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人民政府网十里铺街道办对于苏王村村不举行选举是怎么一回事?

西安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 新华网陕西频道 --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西安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5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一批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发布时间:
10:43:18   来源:西安日报   【】【】【】 &&&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20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大会授予27个全国文明城市(区)、899个全国文明村镇、1794个全国文明单位,继续保留23个城市(区)的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称号。西安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西安市户县县城、长安区东大街道办事处祥峪沟村、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刘寨村、户县甘河镇胜利村、灞桥区十里铺街道办事处苏王村等5个村镇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庆龙凤园社区、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国家税务局(机关)、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西安市第四医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西安市地方税务局高新分局、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五研究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西安邮政中心局等单位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欣 闻)&&编辑:杨喜龙请点击进入
发言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全球重大新闻,及时了解;陕西突发大事,快速掌控;权威民生资讯,抢先知晓……第一时间掌握新闻资讯,敬请订阅《新华快讯》手机报。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XH到,资费:1元/月。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稿件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社会法制?科教文体?视
片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p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网陕西频道灞桥区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归属古杜柏国,亦称荡灞桥区政府杜管辖。时期(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周都丰镐的近畿之地,东接骊戎部族,西近镐京,南连弭侯、杜柏二侯国,北隔渭水与毕(侯)国相望。周惠王姬阆十八年,秦穆公元年(前659)筑霸城(即芷阳)。秦庄襄王因芷阳宫而置芷阳县。区境在其辖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行郡县制,在都城咸阳设郡一级内史,芷阳属内史管辖。时期(前206~8),分全国为103郡。汉文帝七年(前173),在区南部狄寨原为其母薄太后筑陵,置南陵为县,南陵县治在狄寨街西南大康村北。今狄寨、红旗及霸陵三乡南部均属南陵县管辖。汉文帝九年(前171),又在薄太后陵北为其营建霸陵,遂改芷阳县为霸陵县。今区中、北部均属霸陵县管辖。太初元年(前104),将秦内史地改置京兆尹。霸陵、南陵二县隶属京兆尹。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因其父刘进的墓地奉明园筑于今西安市东郊韩森寨而设置奉明县,今区十里铺乡在其辖区。平帝元始四年(4)撤销奉明县,辖地仍归长安县。灞桥区新莽天凤二年(15),王莽更霸陵县为水章县。
汉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23)),复水章县为霸陵县。
东汉时期(25~220),霸陵县仍归京兆尹管辖。时期(220~280),曹魏占据中国北部地区,实行州、郡、县制度,区境所在的关中地区属魏国雍州之地。
三国魏正始五年(244),改霸陵县为霸城县,后属西晋雍州之地。时期(420~589),关中地区为北魏、西魏雍州之地,霸城县属京兆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将长安县东部分设万年县。
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废霸城、杜城二县入万年县。时期(581~907),杨坚开皇三年(583)改万年县为大兴县,隶属京兆郡。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复大兴县为万年县,隶属以京兆郡更名的京兆府。武德七年(624)废芷阳县入万年县。
唐天宝七年(748),改万年县为咸宁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咸宁县为万年县。时期(907~960),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万年县为大年县。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大年县为万年县。
宋朝时期(960~1279),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改万年县为樊川县。(宋时)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复樊川县为咸宁县。
元朝时期(),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行政体制,设陕西四川行省,后改为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后再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咸宁均为其辖地。
明朝时期(),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咸宁县遂为府辖地。
