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鲁日古 彝族古代文明文字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当前位置: &
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图1)
电&&&&&&话:
开&&&&&&本:
页&&&&&&数:
字&&&&&&数:
I&&S&&B&&N:2
售&&&&&&价:18.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云南日报网
云南民族古籍演绎人类的记忆1 
 云南日报网 
&&&&自9月25日到明年3月25日,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将举行为期半年的《人类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展》。展览中除表意的实物外,一件件以古老文字记录并印证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和发展进程的古籍,散发出醉人甚至神秘的气息,让人不禁感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多姿多彩,这是迄今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方面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展出。&&&&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回、水、满4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2个民族使用着27种语言和23种文字,是多语种、多文种的“语言文字”王国,也是全球罕见的民族古籍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有着闻名的古滇青铜文化、南诏大理文化、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纳西东巴文化、傣族贝叶文化、藏族康巴文化等保留完整而珍贵的人类文化财富。现已查明全省民族古籍蕴藏量达15万册,口碑古籍数万种,目前已抢救了文献古籍2万余册,口碑古籍1万余种。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云南民族古籍文献正以惊人的速度加剧消失和流失,为促进民族古籍文化遗产的全人类共享,抢救、保护、弘扬云南民族文化瑰宝,本次展览,将唤起全社会对民族古籍文化遗产的关注。&& &&&&“毕摩”手中的彝家文化&&&&彝族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字、宗教和民风民俗的民族。彝文古籍多为土绵纸手抄本,大多掌握在彝族祭司“毕摩”手中。毕摩――彝族的学者,能识读巴蜀铭文,是彝族中较有声望的人。从毕摩的脸上看到的是岁月的沧桑;从他笔下的字迹和他口中吐出的彝族语言,展现的是彝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彝语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是形、声、意统一的表意文字。而彝文字非常好看,每个都像一幅儿童画。彝文史称“爨文”和“韪书”。很多的彝文都是由远古彝人在石板、树皮、肩胛骨、兽皮等平面物上描绘的原始图案演变而来的,一个字就是一幅体现某个具体事物主体骨架轮廓的图画,体现出古彝人能征善战、勤于狩猎、随时准备抗战和守土的特点。&&&&古彝文字来自哪里,与彝族的族源一样是个猜不透的谜,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器皿上的刻画符号与彝文相似,这种刻画符号又相继在巴蜀、江西清江等地的遗址中出现,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巴蜀铭文,曾重金悬赏识读者但无人问津,而彝族的毕摩却能够读出大部分。最令人惊讶的是,按彝文的识读方法竟然能通晓玛雅文字的意义。&&&&究竟彝家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文化,还有多少历史故事呢?只有时间才能为我们一一揭开这个谜底。&&&&世界遗产纳西东巴文&&&&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格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在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后,纳西族现在通用汉文。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又分为三部份,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纳西族东巴文献古籍资源丰富,多以东巴教经籍为主,内容涉及宗教、文学、生产、生活、天文、医药、艺术等方面,是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2003年8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现场书写纳西东巴文&&&&&&&& &&&&彝族文字&&&&&&&& &&&&彝族古籍&&&&&&&& &&&&象形文字&&&&&&&& &&&&图腾&&&&&&&& &&&&毕摩&&&&&&&& &&&&古籍插图△本刊记者&&周文Z/文 △木基元/图
