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吊自杀的人解下项链绳子打结方法来的人怎么办有没有宗教的说法和有什么忌讳的说法

上吊自杀的人解下绳子来的人怎么办有没有宗教的说法和有什么忌讳的说法_百度知道
上吊自杀的人解下绳子来的人怎么办有没有宗教的说法和有什么忌讳的说法
生不如死,助他超生投胎,实在是心里不安就念地藏经回向给自杀的人,不然连投胎的资格都没有,自杀的人除了三年后抓替了才能投胎没有什么忌讳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并有福德之善报,最好找多位亲友来助念,也要为他念诵观世音菩萨或地藏王菩萨,有人含冤自杀者,也可能会救活(一边施救,则不可能救活他了,一边念观世音菩萨求救),一切化凶为吉,亡灵已远去,使他免坠恶道受苦(上吊自杀是有大罪过,必在阴司地府中受审判或受严惩,不要惊惧!如果时间久了!为亡人解绳子的人,功效更大,速速念佛、或阿弥陀佛圣号,可以马上施救,可能酌情减罪),可以超度亡灵如果时间较短
如果他死了很久,尸身又硬又冷,可能会带有尸毒(阴邪之气),尸臭,大伤人,要远离尸体,等到念佛久了,得到佛菩萨的法力加护,就可转凶为吉了!念佛的效验,你可以观察亡人的尸容转好!佛法真实不虚,济生度亡,功德无量!!!
一定要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亡灵,这是最重要的!
上吊自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現實不等於真相
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要看懂《少年Pi奇幻漂流记》的不可不知
  
  [我也要打个广告,大声喊:在沈阳、抚顺当中学老师的朋友豆油我嘛~来嘛~]
  
  看电影之前的预告片,让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新的魔幻大片,但是等到观影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么漫长的铺垫?为什么多次强调好好地告别?为什么在结尾要留下另一个故事?
  
  我们先不要纠结哪个故事孰真孰假了,从电影一开始的铺垫说起吧!~
  
  我们故事的主人翁Pi 出生成长在印度。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上宗教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印度地处东西交汇之地,从古代起就被雅利安人征服过,之后还遭遇了亚力山大东征等大小战争,直到后来19世纪的英国殖民。加上这期间的贸易往来,东西两种体系的文明在这里交织碰撞。
  我们今天很少有人会将印度和“希腊化”这个词联想在一起,然而“希腊化”这个词就是指的被西方征服过的东方,这种文明所呈现出来的“混合主义”;最初就是在宗教上得以体现的,既“泛神崇拜”和“诸神的混合”。
  
  于是Pi的成长经历也自然面临了印度这种混合主义的环境,母亲用故事启迪的“传统”(神话、宗教)以及父亲教育给他的“新派”(理性)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这两种矛盾一直蔓延到他们的餐桌上,究竟用什么才能看见真相?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电影中,被用两种不同叙述方式描述的一个故事一样。
  一个是真相,而另一个是事实。
  
  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发明了逻各斯(Logos)、抽象的概念,推理体系,理性主义。古典的希腊人认为世界是完全的秩序与理性,整个世界与奥秘都可以被理解与述说。
  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则是非概念化的,神秘的。通过神话和象征主义来表达,将智慧隐藏在神话、仪式和歌舞中,而不是通过概念来表达。
  
  当古代东西方文明,最初开始交汇碰撞的时候,西方理性主义为东方的神秘灵感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压抑、蛰伏,之后转变为表述上的解放。东方开始试着理性地述说,将观念变成概念和理性的形式。现代化的宗教开始萌芽,东方文明从精神层面上迎来了新生,同时滋养了西方的世界。
  
  我们今天流行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都爆发于那个时代。
  
  在印度,宗教和神话也像今天的科学那样是不断发展、演进、修正的。从梵天到毗湿奴,从早期的佛教到后期的佛教,其神学思辨之精密绝伦,寓意表达之优美可谓是叹为观止。
  
  如电影中提到的那样,晚期的印度教认为在世界开始之前,未经出生便存在的生命,被称之为毗湿奴。世界由他的睡梦开始,在他的沉睡中,从肚脐长出了金色莲花,莲花中诞生了梵天,再由梵天的梦、无知、欲望和妄想创造出其他的生命。而梵天所处的世界被称之为摩耶女神,她是毗湿奴的妻子,宇宙,大幻觉。
  
  这是基本典型的印度系世界观,世界是虚妄的,梦境的。
  而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关于梦的艺术。电影和宗教不谋而合的地方就在于,它们都是西方体系(理性主义)和东方体系(神秘灵感主义)的交汇。
  
  在这一部电影中,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的冲突与交融成为主题呈现给我们。
  
  现代社会是被西方理性主义的体系所主导的,东方精神被分化成了表层和表层之下的暗流,而这股表层之下的暗流才是东方精神最纯真的,最本能的倾向。
  
  少年Pi 的名字“π”,圆周率,是一个无穷无尽、永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小数,即“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和之前所谓的“合理存在的数”产生了对立,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集政治、学术、宗教为一体的组织,他们信仰宇宙万物象数学一样是绝对的理性和秩序的。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以理性和秩序为主张的宗教。
  而当这个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的时候,这个学派中的其他人恐慌地将他推入海中处死。罪名类似其他宗教中的“渎神”。
  如果这个世界是绝对理性的,为什么又会有无理数的存在呢?相比起以理性为主张的宗教,承认无理数存在,承认了理性的局限性的我们才能够藉由这种无穷无尽、永无规律的数字达成对宇宙的理性认识。
  这里对应了母亲在餐桌上的那席话,首先承认了父亲所说的,科学发展的成果;而后说,但那是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世界,但没有办法穷尽我们的内在。
  我们可以确知圆的周长与直径,无论圆的外在条件如何改变,但圆的灵魂:“π”,是一个无理数。
  
  Pi的初恋女友,跳舞的阿南蒂,是被李安安插进来的一位人物。
  歌舞在印度有特殊的地位,是从印度历史上最古老的经典,四部《吠陀》经就奠定下来的,其中之一的《娑摩吠陀》,如果把拼音文字写出来大家更容易理解“sāmaveda”————人类文明、文化中以歌舞娱神或通灵的巫术魔法皆秉承了“娑摩”之名——萨满。这里的萨满是一种泛称,并不是专称萨满教。电影中也是特别在舞蹈课中强调了,她们要通过舞蹈将自己的能量和神灵进行接触和沟通。所以舞女也是巫女,萨满。
  阿南蒂是典型的东方传统,她和接受新派教育的Pi 的差别,在动物园中显现出来。Pi 认为老虎爱表现,就像舞蹈者一样,而阿南蒂则说,牠是在用心聆听世界万物。老虎没有那么肤浅,而舞蹈也是一样。
  因此,一位萨满女巫为即将远行的Pi系上红绳,也容易被我们理解了,这是一种巫术、祝福,或者用更直白的说法:护身符。
  这里顺便揣测一下“阿南蒂”的名字,但仅是揣测,并不确切。“南迪”是印度舞蹈之神湿婆的坐骑和宠物,神明的伙伴,印度“圣牛”的代表。传说中每只圣牛的背上都有湿婆神的化身注视着人间。但是“阿”的发音却一般是否定的意思,但也不完全。
  阿南蒂的伏笔一直埋到后面出现的“食人岛”。
  