清朝时期(),实行省、道、府、县四级行政体制,咸宁县隶属西安府。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2月撤销咸宁县,将其辖地并入长安县,将清代县下各社改为仓、仓设乡约、坊设地保、村设地方。民国时期灞桥地区一直属长安县管辖。
民国2年(1913),撤销咸宁县,将其并入长安县,将清代县下各社改为仓,区境内有韩森、斡耳垛、沙谷堆、路家湾、惠家庄、曹家堡、狄寨、北辰、务庄、新住、沙河、中原、山李、皂渠、东陵等15个仓。民国24年(1935),长安县在灞桥区境内设元兴乡、狄寨乡、韩森乡、灞惠乡、曹堡乡、新东乡、新西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元月设置西安市灞桥区。
日,西安解放。6月3日,长安县在灞桥区境内设立灞桥区灞桥、新筑两个中心区和狄寨、韩森、曹堡、新东4个区。7月,撤销中心区建制,合并成立狄寨、灞桥、曹堡、新筑4个区,并相继组建乡政权。狄寨区下辖一乡(迷鹿)、二乡(车村)、三乡(大康村)、四乡(南枝村),五乡(狄寨街)、六乡(金乎沱)、七乡(马渡王)、八乡(任家坡);灞桥区下辖一乡(鲁峪)、二乡(车丈沟)、三乡(惠王村)、四乡(岳家沟)、五乡(赵庄)、六乡(豁口)、七乡(读书)、八乡(务庄)、九乡(上桥梓口);曹堡区下辖一乡(赵家庄)、二乡(神鹿坊)、三乡(江村)、四乡(神峪寺沟)、五乡(郭家滩)、六乡(水沟)、七乡(官厅)、八乡(席王)、九乡(香王)、十乡(刘村);新筑区下辖一乡(瓦盆于)、二乡(杨南村)、三乡(疙瘩庙)、四乡(马寨)、五乡(邹家村)、六乡(炭家庄)、七乡(西庄)、八乡(新寺)、九乡(仓门)和新筑市等36个乡和1个市以及西安市第十区下辖的一乡(尹家街)、二乡(十里铺)两个乡,共38个乡,1个市。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境内基层政权组织分别由长安县人民政府和西安市第十区人民政府领导。
1950年4月,曹堡区撤销,将6个乡划归狄寨区,4个乡并入灞桥区。1951年6月,区划调整,将新筑区下辖的9乡1市调整为13个乡。西安市第十区所辖的两个乡未变。
1954年2月,狄寨、灞桥、新筑3个区依次改称长安县第四、第五、第六区。西安市十区所辖的两乡未变。
1955年1月,西安市辖区扩大,将长安县所辖第四区的一部分共6个乡和第五区12个乡划归西安市,成立西安市灞桥区。当时尚未划归灞桥区管辖的区乡仍由长安县和西安市长乐区(第十区改称)管辖。灞桥区下辖18个乡。4月,将原来的18个乡调整为14个乡;5月,长安县第四、第六区改称狄寨、新筑区。
1956年5月,灞桥区将14个乡合并调整为6个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长乐区将第一、二乡及部分村庄合并为十里铺
乡;长安县撤销狄寨区,将所辖6乡合并为狄寨乡。1957年7月,将长乐区撤销并入灞桥区,所辖十里铺、等驾坡、韩森寨3个乡改归灞桥区管辖。8月,撤销
韩森乡,成立韩森寨、胡家庙、沙坡3个街道办事处。灞桥区共辖8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9月,灞桥区在8个乡和4个办事处的基础上,建立红旗、红星、红光3个农村人民公社。同时长安县的狄寨乡和新筑区分别建立狄寨人民公社和新筑人民公社。同年10月,狄寨公社划归灞桥区,并入红旗公社。12月,长安县新筑公社和高陵县耿镇公社划归灞桥区管辖,合并为新筑人民公社。1960年5月增设纺织城公社,下辖8个工厂家属管理区;官厅管理区并入席王管理区;岳家沟、鲁峪两个管理区合并组成洪庆人民公社农场。7月,十里铺管理区并入胡家庙公社。
1960年5月实行城市人民公社化,灞桥区撤销红旗、红光、红星3个农村人民灞桥风雪图公社建制,分别成立纺织城、长乐、洪庆3个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4月,公社规模划小,灞桥区4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5个人民公社。1962年1月,洪庆人民公社增建庆华人民公社,6月撤销,并入洪庆。7月将胡家庙公社划入新城区;东关公社划入碑林区。1963年9月,耿镇回归高陵县,由原耿镇、新筑、水流3个公社的部分村队组成新合公社。
1964年10月,将碑林区的兴庆公社划旧灞桥区。1965年10月,灞桥区建制撤销,将韩森公社、纺织城公社划归新城区。其余各乡划归西安市郊区管辖。
1966年5月,灞桥区内10个农村公社和纺织城公社仍分别归西安市郊区和新城区领导。10月,洪庆、水流、新合、十里铺、席王、狄寨、毛西等7个公社依次更名为红星、火炬、永红、向阳、曙光、红原、立新公社。1968年2月至10月,各公社陆续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2年5月,改名的7个公社恢复原名。
1976年10月~1980年3月,灞桥、洪庆、新筑、水流、新合、十里铺、红旗、席王、狄寨、毛西等10个人民公社革委会仍归西安市郊区革委会管辖,纺织城人民公社革委会仍归新城区革委会管辖。
1980年4月,灞桥区建制恢复,纺织城街道办事处由新城区划归灞桥区。5月,将各公社革委会改为管委会。1984年5月,将各公社改为乡。日,将灞桥、洪庆两个乡改为镇。1988年11月将毛西乡更名为“霸陵乡”。至1993年12月,灞桥区下辖8个乡(新筑、水流、新合、十里铺、红旗、席王、狄寨、霸陵)2个镇(灞桥、洪庆)1个街道办事处(纺织城)。229个行政村、427个自然村、27个居民委员会、58个家属委员会。
1996年,灞桥区面积322平方千米,人口41.1万人。辖5个街道、3个镇、3个乡:纺织城街道、洪庆街道、红旗街道、席王街道、十里铺街道、新筑镇、灞桥镇、狄寨镇、新合乡、水流乡、灞陵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494084人,其中:纺织城街道95596人、十里铺街道45830人、红旗街道55513人、席王街道42585人、洪庆街道67649人、狄寨镇35016人、灞桥镇50018人、新筑镇39154人、灞陵乡20717人、新合乡21227人、水流乡20779人。
2001年末,撤销灞陵乡,并入席王街道;新合乡、水流乡合并为新合镇。灞桥区辖5个街道、4个镇:红旗街道、席王街道、纺织城街道、洪庆街道、十里铺街道、狄寨镇、新筑镇、灞桥镇、新合镇。
2004年,根据西安市政府《关于撤销灞桥区灞桥镇等4个镇建制设立灞桥等4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市政发[2004]88号)精神,经灞桥区政府日第七次常务会议研究,撤销灞桥、新筑、新合、狄寨4个镇,分别设立灞桥、新筑、新合、狄寨4个街道,属区政府派出机关。各镇政府改为街道办事处后,其行政区域和办公地址不变。9月1日各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灞桥区下辖9个街道:纺织城街道、十里铺街道、红旗街道、席王街道、洪庆街道、狄寨街道、灞桥街道、新筑街道、新合街道。街道
行政区域代码下辖地区
纺织城街道
向阳、六棉、五环、四棉、三棉、一印、纺医、向民、纺星、电建等10个社区居委会,枣园苏、枣园刘等2个村委会十里铺街道
十里铺、长乐坡、长石、华清园等4个社区居委会,草南、草北、张家坡、黄家坡、高楼、尉家坡、长乐坡、小寨、张家湾第一村、张家湾第二村、十里铺、董家门、尹家街、米家崖、蒋家湾、李家堡、周家坡、苏王、老人仓、杜家街、秦孟街、杨家湾等22个村委会红旗街道