 云南日报网 云ICP备020002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彝族古文字的符号特征与发展规律浅析论文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彝族古文字的符号特征与发展规律浅析论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7:41:2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彝族古文字的符号特征与发展规律浅析论文
官方公共微信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当前位置: &
周易研究2003-6(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帛、今本《易经》今、古文字考(乾至蹇)兼及帛、今本卦辞异文辨析)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周易研究2003-6(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帛、今本《易经》今、古文字考(乾至蹇)兼及帛、今本卦辞异文辨析)(图1)
周易研究2003-6(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帛、今本《易经》今、古文字考(乾至蹇)兼及帛、今本卦辞异文辨析)(图2)
周易研究2003-6(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帛、今本《易经》今、古文字考(乾至蹇)兼及帛、今本卦辞异文辨析)(图3)
周易研究2003-6(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帛、今本《易经》今、古文字考(乾至蹇)兼及帛、今本卦辞异文辨析)(图4)
周易研究2003-6(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帛、今本《易经》今、古文字考(乾至蹇)兼及帛、今本卦辞异文辨析)(图5)
电&&&&&&话:
开&&&&&&本:16开
页&&&&&&数:
字&&&&&&数:
I&&S&&B&&N:
售&&&&&&价:15.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文化酒吧》:四川凉山彝族行(图文/台林珍)少数民族见闻-国际在线-文化频道
|&&|& | &| &| &|
【文化】五光十色的生活& 激情迸发的文字
&【编前语】以下是国际台记者台林珍于2005年走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行记。通过图文的生动记录,让我们看到了彝族人的生活和他们独特的文化。一位彝族老人曲比阿乌说:“我个人认为,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毕摩文化不能丢。如果我有两个孙子,我同意让一个学毕摩文化,一个学现代教育。就像牛儿在四季吃不同的草一样,我想,各有各的味道吧。”闻之不禁让人感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远见,民族文化才得以代代流传,芳华永驻。()
国际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 联系:&&&&?
&&& 图/文 台林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研究彝学的人们
现代彝学研究的发起者郝瑞
  提到彝学,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美国人郝瑞。郝瑞是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的人类学教授。10年前,正是他组织中外学者,在西雅图召开了首届国际 彝学研讨会。此后,研讨会先后在德国、中国召开过,目前已举办了四届,中外 彝学研究者都以能参加这一研讨会为荣。
  郝瑞光头、个头高大,一年中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在中国彝族聚居的四川、云 南、贵州等地度过。在那段时间,人们经常看见他穿一件黑底、镶着红色花纹的 短上衣,行走于彝族乡村。短上衣是彝族男子常穿的,在郝瑞高大的身材上显然 小了些,但他并不介意。
  郝瑞用彝语或汉语与当地居民聊天,很有人缘。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召开 的第四届彝学研讨会现场,郝瑞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20多年前,研究彝族 的人并不多,他选彝学作为他的研究课题,现在,彝族和彝学,都已成为他难以 割舍的“亲戚”了。 “一进入彝学研究,它就变成了我的一个学科,成为我生活的一个习惯 。我写了两本有关彝学的书,都是跟国内彝族学者一起写的,以后还会有。 ”   