  我们的主角Pi在饭桌上说他想要洗礼,然而海难却让他真的脱胎换骨。
  之前还在为大自然的壮丽而惊喜欢呼,马上又陷入大灾难的惊恐中。Pi在长期的漂流中说自己已经分不清梦幻与现实,而其实在面对大灾难的时候,主角内心深处的神秘灵感主义已经被焕发出来。
  动物被关在笼子里,为什么一遇到海难就全都跑出来了?斑马为什么会从没有开门的走道里面游出来?还是因为他们其实都是船上人物性格和灵魂的拟象呢?
  让我们试着按照第二个故事之后,加拿大作家的总结对应一下:
  随喜的佛教徒水手,只吃肉汁拌饭,吃的是“荤边素”,在海难时跳上救生艇摔断了腿。是草原上被捕食的斑马。如果要问为什么正好是斑马,而不是野牛的话,那么想一想海员穿的海魂衫就知道了。
  品德败坏,没有肉食就算不上饭的厨子,是草原上恶劣的土匪强盗——鬣狗。
  而作为植物学家,又不放弃信仰的Pi 的母亲,是森林中慈祥的智者——猩猩。
  唯有老虎理查德·帕克 和少年Pi 是同时出现的,为什么呢?
  在英国诗人西格弗利·萨颂 的名诗中:“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才是你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两面,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只猛虎,代表人原始的、内在的、本能的的一面。而虎穴之外蔷薇丛生。
  
  古代的基督教一直被一个“恶的难题”所困扰。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上帝是我们所声称的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祂所创造的世界和人类也必然是全善的。祂必希望也必能够消除罪恶与苦难。可是世间仍然充满苦难,人间也依然有罪恶,而人又如此愚钝。上帝为什么对世界和人的苦难与罪恶无所作为呢?不是自相矛盾的么?
  对这个问题后来的解答引申出了各种“神正论”:上帝对人的创造并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正在进行的。在炼狱中拣选属灵的灵魂。如果世界毫无苦难与罪恶,而凡人的善念、正义、勇敢、坚毅、慷慨、聪明和知识也没有了意义,这样的安逸的世界让人没有了目标,无法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所以,为了让凡人参与到上帝的神圣事业中来,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具有意义,为了成全人的自由,上帝必须是绝对的自律、自我约束,以致于祂看上去完全无所作为,这样凡人自身的责任才有了意义。
  而人对上帝这种自律、自我约束的模仿,就称之为理性。人的内心深处是一只猛虎,出于自律,虎穴之外长满带刺的蔷薇。
  
  而Pi 又是这个故事的诗意(寓意)表达者。老虎是他内心(原始、内在、本能)的意象一语双关。
  
  如果明白了这个隐喻,那么少年Pi在救生艇上的故事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缺席的老虎会在猩猩(母亲)被杀之后一越而出。为什么他又和老虎敌对成这样,因为他的理性和他的本性是矛盾的。他是宗教徒,现在却杀了人;他是素食主义者,却需要捕鱼吃肉;他在海难中失去一切,茫然无际的大海上,他本能地倾向绝望、自暴自弃,甚至可能自杀。于是他要警惕自己的本能,同自己的本能决斗。为了活下去,他又要学会与自己的本能共处,帮助自己的本能,驯服自己的本能。
  
  Pi将食物绑在救生艇外的小木筏上,也是担心自己毫无节制地吃。但是却被突如其来的荧光鲸鱼所掀起的大浪打翻在海中。这一则小插曲表示什么呢?
  还记得刚开始Pi 捕鱼,抓到“鬼头刀”,他惊慌失措中将鱼敲死后,鱼身的荧光瞬间熄灭。他哭诉说:“对不起,对不起”同时又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拯救了他们。
  印度教的神话中,毗湿奴经常化身为各种各样的形象拯救人类。而第一个形象就是化身成鱼,在洪水中拯救起了人类的始祖。
  毗湿奴还有一句名言:我是时间,万事万物的毁灭者。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头鲸鱼的形象,一只座头鲸,拥有大口,巨大的翅膀,突如其来的出现,庞大的身躯代表了不可抗力。离开时在海面上画出的曲线和身体的旋转,这些都符合时间的拟象。
  可以说毗湿奴的这两次“显现“,一次是用鱼为食物挽救了Pi的生命,而另一次则是漫长的海上漂流,时间的流逝和海上的意外消磨Pi的食物,磨砺Pi的意志,精神上的成长。
  
  
  Tiger vision ——老虎的视觉。Pi在问牠看什么,然后自己也试着象理查德·帕克那样注视水面……随后,大海一层一层地被视线穿透,最先看见的是少年Pi能够用理性和既往知识想象得到的事物与景象,而后是纯粹的想象力,最后,是他内心深处最不可忘怀的记忆……
  
  海上再次的暴风雨,Pi一无所有,奇异的天象显现,让他感觉是上帝的显灵。如同《约伯记》当中约伯对上帝的质问与祈祷,而《约伯记》中的上帝也在旋风中显现。面对这样的胜景时,Pi 如同第一次狂喜,却又有所不同,这一次的他经过了苦难的洗礼,内心没有嬉戏的成分了。当他把帐篷打开,想要让老虎理查德·帕克(他的原始、本能)也看一看这样的胜景时,理查德·帕克却无限地惊恐畏惧,不能自持。他最终还是要躲在帐篷中渡过难关,理查德·帕克(内心)却留在外面的暴风雨中,直到暴风雨结束才回来依靠着Pi。
  
  暴风雨过后,少年Pi 身体虚弱,理查德·帕克也是一蹶不振。他哀伤地对牠说:“我们要死了”。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地腿上,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和老虎如此贴近,垂下眼睛,仿佛静待着死亡。
  