陕水、红旗水泥厂、电力机械厂、半坡等4个社区居委会,南江、常家湾、赵家庄、高桥、神鹿坊、湾子、三殿、神峪寺沟、穆家王、马家沟、五星等11个村委会席王街道
唐都社区、车站社区、电厂社区、汽配社区、空军工程大学、西安市机瓦厂等6个居委会,唐家寨、苏家营、水沟、堡子、永丰、梁家街、安家、香王、新寺、曹堡、上庄、下庄、董家、南程、席王、卞家、闫家滩、草滩、柴马、柳巷、官厅、汪新寨、南牛寺、郭渠、北牛寺、安邸、陈家坡、东蒋、东李、东张坡、高家沟、何家街、寇家、刘村、龙湾、马渡王、马家湾、马什字、毛东、毛西、毛窑院、莫灵庙、任家坡、三杨坡、石家道、塘坪、王家坡、魏家巷、西蒋、西李、西张坡、肖家寨、杨圪塔、赵巷等54个村委会
洪庆、庆华、向阳等3个社区居委会,栗沟、野鸡胡、常王、水泉子、阴坡、丁张胡、上鲁峪、下鲁峪、郭李、安家、车丈沟、唐刘、王柯寨、吴肖亚、新兴、燎原、王村、岳家沟、枣官瓦、街子、砚湾、东候、西候、惠东、惠西、路家湾、田王、赵东、赵西等29个村委会
交大思源培训学院居委会,狄寨、寨子、迷村、杨家沟、南枝白、南枝魏、鲍旗寨、北大康、狄村、东车、杜陵、江村、金星、南大康、南寨、牛角尖、潘村、庞家、塘村、五一、西车、夏寨、小康、新华、姚家沟、张洪寨、张李等27个村委会
建材、核锻、灞桥街、朝阳等4个社区居委会,白庙、东渠、读书、段家、方家、郝家、黄邓、豁口、康家、刘家底、吕家堡、秦家、上桥、邵平店、宋围、雾东、雾西、西渠、下桥、香湖湾、香阳、歇驾寺、谢二、谢一、熊家湾、灞桥堡、灞桥街、卞家、小寨、新兴等30个村委会
新筑社区居委会,半坡、北舍、仓门、东王、高寨、贺韶、解放、骏马、兰家、陆东、陆西、南陈、南吴、潘罗、三合、三里、上双寨、围墙、西王、西庄、下双寨、新寇、新农、新寺、杏园、杨贺、杨庄、于家、骞村等29个村委会
党家、东唐、贵王、和平、侯家、呼家、李家、罗百寨、马寨、陶家、肖闫、新合、展家、班家、草店、东阳、兰家庄、南郑、三郎、深渡、水流、西堡、兴南、余家、滋合周等25个村委会
地理位置灞桥区地处陕西关中盆地中部,西安城东部,系西安市西安半坡博物馆辖区之一。区政府位于西安市东郊12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9′~109°16′,北纬34°10′~34°27′。东与临潼、蓝田两县接壤,西与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相连,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渭河与高陵县相望。地质地貌灞桥区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具有山、坡、川、滩、塬的多样性地半坡国际艺术区貌特征,包括三个类型区,其中北部为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区,东南部为台塬区。
白鹿塬区域地质构造属于渭河断陷形成的阶梯式下降复式地堑,阶地台塬沟堑内以砂孵石、砾石及土状堆积物为主,并有丰厚的新生代沉积。台塬上区地形平缓,地势北高南低,以农业用地为主,地形由南向北依次递减至沟沿,沟顶海拔600m~750m,沟底海拔160m~600m之间,长度约3公里,坡度约30°左右,地面切割成的沟谷长度约为m/km2。土壤类型以黄垩土、白垩土、褐色土以及少量的红色土,有机质丰富,保墒性能好,但是透气性差。气候特征灞桥区属于暖区,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夕阳优越。年平均降雨量635mm,日照时间为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13.3℃,极端最高气温为41.7℃,绝对最低气温为-20.6℃。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年无霜期202~208天。年初霜日期为11月1日以后,终霜期为4月1日以后。风向频率(静风频率)为30%左右,平均风速为2M/S。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全年适于旅游的天数为290天,其中最佳的旅游时节为3月中旬至6月底、8月初至11月中旬,约210天。
矿产灞桥区内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8种矿产,构成矿床2处,矿点10处,矿化点6处。其中,金矿化石英脉宽约1.5米,出露长10米,含金量2.2克/吨;石墨矿体1500米长,200—250米宽,平均厚度111.47米,储量9325.9万吨,矿物产量640.1万吨,属大型石墨矿床;铸型沙矿断续出露达1000多米,可采厚度2—4米;建筑材料用粘土矿,分布面积约98.2平方公里,蕴藏量4亿多立方米;另外,肪石英、花岗岩、泥岩、细沙岩、方解石、云母等矿体也均有一定开发价值。区内地热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已打出热水井10多眼;白鹿塬矿泉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有用矿物质含量高,有益元素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生物灞桥区内鲸鱼沟(亦称荆峪沟)为当地自然名胜,沟首自蓝田县安岱场村,沟尾至灞桥区高桥乡,总长度约15公里。此地沟壑纷歧、溪流曲折、翠竹丛生、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塬上植物以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以及蔬菜、瓜果、药材等经济作物。沟坡上部的坡阶地生长着枣子、石榴、杏子等;沟坡下部为成片生长的竹林和竹树混合林,间生核桃、杏树等杂果林和次生林;支沟内生长有酸枣、刺槐、灌木等次生林及花草。沟坡的林木茂盛,植被覆盖状况良好。
沟坡内的动物资源主要有麋鹿、野兔、野猪、野牛、野鸡、喜鹊、黑头鹤、麻雀等。水“八水绕长安,灞桥据其三”,灞桥区内灞、浐、渭三河交汇常流,流长60公里,流域面积170多平方公里。其中,渭河在区内流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灞河在境内流长约34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浐河在区内流长约11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区内浐、灞、渭三水是西安市水源地之一,年过境客水总量达64.02亿立方米,加上1.8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储量,累计65.8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距今6000年前,远古先民们就在半坡一带活动,繁衍生息。建国前,从清开始,人口呈增长趋势。据资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咸宁县有231530人,其中灞桥域内12个仓,68409人。民国38年(1949)灞桥域内为136211人。建国后,随着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总量迅猛增加。1955年全区总人口为176640人,1993年总人口已达408932人。38年增加232292人,平均每年增加6112.9人,年平均增长率14.95‰。
