换来了一大笔死钱她要完全地占有它们容不得别人染指包括自己的子女。《金锁记》的锁指的就是黄金枷锁小说写的就是金钱摧残血缘亲情金钱毁灭人的生命。
张从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得出结论人性是自私的。她认为在常态的生活中人性的自私有可能被种种装饰性的表象所掩蔽一旦遇到非常态生活,自私的本性就会轻而易举地裸露出来。《花凋》开篇川嫦已经死了她的父母小小地发了点财将她坟上加工修葺了一下坟前添了白大理石的天使垂着头合着手脚底下环绕着一群小天使。是像电影里看见的美满的坟墓芳草斜阳中献花的人应当感到最美满的悲哀。天使背后藏着个小小的碑题着爱女郑川嫦之墓。然而作者告诉读者全然不是这回事那坟墓连同碑文都是装饰性的假象。川嫦可以说是活得委屈死得凄惨。郑家已经落魄郑先生负债累累家中的生活已经失去常态不幸的是川嫦又生了严重的肺病郑先生叫苦不迭现在西医是什么价钱明儿她死了我们还过日子不过我花钱可得花得高兴苦着脸花在医药上够多冤郑夫人怕暴露自己的私房钱也不愿拿钱为女儿治病。川嫦成了父母的拖累对于整个世界她也是个拖累她终于满怀着生的愿望死去。在平静的叙述中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种种装饰性表象她并非作道德批判只是在显示她所认识的人性真面目。
在张爱玲所揭示的人性丑恶中以变态为甚。在这方面曹七巧是最具震撼力的形象。性变态是曹七巧最深层的心理属潜意识部分。曹七巧在婚烟生活中从未有过满足她对残废的丈夫有着本能的厌恶虽然姜季泽的挑逗使她情欲高涨但为了金钱她不得不将之压抑她常常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抑住情欲的冲动。压抑的结果是使她对性产生变态的敏感不仅仅是表现为疯狂的性联想和性话题她甚至在深夜扣住儿子盘问儿子儿媳的隐私甚至对儿子产生乱伦的意念。因此她想方设法折磨死儿子的两任妻子目的便在于占有儿子。曹七巧心理变态的另一种表现是嫉妒。情绪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种恨它是羡慕的恶性发展。她因为自己从未有过美满的夫妻生活所以便强烈地嫉妒儿子和女儿的婚恋她的恨最集中地表现在对女儿长安和媳妇芝寿的情感上。长安好不容易才有了嫁出去的希望她却对女婿童世舫散布了一个阴森的谎言说女儿是个断不了瘾的鸦片鬼从而断送了女儿的婚事。她对儿媳采取的手段更加卑鄙她将从儿子那里追问出来的儿子和儿媳的隐私有声有色地公之于众把儿媳渲染成一个妖精百般羞辱嘲笑之能事即是为了破坏儿子与媳妇的正常夫妻生活。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张爱玲对血缘亲情的体验浸透了苦涩的意味。血缘亲情不等于无私的爱特别是乱世中当常态的生活崩溃之后爱与不爱得服从生存的自我需要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反复地阐明这一观念。一方面是因为苦难人生给予她对生活的特殊发现另一方面则是现代文学的影响给她提供了审视血缘亲情的另一种目光。年轻的张爱玲在岁时就写出了撼人心魄的充满人生悲剧意味的小说这固然是因为她有着卓越的艺术才华她对结构、环境、意象、情感出色营造使她的作品具有特殊的魅力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以传奇性的人生经历为基础的人性悲剧意识掀开了中国文学人物塑造的新篇章冲击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的价值观念和欣赏观念。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以文学创作为生存方式找到了最后的精神家园。她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基本理解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情感关系。在对这种关系作出否定性的审视后看到了人们对生存的无可奈何、孤独、自卑、空虚、满目苍凉。这便是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实质来自张爱玲生命体验最深刻的部分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张爱玲小说的主要魅力所在。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她重视传统自觉继承传统她的创作受到了民族传统特别是小说传统的很大影响。张爱玲充分肯定本民族的小说传统认为深入浅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好处p。她的前期创作曾因把旧文体运用到创作上被傅雷批评为文学遗产过于清楚她的后期创作更是将《海上花》《醒世姻缘传》所具备的平淡而近自然作为理想的文学境界来追求。文学传统贯穿在她的创作中。关于张爱玲的小说一直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她的小说主要受外来影响。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传统的作用更大。