  画面忽然融化到“无人岛”。在这里我有三种解释,可是自己也不知道选哪个好。都说出来,让大家选择好了。
  
  第一个解释:岛屿是阿南蒂巫术的神秘守护和少年Pi的梦境的结合。
  这个解释的理由是:我们之前提到少女阿南蒂的身份是萨满女巫,在Pi的远行前为Pi系上了护身符。少年Pi 在暴风雨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分辨现实于梦境了。他感觉到自己要死了,在我们提到的,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腿上的时候,少女阿南蒂给他系的手绳有一个不经意的特写,和老虎的头接触在一起。这个时候画面才开始融化到了“无人岛”。
  但此时,“无人岛”食人的一面并没有显现出来,此时的岛屿是一座救命的岛屿。他们从“垂死之际”变得有能力登上岛屿,这里有充足的食物,少年Pi的苔藓和树根,老虎理查德·帕克的狐獴,还有淡水和风和日丽的天气。足够他们在这里恢复元气。
  少年Pi对这座岛心生感激,将自己身上唯一有意义的物品,阿南蒂给他的手绳系在了这座岛屿的树根上。
  那么这是不是由于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在神秘灵感上的应验呢?这样的祝福和守护也不是完美的,只能是一个临时的居所,提供暂时的安息。
  假设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那么从远处看,漂浮的岛屿象一位平躺在海面上的女人也就好解释了。萨满、巫师在追求神秘灵性能力的本质是让自己贴近神,模仿神,而巫术又是巫师身上能量的流溢,因此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也带有她身上的特质:女性的、印度的。因此岛屿的形象是一位女人,而又是对漂浮在无因之洋上,毗湿奴的模仿。其次阿南蒂的印度特质和Pi对印度的记忆也使得岛屿带有印度社会的拟象,岛上的狐獴是印度社会大众的拟象,白天黑夜的不同面目也是印度社会的不同面目。电影在开始的时候也铺垫了,Pi的一家,也是因为“社会黑夜”的来临而离开。
  就在Pi休息的地方,触手可及地在莲花状的果实中发现了岛的真相。也如同他对阿南蒂有关的记忆:莲花隐藏在森林里。森林通常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意象,莲花的寓意有很多中,这里适合的是代表着有关于宗教性质的灵性的新生。例如最典型的故事: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最后用莲花代表的纯净与灵性组成了新的身躯。没错,哪吒的故事源头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是这样的解释毕竟牵强,Pi 的灵性提升并非是在这座岛屿上完成的。
  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解释的原因在于,少年Pi发现这座岛是个“噩梦”的时候并没有立马“惊醒”,而是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得到了充足的休息之后才离开了岛屿,似乎梦境中有冥冥的引导力量。
  一般体验过这种神秘守护梦境的人在醒来之后,会感觉到身体能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那么和Pi在岛上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之后才离开。让他能够在海上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是比较吻合的。但这只是一种解释。
  
  第二个解释是:岛屿是少年Pi的临终梦境体验,但还是有阿南蒂的守护作用。
  人在临死前的衰弱状态中会进入各种各样的临终体验,这些体验大部分都是梦境化的,并不一一例举了。而梦境免不了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因此,是少年的Pi的欲望和记忆构筑了这座岛屿。
  但是,如果人沉溺在这种满足欲望的临终美梦中,会安逸得失去求生意志而导致真正的死亡。
  同样是少年Pi 出于对岛屿救命的感激,将阿南蒂给予的手绳系在岛屿的树根上。并在附近的树枝上扎吊床休息。而这之后,岛屿夜晚的诡异开始显现。Pi在夜间醒来,正对此困惑的时候,随手可及的地方就摸到了一个莲花状的果实,而果实内是之前有人遗留的牙齿,提醒他这是一个食人的岛屿。为什么会这么巧合呢?
  首先少年Pi休息的地方就在他系手绳的不远处。其次,莲花在这里的意象则适合解读为:两个不同层面的世界,就像水下和水面之上的穿越和沟通。并不是说阿南蒂这个时候知道了Pi的危机为他传来信息,而是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在这个梦境世界中的显现方式。
  但是在少年Pi发现这是个噩梦的时候却没有马上“惊醒”,却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
  
  第三个解释:岛屿只是少年Pi虚弱晕厥后的梦。梦境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此外没有任何意义。
  
  登上海滩的Pi,匍匐在沙滩上虚弱地喘息。感受沙滩象上帝的脸庞一样温暖。而理查德·帕克却头也不回地慢慢走进丛林里。出现了现在被热传的那段台词:“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好好地与之告别”。
  在原著中,Pi说:“我最讨厌我的绰号是个无尽的小数点。把每件事情都做个妥当的了结,这是生命中的大事,唯有如此你才能松手,否则你会永远都有该说却未说出口的话,你的心中充满懊悔。”可是生命中并不是总有机会做个完美了结的。
  电影中首先是针对阿南蒂的——不记得有没有道别,其次是记得海难时对父母兄弟来不及道别,以及记得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走。
  据说,这是李安先生因为有同样的,来不及与父母道别的感触,被特意加入并强调的。
  关于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消失进森林里,我想问问大家,大家所熟悉的猫猫狗狗,如果遇到相似的情况,依据你们的直觉,牠会回头么?不说看看主人翁Pi,就算看看大海呢?
  关于这里的真正的过度解释网络上有很多。例如:“老虎的头也不回代表了父亲一开始对Pi的教育,老虎是没有灵魂的,你在牠眼中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老虎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与你做朋友。”或者是“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兽性的一面,载着老虎继续出发。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
  这里我只想给出的解释是:记住老虎代表的是Pi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并不是真实的老虎,而人的本能也不能被简单地判定善恶,或是“需要脱离的兽性”。本能是任何人都无法剥离的。用一位网友在评论的话说:如果是要战胜或割除自己的兽性,然后获得上帝的拯救,那么将变成一个杀死老虎的剧情,而不是学会与之共存。
  老虎的离去,走进深林中,并不是简单地离开。深林中有什么?隐藏的莲花——新生与层次的升华。回到Pi 内心隐伏的深处,不再象海上漂流那样需要那么明显地与理性之对立。并不是真正地离去或是割除。
  经历过海难和海上漂流的Pi,他的本能不会允许自己再回头望一眼,只是这么简单。
  
  当我们回到了与日本人说第二个故事的时候。你们倾向于哪一个故事呢?
  第一个故事是东方体系神秘灵感主义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和(或)象征化(寓意)地表达。
  第二个故事是西方体系理性主义的,经得起逻辑与经验的验证。
  电影中,故事的讲述者皮辛并没有问作者,你觉得哪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们是不是也要注意到这个细节呢?不用去问哪一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自己,更喜欢哪一个?
  因为,真实并不是电影要讨论的主题。甚至,可以巧妙地说,一个是用灵感领悟的真相,而另一个是用理性审视的现实。
  
  理性和理性建立起来的知识是有用的,象皮辛说的,可以帮助人在艰难的逆境中活下去,但这仅仅是辅助的作用,支撑人活下去的依然是人的本能。只有人的这两种能力同时发挥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警醒的时候,才是主人翁Pi活下来的真相。
  
  皮辛在作者选择了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所以你追随上帝。”
  为什么呢?前面提到过:现代宗教是理性主义与神秘灵感主义的交织融合。现代宗教既不是纯粹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神秘灵感的。它需要你具有理性的选择,也需要你具有本能的感悟,不可偏废。
  