  其实,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当时,欧洲的学者、探险家、旅行者、传教士等,在彝族聚居区考察、探险过后,发表了相关的文章,开彝学研究之先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开始关注彝学。不过,彝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受到更多关注,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国内,一些专门的研究院系成立,一批批学者成长起来,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地的人类学、民俗学者,也开始频繁深入彝族聚居区,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
学者与大毕摩曲比阿乌难舍难分
  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佐野贤治先生,因研究彝族宗教多年,并提出了在现代 社会如何传承等观点,目前在彝学界小有名气。佐野贤治先生认为,彝族宗教是 目前世界上保留完好的原始宗教之一,在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后,他发现,这对他 更好认识自己的民族有启示意义。“我觉得,人们往往看不见自己的背后。文化也一样。我是研究日本民俗的,觉得自己的文化应该从外面来看。日本也有原始宗教,我觉得研究毕摩文 化,会使我更深刻地认识日本社会的一些民俗。”  
  佐野贤治先生告诉我们,有一次他在彝族地区考察时生病了, 当地一位毕摩看出他得了病,并医治好了他。他认为,毕摩文化有文字,通过固定的仪式来做,是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结合,应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为加强与中国国内彝学研究者的交流,同时也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彝学,许多 国外学者开始学习汉语、彝语。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马克?本德尔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本德尔先生对彝族诗歌兴趣浓厚,尤其爱听彝族诗人朗诵。他说 ,彝族诗歌,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对自然界的表述非常形象,经常能引起他的共鸣。现在,他正把一些彝族诗歌成英文。
  在中国国内,从学术研究机构到高等院校,从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到彝族 聚居的市、县,有上千人关注、研究彝学。马尔子先生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民 族研究所的负责人,与郝瑞先生一起,为彝学的兴起、发展做过不少工作。他曾 倡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毕摩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集中了彝族地区一大批水平高 的毕摩,出版、整理了相关和。谈到现在的彝学研究,身为彝族人的马 尔子,觉得很欣慰。“一些学者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很好。彝学各个层面都有一些好的 研究成果。语言文字、社会生活、文化,还有一些制度,宗教信仰等方 面,都有很大的突破。”
  马尔子先生说,现代意义上的彝学,已成为一门涵盖彝族历史、科学、传统 文化、宗教、现代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越来越多的学者借鉴了自然 、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学科内容进行研究,使彝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都得到了拓宽。
&&& 西昌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自秦汉始,这里就是西南重镇。由于海拔、气温、日照、经纬度等条件好,加之大气中悬浮物质少,空气透明度大,满月之时,西昌的月亮看起来又大又亮。
  古称建昌的西昌,其月亮与四川清溪古城的风、雅安的雨一起,被称为三绝,即所谓“清风雅雨建昌月”。
  我勿勿经过西昌,只去了邛海边,租船游玩了一下午。 (文末附清晰大图)
彝族工艺品――
每到傍晚,会有许多人来邛海边吃烧烤
邛海边,山水相依
邛海边,有一个巨型百褶裙
百褶裙 演绎彝族女子一生
&&& (文末附清晰大图)
百褶裙在彝族聚居的中国西南地区,你经常可以看到穿着百褶裙的女子。彩色的裙袂,流动的褶边,和着彝族女子婀娜的脚步,摇曳出千种风情,万种韵味。
