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dnf节日套能合天空吗在哪里天空地方呈现出来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志书检索
按内容&&&&&&
第一节 名山胜水
  一、鼓 山
    海拔969米,面积1890公顷。耸立于榕城东郊,闽江北岸。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它因绝顶》迳嫌幸痪奘绻模康狈缬杲患樱阌恤さ粗拭纳健4由铰吹拟菰旱巧剑刈抛蟛喙诺溃2145级台阶,经过七里七座亭便到山门;循右侧公路驱车盘旋约8公里,也可殊途同归。
  鼓山胜迹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160多景。涌泉寺居闽刹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寺门泥金匾额涌泉寺是清康熙皇帝玄烨的手笔。如今基本保持明嘉靖年间布局,保留明、清两代的建筑物。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一个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
  矗立在寺门两旁的一对千佛陶塔,造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至今已900年,是中国罕见的珍贵历史文物,表现中国古代高超的制陶艺术。
  在天王殿内,供着弥勒佛、四大天王和护法韦驮。清代文人王廷珍在弥勒佛两旁书写的一副对联颇为引人注目:“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乘得大肚宽肠,不知众位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个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在大雄宝殿内,与别地寺庙不同的是殿内的释迦牟尼三世佛都不着梵服,只披汉装。殿后供奉的“三圣像”是清康熙年间铁铸而成的,每尊1000多公斤;佛前供桌是用特殊的铁丝木制造的,有“遇火不着,入水不腐,遇阴先潮”的特色。
  在涌泉寺内法堂右侧方丈起居的圣箭堂前,有3株铁树,两雌一雄,至今1000多年,还年年开花,黄色花果大如绒球,被视为奇观。
  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涌泉寺的香积厨有4口铜铁合铸的巨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67厘米,深80厘米,可容水1吨,一次可煮250公斤大米,供1000人食用。阶前有几个供洗涤的大石槽,是950年前凿制的古物。
  涌泉寺东面有灵源洞、喝水岩、龙头泉、白猿峡、水云亭、听水斋、甘露松等25景。出涌泉寺向东行,过回龙阁,穿密林,过幽径,沿崖旁石级直下便是灵源洞。灵源洞岩石怪异,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两峰之间裂一条深涧,深达6米多,涧底终年干涸。喝水岩四周悬崖峭壁上,布满宋代至今的题吟石刻200多处,真、草、隶、篆各体皆备,琳琅满目,故称“天然碑林”。现存最早的是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题名刻,还有陈襄、李纲、张元干、朱熹、赵汝愚等题刻。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台湾人何希梁题有一首五言诗:“水流因喝返,千古绝喧嚣,犹有悬岩瀑,还从雨后来。”1982年春节,87岁高龄的书画大师刘海粟游览灵源洞,挥笔写下“胜于天竺”4个大字,赞誉这里优美的景色和千载碑林。
  喝水岩的东边,便是观音阁和龙头泉。龙头泉的水质纯净甜美,属优质矿泉水,用它沏泡鼓山的半岩茶,甘冽清香,沁人心脾。由于此水比重大,富有张力,注入杯中,满而不溢,游人喜欢在这里作“水浮钱”的游戏。
  从龙头泉旁拾阶而上,过石门,有水云亭,又称朱子亭。亭内石壁上镶有青石雕刻的朱熹对镜写真像,左侧还题刻着他的51字座右铭。
  涌泉寺西有狮子峰,形如狮子;沿狮子峰西下行数里,即到达摩洞。洞内有一尊2米左右的达摩面壁坐像;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周围18景名,每景都附七绝一首。这18景为: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泉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蜓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这些经过风化瓦解、岁月淘洗而形成的巨岩穴洞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
  涌泉寺北路有海音洞、白云洞等40多景。海音洞深不可测,相传沟通海底,在上可以听到大海潮汐的响声。白云洞深6米多,宽约4米。这里云气开合,变幻无穷,洞内崖刻数段。洞旁有泉,滴水悬注,名吼雷湫;有潭,名印月潭。附近又有金刚石、云屏岩、龙舌岩、观瀑台等胜景。
  循涌泉寺后山小径曲折向北1~2.5公里,至白云小顶峰。再上去是神泉,有“天风海涛”石刻,是朱熹所书。过石刻便至》澹馐侨阶罡叽Γ宥コN破帧G缛樟⒂诜遽郏蠛#槐掏蚯辏寤⒋ㄊ让鼋谥畹和α⒂谘滩ㄖ洹@杳鞯欠骞廴粘觯且淮笃婢啊T诠纳骄シ迳希幸豢槠碛暄拢峡绦炻骨渥吹摹肚胗昙恰贰1倘脑100字,多是隶书,偶夹两个篆文,笔力雄健,字迹至今仍能辨识。
  涌泉寺南有回龙阁,阁前有兰花圃,种有不少名贵品种的建兰。“兰花圃”3字匾额为朱德所书。
  二、乌 山
    与于山、屏山如古鼎的三个鼎足,屹立于福州市区中心。乌山在西,于山在东,屏山在北。因此,“三山”成为福州的别称。
  乌山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为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
  乌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景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五路,36景最为奇,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
