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 君臣有父子然后有君臣译文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自鹿洞书院揭示朱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自鹿洞书院揭示朱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自鹿洞书院揭示朱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天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令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敷;陈述
B.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忿:愤怒
C.明其道,不计其功功:事功
D.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端:头绪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诸君其亦念之哉!
B.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C.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
D.讲明义理,以修其身而责其身以必然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这是朱熹为自鹿洞书院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书院的办学思想。
B.文章体现了朱熹办学以儒家思想教化士人的宗旨,体现了书院学子尊孔读经、明理修身的办学理念。
C.朱熹认为当时流行的所谓“学规”,既不合古人办学的思想,又不为求学者考虑,所以朱熹不把那些学规条款列在堂上。
D.从文中可以看出,朱熹很强调士人做学问的目的是修身,言行一致,培养出思想与行为都符合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A9、C10、A11、①译文:尧舜让契当司徒,慎重地掌管五项内容的教化,就是这里列举的这五样东西。②译文:假如知道圣人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是正确的,并且还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这样做到,那么那些规范人的行为、禁止和防止人去做坏事的法律条令,难道还需要别人制定下来后自己才能有所把握、有所遵循吗?
8.A(敷:掌管,施行)9.C10.A(揭示,写在校告牌上的告示,从后文“揭之楣间”可以见出)四、(23分)11.文言翻译(10分)①4分,3个分句,前两个各1分,后1个分句2分②6分,前两个分句3分,后两个分句3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_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线翻译_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_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_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翻译_911查询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输入英文单词或中文词语查询其翻译,例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线翻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线翻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翻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发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同义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反义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例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相关词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怎么翻译,单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常用英语教材考试英语单词大全 (7本教材)
出国英语单词大全 (5本教材)
大学英语单词大全 (13本教材)
高中英语单词大全 (6本教材)
初中英语单词大全 (13本教材)
小学英语单词大全 (33本教材)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5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5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9个)身体健康
&2015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英语翻译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尚书皋陶谟原文及翻译解读
>>古文翻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尚书皋陶谟原文及翻译解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对从政者的告诫
&&&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2),谟明弼谐(3)。”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④。淳叙九族⑤,庶明励翼(6),还 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7),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8),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9),能官人(10)。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11)?何畏 乎巧言令色孔壬(12)?”
&&& 【注释】 
  (1)皋陶(gao yao)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谟的意思是商讨,谋划。本篇的内容是舜帝、大禹和皋陶在一起商讨大事的讨论记录,虽然经过 了后人的加工润色,但仍保存有较高的史料价值。②允:诚信。迪:履行,遵循。③明:高明,英明。弼:辅佐。④都:啊。永:长久。 ⑤淳:敦厚。叙:顺从。(6)庶:众人。励:努力。翼:辅佐。(7) 人:这里指官员。(8)咸:全部,完全。时:这样。(9)哲:明智。。 (10)官:管理,任用。(11)迁:流放。(12)巧言:花言巧语。令:善于。 色:脸色。孔;十分,非常。壬:奸A的人。
&&& 【译文】
  考察古代传说。皋陶曾说:“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就会决策英明,大臣们团结一致。”
  禹说:“是啊!怎样才能做到呢?”
  皋陶说:“啊,对自己的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修养要持之以恒。 要使亲属宽厚顺从,使众多贤明的人努力辅佐,由近及远,首先从这里做起。”
  禹十分佩服这种精当的见解,说:“是这样啊!”
  皋陶说:“啊!重要的还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安定民心。”
  禹说:“唉!要是完全做到这些,连尧帝也会感到困难啊!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现,能够用人得当。能安定民心便是给他们的恩惠,臣民都会记在心里。能做到明智和给臣民恩惠,哪里会担 兜?哪里还会放逐三苗?哪里会惧怕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奸A之人呢?”
&&& 【读解】
&&& 皋陶对参与治理国家的人提出了修身、知人、安民三项要求。这些要求的前提是实行德政,而不是苛政、暴政。孟子曾说,“苛政猛于虎。”意思是说残暴的统治者像凶猛的老虎一样吃人不眨眼。这是后来的事情,与尧、舜时代的清明廉正的政治是两码事。
   修身、知人、安民从理论上说起来很容易,在实际当中却非常非常不容易。政治家因为公务繁忙,权力斗争激烈,少有时间用于增加修养提高素质,况且应酬宴席交际游玩占去了不少业余时间,加上有秘书操劳,修不修身就无关紧要了。知人更难。官场上野心家、阴谋家、奉承献媚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多半戴着厚厚的面具,难以识破。他们抓住人性中喜欢别人奉承的弱点,化装表演,实则为自己捞取好处。得逞了,就为世人做出了榜样,以 行动告诉人们还是做官的好。安民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人力物力。.老百姓的生活内容多种多样,除了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之外,还 。要有精神生活的要求、娱乐等等,单是满足基本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够忙乎的了,要处处让老百姓满意,非得全心全意做老黄牛才行。再说,老黄牛也有累的趴下的时候。
从政者要具备九种品德
&&& 【原文】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①。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②”
  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③,柔而立④,愿而恭⑤,乱而敬(6),扰而毅(7),直而温(8),简而廉(9),刚而塞(10),强而义(11)。彰厥有常吉哉(12)!