盛装的彝族女孩彝族女子不论老少,都以穿百褶裙为美。如果生下女孩子,家里就会给她准备百褶裙,女孩子会走路的时候,母亲就给她穿上。在步入少女时期之前,白色、镶着两道黑边的素色百褶裙,一直会是彝族女孩子的“亲密伙伴”。进入青春期后,彝家都会为女孩举行隆重的换裙仪式。
  经历过这种仪式的彝族姑娘沙娜说:“17岁的彝族女孩,家里都要为她举行换裙仪式。仪式上,彝族女孩少年时代所穿得素色百褶裙,会换成红、蓝、黄等多种颜色相间的百褶裙。百褶裙的款式也会由原来的两截,换成三截的、下摆更大的。发式和也会变化。以前梳的独辫,要梳成双辫垂于耳后,再戴上头帕,露出额头。她们还会换上银制耳坠。”
  沙娜的家乡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这里,换裙仪式是彝族女子所经历的仅次于结婚的一件大事,家里会办得非常隆重、热闹。仪式之后,彝族女孩便进入了美丽的少女时期:彩色的百褶裙,配以黑色的带的紧身小上衣,使她看起来特别修长,两只耳坠银光闪闪,透出她的妩媚。她可以进入各种社交场合,尽情唱歌跳舞,与心仪的男子谈情说爱。但沙娜告诉我们,这种美丽里也包含着浓浓的忧伤:“换裙后,彝族女孩子就不能再参加家里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了,好像提前被赶出了家门,不再属于家里的人了。”
彝族姑娘的百褶裙是艳丽的,但一些彝族姑娘下地干活时已不穿百褶裙彝族非常崇拜神灵、祖先和自然,每年要请神职人员在家里举行多次宗教仪式。换裙后的彝族女子,家人认为她即将出嫁,参加宗教仪式会给兄弟带来坏运气,就不允许她出现在宗教仪式现场了。
  成人后的彝族女孩,很快会迎来一生中最重要一件事:结婚。百褶裙多少,料子的好坏,做工精细与否,都被作为衡量彝族新娘能干与否的因素。婚前的日子里,彝族姑娘会准备各式各样的百褶裙,用料多是羊毛。从白色的羊毛到好几种颜色相间的,工序繁多自不必说。其中,如何在上打出一道道褶来,是最讲
中年彝族妇女的百褶裙已不再鲜艳究也最费功夫的。一条成人穿的,彝族姑娘要用木板辅以铁条,夹、压出上百道褶来,所谓百褶裙,正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彝族女子喜欢穿带褶的?彝族学者马海日古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彝族妇女特别能干,操持家里一切,通常是彝族男人出嫁。仿效动物界如孔雀、野鸡、鹿等雄性比雌性外观更美的特点,彝族妇女用羽毛、兽皮等,给自己的男人制作出有层次的彩色,结婚时穿。有一次,一位彝族女首领结婚。婚宴结束了,按婚俗她的男人该回家了,但男人却赖着不走,一会儿要吃这,一会要吃那。无奈之下,女首领发出命令,要求彝族女人出嫁,由男人多承担家庭责任。而且,吸取男人贪吃的教训,女首领规定女人出嫁前要禁食三天以上。从此以后,彝族女人就制作出多彩的羽毛裙留给自己出嫁穿。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羽毛裙就渐渐演变成了百褶裙。”
  马海日古先生说,至今,一些地区的彝族男子还穿大裤腿的像的。
老年彝族妇女的着装
  彝族女子出嫁前,还延续着禁食三天以上的习俗。比如他妹妹,虽然接受过现代教育,是大学毕业生,但出嫁前仍依照传统,禁食了三天。   
&&& 因为生活的地方气候温暖,彝族聚居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彝族女子几乎一年四季都穿长及脚踝的。下地的时候,她们把裙角轻轻一提,系于腰间,丝毫不影响干活。而生活在城市的彝族女子,大都追赶时尚衣着,平时很少穿百褶裙。只有在彝族的重大节日,比如彝年、火把节的时候,她们才会拿出珍藏在衣柜里的百褶裙穿,以示庆祝。
  不过,如青春易逝一样,彝族女子的彩色百褶裙也只是绚丽一时。婚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人妇、为人母的彝族女子要主持家务,教育儿女,下地干活,社会角色渐多,承担的家庭责任也更大。百褶裙上曾经多彩的颜色也会像青春一样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蓝、灰、白、黑等素朴、厚重的颜色。
  经历过不同社会制度的彝族女士俄木沙玛,今年快七十岁了。她说,百褶裙陪伴了她一生:“穿过多少百褶裙记不清了。现在身边有4套,大都是灰色和黑色相间的。我还给自己准备了寿裙,去世的时候穿。寿裙颜色白色为底,嵌有几道黑边,与儿时穿得百褶裙差不多。我希望自己能朴素地走向祖先。”
  从白色到彩色,再从彩色过渡到素色,百褶裙,记录着彝族女子一生的命运:平常开始,灿烂一时,渐趋平淡。
一个毕摩家族的现在
大毕摩曲比阿乌
(文末附清晰大图)
&&& 我是在一个彝族村寨举行的法事仪式上注意到曲比阿乌大毕摩的。在一群身披黑色毡毛(彝族称瓦拉)、头戴黑色布帽的彝族毕摩中,年近六旬的曲比阿乌优雅地噙着一支烟锅,面色平静从容,傲然、超脱。仪式进行到高潮部分时 ,曲比阿乌出场了。只见他率领几位老者,手持法扇,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 ,在法场上有节奏地主持着仪式,令人心生敬畏。   
布置好的法场
  这是一个祈祷平安幸福的做法仪式,法场在村外,如一个大大的棋盘,上面 插着各种草木编的人或动物图形。法场的布置和法事的进行,都是由几十位彝族 毕摩完成的。
  作为彝族民间的神职人员,毕摩以念诵经文和特定的仪式调解人与神鬼关系,其历史与彝族历史一样悠久,已有两千多年。曲比阿乌之所以被称为大毕摩,并不是因为他年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是这一带能主持难度大的法事的毕摩之一。而且,他的家族,也是当地有名的毕摩世家。
