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下载 张健云

豆汁儿、景泰蓝入选京版小学教材
  新京报讯 (记者黄颖)历时两年半的修订,原本全国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已根据25个省市的地区文化特色“定制”教材并送审,有望于今年秋季新学期亮相。其中北京版的传统文化教材中新增了胡同文化、北京小吃以及历史文物等方面的主题内容。
  全国版1/3内容替换为地方文化
  今后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将有“本”可依。据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由该中心统筹、研发和编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已改版完毕,由全国通用版本变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25个省市的省级版教材。
  “除了东北三省、西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基本上都覆盖了。”昨日,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课题领导小组秘书长张健介绍,本次改版是基于全国版进行,此前已有了6年的地方新课程实验基础。
  张健说,本次教材改版,将“全国版”30%的内容更换为地区特色内容。此外,为了破除各地区国学教育“只读儒家经典”的教学误区,新版传统文化教材构建了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民俗文化三大部分的体系,“以人格教育为目标”。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高年级段则开始涉及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据介绍,目前新版传统文化教材已经送至教育部门审定,有望于今年秋季新学期与学生见面。
  新版教材京味浓涵盖12主题
  据了解,本次修订的传统文化课本属于自选教材,北京市通州区、大兴区都有学校选用。有通州区使用该教材的小学校长介绍,实验教材除了让学生学习、记忆国学经典外,还有中医养生、汉字起源等方面的知识,较受学生欢迎。
  张健则透露,改版后的京版传统文化实验教材中,小学12册课本每册都有一个主题,“从周口店,到潭柘寺、元大都等历史内容,到胡同文化北京小吃等,都有涉及”。
  例如京版一年级课本《弟子规》中附加的“北京的历史”模块,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北京从原始社会时期以来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京版三年级教材《声律启蒙》中,则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块,用简短的文字和精选的老照片,呈现老北京历史悠久又极具韵味的胡同文化;而在北京小吃主题中,还选取了豆汁儿、驴打滚等内容。
  ■ 对话
  传统文化教学将走出课堂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课题领导小组秘书长张健透露,本次传统文化教材修订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除了内容的更改,还联合了曲艺家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实践性、研究性教学活动,传统文化教学将走出课堂。
  新京报:本次教材改版是基于哪些考虑进行的?
  张健:第一是考虑到现在传统文化教育计划已经混乱,很多学校只是简单诵读《弟子规》和《论语》,但理念和目标都不明确,我们认为应该提出人格教育的目标,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
  另外就是中国地大物博,必须结合地区特色才能实现落地,再加上我们这个课题已经做了十年而且有6年的实验基础,所以应该拿出来进行优质资源共享。
  新京报:新旧版本的区别在那里?
  张健:旧版本的七成内容没有改动,《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都有保留,把剩下的民俗文化部分改成了地区特色内容。
  新京报:在京版传统文化教材中,将怎样体现“原汁原味”的北京?
  张健:学生将在教材里学习北京历史、北京胡同文化、北京小吃、北京地方戏曲、北京曲艺、北京文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例如北京版一年级教材《弟子规》中,附加有“北京的历史”模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自原始社会时期以来,北京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等,甚至包括历代北京的不同名称,“保卫”京城的九大门楼,这些文化的渗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中,会有对庙会的介绍。传递最古朴、最传统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
  新京报:在实际教学方面,新版教材有无相应的指导?