  电影虽然铺垫穿插了许多宗教的元素,但电影本身的主旨并不是讲宗教的。就如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信仰不等同于宗教。事实上,在大海里漂流,完全不能上教堂,不能进庙宇,人世间宗教的仪式被完全剥离掉了。”
  
  最后讲老虎理查德·帕克的名字。因为实在害怕容易被人误解。
  
  1884年,“木犀草号”(Mignonette)游艇沉没,4个幸存者坐上了救生船,被困大西洋,除了船长Thomas Dudley、大副Edwin Stephens、船员Edmund Brooks,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的17岁男仆,他同时是一位孤儿。因为不听劝阻,饮用了海水而身体虚弱。其余的三个人经过两次谈论,是否要杀了其中一个人而使得另外的人活下去。其中第一次他们选择了抽签的形式,由于帕克非常虚弱,没有参与抽签。但是当抽签结果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了中签者的反悔。他们经过第二次谈论,选择杀死虚弱到濒死的理查德·帕克,被其他人吃掉,因此,救生艇上的其他人得以生还。这就是后来伦理学与法学上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史蒂芬案”(R v Dudley and Stephens)。——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法官宣告被告犯有故意杀人罪,驳回他们的紧急避难抗辩。被告被判处绞刑,但在支持起诉的哈考特爵士的建议下,最终被维多利亚女王赦免。
  于实事,船上的三个人参与谋杀了理查德·帕克,无可辩驳的死罪。然而出于海上的特殊情况,寻求女王的赦免,也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宗公案。也是典型的理性和感性结合的例子。
  
  另外“理查德·帕克”还出现在其他的海难和海难故事中。《Life of Pi》的作者认为这个名字带来的巧合一定有其意义。所以将这个名字给了故事中的老虎。
  
  很多人以为老虎的名字暗喻了主人翁吃人的事实。但我认为这才是一种过度解读与逻辑的滑坡~事实上,在原著中,主人翁Pi也曾一度想要杀死老虎理查德·帕克,并且还为此设想了许多种方法。所以,作为一个在海难中,曾经差点要被谋杀的对象,老虎叫做理查德·帕克,也是实至名归的。
  
  很喜欢这一篇。
  喜欢就请帮我推荐!~谢谢~
  很cool
  上《Life of Pi》的主页了,多谢大家支持,好开心。
  很喜欢最后那一句,很精辟
  
  谢谢楼上,
  
  另外给我点没用的都是嫌弃繁体字的么?
  这篇最直白
  哎,本来看完电影出来心里想的是第一个故事是真的,第二个是按动物编出来的,当时看还在想说这么多废话做什么,弄了半天是我没看懂,你们一个个都说第二个是真的。好伤心。
  回楼上:第一个故事也是真的,我这里用的词是:真相;第二个故事也是真的,我用的词是:现实。
  撸主的这番解析让我豁然开朗,那也就是说,PI在病床上讲述的第二个沉船故事,才是真相吧?
  楼主说的真不错!太有悟性啦!只有一个地方读起来不太顺,一个人在困境中的本能难道不是不择手段活下去么?是理性使我们分析存活概率而自暴自弃啊
  分析得好深刻,弄明白了好几处我看电影时没看懂的地方。
  写得好
  今天想去看,看了这篇影评怎么突然觉得我会看不懂电影!
  是有点嫌弃繁体字,因为不习惯。不过我觉得你这分析比其他的好,很多影评都把他定义为感性和理性的斗争。我觉得你这个更贴切,是天性和人性的交战,或者本性和神性的交战。
  “從古代起就是被雅利安人征服過的地方” 应该说从古代起 雅利安人就已经改变并且融入了印度,这个征服似乎是永久性的
  这部电影要对宗教有一定了解才看得懂~
  可以作为一个角度的理解参考。不错!
  上帝為了成全人的自由,所以他將自己完全自律起來,以至於看上去,他是無所作為的。如此,凡人的善念,凡人的努力在這樣一個不完美的,充滿了苦難的世界中,人類的命運和上帝的神聖事業才有了意義。
  ---------------------------------------------------------
  后一句我还是没明白,意义从何而来呢?求解惑。
  如果說《Avatar》的畫面音效是範冰冰,那麼《Life of Pi》的畫面音效就是林青霞。
  亮点是这句啊,所以点了有用。
  昨晚看的电影,看了这篇影评,很多疑问豁然开朗。楼主分析的很透彻。
  用理性看見現實,用靈感領悟真相。
  
  电影在家人的餐桌上,父亲和Pi 讨论过这个问题,大概是:“科学让我们了解外面,信仰使我们了解内在“
  用理性看見現實,用靈感領悟真相。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写得好,也欢迎指教我的这篇
  剧透没有分割线是最沙比的行为
  求教楼主華麗的發光大鯨魚为啥代表時間和意外?
  用繁体字是装逼么~
  等看完电影再来看
  1. 用繁体字是装逼么~
  ————用繁体字只是习惯了,写的时候忘记调回来。
  
  2. 剧透没有分割线是最沙比的行为
  ————这片的分析必然和剧透联系在一起啊。=
=要怎么分割呢?
  
  3. 电影在家人的餐桌上,父亲和Pi 讨论过这个问题,大概是:“科学让我们了解外面,信仰使我们了解内在“
  ————“科学让我们了解外面,信仰使我们了解内在“ ————这是一般的说法,并不是太认同。因为科学对于很多人也是信仰,而信仰也并不必然使人了解内在。信仰也带来很多冲突和战争。 我更满意的说法是:理性主义和神秘灵感主义。
  
  4. 后一句我还是没明白,意义从何而来呢?求解惑。
  ————如果上帝全知、全能、全善,并且毫无自律;那么一个全善完美的世界和被造物毕竟将是神圣宁静“没有故事”的,并且上帝将和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没有区别。这是第一层没有了意义。
  如果上帝“完全”干预了人类,那么人类本来就渺小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将完全失去意义。这是第二层没有意义。
  关于上帝的“神圣事业”一般被宣称为不可揣测的,如果硬要揣测或比喻的话,古代基督教中的某些学派曾经用寓言和诗歌描述过,在这个炼狱一般的世界中拣选属灵的灵魂。而这种属灵的灵魂在他们受难的时候才熠熠发光,不是上帝用全知来拣选的。而是通过这种灵魂自身的璀璨来自证的。典型的例如《约伯记》。还有一个故事是在二战期间,一个自由犹太女孩自愿到集中营去照料她自己的同伴,分担同胞的苦难,她受尽折磨而死,她的遗言在后来才被发现,她说:上帝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给我们了,现在到了我们回报祂的时候了,守护祂在我们内在的居所,直到永永远远。
  