  “我们曲比家族到我这一代已是第26代毕摩。我记得我三岁时父亲就 背着我去参加一些毕摩仪式。我的记性很好,6岁开始正式学一些毕摩经书。到 11岁,我就能独立做一些简单的仪式了。”
  曲比阿乌生活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美姑县,这里98%的人口都是彝族。 美姑县毕摩文化发达,目前有8000多毕摩,但能达到曲比阿乌这种水平的, 大约有200人。自小,曲比阿乌就以过目不忘而赢得“神童”称号。他介绍说 ,彝族毕摩家族的传承都是世袭的,只传男不传女。从他会说话开始,父亲就教他背诵一些基本的毕摩经文;能握笔写字时,父亲就让他正式拜师,系统学习毕摩经书。这期间,他还要跟着老师去观摩一些法事,在实践中学习。
毕摩现场作法
  曲比阿乌15岁时,就有彝族人家专门请他主持家里的法事了;20多岁时 ,本家族内的一些家长便把孩子送来,拜曲比阿乌为师。现在,曲比阿乌所在的村子里还有另外三个世袭的毕摩家族,四个家族的毕摩加起来,有上百人。曲比阿乌说,他们一年里要做好多次大小不同的法事。“正常情况下,每户人家每年要请毕摩做三次法事。春天,万物复苏的 时候,彝族人家要为除却别人的闲言碎语而做一次驱邪法事;夏季,7、8月份 ,彝族人认为,自己的仇人会在暗地里做一些巫术诅咒自己,会请我们毕摩做法 事来反咒,以保平安;秋季,我们认为人的灵魂会离开身体去流浪,所以必须做召魂法事。”   
年代久远的家传经书  彝族崇拜祖先、自然、神仙,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界观,即天界 、地界、地下界。毕摩文化正是基于这种观念而形成的。毕摩文化包含了彝族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而毕摩,正是这种文化的承载者。历史上,毕摩规范了彝族文字,规范了部分民间习俗,编撰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 护者和传播者。直到现在,彝族聚居的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等地,还有许多孩子从小跟毕摩学习,而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曲比阿乌的两个儿子,从小都跟父亲学毕摩文化,没有接受过现代教育。
曲比阿乌父子
  我在美姑县城见到了曲比阿乌的小儿子母阶。18岁的他,穿着、T 恤衫,梳着小分头,披一件瓦拉,虽不会讲汉语,却很大方地始终微笑着,并对我拿的相机、采访机等充满兴趣。他跟父亲一起来县城参加一个毕摩大聚会 。母阶说,现在他也能独立做一些为人祈求平安、祝福的法事,但大多时候,他跟随父亲参加一些法事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法事仪式。“我觉得学起来还是比较难的。父亲的水平很高。我今后不断地学,最多也只能达到他的水平,而不会超过他。”
  与我谈话时,母阶不时对着墙上的整理一下自己的。 他说,他喜欢穿现代衣服,但一定要披上瓦拉,这样,人显得非常威风。
  曲比阿乌坦率地说,两个儿子虽都学习毕摩文化,但学习成果都不太令他满意。他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已是受人尊敬的大毕摩了,他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平日里,在主持法事、教授徒弟之外,曲比阿乌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 那就是帮助美姑县毕摩文化研究中心整理、出版一些毕摩经书。该中心的创始人 之一,彝族学者摩瑟磁火先生说,美姑县散落在民间的毕摩经书有10多万册, 这些经书大多是毕摩家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探索民族史、地方史、彝族文化渊 源不可多得的资料。
  现在,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开始关注毕摩文化,把它当作保存最完好的原始宗教典型来研究。美姑县政府也正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希望毕摩文化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曲比阿乌说,近几年,他每年都要接待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给他们讲毕摩文化。但他同时看到,越来越多的彝族人家,已让孩子接受了现代教育。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彝族人,还成为记者、歌唱家、教授等。曲比阿乌说:“我个人认为,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毕摩文化不能丢。如果我有两个孙子,我同意让一个学毕摩文化,一个学现代教育。就像牛儿在四季吃不同的草一样,我想,各有各的味道吧。”
下一页:西昌风情大图欣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典吉他谱 彝族舞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