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旅和15南阳装甲旅新闻是在一起的吗

未找到您要的页面 - 书包网 - TXT全本小说/电子书分享网
书包网错误提示:该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热门小说推荐下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5种特殊作战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5种特殊作战 
列宁格勒,遭到苏歼击机的截击,未能突防。  1941 年 7 月中旬,德军利用其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侵占的机场,对列宁 格勒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空中战役。7—8 月,德空军对列宁格勒进行了 17 次 编队空袭,共出动 1594 架次,被苏防空部队消灭的飞机有 232 架,突入市区 上空的有 28 架。  1941 年 9 月份德空军在列宁格勒方向共进行 23 次大规模空袭。10 月份 除空袭城市本身外,开始空袭防御配系内的其他重要目标,如奥西诺维茨港、 拉多加湖上的水路交通干线及列宁格勒接近地和卡累利阿地峡的军队和目 标。9、10 两个月是德空军对列宁格勒市区轰炸最集中的阶段,共投弹 9.3 万余枚,多数为燃烧弹,相当于整个战争期间德军轰炸列宁格勒所投炸弹总数的 87%。  1941 年冬,由于苏军在莫斯科附近发起反攻,德军对列宁格勒的空袭中 断了 3 个月。1942 年 4 月,德军企图消灭冻结在涅瓦河上的波罗的海舰队的 舰艇,发动了代号“冰封突击”的空中战役,但未获成功,能突防接近目标 的飞机不到 1/3,被苏军防空部队击落的敌机有 90 架。从 1941 年 10 月到 1942年 11 月,德空军突击拉多加湖交通运输线的飞机累计有 8500 架次以上。空 袭多以若干小编队进行,有时空袭飞机多达 100—150 架。历时 3 年零 1 个月 的对列宁格勒封锁期间,德军共实施了 270 余次空袭,投弹 10.7 万枚,其中 大多数为燃烧弹。列宁格勒国土防空部队同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航空兵和防空部队通力合作,高度戒备,击退敌 270 余次空袭,消灭敌机 1500 余架,终于保卫了 列宁格勒和通过拉多加湖连结列宁格勒与苏联后方地区的唯一战略运输线 “生命之路”,向列宁格勒运送了 161.5 万余吨物资,后送人员 137.6 万人。4、库班空中文战  苏军为夺取苏德战场南翼的制空权,从 1943 年 4 月下半月到 6 月初,在 库班地区与德空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空中交战。库班空中交战历时 50 多天,进行了多次激烈的空中战斗,每次空战的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苏联航空兵共出动约 3.5 万架 次,击毁德国空军飞机 1100 余架,其中 800 多架是在空中击落的。通过库班 空中交战,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回了主动权,取得了苏德战场南翼的制空权, 为取得整个苏德战场的战略制空权打下了基础。5、库尔斯克会战中的空中交战  1943 年 7 月 5 日至 8 月 23 日,苏军为打破德军大规模进攻,粉碎德军 战略集群,在库尔斯克地域与德军展开了空战,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 大的会战之一。会战前,双方都加强了各自的空军兵力。德国从本土、法国、挪威调来了 13 个航空大队,以加强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活动的第 4 和第 6 航空队,使其 飞机数达到了 2050 架,其中轰炸机 1200 架,强击机 10O 架,歼击机 600 架, 侦察机 150 架。苏军航空兵集群由中央方面军空军第 16 集团军、沃罗涅日方 面军空军第 2 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空军第 17 集团军和远程航空兵基本兵力编 成,共有飞机 2900 架,歼击机数量几乎超过德军一倍,但德军昼间轰炸机却 比苏军多 1.4 倍。双方航空兵总兵力对比是 1.5:1,苏方占优势。  苏联空军按照最高统帅部的计划,在会战准备阶段,进行了两次空中战 役,力求把德军航空兵消灭在机场上,最大限度地削弱战场中央地段的德军  航空兵集群,为夺取制空权创造有利条件。第一次空中战役于 1943 年 5 月 6 日至 5 月 8 日进行。参加这次战役的有 6 个空军集团军,共出动 1386 架次, 毁伤德机 501 架,苏机损失 122 架。第二次空中战役于 6 月 8 日至 6 月 10 日进行。参加这次战役的有 3 个空军集团军和远程航空兵数个兵团,突击了 德军 28 个机场。由于这次战役和后来对德军机场实施的几次突击,6 月份德 国空军损失飞机 580 架。在对机场实施突击的同时,苏联歼击机还同德国航 空兵进行了空战,抗击德机对苏军机场和铁路设施的袭击。苏军航空兵还进 行了破坏敌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活动,对集中地域内的敌军部队、司令部、通信枢纽和仓库也采取了行动。  7 月 5 日,德军发动进攻,苏军在奥廖尔—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库 尔斯克两个方向上开始了防御战役。到 7 月 12 日,苏空军第 16 集团军出动 飞机 7600 架次,远程航空兵出动 800 架次,消灭德机 517 架,夺得了战役制 空权,大力支援了地面部队粉碎敌之进攻。别尔哥罗德一库尔斯克方向上的 防御战役持续到 7 月 23 日结束。在此期间,苏联空军共出动飞机 19263 架次。 在整个防御战役中,苏军前线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密切协同陆军消灭最重 要的敌军集团和在主要方向上实施坚决的密集突击。整个防御战役,空战频 繁。双方在主要突击方向作战地域上空活动的飞机共有的 4000 余架。战场上 空经常同时出现 200—300 架歼击机。仅 7 月 5 日一天,就进行了 175 次编队 空战,苏军击落德机 239 架。争夺制空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其明显特点是双方都带有积极进攻的性质。防御战役期间,苏联空军在空中和地面共消灭德机 1500 架,自己损失1000 架。  从 7 月 12 日开始至 8 月 22 日,苏联在奥廖尔方向实施反攻,苏联军队 在航空兵支援下消灭德军 21 个师,夺回了奥廖尔突出部。苏联前线航空兵和 远程航空兵在 36 昼夜内共出动飞机 60995 架次,向敌目标投弹 1.5 万吨。击 毁德军飞机 1400 余架,其中空战中消灭 1320 余架,地面消灭 80 余架。在别 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方向,从 8 月 3 日至 8 月 22 日,苏联航空兵共出动 28265 架次,歼灭德机 800 架。苏联空军自始至终掌握着制空权,为陆军部队完成 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库尔斯克会战中,苏联空军共出动飞机 11.6 万架次。在空战中和地面上共消灭德机 3700 架。库尔斯克会战的特点是争夺制空权的斗争特别激烈。苏 联航空兵为执行这项任务而出动的飞机架次几乎占总架次的 35%。在库尔斯 克附近的德国航空兵集群被粉碎之后,德军统帅部已无力迅速弥补其飞机和 飞行员的巨大损失。自此之后,苏军即夺得了战略制空权,并保持到战争结 束。(三)在地中海及北非  从 1940 年到 1942 年,轴心国和同盟国空军之间,为争夺地中海中部这 条狭窄的重要的海上走廊,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空中较量。1、轴心国与意大利空军的较量  1940 年 6 月 10 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6 月 11 日首次袭击马耳他。当 时,马耳他共有 12 架“海上斗士”式飞机(6 架已装配好,6 架尚未启封)、5 架“旗鱼”式鱼雷轰炸机和 1 架靶机。岛上还有 40 门 40 毫米的“博福斯” 高炮和 10 门舰载高炮。英皇家空军驻该岛的首席军官福斯特·梅纳德准将用 “海上斗士”式飞机在哈尔法尔机场建立了一个防御小队,用以抗击意大利 的袭击。6 月 22 日,乔治·伯吉斯上尉击落 1 架 SM79 型侦察机,取得马耳 他空战的第一个战果。6 月 26 日又击落了第 2 架 sM79 型侦察机。  最初,意大利空军并不认真实施攻击,而“海上斗士”式飞机的战术特 点亦是破坏意大利的小型编队,使他们无法进行轰炸瞄准,并不着意追求击 落敌机。马耳他面对意大利的连续攻击,急需歼击机。因此,英国第一批增 援部队——12 架“飓风”式 MKI 型歼击机于 8 月 2 日从“百眼巨人”号航空 母舰起飞在马耳他着陆,组成第 261 中队。