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诗句神仙般的日子的诗句

神仙(一般意义上的神仙)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一般意义上的神仙?? 收藏 查看&神仙(一般意义上的神仙)
神仙是道教中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神是一种。是对一个宗教或者信仰最高层次的统称。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而这个最高层次对各教来说虽称呼叫法不同,但对其信仰者无不是神圣无比的。《礼记》中规定的“皇天、上帝、、寝庙、山林、”、风雨雷电以及宗庙鬼神。神仙分为“天、地、人鬼”三个类别。由于古代限制平民对神仙的崇拜和祭祀。于是,这些神仙在里被古代汉族人民广泛崇拜。传说中指经过人的不断修炼,不断领悟。心灵境界达到某一种超脱的状态,人的肉体得到了升华。具有一定的道,一定的超能力,一定的神位的人。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地&&&&区中国信&&&&仰道教
早在《》中就已经出现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人物&巫祝&的描述,后来开始出现一些神奇的长寿人物,例如、和等。《列仙全传》称“”帝时已经有三千岁。至,长生不死的信仰就广泛流传于社会,并且出现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史称,而成为独特的学说,也就是神仙家。《》著录的神仙家著述有十几种,战国时代著名的神仙家有:、、充尚、高等,、、、石生、等人活跃于,时神仙家、、、、等受皇帝宠信。
对神仙论述较多的是,尤其是《》和《》的论述对后来的神仙思想影响巨大。
古代神仙图腾图中国的神仙是大道衍生的。在神仙与神仙之间,遵从着思想。神仙有先天神仙,后天神仙之分。佛教传入之后,把的外道修行人(不是佛教信徒的修行人)成了仙人。汉传佛教在翻译佛经和教义解说的过程中,将“仙”文化进行了捆绑和单方面的阐述,然而不同体系不可以混淆对比。
有很多的人,认为道家修行成仙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可又有几个人了解如何成仙呢,人们对道家的神仙又了解多少,远古方士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故意把道学神秘化、演化成教派,神秘被揭穿后,又被外教给化,反反复复的演变,使人们不能从正常的渠道去了解中国的人文瑰宝道学,现代人只能从影视节目、文学小说中知道了中国的道文化,再加上宗教界神乎的传道方式,把人们引入了歧途,远望可见,细观不解,这就是道学文化的现状,我借助这一平台,将陆续介绍的真实思想。
学习道学的人,都有最大的愿望成为神仙,但如何成仙,这是很多的学道者很迷茫的事情,“总知人成仙,不知路何往”的感觉,如果一个修道的人,为人群做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今生来世都会被很多的人仰望,这个时候的这个人已经成仙了,因为他的形象和山一样的高大伟大,这个时候这个人从人得道为仙,人的形象高度永远是很高,被万人仰望之!反其道而行,就会进入境界,做了很多的损害人群的事情,也被万众记住了这个人,这个人也是不管今生来世永远是妖魔,修道的人对家庭负责是“道士”,对小范围的人群负责有作为是“道人”,对国家负责有作为是“真人”,对整个民族负责有作为是“君”,对天下苍生负责有作为就是“仙”了,修道的人心里有了天下苍生,也就选择对了成仙的道路,一些邪教谬传,什么到山里去打坐呀,吃什么灵丹妙药呀,玩什么戒律章法呀,都是理解上的错误,我们的先人已经清楚的告诉了他的后人,人的做为对万物苍生的贡献和云和山一样高,才可以成为“仙”,他们那些邪理歪说把“人”误视为“入”,所以出现了所谓的妖魔歪道,“入山 ”只能成为野人,成为“兽”,“入云”只有死了,自己再去做成仙的黄梁大梦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道教认为闻道有先后,德道有高低。道家言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道家认为神仙只有对道的理解深浅之分,而没有等级地位之别,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其次为等,再次则为众天神。其他分司不同职责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风、雨、雷、电、水、火诸神,以及、、、等。
道教所谓神分有两种,一者是先天尊神,为天地本源之道的代表,如三清。一者为后天神,为善人或者有大功之人死后封为天神、地神等。
仙为后天,指经过某些特殊仙法修行而成。
道教神仙品级:第一品,;第二品,三天真皇;第三品,太上真人;第四品,飞天真人;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第九品,。巫师是古老的职业,古老到什么程度呢?远古时曾经有过“家为巫史”的情况,就是说,人人都会玩两手巫术。然而,那时人们运用巫术就像我们吃饭、握手一样平常,不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叫职业。最早的职业巫师其实就是远古时期有名有姓的老祖宗。黄帝、,都是把练到顶级的巫师。在黄帝蚩尤大战中,蚩尤作法请神下雨,黄帝则驱动旱神天女止雨。蚩尤斗法失败,于是被杀。这是典型的巫师斗法!周代出了个,喜欢“以德治国”。巫师们文化程度不高,日子就更难过了,根据《周礼》记载,卜、祝、史的爵位都是下大夫,而司巫及男巫、女巫的爵位只是中士,已有沦为官府小厮的趋势。
巫师虽然有本事,可时代总在进步。有点智慧的人都不大瞧得起巫师,往往拿巫师作为反面教材。孔子就曾经说:“有言曰:‘人而,不可以作巫医。’”
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恒心,是无法成为巫师和医生的。从战国后期开始,巫师曾经迎来过短暂复苏的黄金时代,巫师们在汉族民间大搞迷信,弄点小钱补贴家用,但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前途。一批有理想的巫师念念不忘远古时代的荣光,力图再为帝王师,重铸帝王魂。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跳过所有的中间人,直指最高统治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最热衷的就是寻找神仙和。在的感召下,神仙学成为全国。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山东、河北一带沿海的农民兄弟,一放下锄头就自发地研究神仙、方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咸阳献宝,在阿房宫出入的方士,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多个,其中就包括率领几千出海的。秦始皇当然也没闲着,他三番五次地出巡,访求。
秦国灭亡后,汉武帝,高举起求仙的大旗。汉武帝时的国力更加强盛,方士人数更多,文化水平也更高,据不完全统计,向上书兜售成仙秘方的就有上万人。汉武帝上当归上当,求仙的热情依然不减,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