  从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为冲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后壁镌刻楷书“古放鹤亭”4字。台旁还有宋程师孟的篆刻“冲天台”3字。“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岩,这就是“天台桥”。此桥奇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顺台阶再行数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当时他还约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钤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由于曾巩文章的张扬,道山亭更驰名远近。
  从道山亭沿石岗西下,至天章台。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诗句的所在。篆书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跃于石上。过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雳岩”。此石长达10米多,分裂成两半,中留缝隙。
  霹雳岩左面石岗上高矗着一座长方形亭子,是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的黎公亭。离亭200多步,还有一块形如幞头巾的岩石,刻有“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俗称黎公岩。黎鹏举,字冲霄,安徽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挥佥事,时倭寇侵犯,闽江口五虎门陷落,福州形势危急。黎鹏举亲率一支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大歼顽敌,使福州转危为安。后人建此亭,永纪他的功绩。
  霹雳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门,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建。清冷是静肃的意思,意在勉励自己为国家干事。可是他说归说,做归做,时常宴乐其间,早把清冷抛之九霄云外。任职数月,他便身败名裂,亭台也随之倒塌。只有楷书镌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确是极大的讽刺。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级石阶,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迁居福州。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想方设法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乌石山的摩崖石刻计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数华严岩侧的李阳冰“般若台铭”篆刻。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宽2米,小篆,共24字,字径43厘米。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这块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
  乌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较多。许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陈襄、湛俞、赵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诗文和题记。天秀岩旁,还留有明朝宰相叶向高草书诗刻一首:“槛外林光连百雉,天边江影落双虹。峰传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运笔疾如龙蛇飞舞。在清冷台西,有“饮岚”2字石刻,也系篆书,字径50厘米,是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题。
  从先薯亭北出,可观赏到石壁观音。相传此处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袭击,岩壁上显现隐隐约约的形象。后人便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这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风格,是福州一带较早的古代雕刻艺术。
  乌石山还有一尊石壁观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轰击而成,后人在此建大士阁。现存建筑物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大士阁分正殿、客堂、别殿,外围宫墙,有著名的魅哔坑诟浇沂都洌衷谡舛璨杼
  鸦浴池在石壁观音西南,也是雷火击成的小石池。池宽广约2米,池内有泉,大旱不涸。古时每到黄昏,“夕阳萧疏,群鸦乱浴于此”,故称为鸦浴池。鸦浴池泉水清冽,是极好的沏茶矿泉。历代名人曾在这儿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须陆羽茶经记,也算人间第一泉。”
  天秀岩在鸦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组挺拔奇伟的大岩石构成。天秀岩的名字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华将元顺帝皇太子所赐的“忠孝文武”4字刻于此处岩上,以得天独秀自况。100多年后,薛逢(唐咸通中为侯官令,有政绩)的后人在此重建薛老庄。明万历年间,福州诗人多借庄中结社吟诗。宰相叶向高也曾应薛氏后人邀请,在此唱和,并留下草书诗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阳峰,可眺望台江、仓山景色。从向阳峰转北,可达双峰梦,双峰梦山颠有两块巨石伏地,远望如两人沉睡于幻梦之间。两石之后有凌霄台,凌霄台是乌石山的最高点,台面宽广,可容数百人。旧时重阳节,人们便在此登高、放风筝。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有“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子夜先看日,阴崖得后春,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描述乌山的峭拔挺秀,同时也说明800年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旷野,故登乌山可观日出和望闽江激流风帆。