  5. 求教楼主華麗的發光大鯨魚为啥代表時間和意外?
  ————首先分析:1)发光大鲸鱼从出现、形象、产生的干扰、出现之后的动作都不是真实存在,而是梦境的拟象;2)大鲸鱼的形象是座头鲸,又叫巨翅鲸,大口,巨大的翅膀,突然的出现,庞大的身躯代表了不可抗力;3)印度教的神明经常变身成各种形象或者动物进行显现,毗湿奴第一个形象就是鱼,从洪水中救出人类的始祖,但是电影的剧情有不可能变成一个被神鱼直接救起的故事;4)毗湿奴的名言:我是时间,万事万物的摧毁者;5)时间的本质是“相似相续”之内必有意外。
  看了你的评我发现我看电影的状态时认为明白但又抓不到意义
  楼主写的真好,对宗教非常了解,很佩服,我也喜欢看宗教方面的东西。
  还有一个疑惑,想要请楼主帮我解答,在那个浮岛上,pi讲手腕上系的带子解下,系在了盘根错节的树根上,是有什么特定含义的吗?这个情节我没有看懂。
  同學繼續用繁體字啊,讓繁體字在民間再用起來!
  梵天一梦!小说里交代的是PI如何驯服这只野兽,也是如何认知自己,认识自己,并超脱自己的过程!开始妈妈纪说这个故事会让你相信上帝,在于你喜欢哪个故事,是最后的4人大战救身艇还是欢乐的动物世界~理性与神性,一个道教徒把这个故事讲的很好~(*@ο@*) 哇~
  我也要去看这个电影回来再来回味~~
  看着有点费劲。
  lz剖的太细了,等我马克了再来细品
  正體字黨飄過……現在想到第二個故事頭皮發麻……
  细细的琢磨一π最后讲的故事!前面的所谓奇妙漂流只是为了掩盖真相的一种脑淫而已!素食的π如果是老虎,他吃了谁?个人觉得这个电影的名字翻译成《π》更贴切!π是符号,符号就是化繁为简,奇妙漂流的背后是什么?真相的可怕和残忍,让变身为老虎的π上岸后绝对不会再回头去看一眼!虚构有多美,背后就有多残酷!真相只有前面一段,后面的整个漂流,是π如何驯服自己,如何让自己从残酷中走出来而已!
  第二个故事的出现是为了彰显人类的无知和狂妄-----更愿意相信自己能且仅能理解的事物。
  我就想问下,两个都无法证实的情况下,你们凭什么就偏偏相信第二个。 还认为导演就是这样设计的逆转? 为什么不相信导演为了阐述没有信仰的人自然会相信第二个故事,就像日本人。 而白人相信了第一个,夸奖般的说出:你是跟随上帝的。
  现实就是现实,不因为它是残酷的。 残酷的才能叫现实? 说白了还不是你仅仅相信那是现实。 电影的整个基调都是让人相信第一个才是真实,作者是基督徒,主创人员全是美国的。而美国是基督教很强大的国家。故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无法证实。让你去选,人家那个白人作家也无法证实但人家选择可相信,这个就是原著的精华。并得到了夸奖:你是跟随上帝的。而贱人偏偏愿意做日本人。我想这就是信仰。而国人是大多没有信仰的。
  那个带子
会不会是指PI在还不知道这是个食人岛,而准备在这岛上生存下去。所以,这个他女友送的绳子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他解开绳子。告别这段无法实现的爱情呢?
  今天看的,看完后觉得很乱,感觉明白了什么但是还差那么一点的感觉,看了此文后豁然开朗啊
   21:42:19 丹宁
  
    今天看的,看完后觉得很乱,感觉明白了什么但是还差那么一点的感觉,看了此文后豁然开朗啊
  -----------------
  
  你没有开朗,只是更蠢了。
  人性和神性的碰撞,本能和理性的纠缠,在梦幻中升起,在风雨中激荡,无处安放的不安,无可隐藏的恐惧~
  “少年Pi的名字是一個最好的表達,我們自身的內在本就是表達不盡的,非理性的,理性的只是我們和萬事萬物的外在”
  
  写的很好,另外说一句:繁体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遗产,直接美观,只是太难写才会被简化,反正我支持lz。
  PI在跟踪他心仪的女孩时候,在解读印度舞蹈中的手语,他懂得树林(丛林)的手语,但有一个双手呈捧着的样子的手势,他问那个女孩:“你做的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别人都没有做这个动作!”女孩子回答:“这是代表莲花。”PI问:“树林(丛林)里有莲花吗?”女孩笑而不答!。。。莲花有宗教的暗意,最后,老虎头也不回走进丛林。。。。还有,那根褪色的手绳,最后系在藤蔓上的,就是那个女孩临别时候的系在PI手上的。。。。
  PI一直以为老虎会感激他的照顾,以为会和老虎是朋友,其实,我认为老虎是PI内心的宗教,是他内心的神灵,是他的救赎而不是朋友,上帝从来没有把人类当朋友,他只是在引导你,引导你走各自的道路。。。。最后一个镜头,老虎停顿一下,头也不回走进丛林。。。。我一直无法释怀这个镜头。。。。
  楼主啊,你记得有一个细节就是pi捞上来一条颜色鲜艳到诡异的鱼吗?捞上来之后它就变得没有颜色了。然而影片最后老虎走进丛林的一瞬间,屏幕所及范围也变得没有颜色了。这种褪色代表了什么呢?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么?
    第二个是现实发生的~pi能够同时信三个教 也是他不可能可以忍受现实中杀生这样事的原因..不论是生存还是如何...按照数量推理 其他人物与动物都是一一对应的 只有故事二里的Pi 对应的是 故事一当中的PI和老虎...(我不想把这个说成是双重人格或者精神分裂,毕竟这是我前几天看《重口味心理学》和《梦的解析》时候留下的残念)...二当中所真实发生的事情在PI本人的独立思考中(他爸爸当时的教诲 而他依然选择。。教)不能容忍的..so 而后面在病床上说厨子的时候 说把他内心里最邪恶的东西激发出来..可想也便是关于信仰的冲击...(甭管哪个教 至少都没邪教 都是爱仁 都是善)...不知道说得对不对 故事一当中 PI是本我 老虎是超我..而故事推进的过程也正是两者融合成为自我的过程 配合唯美画面从梦幻拉回现实自然在情绪上顺理成章 当然 简单地说真实的想法在心中很难表达出来 比如看到一个仇人想要杀死他 当然 道德伦理胆识逻辑都说不通 而最多只能内心YY罢了...但电影则是将这个过程物化 实体化了而已 或许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揣摩 当然 这部电影真正的梦境并非仅仅画面而已...而是从意识实体化和画面梦境化 两条线走的 尽管很多人不需要在思考什么前者~
  有些鱼类就是这样的。
   22:10:59 Tony-M
  ----------------------------
  自作聪明。第二个故事就是作者想骂的那些没有信仰的人。 因为没信仰的人很容易相信第二个故事才是真的。导演求是没得才搞无聊的大逆转,哗众取宠。人家得过奥斯卡好不。
  当然 其他的很多东西 也就很好理解 例如中间人虎之争 自然是自我内心的抗争 不论是美景还是狂风暴雨 不论百无聊赖 还是自娱自乐 这也都是二者由敌对到友善的过程 自然也是超我和本我融合成为真正自我的成长历程的缩影 而最后作为超我的老虎没有回头 也暗示作者以成长完毕(毕竟当他们心照不宣感同身受时才不需要互相离别 毕竟已经融为一体 也就是本我超我自我三者同体的象征)..作者留恋的也并非是当时自己年少无知单纯幼稚时 盼望的那个内心真正的自己(老虎)而是在慨叹自己的信仰和现实的敌对时的无助与过往之后的匆匆遗忘...应该是这样...
   6. 还有一个疑惑,想要请楼主帮我解答,在那个浮岛上,pi讲手腕上系的带子解下,系在了盘根错节的树根上,是有什么特定含义的吗?这个情节我没有看懂。
    ————很抱歉地承认,这一部分我也没有看懂。= =争取去再看一遍回来想想。
  