建国初,生育无计划是人口增长快的原因之一。50~6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只限于一般号召,进行宏观上的宣传教育。
1980年区政府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和负责。1982年全区共做各种节育手术20472例,相当于前3年的总和。
1984年全区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而农村乡镇人口出现失控,自然增长率为12.51‰,比1983年回升1‰,比当年计划多出生3025人。区政府采取坚决措施,各乡、镇狠抓落实。年底,全区育龄妇女采取各种措施50578人,节育率89.7%,少出生15625人。
年,区委、区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采取措施。全区连续六年完成人口计划指标,1993年,灞桥区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据《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5],截至日零时,灞桥区人口595124人。
2012年末常住人口60.16万人。户籍人口52.4万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男性25.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9.4%;非农业人口24.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7.3%。全年出生率10.74‰,死亡率6.09‰,人口自然增长率4.65‰。
1955年1月,灞桥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80年9月选举产生区常务委员会(简称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民政府领导、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至1993年,区政权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历届政府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各次会议作出的决议认真组织实施。为振兴灞桥经济,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区委书记:汪文展;政府区长:贠笑冬
“十五”期间,灞桥区GDP年均增长12.6%,2005年末达到43亿元;固2009年,灞桥区举办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2亿元,是“”期间的6倍,年均增长43.1%,创历史最高;财政收入达2.6亿元(老口径),年均增长18.7%。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实现“”目标。
2012年,灞桥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3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8870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0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34.69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82.53亿元,增长15.2%。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18.1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4%,比上年提升1.41个百分点。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半坡类型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址和米家崖、长乐坡等地的陕西龙山文化遗址表明,灞桥境内是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最早,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西周时,在浐、灞、沣、涝诸川和周原等农业发展地区,推行了先进的休耕制以代替落后的撂荒制。秦统一六国后推行土地私有制度,提倡“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秦亡后,楚汉相争,关中战乱不断,区境内农业生产一度受到严重破坏。
汉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令修漕渠,接纳浐、灞诸水,不仅可漕运关东粮米入京,还可灌溉渠下民田万余顷,使区境北部新筑一带土地得以灌溉。西汉末年,政治腐败,豪强兼并土地日益严重,加之兵连祸结,人民颠沛流离,区境所在的关中地区地旷人稀,土地荒芜,农业由盛转衰。东汉初年,马援率“宾客”屯田上林苑,使区境内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才逐渐得以复苏。西晋以来,关中戎狄居半,为各民族大融化时期,昔日西汉王朝的皇陵禁地霸陵原,因狄人的居住而得到开发。唐王朝为了满足京师对粮食的需要,一再加强漕运,对通过区北部的广通渠不断进行修浚,渠侧农田尚可获得灌溉之利。
清代初期,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缓和了土地关系,今席王阎家滩和洪庆山区逐步垦为农田。水流、新合乡境土地被开垦利用,农业较快的得到恢复和发展。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关中连遭大旱,田地多半荒芜。民国30多年间,灞桥区境在旧制度的统治下,农村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变化不大。据资料载:1936年,区内沿灞河仅有灌溉土地面积6775亩,沿浐河有灌溉土地8350亩。直至1949年统计,有耕地357200亩,夏粮亩产81.5公斤,秋粮亩产81.4公斤,棉花亩产24公斤。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区内农村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粮食总产、棉花总产和生猪饲养量分别从万吨、1060吨和3499头增至万吨、1523吨和5399头。1958年9月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平二调”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使农村各项生产遭受严重挫折。再加上60年代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年全区粮棉产量低于1949年水平。经过1962年~1964年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生产积极性,1965年,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区粮食总产、棉花总产分别达5.39万吨、963吨。
