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祀流芳传后派,鹿由追远报先恩

在家佛教:台湾彰化朝天堂所传的龙华派斋教 -- 佛学讲座 禅学讲座 禅宗智慧 禅与管理 -【佛学研究网】 吴言生说禅
&&&&&&&&&&&&&&&&&&&&&&&&&&&&&&&&&&&&&&&&&&&&&&&&&&&&&&&&&&&&&&&&&&&&&&&&&&&&&&&&
& & &&&&&&  
           主办
[117][147][178][179][159][144][123][149][172][118][204][197]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正文
在家佛教:台湾彰化朝天堂所传的龙华派斋教
作者: 林美容,&祖运辉&&&来自:期刊原文&&&已阅:4247&&&时间:&&&录入:ningguannan
·期刊原文
在家佛教:台湾彰化朝天堂所传的龙华派斋教
林美容, 祖运辉
台湾斋教的历史观察与展望
&&& 一、引言
&&& 二、朝天堂龙华派之法脉源流
&&& 三、彰化朝天堂的简史
&&& 四、今日的朝天堂
&&& 五、朝天堂的龙华派仪式
&&&   1.龙华法会
&&&   2.午供科仪
&&&   3.功德仪式:「香花科仪」与「蒙山施食科仪」
&&& 六、朝天堂龙华派的自我认同
&&& 七、结语
&&& 八、附录
&&&   1.南投县草屯镇三个斋堂的兴衰
&&&   2.中部地区斋堂一览表
有关台湾宗教的文献资料中经常出现「斋教」一词,一般是指龙华、先天和金幢三派。在日本统治时期,斋教的庙堂是与佛教、道教的寺庙分别在政府的统计中出现,显然被承认是一个独立的宗教实体。不过,在教理上或历史的源流来看当时的日文文献还是承认斋教为佛教的一个支派,号称为禅宗临济派的一个分枝。斋教因为强调在家修行,一方面持戒,一方面营生,所以又被称为在家佛教。二次大战以后,关于斋教的报导减少,而内容又辗转抄袭,缺乏新的数据。同时,有些作者甚至提出斋教衰落的意见,认为斋教寺庙经过日治期间的「寺庙整理」,已经势力大减,到了当今的台湾社会,似乎斋教在台湾已经消声匿迹。一九九○年到九一年间笔者三访彰化市郊的龙华派朝天堂,采访其主持人以及信众,观察他们的崇拜仪式,并且收集到一批有关的历史材料和仪式中所用的经典科仪本。斋教在现代台湾是否式微,比较日治时期又相差多少,这一类的问题都因为缺少可靠的数字和全岛性的调查,至少暂时是无法解答的。可是,至少我们所接触到的朝天堂是一个坚持早晚课,拥有固定信徒,为邻近小区的个人与团体提供仪式服务,又与其它斋教堂、佛寺、以至私人庙坛保持一定关系的宗教团体。
&&& 以下本文将介绍彰化朝天堂的历史和宗教活动,并藉此实例来说明斋教在台湾历史中的延续性和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有的角色。
二、朝天堂龙华派之法脉源流
&&& 据位于彰化市外缘的朝天堂主持林普心解释,佛教在中国有南北二大派之分。北方属于神秀一派,南方属慧能一派。慧能派下又有临济一支,其中又分出家与在家两种。到了罗祖的师父那一代,佛教中的密法,即是最精要的秘密教义,没有传给出家之人,却传给没有剃度出家的罗祖。于是临济有出家与在家之分,而只有在家的传统才保持有释家所传之密法。林普心编纂有「佛教祖脉源流」一书,叙述自派的法脉流传,自远古至今天。按编者本人自称,此书主要依据乃父林普多于本世纪初前往朝天堂位于福州之祖堂「复信堂」领传灯时抄回的资料。故此本书的内容可以视作龙华派内复信堂一支派的历史;更严格的说,它代表这教团的历史意识和自我认同。书中虽然难免包涵不少无可考证的部份,但是作为教徒对于本派的源流和教义的主张来看,却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原始数据集成。
&&& 朝天堂然自称为佛教中之斋门,奉释迦牟尼佛和观音,它所主张的法脉源流却不止追溯至佛祖释迦牟尼,而是起源于更早时期的人物,称为「先天初祖」。由这位始创人物起,龙华派的「法」经由伏羲、龙吉、神农、广成子、黄帝、许由、唐尧、巢父、虞舜而至于燃灯佛。从燃灯佛再传经六代,此法便传到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据说此时正值周朝,乃有儒、释、道三教的并起,但龙华派称之为三教「重兴」,意即三教所传的法在此之前早已存在。释迦将法传给摩诃迦叶尊者,是为第一祖。由第一祖一直传到第二十八祖,都是在印度。二十八祖是为达摩尊者,随着他的东来,法再转入中国,而达摩也就成为中国第一祖。达摩的法传至六祖惠能大师之后,再经由七祖南岳怀让,一直传至二十五祖李头陀。此时,法统经李头陀传到龙华初祖普仁祖师,也就是罗祖,再经二祖普能祖师传至三祖普善师傅。普善之后是四祖普霄公,其后一直传到十七祖普洲公。普洲公那一代时便有福州复信堂的建立,此堂的第一代总★为普捷公。彰化朝天堂的前身便是由复信堂的成员渡台所创立的。