张爱玲本人似乎比较认同后一种意见。她称自己不仅熟读《红楼梦》同时也熟读《老残游记》《醒世姻缘传》《金瓶梅》《海上花列传》《歇浦潮》在《〈红楼梦魇〉序》中她更明确指出《金瓶梅》《红楼梦》是她一切的泉源。说明她对民族传统的倚重。她主要接受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讽刺小说和民国社会小说的影响。主要就是她手不释卷通读了几十年的《金瓶梅》《红楼梦》以及后来推崇备至的《海上花》。《金瓶梅》《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明确归为人情小说《海上花》写照传神甚得当时世态与《金瓶梅》《红楼梦》有共通之处。张爱玲对之也当世情小说看她认为其作者是从花酒生活中看普通人的情感在妓院的角落发现人性。张爱玲散文中提到的个人阅读表明《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和《孽海花》等讽刺小说、谴责小说也为她所喜爱。大概这些从官场切入的作品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样具有描摹世态见其炎凉的特点。比照这类旧小说可以清晰看到张爱玲创作所受旧小说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
表现世态人情。鲁迅指出了人情小说的几个特征不讲史不志怪而记人事不说帝王将相不说神魔灵怪而写市人的悲欢由市人的悲欢离合、发迹变态去描摹世态。在这方面《金瓶梅》《红楼梦》都比较典型。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张爱玲与世态人情小说基本一致。她喜爱描写男女间不明不白、猥琐、难堪、失面子的小事情高等精致的调情像《倾城之恋》疲惫的婚嫁像《鸿鸾禧》死寂的婚姻比如《等》以及在现代时空下市井小民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颇有世情小说写儿女情态俱备琐碎中有无限烟波的特点。题材内容和表现风格上与世情小说的切近显示了张爱玲与旧小说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如果需要给张爱玲的作品归类也许现代世态人情小说是最贴切的名目。
写实传统。世态人情小说延续中国古代小说的史传传统讲求纪实性。写实传统对张爱玲影响很大。她喜欢将实事作为创作的原料认为真事比小说还奇怪意外性加上真实感造成一种复杂的况味。她曾经明确说明《传奇》里的人物和故事差不多都各有其本佟振保和白玫瑰这两人她都见过《连环套》是写熟人麦唐纳太太母女《创世纪》写她的姨祖母。她的小说人物可以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张爱玲秉承记实传统还可以从她的小说和散文的相互印证中看出来。《我看苏青》中记叙了家中女佣的丈夫在空袭后匆匆赶来慰问妻儿小说中就有《桂花蒸阿小悲秋》《有女同车》中感叹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就有同主题的小说《等》《道路以目》中封锁的情形几乎原样移到了小说《色戒》中。《茉莉香片》里聂传庆垂首站在烟铺前回答父亲关于学费的讯问《十八春》里曼祯被锁闭在有静静的杀机的房间中让人自然联想到张爱玲自传性质的散文《私语》《童言无忌》中的回忆。
世态人情小说的写实性同时还表现为对写实细节的浓厚趣味。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作者都在细节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服装首饰、陈设器具、饮食起居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这些细节让他们描绘的生活场景真实可感生活情趣浓郁。张爱玲对写实的细节特别关注认为写实的细节可以让人触摸到细密真切的生活质地她的创作沿袭了堆砌、罗列细节的手法。比如在《第一炉香》里感情受挫的葛薇龙想家她回忆中的家是由一连串细节构成的作者将那些琐细的物件详细描画一一列出有一种玻璃球是父亲书桌上用来镇纸的那球抓在手里很沉。想起它便使她想起人生中一切厚实的靠得住的东西她家里她和妹妹合睡的黑铁床床上的褥子白地、红柳条黄杨木的旧式梳妆台在阳光里红得可爱的桃子式的瓷缸盛着爽身粉墙上钉着的美女月份牌在美女的臂上母亲用铅笔浓浓的加上了裁缝、荐头行、豆腐浆、舅母、三阿姨的电话号码此外《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哥儿达的房间《多少恨》中虞家茵的房间《金锁记》中芝寿的房间各种物事都有不厌其烦的铺排、罗列。而所有作品中各色人物的衣物首饰颜色、质地、式样都有不厌其详的描述。评论者常常注意到张爱玲作品的旧小说趣味这种趣味很大程度来自写实的细节。