  凌霄台东,有三块天然大岩石相互撑架成一个大岩洞。洞内可坐数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两个大字,取以石为天的意思。石天周围有不少名人题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乌石山上历代建造的纪念性祠堂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蔡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乌石山弥陀寺还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霸占该寺的斗争遗迹之一。
  三、于 山
    在福州城内东南。面积11.9公顷,海拔58.6米。因山峰形似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丛鳌峰,另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有严复读书处法雨堂。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
  从于山西麓的小马路登山,行200余米就到达定光塔寺。寺中有一别殿,叫法雨堂,清同治五年(1866年),严复考上福州船政学堂,当时该校的马尾校舍尚未建成,他和100多位同学都在这里读书。严复老年时还怀念古老的禅院,并在一本回忆录中写过当年念书那种“晨夜伊毗(指英语A、B)之声与梵音相答”的情景。
  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迭成趣。倚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万象亭中把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啼罢醉方休,细雨斜风时候。”
  从万象亭左转,循扇形石阶而上,便是戚公祠。厅中陈列着戚继光的塑像,壁上挂着描绘他抗倭功绩的历史画,厅中还展出许多与他有关的纪念性文物。
  平远台在戚公祠南数十步,始建于宋朝。平远台原建筑物已毁于清初,现在的平远台是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兴建的。台北怪石叠垒,中有一长型巨石,上镌“醉石”两字。相传戚继光抗倭胜利之后,在平远台庆功,酒后步月至此,卧寝石上,故号醉石。石旁建有醉石亭,并以“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的名句来歌颂戚继光。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于是人们在醉石亭后又建蓬莱阁作为纪念。戚公祠旁的岩石上有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满江红》题刻。这段题刻“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后又于1978年重刻。
  从祠厅右折进入花墙,就是补山精舍。精舍建在榕寿岩旁,岩壁上镌有大“寿”字,岩隙间的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民国22年秋,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曾在精舍召开秘密会议,筹备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出戚公祠大门,迎面是峙立于悬岩的吸翠亭。亭东有廓然台,宋朱熹曾在此观天,并写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中有“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宁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等诗句。过吸翠亭,到炼丹井。相传何氏九兄弟便是用这口井的水炼丹的,炼丹井旁的九仙洞是他们的住处。
  循炼丹井旁石阶可上大士殿。此殿又名观音阁,位居全山中心。殿建于清康熙间,原称万寿亭,至乾隆年间才改为大士殿。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当时于山作为总攻阵地,曾在周围发生过激烈的恶战。大士殿东邻鳌顶峰,鳌顶峰旁就是状元峰,状元峰附近就是六鳌古迹。
  于山顶有一空地,叫九日台,台的南端是一片绝壁,很像一条高挂天空的瀑布。明代为防御倭寇骚扰,在岩顶建了石屋炮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进袭榕城,石屋炮台和设在城墙上的100多座炮台同时开火,打得倭寇抱头鼠窜,还击毁敌人的营盘和停泊在河港中的船只。这是福州历史上第一次用炮火保卫城池,可惜此石屋炮台在民国25年被拆除。
  沿登山公路转东,过望州岩,就到了山上最大的庙宇九仙观。这座道观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殿的两旁建成碑廊,廊里陈列着历代与福州地方历史、经济、文化有关的碑碣16面,皆属珍贵文物。
  九仙观西南的舒啸台,是明代著名学者、莆田人黄仲昭开辟和命名的。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他曾在九仙观主编《八闽通志》,花6年时间,成书87卷。这是福建省第一部全省性的志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地方史料。舒啸台的岩壁上还保存他的诗刻和叙述编志的时间、地点等题刻。
  于山还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鳌顶峰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的题名石刻,是福州宋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山南的《南较场演武厅铭》219字,字径20厘米,全段高3.3米,宽4.55米,是福州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宋太守元绛手书的“金粟台”3个篆字,苍劲沉着;明万历年间闽县张炜所书的“平远台”行书,雄浑厚重;由宋代音乐家闽清陈D命名、高僧鸿份手书的“廓然台”3字,挺秀洒脱。这三台榜书,风格各异,都是福州著名的石刻。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就是一份福州对外贸易的史料。