&&& 以上的传法系谱有几点值得注意的特征。第一、龙华虽然自称佛教,它所主张的法却是远远超过于释迦牟尼的时代,起源于中国的太古,经由上古的圣人辗转传授,最后才暂时传到中国以外的地方。经过释迦「重兴」的法,后来便经由达摩再次回归中国。因此,佛教虽然往往为排佛者斥为胡教,在龙华派的观点看来,所谓佛法其实追本求源,还是中国的法,也是尧舜等先王所奉行的大道。因此,龙华派的意识型态是,它所传的乃是道地道地的中国的宗教,而且它们的教不但是先于儒道二教之创始,更加是它们的根源。
&&& 第二点是,龙华派的法脉流传中虽然难以考证的环节甚多,从它的内部证据,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建构过程的痕迹。首先,由先天初祖至燃灯佛是一个单元,其中的人物主要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的英雄和圣王。由燃灯佛至释迦牟尼佛之七代,每一代均冠以「佛」的名号,有别于法脉传流系谱上的其它人物。第三单元当是从释迦弟子迦叶尊者至达摩尊者。这一系列的二十八位均称作「尊者」,是代表禅法在印度的教外别传的系统。至于由达摩至慧能的中国六祖,各人均称「大师」,代表禅宗传入(或「回到」)中国后最初的发展。由七祖南岳怀让起至二十五祖李头陀,虽然都是传授慧能的心法,却一律没有大师的称号,所以构成法脉系统上的另一单元。李头陀之后各代人物的称呼又有变化。先是普仁祖师,称为龙华初祖。龙华二祖称普能祖师,但三祖普善却称为「师傅」,而自四祖以下又一律称「公」。自龙华初祖至四祖短短四代之间,称呼凡三变,实有其背后的历史因素影响。根据戴玄之考证,龙华三祖姚文宇其实为老官斋教的始创人。他所传的老官斋教在教义上虽然受到罗教的影响,却并非直接源于罗教的嫡系。因此,姚文宇只是借用罗教的始祖罗因作为初祖,并为之冠以普仁的法号,因为姚氏所创之老官斋教中的人均以普字为法号。至于二祖普能和初祖之间,时间上亦有数十年之差,故此二祖也不可能直接得到罗祖传授法统。甚至二祖与三祖之间也不大可能有直接的师承关系。朝天堂所宗之龙华派既为姚文宇所创,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祖之前的一、二祖均称为祖师,三祖却称师傅,而秉承三祖遗教的四祖以下各祖则又称为公。最后,复信堂所传的龙华派传入台湾创建朝天堂前身后,则历代主持又不称公,只称法号「普某」而已。由此可见,朝天堂所传的龙华派的直接根源在姚文宇始创的老官斋教,而在教义上亦承受了罗教的传统,尊奉罗祖所著的五部六册。至于它是否应该归类到佛教之下,还是另立名目较为妥当,则取决于分类的目的,也是研究者见仁见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所观察到的彰化朝天堂所传承的「斋教」龙华派,无论是在崇拜对象、教义、经典和仪式上都有着明显又深远的佛教影响。加以信徒本身又毫不含糊的自认为佛教的一个支派,我们就更不能不注意它与佛教的关系。龙华派(以至于一般斋教)对于宗教研究者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它明显的与正统出家佛教有差异,却又处处流露着佛教的色彩,实是研究宗教理想如何因应世俗社会的各种情形而以不同形态出现的大好材料。
三、彰化朝天堂的历史
