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烂国度一周年生存版都市周年怎么照顾艾米

电影:如何与儿童谈论死亡
法国电影《悲怜上帝的小女儿》
西班牙电影《艾美的世界》
这次赏析的主题是关于儿童与死亡的内容,父母不要和孩子一起看。关于儿童对于死亡的思考,是父母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回答儿童关于死亡的问题,如何帮助儿童走出面对亲人死亡后的困境。
儿童与死亡的对话
作者:胡萍
电影赏析时间: 日,中午12点半至2点
赏析地点:胡萍老师群6,胡萍老师的其他群(群1~群7)进行现场互动直播赏析电影有两部:
法国电影《悲怜上帝的小女儿》
西班牙电影《艾美的世界》
这次赏析的主题是关于儿童与死亡的内容,父母不要和孩子一起看。&&&
关于儿童对于死亡的思考,是父母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回答儿童关于死亡的问题,如何帮助儿童走出面对亲人死亡后的困境,我希望通过这两部电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这次我们没有思考题,我希望网友能够提供自己的案例,比如自己孩子对死亡的思考,父母的困惑是什么。如果大家能够跟帖,写下自己的困惑,我将非常感激!
胡萍老师各群的网友都可以参加,赏析将在胡萍老师7个群内进行。
深圳胡萍:
我们准备开始了吧。
我们先说一下群规。有很多新人来到群里,利用这次机会,我们声明一下群里的规矩,请各群管理员注意转播
第一,&加入群的群友要按照规则修改群名片,逾期不修改的,我们将进行清理;
第二,&群里不允许发布寻人的告示,因为这些寻人告示已经被证实是父母用来炒作孩子知名度的方式,如果不听劝告坚持发布这样的告示,我们将其视为帮助炒作的,将被清理出群。或许群友会认为我没有同情心,我们想如果真要帮忙寻人,可以用其他更实际的方法,不要以为自己在群里发个告示就是慈善之人,就能够帮助他人找到孩子;
第三,&群里不允许发布慈善捐赠的告示,因为这些告示很多是作假的,如果想做慈善,可以到相应的地方去做真正的慈善。或许有人会认为我没有爱心,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以为自己在群里发个告示就是有爱心了,真正有这个爱心,就自己捐出衣服去帮助他人,而不是在群里发未经证实的假告示;
第四,&群里不允许发广告,这是老规矩了;
这段时间我因为写新书,所以很少参与群友的讨论,给6~13岁父母看的书,也是关于性教育的,已经完成,明年初大家就可以看到了。从1月开始,我将修订《善解童贞》和写其它新书,等这些完成后,我会尽量参加网友的讨论。
明年我们将坚持做电影赏析,我已经选了几个好电影,也欢迎群友给我们推荐好的电影。好,废话少说了,我们开始赏析。
深圳胡萍:
电影赏析10:儿童与死亡的对话
——电影《悲怜上帝的小女儿》《艾美的世界》赏析
电影《悲怜上帝的小女儿》中,4岁的波纳特失去了母亲,《艾美的世界》中,7岁的艾美在4岁时失去了父亲,对于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孩子来说,他们如何理解死亡,而对于失去了丈夫或者妻子的成人来说,他们在照顾自己情感的同时,还得照顾孩子的情感,这对于活下来的丈夫或者妻子,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家长:边喝茶边享受电影赏析
家长:悲悯上帝的小女儿没有完全看懂,最后那个妈妈是从哪里来的
深圳胡萍:面对死亡,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死亡观,又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建立死亡关,这是当今父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我们旧有的传统死亡文化,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理性思考。死亡是生命历程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通过这两部电影的赏析,一起来思考这个生命的命题吧。
第一部分:孩子内心的哀伤,我们听见了吗?
我们先来讨论《悲怜上帝的小女儿》大家看了这部电影后有什么感受?
家长:电影中的大人没有体验到孩子的内心
家长:感觉到孩子很混乱
深圳胡萍:嗯
家长:我的第一感受,一定要好好活着,为了孩子
家长:说实话,这部影片,我感觉不是特别深刻,觉得整体很压抑
家长:只有面对,生命生生不熄,有死去的,有新生的
家长:爸爸经常不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孩子一群孩子在面对
家长:伯纳特不仅失去了母亲,在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父亲
家长:没想到孩子会那么执著,想出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方法去找妈妈
深圳胡萍:恩,表扬
家长:我觉得难道只有靠信仰才能得到解脱?
家长:不过,爸爸带孩子去车祸现场,我觉得非常棒
家长:孩子在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感觉大人没有帮助孩子
家长:孩子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妈妈不在了
家长:妈妈死去了,就是死去了,她姨妈说妈妈会回来,结果孩子就在等待
家长:我感觉,至亲去世后,孩子需要有个精神上的支撑
家长:孩子太想念妈妈
家长:而不仅仅是告诉她,永远看不见妈妈或者爸爸了
家长:爱惜生命,为自己爱着的人。
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这里面成人虽对孩子是宽容的,友好的,但却没有感受到孩子的内心情感需求。
家长:孩子刚开始看起来挺坚强的
深圳胡萍:电影《悲怜上帝的小女儿》中,4岁的波纳特对于母亲的离世,不理解“死亡”意味着“永远都不能够再回来”,每天都在等待母亲能够奇迹般地回到自己身边。而比她大几岁的表哥,通过爷爷的死亡已经明白了“死亡就是永远离去,不再回来”。他告诉波纳特“你妈妈不会回来了”,所以,儿童对于死亡的理解需要时间,也需要经历。
家长:而且,爸爸用吐口水的方式,跟孩子保证,妈妈虽然不在了,但是爸爸会回来
家长:成人往往认为孩子还小,不会有那么深的感受,所以尽管感觉到了也没有深入的理解和引导
家长:其实我觉得姨妈感觉到了孩子的感情,但是引导的不是很好
家长:那孩子这个时候究竟需要什么呢?
家长:我当时的感觉是,孩子刚刚失去了妈妈,胳膊的伤还没有好
家长:姨妈有点误导孩子一样
家长:为什么要马上丢下孩子呢?
家长:爱,并且告诉她,妈妈不会回来了,但是周围的亲人还都爱她
家长:孩子需要爱,母爱,我觉得。
深圳胡萍:儿童对于死亡的理解需要时间,也需要经历。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理解了孩子对死亡的认识过程,我们就能够理解女孩认为妈妈还会回来。
家长:我看到孩子都是自己在寻找,最后也是孩子自己醒悟过来,大人都没做什么
家长:是的最后妈妈的重现说明了这一点
家长:但是我感觉,单单告诉她妈妈不能回来了,周围人还爱她,不能消除孩子的创伤
家长:各种爱,是不一样的
深圳胡萍:电影中波纳特的哪些行为在告诉成人:“我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我需要帮助”呢?
家长:妈妈的重现只是孩子的幻想吧
家长:妈妈的爱,爸爸的爱,周围人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替代的
家长:可是在她理解的这段时间里,大人引导很重要
家长:爸爸想通过去车祸现场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妈妈不在了,而身边的小孩子,则是不停的告诉孩子妈妈不能回来了,但是,我们似乎都是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忘记了伯纳特这个主体,她一直在等妈妈回来,这是一个孩子对妈妈最本能的需要
家长:行为:1。不肯出去玩;
家长:执着的等待
家长:2 说晚上好好过白天家长:波纳特的执著等待
家长:大家说了很多,但是我们成人究竟还怎么做的,我很困惑
家长:3 想尽方法让妈妈回来
家长:等待
家长:一个人呆着
家长:4 对周围人的关心,当做是妈妈不能回来的原因
家长:伯纳特睡觉,通过做梦的方式跟妈妈沟通
家长:要远离这些人,我感觉都是
家长:然后跟上帝祈祷,希望能跟妈妈说话
深圳胡萍:成都-红苹果:不要着急,跟着我的节奏来
家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人沟通
家长:觉得自己消失了就什么都没了,她不要这样,她要一直都有,一直都存在
家长:不光是孩子,其实,成人在这个阶段有可能自顾不暇
深圳胡萍:波纳特需要成人来帮助她面对妈妈的离世,她不吃饭,在寒冷的风中长时间地等待妈妈,她抑郁、孤独,不愿意与小朋友玩,而与自己的布娃娃讲话,她吃手指(影片中反复出现波纳特吃受伤的那只手的手指),她告诉别人她晚上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白天才在这个家里,她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那是她和妈妈的世界……这些都是波纳特发出的求救信号,但是,爸爸和姑姑都没有读懂。如果成人能够读懂这些信号,孩子就会获得适当的帮助。
家长:坚信妈妈活着,独自去等待
家长:不跟孩子们在一起玩儿
家长:她不参与到别人的活动,固执地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
深圳胡萍:于是,波纳特开始自己拯救自己,她希望妈妈能够与她亲自告别,能够告诉她怎样才不悲伤,怎样才能够在失去妈妈的世界里能够快乐地生活,她希望见到妈妈。
家长:告诉孩子,妈妈到天上另上一个世界了,但还会时时关心着你
深圳胡萍:4岁的波纳特开始寻找见到妈妈的方式,在长时间的等待无效之后,波纳特开始寻求上帝的帮助,这是她唯一能够找到的方式了。为了成为上帝的女儿,她通过各种考验,甚至愿意进入垃圾桶里。然而,她依然没有见到妈妈……波纳特哭泣着,无助地刨着妈妈坟墓上的土……影片中,让我深感悲伤的是波纳特的孤独和无助。
家长:姑姑还是读到一些信号的
家长:最后的妈妈是想像出来的妈妈吗?