巫师(方士)在西汉,可从本质上说,不过是皇帝的,除了请神仙、找这些技术活儿,他们什么用场也派不上。东汉后期,神仙被道教吸收,不少方士就转行做了。儒教和道教的神仙存在对应关系。 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之上。祀典的,被称为“”。“以共皇天、上帝、、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祇。各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神祇。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祇。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祇。但是他们成为神祇,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福:“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祇。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而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能够祭祀的就更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因此这些神祇在道教里供平民崇拜,道教里的高级神祇除了,大多数来自儒教,品级也与儒教类似,天神比地神尊贵,也比人神尊贵。神分为天神、地神、人鬼三类。天神中地位最高的是上帝,或者叫天尊。宋代以降,道教把北极星当作上帝崇拜,也就是玉皇上帝,围绕北极星进行崇拜。“一星在紫微中,其神曰,即天皇是星,五帝乃天帝也。”儒教和道教的神祇对应关系如下:
上帝(天尊)
五方帝(东)
青帝灵威仰
青灵始老苍帝君
五方帝(南)
赤帝赤熛怒
丹灵真老赤帝君
五方帝(中)
黄帝含枢纽
元灵元老黄帝君
五方帝(西)
白帝白招拒
皓灵皇老白帝君
五方帝(北)
黑帝汁光纪
五灵玄老黑帝君
 玉皇上帝
日、月、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
五星七曜星君
  紫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祈
北斗、南斗
北斗七星君、南斗六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风伯、雨师
风伯、雨师、雷公、电母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祈
 五岳、四镇、海、四渎
东岳大帝、河神、海神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二为真人,三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晋《.论仙》引《仙经》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下士先死后蜕,谓之。”
梁《》又把神仙分为七阶:、上清、、、九宫、洞天、太阴。
而北周的《无上密要》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将神仙分为:得鬼官道人、得地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得上清道人、得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从而说明南北朝时已有“”的说法。
唐时的《》又将神仙分为五类,称: 在人称,在地称,在天称天仙,在水称,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三洞宗元》“”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称:“有九仙,有九真,有,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为:、、太仙、、天仙、真仙、神仙、、至仙。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这与《太真科》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
总之,关于的分类方法很多,后来《仙术秘库》对其加以归纳总结,称“法有三乘,五等”,其五等仙为:天仙、神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础。亦称“”、“飞仙”、“”。指居于天府、能举行飞升的神仙。《天仙品》:
“飞行云中,神化,以为天仙,亦云飞仙”《抱扑子内篇、论仙》与《仙术秘库》均其列为第一等。《》将升天之仙分为九等: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飞天真人、第五灵仙、第六真人、第七灵人、第八飞仙、第九。若从修炼角度上看,天仙为修证之最上一成,修炼之最上乘。丹道中所指的“”的大成景界。届时神光普照,化身万千;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神通恢阔,法力无边。天地闭时而不同闭;天地开时,开辟度人。亦称“”、“真人”,统称“”。指、修炼得道的人。道经曰:“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得本元气,故曰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曰真人。”曰:“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登高不憟,入水不濡,入活不热“,”“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淮南子曰:“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从修炼角度上看,神仙为修炼之上成。丹道上讲为的乳哺阶段。此时炼形化炁,胎仙自化,已成,脱质。即运用大周天之火候,以炁合神,神炁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重浊之形,化为轻清之炁;纯阳之体,尽为神通万化。届时体变纯阳,阳神已成,具有神通万化之功能。谱系的一种,为无神通力之仙。据《天隐子》记载,在地为地仙。《仙经》云: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地仙在中属于中等。据《仙术秘库》载,地仙有神仙之才,无神仙之分。得,而作陆地游闲之仙,为仙品中之中乘。《秘要经》认为:“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洞府之中。”从修炼角度上看,地仙为修炼之中成。丹道上讲指完成炼炁化神的胎养阶段。此时能够在长寿的基础上证到长生,但是尚无神通变化可言,因而只能在地上行走。此时仍有呼吸和饮食,形质未能全部化为轻清。但修炼至此,,步履轻疾,寿増无量。道教仙人谱系的一种,为形体坚固、长生的人。《钟吕传道集》:“人仙者之下而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无行之气,误交误合,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又称:“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业重福薄,一切魔难,遂改初心,止于小成,行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如绝五味者,其知有六气;忘七情者,岂知有十戒;行漱咽者,贻吐纳之训错;著者,笑清静以为愚;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好存想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以类推究,不可胜数,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故曰人仙。”《金丹真传`序》曰:“补完气血,复成乾体,复得外药,结成内丹,此人仙也。”《武术汇宗》:“有从用功者,不使真气泄于,保守元气,镇守下田,不悟移鼎换炉之法,而安之果,或于数百年,或延寿于数千年,久而不死,谓之人仙。”从修炼角度上看,人仙为修炼之下成。丹道上讲指炼精化炁的筑基阶段。