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洞镇姓氏李在村大夫个人网站哪个村

广告位联系 长凯QQ:;TEL:
05-06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605-0605-04
查看: 12262|回复: 0
广东姓氏概况
广东姓氏概况
人数很少,主要分布在粤西,茂名市的高州谢鸡镇和曹江镇和信宜两地有400多人,肇庆市的端州区也有2、300人。
主要分布在阳江市辖各县(市),阳东敖姓人数在万人以上,阳春靠近阳江的地方也有敖姓分布。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两个聚居点,一个是开平市蚬冈镇,一个是汕尾市。广东敖姓大多源自于江西。
此姓只在封开县有分布,人数应该在千人左右。可能来源与当地少数民族融于汉族有关。
此姓只在汕头潮阳(现潮南区)司马浦镇有分布,源自福建。
人数较多,分布较广。珠三角的南海、中山。五邑的台山。粤西的高州(人数数千)、信宜(人数近千)、吴川(人数近千)、遂溪。粤北的乐昌、和平都有较多人数聚居。
人数很少。粤北的乐昌(乐昌的白姓也比较多,好像和柏姓两者之间有可以互换的情况)。粤西的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有3、400人分布。电白县也有近百人分布。
分布较广。粤北的英德(人数千人以上)、韶关所辖诸县均有(人数各有多少),河源各县(龙川较多,包姓在整个河源市姓氏排名在百名以内),梅州的五华,五邑的鹤山(人数较少),以上都是源于客家体系。粤西的电白(人数近两千)、徐闻(人数千人以上)、德庆都有分布。
主要聚居于珠海市(原属中山),珠海鲍氏家族名人较多,包括香港的演员鲍方家族和特首曾荫权妻子的家族。梅州大埔和肇庆的德庆也有一定数量的人群聚居。
主要聚居于潮汕地区,特别是揭阳市,贝姓人数在潮汕在万人以上,排名在百名以内。
主要聚居于广州市花都区,人数应该有数千。
主要聚居点有以下几个:湛江徐闻(人数在千人以上),云浮新兴(人数近千),广州增城(人数数百)。
主要源自于广西地区,与广西接壤的肇庆郁南、高要、湛江廉江都有分布。
英德、梅州、韶关下属各县(市)、增城(人数数千),以上应该鼠属于客家体系。粤西的廉江和遂溪两地也有数千卜姓人氏聚居。
主要来源于水上人家。佛山、南海、顺德(人数千人以上)中山(人数近千)、阳江(人数数百)、电白(人数千人以上)、郁南都有分布。阳江和电白两地布姓都是渔民,方言是所谓的咸水白话。潮汕地区也有少量布姓分布,但据说是源于傅姓,因为方言布、傅相近而简写姓氏。
人数很多,分布很广。几乎各县市都有聚居点。但在闽南话人群中分布相对集中,潮汕地区自不待言,粤西的电白和湛江等闽南话地区也是分布很集中。
人数较多,分布很广。湛江市的廉江和江门市的台山是其中两个主要聚居点。廉江曹姓人数接近两万。
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粤语区姓氏。岑姓在江门恩平市人数很多,在万人以上,在该市姓氏排名第三位。主要集中在江州镇,几乎全镇一个姓氏。恩平相邻的阳江市阳东县也有数千人分布。粤西的茂名市各县岑姓人数也近万。湛江市廉江和肇庆、云浮两市也有数千岑姓分布。广西地区岑姓众多,连着粤西一带,是岑姓在全国的主要聚居区域。虽然大部分岑姓族谱都说是源自中原,但我们不难看出两广岑姓的壮族底层。
人数很少,湛江雷州市有少量分布。
主要聚居于湛江的吴川市,遂溪貌似也有少量分布。
在粤北英德、翁源有数百人分布,是瑶族姓氏。
主要聚居点有三个:从化吕田镇,新会罗坑镇和电白林头镇,从化和新会两地貌似同源。另外、肇庆和韶关也有少量巢姓人群分布,具体不详。
主要分布于粤西茂名、高州、电白(人数万人左右)和惠州博罗(人数数千),两地同源,茂名车氏迁自博罗。另外,湛江、阳江也有近千车姓人氏分布。
无可争议的广东第一大姓,在潮汕和粤西(包括阳江)占有绝对优势,在珠三角和五邑、肇庆也是排在梁姓之后的第二大姓,在客家地区排在黄姓之后。
粤北乐昌和怀集有分布,另外据说河源的湛姓是谌姓所改,河源仍有部分人使用谌姓。
主要分布于清远市下辖诸县(市),人数应在两、三万人左右。另外茂名信宜、高州、化州三地也有数千人。
分布较广,佛山南海、中山、茂名高州和肇庆四会是主要聚居点。高州程姓在万人以上。
主要聚居于潮汕的揭阳地区,人数在两万左右,另外,在梅州各县(市)、广州石牌、茂名化州也各有千人以上的聚居点,化州池姓在5、6千人左右。
佛山、南海、新会(主要是棠下镇,嘉宝莉油漆的老板仇启明就是该地人)、阳江、信宜都有仇姓聚居点。是一个明显的粤语区姓氏。
在广东只有两个聚居点:一个是番禺沙湾,一个是高要金渡,两地应该是同源,人数总计在2千人左右。
分布较广,电白是广东崔姓最多的县,人数接近4万,主要分布在霞洞镇,另外南海和新会也有相当数量分布,现任澳门特首崔世安就是新会双水人。
作为姓氏应该是读ta,此姓只见于罗定市,人数在千人以上。
分布较广,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戴姓人氏把姓氏简写为代。另外,潮汕地区有岱姓,据有人调查,也是戴姓的异写,不知moombird兄可否解惑。