家长:我感觉波纳特一直在执着的寻找着妈妈
深圳胡萍:当孩子不能够获得成人的帮助,孩子就会陷入孤立无援中
家长:因为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深圳胡萍:假如,在波纳特的妈妈去世后,波纳特的爸爸能够陪伴在她身边,和她一起用各种方式怀念妈妈,陪伴波纳特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让波纳特接纳并理解妈妈的离开,那么,波纳特不会那么孤立无援,独自面对这样的哀伤。
家长: 波纳特不愿承认妈妈离开他,
家长:爸爸也看到了,但却说她是疯了,并要求她不要再这样
家长:是吗?我一直在疑惑这个“妈妈”的来历?
家长:波纳特的爸爸好像一直没感觉到孩子的内心
家长:我感觉,姑姑其实发现了一点儿什么,但是没走进孩子的内心。包括老师
深圳胡萍:但是,波纳特被爸爸送到了姑妈家里,姑妈虽然耐心对待孩子孩子,但是并不理解波纳特失去母亲后需要的帮助,姑妈没有能够接纳波纳特的孤寂和痛苦的内心情感。如果姑妈能够与波纳特一起回忆妈妈的往事,与波纳特一起用一些形式来纪念妈妈,让波纳特慢慢地理解妈妈不会再回来,至少,波纳特不会那么孤独。然而,最后波纳特被送到了寄宿学校。
家长:是不是波纳特的爸爸也没法派遣自己的悲伤?
家长:大人根本没有理解孩子,只是在表达大人想表达的
家长:我觉得,成人们似乎都知道孩子有点悲伤,但是,只是看见了,而没有理解
家长:倒是孩子们 很理解她 在帮助她怎样能和妈妈说上话
家长:对,我觉得那个表弟对她说的话,很专业 啊
家长: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
深圳胡萍:在寄宿学校里,波纳特并没有获得成人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她失去了成人的保护,她被不谙世事的同伴伤害,一个男孩告诉她是因为她不乖,所以,她才没有了妈妈,这让波纳特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让妈妈死,于是,她觉得只有自己和妈妈一样死了,才能够与妈妈在一起,说明自己不是害死妈妈的坏孩子。波纳特想到了让自己死亡。这让波纳特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了,但是,应该帮助她的爸爸和其他成人却并不知晓。波纳特无从获得帮助!
家长:如果姑妈能够与波纳特一起回忆妈妈的往事,与波纳特一起用一些形式来纪念妈妈——————很多成人都不敢这样去做,怕做了以后更加加深孩子的伤痛
家长:成人选择尘封和逃避现实的多
家长:传统上,似乎认为,谁也不要跟孩子提起去世的人,这样孩子才能更快的忘记。但事实上不是的
家长:我们总是习惯用逃避,来解决,以为不看就不存在了,却不知道,只有迎面穿越了,才能成长
家长:觉察力太重要了
家长:成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正确方法很难
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求救信号很关键,也很专业
家长:也就是说大人的关心不够才导致她如此的孤独,岂马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她的痛苦
深圳胡萍:我们往往认为我们回避,孩子就会不受到伤害,那只是我们成人的臆想,其实,现实恰恰相反
家长:成人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成人可以自己帮助自己,但孩子很无助
家长:其实,很多成人也不是真正的面对了,比如爸爸,他只是压抑了自己,而孩子还没有学会这种方式
家长:是的 只有面对并去全然地经验生命的发生 成长才会真正地到来
家长:其实,我感觉,孩子一直在帮助自己,没有放弃
深圳胡萍:成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正确方法很难,这就是我们今天做赏析的目的
家长:回避只会让孩子更加的迷茫
家长:那后来这个妈妈如果没有出现,孩子是不是还不会释放出来呢。
家长:那些冻结的 逃避的 转移的 卡住的能量一直会在那里 并不会消失
家长:这个片子我没看完。但是看到开始,爸爸在妈妈离开后不久就驾车离开,我觉得爸爸不应该这样。没有妈妈,孩子情感寄托会要投注到她最亲的人身上。
我自己又点感受,当我小时候,父亲离开后。我变得很在乎很在乎妈妈,生怕她离开。
家长:因为妈妈教会孩子要快乐。
家长:爸爸没有尽到爸爸的责任,他关注与自己的,忘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妈妈的出现是导演加上去的,他也可怜孩子呢
家长:关键是大人自己如何面对
家长:那么如果妈妈不出现,没有人告诉她要快乐,那么孩子呢,是不是永远不会释放,不会快乐。
深圳胡萍:我们来看看波纳特的父亲,我们在电影中没有看到波纳特爸爸处理自己的悲伤,只有对死去妻子的责备,和忙忙碌碌的工作。很多时候,成人处理哀伤情感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努力忘却自己的哀伤,内心深处假装事情没有发生。
家长:是的,我小时候就是这样。
家长:如果不是妈妈对孩子说,而是其他人对孩子说,要快乐,孩子会接受吗?
家长:我感觉妈妈的出现就是对孩子的一个帮助
家长:孩子会有本能的反抗吧
家长:他用对她不能照顾好自己和孩子的谴责的方式,来回避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和悲伤
家长:第一步是要能看见吧 看见自己在逃避
家长:回避确实解决不了痛苦问题,只有直面痛苦,才能释放痛苦
家长:我朋友的孩子也遭遇双亲离开.因为孩子当时也身受重伤.事情过去快3个月了.现在照顾孩子的伯父母还一直不敢告诉孩子真现.怕孩子悲伤过度.影响身体恢复.
家长:爸爸选择的方式是谴责和遗忘,根本还是逃避,他不敢面对
家长:这部电影我没看过,但是我却有相同的经历
家长:波纳特的父亲的行为,说明了他本身也没有成长
深圳胡萍:当成人不能够正确处理自己失去亲人的哀伤的时候,他们也会忘记帮助孩子处理这样的哀伤。这个粗糙的男人完全无视波纳特内心的忧伤和对妈妈无限的思念之情,不接纳女儿对离世母亲的等待,对女儿等待母亲回来的行为非常生气,骂女儿是“疯子”,我们看到电影中波纳特的爸爸把波纳特粗暴地拉扯着回到家里。整部电影中我们没有看到爸爸或者其他成人对波纳特的帮助,在一定层面来说,随着妈妈的去世,波纳特成为了“精神孤儿”。
家长:简直不敢一起聊
家长:我是觉的成人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即便是自己要摆脱痛苦,有时候也会有尽量不去想等方式,更何况是对孩子的处理
家长:其实看这两部电影,我的感触都是只有直面困难,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家长:这种需要专业人士帮助
家长:没有内心的力量 怎么去面对呢
家长:我们往往认为我们不回避,孩子就会不受到伤害,那只是我们成人的臆想,其实,现实有的时候恰恰相反
家长:我感觉孩子的爸爸如果想与孩子真正聊起妈妈
家长:不是一般的勇气,也不是在当时的情景下能做到的
家长:困境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呀,一个成长的机会
家长:我妈刚过世的时候,我爸那个时候就是活在我妈的世界里
家长:看电影和遇到真情实景人的理智是不一样的.
家长:我感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暂时回避是必要的
家长:而且聊的时候,不哭,平静的回忆,真的很难。
深圳胡萍:影片在最后用虚幻的方式来赋予波纳特生命的力量。其实,在现实中,如果波纳特继续被忽视,继续得不到成人的帮助,继续用梦幻来麻醉自己,继续想死,为了能够与妈妈在一起,那么,成年后的波纳特不会有幸福的人生!