&&& 彰化牛稠仔朝天堂是属于龙华右枝普柏公派下,按龙华法门分为左枝、右枝、长枝、二枝、三枝、四枝、五枝、六枝、七枝,每枝都有祖师,右枝祖师为普柏公。朝天堂之祖堂叫复信堂,在福州八甲亭迈街。朝天堂是乾隆十四年(1779)间由福建来台的蔡普水建立,初号太极山。经第二代林普希,第三代朱普意,因佛堂狭小,于道光十年(1830)重建,改名朝天堂,当时信众推选严升为管理人及主持,法名普高。严普高曾于同治八年(1869)到福州祖堂,有一光绪丙戌年(1886)之复信堂印证。朝天堂第二代主持蔡林普卷,第三代李普固,第四代林普多,即现任主持林普心之父。林普多管理朝天堂的时候,朝天堂有二笔土地,林普多亦曾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往福州祖堂承受传灯★,他逝于昭和七年(1932),住持朝天堂共二十三年五个月,他开发了很多新的斋堂,他派下所属的斋堂共有廿七个,即和美七张牦慈天堂、白沙坑觉化堂、永靖元天堂、永靖北门外德恩堂、乌日五张牦福源堂、丰原慈信堂、丰原顶南坑慈天堂、后里屯仔脚金山堂、新社土城善意堂、台中梅枝町慈斋堂、集集柴桥头忠天堂、集集鹿寮坑义天堂、水里坑社子开天堂、南投茄苳脚满天堂、草屯下庄奉天堂、草屯山脚祝天堂、草屯林仔头安天堂、草屯中庄(应为头前厝)崇善堂、埔里水尾庄久灵堂、埔里牛眠庄性天堂、埔里珠仔山善天堂、埔里番仔田金天堂、埔里北山坑协天堂、埔里湖水坑福天堂、埔里史港坑水蛙堀绍德堂、埔里枇杷城天德堂、西螺庆天堂。估计约占当时中部四县市斋堂(参见附录2)总数的一半左右,影响力颇大。
&&& 林普多逝后,由信徒代表推举其长子林普龙继任管理人,迄他别世,共住持十七年。之后普多之三男林普辉继任为管理人,他接任之前,曾往日本京都右京区净土真宗本派本愿寺本山所设立中央佛教学院进修,三年后毕业,得度为日本真宗僧侣,并由日本西本愿寺派为彰化朝天堂布教所布教师,为本堂所属各斋堂宣扬佛法,迄他逝世为止,共住持十四年。由于他曾在日本受训,又拥有日本政府所承认的僧侣资格,所以成为日治时代彰化地区佛教界的领导人之一。与西本愿寺派下西门口龙凤寺住持伊东了映及曹洞宗派下之三浦(孔子庙住持)并为三大布教师,他什么都会:打钟、打鼓、念经等。他并且重新设计朝天堂的服饰,在传统的黑色长袍上加上一条红黑相间的布带,这也是受到日本僧侣服装的影响。民国五十三年林普多之五男林普心被选为第七代管理人,但他因服务军职,自他受任起至民国六十四年,朝天堂事务由其姐普早代管。之后,即由林普心主持。
&&& 民国七十九年八月十九日杨希台风侵袭,朝天堂泥土墙壁严重损坏,民国八十年八月第一次往访时,旧堂仍在,但已成危屋,神像等皆已移往设在对面的临时佛堂,第二次往访时,该百年斋堂已拆除不见。
&&& 林普多一家数代吃斋,二代共四任主持朝天堂堂务,贡献厥伟,兹将其家简明谱系记录如下:
&&&&&&&&&&&&&&&&&&&&&&&&&&&&&&& 林家谱系:
&&& 四  &&&&&&&&&&&&&&&& &&&&&林&&&&& 陈
&&& 世&  &&&&&&&&&&&&&&&&&&&&& 胆△=○敬
&&&&&&&&&&&&&&&&&&&&&&&&&&&&&&&&&&& │
&&&&&&&&&&&&&&&&&&&&&&&&&&&&&&&&& ┌┴──────┬───┐
&&& 十&&&&&&&&&&&&&&&&&&&&&& ︵&& │&&&&& ︵&&&&& │&&&&& │
&&& 五&&&&&&&&&&&&&&&&&&&&&& 普 林△=○吕普&&&&& △&&&&& △
&&& 世&&&&&&&& &&&&&&&&&&&&&&良 民& │& 招进
&&&&&&&&&&&&&&&&&&&&&&&&&&&& ︶&&&& │&&& ︶
&&&&&&&&&&&&& ┌──────────┴─┬─────┬─────┐
&&& 十  ︵&& │&&&&& ︵&&&&&&&&&&&&& 吃○=△吃&&& ○=△&&&&& △被收
&&& 六&& 普 林△=○刘普&&&&&&&&&&&&& 长& │& 斋&&& 吃&&&&&&&&&&& 员养
&&& 世&& 多 石& │& 草甘&&&&&&&&&&&&& 斋& │&&&&&&& 长&&&&&&&&&&& 林
&&&  && ︶&&&& │&&& ︶&&&&&&&&&&&&&&& ┌┴┐&&&&& 斋&&&&&&&&&&& 人
&&&       │       &&&&&&& ○& ○
&&&   ┌───┼──┬─┬──┬───┬───┬────┐
&&& 十 △&&& △=○& ○& △&&& =△& △=○& △=○&&& △=○
&&& 七& 林&&& 林│郭& 林& 林&&& 林&&&&& 林& 白& 林& 王&&& 林│吴
&&& 世& 清&&& 青│坤& 春& 锦&&&&&&&&&&& 树& 水& 再&&&&&&& 天│
&&&&&&& 树&&& 松│莺& ︵& 泽&&& 银&&&&& 煌& 锦& 傅& 秀&&& 长│氏
&&&&&&& ︵&&& ︵│︵& 普& ︵&&& ︵& ︵& ︵& ︵& ︵& ︵&&& ︵│︵
