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近代革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09-12-29 & 发布
国二十世纪早期的开明知识分子在思想上与传统的关系自七十年代以后才成为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1]到现在,多数学者都同意,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知识分子拼命想摆脱传统拥抱西方,但始终未能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2]传统思维模式如何影响到这些早期自由知识分子对西方观念的认知与取舍?这在今天仍然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一个大题目。不同学者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这个论题,从而建构起面貌多变的思想人物形象,描画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想史图景。本文将对在这一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史灵感的论题下产生的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作一简要的评介。这三部著作分别是:史华兹的经典研究《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黄克武的新著《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以及刘禾独辟蹊径的《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
   史华兹最早提醒我们注意一个西方的观念或词汇在西方思想脉络中的意义与其搬移到中国后在中国思想脉络中的意义是有许多重要的差别的,而且这种差别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思想史上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或者说这种差别本身就是造成这些思想史问题的重要原因。这种问题意识提示我们一种关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即墨子刻所谓的&开箱取物&。这个比喻是说,一些重要的西方观念或词汇就像一个大箱子,西方人和中国人在里面放的东西并不完全一样。于是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开箱取物,再分门别类,以辨清两者的异同。否则我们就无从知道如严复等开明知识分子的自由或民主观念是他们所接受的西方观念,还是其固有理想在西方观念上面投射的结果。[3]    史华兹和黄克武的著作都采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所不同的是,史华兹的比较是粗线条式的,我们从他以一本一百多页的小册子就讨论了几乎所有的严译名著就可以看出来。当然史华兹的研究仍然是有相当深度的,他抓住寻求富强这一个主题,发现严复在将弥尔的自由思想介绍到中国的过程中将其关于个人自由与个人尊严被视为终极价值的一面丧失掉了,而只是关注到自由的工具主义价值。[4]史华兹的著作至今仍是严复研究中最有份量的一本,其影响力既体现在他所提出的问题和结论,又体现在他所开创的研究方法上。    但近年来,史华兹的结论已经遭到不少置疑,尤其是关于严复不了解弥尔关于自由的终极价值这一点。黄克武的著作就在这一点上提出了与史华兹针锋相对的观点。他指出严复不是不了解弥尔对个人自由和个人尊严具有终极价值的想法,严复所不了解的是弥尔关于自由的所以然。黄克武虽然推翻了史华兹的结论,但他所采用的研究法与史华兹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仍然是对同一概念在不同思想脉络中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只不过他将史华兹的方法推向了极致。黄克武重点选取了严译的《群己权界论》,将它与弥尔的《论自由》(On Liberty)英文原著逐句逐段地比较,从而梳理出严译的成功之处与误译、漏译之处。他运用这种比较法获取了丰富的证据来证明严复之所以不了解弥尔自由的所以然是因为从他的译文中可以看出,&严复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无法了解从悲观主义认识论而来的语汇&,&严复多半无法了解环绕着西方个人主义之词汇&,&严复忽略幽暗意识与历史时空性使译文表现出乌托邦的理想主义&,等等。黄克武还用同样的方法证明严复具有很强的批判意识与自觉精神,他拒绝一些西方理念并不单纯出于对西方思想的误会,而是&以自己的批判意识尽可能地了解与? 拦拦沤裰型獾恼?卫砺郏??唇缍ㄗ杂傻姆段в胂执??姆较颍??踔梁茏跃醯胤炊晕鞣较执??浞吨?械囊恍┨氐恪?[5]这样,黄克武重塑了严复的形象,在史华兹那里他基本上是一个被动的,而且是不太成功的西方思想的传译者,到了黄克武这里,严复已经是一个颇具创见的思想家,其思想环绕着三个主题:&第一是富强,第二是一个独特的对政治、经济生活的设计,包括肯定资本主义、民主与非弥尔主义对个人自由的强调,第三是调适性的改革&。[6]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史华兹对严复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在其研究方法上没有发挥到黄克武那种细致的程度。    以上谈到的这种由史华兹开创的、由黄克武充分发挥的思想史研究法至少有这样两个基本的预设:第一,假定两种不同语言当中的概念是可以互译的,或者说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是可以用另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来精当地重述出来的,由此才有误译问题的发生,才要追究译者的责任,才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如认识论、人性论、历史观、客观历史环境等等)来解释造成译文与原文的理解差距的原因。第二,假定可供比较研究的概念在不同思想脉络中的意义都是客观给定的。比如,我们能够确切地知道弥尔关于自由的含义以及严复关于自由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然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正如墨子刻&开箱取物&的比喻一样,这个大箱子里面放的不论是苹果还是桔子,还是什么杂交品种,反正都已经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那里了,我们经过努力总可以得到一个详尽的&物品清单&。也就是说,这种比较是一种静态的比较。    而这两个预设都是刘禾所反对的[7]。首先,她不同意翻译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她的批评是:语言之间透明地互译是不可能的,文化以语言为媒介来进行透明地交流也是不可能的。&[8]这样一来,所谓的误译问题就是一个不恰当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伪问题。语言的翻译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换言之,并不是一个技术性的活动,而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当一个概念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时,意义与其说是发生了转型,不如说在后者的地域性环境中得到了(再)创造。&[9]在这个意义上,&误译&就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这样,研究的重点就发生了转移,不是去追究为什么会发生&误译&,而是去追究发生了怎样的&误译&,导致这种&误译&的结构性机制是什么。第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刘禾不同意有客观给定的概念的意义。她强调语词的意义都是在互动中形成的。按照刘禾的思路,如果研究像严复对弥尔自由观的认识这样的问题,说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严复的自由观这样一个偏于静态描述的概念是不恰当的,而只能说严复对弥尔自由观的认识是在与一系列思想资源的互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比如? ?橙寮?恕,絜矩&的观念,墨家&兼爱&、杨朱&为我&、庄子&在宥&的思想,以及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所以,研究严复所表述的自由概念的兴起、代谢,在不同思想资源的互动过程中,并在译者与读者的共同理解中如何逐渐确定自身的意义,以及译体语言(汉语)如何在这些话语实践中获得权利关系实践场所的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在刘禾的理论旨趣下应该是更有意义的。由此,刘禾认为她自己提出了一个思想史写作的新框架。    刘禾所提倡的&互译性&理论所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正如李陀指出的,是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势不可挡。一方面西方中心主义普遍遭到置疑,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关心能否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之间寻找理论课题。[10]当然,语言哲学作为更深层的理论背景对于刘禾问题意识的催生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总之,在上述种种背景之下,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引起了理论家们的格外关注。刘禾作为比较文学方面的专家,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有着异乎常人的体悟。她意识到语言的不可互译性,于是自然衍生出这样的问题:翻译如何可能?换言之,各种语言之间的互译性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当然她尤其关心的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互译性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这显然是思想史上的大问题,而且在此前一贯为研究者所忽视。