9 月份又到了 3 架“马里兰”式 飞机。11 月 17 日又派出第二批增援部队,但由于怀疑有意大利军舰出现,12架“飓风”式飞机和 2 架“大鸥”式飞机都以极限航程从“百眼巨人”号航 空母舰起飞,因为没有经验,大部分飞行员由于油料耗尽坠入海中,只有 4 架“飓风”式和 1 架“大鸥”式飞机到达马耳他。到 11 月份,马耳他已有各 种型号的轰炸机 16 架。梅纳德利用这些飞机组成第 148 中队,在北边轰炸意 大利港口,在南边轰炸非洲的供应基地,都卓有成效。11 月 10 日,1 架“马里兰”式飞机的飞行员带回了意大利停泊在塔兰托港的 5 艘战列舰、14 艘巡洋舰和 27 艘驱逐舰的侦察照片。翌日,“旗鱼” 式鱼雷飞机从英国“卓越”号航空母舰起飞,袭击塔兰托港,命中 3 艘战列 舰和若干艘其他舰船。至此,马耳他岛的危机暂告结束。2、英德空军在马耳他的首次较量  1940 年 12 月下旬,希特勒说服了墨索里尼接受德国空军第 10 军进驻西 西里。1941 年 1 月 10 日,英海军同德空军发生了第一次激烈的遭遇战:一 支从直布罗陀驶来的英运输船队,在通过西西里海峡时遭到大约 60 架亨克尔—111 和容克—87 飞机的反复攻击。德机集中轰炸“卓越”号航空母舰,直接命中 6 枚炸弹,使之重创起火,死 83 人,重伤 60 人。舰上配备的飞机至 少击毁 5 架来袭的德机。第 2 天,“索斯安普敦”号和“格洛斯特”号巡洋 舰在快要驶抵马耳他东岸时,受到德俯冲轰炸机的袭击,“格洛斯特”号受 轻伤,“索斯安普敦”号的机舱被击中起火,随后沉没。  1 月 16 日,德国 70 架容克—87 和容克—88 飞机又实施一次袭击,使停 泊在瓦莱塔港整修的“卓越”号航空母舰又被命中 1 枚炸弹,大港也遭到严 重破坏。但驻该岛的英国空军亦击落敌机 19 架。3 天后,“卓越”号航空母 舰又一次被命中,但 23 日夜却奇迹般地驶出大港,两天后安抵亚历山大港。 这时,德意可从西西里出击的飞机共有 250 架左右,而英国在马耳他可用来 抗击的飞机一共只有 1 个“飓风”式中队。马耳他岛在 1 月间受到 58 次轰炸, 从这以后直到 5 月底,每天遭到 3—4 次轰炸,中间只有短暂的间隙。  3、英德空军在马耳他的第二次较量  为准备在北非发动“十字军战士”战役,英军仅在马耳他就集结了 10 个航空兵中队,不断攻击海上舰船,袭击布林迪西、那不勒斯和的黎波里的 港口以及卡斯特尔贝尼托的机场,阻止供应物资运抵北非。德意的非洲补给 线遭到的损失急剧上升。1941 年 8 月为 9%,9 月则增至 37%。  11 月份,德意损失满载的运输船 12 艘,计 5499 吨,占开往非洲运输船 只的 44%。意大利承认,由于空袭和潜艇攻击,他们可用的船只己损失了 77%。面对北非战局的失利,希特勒命令将陆军元帅艾伯特·凯塞林所辖的第2 航空队从苏德战场调来加强地中海地区的德国空军。到 1941 年底,德国和 意大利单单在西两里一地便拥有 250 架轰炸机和 Z00 架歼击机,而英国只能 出动 70 架歼击机和 60 架轰炸机。  第 2 航空队参谋长戴希曼制定了集中使用轰炸机实施密集袭击的计划, 并明确突击重点:首先突袭英军塔卡利机场,争取把歼击机全部消灭在地面。 其次突击卢卡、哈尔法尔和卡拉费拉纳等英国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基地。第 三,轰炸海军基地瓦莱塔船坞和港口设施。  2 月 7 日,马耳他岛在 24 小时内发出不少于 16 次空袭警报。3 月 20 日, 空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43 架容克—88 飞机突击了英军塔卡利机场。翌日, 该机场又遭到 218 架飞机的袭击。22 日又有 100 多架飞机突击了该机场。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地毯式轰炸”就发生在塔卡利机场。23 日,突击矛 头转向 4 艘向马耳他驶近的运输船。4 月份,德国加紧空袭,瓦莱塔市的街 道瓦砾成堆,大港的船坞和码头成了一片废墟。据德国第 2 航空队统计,从 1942 年 3 月 20 日开始,到 1942 年 4 月 28日,其空军第 2 航空队共出动轰炸机 5807 架次,歼击机 5667 架次,侦察机345 架次,投弹 6557 吨。英国空军中将阿瑟·特德 4 月中旬视察马耳他岛时, 发现可用的“飓风”式飞机不过 6 架,每天每门高炮只能配发 15 发炮弹。食 物和其他物资严重匮乏。马耳他岛的处境十分悲惨。在这危急时刻,从美国 “黄蜂”号航空母舰调来了 47 架“喷火”式 V 型飞机。但德方侦听中队掌握 了对方动向,甚至连“喷火”式歼击机在马耳他着陆的时间都了如指掌。20 分钟后、马耳他岛的哈尔法尔和塔卡利两个机场遭到轰炸,刚到达的“喷火” 式歼击机被炸毁 20 架。到 4 月末,马耳他岛连值得德国轰炸机投弹的目标都 没有了。5 月 10 日,又有 62 架“喷火”式飞机从美国“黄蜂”号航空母舰和英国“鹰”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到达马耳他。这次吸取了 4 月 20 日的教训,飞机 到达后几秒钟就全部被拖进掩体,5 分钟后各机就做好了出击准备。同一天, 英国的“威尔士人”号布雷舰满载马耳他需要的高射炮弹到达大港。5 月底, 又有 59 架“喷火”式飞机从“鹰”号航空母舰起飞到达马耳他岛,同时到达 的还有装备“波费特”式飞机的第 217 中队和“英俊战士”试飞机的第 219 中队。而德国由于面临苏德战场不断增长的需要,加之其城市又迫切需要改 善防空以抗击英国轰炸机的袭扰,因此将凯塞林属下 1/3 左右的飞机从地中 海撤走。到 7 月底,盟国在马耳他的飞机数己增加到 260 架,整个形势发生 了变化。 1942 年 8 月底,马耳他的盟国空军再次转入进攻,使隆美尔的非 洲兵团的燃料储备陷于绝境,对蒙哥马利 9 月底在阿拉姆哈勒法地区击退德 军在埃及的最后一次进攻有很大帮助。面对盟国的攻势,德军苦于兵力不足, 已经无能为力了。4、盟军航空兵在阿莱曼战役中的空战行动  通常讲的阿莱曼战役是指 1942 年 10 月 23 日至 11 月 4 日,英军击败隆 美尔所部,将其迂出埃及的进攻战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决定性 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英军第 8 集团军由蒙哥马利元帅指挥,拥有兵力 23 万人,坦克 1440 辆,火炮 2311 门,飞机 1500 架。德意的“非洲”坦克集团 军由隆美尔元帅指挥,共有兵力约 8 万人,坦克 540 辆,火炮 1219 门,飞机350 架。战役的结果是英军大捷。使北非战局出现了有利于盟军的转折。  从 10 月 9 日到 10 月 23 日,盟军轰炸航空兵以埃及为基础,对德意军队 和后方机场、物资集结地、后方运输列车和兵工厂进行了为期 15 天的轰炸。 此外,意大利本土的补给基地和港口也遭到了以英国本土为基地的 700 架轰 炸机的轰炸。英军第 8 集团军于 10 月 23 日发动进攻后,英空军又对敌方机 场实施了 15 分钟的袭击,进一步消灭对方空军的抵抗力量。10 月 25 日,皇 家空军出动歼击机 1000 架次,美国空军出动轰炸机 170 架次猛烈袭击德意军 队,重创德军防线后方的装甲部队。  10 月 28 日,正在德意军队企图集结兵力发动最后攻势时,英国皇家空 军再度投入战斗,在两个半小时内,出击的轰炸机在 4.8 公里宽、3.2 公里 长的敌军部队集结地区共投炸弹 80 吨。在敌人尚未整队以前,即击溃其进 攻。在英军猛烈攻击之下,德意军队向西撤退,德空军在占优势的盟国空军 面前,放弃了毫无希望的战斗,因此盟国空军几乎如入无人之境,用全力攻 击狼狈西撤的大批敌军和车辆。盟军航空兵除了直接支援地面军队外,更重要的任务是破坏德意军队在北非的海、空补给线。特别是破坏德意联军的空中运输线。德国和意大利的 运输机损失急剧增加。11 月份至少被盟军歼击机击落 84 架。1942 年 8—11 月期间,轴心国损失船舶 20.5 万吨,其中 61%是被飞机击毁的。这些被炸沉的舰船中,有 67%是非洲战线不可缺少的燃料运输船, 使隆美尔所部的坦克和飞机最迫切需要的燃料补给几乎中断。5、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美英和德意空军的交战  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加盟军继北非战役之 后,于 1943 年 7 月 10 日至 8 月 17 日攻占西西里岛的一次大规模海空两栖登 陆作战,是盟军在西方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军事行动之一。参加西西里岛登陆作战的盟军空军共有 3680 架作战飞机,900 余架运输机和许多滑翔机。其中有:美国杜立德空军少将指挥的西北非战略空军,负 责袭击对这次战役有影响的敌深远纵深内的重要机场、港口和交通枢纽,阻 止敌增援部队集结和开往西西里岛。英国康汉宁空军少将指挥的西北非战术 空军,负责对两栖作战中的陆军和海军进行直接支援。英国劳埃德空军少将 指挥的以美国空军为主的西北非海岸空军,负责空中掩护进入和通过地中海 的所有盟军护航运输队,保护宾泽特和其他中间港口,护送西部特混舰队抵 达马耳他岛,监视意大利海军在爱奥尼亚海的活动以及伺机攻击意大利的军 舰和补给船。  截至 7 月 1 日,德意轴心国在这个战区的空军兵力约有