&&&&&&& 普&&& 普│普& 早& 普&&& 普& 普& 普& 普& 普& 普&&& 普│普
&&&&&&& 梅&&& 心│鹤& ︶& 添&&& 镜& 村& 辉& 流& 逢& 丽&&& 龙│回
&&&&&&& ︶&&& ︶│︶& &&&&︶&&& ︶& ︶& ︶& ︶& ︶& ︶&&& ︶│︶
&&&&&&& ┌─┬─┼─┬─┐&&&&&&&&&&&&&&&&&&&&&&&&&&&&& ┌─┴─┐
&&& 十& ○& ○ ○ ○ ○&&&&&&&&&&&&&&&&&&&&&&&&&&&&& ○&&&&& ○
&&& 八&&&&&&&&&&&&&&&&&&&&&&&&&&&&&&&&&&&&&&&&&&&&&&&&&&&&&&&&& 修 ︵
&&& 世&&&&&&&&&&&&&&&&&&&&&&&&&&&&&&&&&&&&&&&&& &&&&&&&&&&&&&&&&明 普
&&&&&&&&&&&&&&&&&&&&&&&&&&&&&&&&&&&&&&&&&&&&&&&&&&&&&&&&&&&&&&& 尼 容
&&&&&&&&&&&&&&&&&&&&&&&&&&&&&&&&&&&&&&&&&&&&&&&&&&&&&&&&&&&&&&& 师 ︶
&&& 几次访问朝天堂,看到林家的家人,包括林普心及其妻普甘,其姐普早,其侄女普容,他们的简历如下:
&&& 林普多:现年七十四岁,受日本教育念到高等科。
&&& 林普早:一岁即吃斋,八十四岁逝,曾读日本书二、三年,有女徒拜她为师。
&&& 修明尼师:为前朝天堂住持林普龙之女,本名林莺娇,原法号普容,现在雾峰灵山寺出家,法号修明。她幼时躲空袭,没念书,但现在会念经,她说是佛祖开智慧,其姑普早之告别式有来参加。
四、今日的朝天堂
&&&& &据林普心的报导,若要正式加入龙华派作信徒,必需经过「过公场」的仪式,在引进师的主持下,皈依三宝,受五戒,从此谨守长斋。仪式期间通常为七日,又称为龙华法场。新进者必需身穿白衣,拜祭祖宗,并请祖宗的灵魂来临聆听诵经。所以,即使是一人皈依,他的「九玄七祖」都会因着听经而得福。皈依长斋因为是正式入教,所以必需誓愿秘守密法,然后才会得到传授密偈。每位新进者同时获得一个宗教上的名字,男女均以普字起头,另加一字,成「普某」的名字。
&&&& &在正式皈依长斋之前,对于龙华教义有兴趣,愿意学习者,则有皈依「花斋」的初步阶段。皈依花斋因为不代表成为正式的教徒,所以形式上较为简单。既不用誓愿保守教内相传的秘密,平日也不用完全素食。所谓花斋,即是只有特定的日子,或是每日中特定的一餐是食素,例如每天早饭食素;或是每月中特定的日子全天食素,例如每月初一与十五食素。随个人的心愿,吃素的日数可以增加,每天素食的餐数也可以增加。目标当然就是完全素食,长年如此。另一方面,皈依花斋的人不能得到传授密语,也就是得不到龙华派教义的精髓。而且,他们得到的宗教名称也并非普字的排行,而是采用「妙」字,以「妙某」为名,男女均用此字。因此,从名字上判断,马上可以知道某人是否已经皈依长斋,还是在花斋的阶段。
&&&&& 皈依长斋后的信徒根据自己领受的深浅可以「进阶」,由浅至深共有九个阶段。最高的阶段为「空空」,据说在台湾早已没有这一级的人物存在,因此最高的是「太空」。至于大陆有没有「空空」,报导人也认为没有。理论上要进一阶必需经过三年的时间,而且每一次要过公场,学习更深一层的密语,并且接受考试。在进阶之前,信徒通常会先向师傅印证自己的宗教心得,或讨论一些他所感受到的灵验,或曾经做过的梦。经师傅验证后,二人便要拜佛,卜杯以求神明的指示。倘若经过这些步骤,被认定为是有真实的宗教体验,便可以进阶。可是一般来讲信徒的进阶很慢。根据几位报导人的说法是,领受更高一阶表示要负更大的责任,要是个人能力不逮,反而不好。因此,不少信徒宁愿停留在较低的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进阶并不代表任何实质上的利益,诵经的资格并不依赖阶位高低,反而是年资要紧,而且教内没有一个中央集权式的权力架构,各堂均互不统属,即使在某堂有高深的阶位,也不一定为其它寺堂承认或尊敬。因此,进阶即使是在本派内的实质意义也不大。