此时修炼之人,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恒久有成,可以,返老还童,肉体坚固,长寿不老。其方法有:、忘情、纳津、吐纳、持静、、、采、导引、、自然、无为等功法,若能信心苦志,坚守不移,足可保命固形,安乐延年,但有形之躯最终必坏。又称“灵鬼”。指修道者未能炼至纯阳,死后出阴神,乃为鬼仙。《钟吕传道集》:“鬼仙者之下一也,阴中超脱,不明,鬼关无姓,无名,虽不人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夺舌而已。”又称:“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紫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武术汇宗》:“一味闭目寂坐,冥心寂照,则静中寻静,悟人顽空寂灭矣.而未灭尽定,只炼得一个强定之阴神,到气尽时,阴神一出.便为灵鬼,谓之鬼仙。”从修炼角度上看,鬼仙为修炼之最下乘。丹道上讲指仅仅限于基础的性功修炼阶段。修证之时.身如槁木.心同死灰,神意内守,悟人顽空。到撒手了结之时,定中能出阴神,阴神属于清灵之鬼,而非纯阳之仙。在修炼之时,有人年事已高,肉体衰朽,或者环境困难,无从保障,今生修成已无望,乃用此法,可出阴神,以为下辈子继续修证.同样属干鬼仙。此法有:投胎、、借尸、转世等。魏晋时期道教神仙已十分庞杂,但散乱无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写的《真灵位业图》作为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开始出现。在这神谱中,陶弘景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设一中位,有一个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设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诸神。七个等级高低有别,以第一等级为最高,以此分级,秩序井然。各等级除了中位主神外,还有左右诸位神仙,数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级左位29神外,右位19神。第三等级左位50余神,右位30余神。这些左右诸神仙,有的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或圣人先贤,如第三等级的孔子、颜回、庄子、第七等级的秦始皇、汉高祖、齐桓公、晋文公、魏武帝、刘备、李广、韩遂、孙策、徐庶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领袖,如第二等级的魏华存、许穆、许拥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徐来勒、葛玄是灵宝派的创始人,而第四阶次的张陵是天师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大理论家。有的是神话传说人物,如第三阶次的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第四阶次的赤松子等等。总之,神谱中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无人知晓的人物,难以考其来源,有的与道教关系不大,像孔子也拉进神谱,显得不伦不类。除陶的神谱外,还有各种不同的神谱,其结构和内容也互有出入。
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神谱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它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阙帝君等为最高神,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位为最尊,而天师道则尊老子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问题上彼此不完全认同,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现了统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神仙谱系的最终定型。
“三清”尊神的建立,却经历了一较长的发展过程。道教初创时,是以老子为其始祖,称之为太上老君又称太上道君,尊奉为最高神灵。例如于吉等人所编的《太平经》和张陵等人所造作的道书,皆托名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谦之所撰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录图真经》以及他的“天师”称号,皆托名老君所赐。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内的早期道教的一个共同特点。乃至以后的全真道道统渊源,仍称太上老君传于金母,金母传白云上真,白云上真传王玄甫,王玄甫钟离权,钟离权授吕洞宾和刘海蟾,吕洞宾授王重阳,重阳授北七真。将全真道统上溯到老子,并尊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等道派出现后,对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便发生了变化。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与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这两派的经书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摆在一个次要的地位,有些经书甚至把它作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这种分歧,在《魏书·释老志》和《隋书·经籍志》对道教的介绍中,便可明显地看出来。《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3]②这显然是反映了天师道以老子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则称:“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①这明显是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传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三个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经书既有大中小之分,则造说这些经书的教主也势必会有先后等级的差别,在《云笈七笺》卷六《三洞经教部》之《三洞并序》里即称:“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③那末,在三洞尊神之间,如何划分先后等级的差别呢?故道教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经》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气所化之意,在《三洞并序》中说:“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别,故有三名。”④即是说,三洞的本元,都是来自同一的道气,只是应用不同,才分为三个不同的名称。尽管如此,但具体到究竟是由谁一气化三清呢?则又有不同说法。一种意见是认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罗天的玄、元、始三气所化而成。