作为姓氏读shan,主要是聚居在增城(人数在万人左右),邻近东莞貌似也有分布,人数很少。
人数很多、分布很广。粤北和粤西北的邓姓和瑶族有很大的关系。茂名高州新垌镇是邓姓大镇,邓姓人口占全镇7万多人的2/3左右。
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潮安是主要聚居点,不知此姓和田姓有否关联。
是一个明显的客家体系姓氏,在梅州兴宁和河源龙川有上万人群聚居。惠州各县和茂名高州也有不少分布。
主要分布于粤东和粤西两翼,潮汕丁姓应该是主要聚居于潮州和潮安。粤西主要是聚居于高州,另外梅州丰顺也是丁姓主要聚居点,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任务丁日昌即是该县人氏。
分布较广,茂名化州是董姓集中聚居点,人数在3-4万人左右。
主要集中于湛江硇洲岛和吴川振文镇,清代闽、粤水师提督窦振彪是硇洲岛人。邻近茂名的信宜和茂名也有数百窦姓人氏散居,源自广西。有部分窦姓人氏将姓氏异写为豆。
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南海、澄海都是主要聚居点。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杜国庠是澄海人氏。
人数很少,主要聚居于梅州大埔,茂名化州貌似也有少量分布。
樊姓主要分布于白话区,广州、台山、四会、广宁、东莞、番禺、电白、惠州、清远、廉江、遂溪都有樊姓聚居点。
人数较多,分布较广。源自大埔的客家范姓是其中著名的一支。
人数较多,分布较广。主要有三个大的聚居点,一个是揭阳的普宁和惠来,一个是江门的开平和台山。一个是中山。
房姓在广东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汉族房姓,三大民系皆有较多人口。一个是瑶族房姓,主要分布在清远西北连山、连南两县。
此姓主要聚居于阳江(人数数千)
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粤西的化州、雷州,珠三角的东莞、清远。粤北的英德、以及沿北江流域沿岸都有封姓人家分布,粤北封姓与水上居民有莫大关系。
人数较多,在新会往粤西延伸都是冯姓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同属一个系统,就是冼夫人丈夫冯宝家族后裔。
此姓只见于广州天河区。
韶关下属有几个县都有扶姓人氏分布,有一支南迁至南海。
主要聚居点是湛江市辖各县(市),邻近茂名市区也有数千人口。是一个很明显的粤西姓氏。海南省也有大量符姓分布,汉族、黎族皆有,据当地符姓族谱所载,粤西、海南和邻近广西符姓同出一源,先祖自福建迁居茂名茂南区金塘镇后,五兄弟除一人留守茂名外,其余四人分迁廉江、雷州、广西和海南。但我们应该看得出他们古俚族的底层。
分布较广,有人异写为付。大多源于客家体系。
此姓只见于肇庆市德庆,但据资料先是,该地区傅姓人口和富姓人口一摸一样,不知两姓在当地是否可以互换,还请德庆的兄弟解疑。
主要集中于粤西,茂名信宜甘姓人口近万,粤西甘姓明显带有壮族底层。
人数较多,分布较广。各地皆有。
主要聚居于茂名高州,人数近万,邻近阳江也有,大多为高州水库移民。另外,在梅州大埔和汕头潮南区也有
几百至几千的人口分布。
分布较为广泛。
是一个明显的闽语区姓氏,在潮汕地区有上万人口,在湛江的雷州市也有千人以上人口。辜姓据说为林姓所改。
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客语区姓氏,梅州、河源有大量分布。粤西高州也有上万人口,潮汕地区人口也不少。珠三角的南海九江和鹤山古劳两个相邻的镇也有数千人口。
人口不多,但分布较广。
具有明显的粤语区分布特征,南番顺、五邑地区、阳江、茂名、湛江的廉江和遂溪都有较多分布。在江门开平、台山和阳江是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大姓。
此姓在广东只有两个聚居点,一个是电白七迳和相邻的茂名鳌头,人口在4千人左右,一个是惠东。
是一个明显的客家体系姓氏,韶关各县(市)、清远都有大量人口分布,梅州各县(市)也有较多人口分布,粤西高州、电白客语区也有5-6千人口。官姓是上官复姓简化而成。潮汕地区的普宁也有上万官姓人口分布,但据说是关姓所改,似乎另有所源。
也是一个明显的客家体系姓氏,梅州地区有较多人口分布,在粤西廉江管姓人口在千人以上,信宜也有200余人。
人口很多,分布很广,各地皆有。
主要有两个聚居点,一个是梅州平远,一个是湛江廉江和吴川。
此姓只见于湛江雷州,人数应在千人左右。
主要分布在广州天河车陂,人口3-4千,粤北也有少量分布。
人口很多,尤以粤语区分布最多。
此姓只见于茂名信宜,主要分布在金垌镇。
人数很少,只有百人左右,只见于阳江阳西县。据说为墨姓去土而改。
只见于惠州市,有部分写为宏或雄,但正式的姓氏应该是弘。
主要分布于粤东和粤西两翼,潮汕地区尤多。具有较为明显的闽语区特性。