架飞 机,其中意大利飞机有 600 余架,德国飞机有 800 余架。这些飞机原来都分 散部署在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意大利本土和普罗旺斯等地。由于 德意轴心国和盟军的空军兵力相差悬殊,加之盟军对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上的 机场不断进行袭击,意大利空军司令福吉尔将军和驻意德国空军第 2 航空队  指挥官冯·里希特霍芬中将于 6 月 22 日共同决定,把大部分轰炸机撤到欧洲 大陆机场。从那以后,意大利的鱼雷飞机和四发动机的飞机转场到比萨和佩 鲁贾,仅把歼击机留在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南部各机场上,此外,在撒丁岛上 还保留了一部分轰炸机和鱼雷飞机。  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是 1943 年 7 月 10 日开始的,但是盟军空军为保障这 次战役而进行的战斗行动却提前了近两个月。  盟军从 5 月 13 日开始集中全力猛烈轰炸西西里岛、撒丁岛和意大利南部 地区的敌机场和港口,以图消灭和压制德意空军部队,阻止敌增援兵力的机 动。盟军空军和海军经过数天的密集轰炸和炮击,于 6 月 11 日占领了位于西 西里岛西南 110 公里处的班泰雷利亚岛。此外,还在马耳他岛附近的果佐岛 上修建了一个空军基地。这两个岛上的机场全交给担负西西里岛登陆部队战 术防空任务的英国空军“喷火”式歼击机部队使用。  7 月 2 日至 9 日,盟军空军猛烈轰炸了所有岛上的机场,特别是西西里 岛上的机场,而且还轰炸了意大利亚得里亚海沿岸的福贾机场和撒丁岛南部 的机场。单是 7 月 2 日夜间至 3 日凌晨,就对杰尔比尼、卡塔尼亚等机场投 了大约 1520 吨炸弹。在登陆前一天,即 7 月 9 日,盟军空军于夜间对夏卡到 塔奥米纳一带的机场和其他一些目标进行了 21 次轰炸和扫射。参加这些活动 的共有 411 架轰炸机,由 168 架歼击机护航。另外还有 78 架歼击机袭击了敌 人的雷达站。在这些活动中,盟军空军炸毁了设在塔奥米纳和圣多梅尼考教 堂附近的德国航空兵司令部。7 月 9 日从日落到午夜,英国的 63 架轰炸机和 美国的 44 架轰炸机共出动 8 次,轰炸了锡拉库扎、卡塔尼亚、帕拉佐洛和其 他许多机场。盟军空军的轰炸活动取得了很大效果,据意大利空军参谋长 7月 12 日报告称:“在西西里岛东部只剩下杰尔比尼一个简易机场能够使用;在西西里岛西部只有巴勒莫和奇尼西业两个机场可供紧急着陆使用。”通过 对敌机场长时间的轰炸突击,盟军空军大大削弱了轴心国空军的战斗力,在 登陆战役开始前,基本上夺取了制空权。由于盟军空军领导人,极力主张对陆军实施间接的和远距离支援,忽略直接支援的重要性,致使特混舰队在 7 月 12 日以前实际上没有得到空军掩 护。在登陆部队需要掩护时,又由于指挥程序繁琐或指挥引导不准确,担任 掩护的歼击机编队不能及时抵达指定地域或海域而贻误战机。一次,德军一个 32 架飞机的编队飞越盟军登陆运输舰群的上空,竟无一架盟军歼击机进行拦阻和反击。有时盟军空军也派歼击机在登陆地域上空巡逻,但歼击机数量 太少,只有 4—8 架,根本完成不了掩护任务。因此,海军舰船遭到了敌机袭 击,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从 7 月 12 日以后,盟军空军才加强了对南部和东 部登陆部队的空中直接掩护和支援,但这时德意空军的活动已大大减少。  在盟军空军频繁袭击西西里岛上的机场时,驻该岛的德意歼击机部队采 取了一切措施进行反击。意大利歼击机曾出动 690 架次,德国歼击机曾出动500 余架次。他们虽然使盟军空军受到不少损失,但是并未保护住西西里岛 上的基地。  在这次空中交战中,盟军空军共约损失 375 架飞机,轴心国损失近 740 架飞机。这次海空两栖作战给人们提供了不少颇有教益的经验,如海、陆、 空必须密切协同,指挥引导必须灵活、简便、准确,空勤人员必须具备在各 种气象条件和昼夜时间飞行和领航的技能。  (四)在亚洲及太平洋1、武汉大空战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空袭。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失陷,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但武汉三镇地处 要冲,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和各重要机关都设在武汉,是当时国民党的政 治、军事指挥中心和抗战物资的集散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此,日军大 本营在攻下南京以后就开始研究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一面调集大军向徐州 进攻,一面命令航空兵团,加紧对武汉实施狂轰滥炸,为大举进犯武汉作准 备。自 1937 年 11 月起,中国空军陆续改用苏联援助的И—15、И16 歼击机和 CB—2 轻型轰炸机。当时我空军驻防武汉、孝感等基地的部队计有空军第3、第 4 及第 5 大队,另有苏联志愿航空队波雷宁指挥的轰炸机群 31 架 CB 飞机和伊万诺夫指挥的 N—16 歼击机群 54 架。当日机进犯武汉时,中国空军 在苏联空军志愿航空队配合下,在武汉上空与日空军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 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2.18”、“4.29”和“5.31”三次空战。(1)“2.18”空战。  1938 年 2 月 18 日 12 时许,日机两队在安徽、江西两省边境会合向武汉 进袭。1 时左右,由 38 架飞机组成的一个机群(12 架重轰炸机、26 架 96 式 歼击机)接近武汉空防警戒区。中国空军驻汉口、孝感的第 4 大队共 29 架 N—15 和 N—16 歼击机紧急起飞迎敌,由代大队长李桂丹率领,在武汉市郊上空拦截。空战进行了 12 分钟左右,敌人损失了 10 架精锐的歼击机、2 架重 轰炸机。残余的敌机零零星星地逃走。中国空军损失 5 架飞机。大队长李桂 丹,队长吕基淳,队员巴清正、王怡、李鹏翔等 5 人牺牲。2 月 21 日,中共 中央和第 18 集团军代表周恩来、陈绍禹、秦邦宪、董必武、叶剑英、罗炳辉 等领导人为在武汉上空与日机英勇作战壮烈献身的中国空军人员送了挽联一 幅,文曰:“为五千年祖国英勇牺牲,功名不朽;有四万万同胞艰辛奋斗, 胜利可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烈士们的悼念。(2)4.29”空战。4 月 29 日是日本天长节,即日皇生日。日军想以空捷为天皇祝寿。日海军航空兵团经过两周苦心筹划,命令佐世保率第 2 航空 大队 36 架飞机(一说 50 多架飞机),从安徽、江两边境大举进袭武汉。下午 2 时 30 分,日机进入武汉空防警戒范围,三镇警报同时响起,市民纷纷逃避。中国空军第 4 大队和苏联志愿航空队共 67 架飞机立即从汉口和孝 感机场起飞。其战斗方针是:以 N—16 歼击机群保卫武汉上空,主要对付轰 炸机;以 N—15 歼击机群在武汉东北方向巡逻,拦截引诱日歼击机脱离其轰 炸机群,使我方攻击奏效。这次空战进行了 30 分钟,击落日机 21 架,其中重轰炸机 10 架,歼击机11 架,分别坠于黄冈、梁子湖、徐家棚、青山、段家店、湛家矾、洪山附近 和武昌东郊、纸坊、豹子懈、高家庙及青山至阳逻沿江一带;50 多名飞行员 被打死,2 名飞行员在跳伞逃跑时被我方俘虏。我方也损失歼击机 12 架,伤 亡飞行员 5 名。飞行员陈天民单机陷入 5 架日机的重围之中,与敌机展开了 生死搏斗,视死如归,以身作弹,与敌机同归于尽,为中国空军谱写了壮丽 的诗篇。事后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赋诗缅怀英烈,诗文大意:“二·一八, 敌来袭,被我空军大打击。那次打落十二架,两三十月敌敛迹。4 月 29,敌机又送礼。警报一得到,我方布置齐。天罗与地网,陷阱成立体。三十六架 敌飞机,霎时武汉上空逼。高射炮,发炮密;我空军,机枪击。上下夹击敌 落胆,队形乱,窜不及,激战共计半小时,敌机纷落如雨滴。勇将董明德, 打落两架轰炸机;勇将高宗武,打落两架歼击机;飞将刘志汉,打落一架机; 飞将杨慎贤,打落一架机;中苏队合击,打落十二轰炸机。尚有飞将因机伤, 猛冲敌机肉落地,舍身成仁同归尽,壮烈牺牲神鬼位。合计打落二十一,残 敌零星狼狈去。”(3)“5.31”空战。日海军航空兵团对于天长节空战惨败,仍不甘心,5 月 31 日又派歼击机 36 架,重轰炸机 18 架,于上午 11 时,从安徽、江西 两省向武汉进袭。苏联空军志愿队和中国空军某大队立即腾空隐蔽待战。  12 时许,日机飞入武汉空防警戒区,企图用歼击机阻止我机攻击,轰炸 机群则乘隙偷入市区上空投弹。我方迅速采取包围态势,从四周向敌机压迫。 敌轰炸机群见我机有备,不敢进入市区上空,调头东窜。当敌歼击机掩护轰 炸机群退却时,我方机群紧逼不放,予以痛击。我击中数架敌机后,敌歼击 机仍在作垂死挣扎,妄想突围反攻。这时我另一队歼击机飞来增援,猛烈射 击,又有数架日机中弹坠于滠口、横店、董家湖一带。