  
  只是為他的樹床做記號吧
  我擦,看了你的影评我才了解到自己是多么肤浅。完全只从叙述技巧上去评价这个电影,让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个被大众神化了的平庸大片。受教了。
   22:13:19 冰冷的心
  ----------------------------
  我作为一名无信仰 无修养 无涵养的三无少年 尽可能够得上您&道德底线&的讨教 你说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信仰 和 导演第一个故事是真的想体现的信仰 和 认为第二个故事是真的就是缺乏信仰 三者之间的联系又是啥呢
  
  试问 若其中一个存在性都有待考证 是不是 挺悲哀的
  第二个问题 用大篇幅来批判信仰的缺失性 难道应该是这部片子最应该贴出来的tag吗?
  在浮岛上,π看见包了牙齿的那朵花好像莲花啊。。她的初恋情人舞的不就是在森林中寻找莲花吗。那个绳子,也是恋人绑上的那条吧。
   22:30:55 Gongga
  
    在浮岛上,π看见包了牙齿的那朵花好像莲花啊。。她的初恋情人舞的不就是在森林中寻找莲花吗。那个绳子,也是恋人绑上的那条吧。
  ------------------
  莲花是个很普遍的标志,没有特别指什么。
   22:28:52 Tony-M
  -------------------
  死狗滚开点,懒得理你等无脑儿。
  这么看,第二个故事是真的,是现实。第一个故事是他的内心世界。能接近上帝的也只有内心。是这样吗?
   22:40:15 刘阳
  
    这么看,第二个故事是真的,是现实。第一个故事是他的内心世界。能接近上帝的也只有内心。是这样吗?
  --------------------
  
  不是,第一个是真的,第二个是给日本傻b和你等无脑儿准备的。
  请教LZ电影中的男主的爱情线索作用何在?铺垫部分刻意着墨描写,但旅程中并没有像其他元素一样有相对应的回馈,如果只是结尾两人终于结为夫妻这一点来说,处理的略显草率了吧。爱情对主角的心灵成长应该是有很大作用的啊,不应该在故事中有一个交代的吗?还是我没看出来?
   22:09:26 忘了关灯
  
    楼主啊,你记得有一个细节就是pi捞上来一条颜色鲜艳到诡异的鱼吗?捞上来之后它就变得没有颜色了。然而影片最后老虎走进丛林的一瞬间,屏幕所及范围也变得没有颜色了。这种褪色代表了什么呢?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么?
  
  看这部片子时,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为啥颜色一下子发生了变化。又来自己想了一下,可能就是为了突出真相和现实的区别,也就是说人们内心很多时候期望万事万物都是好的,但是到了现实世界中却总是有些残酷,不会那么完美,不会那么炫目。
  这是我自己的一点理解,不知道对不对,求指教。
  明天我再去看一遍imax版的,好久没有遇到可以如此让人痴迷,让人思考的电影了。
  爱情是内心的指引,女孩的出现,跳舞的莲花手语,是他完成的内心的自我成长。。。。。
  回Che: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后和Pi结婚的不是最初的阿南蒂,而是叫阿蒂塔,这或许是表现个人所期盼与现实的区别吧。——个人陋见
  LZ绝对是殿堂级的影评了,尽管有一些象征的准确对应觉得还有待推敲,但该说清楚的都说得很透,个人觉得那个手腕上的线绳是表示 π 对那段过去的放下,个人到觉得那个岛类似 π 精神禅悟的圣地,所以盘绕纠结的树根也就象征着 π 身上那一切复杂混沌的总和吧!另,不知楼主对 π 在海上漂流的造型变化有什么看法,由于本人知识匮乏,所以在猜测那个小漂浮筏的变换是不是也有象征意义,欢迎指教。^^
  还有那本海上求生手册是否有什么内涵呢?
  冲你说阿凡达是范冰冰,我直接就不往下看了,已经知道你的水平是什么了
   22:38:45 冰冷的心      -------------------  
AUV!是不是「一次离别」最后您也选择和她爸走?俺笑!俺没文化 看个片还把自己当圣人了 没他妈骂你看你老母份上 我无脑?对啊 我无脑 您还是关心一下自己有没有生殖器吧!就你这名字 一看只有两种可能来源---城乡结合部和成人聊天室 前一种,经老乡介绍,来到了北影厂门口,天天举个牌子:“打井,专通下水,武行,替身”。后一种,一步踏错终身错,下海伴舞为了生活。你带着父母的期望,来到了国际大都市新乡闯世界,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可你却白天不懂夜的黑。每天的幸福时光是吃饭的时候休息一下,面条子,烤毛蛋,羊腰子是你的最爱。身后的蓝衣大哥又催了,你擦了擦嘴上的菜汤和菜叶子,上钟去了,颗颗泪水往肚里吞落。    不怕被吸到淋B里去?抱歉我忘了 你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 不会和我这帮无脑儿见识 您来人世间受苦 至少还得吃个苹果走回钢索最后圆寂化成煤球进淋B里呢     别他妈装逼 观点不同就不同!骂人骂不过你啊 和你说人话 你给脸不要脸 有那B脸你跪舔 导演咋说的都没看过装你个鼻毛 这辈子你也就神哥命 凡间不适合你 你是来自共产主义天堂的 四个字 滚粗不送
  第6个问题,我想是他放下了那段爱情。
  第六个问题我知道一点点~我在印度的时候学到,那个系在手腕上的线,是印度教体在寺庙里或者家人为自己寄上的,是一种神祝福你的意思。而且在影片中是那个女孩为π寄上的。
  所以当π把那个线留在食人岛上的时候(食人岛也是暗示着冷漠的充斥着欲望的现实世界),表示着π那个自己对于过去那个充满冷漠的世界的一种诀别和放弃?还是说是对自己原来复杂信仰的一种澄清?
  楼主好强大
   23:30:19 Tony-M
  ----------------
  被低智商盯上了,哎呀。去看你的第二故事吧。和日本人一样喜欢av。
  剧情确实很一般。
  楼主,你一文道破了我的纠结感悟!!!
  我倒想要听到楼主说,用繁体字是因为喜欢繁体字,而不是“忘了调回来了”这个理由,喜欢就是喜欢,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6. 还有一个疑惑,想要请楼主帮我解答,在那个浮岛上,pi讲手腕上系的带子解下,系在了盘根错节的树根上,是有什么特定含义的吗?这个情节我没有看懂。
  