&&&& 朝天堂在我们第二次访问的时候原有的庙宇已经拆除去,准备重建。当时只有临时的庙宇一所,建在旧庙对面的空地上,另外还有主持人办公和居住的房屋一间(见图1)。首先介绍主持人的地方。这间平房基本上是一分为二的。一边主要是厨房和起居处,厨房是主持一家平日做饭之所,遇有重大仪式时,信徒的膳食亦在这里烹调。比方说,在做功德仪式的那一天(见下文),就有六、七位妇女在那里忙着做中饭,然后做晚饭,供应差不多四十人食用。另外一边的前半是办公室,经典、信徒的数据、纪念品、和其它日常事务的纪录都存放于此。主持人亦在这里接见客人,房子的一端另有一室,既存放对象,有时亦作会客之用。从办公室更往内进,经过一处与厨房相通,摆置杂物的地方,便到达家坛所在的房间。
&&&&& 住在朝天堂范围内的有林普心和他的妻子,另外还有两位老年妇女。他们的起居饮食都在平房内进行。我们访问的一天晚上应邀留下食用晚饭。晚餐十分简单,用前也没有任何宗教仪式。当晚除了白饭以外,还有蕃薯粥,青菜则为炒蕃薯叶,还有细面线和一种当地特产的蔬菜一起煮的汤面,一种盐渍的竹笋,豆腐干,和面筋。在斋菜之外,还有一碗花生油拌酱油,乃是用少量浇于饭上,增加香味。由于我们事先并无安排留下用饭,当晚我们享用的应当是他们日常食用的素菜。
&&&&& 我们参观的当天正值主持人之姊姊去世不久,遗体虽然已经火化,骨灰还未送到灵场,因此家坛所在的室中除了神坛之外,旁边还有灵坛和祭品。灵坛呈阶梯状,共有三级,骨灰瓮放在第二级上。灵坛前有桌子两张,靠近灵坛的一张上有纸制的临时灵位,上面写着:「故优婆夷普早林春一位觉灵」。使用优婆夷的称谓则是表明斋教奉行在家佛教理想的教义。纸灵牌之侧另有木质灵牌一方,上面并未记名写字,并且是以红布覆盖,待将来纸灵位被焚化后,取而代之,作为永久之灵位。在桌子上另外还有纸人形一双,一男一女,当是所谓的金童玉女。离灵坛较远的一张桌子上则放有少量水果作为供奉的祭品。灵坛旁边有灵幡一面,由一条细长的白布绑在一条竹枝的梢头而成。布上有符和字一行:「佛幡一首摄召亡者优婆夷普早关名林春一位觉灵哑吽」。其中关名当指死者的实名,亦即功德仪式中主礼师所宣读的发关文中所用的名字。一直到死者的骨灰被安置在骨灰塔内为止,魂幡都有召请亡魂,指引亡魂的重要功能。到死者的灵安顿下来后,魂幡便失去功能,可以烧毁。
&&& 在房间另一角的神坛陈设非常简单。在靠墙的一张高高窄窄的桌子上一边供奉有观音像,另一边则为祖先牌位。前面一点,也矮一点的四方形桌上则有经书一迭,水果三盘,木鱼和铃。不过,我们观察到的晚课却不是在这里进行,而是在临时建成的庙内。
&&& 在新的庙宇建成以前,临时安置神像和祭坛的建筑物是用铁柱和铁皮盖成。内部间隔则是利用三夹板,一切因便就简。旧的庙门被移到临时建筑物的入口处,因为这处亦需要门神把守。庙内一切陈设,从扁额、神帐到神桌和灯烛等物品均是自旧庙移过来的。庙内北壁(指仪式上的北方)大致分成三等分。中间的神坛正中供奉观音像一座,像的右方有小型观音像数个,左方则是佛祖的像。观音像前有小型神像三尊并排,乃是龙华派自罗祖以下的三位祖师的像。护卫这个中央神龛的则是韦驮和关公。韦驮像前有小型斗母星君的神主,关公前面则为太岁的神位,神位前竖满了冲犯太岁的信徒的姓名的牌子。
&&&& 在这个正中的神坛的左方是一个刻有「功德林」三字的神龛。龛内有数组大大小小的神主,从上到下密密麻麻的写满人名。这些木牌的前方有地藏菩萨像一尊。这里供奉的是本支派所尊崇的祖先,由空空严普高起,包括继承他的多位太空。另外还有对教派发展有功的斋主和施主。此一集体的神主是朝天堂信徒纪念他们的支派的先人的具体象征,又被称为这些人物的长生禄位。
&&&&& 中央神坛右方的神龛有「登觉岸」三字,正面有目莲像一尊。龛内也是排满神主,从高至低,一排一排。这里所供奉的是一般信徒的先人,部份是独身、长年吃素的女人,死后没有子孙供养,故此拿到庙中奉祀。据庙中帮忙的妇女说,上一任的主持积极接纳人们把神主寄放庙中,现任的主持却是原则上不肯接受,尤其是教派以外的人士。要不然,报导人说,神龛就是再大也装不下一直增加的神主。
&&&& 庙的中央,面对每一神坛之处,均有陈列祭品和祭坛装饰的桌子,其上有水果、花、烛、灯、茶、香等等。庙的两旁又有城隍的神龛在左,土地公的神龛在右。在左边,城隍神位的后方,更有一狭长的房间,用来贮放杂物和煮茶之用。
&&&&& 在功德林的后面有一房间,门楣上写着太空房,乃是供仪式主持人更衣和休息的地方。太空乃是龙华派中排行第二的头衔,至于排行第一的空空,报导人均称在台湾已不能找到这样的人物。太空房由于必需保持圣洁,在仪式期间不准女性进入,即使是平时,男女性也不许在房内喧哗。房中有护法神像一小尊和香炉。
&&&&& 太空房之上的阁楼是男众房。每当庙内举行过公场的仪式,又叫龙华法场,正式接纳信徒皈依长斋时,或已皈依长斋者要进阶,男性的新进信徒便需集中于此房过夜,一连七日。期间当然禁止女性进入。