1966年开始的“”,在大批“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唯生产力论”和“物质刺激”中,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被破坏;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中,社员的家庭副业和一些集体的工副业被取消和限制;在大搞“政治评工”中,按劳分配被削弱,“大锅饭”却加强了。区农业生产又一次遭到严重挫折。粮棉产量低于1965年水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农村各种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使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1993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值、总动力、各种拖拉机、配套农具及农用载重汽车已逑1.05亿元、18.4万千瓦、3171台、3078部和940辆,是1980年的6.2倍、2.90倍、2.70倍、24倍和5.9倍。农民个人经营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已达55台。机耕地、机械播种和小麦机收面积已达21.47万亩、8.5万亩和4.45万亩。农业总产值达1.83亿元,粮食总产7.9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970元,是1980年的5倍。
2012年,灞桥区完成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24.56亿元,较上年增长6.4%,实现增加值16.08亿元,较上年增长6.5%。工业考古发现,在6000年以前,新石器时期,半坡先民发明制陶术西安金融商务区。
民国时期,个体手工业逐步得到发展。建国前夕,灞桥区内有金属铸造、陶瓷制品,竹木器加工、纺织等工业生产。年,区内个体手工业98户,合伙经营的10户,从业人数180人,年产值18.1万元。有金属制造、橡胶加工、陶瓷、木材加工、纺织、缝纫、弹花、轧花等行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组成合作企业。1958年,区工业科接管了4个合作社和3个合作小组。至年底,发展国有企业7个,合作工厂15个,合作社7个,为区级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年,大办工业掀起热潮,区、社工业星罗棋布,区级工业26户、社办企业203户,区社两级从业人数达12994人,产品259种。1961年,工业总产值152万元。但由于加工工业的发展超过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原材料供需紧张,加工型企业“找米下锅”,互争原材料十分严重,产量、产品连年下降。1962年,工业总产值126万元,比1961年减少26万元。
1964年,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结合企业实际,实行关、停、并、转。先后撤销工业企业8个,并转移交31个,精减人员2655人。根据管理企业性质决定,成立了区手工业管理局。是年辖企业19户,其中手工业合作工厂1户,手工业合作社7户,公社工业11户,工业总产值121万元。1965年,工业总产值190万元。
1965年,合并为西安市郊区时,原灞桥区区属工业一并移交西安市郊区工业交通局管理。1978年,境内工业总产值4377万元,利税251万元。1980年4月区划调整时,按区域划归灞桥区的企业有砖瓦厂、轮胎翻修厂、农业标准件厂、能源机具制造厂、胶木电器厂、保温材料厂、汽修厂经理部、一运司、交管站、新城区交一厂、五金厂、棉毯厂、马钢厂、拔丝厂、制线厂、无线电22厂、二运司、服务总厂等,有职工3246人,其中固定资产2258.52万元。这些厂大部分起源于驻地各大厂的家属工厂,占地面积小,厂房简陋、设备陈旧,职工文化水平低,没有定型产品,多属为加工性企业,缺乏竞争能力,年产值、利税一直徘徊在低档水平。1980年,工业总产值5473万元,利税326万元。1981年,工业总产值3921万元,利税276万元。1982年,区工业局系统提出“保四争五”(即工业总产值当年增加4%,第二年增加5%)的口号,年产值1326.98万元,较上年增长4.52%,利税111.4万元,较上年增长4.6%。但没有在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企业仍处于艰难境况,正如职工所说:“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大年年有,“找米下锅”难糊口,保四争五为满足。”
1983年11月,区工业局改为区经济委员会,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直属企业为重点,整顿、调整基层领导班子,推行承包责任制,经济趋于回升。1987年6月,恢复区工业交通局以后,由于领导原因,经济一直下滑,亏损户一年比一年多,亏损金额一年比一年大,企业陷于低谷。区拔丝厂无能为力,被红旗水泥厂兼并。1988年,区工业局系统有企业19户,其中亏损3户,占企业数的15%,亏损额65.99万元。1989年,亏损7户,比上年增加4户,亏损额70.6万元,比上年上升6.99%。盈利额:1988年为82.43万元,1989年为65·08万元,1989年比上年下降21.1%。1990年亏损额45.74万元,比上年的70.6万元下降35.3%,利润额43.5万元,比上年的60.08万元下降33.2%。1989年利税总额为100.85万元,比1988年的184.41万元,下降45.4%。
1991年,工业局更换领导人,增强服务意识,对企业简政放权,自主经营。1991年上半年,先后多方筹措资金714.9万元,用于企业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的急需,使企业增强了活力,转危为安。企业盈利总额:1991年为28.54万元,1992年为56.68万元,较上年增加98.58%。1991年利税149.1万元,万元,较上年增加41%,万元,较上年增加6%。
1993年末,工业企业职工人数44462人(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从业人员35043人,城镇个体工业201人)。企业职工人数中,国有工业企业职工175人;集体工业企业职工9043人。