主要聚居于梅州梅县、汕头和肇庆封开县。
人口较多,分布较广。
只见于湛江雷州、徐闻两地。据说源于广西。
是一个明显的客家体系姓氏,主要聚居于粤北韶关各县。粤西的高州和化州客语区也有万人左右人口。肇庆地区也有一定数量分布。潮汕的惠来貌似也有分布。
人口很多,分布很广,客语系第一大姓。广东四大姓陈、李、黄、梁之一。
主要分布在南番顺和附近的新会、中山一带,霍英东是其杰出代表,明代内阁学士霍韬也出自该族。粤西各县也有少量分布,是一个明显的粤语区姓氏。
主要分布于惠州紫金,人口上万,另外广州及英德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韶关新丰县。
主要分布于梅州五华和惠州紫金两县,两地同源。
是一个较为明显的闽语区姓氏,主要分布在潮汕各地,湛江的雷州和徐闻也有数千人口,肇庆的四会(或者广宁)也有千人以上聚居点。
主要有两个聚居点,一个是三水,一个是化州,人口都不多,各为数百人这个样子。
主要聚居于茂名电白中部观珠、沙琅、麻岗三镇,人口近千,南海和粤北也有少量分布。
只见于连山,是壮族姓氏。
主要聚居于广州从化和肇庆郁南。
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粤语区姓氏,南番顺、新会、东莞、中山以及粤西各县皆有。潮汕惠来也有聚居点。
人口较多,分布较广,肇庆、茂名等粤西地区的江姓应该有瑶族底层。据我所知,茂名江氏忌食狗肉。
人口较少,主要聚居点有阳江和信宜。
人口较多,分布较广。
主要分布在肇庆的高要和德庆。
只见于汕头澄海。
主要聚居于湛江廉江,人口在2万左右,高州也有2千人分布,另外河源也有近千揭姓人口分布,是一个明显的客语区姓氏。
主要聚居于湛江徐闻和汕头澄海。
主要有两个聚居点,一个是番禺,一个是汕头潮阳,据说潮阳靳姓和潮汕地区的鄞姓有关联。
只见于肇庆怀集。
只见于河源市,人数在数千人。
康姓主要聚居于湛江吴川,人数在2万左右,康有为是广东康姓最出名人物,南海人,但南海康姓人数并不多。另外,高州、信宜、恩平均有康姓分布。
柯姓居有明显的闽语区姓氏特征,潮汕地区柯姓人数在万人以上,粤西茂名市区、高州、电白、化州、吴川、雷州、遂溪、徐闻、阳江、阳春均有柯姓分布,其中茂名市区、吴川柯姓在万人以上,化州、高州、电白、雷州、阳春柯姓均有数千人口,江门新会会城也有上千柯姓人口分布。
分布较为广泛,怀集和广州是广东孔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粤北的一些县市有匡姓分布,与湖南渊源很大。
广府大姓,开平、台山、从化是主要聚居区域,另外,新会、恩平、南海、广州、东莞、中山、高州、信宜、电白、雷州、粤东的大埔和粤北地区都有相当数量邝姓分布。
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客家姓氏,当然了,楼上的兄弟也说了,潮汕地区也有不少赖姓分布。全省赖姓人数较多,但珠三角地区似乎不多见。
又是一个客家姓氏,粤西的高州、电白、阳春三地交界处也有大量蓝姓人口,此姓具有明显的畲族底层,有人异写为兰。
本省劳姓人氏主要是操粤语,主要是两个主要聚居点,一个是开平、一个是化州,两地劳姓人口均在万人左右。另外有千人以上的聚居点有鹤山、南海、廉江、雷州。
广府姓氏,在南海、顺德、怀集等地有分布。
客家姓氏,龙川是广东乐姓发源地,后分迁至三水、郁南、四会等地。
有明显的畲族和瑶族底层。在本省主要分布在粤北韶关、高州和信宜交界地区及台山等地。
人数较多,分布广泛,广府、客家人口较多,潮汕地区相对较少。
这个就不多说了。
在广府、客家过渡地带分布明显,博罗、东莞、广州郊区、新会都有利姓分布,粤西地区的化州、廉江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分布。
是一个较为明显的潮汕地区姓氏,潮汕地区人口有数万人。
较为明显的客家姓氏,在广东分布广泛,兴宁是广东练氏的发源地,分迁至新兴、高州、信宜、四会、中山、惠州、阳山等地。
这个也不多说了。
人数较多、分布广泛、各地皆有。
本省列姓只有两个聚居点,增城(人数近万)、高州(人数千人左右),应该是同出一源的。
这个也不多说了,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话说全省林姓全部源自福建莆田九牧林。
粤西人口较多,粤西各县市皆有。不过本省凌姓人口最多的是平远县。
这个就不多说了。
121、刘傅姓
是一个得姓只有500年的组合型姓氏,始祖姓傅,养于刘家,为念恩改为此姓。本省只分布在化州和廉江两地,化州该姓人口过万。外省分布于与上述两地相邻的陆川,三地同出一源。话说粤西地区原有不少这样的姓氏,都是由于亲友之间过继兼祧两姓,像苏李等。不过坚持下来的只有刘傅一姓。潮汕地区此风亦盛,但好像都改为单姓了,或有生X死X的说法。有人异写为刘付。
人口较少,潮阳、惠州、河源人口较多,其他像廉江、阳江等则人口较少。
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吴川龙姓人口较多,在万人左右。
本姓只见于德庆。
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皆有。