如大约为东晋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说:“三天最上号日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燕,化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①这种说法,并未解决三清尊神之间先后等级的实质问题,而且还会引来住大罗天的尊神是谁,三清尊神是否为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问题,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气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张之。《三洞并序》引证《业报经》和《应化经》说:“天尊日: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②这就说,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的化身,三洞经书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所说,这样对道教各派便不会产生等级高下之分,导致教派之间的矛盾了。不过这很明显是代表上清派的说法,《隋书·经籍志》采用之。道教的另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老子一气所化,这主要以天师道为代表的道士们的思想。这种思想,其渊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产生之前,就开始对老子进行神化。东汉明帝(57_75在位)、章帝(76—88在位)之时,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埤》即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4]①这里便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为造物主,当然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了。早期道教继承并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便说:“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5]②传为张陵(或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6]③。《云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总叙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经序》说:“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手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之得生……故众圣之所共宗。”④其后南宋谢守灏所撰编的《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复地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⑤又说:“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⑥又说:“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 本,天地之精源。”⑦又引唐尹文操的话说:“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迹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异也。”①并称他“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原,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三十六号,或七十二名。”②又说:“老君在天皇时,号玄中大法师,亦日通玄天师,出《洞真经》一十二部,以无极大道下教人间。在地皇时,号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经》一十二部,化人以无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时,号盘古先生,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无为之道。”③
按照这种说法,则是三洞经书,皆由老子所造作。不仅如此,甚至还说:“老君于三皇时说经,世谓之《三坟》之书,久失其传,兼累世所说经,多藏琼室瑶台,或秘龙宫海藏,神真保护,世莫得闻,今所传者,太山一毫芒尔。”④这就是说,三洞之外的众多经书,也系老子所造。我们知道,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最终目的,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天师道一系从东汉以来即将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与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当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了。那末,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日:夫三洞宝经,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于元始天尊”⑤的一段话与全文主题不类,应是宋朝上清派昌盛掌权编辑《道藏》时所添改的观点。魏晋道教有另两种创世说存在,一种也就是元始天王创世。另一种是太上老君创世,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不过,唐代四川“三宝窟”开始供奉道教神像。(玉皇与王母并非夫妻)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
此玉帝号金阀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西周以后又称“皇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排列在三元宫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时,“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
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政和(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上帝”。
认为玉皇为,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最大。中称其居住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承天效法
为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称“”。他们的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中说:“九九道至成真日,朝天节。”《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此外,四御还协助玉皇执掌。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南极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人间寿天祸福,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