&&&&& 庙的另一端,登觉岸的上层则为女众房。其目的与男众房相似,即于过公场期间让女性新进信徒睡觉的地方,此房间则是男性的禁地。
&&&&& 庙宇的场地内除了主持人的起居处和临时庙宇本身,还有焚烧纸钱的金炉和洗手间一座。
&&&& 每天在庙里必定举行的仪式是早晚课。朝天堂所用的林普心自编的「龙华科课诵本」。早课一般在清晨四时半开始,一小时以内结束。晚课大概从下午四时开始,也是需时一小时左右。我们观察到的晚课过程如下,三位五、六十岁的妇女,其中一位是主持人的妻子,穿着黑色长袍,站于中央神坛的观音像前,每人前面的桌上有两本经书,一本是「阿弥陀经」,另一本是龙华科课诵本。三人中一人敲木鱼和钟,另外一人持铃,诵经的声音时快时慢,也有抑扬,都是有木鱼声、钟声、和铃声相伴。诵读完毕时,三人互相鞠躬,拍掌一次,然后到坛前顶礼。其中一人收拾祭坛上的茶杯,端着盘子,回到坛前高举齐眉,恭敬的倒退三步之后才离开。除了早晚课,每逢初一、十五祈安消灾,必须要读疏、拜灯、念经及随拜。
五、朝天堂的龙华派仪式
1.龙华法会
&&& 一九九一年农历十月期间朝天堂举行一连七天的龙华法会,其主要目的是为新加入的信徒,无论是皈依花斋或长斋的,举行入信的仪式,也就是所谓的过公场。这是一项大型的宗教仪式,除了供养佛、菩萨和其它神明外,还包括供养和超度信徒的九玄七祖(历代祖先)的功德,和救济孤魂野鬼的普施法事。参加的人数亦非常之多,除了新进的信徒十数人外,还有专责诵经的,在厨房帮忙的,和附近来拜祭的善信、尤其是普渡的那天晚上,据说光是祭品就堆满近一百桌,其中不少是当地居民准备的,证明这次法会并不局限于朝天堂的龙华派信徒,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整个地方小区的宗教活动。以下是七天法事逐日的程序表。在此表以外,还有诵经人员名单,因为篇幅较长,所以另行张贴在庙内,本文亦因篇幅关系,不全文纪录。
&&&&&&& 第一功
&&& 送空 掌教普慧 护教普邑
&&& 纳经 普煌 普悟
&&& 四众 普对 普花 普满 普辉
&&& 送香位 普邑 普花 普对
&&& 午供 另定
&&& 引魂 普慧 普花 普煌 普扬 普对
&&& 经忏 另定
&&& 晚课 本堂女众
&&& 法船 陈太空 普修 普满
&&& 准备 普花 普对
&&& 补诵梁皇 普悟 普真
&&& 第二功
&&& 早茶 本堂女众
&&& 五部 陈太空 刘太空
&&& 三昧 普栏 普悟 普真
&&& 法华消灾 第一面 普和 普对 普花
&&&      第二面 蔡太空 普辉
&&&  陈太空 刘太空 普栏 普扬 普煌 普悟 普真
&&& 引魂 普邑 普扬 普煌
&&& 经忏 另定
&&& 晚茶 本堂女众
&&& 第三功
&&& 早茶 本堂女众
&&& 五部 普邑 普栏 普悟 普真
&&& 法华消灾 第一面 蔡太空 普辉 普修
&&&      第二面 普教 普观 普瑟
&&&  刘太空 普栏 普煌 普悟 普真 普邑 普帅
&&& 引魂 另定
&&& 经忏 另定
&&& 晚茶 本堂女众
&&& 第三功夜忏
&&&  补诵梁皇 刘太空 普煌 普悟 普真 普栏 普邑 普修
&&& 第四功
&&& 早茶 本堂女众
&&& 五部 普栏 普煌 普悟 普真
&&& 法华消灾 第一面 普和 普辉 普修
&&&      第二面 蔡太空 普满 普对
&&&  刘太空 普煌 普悟 普真 普栏 普邑 普满 普景
&&& 经忏 另定
&&& 晚茶 本堂女众
&&& 第五功
&&& 早茶 本堂女众
&&& 五部 普栏 普景 普煌 普真
&&& 法华消灾 第一面 普和 普花 普辉
&&&      第二面 蔡太空 普满 普修
&&&  普邑 普栏 普景 普煌 普真 普对 普帅 普扬 
&&& 经忏 另定
&&& 荐祖 普和 普满 普修
&&& 夜忏 补诵 另定
&&& 第六功
&&& 早茶 本堂女众
&&& 上仓(卯时) 陈太空 普花 普邑 普煌 普满
&&& 金刚科仪 上卷 东:普修 普观
&&&         西:普满 普花
&&& 午供 普和 普煌 普栏 普景 普扬
&&& 金刚科仪 下卷 东:蔡太空 普景
&&&         西:普栏 普煌
&&& 晚茶 本堂女众
&&& 普施 普观 普修
&&& 金刚 普旺 普辉 普满
&&& 第七功
&&& 早茶 女众
&&& 孝义 普煌 普真
&&& 送空 陈太空 普邑 
&&& 经纳 普煌 普扬
&&& 四众 普辉 普花 普满 普修
&&& 送香位 普邑 普花 普满