新会、三水、高要、阳山、湛江坡头均有几百至上千人口分布。
主要是广府和潮汕较多,客家地区较少。信宜陆姓人口较多,人口上万。
本姓大部分聚居于龙门县。
只见于博罗龙溪,有部分人写为吕,不知哪个是正宗,还请当地人氏解惑。
人口较多、分布较广。
南海、顺德、开平、鹤山皆有分布。
这个也不多说了,人口众多,各地皆有。
河源大姓之一,惠州也有一定数量分布。台山、花都、吴川等地也有较多人口分布。
在粤北乐昌、粤东惠来、粤中鹤山都有分布,人数合计可能不够一千。
主要分布在连南,应该是壮族姓氏。
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基本上每个县市都有,台山马姓人数较多,在万人以上,粤东潮汕地区人数也较多。
人数较多,主要聚居于珠三角以及粤西一带,其中鹤山、吴川麦姓超过万人,主要是操粤方言,粤北各县市也有麦姓,其中麦姓发源地南雄百顺镇仍有数百麦姓人口,部分人操客方言。粤东也有麦姓分布,操闽方言,主要分布在饶平县,人数上万。
主要分布在新兴县,人数在千人左右,邻近的开平市原属新兴的地方也有少量满姓分布。貌似海陆丰也有分布,人数很少。
广泛分布于粤西和粤西北一带,阳山毛姓人口较多。粤中中山市也有相当数量毛姓分布。
主要分布在湛江市湖光镇和邻近的遂溪县,人数近千。
主要分布在阳山市,有数千人之多,邻近几个县市也有,但人数很少。
主要分布在台山,人数接近两万,台山梅姓又主要集中在端芬镇,在当地颇具影响力。顺德梅姓也有不少。粤西的高州、化州、吴川、廉江都有梅姓分布,人数都在几百人左右。
主要分布在粤西和粤北,仁化县蒙姓分布较为集中,珠三角的番禺也有一定数量蒙姓分布,蒙姓的壮族底层较为明显。
主要分布在清远市和清新县,人数在2-3千人左右。另外梅州的五华也有一定数量分布。
主要分布在清新县和广宁县。
主要分布在德庆县,人数在千人左右,邻近的广宁县也有少量分布。
主要分布在信宜、高州和曲江等地,人数较少,可能会接近一千。
主要分布在南番顺、高明、高要一带,人数有3-4千人左右。
客家姓氏,人数较多,五华缪姓人口较多,粤西的廉江也有一定数量的缪姓分布。
主要分布在雷州市,人数可能再3-4百人之间,应该起源于广西壮族。
在粤西和粤中有大量人口分布,广东莫姓据其族谱所载大多源于广东首位状元封开人莫宣卿,其壮族底层是毋庸置疑的。
主要分布在怀集县,人数在500人左右。
153.慕容姓
主要分布在高要市,人数在3-4千之间,这是广东省内目前仍然使用慕容复姓得唯一一个地方,高要慕容部分人把姓氏简化为容姓,广东容姓人口较多,主要分布在中山、江门、茂名和湛江,目前尚未确切知道容姓是否为慕容简写,但我个人看法是广东容姓极大可能就是慕容简写而成。海南某地容姓已经恢复为慕容姓。
主要分布在龙门县,英德也有1-2百人分布。
主要分布在徐闻县,人数很少。
潮汕地区特别是揭阳倪姓较多,粤西的电白茂名市区也有4-5千倪姓分布。
肇庆、江门和韶关聂姓较多,粤西的化州也有上千聂姓分布。
不少人使用宁,其实宁、甯作为姓氏截然不同,宁姓人数绝少,甯姓人口较多,在粤西的化州、吴川、信宜、高州有上万甯姓人口分布。
主要分布在海丰县,人数较少,来源于江浙。
广东世居农姓主要聚居于信宜,是个壮族融于汉族的姓氏,人数近千。广东其他地方的农姓多数是广西地区妇女嫁入广东带来的。
欧阳姓的简写,广东欧姓多,欧阳相对少。目前已有部分欧姓人恢复为欧阳姓。欧姓大多分布于粤西。
和欧】欧阳同源,但省欠字边有较长历史,主要是分布于珠三角的高明、新会一带。
163.欧阳姓
和上述的欧、区同源,顺德是广东欧阳姓大市,人数有1-2万人左右。
潘姓人口很多,分布也很广,新丰潘姓分布集中,是新丰第一大姓。
是一个明显的瑶族姓氏,但广东盘姓大多融入汉族,新兴盘姓分布集中,人口近万。盘姓主要分布在粤西,在粤北也有分布。
是古化州大姓,化州、廉江人口均超过万人,吴川庞姓也接近万人,湛江坡头区(原属吴川)庞姓人口也较多。另外佛山也有相当数量庞姓分布。
分布较为分散,粤西主要聚居于高州和信宜。粤北乐昌、粤中从化、粤东的河源、和平和潮州也有分布,人数在1-2千至数百不等。
人口较多、分布较广。陆河县彭姓分布集中,估计排名在该县是第一、第二的样子。
主要分布在英德市,人数很少。
广东蒲姓有两个来源,南海、广州的蒲姓是中亚人移居广东的后裔,现在已全部汉化。人数有2-3千人左右。
信宜、大埔、汕尾、南雄、怀集均有蒲姓分布,来源于汉族。
主要分布在梅州,人数很少,带有明显的疍民色彩,我个人觉得和布姓有很大的关系。
05-0605-0605-0605-0605-0605-0605-0605-0605-0605-06
05-0605-0605-0605-0505-0505-0505-0505-0505-0505-05