  刚正好和老公在讨论这个细节,就顺便说说我们的理解。那根绳子是他的初恋阿南蒂送给他的分别礼物,本来是根红绳,当他把他留在食人岛上时,已经在海水的冲洗之下变成白的了。我觉得红绳是初恋的礼物,代表着PI 纯真天真的一面,善的美好的一面,而在食人岛上,他的这一面消失了,至少最初的纯真肯定是不在了,他不得不了解了自己身上更为复杂的,恶的,或者说是自己当初未曾发觉的许多其他层面。所以这也是他对最初信仰善,信仰神灵救赎的那个自己的一个告别。
  写的非常好。等楼主再看一遍解析手绳
  李安把恐怖片拍成童话片
  其实上述很多问题原作中都给予了解答~强烈建议大家看看原著~!
  楼主对总价的了解程度可见一斑!很深刻的一篇影评!
  对老虎和Pi的分析非常认同,但是有些地方按绝有点过度解读。
  我刚看完电影时,觉得老虎是勇气,但是看完你的分析,就觉得勇气真的就太单调了;
  而我对在浮岛他把手绳绑到树上的行为来解读的话,从你之前说“在世界開始之前,未經出生便存在的生命,稱為毗濕奴,世界由他的夢開始,他的沉睡中,從肚臍生長出蓮花,蓮花中誕生了梵天,再由梵天的夢、無知、慾望和妄想創造出其他的生命。梵天所處的世界被稱之為毗濕奴的妻子,摩耶女神,又被稱之為大幻覺”,我想到了阿南蒂,他心中的”妻子/女神“形象,同时也是”爱情“这种幻觉的象征,如果这样的话,那少年的变了颜色的手绳和pi的离开,是对”爱是永恒“的一种诠释吗?她的舞蹈,关于莲花,关于世界,和它的复杂,跳的时候要内心平静,这是不是也是处世之道?还有莲花让我想起那头也不回就回到森林里的老虎,莲花的世界和理性的现实的分界,那解救是真正的解救吗?我一直困惑着。。你讲的宗教的解读让我解开一些困惑,那个神口中的世界,让我想起,一个传教士问我朋友信仰时,我朋友的回答,”我信仰我的父母。他们说的我都信。他们是我的世界。”
  太敬佩楼主的学识了,那真是没话说!
  
  本人不才回复楼主 关于第6条问题
  
  ——6. 还有一个疑惑,想要请楼主帮我解答,在那个浮岛上,pi讲手腕上系的带子解下,系在了盘根错节的树根上,是有什么特定含义的吗?这个情节我没有看懂。
  
  先引楼主的一句话:“食人島代表Pi對印度社會回憶的擬象。”
  再引电影中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解释一下:个人认为这句话有一定的反向表达意思。1.“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这句话是省略句,应该有个前提,“人生在不断前进的路上情况下”,说的俗一点: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2.“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所谓,一切东西都是有时间的,过期了,回不去了,再吃也不是味了,说的俗一点: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回不去的路)
  “系在了盘根错节的树根上”。因为pi和那个女孩真正的交往是在一棵树下,女孩问他为什么跟着他。可以借鉴下张爱玲的《爱》
  既然红绳都变白了,那不如把它留在心中那个最初的地方吧...
  
  最后补充赞同楼主:关于信仰,pi有三个信仰,但他对于每一个信仰都是虔诚的,列如:多处磕头画面
    李安将的所有的信仰都笼统话了(如佛道可为一家)&信仰&不过是为了支撑生命的延续...说白了:为了活的更好...
  
  
  补上一句:在那个浮岛上,pi讲手腕上系的带子解下,系在了盘根错节的树根上。
  也是为了,承上启下,最后的妻子不是之前的女孩
   22:41:31 冰冷的心
    不是,第一个是真的,第二个是给日本傻b和你等无脑儿准备的。
  ---------------------------------------------------------------------------------------
  首先要说明,日本人在听了第二个故事后选择相信了第一个故事是真的。
  影片最后那个作家翻到最后一页读了一段话:大致就是说事故调查的结果是一个男孩和一只孟加拉虎幸存了下来。从日本人做的这份报告就可以看出那两个调查员还是相信第一个故事的。
  所以请看清楚剧情再说话行吗?特别是如此偏激且带有偏见的言论。
  
  人家楼主也没说哪个是假的,只说第一个故事也是真的,是真相;第二个故事也是真的,是现实。
  我记得预告片里有一句是:因为相信而真实。你相信什么那什么就是真的。相信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主观性的,至于客观真假不在它的讨论范围内。
  
  再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怎么就肯定你自己理解的是本尊,别人的就都是YY和山寨的呢?
  这部电影在全世界放映,那个多国家和民族的人看了难道看法会全一样?又不是考试还有标准答案的么?而且这部小说本来就偏意识流,很多东西说不清的。
  
  如果你觉得别人说的不对你自己说的有道理,也可以像楼主一样列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所谓以理服人。大家自然会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
  
  而不是在这里口出狂言大放阙词,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很不舒服那句“夸奖般的说出:你是跟随上帝的。”
  我只觉得那个笑容意味深长,后来那个作家回应的笑容也是很有深意,当时看电影觉得那个画面很有感触。
  但是我可不认为那是夸奖,同样我也不觉得有宗教信仰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孰优孰劣。没记错的话李安导演自己也不是宗教信徒。
  
  注意,我说的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不等于信仰。
  国人的确大多数都没有宗教信仰,这是由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造成的,但不等于我们就都没有信仰。
  不然的话,为什么逢年过年还要祭祖拜神?为什么大小庙宇常年高香满烛?为什么要尊崇孔孟之道黄老之术?
  这些难道不是信仰,只是比起西方来说没有形成统一庞大的体系和规模。
  理解能力不够,还是存在楼主所说的“恶的困惑”,不过第一次知道历史上有过探讨并得出了结论还是很开心的。
   02:55:49 梁泊雨
  