&&& 法船 陈太空 普修 普满
&&& 准备 普花 普对
&&& 功场圆满 功德无量
&&&        普邑 
&&&        合十
&& & 首先必需指出的是在以上的程序表以外,另有一表列有每日诵经的成员。从这份数据显示,每天的法会里都必定诵三部经,即梁皇忏、三昧忏和阿弥陀经。后两部因为长度有限,所以均是一人负责,梁皇忏则因为有十册之多,所以每天均由十多人轮流念诵。其实,根据两表所载人名,参加诵经的人数共有24名,其中三人是领有太空之位,即是台湾龙华派中目前最高的等级,而所诵的经书除了在上面提到的三种以外,还有「五部」,即罗祖的所谓五部六册,金刚科仪和「孝义」,即明宗孝义宝卷。其它的仪式如午供、引魂、法船、普施,都有固定的经书适用,不过程序表中既无说明,我们也难以一一猜度。比较明显的是午供有「午供科仪」一本,引魂则在「香花科仪」内有相应的引魂科,而普施自然是要利用「蒙山施食科仪」,至于法船则尚未见到有关的科仪经书。至于每天的日程则大同小异,其中又以第一天和第七天较为相似,第二天到第五天的每天程序又有它的统一性,而第六天则似乎在结构上自成一个单元。总而言之,仪式的最重要一环是诵经,无论是供养神明或祖先,还是消灾延福,其主要的手段还是有赖诵经的力量。所以,几乎每天的程序都是从早到晚,全是诵经的活动。
&&& 十月二十二日,彰化市郊一处私坛为庆祝主神「九天九圣帝」圣诞而举办祝寿典礼,邀请朝天堂念经,举行午供的仪式,这私坛位于彰化市近郊的住宅区内,乃是将一个住宅单位内部改建而成(见图2)。在狭窄的院子里建有焚化纸钱等物的金炉一座。正厅内是神坛,坛上供奉着众多的神像,有大有小,各式各样。典礼当天坛前堆满各种祭品,除大量的水果、糕饼外,还有香烟和槟榔。房子前面的道路则被占用,搭起帐篷,以作午供之场地。房子,也就是神坛,的正前方另有一张放满祭品的桌子,有花、果和三牲。道路的对面有办公桌子,用于书写典礼用的疏文和纪录信徒捐款等事务。
朝天堂的诵经团一行包括五名诵经的中年妇女,主持人林普心则负责打鼓,另外一名中年男性是电子琴琴手。四名妇女均吃长斋,为首的一位甚至有十年的诵经经验。众人之中只有琴师不守任何斋戒,似乎只是因为职业需要而与朝天堂有来往。林普心称他们这次诵经并不收费,但他补充说根据一般行情,诵经团员每人每日可得酬劳二千元。宗教仪式专家提供服务时往往不喜谈收费问题(笔者遇到的僧尼如是,法师和乩童亦如是),但主人家一般都会按照市价赠送红包,表示心意。如此一来,宗教仪式服务和金钱的授受便不是直接划上等号,有如一般的交易,而是相对于义务性的服务,信徒回报以捐献,象征他们的感谢。诵经团成员在仪式开始之前都会换过黑色的长袍,为首的一人则穿着黄色长袍,掌鼓的和司琴的都只穿便服。
午供的仪式并不在九天九圣帝坛的正前方举行,而是另设场地,午供的帐蓬遮盖了房子前面的一段道路,当搭起祭坛后,车子便不能进出,必需等到整个典礼完结后才能通过,坛场的陈设由朝天堂主持林普心指挥,由琴师和其它人先把佛像和神像的画挂起。在场地的一面,中央挂着佛祖的画像,两旁分别是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再往外是文殊和普贤,这五幅画像都是并列的,在这列的左右两边则是佛法的守护神关公和韦驮。场地的中央是祭坛。最高的一张桌子上,也是最接近画像的,有香炉、花、烛、和糖果等供品。稍低一点的一张桌子上陈列着相似的物品,再过来便是一张再低一点的长桌,上有香炉、糖果等祭品,还有午供用的十种物品的象征,各乘以小碟,共有十碟。此外还有经书、手炉、木鱼、铃、和钟等。桌前并有盖以软垫的小凳,方便主礼者跪拜之用。
&&&& 午供的仪式和私坛内信徒的敬拜是同时进行的,但却互不相干,邻近的信徒自早上九时左右两两三三的来到,自行点香,摆设祭物,向九天九圣帝礼拜,焚烧纸钱,再捐点香油钱,这一切都可以与在帐蓬内诵经的人没有关系。另一方面,林普心则按照自己的做法,在九点三十分左右打鼓催促诵经团员准备开始。据他解释,称为「起鼓」的一连串有韵律的鼓声其实是传达这样的语句:「请大众,大众请,私事办了办公事。」私事是指团员个人的梳洗更衣的准备工夫,而所谓公事则是指诵经、办佛事。