家长:我感觉如果有不好的心情或者什么还是需要释放的
家长:所以只有回避
家长:在父亲这样处理悲伤的情况下,孩子怎么样才能减少“第二次”被伤害呢
家长:大部分人都选择生活逃避,这次的赏析对我们很有帮助。
深圳胡萍:哭出来,是修复的开始
家长: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害怕哭
家长:我感觉暂时回避,先理顺自己,是必要的
家长:尤其是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感情,我觉得这是臆测,也是错误的
家长:不管父亲有多少理由,他的行为严重伤害到了孩子,是不争的事实
家长:在此期间,对朋友的倾诉和眼泪也是必要的
深圳胡萍:我们再来看一看《艾美的世界》,艾美比波纳特幸运,艾美的妈妈一直陪伴着艾美,只是,艾美的妈妈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内心失去了对女儿的感受!
家长:嗯,对的。
家长:因为,妻子的突然离去,而不是久病,这是个突然的打击
家长:雪颖说的情况,为什么要在孩子面前掩饰呢,跟孩子一起,面对亲人的离去,爸爸跟孩子一样想念妻子,想念,眼泪也是一种怀念啊
家长:得先自己回过神来
家长:嘟妈
家长:很可能情绪失控
深圳胡萍:《艾美的世界》告诉了我们如何帮助自己和孩子一起修复,一起面对。
家长:是啊,我感觉到,孩子就是没有就会哭出来。因为成人的不理解,孩子的哭也只能是偷偷的哭
家长:艾美一直认为自己害死了爸爸,心里内疚
家长:在当时的情景下,和孩子一起回忆,很可能会情绪失控
深圳胡萍:艾美的妈妈拉莫丝没有处理自己的哀伤,完全沉浸在自己失去丈夫的悲伤中,三年来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阴影,没有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行为上拉莫丝仍然在照顾女儿,但内心被她自己的哀伤占得满满。虽然她寻找心理学家、病理学家、医生、甚至星相学家来帮助艾美,期望艾美能够听到并开口说话,但妈妈并没有感觉到能够拨动艾美内心“琴弦”的到底是什么。
家长:情绪存在就是存在啊,你要控制,还是压抑啊
家长:爸爸在带孩子到车祸现专场时让孩子吐口水发誓不死去那做法我认为也不好
家长:4岁的孩子不是成人,在爸爸脆弱时,一句话,足够击垮爸爸
家长:爸爸需要自己先调理一下
家长:妈妈们,哭也是需要勇气的啊
家长:艾美的世界里音乐是对爸爸的很好的怀念,艾美是幸运的
深圳胡萍:跟着我的节奏来
家长:面对死亡时,跟孩子一起讨论一下,会释放一些情绪
家长:哭泣是本能,是什么让我们丢了这个本能?
家长:帮孩子一起面对就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
家长:现在,回到艾美的世界,回头再讨论其他
家长: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很多成人不知道
家长:胡老师每次都能引发大讨论,不过赏析时间少,请大家跟上胡老师的节奏
家长:如果艾美的妈妈当时能听听艾美的声音,可能艾美也不会失声
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哭吗?
家长:艾美和波纳特不太一样
家长:要换我,可能孩子一问就哭了
家长:是不是要和孩子解释要好些。
家长:是不是要和孩子解释要好些。
家长:他们看到的死亡过程可能不一样。
家长:我觉得哭也是可以的,失去亲人我们都很痛苦
深圳胡萍:不要再讨论哭了
家长:艾美看到的更加残酷些。
家长:艾美的妈妈在艾美打开收音机听音乐时会吧他关掉
深圳胡萍:艾美把自己幻想在没有失去父亲的生活里,但只要有音乐,就能够让艾美那颗沉寂的心打开一道“门缝”,内心犹如有一道阳光照亮。然而,对艾美的内心,拉莫丝已经无法感觉,她只有对自己痛苦的感受。影片中有多个片段都在反应拉莫丝听不到女儿的心声:
家长:首先成人要先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对孩子才能谈得上帮助
家长:我不知道艾美的妈妈是不是已经意识到了,爸爸的死造成的艾美不说话,如果意识到了为什么去反复照片,看她是不是真笼了
家长:艾美听摇滚的时候,妈妈关掉了
家长:艾美用唱歌的方式说自己要尿尿了,可是妈妈听不到,妈妈让艾美闭嘴
家长:艾美和邻居出去玩,被妈妈生气的拖回家,命令不许出去
家长:其实艾美和她的妈妈可以互相帮助着一起修复。
深圳胡萍:片段1:艾美和妈妈第一天到小镇时,艾美在妈妈与房东讨价还价的时候,听到了罗伯特家里传出来的歌唱声,艾美不由自主地来到罗伯特的房子面前,但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而是粗暴地带回艾美;
家长:但是老师听到了,并且用唱歌的方式告诉孩子
深圳胡萍:片段2:艾美在罗伯特家的门前听罗伯特唱歌,妈妈直接把艾美带回家;
家长:对,嘟妈这段我也印象深刻
深圳胡萍:片段3:妈妈带艾美找心理医生时,妈妈径直往大楼里走,而艾美却被路边的卖艺老人的琴声吸引驻足,妈妈发现艾美没有跟来,于是返回找到艾美,拉着艾美就进入了大楼;
家长:是的,这是艾美听见了——可是妈妈看不见孩子听见了
家长:艾美没有封闭自己
深圳胡萍:片段4:在听到艾美唱歌后,拉莫丝急着去找那个儿童心理治疗专家,但她不记得专家的名字了,在前台问服务员,由于妈妈说不出教授的名字,与前台服务员在纠结。此时,艾美开口唱着告诉妈妈自己要尿尿了,但妈妈依然不知道唱歌表达自己就是艾美的语言,也不能够听到艾美要尿尿的需要,却嫌她吵闹,让艾美安静,她还是继续和服务员在纠结,最后是那位工作人员感受到了艾美的需要,合着艾美的歌调告诉艾美卫生间的方向,而此时此刻,拉莫丝的反应是:这位工作人员出了什么样问题?
家长:是啊,妈妈拒绝音乐引起自己的悲伤,但同时也关闭了艾美同音乐交流的通道
家长:或者说没完全的封闭
家长:妈妈应该很清楚艾美是因为目睹爸爸那么悲惨死去而导致失聪失语的,应该是心理问题,可她还像无头苍蝇似的带着艾美去看医生,她沉浸自自己的悲伤里,不知道怎么样去理解和帮助女儿
深圳胡萍:艾美在妈妈面前封闭了自己
家长:艾美的妈妈首先自己不能接受丈夫的离去
家长:艾美认为是自己跑过去推到了爸爸,爸爸才触电身亡,从那以后孩子就听不见别人说的话,也不会说话。孩子会把别人的伤害当成自己的过失,陷在深深地自责里,并反映在生理上。所以年轻的父母们请不要为一时之快在孩子面前争吵,孩子会认为那是他的过错,是他让父母经历痛苦。
艾美妈妈一直陷在痛苦里,不想被以前所有美好的回忆刺痛,所以远离了都市,远离了艾美爸爸的世界,远离了曾经美好的音乐。她没有勇气面对艾美爸爸的离去,也没有勇气和艾美谈论爸爸的离去,所以她无法知道艾美心中的自责和痛苦,也不知道音乐是唤醒艾美的良药。
直到艾美重新回到自己错觉中的情景,博士让她回想起爸爸倒下的那一刻她其实一直都和妈妈在一起,爸爸的离开不是他的错,让她走出深深的自责。
家长:不愿意回忆
深圳胡萍:而没有对音乐封闭自己
家长:艾美的妈妈由于怀念丈夫,拒绝了音乐
家长:妈妈一直在忙碌的不停的去做,但是,这些做,是下意识的驱动,但是不是内心深处真正的感知
家长:也关闭了和女儿交流的通道
家长:艾美妈妈也一直在自责
深圳胡萍:一直以来拉莫丝只顾及到了自己的需要,拉莫丝的需要就是找到各种教授或者各路专家,解决艾美讲话的问题,这是拉莫丝一直以来对女儿做的。但拉莫丝没有关注到艾美的内心需要,艾美需要释放自己的悲伤,音乐是艾美将自己与爸爸联系在一起的方式,艾美用自己的方式在告诉妈妈内心的需求,但妈妈的内心被悲伤填满,无暇顾及到艾美的内心。
家长:当罗伯特告诉艾米的妈妈,他听到了艾米的歌声,艾米妈妈觉得罗伯特可能在嘲笑或者是捉弄她们母女吧,她固执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家长:胡老师,我觉得,音乐一方面是艾美的语言,另一方面,也是艾美跟父亲沟通的一个方式,她通过音乐,能够感受父亲还活着,这样,能够减轻孩子自己的内疚感——她一直觉得是自己害死了爸爸
家长:她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圳胡萍:面对亲人的离世,当我们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孩子的声音,我们听见了吗?孩子内心的苦难,我们体会到了吗?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失去亲人,但我们的内心被我们对孩子的欲望占满:我希望我的孩子考试第一,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郎朗一样的大师,我希望我的孩子出人头地,我希望我的孩子……,于是,我们失去了对孩子的感觉,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呼喊,看不到孩子写在脸上的痛苦,我们看似对孩子负责,实际我们在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愿望!