在这个意义上,刘禾确实为思想史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但是,这一研究进路能否为重写思想史构筑框架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姑且不论刘禾本人在这一努力方向上所取得的进展尚不足以给予我们重写思想史的信心,单就其理论主张而言,我认为至少存在两个局限:第一,刘禾所倡导的思想史研究,其基本出发点是&关注以一个词对应另一个词,以一个概念对应另一个概念,其对应中的虚拟对等是如何设定的--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出于何种话语实践的目的?此种话语实践又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实践和历史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11]也就是说,刘禾的研究是以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为切入点和关注重心,而这种视野本身就设定了它的局限。举例来说,如果要研究某一种西方理论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传播与影响,仅仅关注这一理论的某个或几个核心概念,很容易犯化约论的错误。换言之,刘禾的主张有一种把思想史问题化约为语词意义的历史建构问题的倾向。第二,刘禾过分强调了语言之间的不可互译性。如果语言之间存在绝对不可互译性,那么思想史的写作就是不可能的了。另外,刘禾还忽略了这种不可互译性的程度可以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译体语言自身的演变而逐渐消减。    无论如何,刘禾所提示我们的新的研究取向是有意义的。而且尤其重要的是,她提醒我们:&这种互译性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遭遇和冲撞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对西方文化的诠释或翻译以及反过来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认识又产生了怎样的认识论上的重大后果?&[12]这后一个问题尤其重要。通常我们总是关注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我们对西方观念的认知与取舍,而忽略了这种文化交换活动对于我们重新认知传统又有怎样的提示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史华兹的著作再一次彰显了它的理论深度。实际上,史华兹研究严复还有一层很深的用意就是借助严复这样一个外来文化观察者的敏锐眼光来反思西方传统自身。在这个意义上,史华兹的严复研究虽然在一些具体的结论上已经站不住脚,但仍不失其名著的思想启迪作用。    注释:    [1] 墨子刻指出,在七十年代以前,这个论题为学术界所忽略,当时基本认为,思想开明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可能与传统有连续性。但七十年代以后,关于儒家传统对清末开明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开始被学者们重视,如吕实强教授和王尔敏教授,以及李泽厚都注意到这种连续性。参见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页iv,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2]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页7-18,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3]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页vi-v,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 弥尔自己对自由的强调本身也还是有工具主义的倾向的。这种工具主义的论述给他的自由主义带来了困境:若是这种工具主义的效用不存在,则自由的价值是否还存在?参见伯林对弥尔的批评:伯林:《两种自由概念》,页207-208,载于《公共论从》之《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    [5]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页vii,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6]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页30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7] 黄克武显然了解刘禾在其英文著作Translingual Practice里所提到的&被翻译的现代性(translated modernity)&,但由于下文提到的两个原因,黄克武所采取的研究法与刘禾还是有重要的区别的。
   [8]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页序6,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9]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页序7,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0]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页序3-序4,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1]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页序7,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2]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页序5,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从救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价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包括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从年底,剥夺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 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生产力基础。 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美在华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强大经济条件。 (3)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①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 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④民族资产阶级此时虽然成为革命的对象,但工人阶级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同它的同盟关系,从而有利于争取和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4)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特别是苏联在战后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东欧出现一批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②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上不承认、经济上禁运、军事上威胁的政策,而苏联对中国建设进行大量支援,从而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近代中国必须革命。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依据:革命性质主要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革命任务则是由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由此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就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这个革命的矛头直接指向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第11讲)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密切关系。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3.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指明道路。
※教学重点:
1.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工人阶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背景、内容与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客观分析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现状,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方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设计,表现了高度的人民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教学难点:
1.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变化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世界格局,既使中国所面临的帝国主义侵略发生变化,也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2.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