日机群且战且退,不 时有敌机被击毁。余机见势危急,仓皇向东逃跑,飞至湖口上空,又遇我方 机群拦击,日军 2 架轰炸机又被击中坠落。这次空战持续约 30 分钟,击落日机 14 架,我方损失 2 架。武汉保卫战中,“2.18”、“4.29”、“5.31”三次大空战共击落敌机47 架,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航空队紧密配合,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和国际 主义的英勇赞歌。2、日本奇袭珍珠港为了先机制敌,便于尔后作战,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上将于 1941 年 9 月提出了代号为“Z”的作战计划,预计使用海军舰载飞机,远 程奇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先给美国太平洋舰队致命打击,摧毁其 航空母舰,消除对日本的威胁,以保障日军随后顺利攻占菲律宾、马来亚、 荷属东印度等地。9 月开始,日本海军航空兵部队在与作战地区地形近似的鹿儿岛进行了紧张的轰炸和低空投放鱼雷训练,并针对珍珠港水深仅 12 米的情况,研制了 专门的浅水鱼雷。日本海军联合作战舰队由 6 艘航空母舰(“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尤”号、“翔鹤”号、“瑞鹤”号,占日本所有航空母舰的 3/5)、2 艘战列舰、2 艘重巡洋舰、1 艘轻巡洋舰、9 艘驱逐舰、3 艘大型潜艇、8 艘油船共 31 艘舰艇组成,舰载机共 432 架。南云率领 6 艘航空母舰组成突击 队,三川率领 2 艘战列舰、2 艘重巡洋舰组成支援队。  11 月 5 日,山本向舰队下达第 1 号作战命令,宣布日本将于 12 月上旬 向英、美、荷开战。11 月 22 日,突击舰队集结于千岛群岛择捉岛的单冠湾。11 月 25 日,山本下令突击队沿偏僻的北航线向夏威夷进发。经过 12 天航行3600 海里(6667 公里),中途 4 次加油,采取严格的无线电静默,12 月 7 日(星期日,日本时间 8 日)晨 4 时 30 分顺利到达珍珠港以北 200 海里(370 公里)的顶定展开海域。  5 时 30 分,舰队派出两架水上飞机进行战前侦察。6 时正,舰队航空兵 指挥官渊田美智雄中校率第一波 183 架飞机由母舰起飞,向珍珠港所在地瓦  胡岛飞去。机群包括水平轰炸机 49 架,鱼雷轰炸机 40 架,俯冲轰炸机 51 架,零式歼击机 43 架。7 时前不久,岛上美军雷达站发现北方有大编队飞机 临近,立即向警报中心报告。值班军官泰勒少尉误认为是由加利福尼亚州转 场来的 B—17 机群,答复说,不必担心。这一严重失职,给美军带来灾难性 后果。7 时 49 分,第一波开始攻击。俯冲轰炸机由 4000 米俯冲至 1500 米攻 击机场和航空站;鱼雷轰炸机分两批由 15—30 米低空攻击军舰;随后水平轰 炸机由 4000 米高空单机跟进,再次突击军舰。由于上空无敌情,歼击机也投 入攻击地面目标。攻击至 8 时 40 分结束。第二波 170 架飞机由岛崎中校率领, 计水平轰炸机 54 架,俯冲轰炸机 80 架,零式歼击机 36 架,7 时 15 分起飞,8 时 54 分开始攻击,9 时 45 分结束。第一波 10 时左右,第二波 12 时左右, 先后返回母舰。参加突击的共 353 架飞机,另有 35 架在舰队上空掩护,40 架作为预备队。日机共损失 29 架,亡 25 人;2 架水平轰炸机迷航坠海。日 军还被击沉大型潜艇 1 艘,小型潜艇 4 艘,另 1 艘小型潜艇触礁被俘。  由于美国战略判断错误,对日军偷袭毫无戒备,驻港美军沉浸在假日欢 乐之中。空袭开始时,美军舰船不能开动,飞机不能起飞,通信指挥中断, 部队惊慌失措。岛上高炮在空袭开始 5 分钟后才仓促射击,20 分钟后才有个 别飞机起飞迎敌。日军空袭前后历时 1 小时 50 分,共投鱼雷 50 枚,炸弹 556 颗(144 吨)。美军在港 8 艘战列舰 4 沉 4 伤,4 艘巡洋舰 1 沉 3 伤,3 艘驱 逐舰 2 沉 1 伤,辅助舰被毁 8 艘。驻岛飞机 370 架中被毁 188 架,伤 63 架,占 70%(另材料说,完好飞机仅剩 7 架)。人员死亡 2403 人,伤 1178 人。前后共有 30 余架美机升空迎战,但因仓促上阵,不是破日机击毁,就是被自 己高射炮击落。所幸美军 3 艘航空母舰全在外海未归,没有损日军偷袭珍珠 港,前后不过 2 小时,却一举夺得西太平洋的主动权,使美太平洋舰队近半 年不能作战。日本机群返回母舰后,渊田等建议趁机再次出击,彻底摧毁瓦 胡岛上残留目标。但南云认为:攻击已达预期目的,再次攻击必将增大损失。 下午 1 时 30 分下令沿原航线返航,12 月 24 日返回日本。珍珠港之战使美国国内朝野震惊,迅速促成了举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准备对日本严加报复。3、缅旬战区的空战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件后,日本迫使泰国对英美宣战,并派出军队和 飞机迸驻泰国,企图首先控制缅甸,作为随后进攻印度的跳板。盟军在缅甸战区对日作战分为两个时期:败退时期和反攻时期。当时英国空军第 221 大队驻守缅甸,有各型陈旧飞机 200 余架。第 67 中队 16 架“水 牛”式歼击机担负仰光防空。以后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21 架 P—40 前 来增援。  1941 年 12 月 23 日起,日军大批轰炸机多次轰炸仰光。英美空军部队顽 强抗击,先后共击落日机 100 余架,英美空军也曾派出飞机支援地面作战, 但因空地联络差,效果很小。1942 年 3 月 8 日,日军攻占仰光。英军飞机撤 往印度,美军飞机撤往中国昆明。当地日军作战飞机增至 400 余架。1942 年 3 月,美军在印度德里建立印缅战区航空队;5 月 10 日又建立第10 航空队,主要执行空运任务。英国空军建立 224 大队,负责缅甸南方空中 作战,原第 221 大队负责缅甸北方空中作战。至 1942 年 6 月 15 日,美军航 空队共向战场运进 733 吨物资,空运撤出 4499 人;英空军空投 55 吨物资, 撤出 4117 人。由于中国一缅甸公路被日军切断,美军开始建立由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向中国空运物资的“驼峰”运输线。  1942 年 12 月 20 日,8 架日军轰炸机夜袭加尔各答。英军决定派出装有 机上雷达的“勇士”式夜间歼击机,于 1943 年 1 月到达印度,限制了日机的 夜间活动。这种飞机还成功地用于昼间对地支援。1943 年 8 月,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被任命力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11 月在其属下建立东南亚盟军航空队。  12 月,第一批英军“喷火”式歼击机到达印度,美军也换装了 P—47 等 新型歼击机,而日军在缅甸的作战飞机只剩 154 架。盟军空军飞机数量和质 量都开始占优势,进行了频繁的空运、空降活动,向在缅甸敌后作战的英军 “饮迪特”特种突击队空投了大量物资,空军在支援丛林作战中,地面目视 引寻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 年 3 月 7 日,日军对印缅边境的英帕尔—科希马发动强大攻势,包 围了英印守军。蒙巴顿紧急空运了一个师增援,出动歼击机和轰炸机突击日 军部队,并给守军空投弹药、物资和饮用水,空中撤出了 3.5 万名伤病员。 由于英军掌握了战场制空权,6 月 22 日打破了日军包围,8 月将日军全部赶 出了印度。5 月 17 日,史迪威指挥中美联合部队由中国云南出击,攻占缅甸 北部城市密支那。运输机以空前的速度立即运进了两个师 3.5 万人,最高峰 时,机场一天起降 C—46 运输机 525 架次。1944 年 11 月,美军第 20 轰炸航空队的 B—29 轰炸机来到战区。从这时起,盟军开始夺得战区的全面制空权。12 月 3—4 日,盟军 200 余架轰炸机对仰光进行了空前猛烈的轰炸。  1945 年初,印缅战区英国空军实力为:89 架轰炸机,552 架歼击机和强 击机,110 架运输机,36 架侦察机;美国陆军航空兵实力为:42 架重轰炸机,97 架中型轰炸机,226 架歼击机和强击机,297 架运输机,67 架侦察机。而当地日军作战飞机仅剩下 50 余架。1 月 21 日,盟军在兰里岛进行登陆作战, 得到了有力的空中支援。随着更多的飞机和物资到达战区,空中作战活动也 日益增强。仅 1945 年 2 月,各型轰炸机和强击机就投下了 11629 吨炸弹。空运 26715 人和 66230 吨弹药与物资,运出伤员 9883 人。  1945 年 2 月,英军渡过伊洛瓦底江,向缅甸日军发起全面进攻,美国陆 军航空队两个大队给予了十分有效的支援。5 月 3 日,盟军控制了缅甸全境。4、美日中途岛之战  美国杜立德机群于 1942 年 4 月 18 日首炸东京后,日军统帅部决心加速 实施攻占中途岛的计划,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解除对日本本土的 威胁。  为此,日军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组成了庞大的日本联合舰队。