散漫的结构。由于世态人情小说的情节较为松弛细节过于丰富结构的散漫也就无可避免。《金瓶梅》的结构呈现出了聚有自来散有自去的自然形态而《红楼梦》的结构在专业批评家看来似乎结构细密变换错综但还是有世情小说结构枝蔓的特点。至于《海上花》读者如不用心体会只能感觉到故事头绪的凌乱。张爱玲对中国旧小说的散漫性结构在早期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她早年的大部分作品结构的散漫性行文自然随意是一大特点。在《金锁记》的后半部分长安的故事占据了叙述的核心看得出重心的偏移和倾斜。张爱玲后来改写《怨女》舍弃掉长安的部分结构反而齐整了许多。《倾城之恋》前面极力渲染旧式生活有众多人物出场后来就单独叙写流苏与柳原的情感纠葛两部分的内容包括行文的风格有明显的差异由于缺乏必要的铺垫随着战争的突如其来人物命运的突转故事进入结局相当匆促。结构问题在《传奇》初版时就有评论者指出:作者太注意装饰小动作等把主题盖住而疏忽了整个结构。到后期张爱玲的结构能力有所加强《多少恨》和《十八春》改作的《怨女》还有《相见欢》、《色戒》结构讲究了许多。
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都有一个或隐或现的说书人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张爱玲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第一炉香》是典型的例子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收束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这一段香港故事就在这里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比较相似的有《茉莉香片》和《第二炉香》。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没有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收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亮为线索并且结尾与开头呼应。在其他作品中这种说话人不再在首尾出现只是保留讲故事口吻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琉璃瓦》明显像是有人在旁叙某人的经历。
含蓄笔法。中国古典文学有含蓄的传统讲究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意在言外言有尽意无穷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的夹缝文章。世态人情小说写世情经常指斥时事笔法时涉隐曲更是含蓄。《金瓶梅》幽伏而含讥《红楼梦》惯用曲笔《海上花列传》作者自言作品阅之觉其背面无文字处尚有许多文字虽未明明叙出而可以意会得之。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语语含蓄又语语尖刻非细心人不能得此中三味的特点尤为激赏分析其闪藏穿插的好处。她说:《金瓶梅》《红楼梦》一脉相传尽管长江大河滔滔汩汩而能放能收含蓄的地方非常含蓄《海上花》承继了这传统。张爱玲自觉继承、接续这种含蓄传统在创作中进行了多种获得含蓄效果的尝试。她较少正面描写喜欢侧写、隐写、反写。比如《第一炉香》的人物梁太太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描述可是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里有喻示在人物对话中有提示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有暗示颇得《金瓶梅》《海上花》以不言写之、以不写处写之的真传。《第二炉香》中蜜秋儿太太的形象有耐人寻味之处有学者把她理解成洋人版的七巧细读作品可以察觉作者隐含在这一形象中的玄机。密秋儿太太外表和气而楚楚可怜的面具下有另一张可怖的脸有无意识深处的变态。在有的作品中她的含蓄更近似于隐晦读者的理解与创作本旨相去甚远。比如《相见欢》本意是将人物写成一个个心里都有个小火山在尽管看不见火只偶尔冒点烟读者却理解为槁木死灰麻木到近于无感觉。《色戒》的主旨主要透过人物心理活动完成却被批评为非常暧昧的歌颂汉奸。张爱玲后来在《〈惘然记〉序》中为自己进入反面人物的内心辩护认为发生这样的歧见是因对我们自己的传统小说的精深缺乏真正认识。因为语多含蓄这也证明张爱玲喜作夹缝文章的浓烈兴趣。
通俗性。在中国古代小说是区别于经书史传而处于小道的地位的并且以通俗性为特点。自六朝志怪、唐传奇至宋元话本、明清世情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从文言到白话小说通俗性愈加突出。明清世情小说直接继承宋元话本的俚俗内容和白话语言随着篇幅的扩充其通俗品质进一步凸现。《金瓶梅》将明清世情小说通俗性推向了极至。《金瓶梅》的特点在寄意于时俗虽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琐语使三尺童子闻之如饮天浆而拔鲸牙洞洞然易晓至鄙至俗、极浅极近。《红楼梦》格调趋高融入文人小说的理趣和文墨在雅俗共赏方面更为精进。张爱玲小说突出的通俗性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其作品市民世俗化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趣味、传奇化情节她的纯熟而浅近的文风加上她对自己追求通俗化毫不隐晦的表达使张爱玲几乎被认定为带有现代色彩的通俗作家。