家长:大人在自己的情绪处理不好的时候是无法感知孩子的内心需要的,是值得好好反思的
家长:经常是即使不是面对痛苦,成人也会因为自己各方面的原因,而听不到孩子的声音
家长:如何感知孩子的内心,清晰的分辨出孩子的求救信号,我感觉很难
家长:没有感受心,体会心得需要,所有的方法都是无效的
家长:但妈妈的内心被悲伤填满,无暇顾及到艾美的内心。我觉得这个很像我PP当时的情形
家长:胡老师,到底如何知道失去亲人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
家长:感受孩子的内心1
家长:即使放下自己的痛苦,想情绪的感知,也很难吧
家长:关键是如何去做啊?
家长:难,非常难
深圳胡萍:独舞在自己的感受“孩子的声音,我们听见了吗?----赏评《艾美的世界》& ”中写到“就如同我们自己与孩子相处时,有多少次是把自己的痛苦伤痕混淆在孩子的事件里?又有多少回因为自己的害怕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我想,我们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有这样的反思。
家长:有时我们就是陷在自己的情绪里,补发去体会孩子的心
家长:但是我们成人也需要修复。
家长:先听到自己的声音,听清楚自己的声音,不被蒙蔽
家长:胡老师,我一直在反思这个
家长:然后,看见孩子的需求,听见孩子的需求
家长:但是,有时也会混淆孩子正常的反映
家长:那如何剥离自己的痛苦不混淆于孩子的事件呢?
家长:会造成自己的反映过度吗?
深圳胡萍:当我们害怕面对,我们就无从帮助孩子面对!
家长:"所以年轻的父母们请不要为一时之快在孩子面前争吵,孩子会认为那是他的过错,是他让父母经历痛苦",说得真好
家长:胡老师的电影赏析已经升华了,而不只是在面对死亡
家长:胡老师,我觉得这是根源:害怕
家长:我们害怕的时候,就不敢面对真实
深圳胡萍:那么,是什么使我们害怕?我们害怕什么?
家长:当我们害怕面对,我们就无从帮助孩子面对!深深的有体会
家长:痛苦
家长:害怕失去吗?
家长:我们也会因为自己工作忙,情感困惑等等,而忽略孩子
家长:是的,我是回避这个问题的,上周我带孩子参加老公的周年忌,我不想让其他亲人去问我的孩子:关于爸爸的问题
深圳胡萍:当我们面对了,痛苦了,我们获得了什么?
家长:这个打开怎么没看到赏析呢?
家长:我们的不自信让我们害怕
家长: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清楚自己害怕什么,只是直觉的害怕
家长:需要的是内心真正的和谐和恩爱 如果夫妻关系有问题 即便不当着孩子吵架 那种能量场孩子是非常容易感受到的
深圳胡萍:跟着我的问题来
家长:获得成长和自我修复
家长:害怕什么?答案会有很多,
家长:不过面对死亡,有时确实不知道什么方式是正确和最好的?就象波纳特,我开始以为姑姑的话对她是安慰,可是后来她开始等待......
家长:获得了成长
家长:获得内心的平静
深圳胡萍:不要讨论两口子吵架的事情
家长:我现在就被焦虑填满了,为孩子健康焦虑着。。
家长:穿越之后获得的是力量和内心某个面向的自由
家长:获得了释然
家长:获得解脱
深圳胡萍:当我们直面后、痛苦后,我们就不再害怕,对吗?
家长:获得了松一口气的感觉
家长:心灵的解脱和对过去的放下
深圳胡萍:这就是成长!
家长:承认他的离去& 继续和孩子回到以往一样快乐的生活
家长:是的,经历了,面对了
家长:丫妈,问清楚自己,害怕什么
家长:用笔写下了,一个一个对,你会发现,那些事表面的,哪些是深层次的,而深层次的,一旦解决一个,对于生命就是一种飞跃
家长: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家长:直面了,痛苦过,就不会害怕吗?
家长:当我们直面后、痛苦后,我们就不再害怕,对吗?对,这个我有体会
家长:害怕----面对----成长
家长:我觉得还会害怕,只是一会就可以恢复
家长:是的 成长了 合一了 当下了 有力量了 更能享受生命和爱了
家长:我不觉得呢
深圳胡萍:如果我们不面对、不痛苦,我们就是逃避,但痛苦依然存在,我们也不会获得成长
家长:虽然以后每次提起,我还是会泪流满面
家长:很多害怕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不愿直接面对而想象出来的。
家长:但是我不怕别人再提起了
家长:那是我还没有直面吗?
家长:害怕---逃避----原地不动更甚倒退
家长:直接面对了,还是可能会害怕,当时,情形不同了,那是我看到我害怕
家长:对自己的缺点也是这样 对孩子也是这样 面对 接纳 才会改变
深圳胡萍:第二部分& 艾美的妈妈需要勇气来面对自己的伤痛
家长:确实,直面问题,才有可能从里面走出来
家长:卡在那里最痛苦的是自己 然后波及身边的人 首先是最亲近的人 然后自己生活圈子里的人
家长:接受生命里除了快乐,也有痛苦悲伤和无常
家长:当我失去女儿后,我在论坛和博客中把所有的详细内容回忆后,我不怕别人再提起女儿了
深圳胡萍:现在,我们进入赏析的第二部分
家长:我在人前,是快乐的,坚强的,但我经常在深夜一个人蜷缩在被窝里抽泣,我不会大哭,
深圳胡萍:活下来的人需要处理自己的伤痛,才能够帮助孩子处理内心的哀伤。拉莫丝在丈夫死后,带着艾美远离尘世,到了偏远的农场生活,拉莫丝和艾美仿佛与世隔绝,艾美没有朋友,拉莫丝也没有朋友,简单孤寂的生活让拉莫丝和艾美失去了更多的帮助。拉莫斯将悲伤埋在心里,自己苦苦咀嚼。
家长:我觉得我面对了,可是我还是痛
深圳胡萍:在这样的环境中,艾美更将自己幻想在有父亲陪伴的日子里,每当她在农场的草地里奔跑时,幸福的笑容一如当年,当年爸爸就是在这里与自己在一起追逐嬉戏。这样的环境中,拉莫丝将悲伤隐藏得更深。一直到儿童福利部的人员到来,打破了拉莫丝和女儿表面宁静的生活。
家长:需要时间
家长:妈妈在遇到邻居以后也找到被爱的感觉了
家长:看来福利部还是做了件好事,呵呵
深圳胡萍:失去亲人的痛永远都不会完全消失
家长:逼着拉莫斯回到现实中
家长:后来换了一个环境,虽然有点奇怪,但是居然奇迹般的帮助了艾美
家长:有时候困境就是好事
家长:望望妈,可能会永远痛,但是不怕提起了
家长:妈妈自己就没有走出来,所以更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接受现实
家长:看是迎头解决还是逃避了
家长:儿童福利部的人,虽然不讨巧,但是,在这里,他们一直逼妈妈去面对
深圳胡萍:拉莫丝带着女儿来到了一个小镇,这个小镇的人们热爱着艾美的爸爸威尔,人们传唱着他的歌曲,住在艾美家对面的罗伯特就是其中一个喜爱威尔歌曲的年轻人,小镇还有乐队在演唱着威尔当年的歌曲。面对丈夫朋友的背叛和丈夫的去世,拉莫丝的心似乎被冷冻了起来,她不信任任何人。直到她亲自听到了女儿的歌声,才相信罗伯特是真诚的。拉莫丝的心渐渐解冻,眼睛开始流露温暖的目光。
家长:但是这种逼迫,不如狗仔队的那个记者让拉莫斯面对的更彻底
家长:跟着我的节奏
家长:她必须面对自己的身份:已故明星的遗孀
深圳胡萍:在与罗伯特一起去喝酒的酒吧里,他们遇见了罗伯特的朋友,也遇到了威尔曾经的朋友,当拉莫丝看到一个长相与自己丈夫很像的歌手,这个歌手被朋友推到在地时,当年丈夫触电倒地而死的景象突然浮现在拉莫丝眼前,埋藏三年的丧夫之痛顷刻间喷发了出来,拉莫丝在街边痛哭着:“别在来缠着我了!”她希望永远忘记那个场景,此时此刻,拉莫丝失去丈夫后的悲伤在这次撕心裂肺的痛哭中得以宣泄,这样的宣泄是拉莫丝心理康复的重要一步。虽然这次无意中遇到的情景让拉莫丝直面丈夫死亡的情景,是被动的修复创伤,却不能够否认在小镇的日子里,拉莫丝的心被渐渐温暖,慢慢开始放松。
家长: 是?