  “日宣三德(13),夙夜浚明有家(14);日严祗敬六德(15),亮采有邦(16)。翕受敷施(17),九德咸事(18),俊V在官(19)。百僚师师(20),百工惟时(21),抚于五辰(22),庶绩其凝(23)。
&&& 【注释】
  ①亦:检验。行;德行。②乃:考察。载:为,这里的意思是以... 为证明。采:事,采采就是很多事,这里指事实。③栗;严肃恭谨。 ④柔:指性情温和。立;指有自己的主见。⑤愿:小心谨慎。恭:庄 重严肃。(6)乱:治,这里指有治国才干。敬:认真。(7)扰:柔顺,指能听取他人意见。毅:果断。(8)直:正直,耿直。温:温和。(9)简;直率而不拘小节。廉:方正。(10)刚:刚正。塞:充实。(11)强:坚毅。义:善,合符道义。(12)常:祥,常吉的意思是吉祥。(13)宣:表现。 (14)夙:早晨。浚明:恭敬努力。家:这里指卿大夫的封地。(15)严:严肃庄重。祗:恭敬。(16)亮:辅佐。邦:诸侯的封地。(17)翕(Xi):集中。敷施:普遍推行。(18)咸:全部。事:担任事务。(19)俊V:指特别有才德的人。(20)百僚:指众大夫。师师:互相学习和仿效。(21)百工:百官。惟:想。时:善。(22)抚:顺从。五辰: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23)庶:众多。绩;功绩。凝:成就。
&&& 【译文】
  皋陶说:“啊!检验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依据九种品德。检验言论也一样,如果说一个人有德行,那就要指出许多事实作分依据。”
  禹说:“什么叫做九德?”
  皋陶说:“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 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 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能在行为中表现出这九种品德,就会吉祥顺利啊!
  “每天都能在行为中表现出九德中的三德,早晚恭敬努力地去 实行,就可以做卿大夫。每天都能庄重恭敬地实行九德中的六德,就可以协助天子处理政务而成为诸侯。如果能把九种品德集中起 来全面地实行,使有这些品德的人都担任一定职务,那么在职官员都是才德出众的人了。大夫们互相学习仿效,官员们都想尽职 尽责,严格按照五展运行和四时变化行事,众多的功业就可以建成了。”
&&& 【读解】
   皋陶提出的从政者应具备的九种品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对政治家们最高的要求,是政治家能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倘若全部具备九德难以企及的话,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六德;再不行,还可以退一步,只具备三德,便可以于国于家于民有益了。一德都不具备,就该回家种田卖红薯。
   具备九德需要足够的修养,而且还要经过实际行动来考验和陶冶。比如,性情温和的人往往没有主见,要他两者皆备,可以让他多去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来锻炼。有才干的人往往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主观自信;这样的人让他多碰几次壁,多摔几次跟斗, 让他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复杂、有多少人力所不及的意外,他才会知道“锅儿是铁铸的”。
  所以,培养九德就是一个过程,也许还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这就有个问题:让无德的人或少德的人到重要的领导岗位去摔打锻炼,岂不是误国误家误民?也可以反问:如果不通过摔打锻炼的实际考验,不把驴和马牵出场路一溜,怎么知道是马还是驴,有德还是无德?
  好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是有时候,人民群众的眼睛再雪亮,也作不了主。培养德行靠个人的自觉。对从政者应具有的德行,恐怕光靠自觉远远不够,还得要有一种法律的和社会的制约机制来进行规范,才会更合理。这一点,先辈皋陶没有想到。
尊卑等级由上天命定
&&& 【原文】  
  “无教逸欲①,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②。无旷庶官③,天 工(4),人其代之。天叙有典⑤,任椅宓湮宥(6)!天秩有礼(7),自我五礼有庸哉(8)!同寅协恭和衷哉(9)!叫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10)!天讨有罪(11)十五刑五用哉(12)!政事懋哉!懋哉(13)!
   “天聪明(14),自我民聪明。天明畏(15),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 敬哉有土(16)!”
   皋陶曰:“朕言惠可氐行(17)?”
   禹曰:“俞!乃言氐可绩。”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18)!”