包括:4 艘重型航空母舰、4 艘轻型航空母舰、11 艘战列舰、22 艘巡洋舰、65 艘驱逐 舰、21 艘潜艇;舰载飞机近 700 架。从 1942 年 5 月 27 日开始,各舰先后由 各基地启航。山本的作战计划是:先派出支编有 2 艘轻型航空母舰的混合舰 队佯攻阿留申群岛,诱使美太平洋舰队主力北上;接着由南云中将率领 4 艘 重型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及掩护舰只为主攻, 突击中途岛和截击美舰队;最后由近藤率另一支特混舰及登陆部队,相机攻 占中途岛。山本率舰队主力随后 483 公里接应。  当时美军出动迎战的兵力是:弗莱彻统率的第 17 特混舰队,包括“约克 敦”号航空母舰,重巡洋舰 2 艘,驱逐舰 6 艘;斯普鲁恩斯统率的第 16 特混  舰队、包括“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空母舰,重巡洋舰 5 艘,轻巡洋舰1 艘,驱逐舰 9 艘。两支舰队由弗莱彻统一指挥,共有舰载飞机 233 架。另 外,在中途岛上还有 30 架巡逻用的“卡塔林那”式水上飞机,17 架 B—17 轰炸机,34 架老式教练攻击机。19 艘潜艇担负外海警戒。从兵力对比看,美 军明显处于劣势。  然而,美军情报人员破译了日军密码。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核实后, 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尼米兹命令特混舰队隐蔽集结于中途岛东北 322 公 里海域,与日舰队保持一段距离。他本人坐镇夏威夷,通过海底电缆传递情 报,下达命令,既迅速又保密。“卡塔林那”式飞机巡逻半径 1127 公里,而 日军舰载飞机作战半径只有 480 公里,美军得以更准确及时地掌握敌情。  6 月 4 日拂晓,南云率主攻舰队到达攻击位置。4 时 45 分,首批 108 架 舰载机起飞突击中途岛,被美巡逻机提前发现,岛上除一部分老式攻击机外, 其余飞机全部升空,无一损失。岛上美军轰炸机出动突击日舰队,也无战果。 日机飞行员不断传来报告:攻击中途岛未遇抵抗,机场被炸成一片焦土,遗 憾的是岛上飞机不知去向,有必要进行第二次突击。  南云保留在舰上的第二批轰炸机挂的是鱼雷,准备用于突击随时可能出 现的美舰队,但他派出的侦察机转了一圈,什么也没有发现。这时南云错误 判断附近没有敌情,加之岛上轰炸机不断前来骚扰,决心再次突击中途岛, 摧毁岛上飞机,再回过头来迎战美舰队。于是命令舰上飞机卸下鱼雷,换挂 炸弹。就在这时,侦察机报告:东方 322 公里处发现 10 艘敌舰,其中 5 艘巡 洋舰、5 艘驱逐舰。不久又报告:似乎有一艘航空母舰殿后。这时,美第 16 特混舰队已靠近至距离南云舰队 241 公里处。斯普鲁恩斯下令舰上飞机起飞攻击。由于日本“零”式飞机性能优于美机,日本舰队高 炮火力猛烈、由 9 时 28 分至 10 时,第一批 15 架美军鱼雷轰炸机全被击落; 军二批 26 架被击落 20 架,所投炸弹和鱼雷无一命中。这时南云又错误判断 空中再无其他敌机,加之“零”式歼击机飞行员为战果所鼓舞,蜂拥而下, 围攻美军鱼雷轰炸机,使中、高空门户洞开。正当“零”式飞机返航加油时, 一批 37 架美俯冲轰炸机呼啸而至,直朝“赤城”号、“加贺”号冲了下来;另 17 架对准“苍龙”号投弹。没有一架日本歼击机来得及起飞迎击;舰上高炮直到最后一刻才仓促开火。10 时 24 分,3 艘重型航空母舰全被炸中起火, 引爆了舰上的炸弹和鱼雷。下午 7 时,“苍龙”号首先沉没,“加贺”号、 “赤城”号连同全部舰载飞机随后也沉入海底。南云仍妄图以残存的 1 艘航 空母舰“飞尤”号实施反击,18 架俯冲轰炸机由 6 架“零”式歼击机掩护突 击“约克敦”号,与美军 12 架“野猫”式飞机发生空战。结果击落美机 6 架,但损失轰炸机 13 架、歼击机 3 架,随后 10 架鱼雷轰炸机再次出击,击 伤“约克敦”号。下午 5 时,斯普鲁恩斯集中手头全部飞机突击“飞尤”号,5 日凌晨将其击沉。6 日凌晨 2 时 55 分,山本下令中止中途岛作战行动。7 日黎明,负伤的“约克敦”号被日本潜艇击沉。  整个战役,日方损失:重型航空母舰 4 艘,巡洋舰 10 艘,舰载飞机 332 架,其中随舰沉没 280 架,丧失最有经验的飞行员 100 余人。美万损失:航 空母舰 1 艘,驱逐舰 1 艘,舰载和陆基飞机 147 架。由于计算不准确,许多 舰载飞机起飞过早,落海的比被击落的还多。但美军海上教授组织得好,落 海飞行员大部被救回。美军鱼雷轰炸机为战役胜利作出了最大牺牲。3 个中 队出动 41 架飞机,被击落 35 架,3 个中队长、30 名飞行员、35 名通信射击  员阵亡。 中途岛之战是战争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特混舰队之间使用舰载飞机实施的大规模空中交战。空中作战实际上决定了这次战役的胜负。中途岛之战使 太平洋军事形势辽渐向着不利于日军的方向发展。5、美国对日本的大规模空袭1944 年 6 月至 1945 年 8 月,美国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1943 年底,美国成立了第 20 航空队,装备 B—29 飞机,专门担任轰炸 日本的任务。美国并通过驼峰空运向驻中国的 B—29 部队提供后勤支援。1944 年夏季开始了对日本战略空袭的第一阶段,即从印度和中国的基地起飞对日 本的工业城市进行战略轰炸,主要目标是日本的八幡、长崎、佐世保等地和 中国东北的鞍山、沈阳和台湾冈山。6 月 15 日从印度和中国起飞 B—29,轰 炸了八幡钢铁基地;7 月 8 日轰炸佐世保。最多时出动 100 架飞机。  1944 年夏,美军攻克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群岛后,开始修筑大型空军基 地。同年 8 月轰炸机部队进驻塞班岛基地,1945 年 1 月进驻关岛基地。3 月和 6 月攻克硫黄岛和冲绳岛,又为护航歼击机取得了前进基地。1944 年 10 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下令加强对日本的轰炸。  11 月起,进入以马里亚纳群岛为基地的对日战略空袭的第二阶段。这个 阶段主要轰炸日本的航空、石油、兵工等工业,方法还是对德战略轰炸时所 用的昼间精确轰炸。11 月 24 日,111 架 B—29 飞机对东京进行了集中轰炸, 这是 1942 年杜立德轰炸东京之后第一次轰炸东京。12 月起,轰炸加强,被 炸的城市还有名古屋、大阪、神户、横滨等八大城市。但是轰炸遭到日本飞 机的抗击,轰炸机受到很大损失,而轰炸效果却不佳。1945 年 3 月初至战争结束为战略空袭的第三阶段。第 20 航空队的 B—29飞机由 1944 年 11 月的 119 架增加到 1945 年 8 月的 986 架。到最后两个月, 美国陆军战术航空兵第 5、第 7 航空队及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也参加了空袭。 轰炸方法此时改为夜间低空面积轰炸。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既可避开日本 歼击机的抗击,又可增加载弹量。昼间高空轰炸时 B—29 的平均载弹量只有2 吨,夜间低空轰炸可带 5—8 吨。使用的炸弹也由爆破弹改力燃烧弹。轰炸的目标由军事工业改为居民稠密的城市。因为一方面日本的航空工业有 2/3 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川崎等城市,另外日本居民由于怕地震, 建筑物都为木屋,极易燃烧。如果民房被毁,居民流离失所,即使工厂未毁, 也无法进行生产。美军在 1945 年 2 月先进行了两次试验性的燃烧弹低空面积 轰炸。2 月 4 日,70 架 B—29 飞机对神户作试验性轰炸,每架 B—29 带燃烧弹 1520 枚,共投弹 160 吨。2 月 25 日,172 架 B—29 轰炸东京,投燃烧弹450 吨。两次轰炸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从 3 月 5 日起就进入以燃 烧弹为主摧毁城市的第三阶段。3 月 9 日出动 B—29 飞机 334 架轰炸东京, 投燃烧弹 1665 吨。东京工业区的 20%、商业区的 63%全毁,有 100 万居民 无家可归,伤亡人数超过 12 万人。以后 10 天中又出动 B—29 共 1595 架次对 东京、大阪、名古屋和神户如法轰炸,称之为“火攻闪击战”。以后索性命 令第 20 航空队专门轰炸城市,而且轰炸规模愈来愈大。5 月 23 日和 25 日对 东京两次轰炸,分别出动 B—29 飞机 520 架和 564 架。5 月 26 日,出动 500架 B—29 飞机,对东京投下燃烧弹 4000 吨。5 月 29 日,出动 450 架 B—29 飞机,对横滨投下 320Q 吨燃烧弹。从 3 月 9 日至 6 月 15 日,对东京、川崎、 名古屋、大阪、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共进行 17 次大规模轰炸,出动 B—29飞机 6960 架次,投燃烧弹 41592 吨。每月投掷的炸弹重量由 3 月份的 13860 吨增加到 7 月份的 42700 吨。另外还向日本本上附近海域内投放水雷 12135 枚封锁海上交通。