在这一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建国方案。但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遭到人民的唾弃;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而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过程:
从本讲开始,我们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编的学习。中编内容包括综述和第四章和第七章,主要反映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0年间的近代中国的历史。
这30年,是经历了80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后的30年,是经历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失败之后的30年,在诸多次探索失败之后,中国少数优秀分子在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下又开始对中国的出路进行新的非常艰辛的探索,正是这一时期的探索,使中国近代历史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中国革命进入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体现为中国革命由新的领导阶级来领导,并使中国人民有了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新的历史前途。这一时期的30年,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80年相比,总的来说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19年之前对中国出路的探索,是一个失败接着又一个失败,而1919年以后的中国革命,总体上是一个胜利接着又一个胜利,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重压,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
的第一个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后来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教学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一战概况及其性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之间的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不义战。
“两个参战国集团在战争中都在掠夺,都表现出野蛮和无限残暴,谁也丝毫不比对手逊色,但是,为了愚弄无产阶级,为了转移他们对唯一真正的解放战争,即既反对“自己”国家的也反对“别人”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国内战争的注意力----为了这个崇高的目的,各国资产阶级都在用爱国主义的虚伪言词极力地宣扬为“自己”国家进行战争的意义,硬说他们竭力战胜对方,并不是为了掠夺和侵占领土,而是为了“解放”除了自己本国人民以外的所有其他各国人民。”――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P404。
(2)一战对世界的影响: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促使欧洲走向衰落;
促使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兴起;
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从反面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及其革命运动的高涨;
对中国来说,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随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越来越大。
2、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the
October Revolution]: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农兵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十月革命发生于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的领导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后颁布了一系列革命法令。随即苏维埃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阵营对于无产阶级政权极为恐惧仇恨,他们在1918年-1920年多次发动干涉进攻,并且支持俄国的反动势力妄想扼杀革命,苏维埃俄国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工人农民支持下,取得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进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苏俄各族人民都建立了革命政权,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政权的联合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①它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直接援助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②它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影响和带领下,中国革命逐步转向新民主主义。
③它从多方面促进和加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联合;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援助。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页。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二战的爆发极其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策源地。
(PPT图片资料: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大跌,经济危机开始;
东条英机、墨索里尼、希特勒)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
(PPT图片资料: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侵略军)
日清晨,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PPT图片资料:希特勒与德军军官目送德军队穿越波兰边境)
法西斯侵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参战国家&61个
动员兵力11000万&
伤亡人数&19000&万&
波及人口200000万
经济损失万美元
武器数量无法计算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法西斯的主战场。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世界人民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相互配合。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红军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根本性的转折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发动诺曼底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PPT出示以下图片资料):
◆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共投入兵力200万人。苏联红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胜利是二战的决定性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苏联英雄巴普洛夫和“巴普洛夫楼”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发动诺曼底战役
◆苏联红军和盟军的易北河会师
◆日苏联红军攻占柏林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军约德尔上将在兰斯签署投降书,
◆美国国家档案馆珍藏的纳粹德国在兰斯投降书原件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关东军缴械投降
◆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国际帝国主义受到明显的削弱和牵制,给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极大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苏联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在多国取得胜利;
亚、非、拉及其他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2.维持欧洲大国军事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代替。
受这一格局影响,一方面,美国为遏制苏联推行全球战略,控制中国成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严重障碍;
另一方面,美苏争霸维持着世界格局的相对均势,世界人民强烈呼吁和平,世界战争的危险必须和必能克服,美苏之间的妥协并不要求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妥协。当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并赢得了胜利。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座大山”是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1927年后逐步形成。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1、扩张的情况:
(1)1929年4 月至1937年在卢沟桥事变前,外国垄断资本已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所控制;在关内,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被殖民地化。
(3)1945年抗战结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国民党统治区几乎形同美国的殖民地。
( PPT资料:1932年8月,日本曾公布《满洲经济统制根本策案》,提出“日满经济一体化”,规定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和“南满铁道株式会杜”为统制“满洲国”的经济支配机构。1933年3月,日本又公布《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实行经济统制。因此“日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实现“工业日本,原料满洲”,使东北工矿业完全附属于日本的经济体系。)
(PPT图片资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将从中国掠夺的大量物资由大连运往日本)
为换取美国支持,1946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航空条约》《中美处置租借物资协定》。
(PPT图片资料:国民党与美国签订卖国条约)
& 2、外国垄断资本在华扩张的影响
(1)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2)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使中国的反动势力更加依靠外国垄断阶级
(PPT图片资料:排队等待施粥的沈阳贫民。日本统治时期的东北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与之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使中国步入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垄断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的历史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1、封建经济的基本状况
(1)其核心,是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都仍然是封建经济。)
(2)它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
(3)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4)国民党当局在运用自己的权力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同时,还通过征收苛重的赋税等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其中包括:征收田赋;征收盐税;
征收各种杂税;强迫农民服劳役(如修筑公路、碉堡等)和服兵役(即抓壮丁)
(PPT图片资料:饿死街头的灾民;河南难民;上海乞丐)
2、封建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中国的广大农民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
(2)严重阻碍中国工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无法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条件。
(3)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官僚军阀推行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
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什么是中国的官僚资本呢?
“中国的官僚资本是由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中国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所掌握的资本。它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并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因而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53页。
2.中国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PPT图片资料: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1)首先和主要地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包括:
建立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
滥发“法币”。这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通过发行内债实行扩张。
(2)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
(3)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并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3.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一方面,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
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毛泽东选集》第8卷,第113页。
总之,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主要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的过程中,在充当外国帝国主义的买办的过程中,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1、中国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受的阻碍
外国资本的压迫;
官僚资本的排挤;
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一、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很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经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一方面,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成为革命力量。
另一方面,在另一个时期,就有跟在买办资产阶级后面成为它的助手的危险。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列宁选集》第3卷,第19页。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三种政治力量:
反动势力: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
进步势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三种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的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民族资产阶级& 是指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2)其基本政治主张& 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这种建国方案对于大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现实是一种批判,但在实际上却不具备显示的可能性。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1)这三个阶级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 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1)帝国主义不允许;
(2)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斗争尖锐、激烈,使得任何改良的、中间性的政治方案都失去了实现的可能;
(3)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2、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是祸国殃民、毁国害民的方案,它最终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
&&&图片资料: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选集》第4卷,1471页。
本课小结:
固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革命也曾历经曲折。但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它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这一胜利也证实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民逐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救国和建国方案,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也正是如此,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3.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
※& 教学后记:
网站制作维护:西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