&&& 【注释】
  ①无教:不要。逸欲:安逸贪欲。(2)一日二日:意思是天天,每天 几:机,这里指事情。③旷:空,这里指虚设。庶官;众官。(4)天工:上天命令的事。⑤叙:秩序,指伦理、等级秩序。典;常法。 (6)龋Chi):命令。五典: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伦理关系 (7)秩:规定等级次序。(8)自:遵循。五礼: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种礼节。庸:经常。(9)寅:恭敬。协恭和衷:同心同德,结一致。(10)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等级的礼服。章;显示。(11)讨:惩治。(12)五刑:墨、剔、剐、宫、大辟五种刑罚。 (13)懋:勉励,努力。(14)聪:听力好,这里指听取意见。明:视力好,这里指观察问题。(15)明:表扬。畏:惩罚。(16)有土:保有国土。 (17)氐(ZhT):一定,必须。(18)赞:辅佐。襄;治理。
&&& 【译文】  
  “不要贪图安逸和放纵私欲,当诸侯就要兢兢业业,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的事。不要虚设各种官职,上天命定的事情,要由人来完成。上天安排了等级秩序的常法,命令我们遵循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并使它们淳厚起来!上天规定了尊卑等级次序,要我们遵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种等级的礼节,并使它们经常化!君臣之间要相互敬重,同心同德!上天任命有德的人管理民众,要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等级的礼服来显示有德者的区别!上天惩罚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宫、大辟五种刑罚来处治犯了罪的人!处理政务要互相勉励!要共同努力!”
   “上天明察一切,来自于臣民的意见。上天赏罚分明,来自于 臣民的赏罚意愿。上天和下民之间互相通达,所以要恭敬从政才能保有国土。”
   皋陶说:“我的话一定会得到实行吗?”
   禹说:“是的,你的话会得到实行并会获得成功。”
   皋陶说:“其实我没有什么智慧,只是想辅佐君王治理好国家 啊!”
&&& 皋陶本人是谦卑的,心目中没有自我,只有上天、君王和民 众。他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就是按照上天事先规定好了的一切,履行自己的职责。离开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样的等级 座标,自我就不存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
  那么,上天是谁?他凭什么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秩 序?他凭什么命令人们必须遵守他规定的这种等级秩序?  说穿了,“上天”其实是人自己。是人自己规定了人有尊卑贵贱之分,是人自己要求遵守等级秩序。反复宣扬这样的观点,造成的实际效果是:人有尊卑贵贱之分是不言自明、不容置疑的真理,于是有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说法。另一方面,相信命定论造成的效果是普遍的愚昧,是对自我和个人价值的无情否定。
   可以作一个设想:如果真有“上天”存在,那么“上天”说 人人生来都是天使,人人都可以做国王,人人都可以升官发财成为款爷,江山轮流坐,即使是鸡也可以变凤凰,效果会是怎样?天 下会不会乱套、会不会群龙无首?
   看历史,想今天,答案不言自明。乞丐可以当皇帝,皇帝也 有沦为阶下囚的时候。人生是个大舞台,大伙儿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再美好的筵席,也有结束的时候。自古英雄出草莽,成 者为王,败者为寇,全没有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如果“上天”有眼,该不会气得糊涂吧?
大禹治水的自述
&&& 【原文】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①,下民昏垫②。予乘四载③,随山刊木④,暨益奏庶鲜食(5)。予决九川距四海(6),浚赋治距川(7)。暨稷播(8),奏庶艰食鲜食(9)。懋迁有无化居(10)。蒸民乃粒(11),万邦作V(12)。”皋陶曰:“俞!师汝昌言(13)。”
&&& 【注释】
  ①怀:包围。襄:淹没。②昏垫:意思是沉陷,吞队③四载:四种交通工具,指车、船、橇、轿。④刊:砍削,这里指砍削树木作路标。⑤暨:及,和。益:人名,伯益。奏:进。鲜食:刚杀了的鸟兽。(6)决:疏通。距:到达。(7)浚;疏通。欧法(qbon kodi):田间的水沟。 (8)稷:人名,后稷。传说他教人们播种庄稼。(9)艰食:根生的粮食,指谷类。(10)懋:用作“贸”,懋迁的意思就是贸易。化居:迁移囤积的货物。(11)粒:立,意思是成,定。(12)作:开始。V;治理。(13)师: 用作“斯”,意思是这里。
&&& 【译文】
  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 【读解】
  我们从小就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说,现在 我们读到的是大禹自己谈如何整治洪水。听了他的叙述,我们不由得赞叹:“真神奇!”然后仔细一想,不要由此产生误会。
  如果真有大禹整治洪水这回事儿,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事 儿他一个人干不了!这道理就像拿破仑在阿尔卑斯山上望着追赶他的敌军时明智地说的,要是没有面前这些敌人,他成不了英雄。大禹是治水的英雄;但是没有洪水,没有众多的人齐心协力,他也成不了英雄。
  把大禹治水的事说出来写出来,是想说明圣人君子不要忘记为民造福。做官是通过治理人民来为人民造福,为民除害也是为民造福,殊途同归。可是还要补充一点,想一想是谁来为圣人君子造福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脑筋急转弯儿。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
文章录入:szf98&&&&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翻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翻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翻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是古代封建礼教 每前面的一个字是名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作……看待” 例如,君君,是说把皇上当作皇上来看待,对皇上要有君臣之礼. 也可以说,做皇上要有皇上的样子,做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以此类推.有帮助记得好评,新问题请重新发帖提问,这里不再回答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臣不可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