2012年,灞桥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05亿元,较上年增长17.6%。其中:轻工业总产值43.1亿元,下降0.57%;重工业总产值231.95亿元,增长2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品产销率98.77%。分行业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132.04亿元,增长32.6%,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8%,增速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建国后,从1952年开始,国家相继在灞桥区境内建成棉纺织、印灞桥夜景染、水泥制品、机械,电力建设等10余家大中型企业。职工、家属有8万人,形成城区。该区域因纺织印染等厂最早集中连建,面积大,人口多,故曰纺织城。1955年7月,灞桥区政府迁至纺织城。当时区人委第四科主管城市工厂建设的协调征地和青苗赔偿工作。1965年西安市郊区成立后,纺织城归新城区管辖。1980年恢复灞桥区后,纺织城又划归灞桥区管辖。区政府仍设在纺织城,成立劳动建设局,1984年,改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十五”期间,灞桥区拓宽改造了咸宁路浐河桥、华清路浐河桥、战备路灞河桥、灞桥老桥。建成了纺渭路、草临路,拓宽改造了水安路、纺南路。改造了一批背街小巷,打通了一些断头路,累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和交通道路290公里。实施了主要干道点亮工程。扩大了气、暖、水管网覆盖范围,埋设了纺织城、田洪正街雨污管道,开工建设第三污水处理厂。
2012年,灞桥区新建、扩建、优化市政道路50余公里,交通道路83公里。312国道纺织产业园段、客运站北路等9条市政道路竣工通车。新建自来水管网8.3公里,雨污管网54公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永丰村、柴马村、东侯村、西侯村安置楼开工建设,枣园刘村、李家堡村、香王村、王村安置楼主体封顶,草北村实现整体回迁,全年安置楼新开工面积23万平方米,竣工30万平方米,回迁群众865户。41个新农村重点村完成投资9400余万元,硬化村内道路6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100盏,新建广场7.7万平方米。打通纺建路等5条断头路,修建停车位400余个,增设交通指示牌80余块,增设红绿灯4处。环境保护灞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从1973年开始,由原设立的西安市郊西安世博园区环境保护办公室管理。1980年区划时,设立“灞桥区环境保护办公室”。1981年,成立区环境监测站,有职工16人。主要从事全区范围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1983年,合并成立灞桥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负责辖区内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乡镇设环境保护专(兼)职干部。各大厂、科研单位设有环保处、室、监测站等专门机构。
“十五”期间,灞桥区加快了浐、灞河城市段,灞河入渭段,浐灞三角洲治理,累计投资5亿多元,以广运潭为标志的生态治理项目加速,治理河堤达24公里,建设橡胶坝8座,形成万亩流动水面。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综合治理小流域50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1%,绿化面积17.9万亩,形成了红旗坡、洪庆山、狄寨塬、灞河入渭段等生态林及西蓝、西阎、西临、绕城高速绿色通道。
2012年,灞桥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年好于国家二级标准(良好)以上的天数304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14毫克/标立方米,较上年下降7.0%,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39毫克/标立方米,较上年下降2.5%,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44毫克/标立方米,较上年持平。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值为55.6分贝。
6000年前,半坡先民绘制的鱼纹彩陶、书写的113个刻划符号(最早的汉字)、创制的乐器陶埙等充分说明灞川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先秦开始,不断有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歌咏灞桥。出土的秦汉碑碣墓志、瓦当、印玺上的刻文是早期的书法艺术,唐朝时,灞桥境内的长乐坊是当时宫廷最大的教坊之一。清末民初流传在民间的社火、锣鼓,至今仍在逢年过节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民国时期,程西铮的新文化思想和《革命诗选》是境内早期的作品。民间故事、传说轶事、歌谣在区境内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境内文化事业逐渐兴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呈现出一派兴旺繁荣景象。区、乡、村成立文化馆、站、室三级文化网;工厂、企业单位成立文化宫、俱乐部。举办锣鼓大赛、民间社火表演、戏剧表演、文艺会演等活动,丰富和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截至2012年底,灞桥区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9个,社区(村)文化室152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1个,共享工程文化站基层服务点4个,农家书屋234个。全区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02名,全民健身路径121套,晨(晚)练点58个,健身气功站点7个。方言灞桥区所辖各乡、镇、街道原属长安县(现长安区),建国后先后划归西安市。灞桥方言实际上就是长安方言,或称西安方言。当然,它同现今长安县或西安市其它区的方言还有一些区别。灞桥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是发音咬字重,声音短,调子低,方言词汇十分丰富,并存在着大量结构简练、生动幽默,具有地方特色的谚语、歇后语、俗语等。风俗灞桥区位于城郊结合处,因地形复杂,有原、川、台、山,社会习俗有所不同。在民间流传着“十里风俗不同”的说法。狄寨、红旗、霸陵3乡历属长安区管辖,其习俗基本与长安区相同。洪庆及霸陵部分村与蓝田县习俗相近。席王、十里铺、纺织城、灞桥镇与西安区其他区类似。原北三乡的新筑街道、新合街道、水流乡(后并入新合街道)及灞桥镇的部分村庄因外来户多,习俗与其它各乡、镇、办又有所不同。如其它各乡、镇、办基本都是大年初一为“过年”,而北3乡是大年三十为“过年”。但因长期相处,相互交往,社会习俗逐渐形成大同小异,基本相近。