在比较著名的宫观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阁外,还建有专门供奉的四御殿,四御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雍窖华贵,为人间帝王形象。、四御作为尊神群体,常被合称。此外,道教还有“”之说。他们为:统御万天的、统御万雷的、统御的紫徽大帝、统御万类的青华大帝(又称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统御万地的。这种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六合”观念,所谓“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间,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南宋刘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对此的排列顺序为:
上帝、上清上帝、太清大帝、至尊玉皇上帝、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救苦天尊(即青华大帝)、、后土皇地祇。
前三尊为,后六尊则构成了上(玉皇)、下(后土)、四方的“六合”布局。称之为“昊天六御宸尊”,加上,合为“御号”。后来,为了道经四辅(、太平、、正一)的分类,去掉了“”和“青华大帝”,成今日之“”。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又称“紫微北极大帝”,“北极大帝”,“”,之一。紫微大帝
紫微北极大帝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北极即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天枢”,居于紫徽垣内。《上清灵宝大法》卷四说:“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盖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故天得以动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其实正居天中。为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上应元炁是为北极也。”《》卷四十八亦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故即为紫微宫,后来皇帝亦将其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
认为是永远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他极为尊崇。《晋书·天文志》称:“,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最尊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天子常居也”。唐孔颖达《书·说命》中疏曰:“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天子也,五星行于,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至于紫微北极大帝的来历,《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引《北斗本生经》曰:“昔龙汉初劫,有周上御国紫光夫人于上春日,游玩至池边,方脱衣澡盥,忽感莲蕊九苞,一开发,化生九子,夫人护抱鞠养宫中,志愿性成圣哲,佐辅乾坤,诸子洎壮冠乃各修,园地功行俱满,白昼冲天,并受得三清贵职矣!,长子也,紫徽上宫纪纲,元化众星主领。紫微大帝,第二子,佐北极中目明堂布政下土。
道经中称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为:执掌,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如《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卷上曰:“北极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由此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与一起奉祀。在四川大足等地,还可见到宋代塑造的紫徽大帝神像。《明史·礼志四》载:“明时,宫廷还敕建了紫微殿,”设象祭告“。其形象为帝王打扮,旁边有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十分高贵威严。紫微大帝的神诞日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
全称“高上神霄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简称神府。
对于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元始天王长子之说。据道经《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序》载:“昔太空未成,元炁未生,元始天王为昊莽溟律大梵之祖,凝神结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炁,方名混虚。元始天王,运化开图,金容赫日,玉相如天,妙精,分辟乾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万炁祖母太玄玉极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长曰。亦号九龙扶桑日宫大帝。亦号高上神霄玉清王。一身三名,其圣一也。”这位真王,凝神金阙,思念世间一切众生三灾八难,一切众苦九幽泉酆,一切罪魂受报缘对。又因牿劫相求,无量众苦,不舍昼夜,生死往来,如旋车轮。故真王以,悯三界一切众生,即诣天中元始上帝,金阀之下,礼请殷勤,乞问紫微上宫紫玉琼蕊之笈,于九霄宝箓之内,请《神霄真王秘法》一部三卷……元始上帝即敕太皇万福真君以《高上神霄玉清真长生护命秘法》传付下世。其二为元始天王第九子之说。据道经《高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元始天王“第九子位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尊统领”。同时,《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一《元始八子封职》中对的神职亦有记载,谓南极长生大帝任高上神雷玉清王,职太阳九炁玉贤君、玉清保仙王,讳棍洞,字曜华。同卷《八帝封号官职位》中亦称:“第一子任神霄玉清天王,绰霄太平应化道主大帝,遥领扶桑太阳九炁神君。
简称“”、“天皇大帝”,为尊神“”中的第三位神。