日本船只被炸毁的共 670 艘,达 140 万吨。日本对外海上 交通全部瘫痪,日本列岛已成为孤岛。  大规模空袭日以继夜地进行,就是在 8 月 6 日和 9 日在广岛、长崎投掷 了两颗原子弹之后,仍然每日出动数百架次飞机进行空袭,直到 8 月 14 日日 本正式宣布投降之日,还出动 833 架 B—29 飞机进行了对日轰炸中规模最大 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空袭。从 1944 年 11 月底至 1945 年 8 月 15 日止,美国第 20 航空队轰炸了日本66 座城市。整个战争期间,对日本本上的投弹量共 16 万吨,对日本平民造 成的伤亡几乎和对广岛和长崎的两次原子弹袭击相等。根据战后日本内务省 的调查,在轰炸中共死亡 241309 人,伤 313041 人,全毁房屋 233 万栋,半毁 11 万栋,无家可归者达 800 万人。日本军事工业亦遭受重创,航空工厂被 毁面积 60%,其他军工厂被毁面积 40—90%。飞机生产 1944 年平均月产 2341 架,到 1945 年 8 月只有 200 架。海上封锁对日本的影响尤大,到日本投降前 夕,其经济已濒临崩溃。  对日本本土的投弹量不到对德国本土投弹量的 1/8,但轰炸效果却比对 德国的轰炸还好,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了燃烧弹。在投到日本的炸弹总数中, 燃烧弹占 70%。日本遭受轰炸的 66 座城市,平均破毁面积 50%。另外对日 本的轰炸主要是集中在 9 个月内进行的,再结合海空封锁,使日本的工业潜 力基本上被摧毁,无力再继续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航空技术进步和空中力量的进一步增大,空战有了很大发展。  现代歼击机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 3000 多公里,约为音速的 3 倍,其爬 升率和增速性能是过去的十几倍。现代歼击机上装有高射速的火炮、空对空 导弹等多种武器装备。现代轰炸机作战半径可达 4000 多公里,装备有精确制 导炸弹、空对地导弹和先进的电子监视系统,有很强的火力突击能力,电子 抗干扰能力和防护能力。强击机有很强的火力,专门用来攻击坦克、炮阵地、 工事、步兵群等,能较长时间地在战场上巡逻寻找目标。侦察机飞得高、速 度快,不易被对方的歼击机击落。如美国的 SR—71 战略侦察机飞行高度约2 米,飞行速度每小时
公里。目前,先进的侦察机可探知地面上只有几米大小的物体,发现隐藏在地下 3—5 米深的目标。空中 预警机用于指挥空中作战,可连续飞行 8—9 个小时。美国的 E—3A 顶警机, 可同时跟踪 600 个空中目标,并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从地面杂波中判明 240 个 目标的高度、速度、方位。目前,世界上较大的运输机是美国的 C—5A 型运 输机,它的机长 74.43 米,机高 19.85 米,载重量 100 吨,一次可运送 345 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 2 辆 M—60 坦克或多辆载重汽车,其航速 860 公里,可 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飞行
公现代空战包括空中突击、 空中截击、空中巡逻、空中阻击、空中护航、空中封锁、空中游猎、空中支 援等多种作战形式。随着歼击机火控系统作用距离的增大和空空导弹性能的 改进,大量使用中、远距空空导弹攻击,将成为现代空中作战的重要样式。 航空兵可以低空、超低空打击敌地面、水上目标。空中支援包括航空火力准 备,航空火力支援,航空火力反准备,夺取制空权,空中掩护,航空侦察, 空中运输和电子对抗等。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机种的区分和发展,使空中支援的范围不断扩大,样式不断增多,地面部队对空中支援的依赖程度越来 越高。  现代空战有 3 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航天、航空 兵器的发展,飞机航程、速度、隐蔽性和指挥控制能力提高,增大了空战的 突然性,有时在战略突然性受制约的情况下,仍可达成战役战斗的突然性; 二是由于现代飞机装备了先进的机载雷达、红外前视、激光夜视等设备,现 代空战突破了以往空袭以昼间为主的模式,可在全天侯、全方位、全纵深进 行;三是由于大量使用先进的遥感技术、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摄影技术和电 视传真技术,现代空战战场的透明度增大,空中突击的精确度提高,破坏力 增强。  二、撼天动地的坦克战  坦克于 1916 年诞生,不久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 战时,它已从一种人们难以理解的“怪物”,发展到称霸陆上战场最具突击 力、震撼力的主战兵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高速的坦克装甲部队与空军 密切协同,成了整个战场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强弱变化的硅码,夺取战争胜利 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是由飞机和坦克装甲部队的闪电突击揭开序幕的。 德军当时集中了 40 多个常规师,其中有 14 个坦克师,投入了其全部的 3195 辆坦克,仅用 1 个月时间就打败了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中陆军占第二的波 兰。仅用 4 小时就迫使丹麦投降。挪威虽有英、法军支援,也只坚持了 2 个 月。号称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法国,在战争中也只坚持了 42 天。在 3 个多星期内,德军深入苏联腹地 300—600 公里,使其蒙受了巨大损失。德军 从波兰到苏联,在短短的 23 个月内,共歼灭了对方国家的军队近 800 万人, 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但是,二战中后期,在苏德、欧洲、北非等战场,苏 联、盟军等同样以坦克和飞机等现代化乒器,对德、意、日军展开了全面反 击,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二战整体战局的变化,与坦克战的形势和结果关系极大。战前和战争初期,当盟军还没有认识到坦克部队在战场上的作用时,在德军强大的坦克部 队突击下,一退再退,一败再败,损失巨大。但当德军竭尽全力,利用坦克 不能使战争速决制胜时,盟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战争中生产了大量坦克, 并使用于部队实施了强大的反击。苏、美军战争初期仅有几千辆坦克,但到1942 年、1945 年他们分别生产并投入实战的坦克已达 3 万余辆。盟军依靠这些坦克不断组建新的坦克部队,投入战场,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防御转 入进攻,直至夺取胜利。二次大战中,著名的坦克战很多,这里仅选儿个具 有代表性的战例如下。     (一)在莫斯科附近下面记叙的是在莫斯科会战中苏德坦克战的几个片断。莫斯科会战(1941 年 10 月—1942 年 3 月)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个大会战。1941 年秋,苏德战场上的德军经过短期整顿后再度发动攻势,并把近 50%的部队(约 100 万人)和 70%的坦克(约 1700 辆)集中于莫斯科方向, 妄图南北夹攻,夺取莫斯科。苏军在该方向上作战的为 3 个方面军,约 80 万人,770 辆坦克。经过 5 个月激战,苏军先以防御挫败了德军的进攻,继 则转入全线反攻,迫使德军转入退却和防御。  1941 年 10 月 2 日,德军机械化兵团突破了苏军奥廖尔防线,直逼莫斯 科。苏军坦克第 4 旅奉命在土拉至奥廖尔的公路两侧阻击德军。该旅 10 月 3 日从莫斯科郊区出发,4 日到达奥廖尔附近的指定地域。当天夜间全旅利用 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所有坦克全部进行了设伏和伪装。  10 月 5 日晨,德军约 1 个团的兵力在 100 多辆坦克引导下,成纵队由奥 廖尔开来,遭到苏军坦克旅的伏击,损失坦克 11 辆,退回出发地。  苏坦克第 4 旅在击退敌人进攻后,于 10 月 5 日夜转移到第 1 军人材地域, 在奥廖尔至姆岑斯克公路两旁再次设伏。6 日晨,德军坦克近 100 辆和大量 摩托化步兵沿公路开来,又遭到坦克第 4 旅的伏击,经过 12 小时的激战,德 军损失坦克 43 辆,防坦克炮 16 门,官兵约 500 人,坦克第 4 旅仅损失坦克6 辆,但摩托化步兵营和防坦克炮兵营损失较大。  坦克第 4 旅在 8 天阻击战中,先后变换 6 次阵地,以伏击和短促出击的 方法,协同其他部队阻击了德军 2 个坦克师和 1 个摩托化师的进攻,先后共 击毁击伤敌坦克 133 辆,火炮 49 门。莫斯科会战的后期阶段,苏军的坦克虽有所增多,但数量仍然少于德军。