对照前文我们不难发现张爱玲作品的通俗性无论是内容表现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琐语还是艺术表现传奇化的情节写实的细节甚至张爱玲把自己归入读者群中完全贴近大众的心的自觉的通俗性追求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世情小说的传统中找到源头。
张爱玲对中国小说民族传统的继承主要是上述的六个方面。可以说旧小说的传统成就了张爱玲的奇崛风格也从根本上限制和制约了张爱玲。当她不自觉地直接从《金瓶梅》等书中套用句法语式、化用场景时其作品便更多显露出旧文学固有的陈腐与低俗的一面。由于过于偏嗜旧小说的某些程式和趣味虽然张爱铃的作品自有现代思想观念的烛照也曾努力使用包括西方现代主义技巧在内的新手法但她也还是没有能够彻底脱胎换骨从根本上提升自己作品的思想品质和艺术品格。
民族危难之时张爱玲远离政治远离时代主流话语拒斥英雄主题和崇高贴近凡人俗事追求审美情趣其小说的确与年代的文学主流抗战文学的题材、主题相去甚远但它与五四新文学启蒙的内在精神有相通之处。主要表现:
其一对人性问题的关注。她晚年这样说过我想只要有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不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这就是说五四新文化传统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渗透到民族生命的血液当中。张爱玲也无异于此她说自己喜欢曹禺的《雷雨》《日出》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最爱读的书就有老舍的《二马》、《离婚》、《牛天赐传》等等这些作品中有的提供了关注女性的艺术视角有的提供了通俗化形式张爱玲小说追求与之相契合而与曹禺、老舍为代表的新文学更本质的一致则是注重表现人性悲剧。 五四新文学重启蒙张爱玲说自己重启示她的小人物的小故事读来不由让人怵目惊心和悲哀启示人对金钱、道德等问题进行思索。
其二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如前所述张爱玲小说对小市民有较多的宽容和理解但又不可否认她对小市民又常常流露出讽刺和批判批判的笔锋往往透过生活的表层而深入到传统道德文化层面。如《沉香屑第二炉香》罗杰教授结婚了新婚之夜新娘出走了这引起了周围人的猜疑、议论、谩骂在舆论包围中无辜的罗杰抬不起头来最后自杀。这里已经近乎鲁迅小说对愚昧人群的愤怒控诉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在塑造佟振保形象时带有更鲜明的文化批判色彩佟振保不是范柳原一类沪港社会怪胎他的头上笼罩着礼义、道德的光圈有真才实学办公认真事业有成仁爱、诚恳、义气、克己。他曾出洋留学深受西方文化风习浸淫在中西方文化共同作用下他的行为和心理就更显得矛盾和复杂。他是西方性解放的积极响应者又显得彬彬有礼、行为合乎法度对热情浪漫的英国女子玫瑰、放浪的有夫之妇王娇蕊真心相爱却又生活在道德、利己的阴影里处于理与欲本我与超我的剧烈搏斗中权衡利弊最终拒绝了她们的真情明明无意于传统女子孟烟鹂却又明媒正娶充当好人。他始终戴着厚厚的人格面具在真情与名声和礼法间犹豫徘徊、挣扎为了维护正人君子美名不惜牺牲别人也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作者是将他置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汇的漩流中置于被食、自食、食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链上来加以刻画的。由此我们再一次看到张爱玲小说在价值取向上与五四新文学有一致性。即使在表现变态狂曹七巧的《金锁记》中作者不仅指出金钱对人性的毁灭也写出造成七巧不幸的根源是封建的包办婚姻。这个小镇上泼辣的姑娘原也有自己的爱情追求爱小屠户然而是封建家长把她送进深宅大院牺牲了她一生的幸福七巧对哥嫂的训斥、哀恸就是对封建家长有声无声的抗议。总之新文学的启蒙性和批判性在张爱玲小说中虽显得微弱却也分明有些是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有的是作家无意为之的但这是作品的客观存在为《传奇》苍凉死寂的夜空增添了几束星光。