  四、屏 山
    在旧城正北,其形如屏,故称屏山。又因越王故都建在山麓,故又名越王山。明朝曾于山上盖有样楼,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又称镇海楼。登楼眺望,可极目闽江口。不幸此楼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屏山高62米,东南为冶山,旁有欧冶池,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处,又称剑池,池旁还有近年重建的欧冶亭、剑光阁。南麓有座建于宋代、至今保护完好的长江以南第一木构巨作华林寺。北麓有1987年新辟的屏山公园,园中有不少游览点。
  五、烟台山
    位于市区南部仓山区梅坞与麦园中段的藤峰。山丘不高,面积也不大。据王应山《闽都记》记载:“藤山其脉一起一伏,如瓜引藤,亘五六里。”烟台山麓叫梅坞,古时这里遍长梅树,香浮十里,有“琼花玉岛”之称。人们到此,不须问路,只要说出“梅花”二字,便会把你引到梅坞来。
  烟台山现在已开辟为山顶公园,公园内依山势修建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清池喷泉,叠石假山,在葱葱郁郁的林木中显现许多景致和建筑,令人有“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感。
  烟台山顶峰视野开阔。北眺三山双塔兀立,西望乌龙江如环如带,东瞰闽江风帆片片,两座大桥如长虹卧波,南向则见福厦公路延伸,一马平川。因为烟台山俯扼闽江,形势冲要,所以元朝便在这里筑垒架炮;明清时,又在藤峰顶设立烽烟台,作为报警的场所,因而称为烟台山。山下至今还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兵饮马的营房里、马房里、马厂街等遗迹。
  六、金刚腿
    在闽江下游闽安镇对岸的石龙山峭壁之下,距福州市区30公里。是从山麓一直伸到江面的大条岩,形如金刚天王的大腿,腿弯之下空悬,如一座拱桥;脚如穿靴,脚尖翘起,故被称为“金刚腿”。脚的上方在半山岩壁上,有中国海军宿将萨镇冰题的“金刚濯足”4字石刻。日本《福州考》一书,把金刚腿称为仙人脚。它的脚底标高4.83米,脚踝标高8.42米,膝盖处12.62米。金刚腿和闽江口的五虎礁、南北龟、皇帝井等,同列为“闽江七景”。由于金刚腿处于闽江江水和海水分界线上,故腿股内外,水有咸淡之分。金刚腿附近江面宽达450米,水深50米,每秒能通过2万多立方米水量,是上游台江地段的10余倍,历来大水都不会淹过金刚腿的脚踝。
  七、琅岐岛
    位于闽江口,岛的东南有座壁立海滨的白云山,高300米,林木苍翠,风景甚佳,宋代所建的古刹白云寺,就在山上。寺坐北朝南,三面山岭环抱,夏可避暑,冬能御寒。寺旁有井,泉清冽甘甜,饮后有余香。循寺后斜坡蜿蜒直上,可至绝顶芙蓉峰,芙蓉峰危崖高耸,壁立直下数丈,立峰远瞩,闽江口数百里山川尽收眼底。琅岐观日,使白云山自古就驰名远近。宋《三山志》记:“琅岐峰高峻,登其巅可观日出。”由于白云山逼临海滨,每当日出,那种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情景,令人感到一种肃穆的欢愉。因此,福州虽有几处可观日出,但能看得仔细真切的,当首推琅岐白云山。
  八、五虎礁
    位于闽江口的五虎门,是屹立江中状如五只猛虎的礁岩,俗称五虎守门,是海舶进入福州港必经之路。这五只基座相连的“猛虎”,形状各异地蹲伏着,其中四虎直视海上,一虎回顾内江,若从正面看去,真是天工巧合,形态逼真。传说这五虎与附近的白犬争强斗胜,使附近江面不得安宁,后被化为礁岩,而白犬也化为长乐县的白犬列岛。从此以后,它们便齐心协力守护闽江口,一旦海面有敌情,白犬立即用吠声报警,而五虎便作好战斗的准备。《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苏州刘家港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这段描述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航程,足见五虎门地势的重要。
  九、林 浦
    城门镇辖村。位于市区东南11公里处南台岛东部,北临闽江。原以村内河流濂江取名濂浦,后因林姓居民迁入渐多,改名林浦。聚落沿江延伸,种植柑桔、茉莉,村路接福峡路。古迹有唐瑞迹寺、甘泉寺,宋端宗行宫遗址,明尚书林瀚故居、林氏家庙、木构“世尚书”牌坊及清代炮台等。
  十、温泉旅游度假中心
    址在湖东路。1987年2月建成。园内建有两个露天游泳池,按气候人工调节水温。池四周种植5000多株(丛)花草和700平方米绿地。1990年6月,由香港卓合实业有限公司与温泉村合作创办,建有丽晶夜总会、东海海鲜楼等娱乐、饮食设施。
  十一、旗 山
    位于闽侯上街,呈西北向南东沿伸,长13公里,宽4.5公里,面积58.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755米。因山巅形如旗而得名。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景点:勾漏洞、公鸡洞、游仙洞、侧身洞、山人石、棋盘石、玉印石、草鞋石、老人观蝉、罗汉拜天、仙桃凌空等,号称“三十六个洞天,一百零八奇岩”。过去这里曾是佛教圣地,号称九庵十八寺,现尚存石松寺、白云寺等8个庵寺。此外,宋代摩崖碑刻亦多。
  十二、雪峰山
    位于闽侯县大湖乡,海拔800米。传说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到山上朝圣,得知“山顶暑日,犹有积雪”,便把山名为雪峰山。雪峰山与鼓山、旗山合称全闽三绝,有琼瑶第一峰之誉。山有罗汉岩、文殊石、磨香石、虎迹石、留香堂、难提塔、应潮泉、无字碑等24景。南麓崇圣寺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比涌泉寺早30多年,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日本的安福寺、新加坡的法华寺、马来西亚的小筑等4个禅寺,都曾是雪峰寺的廨院。80年代以来,东南亚不少高僧来此学禅。寺南枯木庵树腹碑,为国内金石史上的奇迹。
  十三、石牛山
    位于闽侯县大湖乡梧桐里,因山上有一巨石似牛而得名。主峰海拔1116米,面积2.5平方公里。石牛山峰峦起伏,溪谷纵横,瀑布成群,潭洞密布,山花不绝,有卧驼峰、玉柱峰、将军岩、登天崖、猴岩、飞雾瀑布、飞帘瀑布、人字型瀑布、女王洞等景点70余处。山上溪旁的朝天狮、蛤蟆石、牛石、龟石等怪石形态奇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植被保持完好,盛产兰花、桂花和杜鹃花,风光秀丽。
