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柳》中所含的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知识有哪些

李商隐诗歌欣赏指导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李商隐诗歌欣赏指导复习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984.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李商隐 诗 《柳》1.分析“遂”字的妙处?2.析出诗的对比表现手法?3.诗中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李商隐 诗 《柳》1.分析“遂”字的妙处?2.析出诗的对比表现手法?3.诗中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商隐 诗 《柳》1.分析“遂”字的妙处?2.析出诗的对比表现手法?3.诗中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赠柳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注释】:《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巧妙之处.冯浩说此诗“全是借咏所思”(《玉溪生诗集笺注》),大旨是不错的.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萧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李商隐的诗《柳》中所含的物候知识有哪些_百度知道
李商隐的诗《柳》中所含的物候知识有哪些
提问者采纳
抒发情感.全诗二十八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或是借物之形象写人之形象,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浑然天成,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柳”意象的选择.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五个虚词的使用,回味久远.古诗词中的虚词多为衬字,含蓄委婉.巧妙地运用对比.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已,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柳”的形象也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  虚词的妙用.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阳是斜阳.咏物诗当然会涉及到对物的描绘.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既带着昏黄的斜阳.“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春日柳长.没有“如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把柳人格化,言有穷而意无尽、“肯”,煞是好看.后两句写秋天柳叶开始凋零,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  前两句写出春天柳树枝条柔软.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则方法多样了.言近旨远,两者连用.  【赏析】  是一首咏物诗.本是风吹柳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前后对比鲜明,令人感到春光融融、春日之柳的情状,藏锋不露、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又,翠袖绿裙,而这首诗中的虚词则另有妙处,而是赋一“逐”字,含思宛转.第三句一个“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但如何着墨,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蝉是寒蝉.正所谓精雕细琢.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总之,迎风摆动、生机勃勃、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再加上“拂舞筵”三字,左摆右摇,隐而不露.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春风得意.咏物诗大多是借物写人.  对比.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倾诉隐衷”是也、肯,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跃然纸上?诗人把斜阳照柳、生活维艰.这首诗也不例外.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树木由春天翠绿到秋天叶落的季节变化,或是将人之性格赋予物之特点,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春意盎然,托物言志.  如何肯到清秋日.全诗言少意丰.秋是清秋.两句连起来读、如何.  象征.诗人写春日之柳,这里、舞袖飘飘,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曾,少了一层对比,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共有虚词五个,反差极大.  拟人,是本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这一反.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秋蝉在树上鸣叫,  已带斜阳又带蝉,  乐游春苑断肠天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物候知识,但是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
其他类似问题
李商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正文
李商隐《柳》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作者: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李商隐《柳》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婀娜多姿,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仿佛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既然秋色已深,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而眼前只有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
【赏析】: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阅读训练】
(1)全诗写的是“_______”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
(2)首句中一个“____”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宴结合起来。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个“___”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
(3)本来是“____,______”,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如何肯到清秋日”一句的含义。
(5)后两句中,虚字运用得很精妙。第三句“如何”、“____”连用,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尾句“已带”、“_____”,更是层层推进。
(6)诗人通过荣枯变化的秋柳想表达什么?
(7)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4分)
(8)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4分)
(9)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2)舞&&逐
(3)斜阳照着柳枝,秋蝉在柳枝上鸣叫
(4)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有肯捱到秋天来啊!
(5)肯到&&又带
(6)自感迟暮、自叹身世。
(7)&答:“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8)&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9)答: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10)这首诗歌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4分)
(11)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4分)
(10)逐(1分)。运用拟人(1分),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柳枝的轻柔与活力(2分),形象生动可爱(1分)。
(11)前两句写春日之柳充满生机,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1分);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萧条凄凉(1分)。通过对比描绘,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1分),也正是诗人自伤迟暮的写照(1分)。</P[1]&&
文章录入:&&&&责任编辑:&
相 关 文 章李商隐诗中的隐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65;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李商隐诗中的隐喻
李&#8203;商&#8203;隐&#8203;诗&#8203;中&#8203;的&#8203;隐&#8203;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柳枝 李商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