用微信扫一扫添加潮汕人论坛官方认证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联系人:长凯;微信认证公众号:bbs_chaoshanren_com(或微信添加搜索'潮汕人论坛');email: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地理环境===位置=霞洞镇位于东经111°01′~111°10′,北纬24°41′~24°48′,东西长15.6公里,南北宽10.3公里,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地型以红壤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背倚,面临中段,西与羊角镇接壤,北连根子、云潭镇。=山脉=浮山岭 位于该镇西北北6公里,941米,为电白、高州二县界山。鸡笼尖岭 位于该镇西北2.5公里,海拔340米。大古岭 位于该镇西7公里,海拔118米。大头岭 位于该镇西北西8公里,海拔162米。蜈蚣岭 位于该镇东北北3.5公里,124米。狗血岭 位于该镇东南2.5公里,海拔65米。==行政区划==现其行政区域如下:霞洞居委会 辖新霞路、霞北路、正街、南屏街、光明街。永乐管理区 辖马路头村、割车岭村、永乐村、刺门村、竹林村、车仔村、铺仔村、大邦口村等8村。下中管理区 辖杨艾村、大田头村、塘仔尾村、秧地村、桐油埇村、白叶山村、下香村、暂板陂村、文丰塘村、上迈松村、古城村、田中间村、新营村、白石洞村、山田村、杨绿村、黄暂村、岭仔村、下迈松村等19村。下岭管理区 辖高坡村、上芳塘村、河木车村、下芳塘村、下岭村、上高车村、下高车村、倒流车村、后埇村、黄屋村、标竹村、田头村等12村。石顶管理区 辖鹿田坡村、瓦窑村、公山村、石顶上村、石竹车村、东岭村、下村坡村、企石村、石河村、石桥村等10村。军屯管理区 辖鸡藤坡村、高弄村、下车头村、山子村、双连塘村、坡子村、军屯村、米头坡村、永楼村、下弄村、潭岭村等11村。甘村管理区 辖坑尾村、边坑村、甘塘村、坡基头村、甘村坡村、甘村村、堡门村、泉水沟村、龙岭村、鹤车村、牛*窟村、坡禾园村、亭脚村、竹园村、篱竹塘村、坡垌村、独药树村、新屋村、桥头村、石鼓岭村、外坡村、蜡蜡岭村等23村。黄竹山管理区 辖黄泥塘、上竹林村、下竹林村、牛栏村、陂头面村、陂头仔村、上山仔村、下山仔村、龙邦村等9村。上河管理区 辖下流水塘村、新河村、上流水塘村等3村。河南管理区 辖那录村、荔枝坑村、北流车村、木格坡村、河南村等5村。霞洞管理区 辖古楼村、坡塘村、下岭塘村、车头村、上坡村、车塘村、外坡村、后坑村、坪蓬村、赶圩坡村主、永楼村等11村。坡田管理区 辖圩尾村、菠萝园村、内村、白水塘村、坡田村、下坪蓬村、旧圩村、铁镣村、夹喉村、荔枝园村、龙尾村、中坡田村、田头村、上坡田村、缸瓦园村、坡中间村等16村。马路头管理区 辖刺门仔村、村、古松村、马路头村、后塘仔村、泥墙玉树、古路头村、东边山村、河陂屋村、坡仔村、赤岭仔村、黄借坡村、新屋村、里墨坡村、下黄借坡村等15村。大村管理区 辖柑子园村、河口村、车尾沟村、下尾洋村、河北村、长坡村、上西村、东坑仔村、长尾村、其楼村、岭头屋村、后坡村、河仔村、楼屋村、河陂村、河头村等17村。潭白管理区 辖田头村、陈屋村、瓦屋村、书房村、糖寮村、河盘村、盘龙村、四房坡村、曲轭村、古楼园村、外园村、外垌村、高圳车村、边坡村、鹅颈车村等15村。塘涵管理区 辖屋仔村、长岭村、车子村、田中间村、潭周岭村、那犁子村、甘榄坡村、迈治村、鹧鸪岭村、汕山村、迈霄坡村、牛中湾村、苗曹沟村等13村。正源管理区 辖东坡村、书房仔村、万年昌村、木头塘村、公子坡村、新屋村、新红村、楼脚村、三片村、上田头屋村、下田头屋村、东井村、迈莲坡村、仙桃园村、等15村。山石管理区 辖迈城村、墩子村、笔岭村、红坎陂村、龙眼园村、山石村等6村。迈霄管理区 辖迈霄村、上塘村、河子板村、车子河村、下塘村、红花车村、四方塘村、狗子塘村等8村。由甘管理区 辖叶坑村、格田上村、格田下村、由甘仔村、由甘堡村、坡仔村、那罗村、书房屋村、行政村、垌尾村、深水圳村、狗虱园村、那古村、大岭脚村、石坑岭村等15村。荣夏管理区 辖塘仔尾村、荣下坡村、正凤园村、老福村、黄桐根村、对门岭村、凤凰堂村、虎头架村、羊屋村等9村。新建管理区 辖灯心塘村、石船头村、木郭塘村、角头村、木底村、坡甲村、社下坡村、新屋村、水鸡塘村、大王坡村、樟水社村、湾下村、禁山村、沙罗坳村、蚓映湖村、双禾塘村等16村。高田管理区 辖门口坡村、高坡田村、那下村、东桥村、黄鳝塘村、河琅村、官河村、西坑村、田头屋村、坪琅村、坪垌村等11村。化普管理区 辖那关坡村、下春坡村、霄其营村、大马园村、田面村、黄茅埇村、过枧岭村、尖岭村、大科村、官路村、化普里村、长坎村、坪田坡村、田杰村、鹩哥铺村、白土坡村、华楼垌村、凉水井村等18村。长格管理区 辖雷公塘村、角村、长格村、石府达村、棉地坑村、东塘村、石桥村、田头屋村、边村、天湖角村等10村。==区域人口==辖24个村和1个社区,2000年霞洞镇总人口为80518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交通==道路在全区率先实现水泥硬底化,、羊云公路贯通东西境,距33公里,距23公里,距325国道30公里,毗邻阳茂高速,镇入境处有高速公路出口,交通便捷,茂名市交通运输公司、电白区交通运输公司均有短途汽车直达,班次频繁。