家长:拉莫丝的封闭不仅仅是痛苦吧,还有对当时乐队不任性的痛恨,变得不相信别人
家长:不人性
家长:我还真没注意这个细节
家长:胡老师,突然发现,拉莫斯跟艾美一样,拉莫斯也内疚自己
家长:她提醒过乐队丈夫可能触电的
家长:释放出来才有能量面对
家长:是的,如果她当时坚持停止演出
家长:我一直坚持哭是缓解伤痛的很好的方法
家长:还有 福利院大人要把女儿从她身边带走
家长:我一直感觉,拉莫斯很内疚
家长:所以,成人自己战胜内心的悲痛才是她和孩子修复的基础
家长:特别是女性,男人其实也偶尔需要
家长:他内疚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停止演出
家长:怕死亡
深圳胡萍:每个人面对亲人的死亡,都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将痛苦宣泄出来,释放出来,这是心理康复的第一步。在小镇里,拉莫丝获得了罗伯特的爱和帮助,与罗伯特的相爱是拉莫丝建立新生活的开始,对于拉莫丝来说,三年来痛苦地想着威尔,把威尔紧紧地留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是对威尔的不放手。建立新的生活,放手让威尔安心离开,才能够重建自己的生活。
家长:但是乐队没有同意,她也没有做,我觉得,她也可能觉得自己害死了丈夫,跟艾美一样的内疚
家长:我感觉,当至亲突然间没准备的离世后,都会内疚,想尽办法内疚
深圳胡萍:我们现在在讨论如何修复的问题。请大家跟上节奏
家长:太好了。我需要
家长:个人经历认为,修复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干预
家长:修复:先是要释放宣泄出来
家长:直面面对,并有爱
家长:可以把自己的痛苦和别人诉说
深圳胡萍:每个人面对亲人的死亡,都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将痛苦宣泄出来,释放出来,这是心理康复的第一步。在小镇里,拉莫丝获得了罗伯特的爱和帮助,与罗伯特的相爱是拉莫丝建立新生活的开始,对于拉莫丝来说,三年来痛苦地想着威尔,把威尔紧紧地留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是对威尔的不放手。建立新的生活,放手让威尔安心离开,才能够重建自己的生活。
家长:必须先找到一个途径说出来
家长:是的,最后,找到艾美以后坐车回小镇的路途上她“又看到”了威尔,并且和他笑着告别
深圳胡萍:认真看我的
家长:除了找个释放的方式外,其实与社会接触交流很重要
家长:然后整理自己的丝路,怀念一下
家长:当说出来后,就成功了一半吧
家长:你们说的,都是第一步,面对
家长:怎样才是合理的宣泄和释放?
深圳胡萍:毕竟,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生活要继续下去。我们亲爱人即使离开了我们,他们也会希望我们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威尔微笑着向拉莫丝挥手,转身离开,这是拉莫丝的内心在向威尔告别。
家长:跟死者来个告别
家长:心灵的解脱和对过去的放下
家长:跟死者来个告别,我认为,这个不够
家长:宣泄是必须的
家长:不仅仅是哭,说出自己的内疚,说出自己的想法
家长:我妈妈死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周围的人不说,白天笑,晚上哭,总是写信给我的外地的老同学
家长:重新去找到爱 感受别人的爱,吃了威尔还有其他人
家长:正视现实
家长:还需要别人的开导
家长:倾诉,哭泣,让自己的情绪流淌出来
深圳胡萍:对逝去的亲人放手,让他们离开
家长:宣泄方式很多吧。可以像伯纳特一样,想尽办法
家长:除了 不好意思
家长:对于自己有时过格的行为,需要身边的人的无条件的谅解
家长:第一,承认事实,第二,“哭和倾诉”都是疗伤的好方法,第三,情绪的转移(可以引导自己和孩子带着正面的情绪向良好事物上转移)
家长:我觉得不要离开人群也很重要
深圳胡萍:当亲人离世后,我们应该将内心的悲伤倾泻出来,我们可以痛哭,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怀念,可以与孩子一起回忆曾经与亲人在一起的快乐与幸福,甚至曾经让我们不快的事情……这并非是我们不坚强,直面我们内心的伤痛,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敢于直面,才是真正的坚强!
家长:是不是只有在自己心里和死去的人告别了,才能有新的开始?
家长:我很好强,就是不愿意给别人看到自己脆弱,特别怕被人怜悯,后来大一点了就好了,被人可怜,有什么
家长:接纳自己的悲伤,迎面正视现实的残酷,跟亲人告别,告诉自己要快乐活下去
家长:有些善意的怜悯本身就是关爱
家长:接纳的方式有很多种,正视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重要的是,不要逃避
家长:不要强迫自己去告别
家长:是不要逃避,要快乐的生活下去
家长:呵呵,怕自己显得不坚强
家长:那样会更无法放下
家长:宣泄的方式很多:哭泣、呐喊、逛街、没命的玩
家长:这并非是我们不坚强,直面我们内心的伤痛,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敢于直面,才是真正的坚强!——对,真正的坚强不是封闭自己
家长:在心里告别了,但是不妨碍我们随时幸福的想起他们
家长:只要不回避别人对自己的关爱,随着时间的流淌,也会慢慢告别的
家长:呃......似乎“怀念”的方式更有效
家长:不是跟死去的亲人告别,而只是告别失去的伤痛。
家长:接受现实,接纳自己
家长:不能告别,往往是我们内心在说:告别了,对不起他
深圳胡萍:而我们传统文化中,都不愿意再提起离世的亲人,特别是夫妻一方突然离世,另一方更是不愿意提起,也不与孩子提起,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将伤痛忘却。正是由于拉莫丝不处理自己的伤痛,才导致了艾美的自闭。
就这个:不愿意告别,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
家长:生命中的亲人,无论是在世的还是离去的,都无法真正告别他,只是告别那种伤痛。痛过后,仍能带着那种回忆的美好继续生活下去,那个离去的人一直都会在我们生命中
家长:这是积极的
家长:对,总感觉告别了,就没有联系了
家长:我似乎在强迫自己记住女儿,感觉忘了她,就是对不起她了
家长:分离是事实,只能接受,不能改变
家长:不愿意接受丧失这个事实
家长:自己就不再爱他了,或者他不再爱自己了
深圳胡萍:直面我们内心的伤痛,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敢于直面,才是真正的坚强!
家长:只有直面,才能真正的过去
深圳胡萍:而我们传统文化中,都不愿意再提起离世的亲人,特别是夫妻一方突然离世,另一方更是不愿意提起,也不与孩子提起,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将伤痛忘却。正是由于拉莫丝不处理自己的伤痛,才导致了艾美的自闭。
家长:莫拉斯没有觉察自己的困境 , 所以他一直没有主动寻求帮助, 没有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释怀,
家长:我们需要不断的积攒我们的内心力量
家长:我感觉我敢于直面,但是,我不愿意忘记
家长:让我们有能力面对内心的伤痛!
家长:我认为 一次死亡是另一次新生的开始 如果成人不理解人死亡后去了哪里 甚至自己都会恐惧 那么这样的心理会感染给孩子
也就更谈不上修复如果离开的人是去了美好的天堂 在那里她会祝福她的孩子及亲人 而我们活着的人放下执著和妄念
只有快乐的继续生活和面对自己的生命珍惜当下的幸福 才能相应爱那些离开我们的人的祝福
这样的心灵才算是修复&
家长:直面痛苦不是要忘记
深圳胡萍:好了,大家有什么反思等回去后再进行,现在我们进行第三部分的赏析
家长:拉莫斯是不愿处理自己的伤痛,还是她本身不会?