科技在6000多年前,半坡人已将陶甑这个结构既简单,然则使用方便,又非常科学的器物,通过蒸汽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产于汉武帝年间(前140~87)用大麻和苎麻纤维制成的“灞桥纸”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民国时期,灞桥境内生产落后,民不聊生,科技不兴。
建国后,年底,灞桥区政府无科技职能部门,宣传部有1名干部兼管科技方面工作,农业局下设农科、
农机、畜牧、林业4站,负责农业科技和普及工作。1965年郊区人民委员会设科技科,后更名为科技局、衬委、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郊区总站,片上(灞桥系东片)设分站。1980年4月灞桥建区后,设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协与科委合署办公。1987年7月科协独立。农业除“4站”外,又相继成立种子站(1983年改为种子公司)、葡萄站、农经管理站、水产站、园艺站、蔬菜种子公司,多种经营办公室等。大的生产队设立试验站,水流东阳、红旗五星、三殿等试验站均承担省、市小麦、棉花、蔬菜栽培和育种区域化试验任务。至1984年,全区形成了“八站”、“二司”、“一办”全方位、多功能为农业生产服务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科技网络体系。
年,共列重点科研推广项目151项,获区级以上成果奖53项。多种经营基本形成了葡萄、、渔业、蔬菜、奶牛、、小杂果等副食品基地,并具一定规模。尤其是葡萄基地出现15个专业村,3100个专业户,形成席王乡道北和新筑杏园村两个具有影响的鲜食葡萄辐射中心。全区至1993年底,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565人,其中高级职称90人,中级职称383人,初级职称2592人。科协下设19个专业协会,汇集各类科技人才。驻区科研单位5所。1988年区政府从驻区工厂、研究所为区、乡两级聘用12名科技副职、科技顾问,不仅为全区科技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为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012年,灞桥区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3项,其中区级科技计划项目40项,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13项。全年争取国家、省、市资金656万元。全年申请专利量317件,专利授权量212件。培育市、区科技示范户22户,下派科技特派员22人。选址、建设科普文化墙6处,共计675米,建设标准化科普画廊3个,共计30米,当年建成了12个农村科普宣传栏。社区科普大学完成课程60期,听讲近2400人次。科普之春宣传月共开展72项重点宣传活动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达2560余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9期,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接受现场义诊和咨询6500人,受教育的群众逾9万人。教育建国后,1955年元月,灞桥区初建时有小学78所,在校学生13449人;中学1所。1958年,小学由78所发展到141所,在校学生31993人。新建中学10所,在校学生5994人。王村、小村庙小学还附设了初中班,有民办中学3所,农业中学5所,学生841人。全区城乡有幼儿园426所,入园儿童23210人。学校大办工厂、农场,劳动教育有所加强,但却忽视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一教育规律。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全区中小学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恢复和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至1965年,灞桥区有小学141所,在校学生63022人。有中学15所,在校学生13645人。有幼儿园20所,入园儿童6218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冲击,遭到了破坏。1970年盲目大办中学,许多小学纷纷设戴帽初中班,一些条件不足的初级中学也办成了完全高中,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之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逐渐恢复了生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和加强中小学领导班子,选拔一批优秀教师担任学校领导。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1982年11月~1983年夏,对全区民办教师进行整顿考核,并在全区教师中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为改善办学条件,发动广大群众集资修缮危漏房舍。据统计,1982年,社队群众集资98万元,国家投资28万元,共计126万元,修缮危漏校舍10960平方米,新建校舍2860平方米,添置5万余元的教学设备,为普及初等教育奠定基础。
1984年,中共灞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中间突破、两头延伸”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中间突破”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头延伸指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学前教育),促使灞桥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过全区人民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灞桥区于1984年10月首先实现了“一无两有”(一无两有指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木制课桌凳)普及了初等教育。1985年春,改革了小学管理体制,实行了区、乡、村三级办学,区乡两级管理体制,人权、财权全部下放乡(镇)管理。