==经济概况==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电白区革命老区、文化古镇,其的地理位置,为该镇主要产业,工业稳步发展,治安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镇切实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化。8万多亩,年产2.8万吨,素有“天下荔枝第一镇”的美称。种植北运菜3.5万亩,蔬菜、香芋生产基地化。年产优质肉鸡、肉鸽160万多只。花岗岩、石灰岩、河沙、粘土等矿藏丰富,是著名的建材生产基地。塑料雨衣、农用喷枪等加工业发达,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依附着岭的神韵,随着茂名市经济发展,霞洞镇将迎来发展的绝佳时机。==教育事业==有中学二所,电白区第三中学、霞洞中学,办学规模较大,教学成果显著。各村均建有小学,部分大村有2至3所小学。==饮食文化===霞洞豆饼=与它有所不同,迄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选料优良,制作精细,色鲜质嫩,清脆爽口等特点著称,是粤西著名特产之一。霞洞豆饼的来历,当地有这样的传说:隋朝,霞洞堡经常遭受外族入侵,人民群众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年初夏,正是豆熟时节,田野里,到处都是金灿灿一片。一天中午,群众正在地里忙着收获黄豆,只见一群恶魔气势汹而来,张牙舞爪要抢夺黄豆。正在这时,冼大夫人带领的军队来了,他们赶走了恶魔,夺回了黄豆。为了感谢冼太夫人的大恩大德,霞洞人民家家户户磨黄豆,做成一只只豆饼慰问冼太夫人的军队。从此后,霞洞的豆饼闻名天下,南来北往的客人来到霞洞,无不品尝一番。=岭南佳果—荔枝=2002年5月间,《广东科技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天下荔枝第一镇”——电白区霞洞镇的情况,向人们介绍了霞洞,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全球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霞洞。”该镇荔枝主要品种有:白粮罂,白腊,黑叶,桂味,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20世纪80年末,霞洞以百里荔林,霞飞浮山,丹荔映翠,被命名为“荔映丹霞”选“电白新八景”。==历史文化==据1982年该区全区文物普查考证,电白区境内远在7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时百越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隋唐时县东部、东北部、中部一带主要是瑶族人聚居,西南部至西北沿海,沿江地区则主要是和人活动。汉人最早于何时徙入已很难考证,不过汉人大批移民入境当从宋代开始。宋徽宗年间(年)至明洪武年间(年),中原时有战乱,大批汉民从福建的莆田、晋江、、福州、汀州等地和广东的东北部地区徙入。此外,还有神电卫驻军官兵(多为浙江人)的后裔及到此经商贸易的商贾人留居的,有到高、雷、廉、琼等州县任职的仕官退职后在此择居的——他们先后在此繁衍,于是境内的汉人数量越来越占优势,而原来的土著民族只得远徙广西和海南等地,部份则与汉人同化。该镇民众少有迁出,该县各镇姓氏占全县姓氏人数比例数据中,崔、王二姓比例最高,至今保留颇有特色的二大族人与多姓氏和谐相处良好局面。粤西年例“年例”大过“年”,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而且相当隆重热闹。它还让我们去追根溯源其文化与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冼太夫人的联系,而在霞洞,自大年初六起,各村陆陆续续操办自己的年例。霞洞镇大年例正月十七:道光《电白区志》记载,霞洞镇有一个“年例”叫“十七把人看”,即在“正月十七日”来纪念冼太夫人,活动规模大,节日气氛浓烈。每年正月从十六至十九日在看人坡按时举行。这里是一块纵横约三里面积的平原地貌,唐时是冼太夫人孙辈聚居的村庄,一年中有两次“年例”,一次是冼太夫人的生日,一次是冼太夫人的卒日,与“县志”中记载冼太夫人每逢元宵节出游的习惯和冼太夫人的忌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当地人把“年例”视为“”也是有它的演化痕迹可寻的。每年二月二为霞洞社区的年例助,历年来规模较大。==风景名胜===浮山岭旅游风景区=旅游风景区是高州与电白分界山,高941米,盘亘24里,是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浮山岭山清水秀,树木郁葱,泉溪清澈,云雾缭绕,置于其间,恍若仙境。山上峭峰凌空,怪石磷峋,有一石洞面积达70多平方米,壁立如阁。山腰和山下荔枝、龙眼连片成林,花繁果硕。