  十四、十八重溪
    在距福州约20公里的闽侯县南通乡境内,发源于县南古崖山尾东麓,为大樟溪下游南岸支流。流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其间水平长度500米以上的溪流有24条,取名“十八”,形容其多。为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水系发达,干流长约10.8公里,河宽5~40米,水深0.5~3米。溪流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常绿阔叶林、次生灌木林,有娃娃鱼、桫椤树等国家一类保护动、植物,林中常见猕猴成群出没。全区散布着由火山岩构成的峰、岩、崖、谷、洞、石,山水交融,天然浑朴,有西溪瀑布、乌龙戏珠、大帽山、文笔峰、宝塔峰、三仙洞等景点100多处。游客一般从三、四重溪开始游览。四重溪又称风光岩,附近的皇冠峰肃穆挺拔,峰下有一高8米的独峰斜立,象探身招呼客人的侍者,人称“侍者峰”。五重溪又称黄坑口,主要景点有石人、石马、石风帆等。石风帆是在干流河道中残留的一块巨石,高出水面5.2米。六重溪、七重溪有鸳鸯洞、流纹岩、三层岩等景点。八重溪的龙潭、知音瀑布等独具特色。龙潭水面约100平方米,水深10余米,潭中山峰倒影,风景秀美。知音瀑布是当地大小12个瀑布的代表,瀑布高40多米,宽10多米,丰水时甚为壮观。八重溪与九重溪间为宽40米的溪流所隔,须绕行而过,一日游一般到此为止。十三重溪以上人迹罕至。
  景区东北部的大帽山,又名古灵山,海拔786.3米。晴日登顶,可一览十八重溪山光水色。此外,宝塔峰俊秀凌空,玉女石、猴洞、倾缸瀑布、天柱瀑布等也各具特色。
  作为福州盆地内独特的季节河,十八重溪的许多地方,春夏流水潺潺,是理想的垂钓、游泳场所;秋冬时则水落石出,成为游人来往的宽敞通道。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典型的季节河、成群的野生猕猴为该景区的三大特色。公路可达第五重溪,景区内建有石风帆山庄、多友山庄等宾馆别墅。
  十五、白岩山
    在闽清县西南三溪乡,距县城30公里。因山岩色白如玉,叫白岩山。白岩山群峰挺拔,奇岩怪洞。据县志记载,唐代就有佛教徒在莲花岩顶修建一座寺庙。宋朱熹游此山时,留下“八闽岳祖”4字题刻。
  白岩山周围5公里皆白石嶙峋,奇岩峥嵘。其中仙人镜、白蛇洞、蝙蝠洞、龙洞、骆驼洞、望月台、天岩桥、一线天等,都享有盛名。白岩山的洞府瑰异奇妙,人在洞中穿行,忽爬行,忽弯腰,忽直走,人们戏谑为:“既做神仙又做狗”。
  山腰的白岩寺已有千年历史。寺左小仙亭旁有一悬鱼洞,洞深约6米,高宽各3米余,洞中倒悬一块长近3米、形状如鱼的岩石,鱼头露出洞外,而洞头另有一石跃向洞顶,涓涓清流由此而下,宛若双鱼游翔出洞。龙洞深有百米,洞口白云吞吐,幻化无穷。洞右侧一石如龙,有眼有鼻、有齿有须,如腾云驾雾,奇丽壮观。离龙洞100多米处,有一面“仙人镜”;还有“仙床”、“仙被”、“仙靴”等。
  白岩山最高峰叫瑁峰,海拔1237.7米,是观日出的好地方。旁有骆驼峰,如一只伏地骆驼,仰首张望。白岩寺侧背是杜鹃山,每当阳春三月,杜鹃花开,漫山红遍,远望似片片彩霞,近看又如红毯铺地。
  白岩山扼闽清、永泰、闽侯三县交界处。中秋佳节,三县许多群众集聚于此对唱山歌,歌声融于山景之中,令人心醉。
  十六、方广岩
    在距永泰县24公里的葛岭山腰。是一天然石室,高20余米,宽广各10余米,岩檐水帘下垂,洞顶钟乳千姿。
  自葛岭至方广岩约4公里,沿途景物多奇。有悬岩削壁立于千仞;有石峰似笔,高耸入云。山道迂回,古松遍立,夹涧中清泉飞泻。元王用文题刻“飞佩”两大字于石上,道出它如腾飞玉佩的态势。道旁还有清辽东薛朝晤及闽县龚易图的纪游石刻和明代林应宪的“方广洞天”、清光绪陈景亮的“闽山福地”刻石等。山道上还有铁壁篆、渡石桥、石天门等景观。
  方广岩形如覆釜,石色苍然,藓苔斑斑。照在穹顶的光影与钟乳、石色、莓苔等交映,幻化出多种飞禽走兽、山川人物、奇花异果的景象。每年中秋节,皓月斜照岩山,更会看到“童子拜观音”的景象,这一奇景自古流传。
  岩内的方广岩寺有大殿、梦亭、僧寮和香积堂。殿两旁有一对联:“岩洞玲珑现出半天佛国,楼台缥缈嵌成大地人寰”,形象、真实地概括这别有洞天的景象。这些殿堂均以大石穹为顶,故称“一片瓦”。寺前的天泉阁坐落于百余根硕大的杉木支架上,宛如空中楼阁。它背靠千仞岩,面临百丈深壑,险峻绝伦。阁旁有一深洞,游人如在洞里燃放鞭炮,声震周围山头,回音数十分钟不绝,故称炮洞。天泉阁左面有一狮子头岩石,岩形宛若猛跃下山的雄狮,还长有尾巴。“狮子”左上方有一大“石虎”,也十分形肖。天泉阁左前方为“黑猴望月”,右为“羚羊洞”,还有朝阳岩。再上方一石台,称晒谷台,洞和台可摆三桌酒席。
  方广岩有许多神奇的岩洞、岩石和钟乳,还有瀑布奇观。如清音洞、玉泉阁、水帘洞、罗汉岩、八仙岩、钟岩、鼓岩、白猴岩等。又有“脱凡楼”,楼顶上有一石,似一青蛙,其旁一石又似马头。“青蛙”左下为“千年梅花”,附近有石,形似葡萄。露台顶上有一石,俗称龙尾泉。龙尾不断滴水,冬夏不涸,故名。脱凡楼左有白猴出洞、水帘观瀑等景。而水帘观瀑历来被喻为方广岩的最佳处。只见细瀑由岩上滴下,随风飘洒,如雪如霞,如絮如烟,“帘”垂于阁外,透过水帘可眺望远山,游人仿佛置身于飘渺的仙境。
  出寺门,循岩左拾级而上,有登天桥和下临深谷的舍身岩,从突兀的岩旁蛇行而上,便登上岩顶,岩顶平坦处有天台亭,可俯视山下的田园庐舍。岩顶之西,山形陡绝,至一深坳巨石,有涧流弥漫于石上,便是“水帘”的源头。
  十七、姬 岩
    在永泰县白云乡西南面,距县城23公里,主峰大帽山海拔1237米。据《福建通志》记载,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爱妃葬在这里,故名;又传仙人炼丹于此,丹成有五鸡飞来守护,又名“鸡岩”。方圆10多里,有罗汉岩、普陀岩、雷霹洞、龙都津、观音岩和姬岩寺等景点60多处。姬岩寺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年),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建。多用花梨木构建,现存建筑有大宝殿、藏经阁、香积堂、仙君府和梦亭等。寺前左侧有丹台,镌“二十奇景”;石壁上还有明谢肇J等题名刻,以及曹学纭袄刺焯ā卑袷椤Lㄇ坝邢杀弧⑾商荨⒐垡粞摇⑿友抑罹啊T绿ㄉ嫌幸黄撸砉闶桑掠惺遥ㄏ晒睿欢ト缇薰模娑牵稍豆壑芪е钌绞ぞ啊R黄呦侣废痢⒔锥福幌咛欤芍亮矗唬毫冀颍畈豢刹狻Q冶谧慈襞塘恿子砍觯遒漳瓴缓浴
  普陀岩,高十数丈,顶部伸出一块10丈见方的大扁石,如天然亭阁,底下可容百余人遮阳避雨。数百步处有两崖夹峙,直插云天,人称“天门”,有清初黄任题刻。过天门为丹灶,有宋陈D“神仙第一家”题刻;附近还有明谢肇J碑刻“古鸡岩”三字。雷霹洞,如雷劈而成,内有石乳等景观。