、对都市生活的幻灭感、精神危机对社会、历史、文明的怀疑、失望与悲观。历史给了她惘惘的威胁现实则让她亲身感受了文明的崩溃张爱玲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特征彻底的荒凉感,是植根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根深蒂固地从她心中生长出来的。张爱玲对亲情、爱情的否定与她寂寞抑郁的童年、她父母感情破裂有直接的关系。父母婚姻不幸父亲对子女暴虐母亲对子女冷漠。儿时的经历成为了她永远在那里的下意识的一部分背景并在她作品中反复的演绎和表达。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永远生活在无爱的世界中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男女没有真挚的情爱因为满眼看到的只是残缺不全的东西就把这残缺不全认作真实她对人类基本情感的怀疑和对人性的不信任对现实和历史的否定也包含了某种身世之感在内。 多岁的张爱玲成了一个洞察历史和现实的旁观者能够看到文明都要成为过去更大的破坏要来看到时代的仓促看到历史是小我与大我的斗争现实是没有系统的一片浑沌历史和现实同样的不可理喻和彻底虚无。透过乱世中充分暴露的人类的自私和愚蠢、虚空和绝望张爱玲最后走向了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拷问。张爱玲荒凉感是在中国本土的、与西方现代主义相似的时代社会背景下生长有本土生成的性质。
、心理分析与意识流手法。张爱玲小说的心里分析与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内心的一动念一连串的飘忽的意识流动以及内心心理冲突的深入描写。尤其是《倾城之恋》与《金锁记》等作品。
 张爱玲的《传奇》有着入微的世态人情的刻划曲尽其妙的人世沧桑的铺陈呼之欲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塑造把握准确的内心独白与炉火纯青的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铺天盖地的语言能指和所指与尽在不言中而令人回味无穷的空白意义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与点到为止藏而不露的道德批判诸多小说创作上的审美特点几乎都可以作专门研究。在这里本文着重对《传奇》所表现出的悲剧意识进行探讨。
山河图书公司年增订本初版《传奇》共收录张爱玲篇小说。这是窥视张爱玲内心世界的一个硕大而明亮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推想张爱玲是怎样看待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以及又是怎样感受这个世界的。
《留情》是《传奇》的首篇说的是一个与生活极其相仿佛的、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小说写一个年轻的寡妇完全是为了生活而嫁了所谓米先生。米先生现年五十九岁年轻的寡妇之所以嫁他当然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因为喜欢意味着风烛残年的那一大把年纪而是因为米先生能够养活她。这个司空见惯的故事对于道德心容易打瞌睡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平淡太乏味了。而实际上张爱玲在这个小说里却实实在在写了一个辛酸的故事一个女人落到这样的田地不能不说是悲哀的事为了衣食而必须付出青春、欢娱这样的代价。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生活不是自己的生活始终是别人的因为她必须借助他人的存在而存在。对一个真正的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社会是由女人和男人组成的。一般的论者只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的女性身上即如这不动声色的故事女主人公为了生存而将就着和米先生一起过固然是悲哀的但是米先生要小心翼翼地和一个明知并不爱他的女人讨生活也是足可怜见的。
张爱玲依她的出身可以过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至少童年时代是这样。可是她似乎一直不是过这种生活。这里恐怕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她的家道的破败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她选择了一种带自我尊严的生活方式。家道的没落使她作为一个小说家透过这种没落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没落。其实哪一个时代都有没落的家庭但张爱玲通过小说创作来透视社会的特点在于她选择那些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极普通的男男女女用极冷静的笔调去写这些人往往司空见惯了不能一动人们的恻隐之心的生活故事来展现这些人在社会生活急流中的无助、无望和无奈。而对自尊生活方式的选择则使她能够更敏感而深刻地把握她那个时代的生活。炎凉自知的心所感受到的一切通过诸如此类的小说成了生活中女人的无助、男人的无奈和生活的无望。诚如她自己所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而在这袍上却充满着虱子。