山北根子,山南霞洞,南麓山坡蜿蜒列布,山尖上可俯视、、等县市,沿途景观相当诱人,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旅游发展较北面根子镇落后;浮山岭有独特的文化古迹,历为兵家要地,早在隋朝时,百越族首领冼英()就在此设置营地。=晏公庙=隋朝谯国冼夫人,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她是爱国主义典范,一生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她平叛乱、诛反贼,维护了岭南十余州的安定,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有功于人民,人民崇敬她。为缅怀她的功绩,雕像建庙纪念。解放前粤西各地冼太庙有100多座,但以电白县霞洞晏公庙最为宏伟壮丽。建在看人坡北端狮子岭向阳坡,坐北朝南,占地约10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分三殿,后殿地势高,有两尊泥菩萨。中殿面积最大,画栋雕梁,庄严肃穆。置两尊冼夫人身像,形神一模一样。前殿最低,临近庙门。该庙由崔、王两姓共同建造和管理。庙前有一副对联: 左边是:合众心,奉一尊,诚可千古,敬可千古; 右边是:分法相,庇两族,王也万年,崔也万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日,崔、王两姓在此庙前面三里处一个叫汉人坡的平坡搭上戏台,分别聘请两广著名的粤剧团唱大戏,相互竞赛,看谁的戏台塔得高,戏唱得响。同时举行当地人叫做“走公”的赛跑活动。每年对冼太夫人的纪念活动从正月十六日一直延续到十九日,每当这个时候,南来北往的商人、看客云集这里,看戏的,做买卖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盛极一时。一九五七年,霞洞晏公庙曾出现粤桂湘琼四省100万人到来瞻仰朝拜冼太夫人的盛况。可惜,晏公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进行的“三反五反”浩劫中被烧毁,苏东坡等历代诗人的碑刻也已荡然无存。到九十年代后期当地民间自行筹资,在原址上简单地重修,由附近村民打点,香火四季不绝。在各地活动中,以霞洞冯家村的圣诞活动,规格最大,影响最广。每年冼太夫人诞辰和忌辰县均组织相关活动,统称为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看人坡=位于霞洞镇马路头管区的前前后后,整个看人坡从南到北长约二公里,宽的部分在南端,约0.8公里,最狭的部分在北端,约200米,称做狭喉。狭喉以北约400米便是晏公庙所在地。看人坡都是短草平铺的草地,十分平坦,是当地人牧牛、学生操练或政府开大会的场所。看人坡南端最开阔处,有两个城堡,东面的一座叫王屋堡,西面的叫崔屋堡。两堡之间的草地,就是每年正月十七演戏搭台和搭迎神坛(称庙堂)的地方。历史上,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汉人坡迎神演戏的序幕之日。延续四天的盛会,招来四面八方的商客云集于汉人坡会场,进行规模宏大的货物展销,来到汉人坡展销的货物品种,应有尽有。汉人坡盛会,形成粤西最大的一次货物交易盛会。现因村镇建设,看人坡遗迹面积已经很小,但每年的正月十七前后,由于年例的举办,看人坡非常热闹。=石柱石船石帆=位于电白区霞洞镇,一说约建造于南朝至唐朝间,又一说年代无法考究。从霞洞开始向南朝海边方向延伸,每隔1至1.5公里竖1条,共9条,呈弧形排列,每条石柱高度不一,一般高约4米左右,下大上小,纵向三面为平面,一面呈弧形,弧面朝着大海,平面对着浮山。在一石柱旁,埋有石船一条,船长约3米,厚约0.2米,宽约0.8米,两头微翘,整石雕凿而成。=古荔园=在、杨贵妃之前,远嫁来霞洞作冼夫人第四代的孙媳妇,死后葬在霞洞狮子岭(现有墓为证)的顺政郡君许夫人,也许会给她的父亲,武则天时的中书令(宰相)许敬宗和皇帝捎拿过霞洞荔枝,最先开辟了荔乡霞洞至古都长安的“荔枝之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高力士进奉给杨贵妃的家乡美味荔枝,当为浮山岭之阳的霞洞荔枝。荣夏村委会有条“进奉”(也称为“正奉”)园村,其村落周围有许多古砖残留下来。=崔氏祠堂遗址=霞洞大村一共建了三十七座堂。民间常说它有三十六间(座的意思)半,其中崔氏二十六间半,这些祠堂大多数是坐北向南(古有“顺水祠堂逆水庙”的建筑习惯)。东面:德明公祠中间:崔氏大宗(即长房镇符公祠),静轩公祠,允谷公祠,谦亭公祠,贞懿公祠,端凝公祠,兰室公祠,德化公祠,崔氏宗祠(即崔氏始祖九九公祠——崔氏总祠),竹轩公祠,凤基公祠。西面:卫南公祠,深山公祠,贞霞公祠,贞纯公祠,表凡公祠,艮位公祠,靖一公祠,直源公祠,轶群公祠,思源公祠,清泉公祠,恢度公祠,白云公祠(大风吹崩半间,剩半间)在崔氏二十几座祠堂中,七世祖以下的居多。因三房人少,祠不多,而二房只建七世祖靖一(镇助)公祠于西面田边,建八世祖贞纯(则明)公祠于艮位公祠之左上角,共占有三座。