  十八、名山室
    在永泰县大洋镇旗杆村高盖山,山上有多个石洞,分东西二室,西室可容纳几百人,室内右侧的陡峭崖壁上,有一古代石崖雕凿,高约2米,宽10余米。现存摩崖雕像,属于原“华严之圣”像毁坏之后,重新整理雕凿的造像,包括“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太子宣言”、“鹿野苑说法”、“天人赞鹤”、“石佛浮江”等。据考似为宋、元朝民间工匠的作品,在福建省尚称首例。1991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室,为金支洞、观音洞。金支洞中有木构建筑祖师殿,保存宋代形制;观音洞内则石构建筑、石刻佛像,雕工精美,富有价值。
  十九、青云山
    在距永泰县城10多公里的岭路乡,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云而得名。景区面积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山高林茂,云雾飘缈,岩奇泉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稀植物――桫椤和羚羊、猕猴等。主要旅游景点有云天石廓、火烟瀑布、十八重溪石林、藤山草场、天池和状元洞、红军洞等。
  云天石廊在青云峰近山顶处,又称“登天廊”,因软硬岩层受风化的差异,形成一层层长条形通道。石廊共4层,累计长度约300多米,人行其中,惊而不险。
  十八重溪石林形象逼真,巧夺天工,主要景观有玉女岩、绵羊岩、石笋岩、夫妻岩等。景区内还有“猩猩观桃”、“猿猴听涛”、“山龟戏水”、“妙笔生花”和“佛祖诵经”等奇石怪岩。玉女岩独立小丘,高约20米,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旁边有天神岩和人参岩。山龟戏水为溪流交汇处有一巨大岩石,宛如一只大乌龟伸入水中。妙笔生花为一高约25米的石柱,直插云天,顶部长有小植物,如巨笔擎天。
  藤山周围几个山头,坡度平坦,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号称“万亩草场”,是理想的避暑游览胜地。藤山顶部有一口古火山爆发形成的天池,呈弯椭圆形,周长约400米,面积12亩左右,丰水时平均水深1.5米。池内碧波荡漾,池旁绿草如茵,周围还有不少火山喷出物如火山弹等。在乌后村附近的乌后天池,面积约6亩,也是古火山口积水成池。
  火烟爆布即青龙瀑布,落差80多米,水流跌落的悬崖岩壁经淘蚀呈半圆凹槽,上小下大,如倒漏斗形。瀑布分三迭,上部水流顺峭壁滑落;中间部分越过悬崖飞泻而下,形成水帘,水珠四散,水雾弥漫;下部有一岩坎,瀑流打在上面,再沿崖分流滑落,最后汇入底部的青龙潭。此外,还有凤尾瀑布、珠帘瀑布、石龙瀑布和新月瀑布等,其中石龙瀑布,水流从半山坡近乎直立的崖壁上跌落,总落差达150米左右。除青龙潭外,景区内还有龙潭、鲤鱼潭、长生潭和济生潭等。
  红军洞是一个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岩洞,是当年闽中游击队活动场所之一。洞呈半圆形,高约25米,宽24.5米,洞口有碎石砌成的围墙。洞深约30米,洞内由碎石砌成4层平台。
  二十、大樟溪
    系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德化县的戴云山,源头称国宝溪、泸溪,德化县南埕乡以下称大樟溪。它流经德化县、永泰县至闽侯县江口注入闽江南港。全长234公里,流域面积4843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4亿立方米,河床滩多,水流湍急,可利用水力资源39万千瓦;塘前至新岐河段可通30吨船只。沿溪拥有青云山、龙山、方广岩等风景点。
  二十一、青芝山
    又名百洞山。位于闽江下游连江县g头镇。因山上盛产青色灵芝而得名;又因山势奇伟、岩洞众多而称百洞山。
  青芝山,高仅100多米,面积也仅1平方公里,但却有108景。奇石、幽洞是它的两大奇观,素有一石一胜、一洞一幽之誉。其中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以及三泉、三台、三宝是景色最佳的地方。自明天启元年(1621年)工部侍郎、乡人董应举开辟以来不到400年,青芝山已成为东南一秀。
  “初地引人徐入胜,好山一望已开怀。”这是青芝百洞山第一亭的一副对联。放眼远眺,只见满山怪石奇岩堆叠成群,相聚成形,有的山形似禽兽虫物,如蛤蟆上山、杜鹃泣月、金猴抱桃、独鲤朝阳;有的形态肖人,如太白脱鞋、西施浣纱、美女照镜、童子就读等等,风姿迥异,神态奇绝。
  登至半山亭,又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莲岫耸奇观,喜百洞垒垒,从此振衣绝顶”,概括了莲花峰的山林特色;下联是:“虎门留战绩,叹大江滚滚,更谁击楫中流”,记述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时,包括青芝山在内的闽江口人民奋起反侵略的英勇史迹。过半山亭,呈现在眼前的是莲湖,两座曲桥连接湖内亭榭,从龙门桥跨过莲湖,有平坦的山道通向青芝寺。
  青芝寺创建于明万历、天启间。寺分前后殿,还有梅花楼等建筑物。现在的建筑物是光绪和民国期间改建的。进入青芝寺,有一条贯穿众多山洞、曲折迂回的山道。从莲湖旁的古径进入第一道洞门,转四个弯,便是藤阿,再四个折,就到达受人岩,这里有一蹲一立的岩石,似两人互相揖让。从此洞走进宛宛门又折入翠帘洞,洞西有一壑“琴泉”,春雨过后就有流泉叮咚声。从翠帘洞东转,再走一个之字形的弯道,就来到星窝洞,洞顶形如半月,岩表的风化孔内聚满水珠,水珠与斜射的阳光相映,宛若满天星斗,所以又叫星辰岩。由此向上,有巨岩悬于两石间,即悬石洞。再拾级而上,是观仙洞,由此洞的虚隙西望,对面山上,有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仙岩像,岩像隐逸飘忽,栩栩如生。由观仙洞再回转五曲,洞口的青芝寺就立于眼前。故有人称曰:“武夷九曲水,青芝百洞山。”
  由青芝寺左向折入狮子岩,两旁断崖削壁,中通一径,长100米,宽窄不一,岩壁上镌有“天门咫尺”4个大字,这就是所谓天门、天路、天巷的古迹。天路尽处有三玉蜍、擎天柱,天巷口有松风阁。由此而下,有深奥幽邃的蝙蝠洞。据说古时有五色大蝙蝠倒挂洞口,见人不飞。洞内奇石峥嵘,时宽时窄,无人能走完全洞。
  从莲湖经慕园、望江楼,往东行,还可游览另一群洞穴,其中有一岩洞,上方有三块岩石,形似朝天虎、垂涎虎和仰虎。传说古有猛虎栖于洞穴,故名虎洞。而今洞中供奉西藏喇嘛给辛亥革命元老林森的一尊汉白玉如来佛坐像。林森晚年因喜欢青芝山泉石洞壑之胜,便于山中筑别墅啸余庐,并置藏骨塔,自号青芝老人。林森的藏骨塔仍屹立于莲湖畔,啸余庐就建在虎洞附近的岩窝中,庐旁有一线天,庐下有九曲连珠洞。由桃源洞出口下行,便是山腰了。由此下山路近且平。