  张健:有的,我们安排的是一周一个课时,还有实验性和探究性的课程设置。比如讲北京戏剧时,学校可以跟北京曲艺家协会沟通教学;讲北京茶文化的时候,学校可以联系老北京的茶馆,带学生去现场参观和学习。
责任编辑:AP018
本文相关推荐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 news#(#改为@)&&&&&&&&&&&&&&&&&&
去年参加两会,政府报告里面就说医改是一个世界难题,我们要用中国的办法来解决,现在我们回去以后要通过改革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医改。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提倡依法行政。
编辑:夏可欣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新闻客户端 &
豆汁儿、景泰蓝入选京版小学教材
  新京报讯&(记者黄颖)历时两年半的修订,原本全国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已根据25个省市的地区文化特色“定制”教材并送审,有望于今年秋季新学期亮相。其中北京版的传统文化教材中新增了胡同文化、北京小吃以及历史文物等方面的主题内容。  全国版1/3内容替换为地方文化  今后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将有“本”可依。据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由该中心统筹、研发和编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已改版完毕,由全国通用版本变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25个省市的省级版教材。  “除了东北三省、西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基本上都覆盖了。”昨日,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课题领导小组秘书长张健介绍,本次改版是基于全国版进行,此前已有了6年的地方新课程实验基础。  张健说,本次教材改版,将“全国版”30%的内容更换为地区特色内容。此外,为了破除各地区国学教育“只读儒家经典”的教学误区,新版传统文化教材构建了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民俗文化三大部分的体系,“以人格教育为目标”。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高年级段则开始涉及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据介绍,目前新版传统文化教材已经送至教育部门审定,有望于今年秋季新学期与学生见面。  新版教材京味浓涵盖12主题  据了解,本次修订的传统文化课本属于自选教材,北京市通州区、大兴区都有学校选用。有通州区使用该教材的小学校长介绍,实验教材除了让学生学习、记忆国学经典外,还有中医养生、汉字起源等方面的知识,较受学生欢迎。  张健则透露,改版后的京版传统文化实验教材中,小学12册课本每册都有一个主题,“从周口店,到潭柘寺、元大都等历史内容,到胡同文化北京小吃等,都有涉及”。  例如京版一年级课本《弟子规》中附加的“北京的历史”模块,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北京从原始社会时期以来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京版三年级教材《声律启蒙》中,则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块,用简短的文字和精选的老照片,呈现老北京历史悠久又极具韵味的胡同文化;而在北京小吃主题中,还选取了豆汁儿、驴打滚等内容。  ■&对话  传统文化教学将走出课堂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课题领导小组秘书长张健透露,本次传统文化教材修订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除了内容的更改,还联合了曲艺家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实践性、研究性教学活动,传统文化教学将走出课堂。  新京报:本次教材改版是基于哪些考虑进行的?  张健:第一是考虑到现在传统文化教育计划已经混乱,很多学校只是简单诵读《弟子规》和《论语》,但理念和目标都不明确,我们认为应该提出人格教育的目标,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  另外就是中国地大物博,必须结合地区特色才能实现落地,再加上我们这个课题已经做了十年而且有6年的实验基础,所以应该拿出来进行优质资源共享。  新京报:新旧版本的区别在那里?  张健:旧版本的七成内容没有改动,《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都有保留,把剩下的民俗文化部分改成了地区特色内容。  新京报:在京版传统文化教材中,将怎样体现“原汁原味”的北京?
  张健:学生将在教材里学习北京历史、北京胡同文化、北京小吃、北京地方戏曲、北京曲艺、北京文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例如北京版一年级教材《弟子规》中,附加有“北京的历史”模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自原始社会时期以来,北京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等,甚至包括历代北京的不同名称,“保卫”京城的九大门楼,这些文化的渗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中,会有对庙会的介绍。传递最古朴、最传统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  新京报:在实际教学方面,新版教材有无相应的指导?  张健:有的,我们安排的是一周一个课时,还有实验性和探究性的课程设置。比如讲北京戏剧时,学校可以跟北京曲艺家协会沟通教学;讲北京茶文化的时候,学校可以联系老北京的茶馆,带学生去现场参观和学习。
(本文来源:新京报
没有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第A09G版:中国
国学教育研究专家张健:
高考分值或流向国学文化
  羊城晚报讯&记者孟庆利、通讯员卫涛报道:21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到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分数将降低50分,并调整给语文和文理综,方案提出,高考语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而近期全国多个地方也表示要削减高考英语分值。“广博的国学文化必将是高考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十一五”和“十二五”教育部规划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23日对记者说。  课题实验已进入第五年  事实上,自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考虑如何快速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  张健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很多地区编写的“国学教材”或“儒学读本”,大多数只注重“读经”而忽略了艺术熏陶和文化传承,而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  据介绍,目前国内只有人教版一套教材是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编辑的,并且经过了8年课题研究,百余位专家参与,最后确定的必修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孙子兵法》、《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古文观止》,共17本标准教材。另外,课文中配备各类中国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和汉字流变等选修内容。  据悉,该套教材已经在北京通州区、北京大兴区、江西上饶县、青海湟中县、河北滦县、山东桓台县等16个地区开展实验,目前该课题实验已进入第五年,距离6年课题实验循环只差一年了。  不可盲目强加给学生  张健表示,由于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的缺失造成了地区专业教学资源的匮乏,各地区若没有统一的学科教育思想、专业教材以及教学评价,随着高考指向的调整,恐怕会乱象丛生。  他表示:“各地区若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视野,必须要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文化积累过程,应像北京一样先解决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关键问题,不可盲目把大量新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  张健谈到,本来课题研究方向是在中小学阶段建立“中国式人格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课题组所做的只是进行课题实验并提供基础教材,没有想过传统文化能作为高考内容的选项。张健感慨地说:“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行者,我们不得不感慨8年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艰苦努力,远远不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大!”
孟庆利、卫涛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高考分值或流向国学文化》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业务联系电话:020-13358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