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我国古代星辰崇拜,《上精灵宝大法》卷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位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精,上应始口(左先右刂)。”其实,同“”,是天上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共自六颗星组成。《星经》称:“勾陈六星在下,为后宫,大帝正妃。又住天子六将军,又主三公。”所以后人又以为后宫。《晋书·天文志》又称:“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口中一星,曰,其神曰,主御群灵,执万神图。”吸收了这些信仰,称龙汉年问有一国王名叫同御,圣德无边,时人禀受八万四千大劫;国王有一,明哲慈慧,号曰紫光夫人,誓中已发至愿,愿生圣子,辅佐乾坤,以裨造化;后三千劫,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之时,游戏后苑至金莲温玉池边,脱服澡盥,忽有所感,九苞,应时开发,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紫微大帝;二长帝君,居太虚宫中之位,掌握符图元化,为众星之主领。是说见于道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另宋张君房《云笈七羲》卷二十四称:“璇玑星君,字处行,六星主之,常陈天之虎责也。”并列上宫目名目,列为之一。
的职能为:协助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与主持天界的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关于后土的记载很多,大多集中在《左传》、《礼记》、《山梅经》、《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称后土为之子,为中央之神。如: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曰,曰蓐收,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氏有子曰黎,为。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礼记·祭法》:“之霸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以为社。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帝,其神后土。” (: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注:生,皆以岁名名之,故云然。《山海经全译》案:古神话当谓噎鸣生十二岁或噎鸣生一岁之十二月。
《山海经·大荒西经》:“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注:后土,之子勾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山海经》。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山海经全译》案:《国语·鲁语》云:“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即此经“共工生后土”之历史。
《楚辞·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以上关于后土的记载,有的是作为神仙出现的,有的是作为一般人出现的,有的则记官名,均为男性。但是中国古代传统,以地阴,在与金文中,“后”字均为女人形状。至于“土”,《释名·释天》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与西王母共为尊神的,又称“”,“”。究其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神,又称“”,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之前身。
东王公一词,始见于晋葛洪《枕中书》,书中称之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日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梅之中。”《仙传抬遗》说他“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真灵位业图》将其排在上清左位,号曰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显示了其由日神演变而来。
对于东王公的来历有诸多记载,《枕中书》称他为与太元圣母所生。《仙传抬遗》又说他为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和《列仙全传》卷一皆称其讳倪,安君明,钟化于碧梅之上,苍灵之墟。东王公创立后,将东王公纳入神系,称其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与金母皆挺质太玄,毓神玄奥,于东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而形成,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万物,凡天上、天下、、十方,男子得道者悉所掌焉。《尘外记》所说与《》略同,称东王公居方诸山上,并说方诸山在东梅之内,其诸司命三十五,所以录天上人问罪福,帝君为总统之。山上有东华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学道之品者。
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日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飞天真人,五曰,六曰真人,七曰,八曰飞仙,九曰。凡此品次,升仙得道之时,得先拜木公(东王公),后谒金母(西王母),此后才得升入,入参,拜太上而观元始。故汉初有小儿歌谣曰:“著,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知道,只有子房往而视之,并说:“此东王公之童也。”声称从前告十方天人曰:“吾自造言混沌,化生二仪,役御阴阳,始封皇上元君。自东华扶桑大帝阳,始封皇上元君。自东华扶桑大等棱量水火,定平劫数,中皇元年,太上于玉清琼房金阀上宫授帝宝经花圈玉诀,使传后学玉名合真之人。”故《玄纲》云:“东华不秘诀是也。”紫府为东华帝君校功行的地方。秦汉时,相传海中有,而位列其中:上岛三洲,为、、;三洲,为美蓉、、;下岛三洲,为、玄关、桃源。三岛九洲鼎峙洪蒙之中。三岛之间有紫府州,为东华帝君别理统传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的地方。凡此三迁都是由东华帝君主管。
据《三教授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居东华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四司,迁转洞虚宫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之气,生化万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主。”故《易》曰:“帝出乎震也。”因此有“东华紫府”之称。又《真教元符经》云:“昔二仪未分,蒙洪如鸡子,之中生自然。有真人移古就今,是曰盘古,乃是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行虚空之中。又有太元圣母化生天脊膂中,经百劫,天王,圣母,号上皇元年,始世三万六千岁,受元始上帝符命,为东目大帝扶桑大君东皇公,号曰元阳。
据诸道经记载,东王公又号青童君、东方诸、青提帝君,名号虽殊,但有一东华。后来又给他安排、配对(西王母)职能(掌管男性),并尊称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其诞辰日为农历的二月初六。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耶,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