苏军坦克部队基本的用法是直接支援步兵作战,有时也被编入先遣支队和快 速集群,作为突击部队穿插分割敌人,配合主力进攻。1941 年 12 月,苏第30 集团军进攻克林时,曾派出坦克第 8 旅和第 21 旅(各加强有 1 个步兵营)作为先遣支队,从翼侧插入敌人克林防御地区后方 2 公里的地方,切断了敌 人与后方的交通。同时,第 30 集团军司令又将坦克第 21 旅、独立坦克第 145 营和数个摩托车分队投入战斗。主力部队在穿插部队的配合下,于 12 月 15 日攻占克林城。1941 年 12 月,苏联为强渡依斯特拉河,其第 16 集团军以坦克部队为基础建立了两个快速集群,从南北两面迂回德军。从北面迂回的快速集群由 1 个坦克旅、l 个骑兵师和 1 个步兵旅组成,在友邻第 20 集团军进攻部队配合 下,于 12 月 13 日从北面迂回依斯特拉水库直插敌依斯特拉防御阵地后方。 从南面迂回的快速集群由 2 个坦克旅、1 个独立坦克营和 1 个步兵旅组成,于 12 月 13 日从友邻第 5 集团军进攻地带内的巴甫洛夫镇一带渡过依斯特拉 河,经彼得罗夫村、富龙洛夫斯克,直插新彼得罗夫。第 16 集团军主力部队 在穿插部队配合下,于 12 月 15 日强渡依斯特拉河成功,突破了德军依斯特 拉河防线。  在整个莫斯科会战中,苏军的坦克部队虽然取得一些战绩,但在对这些 部队的使用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是没有集中使用,坦克部队与其他 部队的协同动作组织得不好。因此,总的看坦克战不很激烈。  (二)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  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 年 7 月—1943 年 2 月)是苏德战争中一次决定性 的大会战。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计划。于 1942 年夏, 改而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企图迅速攻下两处,达到切断伏尔加 和夺取巴库两个目的,然后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苏军针对德军的重点 进攻,采取了先进行积极防御,继而举行战略反攻的方针,将进犯斯大林格 勒的德军围歼于断大林格勒城下。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时,德军在该方向上作战的是德军“B”集团军群,计 71 个师。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是第 6 集团军和坦克第 4 集团军,共 25 个师(其中有 8 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约 25 万人,740 辆坦克,1200 架飞 机。苏军与之对峙的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共 7 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其中2 个于会战开始后不久改编为坦克集团军),计 38 个师(其中 20 个师不满 员,人数从 300 到 4000 人不等),18 万余人,360 辆坦克,337 架飞机。  此次会战中,苏军初次使用装甲兵坦克兵大兵团(机械化军、坦克军和 坦克集团军)作战。装甲坦克兵不仅被用来配合步兵完成战术性任务,而且 被广泛用来完成重要的战役性任务。会战初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把坦克第 1、第 4 集团军作为方面军的预备队,分别配置在卡拉奇和卡恰林斯卡亚地域,它们的任务是向西和西南方 向实施反突击。苏第 26 集团军则将独立坦克第 40 旅和配属给它的独立坦克第 13 军作为集团军的预备队。  7 月 24 日,德军北路突击集团突破了第 62 集团军的防御,进至上布季 诺夫卡地域,包围了苏军 2 个步兵师和 1 个坦克旅。当时,斯大林格勒方面 军命令坦克第 13 军和坦克第 1、第 4 集团军实施反突击,围歼突入之敌,恢 复原态势。反突击于 7 月 27 日开始,坦克第 13 军冲入德军的合围圈,协助 被围苏军部队突围成功。但由于两个坦克集团军没有同时进入战斗,且主要 反突击方向没有对准德军突击集团的楔底,这次反突击虽迟滞了德军进攻, 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8 月 6 日,德军南路突击集团进犯斯大林格勒外围的阿布加涅罗沃地域,利用坦克部队突破了第 64 集团军的防御。苏军坦克第 13 军(已调到该地域)于 9 日实施反突击,获得成功,击毁敌坦克约 140 辆。德军被迫暂时转入防 御。斯大林格勒市区是由第 62 集团军负责防御的。当时该集团军仅有坦克93 辆,而其当面德军为 11 个师,有坦克 500 辆。由于市内有街垒、建筑物, 且道路遭到严重破坏,不便于集中使用坦克。因此,苏军将坦克编成 5—7 辆的小组,用以加强支撑点或支援步兵反冲击。部分坦克(主要是被击毁的 坦克)则作为固定火力发射点,配置在十字路口或广场。此外,坦克还常常 用来支援强击群的战斗,或直接在强击群的编成内作战。  苏军在台围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的战役中,西南方面和斯大林格勒方面 军都把装甲坦克兵的大兵团编为快速突击集群,用来完成战役合围的主要任 务。西南方面军的突击集群由坦克第 4 军和坦克第 5 集团军的坦克第 1、第26 军组成。该集群于战役第 1 日(11 月 19 日)中午 12 时不待步兵师突贯敌 防御的战术地幅,即进入突破口,协同步兵突破敌战术地幅后,继续向战役 纵深发展进攻,在博里少依和里斯卡河中间地区先后击溃了德军预备队 2 个坦克师和 1 个摩托化师的反突击,于 11 月 22 日到达卡拉奇屯河渡口、翌日 下午在苏维埃斯基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 4 机械化军会合,4 昼夜前进 90—140 公里,完成了合围任务。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突击集群由第 4 和第13 机械化军和 1个骑兵军 组成。该集群于战役第 1 日(11 月 20 日)下午进入突破口后,发展顺利。 特别是机械化第 4 军前进较快,于战役第 2 日(11 月 22 日)中午已前进 100 公里,到达苏维埃斯基,并在那里击退了德军数次突击行动。  23 日下午与西南方面军的装甲坦克兵部队会合,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完成了反攻第一阶段的任务。  苏军反攻第二阶段,西南方面军在台围对外正面之敌的战斗中,在突破 敌人防御的战术地幅以后,将 4 个坦克军和 1 个机械化军投入交战,5 天时 间前进近 22Q 公里,割裂了意大利第 8 集团军、罗马尼亚第 3 集团军的残部 以及德军多尔麦辛集团,为最后歼灭该敌创造了条件。其中坦克第 24 军 5 昼夜前进 240 公里,于 12 月 23 日傍晚进至塔钦斯卡亚火车站附近,24 日拂 晓以突然袭击攻占车站和附近的飞机场,缴获飞机 350 架。但由于后续部队 未能跟上,坦克第 24 军在塔钦斯卡亚地域被敌人的增援部队台围,经 5 昼夜 战斗,然后奉命突围,在依里因卡地域与主力部队会合。战役最后阶段,苏军统帅部决定由西向东对德军实施分割突击,总方向是古木拉克和红十月村。1 月 22 至 25 日,激战了 4 天,苏军推进 10 至 15 公里,德军遭受重大损失,但仍负隅顽抗。在德军防守的地域内,最狭窄的 地段东西仅 3.5 公里,南北有 20 公里。为尽快地分割敌军集团,苏军第 21 集团军司令员在左翼集结了近卫坦克第 9 和第 48 团以及坦克第 121 旅。26 日晨,苏军重新发起进攻,经 1 小时的战斗,坦克第 121 旅所属分队进至红十月村地域,与从东面进攻的第 62 集团军的近卫步兵第 13 师的部队 会合。被围集团被分割成两部分,1943 年 2 月 2 日被苏军全歼,至此,斯大 林格勒以苏军胜利,德军失败而告结束。(三)库尔斯克大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 1943 年 7—8 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附近与德军进行的 一次大会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斯大林格勒修败后,为挽救其败局,企图从 库尔斯克方向打开缺口进攻莫斯科,夺回战略主动权。于是在库尔斯克突出 部附近集中了 65 个师,单在进攻库尔斯克的主要方向上就集中了 38 个师, 其中有 17 个坦克师和 3 个摩托化师,拥有坦克 2700 余辆,整个会战期间, 双方交战坦克达 1.3 万辆。  苏军为了粉碎德军的进攻,先以防御削弱敌人的重兵集团,尔后转入反 攻。为此,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建立了 8 个防御地带,构成了纵深达 300 公里 的防御体系。