深圳胡萍:第三部分& 帮助孩子,就是帮助自己
家长:人的本质有逃避本质
深圳胡萍:跟着我的节奏来
家长:太乱了。大家还是集中回到胡萍老师的问题上来&&
家长:我只看红字
家长: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深圳胡萍:不要在这里讨论与我们主题无关的大理论
深圳胡萍:《艾美的世界》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帮助孩子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家长:自己面对了,修复了, 孩子就修复了
深圳胡萍:我们来看看爱唱歌的罗伯特。罗伯特与他的疯妹妹安迪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他曾经是一个歌手,也写歌,常常在自己的家里唱着威尔的歌曲。这吸引了艾美的注意。在罗伯特发现艾美能够唱歌,不是人们认为的聋哑女孩后,罗伯特开始帮助艾美。他到艾美家的门前唱歌,希望艾美能够出来,艾美果真开门后,他用语言与艾美交流,但艾美的眼睛却看着罗伯特的家,似乎在寻找那个唱歌的人,罗伯特立即读懂了艾美的内心,改用唱歌的方式,艾美立即收回了眼神,与罗伯特交流起来,在用写的方式交流后,艾美答应与罗伯特一起去公园,最后,艾美说了一句“OK”,艾美说话了。
家长:带她到广场去感受
深圳胡萍:罗伯特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是他第一次与艾美交流,艾美就说话了,对于孩子来说,只有读懂他们内心的人才能够获得孩子的肯定,只有读懂孩子内心的人,才能够真正帮助到孩子。这样的“读心术”不是靠知识的多少,也不论你是否是孩子的父母,而是靠一颗存有感觉的心。拉莫丝和那些心理专家、病理专家、星相学家一样,失去了对艾美的感觉之心。罗伯特通过帮助艾美,开始重建自己的生活,往日的生活没有目标,退出乐队后整日在家唱歌,在帮助艾美的过程中他开始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在爱上拉莫丝后,他的情感世界开始丰满,罗伯特的生活开始有了味道,渐渐步入了正常的人生轨迹。
我们再来看看小镇的其他人。
扎克:喜欢艾美的男孩,他不识字,但有颗善良的心。当他发现艾美是“聋哑”时,他激动地说“酷!”他没有对艾美歧视,与艾美成为了好朋友。当他知道艾美能够听见能够唱歌的时候,他在艾美的家门口做了一个“架子鼓”,与艾美一起放声高歌。
深圳胡萍:他喜欢艾美,这样喜欢充满了对艾美的呵护,这条小街的人们,没有一个成人对扎克的行为和情感进行逗弄、调侃和耻笑,他们对儿童的纯真情感的尊重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
家长:那个成天浇水的老奶奶,呵呵,后来那么热心的找艾美
家长:激活了整个小镇
深圳胡萍:尊重每个人的情感,哪怕是孩子的情感也要获得尊重,这就是他们的文化。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尊重儿童情感的成人随处可见,人们随意地逗弄孩子的情感,父母不由分说“结亲家”,对孩子间的爱情过于干预,这种干预哪怕是很正面很积极的,比如:希望自己还在幼儿园的孩子能够有结婚的这一天,妈妈盼着给女儿准备婚纱,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进行拉郎配,搞集体婚礼,孩子不愿意,老师强迫孩子找到一个愿意与自己结婚的女孩……
家长:最后罗伯特的妹妹也不疯了
深圳胡萍:我们或许比电影中的那些人学问更高、物质条件更好,但是,在尊重孩子这一点上,我们不如电影里的这些社会底层人物。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家长:真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深圳胡萍—:扎克的妈妈,她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时,对扎克非常粗暴,在艾美妈妈的影响下开始照顾孩子,帮助艾美妈妈照顾艾美,也开始照顾扎克。
深圳胡萍:这个遭受家庭暴力的女人,在丈夫被警察抓走的那一刻,还真诚地对儿子说:“爸爸是爱你的!”。这一点让我非常有感触,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无论对方做了什么这也是他们的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在关系僵持的时候,都会在孩子面前大肆诋毁对方,甚至双方都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而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家长:在我们的文化中却完全不一样。
家长:一颗感受生活的心
家长:从心出发 从积累的家庭文化出发 和学问和物质没有太大的关系
深圳胡萍:还有那个整天冲水洗地的老太太,或许她曾经是个歌剧演员(从她帮助寻找艾美时,穿着高雅的服饰,唱着歌剧,我这样来推断)。老太认为自己是从事过高雅艺术的人,她用打击罗伯特的摇滚音乐来显示自己的高雅,以每天清洗自己房前的地和房屋的墙来显示自己的高雅。
家长:这些都是 孩子精神成长的土壤
深圳胡萍:或许由于失落,她对人刻薄,艾美和妈妈的到来,让她的生活有了新的内容,小女孩是如何改变了她,我不知道,但看到她不再冲洗地面而开始坐在花园里做针线活计,我们看到老奶奶变得慈祥了。后来寻找艾美的时候,她穿上了红色披肩,把自己打扮得如同一个高雅的艺术家,在夜里唱着歌剧,让自己回到了年轻时候。
家长:觉察力,在孩子每天的成长中锻炼出来
深圳胡萍:两个整天在摆弄破旧的汽车的小伙子,从来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方式,还有罗伯特的疯妹妹,他们都加入了寻找艾美的队伍中,仿佛这是他们一生中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家长:孩子激发了每个人心中珍藏的真爱?!
深圳胡萍:影片开始时,我们看到的这个小街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群人,他们贫穷、愚昧、无知、冷酷、恶作剧、互相攻击、无所事事,艾美的到来,让他们重新感受到了自己的快乐,让他们重新链接起彼此的情感,也让他们重新审视和建构自己的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存在有了价值——帮助艾美和她的妈妈。在这个看似充斥着愚昧和无知的小街里,有这样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内心却是如此高贵和纯洁,这就是小镇所在的那个社会的文明,在沉淀了成百上千年后的文化。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呈现,才使得这部影片感人肺腑!
家长:觉察力我认为先从觉察自己开始
家长:这些有感受,但是看的没有这么透彻
家长:是的,在帮助艾美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生命能量的提升。
家长:帮助别人成就了自己
家长:主要是找到了自己
家长:影片里的警察,也很人性化
家长:我就很喜欢这种感觉,帮到别人的成就感
深圳胡萍:是啊
家长:人与人深层的链接。
深圳胡萍: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或许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家长:我希望在别人那里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家长:那么我们能做到就是 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 帮助自己和孩子做个有能量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
家长:小镇上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家长:我来了
深圳胡萍:我们现在进入第四部分的赏析,第四部分&
成人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死亡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家长:恩,
家长:很喜欢胡老师 用文化 这个词 来形容固有的家庭观念 这是今天刚感悟的&
的确这就是文化的体现
&家庭文化 可以这么说吗
家长:看样子多夸奖别人,看别人的优点好呀
家长:告诉孩子人都是会死的以后,孩子翻看着日历问是什么时候
深圳胡萍:儿童在3岁左右就会提出关于生命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既然孩子能够思考“生”,他们也会思考“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孩子在这个年龄就关注死亡,这时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们无法抗拒
家长:这让我很不知所措
家长: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看不见了,还会和你同在的,行吗?
家长:不用这样说吧
家长:在没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怎么解释死亡呢?就是没有真正的经历
深圳胡萍:我们在讨论如何帮助孩子的时候,先搞清楚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
家长:胡萍老师,您对死亡的态度是什么?
家长:是的,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深圳胡萍:看我的赏析就知道我的死亡观
家长:找到规律很重要
家长:而这是走进孩子心灵的钥匙吧
家长:死亡本质上,就是分离
家长:先了解孩子的需要
深圳胡萍:儿童对于死亡的思考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无论是否经历了亲人或者小宠物的离世,2~8岁的儿童会提出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有的孩子是经历的亲人的离世,让他们开始思考“爷爷死了以后,他在哪里?”,有的孩子是经历了自己小宠物的死亡,有的孩子是从生活中开始思考,比如家里杀鸡杀鸭等,孩子会不由地问起“人为什么会死?”。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是不同的。
家长:不好意思,发一个看了艾美后记录的, 比较长
家长:舅公死了,脸上盖着纸,躺在老式的木头床上。大家在床前等候着上前祭拜,奶奶和舅奶伤心地哭着绵长的挽歌。沙哑的声音,古老的土话,在依依呀呀的挽歌里诉说的亲人对他的眷恋、悔意、和承诺,悲戚和着香的白烟弥漫了整个阴暗的老房间。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真实的没有呼吸的同类,虽然,平日难得与舅公碰面, 但还是为这个苦命而坚强的长辈悲伤和惋惜。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不知,珈誉看了会有什么感受呢?