其余崔氏宗祠,为四房和长房这两房多人的房头所建。崔氏二房的靖一(镇助)公祠,择吉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丙申月、丙申日、丙申时开工兴建,是个特色。而八世祖贞纯(则名)公祠,乃从十六世良桢、良材之蒸尝出钱建造,亦是有异于其它宗祠之处。(崔)贞懿公祠是以八世祖崔则乾的谥号为祠名,而不是以他的排行名、字、号为祠名。其它宗祠的祠名是每有这个情况。各祠挂有进士、举人、解元等纪功名、耀祖宗的牌匾(红底金字)。清代,崔氏书法家霞法,他写的字拿到当铺典押,可得银钱。某年,有一王氏宗祠建成,但大门横额悬空,还是未有理想的字匾挂上。崔霞法中计在洒醉中挥笔,写到“祠”字的右边,还欠“司”字内的一画一口,就猛醒起来搁笔不写。其后,其他写字也略有名气的人把欠写笔画部分补上,与他写的比较,笔力各方面都有天渊之别。后来崔氏始祖祠留有崔霞法写的横额,有“星聚遗徽”、“世泽绵长”、“教侠珠池”、“位参岳牧”等,但各额的字体表面看来是不同家的。这些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室。享堂亦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室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堂前还有照壁或牌楼,画栋飞甍,煞是壮观。这些望族祠堂,往往还派专人管理。有收尝租的,有保管家谱、族谱的,有看守祠堂的,有筹备祭品的。王氏设有槐荫堂,专门办理族内人的纠纷。崔族设有董事会,亦是同类组织。祠堂的经济支柱是祭田(俗称蒸尝)。祭田是该祖祠属下全家庭的公共财产,其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祠堂祭祖的各种费用以及抚恤族众,也有用于奖学和对宗族的荣光作出巨大贡献的孝子贤孙的奖励。为什么霞洞大村在明、清时期建了这么多的祠堂?当地的一些老人说:这里东西、南北各是一公里,前面及左右两边围着许多池圹,是“仙女撒网”、“网督”的风水宝地。历代祖先都认为每在这里建多一间(座)祠堂,即又“发一发”,更兴旺,更发达。因而竞相象投资一样。以各祖的尝租或其他什么方式集资、捐资建新祠堂(分祠),并广置祭田,以祈能有新的发达。但撇开迷信色彩,透过现象向更深层次找原因,可看到它与明、清时代,宗法制度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祭祀作为家庭的重要活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祠堂成了家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在家规族训中,“立祠堂”、“重祭祀”一类的说教占有突出位置,是很有关的。当地的崔、王两姓是名门望族,蒸尝多,富商巨贾、名儒宿宦均有,且读儒家经典、深受理学影响的上、中层人物又多。其他族人拿这么多的钱来建这么多祠堂,办不到,而霞洞崔、王两个名门望族则可以办到,亦有这个重要原因在里面。况且清政府对此更无所限制,因而,祠堂的多多营建,便成了他们全体族人共同的主导意识。从明朝中后期至有清一代,祠堂的建置遍布霞洞大村的各个角落,共建三十七座,实得三十六座半,自然成为人们可以理解的历史现象了。=番薯林公庙遗址及传说=传说很久以前,电白县霞洞有一年发大旱,稻谷无收,很多百姓饿得向西南逃荒而去。当时,霞洞有个林怀兰医生,吴川人氏,也随着灾民逃荒,途中为很多灾民治病。当林医生同灾民到了交趾国(今越南北部)关口,又同关口一位将军治好了病,将军甚为感激。在交趾国的王宫里,有个公主患病久医无效。一日,关口将军入宫禀报:“中国有一位林医生,与灾民逃荒到关口,治好了很多灾民的病,我的病也是他治好的。公主久病不愈,不妨请他看看为好。”国王想了想,令将军请林医生入宫,为公主医病。果然,公主服了林医生开的药,几天后病情好转。国王为了答谢林医生,赠送成匣金银珠宝,但林医生婉言谢绝。国王设晏,以国宝熟番薯款待林医生,表示最高敬意。席罢,林医生问公主:“席上番薯,能否给我一条生食?”公主答允,送给林医生一条生番薯。他吃了一半,留下一半捆在头发辫子里,戴上圆瓜帽子,辞别公主,转返中国。林医生离开王宫后不久,不知怎的,国王忽然接到禀报:国宝番薯被偷出境。国王大怒,立即派关口将军追捕。林医生到边境,坐船到了江中,这时追捕的将军划船上来拦住了林医生道:“你偷国宝番薯出境,今奉命要将你缉捕。”林医生听罢,说出了为救灾民生存,取回番薯种植的心意。将军听后,深为感动,命令士兵放行,让林医生带番薯回国,自己便投江自尽了。林医生回到了电白霞洞,把半条番薯种植,不久长出了叶子,下了薯。这番薯能耐旱种植,迅速生长,消息传开,各乡农民纷纷前来取薯苗、薯块,广泛种植,有了番薯当杂粮充饥。从此以后,番薯便从霞洞传到广东各地,传到中国的许多省份。·   推荐: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在村15周阴18周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