然而张爱玲的艺术化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即以《传奇》而论是一个温暖的冷世界。张爱玲看到的世界既是一个不知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的繁复世界又是一个令人失望之至的世界。她对人情甚是练达而敏感的心却偏一端于人情世界的丑陋。她不动声色地用她仿佛经过了特别免疫的文字叙说一个个流泪甚至流血的故事。这种仿佛经过特别免疫的文字即使是最富同情心的读者也不容易当场流泪而是使他们只有在沉思之下有一种异样的负重的冷冷的感觉。张爱玲是一个追求美的小说家但她不是通过审美来达到这个目的而是通过审丑来达到她的目的的。她的文字具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功能即使是写最哀婉的故事她也能够使读者站在小说情感急流的旁边仿佛旁观者那样即使令人扼腕也欲哭无泪然而又不是那种隔岸观火的冷漠。小说的审美距离始终保持在恰当的地方。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并不是找不到轻松的笔墨有时候张爱玲也让她的读者轻松轻松但你很快会发现在这种轻松之后你会变得更加沉重。这一切跟她小说里弥漫着的潜在悲剧意识直接相关联。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和王太太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在这两个人物的情感纠葛中还有两个牺牲品洪士保和孟太太。他们最后的结局各不相同但在未得善终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振保于小说开始并不是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出现的。他留洋回来拿的是洋学位学到的是真本事又得到老板的信任和同事的仰慕可谓人生得意。尤其是他那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的名声更让他觉得得意。然而在和朋友士洪的太太接触以后悲剧就开始滑向纵深了。
振保先是和她真真假假地调笑很快振保突然提醒他自己他正在这里挖空心思想出各种理由证明他应当和这个女人睡觉。他觉得羞惭决定以后设法躲着她但是到底还是没能躲过命运的安排。这个王太太几乎从一开始就使他想起在英国认识的玫瑰姑娘他明知道这样的女人是粘不得娶不得的可还是自觉不自觉越陷越深。在这里小说也写到性而且写得极其细腻而真实但是张爱玲的这些关于性意识的描写和她同属所谓新感觉派作家的施蛰存在其小说中的关于性意识的描写是不相同的。在施蛰存那里仿佛是先有了佛洛依德的性本能的理论然后才有他的小说精到的潜意识的性本能描绘他对性本能对人的影响的刻意描绘更多的是对人性的一个侧面的关怀。如果说他也表现了对人的命运的关注那也是通过小说人物的灵与肉、定慧与孽障、空明与尘俗的矛盾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也受到佛洛依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构成她的小说的基础她写振保在性意识面前的身不由己是作为一些细节来铺陈一个命运悲剧故事而描写的。把一颗被世欲薰透了的名利之心在人性的漩涡面前失去控制的情形真实地描绘了出来更添了某种神秘悲剧气氛。在新感觉派那里是为了展示性力的神秘的佛洛依德的性本能的描写在张爱玲的笔下只是平添了一种近乎宿命的悲哀感人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必须奔名奔利而为了那神秘的性却陷入身不由己、自怨自艾的境地。
当振保自我意识堕落时他已经不能自拔于命运的泥潭。他意识到不能毁掉自己赤手空拳打下的天下加上他母亲给以及时惊醒他以别样的方式摆脱了王娇蕊的纠缠。然而这并不是堕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堕落的重新开始。只不过这一堕落的牺牲品不再是王娇蕊而是他自己的太太孟烟鹂。
对于王娇蕊来说她和振保的爱情悲剧使她这个唯一特长是玩弄男人的寄生虫最终懂得了什么是生活。她在伦敦的时候就因为玩男人玩坏了名声后来匆匆嫁了士洪。嫁了人后仍然芳心不收只要有机会就和男人鬼混自称不能放弃那种玩男人的本事。如果不是碰到振保这个她觉得极中意的男人她的一生托了丈夫士洪宽宏大量的福也许过得悠闲自在。偏偏她深深地爱上了不愿意以他的前途和事业作为爱情代价的振保她一生的悲剧就从爱上振保的那一刻拉开了序幕。而到振保说这番话的时候她知道她和他之间的戏基本上已经完了。
你要是爱我的就不能不替我着想。我不能叫我母亲伤心。她的看法和我们不同但是我们不能不顾到她她就只依靠我一个人。社会上决不肯原谅我的士洪到底是我的朋友。