截至2012年,灞桥区共有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和职业高中及幼儿园216所,在校学生83944人,教职工6568人。各类民办学校(机构)12所,在校学生8438人;民办幼儿园66所,在园儿童13088人。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人民健康,认真抓好卫生机构建设,培养卫生技术队伍,开展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从1952年起,将分散的中医人员陆续组建成联合诊所。1955年,成立灞桥区卫生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亦相继成立。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将联合诊所个体开业医生改组合并为集体所有制公社医院,城乡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机构被撤并,卫生技术人员下放农村,医疗技术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1980年,恢复灞桥区建制后,加快卫生改革步伐,加强医院专科建设,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创建卫生文明单位活动。重视城乡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创建农村卫生室。区人民医院科室建设和医疗设备得到改善,成为区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逐步形成以骨伤科、精神病科、中医外科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医疗结构和布局趋向合理。
1993年,全区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14个,职工453人,卫生技术人员390人,床位525张,229个行政村全部建起卫生室。驻区单位及其他卫生机构212个,职工1658人,卫生技术人员1380人,床位989张。800毫安X光机、B超、各种纤维内窥镜较广泛地运用于临床诊断。由区、乡、村三级组成的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药检、食品卫生检验、医学检验机构基本配套,人民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截至2012年末,灞桥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37个,其中医院16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人员395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85人;卫生机构床位2094张。
灞桥区内的文物古迹主要有新石器时期的半坡遗址、米家崖遗址、殷商时期的老牛坡矿冶遗址及东周、战国、汉、隋、唐、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遗址23处,墓葬31处,碑刻190件,其它7件。1988年,普查全区文物点244处,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属国家级保护单位1处(半坡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老牛坡、新寺、斡耳垛、米家崖、霸陵、薄太后墓、窦皇后墓等。
灞桥:早在秦汉时期,灞水即筑有桥。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西安世博园修成多孔石拱桥,长约400米,比著名的赵州桥(建于隋开皇十五年)早10多年。此后,历代屡毁屡建。清道光年间,在今址建成石轴柱桥,延用百余年。1958年在原石柱墩的基础上,改建为钢筋水泥桥。自古以来,长安东郊以灞水、灞桥、灞柳闻名于世,形成千古传颂的“灞柳风雪”。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园: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国家AAAA景点。世园会闭幕后,由市委、市政府按照“总体保留、丰富提升、科学利用、惠民利民”的原则,重新打造的“园艺景观、历史人文、生态环保”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和永久性市民公园。
白鹿原:白鹿原距离西安十公里,坡道较缓。白鹿原为历半坡博物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秦为古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也是古帝王将相射猎游乐之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留下了难以记数的辞文华章,唐代诗人讫干《灞上诗》就生动的描写了白鹿原宜人风光。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即以这里为背景。
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灞桥区半坡村北,是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分布面积5万平方米,年,5次挖掘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发现房屋遗址45座,围栏2座,储藏窖穴200多个,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之多。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灞河与渭河交汇口区域,毗邻泾渭湿地浐灞湿地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浐灞生态区规划布局结构“一心三翼”的北翼,整个区域分布在灞河的东西两岸,总规划面积约5.81平方公里,具备典型的河口湿地特征,是浐灞生态区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于日正式开园。
米家崖遗址:位于十里铺乡米家崖村东北600米处高地上,属客省庄第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6年发现,面积约5万平方米。系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安西王府遗址:位于十里铺乡石家街村东,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时所建。当地群众称为“达王殿”,也叫“斡尔垛”,即蒙语“宫殿”或“行宫”之意。今地面尚存王宫正殿台基遗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7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44:4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灞桥区教育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