  二十二、碧 岩
    又称回仙岩,位于罗源湾北岸的双贵山上。山腰有一石,形若蟾蜍,蟾蜍石腹下一石缝,仅容人侧身穿入,行百余步,在石缝终处,一座峭峻的悬岩突现眼前,这便是碧岩。碧岩高百余米,岩底有一个高20余米、广几十平方米的天然洞府,洞中的碧岩寺已有千年的历史。碧岩寺分正厅、大殿和西厢僧寮。这里有不少令人称异的自然景观。每当海风夹着山风,吹散洞顶积水,撒落下的串串水珠,犹似雪花漫天飞舞。这就是被列为罗源八景之冠的“碧岩飞雪”胜景。岩顶正中有一株倒悬的粗藤,长15米多,藤尾分枝对称上翘,形如莲花宝座,藤蔓上绿叶丛生,四季常青,九月间开白色小花,人称千叶宝莲花。洞壁间还生长着终年不见阳光、不受雨露而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千年古树仙果树。
  二十三、莲花山
    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南侧,因形如覆地莲花而得名。海拔322米,面积2平方公里。拥有圣水岩、眠鹤岩、笔砚峰、紫月岩等自然景观。溪泉亦多,如仙源泉,水质清醇甘冽,含多种稀有元素,疗效甚佳,故又名圣水泉。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依山建有圣水寺,寺左侧有栖云洞,有青石雕刻的观音和十八罗汉石像,形态各异,造型美观。
  二十四、马祖岛
    马祖列岛的主岛,又名南竿塘岛,位于闽江口外偏北15海里处,与黄岐半岛遥遥相对。面积10.4平方公里,属连江县。据《连江县志》载,宋时林默娘殉身投海寻父,漂到南竿,岛民感其孝行,为她厚葬立庙。清康熙时册封为天后,世人尊称为“妈祖”,岛因名“马祖”。
  岛上林木葱郁,青翠宜人,昆阳亭、怀古亭、逸仙楼等亭台楼阁散布其间,还有妈祖庙、山陇浴场等名胜,有“海上公园”之称。附近的东犬、东引二岛各有一座造型富有欧洲情调的灯塔,旋转折射光源可远照30海里,原为粤东进入闽江口海上的主要航标。
  戚继光曾派军队驻马祖列岛,建烽火台监视海面。郑成功也以此作为收复台湾的练兵基地。东犬岛上还有闽人董应举题写的大埔石碑,上有“宣州沈有容,获生倭六十九人于东沙之山,不伤一卒”等字样,记载明万历年间(年)福建军民的剿倭业绩。
  二十五、晦翁岩
    原名龙峰岩,俗称二刘岩,在长乐潭头镇二刘村。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而村中刘姓兄弟刘砥、刘砺从师,学问大进。明初三宝太监郑和曾捐资在此修建龙峰书院,岩西北连筹峰,西南毗太常山,林木苍翠,奇石峭壁,构成天然景观。明人郑世威书刻“晦翁岩”3大字在岩前壁上,旁有一洞,称白鹿洞,相传朱子避伪学之禁,匿居此间,有白鹿御粮供饷;洞口大仅尺余,洞中迂回,曲窄屈伸,游人多赖铁篓点松明入内探奇,从洞旁缘石径上行,先见两石峙立如门,称“石门”;过石门,龙峰书院和三贤祠在林木拱抱之中;祠后清静幽雅,昔有“海天山月亭”,今已新立。
  二十六、下沙旅游度假村
    在长乐市江田镇下沙海滨,距福州56公里。这里海岸线长达10多公里,海滩平缓,沙质优良。海岸线外58米宽的水域内,水深不足1米。海水蔚蓝清澈,附近无鲨鱼,是理想的海滨浴场。而且,这里位于闽江入海处。咸、淡水交接,海产品丰富,特别是海蚌、梭子蟹等脍炙人口。
  1986年初,福建省旅游局和当地政府一起,在这里开发建设旅游度假村,当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度假村内有海乐酒家、海天宾馆、湖航宾馆、海都商场、商乐酒家、铁工乐园、闽台青少年活动营地等游乐接待设施40多座,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床位3000多张,可供6000人同时用餐,接待量最多的一天达3万多人次。
  王母礁上的仿生建筑海蚌厅、海螺塔格外引人注目。海螺塔呈锥形,高24米,内设环形梯,分7层68级,各层都有t望台,可眺望四周景观。
  二十七、石竹山
    位于福清融城西10公里。素有雅胜鼓山之誉。它兀立于龙江中游,海拔534米,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山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将会得到不同的意境和情趣。从远处看,全山如浣纱女娇媚地依偎在东张水库北侧。若从水库南面远眺,整座山及倒影则似翠绿的菱形玉扇,使人感到有“玉扇倒悬东海天”之意境。如果泛舟登鲤鱼岛,取高远仰视的角度,可见布列山上的九仙观、玉皇殿、文昌阁、观音堂及宾客楼,与悬崖峭壁融为一体,幻化出西藏布达拉宫的臆象。
  石竹寺,又称为九仙阁,初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相传汉时,在福州于山修炼的何氏九兄弟后来在这里得道成仙。宋代理学家朱熹、明代宰相叶向高、爱国将领戚继光等均曾到此讲学或游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清末皇太傅陈宝琛等人也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徐霞客在游石竹日记中,记他一路上山,“蹬路曲折,木石阴翳,虬枝老藤,磐结危石欹崖上”。写半山亭是“突踞危石,拔迥凌虚”,写九仙阁“倚山凌空,可徙倚凭眺,阁后五六峭峰离六,高皆数丈……松偃藤延,纵目成胜”。石竹山的著名胜景有30多处,多数与动人的神话传说相联系。山间保留始自宋淳化年间的摩崖题刻20余段。
  二十八、瑞岩山
    在福清融城东10公里的海口。海口周围土地平坦,惟独此山怪石突起,迭成千姿百态的岩洞,吸引着无数游人。岩分前后两部分,前岩始辟于北宋年间。宋宣和四年(1122年)因乐居士在山南开辟景物,并创建了瑞岩寺,佛殿梵宫依山而筑。元至正元年(1341年),有人于瑞岩寺西垣外,利用一方天然岩石就地凿成一座高6.4米、宽8.9米、厚约8米的巨型弥勒佛坐像。这尊佛像雕技精湛,笑态可掬,在腰腹之间,还雕有三尊小佛,构图布局颇具特色,堪称元代佛像雕刻的杰作,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石雕像。后岩辟于元明之间,比前岩晚了数百年。岩上建有报恩寺。明嘉靖间,倭乱已经平定,戚继光利用疆事之隙,发动军士开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诸景,把游览范围扩大1倍以上。他把山南山北新开辟的景物寓意命名为:蓬莱峰、醉仙岩、醒心泉、双龙洞、归云洞、冲虚洞、振衣台、望阙台等等,还更改一些不贴切的景物名称。如把自在门改为穿云洞,把山光水色亭改为皆醉亭,又在亭后命名一石为独醒石。在望阙台旁,刻有他所赋的诗:“万里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乘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中表达了他驰骋沙场、勤劳国事的耿耿忠心。此外,戚继光还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写了一篇《瑞岩开山记略》,立碑于弥勒像左,还撰有《瑞岩寺新洞碑》文,称这里有37洞天胜景,并记述他在弥勒岩旁设宴庆功的盛况。