那一夜的分手之后一别就是多年。待到在车上重逢时各人的境遇似乎都一言难尽。从前的王太太变成了今天的朱太太从前的青春艳丽变成了今天的中年女人的俗艳从前的姣好变成了今天的憔悴。值得注意的是张爱玲的笔曲尽其妙把从前的为了爱情似乎可以不顾一切的王太太写成一个不动声色的朱太太而从前的所谓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则成了涕泪纵横的泪人命运真是太捉弄人了这似乎一点也不奇怪对于振保来说他本是一个正人君子他的内在的道德准则只允许他在社会上依照社会的原则出人头地他一生的目的似乎也就不过如此。因此当他在英国还是一个无名小辈时他错过了玫瑰的爱情他内心一直引以为憾。而当他遭遇到有夫之妇的真正爱情时他只能以一个偷猎者的身份享有这份不道德的爱情。因此当这份不道德的爱情和他那用赤手空拳打出来的天下发生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他后来和孟烟鹂并不幸福的婚姻则加深了这种痛苦因而在从前的情人面前流泪就成了抱怨命运的残酷而势所难免的事情。对于王娇蕊来说她现在所嫁的朱先生显然不能使她无事到兴之所至可以打电话找悌米孙来喝茶之类。从她的孩子有牙病她得自个儿抱着去看牙医似乎可以看出这一层。生活的艰辛已使她懂得除了男人以外总还有别的总还有别的她放浪形骸的过去以及她对男人独到的也必然是深刻的认识使她即便有所痛苦也只能以无声的方式承受或表达。事实上她是麻木了。当然这种麻木必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那种麻木。它不是死的东西而是活的东西发光的东西能够放射出一种苍凉的色彩或者说一种苍凉的美这种美是以在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被毁灭的天空作为背景而见出来的。它未必使人惊心动魄但却绝对使人怅然若失。
说到《传奇》我们不能不提《金锁记》。夏志清先生说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个中篇小说是不是最伟大姑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中篇。这里也有细致的人情刻划人世沧桑的铺陈人物照例个个性格鲜明内心独白与炉火纯青的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小说的心理空间能指和所指丰富的语言与尽在不言中而令人回味无穷的空白在这篇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从不同的侧面见出这个中篇小说的优秀。这个中篇小说有别于其它小说的地方是张爱玲倾注于其中的悲剧意识特别浓烈。正是这一悲剧意识使这个小说的味道变得更加深厚而纯正。
曹七巧不仅仅是《金锁记》悲剧的源头也是小说悲剧故事的最后结果。人们往往忽视曹七巧自身悲剧的因果认识这就必然淡化小说的悲剧色彩。为着叙述的方便先来看小说末尾的这一段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性命。她知道她子女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以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的进一条洋绸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打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只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泪她就懒怠去擦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曹七巧在她的家庭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帝王。她一直在谋求这样的地位只是到了分得一份家产时这个地位才得以真正确立。她自以为是爱季泽她丈夫的弟弟更以为他也爱她。可是当她认为可以圆了这个由来已久的爱情梦时她发现征歌逐色的季泽原来是在打她的家产的主意。她一气之下暴跳如雷地把他撵走了。
《金锁记》作为一个悲剧从此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张爱玲高明的地方是她不是像二流三流的小说家那样去写一个写滥了的叔嫂故事她完全出人意料地彻底抛弃这一套路而是另辟蹊径把这当作小说的真正起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起点是很高的。一个可能的爱情伦理故事张爱玲轻轻地把它抽出来涂成女主人公的儿女和她自身悲剧人生的冷冷的底色衬出整整这一家人的人生苍凉。小说的意味成倍地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烈了。