集中了 3 个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什方面军和草原方面 军)的兵力,计 16 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3 个坦克集团军、6 个独立坦克军、18 个独立坦克团和自行火炮团,拥有坦克 3200 余辆。  此次会战,从 7 月 5 日开始到 8 月 23 日结束,历时约 50 天。会战分为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7 月 5 日—11 日),是苏军防御阶段,德军从南北两 个方向对苏军固守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向心突击,交战过程中,德军损失 坦克 2000 余辆,苏军损失坦克 1500 余辆,以德军进攻失败而告终;第二阶 段(7 月 12 日—8 月 23 日),是苏军反攻阶段,苏军先后在库尔斯克突出部 以北向奥廖尔方向和库尔斯克突出部以南向别耳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转 入反攻。苏军参加作战的部队来自 5 个方面(中央方面军,沃罗涅什方面军, 草原方面军,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计 22 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5 个坦克集团军,11 个独立坦克军,1 个机械化军,50 个独立坦克团和自行火 炮团,拥有坦克 6000 余辆。德军参加第二阶段交战的有 15 个坦克师和 3 个 摩托化师,拥有坦克 2500 余辆。在 40 多天的反攻中,苏军歼灭了德军在奥 廖尔和别耳哥罗德——哈尔科夫两个方向上的 7 个坦克师和 2 个摩托化师。击毁其坦克 1500 辆。  德军在会战中的失败,使其坦克部队遭到了沉重打击,德装甲部队总监 古德里安上将不得不承认:“由于‘卫城’作战失败了,我们算是遭受到了 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挫折。那些辛辛苦苦所改编完成的装甲师,在这一战中都 受到了严重损失,使他们在一个长时间内都恢复不了元气。”斯大林在《论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一书中写道:“如果斯大林格勒会战预示着法西斯德国 军队的没落,库尔斯克会战则使它遭到了灭顶之灾。”  (四)北非西迪拉杰格的旋风式战斗  1941 年 11 月 19 日至 23 日,英国第 8 集团军与德国非洲军(编有第 15 和第 21 装甲师以及第 90 轻装师)在北非西迪拉杰格地域展开了一场坦克战。 这场坦克战是在战争史篇中占据独特一页的坦克战。这场战斗进展速度之 快,双方胜负变化之大,是战争史上罕见的。在大量飞机和火炮支援下的 1000 多辆坦克参加了这场有充分机动自由的旋风式的战斗,指挥这些坦克的指挥 官也横下一条心,准备投进他们最后的预备队,以夺取胜利。情况变化之快, 以致难以掌握自己部队的行踪,更不要说了解敌军的行踪了。冲锋的坦克和 行进的纵队扬起的烟尘,有如 12 级大风搅动着尘埃,使得整个战场天昏地暗。  11 月 16 日,德军第 15 装甲师的炮兵开始进入托卜鲁克东南阵地,第 90 轻装师的部队己作好向托卜鲁克要塞进攻的准备。狂风暴雨持续了一大,接 着雨又不停地下了一昼夜,前所未有的大雨冲刷了昔兰尼加。桥梁被冲跑了, 道路变成了河川,德军所有的机场都被水淹没。连续几天都不能起飞。他们 的侦察活动简直是中断了。  11 月 15 日,德军的无线电监听队曾报告:“英军无线电全部静默”。 两天后的清晨,德军再一次得知,英军继续保持“几乎是全部的无线电静默”, 德军的空中侦察不能进行,因为降落场到处是泥泞,干枯的河道也是一片汪 洋。不过,从中午开始德军得到第 21 装甲师侦察支队的报告,得知英军方面 有大量的装甲车向北面的阿卜德小道进行广泛的侦察活动,这一整天,德军 坦克群司令部都在为攻打托卜鲁克作准备。11 月 19 日,德军的侦察分队己被英强大的坦克部队赶过阿卡德小道,英军一个装甲师,两个装甲旅正向北猛烈地扑过来。这时,德军隆美尔元帅 命令第 21 装甲师向贾卜尔萨莱勒前进,第 15 装甲师则在当天晚上进入甘布 特以南的集结地域。午饭后,隆美尔驱车前往第 21 装甲师,去监督他的坦克 发起攻击,一场大的坦克战就要开始了。德军第 21 装甲师组编的一个战斗群迅猛地实施攻击。该群由第 5 装甲团编成,加强有 12 门野炮和 4 门 88 毫米火炮。大约 15 时 30 分,这个战斗群 在贾卜尔萨莱勒东北约 5 英里的地方碰上了强大的英军坦克部队。德军战斗 群是高度机动的诸兵种合成部队,他们在这次战斗中的战法与历次战斗中的 战法相似,依然是在集群坦克进攻的同时,以强有力的野战炮火对付英军的 反坦克炮,并协同坦克火力轰击敌方的坦克群。激战一直持续到黄昏,把英 军赶过阿卜德小道,德军损失两辆 T—Ⅲ和若干辆 T—Ⅱ型坦克,而英军有23 辆“斯图亚特”坦克被击毁。  11 月 20 日,德第 15 装甲师沿卡普措小道推进,直到西迪阿扎伊兹,尔 后转向西南。傍晚,该师与一直守在贾卜尔萨莱勒的英军第 4 装甲旅接触, 激战持续到黑夜。英军坦克损失惨重,被迫再次越过阿卜德小道。但是,德 军坦克也有较大损失,且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战果,对德军克鲁韦尔将军 统帅的非洲军来说,11 月 20 日等于是白白浪费了一天。这时,英军第 7 装 甲旅和第 7 支援炮兵群正在固守西迪拉杰机场,并击退德“非洲”师的的反 冲击。英军第 22 装甲旅由古比井出动,去支援第 4 装甲旅,但直到快天黑才 到达。11 月 20 日晚,克鲁韦尔去见隆美尔。隆美尔已充分意识到处境的严重性。隆美尔决定,非洲军于 21 日向西迪拉杰格前出,“攻歼向托卜鲁克开进 之敌”。  21 日 4 时,隆美尔电告克鲁韦尔说:“整个战区的情况是很危险的,非 洲军必须准时出动。”  这个命令不是那么容易执行的,因为德军第 15 和第 21 装甲师必须先与 贾卜尔萨莱勒地域的英军第 4 和第 22 装甲旅脱离接触。德非洲军组织了兵力 强大的后卫,由 88 毫米炮和反坦克炮支援,这使试图干扰德军向北转移的英 军遭受很大损失。尽管如此,一些英军坦克还是冲进了德摩托化部队的纵队, 击毁了德军的许多卡车。中午,两个英军旅不再追击,停下来加油。  在德军后卫拦住英军追击部队的同时,第 15 和第 21 装甲帅的坦克伴随 炮兵一起,迅速向西迪拉杰格前进。英第 7 装甲旅旅长决定留下第 6 皇家坦 克团和炮兵支援群守卫西迪拉杰格机场,而由第 7 轻骑兵团和第 2 皇家坦克 团迎击开进的德坦克部队。这是当时典型的英军战术,他们的指挥官不善于 把坦克和火炮集中起来进行协同作战。10 时,英第 7 轻骑兵团的多数坦克被 击毁,德第 15 和第 21 装甲师占领了由南面控制西迪拉杰格机场的制高点。 随后德非洲军又由东南面发起攻击,以夺占西迪拉杰格机场,但未获得 成功。部分原因是弹药奇缺,另一方面是由于炮兵支援群在康拜尔准将卓越 指挥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英军的炮兵是英陆军中训练有素、指挥有方的部 队。11 月 21 日,在西迪拉杰格的激战中,充分证明英军炮兵的射手们具有 较好的素质。黄昏时,英军第 4 装甲旅由东南面攻击非洲军的后方,被反坦 克掩护队所阻,英军第 22 装甲旅则转向西南,攻击德军第 15 装甲师的左翼部队。隆美尔没有参加这次战斗。  21 日拂晓,托卜鲁克的守军英军第 70 师和第 32 坦克旅,在城防外围的 东南部出击,经激战突破了德“非洲”师(即原第 90 轻装师)和“波伦亚” 师部队的阵地。德军处境非常危险,隆美尔急促赶到现场。他直接指挥加强有 88 毫米炮的第 3 侦察队,并亲自率领他们去迎击英军。若干辆英军坦克破击毁,英军被击退到原阵地。 尽管没有能够把英炮兵支援群赶出西迪拉杰格机场,但德非洲军于 11月 21 日晚已经处于有利的态势,非洲军在支援群与英军第 4 师和第 22 装甲旅之间占领了有利阵地,可以轮番向这两股英军进行攻击。但在 21 日晚,隆 美尔命令第 15 装甲师撤出战斗,在甘布特以南重新编组,第 21 装甲师则向 北转移,由控制卡普措小道的高地下来,在贝尔哈迈德地域集结,这道命令 的后果是使英军自 11 月 19 日以来又重新把第 7 装甲帅集中起来,而德非洲 军的两个师却相隔约 18 英里。德军装甲师的主力于当夜由西迪拉杰格机场以南的战场撤出来。就在 11月 22 日的早晨,英军袭击了德军的后卫。德军的反坦克炮和 88 毫米炮又一 次显示了威风,使得英军坦克不敢靠前。这天上午和过午不久,两个装甲师 的后卫已都跟了上来。这时德军第 15 装甲师在甘布特以南,第 21 装甲师则 在贝尔哈迈德和扎法兰之间。中午,英军第 4 和第 22 装甲旅已与炮兵支援群 和守备西迪拉杰格机场的第 7 装甲旅的余部会台起来。这时英军处于非常有 利的态势:第 7 装甲师已经将各旅集中起来,能够参战的坦克还有约 180 辆。 英属南非第 1 师奉命在西迪拉杰格集中,而南非第 5 旅已在该地域集结。若 英第 7 装甲师能在 11 月 22 日下午击退德军的攻击,西迪拉杰格的兵力对比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装甲旅编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