  瑞岩上著名景物还有佛窟岩、天章岩、桃花洞等,都是古人精心开辟出来的。
  二十九、黄檗山
    在福厦公路60公里处,福清市渔溪镇梧瑞村西北面。海拔900多米,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因旧时山上多产黄檗得名。主要旅游景点有五岭(马鞍岭、铁灶岭、吉祥岭、宫后岭、绛节岭)、七石(三山石、飞来石、钓台石、屏石、鼓石、盘陀石、界石)、十五峰(大帽峰、小帽峰、狮子峰、佛座峰、报雨峰、紫薇峰、香炉峰、罗汉峰、钵盂峰、天柱峰、五云峰、吉祥峰、屏障峰、宝峰、绛节峰)。宋代蔡襄、朱熹、刘克庄和明代叶向高、黄道周等在此留下游踪。
  坐落在黄檗山主峰绛节岭下的万福寺,是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祖庭。该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初名般若堂,后德宗赐额“建德禅寺”。明嘉靖年间毁于倭乱,后渐次修复。明万历年间,神宗赐额“万福禅寺”。
  明崇祯年间重修,扩建钟鼓楼、藏经阁、斋堂、库房、云厨等,寺内僧众超千人,使之成为当时福建佛教的中心之一。1949年再次毁于火。现仅存法堂、塔各一座。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和尚率弟子应邀赴日本传教。5年后开始在日本京都建寺,其建筑雕塑等均仿照福清万福寺,寺名也叫黄檗山万福寺。随后隐元在日本创黄檗宗,多次被日本天皇赠以“国师”、“太师”称号。隐元传播的中国文化亦被称为“黄檗文化”。1973年,日本为纪念隐元逝世300周年,专门出版《黄檗文化》一书。日本现有黄檗宗寺院和传教所450多座,信徒35万人。
  1979年以来,日本黄檗宗信徒多次组团来福清黄檗山拜塔谒祖。1992年,还专程将身披大红袈裟的隐元塑像送来祖寺。
  三十、海 坛
    平潭县的主岛,所以也称平潭岛,是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东西宽约19公里,南北长约29公里,面积278.61平方公里。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坛南湾海滨沙滩、凤凰山沙坡和沙堤、南寨山石林、王爷山东海仙境、石牌洋海蚀地貌和塘屿海坛天神等6个主景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平潭岛岸线长408公里。其中海坛湾、坛南湾等都是优质的海滨沙滩,位于海坛岛东南部,北与海坛湾为邻,东濒台湾海峡,略呈新月形。12公里长的岸线上共有沙滩13片,总长度9.23公里,面积2.19平方公里。沙滩坡度适当,沙粒均匀、洁白纯净,海水清澈湛蓝。前有岩礁,后有林带,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凤凰山,在岛西南部的敖东乡桥仔头村。山南麓的沙坡长70米,宽30米,坡度20~24度,背倚山体,下临山岐澳海滨沙滩。沙坡以细为主,晶莹纯净,呈淡黄色,可滑沙。附近海坛海峡中的沙堤有4690米长,呈长条状斜伸海面。
  南寨山石林,在岛南部的山利村前,由5个相连小峰组成,距县城约10公里,在方圆0.6平方公里的低丘陵中,遍布着球状风化花岗岩体,体硕大,形态各异,其中奇特与象形的山石景观有30多处。如绵羊峰的“鸳鸯理翅”、“新旧悟空”、“石上榕树”、“绵羊卧岗”,鳄鱼峰的“花豹巡山”、“八戒亮相”、“熊豚对峙”、“苍鹰雄视”,仙女峰的“唐僧问路”、“西域头陀”、“一孔窥天”,神雕峰的“乌龟到山”、“情人相见”、“八戒养神”,青蛙峰的“澳洲袋鼠”、“马饮鸡啄”、“金猴回首”和“企鹅观狗”等。石景周围,遗存的堡垒、壕沟纵横交错。
  东海仙境,在王爷山南麓,由仙人井、仙人台、仙人阶、仙人谷、仙人峰、金观音等海岸侵蚀组成。仙人井是巨型海蚀竖井,井口呈椭圆形,直径约50米,深41.7米,四壁十分陡峭。东壁底部有3洞通海,小舟可以出入。海流拍洞,激浪翻腾,井壁回声,潮涨如仙井吼涛,潮落似龙宫奏乐。北壁中部有洞与仙人谷相通,低潮时人可进出。金观音是夏季清晨5时至7时,朝阳映射海岸峭壁呈现的一种象形景观。王爷山上还有大型军事遗址。
  石牌洋,在岛西北部,距县城约17公里的看澳村以西约14公里的海中,又称双帆石、泮洋石帆。两个相距12.1米的巨型灰白色花岗岩海蚀柱并肩耸立在礁盘上,东侧一个高33米,胸径宽9米,厚8米;西侧一个高15米,宽15米,厚8米。落潮时礁盘露出水面面积有4亩多,涨潮时仅余1亩多。据载,宋朝末代皇帝端宗赵g逃亡中曾在此小憩。看澳村附近还有许多海蚀造成的象形山石,如高12米的无首佛坐像,百米见方的海蚀平台上60多座层层开剥的球状花岗岩包裹体等。
  海坛天神,又称石人坛,是一巨型的男性裸体象形石,在岛南面塘屿的南端。石人头东脚西仰卧,头枕沙滩,足伸东海,身长330米,体宽150米,胸高36米,体巨大,比例匀称。下身残存一柱状化岩体,斜斜上翘,长4米多,酷似阳具,为渔妇祈子的膜拜物。石人周围还有风动石、锣鼓石、香炉石、八仙围棋石等。
  海坛岛中部,县城西南4公里处,有三十六脚湖,系由海湾演化为封闭性泻湖后湖水自然淡化而成的福建最大天然淡水湖。湖周16.5公里,水面2.1平方公里,最深处16.3米。湖岸蜿蜒曲折,湾汊四伸,似有三十六脚,故名。湖周是海蚀地貌,海蚀石、海蚀洞、海蚀崖、蘑菇石、风动石各具形态,奇岩错落,千姿百态,如北岸的“镇山双狮”,东北岸的“石犬浴”、“老翁探宝”、“雏鸽展翅”,西南岸的“老鹰守湖”、“媳妇背婆婆”等。湖水清碧澄澈,湖中有大小龟山、龙王屿、钓鱼台、鲤鱼礁等名胜。清人俞廷萱《龙屿吟》诗赞道:“波光如碧画如油,月落风清好泛舟;三十六湖烟水阔,不知领得几多秋。”
  1985年修建的龙王头海滨度假村,系福州市旅游度假胜地。位于平潭县海坛西南隅,东濒台湾海峡,略呈弧形,朝向正东,距城关1.5公里。海滩宽500米,平均坡高1~2度,砂粒细小均匀,晶莹洁白,砂径45~80目的含量占11%,80~100目的含量占66.5%,小于100目的含量占18.5%,二氧化硅含量90%。水清浪柔,前有星罗棋布的岛礁,后有茂密的森林,滩上可以行车走马,海中可以畅游娱乐。
  平潭岛距福州128公里,福清小山东经海坛海峡至平潭娘宫港的距离是1.7海里,靠渡轮过渡。福州每日有班车到平潭,县城至各乡镇也有公共汽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空之城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