从小说我们可以看到曹七巧从来没有享有过健全的爱情她是一个牺牲者。但是这不能成为她去葬送别人的爱情的理由。可惜由于自己得不到来自爱情的幸福作为一个家庭帝王曹七巧要把这种不幸的命运强加到每个臣民的头上。她仿佛不是一个母亲而是一个敌人、一个他人幸福的嫉妒者。已然变态的心使她变着法子甚至丧心病狂地戕害每一个她能够伤害的人。女儿长安的前程让她不经意地给毁了。至于其爱情曹七巧倒是颇费了点心思也毁得很艺术化儿子长白由于天生的软弱几乎成了她最忠实的奴隶两个儿媳长白的一妻一妾一个是活生生给折磨死的一个是不堪忍受折磨吞生鸦片自杀。在操纵这一切的时候曹七巧的意识是非常清醒的因为她在行将就木的时候她知道每一个人都在恨她。她的确知道别人恨她的理由因为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是她一手造成的。但是她似乎不知道她也应该恨自己因为她还是她自己不幸的制造者。因为对他人的嫉妒她的主体意识被强调到一个极端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的天空而曹七巧则要求每一个人生活在她专制的天空下她作为一个家庭帝王多少是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正是她周围的人的不幸的来源。另一方面曹七巧既然不能够过她所期望的那种生活当她看到别人过这种生活的时候她就采取种种卑劣的手段来颠覆之并在这种颠覆中寻求一种带恶意的满足。这种满足当然是虚假的。曹七巧本来并不是别无选择但由于认识上的偏错她那陷入绝望中的极端化了的主体意识使她永远不能摆脱一己的喜怒使她根本不能从邪恶性和道德责任的角度甚至不能从母性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看待自己的儿女这既是他人又是她自己痛苦和不幸的根源。在她恣意戕害他人的时候她永远也没有想到她自己会有被命运捉弄到这等地步的一天无言地流泪擦泪的心情也没有了由它挂在腮上让它自流自干去人生的凄迷莫过于此了。张爱玲的笔写到这里这个小说的悲剧意识发挥到了它的极致。曹七巧一定不会是一个天生的魔王她之所以成为一个为众人所恨毒的人有着广阔的社会原因这是自不待言的。当然她恣意地放任她自己的人性中的丑陋使她永远无法辞其咎。因此在她制造的一系列的悲惨的道德事件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性格悲剧的结果。
此外在篇幅上和《金锁记》大致相当的《倾城之恋》在悲剧意识的表达上却大异其趣。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倾城之恋》的神话意识抽出她的悲剧色彩就会光亮得多。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把婚姻看成是长期卖淫的浪荡公子哥儿一个是对爱情拿身心来冒险的年轻寡妇若即若离恩恩怨怨哭哭啼啼没想到一场战争却成全了他们。
现实里战争对生活往往有无情的打断或毁灭而在张爱玲笔下那场小说外的战争使白流苏和范柳原这对无情人意外地恩爱起来乃至最后终成眷属。张爱玲的小说有这样一个光明的尾巴这是绝无仅有的例子。皆大欢喜的结局并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色彩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光明的结局背后一个女人跟一个浪荡男人要由不爱到爱得经历多少痛苦和辛酸。对白流苏来说她的心就像席子那样卷了折折了卷最后才找到她的归宿。结局是如意的但是那也是屈于家庭的压力才自忤其心地回到范柳原的怀抱。因此这种屈服也是结局的完满带来的如意的天空上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结局是喜剧的但过程是悲剧的喜剧的结局并没有消解过程的悲剧意义。张爱玲在这里用的是反衬的手法即古典文论里的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白流苏在这个故事里的表现就像一幅高度抽象的哲理漫画一个人拿着一根棍棒使劲敲打一棵树上的果子果子似乎永远敲不下来。敲下来的总是枝枝叶叶、鸟粪之类这些东西都快要淹没她了。就在她要绝望的时候一场飞沙走石意外地击落了这个果子。然而这居然不是她想象中的果子生活就这样无可奈何人生在世所求究竟为何历经磨难又为什么总是所得不是所求对于范柳原来说收场的圆满与否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他在灵魂的自我放逐中纷乱的生活使他略略懂得了一些救赎的痛苦。或者说无秩序而艰辛的生活使他在人类情感的真诚这一层上多少付出了一点点代价虽然只是极其有限的一点点。他和白流苏结婚以后对她不再存有多少温存甚至把他的俏皮话都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很显然这对白流苏来说自是一种说不尽的苍凉而只要深思就会发现这对范柳原而言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她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其实对于张爱玲来说不管是悲壮还是苍凉都源出于一种近乎本能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使得张爱玲在作为一个小说家观察和感受现实时视线的焦点更多地是聚在人世间的灰暗、残缺和阴冷的事件上并以独特的方式感受它们。有意思的是当她把经过她独特的情感浸染的感受诉诸文字的时候由于恰到好处的审美距离使得那些文字具有一种虚假的冷漠。这种冷漠作为反差的另一面更见出那些文字底下动人心魄的悲剧意识。《传奇》如此《小艾》、《多少恨》也大抵如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母情节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