如果知道她会看到一个没有生命的人这么真切的躺在她的面前,我是不会带她来的,
我不知道这个5岁的小女孩是否能承受住这份悲伤和沉重。
果然退出房间后,
珈誉问舅公怎么了?我缓缓地告诉她舅公死了。他又问奶奶他们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我说舅公是奶奶的哥哥,他们曾是最好的兄妹、他们曾一起度过许
多美好的时光。 珈誉沉默了一会儿说她觉得很恶心。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说死亡很恶心,没有呼吸和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人对5岁的孩子来说或许真的是恶心的,因为它散发着恐
惧的气息扑向欢愉的孩子。
我想我知道她说恶心的绝对不是以前那个满脸通红喜欢喝酒的舅公;那个把装满自己种的萝卜青菜的三轮车骑到奶奶家的舅公;更不是那个喜欢依依呀
呀的和别人说话、不管别人是否听懂 、也永远听不到别人说什么的舅公。
我不想问为什么她觉得恶心, 我想忘却就是最好的药方。
孩子终究是孩子,永远不会让悲伤和恐惧占据太久。珈誉先盯着跳动的火苗和袅袅的香看了一会儿,接着又发现了纸扎的红红绿绿的牛羊、家电和偶人,
硬拉着我凑到跟前看
了好一会儿。再后来她又急切的想和别人一样戴上白帽。就这样在屋子闹腾了一会儿,又和一般大的一群孩子到屋边的庄稼空地里去探险去了。
看着那群在阳光下雀跃的孩子,我心中的石头才轻轻地落到地上。
晚上,我们躺在暖暖的被窝里讲睡前故事,珈誉忽然说,妈妈我不想你死。这小小的人儿的疙瘩还没解开呢。我决定告诉她死亡是什么。傻瓜,
如果地球上的人都不会死亡、那么
有一天地球上会到处都是人, 新生的小宝宝就没有地方了。 就像地球上的树木老的会死去新的长出出来,
地球才会平衡。否则地球上到处都是树我们人类也就没地方住了。老的
树会倒在地上腐烂变成泥土, 而她的种子会从泥土里钻出来长成一棵新的小树。我们人类也是这样。不过别担心, 妈妈现在还年轻不会死去,
直到你长得很大很大比妈妈还大的
时候,直到你能自己照顾自己、你也当上妈妈以后。
我抱起她,在她脸上狠狠亲了一口, 看着她在我怀里慢慢睡着了。
家长:不同年龄,不同对待?
家长:但是刷屏太快,好像匆匆忙忙的看,不能用内心来感受
家长:我这样处理对吗
家长:孩子只是知道爸爸不见了,但是她还不知道“死亡”,即便她站在爸爸的坟前,要不要告诉孩子真相呢?
家长:孩子有理解死亡的需求
深圳胡萍:不要在这里发长篇
家长:我的女儿5岁时问过我“死亡”的话题,我告诉她我死后会天堂,所有人都会到那里,
家长:而我的女儿哭了,她告诉我,说等她老了再到天堂,我能不能认识她。
家长:不好意思
深圳胡萍:3~5岁的孩子通常不能够明白“活着”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死后的人是在另外一个新的地方生活。5~9岁的孩子能够明白死亡是什么,他们知道人死后就不会回来了,9岁以上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死亡是谁也避免不了的。
我们了解了孩子对于死亡的心理发展轨迹后,我们就知道要如何帮助孩子来建立死亡观。
家长:关键要看孩子的心理状态在什么阶段。我们面对死亡有几个阶段的。
家长:看样子我告诉孩子早了:孩子快5岁了,我告诉他人都会死的
深圳胡萍:认真了解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心理发展过程
家长:胡老师要不要告诉孩子真相呢
深圳胡萍:这样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家长:他还理解不了
深圳胡萍:不要问我具体问题
深圳胡萍:跟着我的节奏来,我不回答私人问题
家长:死亡关,“丧钟为谁鸣”
家长: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 爷爷死了 是不是就可以告诉他,他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去了?
深圳胡萍:与孩子讨论死亡的目的是什么?
家长:我女儿三岁就知道,太公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家长:我觉得老师在讲课时大家不要打扰先
深圳胡萍:我们先搞清楚这个问题
家长:让他坦然接受
家长:让孩子能够坦然的面对
家长:对啊孩子想知道什么?
深圳胡萍:不要在这里说自己的问题
家长:目的是 让他继续健康的成长
家长:更好的活在当下
家长:丫妈是因为孩子爸爸去世了?
深圳胡萍:如果再这样提问题,就踢出了哈
家长:尊重老师吧
家长:为了 更好的生活
家长:与孩子讨论死亡的目的是什么?
深圳胡萍:管理员注意:如果谁再踢私人问题,就直接踢出
家长:让孩子的心不受到死亡的伤害?
深圳胡萍:要提私人问题请在讨论结束后
家长:是让他在必要的时候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知道死亡的真相,是吗
家长:你们能不能听完老师讲课以后再讨论嘛。
家长:讨论的目的:让孩子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
家长:让孩子接受死亡,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
家长:明白死亡是人的自然生长过程
家长:解决孩子的困惑
家长:为了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让孩子更好的继续生活,
家长:每个人的目的都不一样吧
家长:听完老师讲课以后再讨论,这是最起码的礼貌
深圳胡萍:与孩子讨论死亡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先搞清楚的。我认为目的是让孩子懂得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生命是有限的,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我们幸福健康的每一天!
家长:与孩子讨论死亡的目的是什么?
家长:我以为老师提一个问题是让大家讨论
家长:我也这么认为的,所以才积极回复
深圳胡萍:与孩子讨论死亡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先搞清楚的。我认为目的是让孩子懂得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生命是有限的,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我们幸福健康的每一天!
家长:说的太好了
家长:珍惜自己的生命
家长: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呵呵
家长: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
家长:珍惜我们幸福健康的每一天!对 有道理。。
家长:也就是说让孩子明白 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深圳胡萍:先搞清楚与孩子讨论死亡的目的,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家长:生命与人只有一次
家长:请大家在胡老师提出的范围内回答,讨论,谢谢
深圳胡萍:与孩子讨论死亡的原则是:孩子有问题在先,我们的讨论在后。当孩子问及死亡的话题时,不可以回避,不可以胡编乱造,不可以吓唬孩子。当面临亲人死亡的事件,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积极做好孩子提出死亡的问题的准备。
下面是几个原则:
第一,成人要先明确自己的死亡观。
每个人的死亡观受到个体生活环境中的文化的影响。先来看看我们传统的死亡文化:回避死亡的话题,“不能够谈论死亡,因为不吉利”,人死后很可怕,鬼就是死人变的,吸血鬼让人们更加恐惧死亡后的世界,在我们的死亡文化中,仿佛人死后就与一群群鬼怪生活在一起了。
家长:是不是不能主动和孩子提及死亡,要问了才说哇?
深圳胡萍:在我们与逝去的生命告别的仪式中,活着的人在无意识中或者有意识中,对于死亡是深深的恐惧与不吉利感,无论逝去的和活着的人,在仪式中都缺少了一种死亡的高贵与希望。这种文化代代相传,由此形成了我们对的死亡的恐惧,我们不愿意接纳生命的最后一程是如此的没有归宿感,是如此的恐怖感和不吉利感,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死亡观。
家长:老人就是不允许随便说死的
家长:是的,先不要打断,我在期待后面的原则
深圳胡萍:时至今日,我们成人自己对于死亡的情结都无法解脱,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死亡观呢?
受文化、宗教、名族习俗的影响,各个文化状态下,人们的死亡观是不同的。或许我们曾经没有认真地来思考我们这个民族的死亡观,当国门已开,文化交融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了。我们开始比较各种文化形态下的死亡观,于是,我们需要开始审视我们自己的死亡观。当我们将死亡看着生命中的一段历程,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亡?死亡到底是什么?是变成令人恐惧的鬼魂,还是我们的灵魂依然宁静而美丽地生活在另外一个祥和安宁的世界世界或者空间?
第二,成人要帮助孩子理解“人死后去了哪里?”
曾经,我国著名的研究死亡临终关怀的郑晓江教授与我交流过死亡的话题,他说:我们国家为什么临终关怀总是在对临终的人精神关怀方面做不到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解决“人死后到底去了哪里”这个问题。
西方人有天堂和地狱,而我们生命消亡后,我们的灵魂到底在哪里驻足?我们是否变成鬼魂后四处飘荡无安身之地?坟墓可以容纳我们的身躯,而我们的精神将去到何方?
假如,我们成人也不能够想清楚这个问题,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这个问题呢?所以,现在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先想清楚。但是,或者我们还没有想清楚,孩子的问题就已经提出来了“人死后去了哪里?”孩子们害怕被埋葬在冰冷的地下,害怕被火化,害怕自己孤身一人死去,害怕所爱的人死去……
于是,有的父母开始借鉴外来文化,有很多翻译的儿童绘本是给孩子讲解死亡的,这些绘本在告诉孩子死亡的时候充满人文情感,父母给孩子们读相关的绘本,让孩子了解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死亡并不可怕,人死的时候可以很安静舒服,就像睡着了一样……我们告诉孩子人死后去到天堂,而没有选择人死后或许就变成了鬼,其原因大家都明白。
在我接触到的很多父母,已经开始用西方的死亡文化来面对孩子对死亡的探究。我们将在讨论结束的时候,给大家推荐一些绘本,这些绘本是我到福州讲课的时候,丁当书屋的丁妈和兜妈送给我的,在此感谢她们!