“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耶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洲帝君。”若遇到困难,只要祈祷天尊或“诵念圣号”,即可“解忧排难,化凶为吉”,亦可“功行圆满,天日升天”。 
至于天尊的形象,《灵验记》描绘道:端坐于九色莲花座,周围有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众多真人、力士、金刚神王、恃卫在他身旁。其诞辰日为农历的十一月十一日,相传汉族民间的《拔度血湖宝忏》是他传授的。又《青玄济炼铁鑵施自全集》称他:身骑九头狮子,手持杨柳洒琼浆以救苦度亡,“青华妙严宫,紫雾霞光彻太空;千朵莲花映宝座,九头狮子中;南极丹台开宝笈,北都玄禁破;唯愿垂光来救苦,众等稽首礼慈窖;施食不思议,孤魂滞魄早超升”。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称其为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日“太真西王母”,是,“所治群仙无量也”。后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又宣称她是自“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万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
据说黄帝讨之暴,咸所未禁,当黄帝归息太山之上,王母遣使者授以广,长一尺,如玉,丹血为文的真符,裁其战略密诀:“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并且命授黄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遁甲六壬步斗之术,之机,五符五胜之文。黄帝细心研读了之术后,遂克于中原。当摄位佐尧治事时,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环。舜即位后,又授舜以神州地图,遂使舜建功立业。在黄帝疆域的基础上,将疆域扩展为十二卅。此时王母又遣使献给舜一种古雅的乐器——白玉管,舜吹之以和八风。
魏时,曹植作《篇》颂日:“东过王母庐,俯视五岳间。”这“王母庐”即今之脚下王母池,唐代时称之为瑶池。据载,王母曾于泰山王母池,集聚群仙,所以其后创建加以祭祀,隋朝有文日:昔黄帝建岱岳观,遣玉女七人,羽衣,修奉香以迎王母。
此外,崇奉西王母的内容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亦有体现。
在世人的心目中,西王母就是调和阴阳,致召万灵,统括真圣,“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的女仙。她有“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元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她的神威,使“十方高圣同拥护,九曜仙真共策行”。如此高圣仙真,当然会赢得普遍的尊敬和信奉。据说西王母的诞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为王母庆寿,谓为“”。同时,她还常出入,赐福赐寿于人间的善男信女。至尊三清及诸尊神
(圣境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
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
道德天尊(也称、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
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1]
天地日月星宸诸神
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紫微北极大帝,北极大帝,)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上宫(,天皇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后土娘娘)
岁星(木星)
太白星(金星)
辰星(水星)
镇星(土星)
第一阳明君 ()
第三真人君 ()
第四玄冥君 ()
第五丹元君 ()
第六北极君 ()
第七天关君 ()
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君
第三天梁宫:延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东):角、亢、氐、房、心、尾、箕
(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井、鬼、柳、星、张、翼、轸
(北):斗、牛、女、虚、危、室、壁
十方诸天尊: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北极坎宫
:紫微大帝
地官:清虚大帝
水官:洞阴大帝
降魔护道天尊:亦称高明大帝.祖天师,即创立者张道陵
:亦即佑圣灵君.翊圣保德真君.佑圣真君.荡魔天尊
:文昌帝君:亦即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
救苦天尊:亦称青玄上帝
雷声普化天尊:亦称都天纠察大灵官.天君
南极长生司命真君:亦称南极真人.寿星.老人星
:全称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又称东岳天齐大帝,东岳泰山君,
灵官、太岁及人中神
灵官:有所谓十天灵官.九地灵官.水府灵官.五百灵官.五显灵官
功曹:亦称,为所奉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神
:据说由《周礼》凡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
土地:由古代之衍化而来
真人和仙人
四大真人(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南华真人:即道家学者庄周
微妙真君::即道家学者,郑人列御冠
通玄真人:据传为文子,姓辛名钘,一名
洞灵真人:即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超脱尘世.有神通变化.,是谓仙人)
:神农时雨师
:黄帝时人
:颛顼时人
:颛顼帝之玄孙
:黄帝之师
:即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
:晋代道士
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君
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纯阳演正警化采佑帝君
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翠玄真人石杏林
紫贤真人薜道光
翠虚真人陈泥丸
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
长真凝神玄静温德真君谭处端
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刘处玄
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
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晤王处一
太古广宁通玄妙极真君郝大通
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孙不二
、、、、、、、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比喻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