  智障,我说了是给他们准备的,但没说他们选择什么。别给我提信仰,第二个故事恰恰是试探观众的信仰,结果大家真的很容易怀疑。
  同意梁泊雨没宗教不等于没信仰的说法,但不认为求神拜佛之类的偶像崇拜就等同于信仰。有人信仰自由,有人信仰善,有人信仰美,主要是你会去相信它,尊崇它,探寻它,追求它。
  也不认为相信第一或第二种故事的区别就是信不信上帝,对于信徒来说,即使发生纳粹大屠杀他也还是信,对于不信的就是看见诺亚方舟也不会信。
  在一些宗教里,并不把人和动物分得那么开。又何必把两个版本的故事分得那么开呢。相互渗透,互为表里,不是也很好吗。其实不论哪个版本,主人公都破戒杀生了,都放弃素食了,都经历了人性与天性或者所理性与兽性的斗争,且最后都回归了人性。难道动物相残就是有上帝,人类相残就是没上帝,太绝对了~
  
  其实刚看完电影的时候也和冰冷的心想法有点像,认为第一个故事显示了神的奇妙与人性的伟大,但个别庸俗的人不信,于是才有了第二个故事。于是就问身旁一同观影的伙伴信哪个,她说其实两个故事是一个故事,让我再想想。
  我尽力在脑海里复原了第二个故事,才发现两个版本都是以杀戮开始,以救赎结束,对于男主人公都是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过程。海难或人祸夺走其亲人的悲痛,杀鱼或杀人的罪恶感,都一度让少年动摇、迷茫。重点是主人公离开岛的时候说他感受到神一直就在他身边,我相信这时候他的信仰经受住了一个个磨难的考验,重拾了回来。
  
  我倒想要听到楼主说,用繁体字是因为喜欢繁体字,而不是“忘了调回来了”这个理由,喜欢就是喜欢,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哈哈,好吧,我是喜欢繁体字,但是谁知道换来了多少“没用”啊?
  关于信仰和宗教的探讨,李安先生在央视《看见》中明确说过:信仰不等于宗教。少年Pi在海上漂流时是与宗教隔绝的,他不可能举行仪式,也去不了教堂。
  
  央视《看见》专访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6. 还有一个疑惑,想要请楼主帮我解答,在那个浮岛上,pi讲手腕上系的带子解下,系在了盘根错节的树根上,是有什么特定含义的吗?这个情节我没有看懂。
    ————Pi手腕上的红绳是跳舞的女孩阿南蒂帮他系上的。
    歌舞在印度有非凡的地位,是从古典时期的四《吠陀》就奠定下的。其中之一就是《娑魔吠陀》,如果把拼音文字写出来大家更容易理解“sāmaveda”————人类文明、文化中以歌舞娱神或通灵的巫术魔法皆秉承娑魔之名——萨满。电影中也是特别在舞蹈课中强调了,她们要通过舞蹈将自己的能量和神灵进行接触和沟通。所以舞女也是巫女,萨满。
    阿南蒂在动物园中教Pi怎么“懂”老虎,牠不是Pi所认为的,象舞者爱表现这么肤浅,而是用心在聆听世间万物;同样舞蹈也不是这么的肤浅。
    因此,一位萨满巫女为即将远行的Pi所系上的红绳我们也容易理解了,这是一种巫术、祝福,或者直白地说:护身符。
    这里同时进一步解析“食人岛”。
    我不知道各位多少有过一种被守护下而生命垂危时的灵感体验。我个人有过类似的,但不是电影中这样的情况。
    Pi到达食人岛之前的情况是,他对重病的老虎哀伤地说:“我们要死了”。这句是重点。他将老虎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然后画面忽然融化到“食人岛”,但此时“食人”的一面并没有体现出来,此时的岛是一座救命的岛。
    他们在“垂死之际”还有能力登上这个岛,而岛上既有Pi的食物也有老虎查理的食物,同时还有淡水,晴朗安详的天气。发现这座岛食人的线索,包裹牙齿的花,就正好隐藏在Pi触手可及的地方。然后这些巧合和岛上的“非现实”都是没有意义的么?
    暴风雨前少年Pi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分辨梦幻与现实了,而在之后的生命垂危的情况下进入的梦幻状态,是受阿南蒂巫术、魔法守护力量的灵感体验。
    除了歌舞娱神通灵之外的巫术,还有一大要素就是:牺牲、献祭/回馈。一无所有的Pi 要以什么来牺牲、献祭/回馈,或者说直白一点,对这座岛表示感激之情?(此时的岛依旧是风和日丽,没有展现出食人一面)他只有阿南蒂给他手上这条已经褪成白色的红绳,对他意义非常。同时红绳和岛的结合,也完成了一个“相应”。所以,我是这么理解Pi给岛上系上红绳的行为。
    但是岛在夜晚的一面,以及漂浮在海面上呈现一个女人的形象,评论中有朋友说,这是沉睡在海洋中的毗湿奴;我认为贴近,但不完全认同。首先毗湿奴是男神,印度男女阴阳观念非常明确;其次从印度教徒的角度来说太侮辱毗湿奴的神性了。
    我个人的解读是,首先萨满巫师在追求神秘灵力的本质是让自己贴近神,让自己模仿神;萨满巫师的巫术是自身能量的流溢,阿南蒂的巫术必然带有她自己身上的特质:女性、印度。因此岛屿的形象是一个女性,又是对毗湿奴的模仿,其次Pi在梦幻中的感受也是与自身记忆相关的:阿南蒂、印度、莲花隐藏在森林中。
    因此,整个岛屿的形象和功能除了阿南蒂对Pi的神秘守护之外,还有印度社会的投影。而电影中之前也铺设了,Pi所生活的印度,他们正是因为“社会夜晚”的来临而离开。
  当然,如果有人要说,因为当时的Pi 需要食物、水、老虎查理的食物、岛屿。就正好在梦中梦见了这些,然后他的梦中穿插了一些他怀念的印度,记忆中关于阿南蒂和印度社会的拟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种说法也说得通。只是就象电影中那样,这样的故事就没那么有意思了。
  从我个人角度说,生活和个人经历中,朋友的亲身经历中,太多事情让我相信神秘灵感主义的事情了。
  楼主,我有几个问题。
  1、岛屿上那么多的类似于狮子王里丁满的生物代表着什么呢?为什么它们要那么大批量地出现呢?还有在海上漂流的时候飞鱼也是成批地出现,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
  
  2、小岛既然是阿南蒂守护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它又一定要“食人”呢?“食人”在我看来代表着排斥,可是阿南蒂对于pi来说应该象征着接纳,为什么要在岛的设定上制造这种冲突呢?
  
  本来很想去看,看了影评之后不敢去了。。我觉得我指定看不懂。。早知道不看影评了,衰。
剧情 / 奇幻 / 冒险
苏拉·沙玛 / 拉菲·斯波 / 伊尔凡·可汗 / 杰拉尔·德帕迪约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吊绳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