第三,对于亲人的离世,特别是孩子的父母,和与孩子有亲密关系的亲人,要告诉孩子实情,即使成人对孩子隐瞒真相,孩子凭借自己的本能,也会从成人的神情中发现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很多成人误认为告诉孩子实情会伤害孩子,然而,真正对孩子的伤害是我们对孩子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告诉孩子实情,孩子会痛苦,会哀伤,这时孩子失去亲人必经的心理历程,这个过程会让孩子明白生命是有限的,明白亲人对自己生命的重要,明白生活中失去亲人是一件悲伤的事情,明白要善待自己的生命,明白要善待亲人……,孩子经历了这样的伤痛,学习如何度过这样悲伤的时候,然后重建生活,这些对于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益无害。失去亲人的哀伤之情是孩子正常的情感,这不是伤害。
家长:我告诉我儿子生命在轮回
深圳胡萍:如果有亲人离世,我们都陷入悲伤,唯独孩子不知情,这是对孩子权利的不尊重。对于很小的孩子,只要我们可以有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就应该告诉孩子实情,孩子或许不懂,但他有权知道,我们也有责任帮助孩子慢慢懂得“他不会再回来了”。
深圳胡萍:第四,对于患了疾病的父母,成人要告知孩子患病父母的情形,让孩子知道爸爸或者妈妈还能够陪伴他多久,否则,父亲或者母亲因病离世后,孩子的感觉是父(母)突然离开了,他会认为自己被父亲或者母亲抛弃,这会深深地伤害孩子;
第五,亲人离世后,特别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离世,成人要与孩子交流,有的儿童会认为妈妈(爸爸)的死是自己的错。儿童会将父母的离异、父母的不快乐等都归罪与自己,这是儿童的特点。
电影《艾美的世界》中,爸爸死后,艾美封闭了自己,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爸爸,艾美常常极度痛苦地想排斥这样的感觉,想忘记这样的情节,所以,她常坐在地上,不停地摇晃身体,此时影片中出现一种声音,这种声音隔绝了现实中的声音。
直到影片的最后,在儿童心理专家尤嘉的帮助下,艾美才哭喊出来自己害死了爸爸,这让拉莫丝异常吃惊,她这才感觉到自己的封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如果当初与艾美谈及爸爸,怀念爸爸,或许,艾美早就将自己的心结解开了。也是在尤嘉的帮助下,艾美搞清楚了当初自己在妈妈身边,并没有推到爸爸,这才让艾美真正释怀了爸爸的死。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心理医生尤嘉对艾美一步一步的治疗,最后的现场治疗获得了最好的效果。尤嘉的帮助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他的帮助,艾美不会好起来。所以,有些时候,当父母不能够处理孩子的心结时,需要求助专业心理医生。
家长:嗯,这个细节,伴随的声音,是一种刺耳的声音,我理解是爸爸触电一瞬间电吉他发出的声音
深圳胡萍:第六,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方式纪念离世的亲人;活下来的一方要重建新生活。
在准备这两部电影的赏析过程中,一天,我到经常碟的小店淘到了《树上的爸爸》(《The&
tree》)。8岁女孩失去父亲后,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父亲。在此将这部影片推荐给大家,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育儿理念。这部影片将作为我们明年赏析的第一部影片。赏析时间待定,大家留意网站的培训公告。
还有一部影片,是描写4岁女孩黛西,在父亲去世后,给天堂的父亲写信,后来收到了父亲的“回信”和礼物。这时根据美国的一件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文叫《小美人鱼》,但在网上找不到这部电影,我不知道英文名字叫什么,如果有网友能够找到,希望我们能够分享,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赏析。
家长:嗯好的,大家都努力找找。
家长:找到后,可以发给胡老师
深圳胡萍:这些绘本是与孩子谈论死亡的,推荐绘本:
《我的狗狗死了》艾瑞克&艾格雷贝特& 文
克洛德&K﹒杜博&&&&
董欣欣&&&&&&&&&&&&
《死亡》卡特琳&多尔托& 文
《再见了,艾玛奶奶》摄影 文字〔日〕Atsuko Otsuka
《一片叶子落下来》〔美〕利奥&巴斯卡利亚& 著
《爷爷变成了幽灵》〔丹麦〕金&弗柏兹&艾克松& 文
《外公》〔英〕约翰&伯宁罕
《獾的礼物》文 图 苏珊&华莱
如果大家有好的绘本,也可以推荐。
深圳胡萍:现在大家提问吧
家长:有一本书,低年级孩子可以看了,《天蓝色的彼岸》
家长:我现在想问,自己的死亡观有问题,自己好像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的死亡观,该怎么办呢?
家长:东方娃娃上个月的&来自天堂的问候&
家长:还有一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家长:坟墓可以容纳我们的身躯,而我们的精神将去到何方?大家是怎样达到这个境界的?
家长:3岁祥祥的爷爷去世了,根据胡老师刚才的理论,是否可以告诉他爷爷去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广州卡梅拉-9Y-GG(9976686)& 13:57:06
家长:问题:我们中国的文化怎样来解释死亡
家长:《我的小小忧伤》
家长:丫妈,你跟进提问啊
家长:儿子说:妈妈,人总是要死的,什么时候呢?然后拿着日历问
家长:胡老师,我相信生命是轮回的,就上世间万物一样,都以一种形式轮回,可以这么讲吗
家长:呵呵,问题一下子铺天盖地地来了。
家长:胡老师,像波纳特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虚幻的妈妈出来解决她的问题,成年后,她会有幸福的婚姻吗
家长:爷爷变成了幽灵,很不错
家长:这时应该怎么回答他呢?
家长:茗妈,我觉得是这样的
家长:好不容易加进来了 谢谢
深圳胡萍:这些问题我的赏析里都有解答,大家多看一遍
家长:华德福建议口述故事 对于口述和绘本 老师给点建议好吗
深圳胡萍:用我推荐的绘本,能够帮助各位妈妈解决很多问题
就这个:3岁祥祥的爷爷去世了,根据胡老师刚才的理论,是否可以告诉他爷爷去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家长:对于第一部影片中的结尾,我感到有点费解:为什么用妈妈的化身来帮助波奈特呢?现实中我们不能使用这种方法啊。
深圳胡萍:对于给孩子讲解爷爷死亡的问题,可以先用绘本让孩子了解死亡
家长:我也有此问题
家长:绘本的确很好。
家长:第一部中,导演是用艺术的方式告诉我们成年人正确的方法
家长:现实中虽然不能化身,但是可以做类似的事情啊
家长:曾经有过,用朋友远方写信的方式给孩子,鼓励他
家长:用爸爸的名义
家长:这种方式,是否可行?
家长:月初我的老外婆仙逝了,我只告诉了我女儿:太婆昨天去了天堂。女儿就明白了
深圳胡萍:湖北奇奇妈:你可以把电影改编一下,把自己想像成姑妈来帮助孩子
家长:曾经看过一部西片,中文名字叫做《救赎之路》 一对父母在儿子车祸去世之后历经的心理历程&
也许爸爸妈妈们可以看看
家长:女儿偶尔会在夜里问我:妈妈,太婆现在在天上看得到我们吗?我说当然
家长:用死去亲人的名义写信,可这是不是向孩子隐瞒了真相呢?
家长:对,变星星是更常见的方式
家长:那些关于死亡的绘本,在孩子还没开始提死亡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给看了吗?
家长:胡老师已经提出了,孩子问的时候,在说
家长:最好等他提出以后
深圳胡萍:孩子3岁后就开始关注死亡了,你认为可以给孩子看吗
家长:对于他们这种家庭中已经失去了家庭成员的,是不是不提也应该看了?
家长:在孩子对这个还没有什么很强概念的时候,是不是要提前介入?给他看看这样的绘本啊?先垫个底?
还是等孩子有发问的时候再说呢?
家长:因为他提出时,妈妈可能会哭
家长:我也想这样问
家长:我和女儿关于死亡问题,是3岁多时她养的一只小鸭冻死后开始的
家长:孩子可能不敢提吧
家长:我打算提了以后再看
深圳胡萍:今天的赏析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更要感谢辛苦的搬运工们,谢谢!
家长:今天学到好多!
家长:胡老师小美人鱼是不是动画片
家长:感谢胡老师
深圳胡萍:把握原则与孩子谈论死亡,就不会偏差太大!
家长:感谢胡老师与我们分享。
家长: ——我的小狗死掉了
家长:美人鱼不是动画片
家长:那时我起先是隐瞒了她,但我隐瞒得好辛苦,觉得不应该这么做,几天后告诉了她真相
家长: 感谢胡老师
家长:小美人鱼,不是迪斯尼经典动画片
家长:回去好好消化去
家长:谢谢胡老师&
家长:胡老师辛苦了&
家长:看着胡老师说的时候,觉得自己明白了,结果话题一说完,就不知道了
家长:谢谢胡老师!我今天也学到了很多
深圳胡萍:明年见哈,深圳胡萍:明年的赏析会继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腐烂国度一周年生存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