&电子琴声响起,诵经团员从旁边的房子鱼贯而出。四人分站神坛前的桌子两边,为首穿黄衣的把一块黄色的布铺在小凳上,跟着便顶礼佛祖,四人经过绕坛而走数圈之后,便分站桌子两旁,一边二人,开始朗诵斋门科课诵本中部份段落,念完之后便上表,表文写在一大张黄色的纸上,内容是颂寿和祈福消灾,装表文用的信封上写者:「秉释迦如来遗教加持主行法事斋门谨封」。可见龙华派人士清楚的自我认同于佛教,却同时主张自己是斋门,有别于出家佛教的僧尼。上表的时候,私坛的主人夫妇均在祭坛前持香肃立。其它时间,有时候是女主人在而男主人不在,有时候男的在女的却不在,一般信徒也有参加一段时间以后又忙着做其它事情。总之,私坛主人必需参与午供的时间似乎只是上表的十分钟左右,至于其它部份则主人和信徒都可以自由参加,时间长短不拘。上表后诵经团继续诵经至十时三十分左右便告一段落,休息十五分钟。将近十一点的时候,鼓声又起,诵经团再度就位,开始朗诵午供科仪。作为供品之一的是一碗白饭,供奉在主礼者的经书前面,念诵的中途亦有上疏一&&& 次。当整本午供科仪念完之后,午供仪式也就结束,下午另有诵读「金刚经」、「北斗经」和「普门品」的时间。
&&&& &午供完毕之后,正好是中午十二时左右,主人家准备了素菜,主要是一大锅的汤,内有各种蔬菜,众人以汤泡白饭,用过一顿简单的午餐。私坛信徒们的大聚餐则在晚上举行,准备饭菜的工人一清早便在巷子的入口处展开工作,清理鸡鸭、切菜、炒菜。很明显的,晚上的宴会不可能是素的。
3.功德仪式:「香花科仪」与「蒙山施食科仪」
龙华派仪式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乃是以救济亡魂为目的的拔度超生仪式。而香花科仪则是这类仪式所根据的主要手册。人死之后有所谓「做七」的仪式,即是每隔七日做法事一次,一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不过做七一般只做单数,即是头七、三七、五七、和满七(即是七七)。而且据说有儿子出钱做头七,女儿出钱做三七,孙儿出钱做五七,孙女出钱做满七的说法。做七的意义在于把死者的灵魂从地府召唤出来,让它能够聆听法事时所诵的经典,借着其功德,平安通过冥府十王之殿,最后超升西天佛国。因此香花科仪代表龙华派功德仪式的基本架构。
本文所参考的香花科仪的提供者赖先生在龙华派内的九品等级中领有「大引」的阶位。他是我们在朝天堂所观察的功德仪式的主行法师(死者是九月廿二日去世,十月廿三日举行告别式)。他本人并不属于朝天堂,也不拥有或管理任何寺庙,而是往来台北与台中两地经商。他自称生长于一个基督教长老会的家庭,三十岁时有一次突然昏迷七天不醒,其间他的灵魂周游天地之间,遇见玉皇大帝和其它各种神明。此后他开始学佛,最后皈依龙华派。他自称平时很少主持仪式,只是偶而应朋友之请而做而已。这一次的功德仪式除赖先生外还有一个由四位妇女组成的诵经团,和另外两位男性,他们替代赖先生主持部份仪式,让他有休息的机会。但在演出上最为复杂的施食部份和早上的大部份仪式均为赖先生独力主持。
功德仪式通常连续一整天,从早上九时起直至晚上十时,除了午餐和晚餐的时间和短暂的休息外,其它时候几乎完全是不断的演出。这一连串的仪式在性质上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针对特定死者的灵魂的救度仪式,也可以说是功德仪式的核心部份。第二种为施食的仪式,它的对象乃是一般的饿鬼亡魂,而非某一特定的亡魂。功德仪式中加插施食仪式是体现了佛教的慈悲普及众生的精神,表示佛法的救济力量不只是局限于个别的灵魂,乃是具有普遍性的。由于两种仪式的对象不同,它们乃是各自根据不同的仪式用经书。针对特定死者的各种仪式收录于香花科仪内,而普施饿鬼的各个程序则是按蒙山施食科仪而进行。虽然如此,两者的目的相似,都是为了超度亡灵,让它们能够转生西天。由于两者相辅相成,它们往往被结合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功德仪式,在朝天堂举行的功德仪式便是两者并用的。
香花科仪的内容如下。发关科:宣告将亡灵召来道场;启请科:请佛祖和菩萨到道场;引魂科:引导亡魂进入道场;沐浴科:为亡魂洗去在地府所沾染的不净;顶礼科:亡灵向佛和菩萨顶礼;造灵科:把亡灵安置于法场中;完忏科:表示仪式完结;还库科:将库钱送往地府;谢佛科:将神佛送回;过王科:做满七时用,将亡灵平安带过地府十王之殿;灵前七奉献:满七之时向亡灵奉献祭品;除灵除服科:除灵指在满七时除去临时之灵位,除服则是三年丧服期满时将亡者之灵从个人的灵位转移至历代祖宗共同的灵位。
&&& 以上是依据香花科仪整理出来的功德仪式的架构。但是在实地演出之际是有变化的,最重要的便是施食仪式的加插。我们在朝天堂所观察到的功德仪式的实际程序是这样的:从发关科至造灵科的顺序与香花科仪吻合,但在造灵科之后有供养三宝,即是午供。午餐之后是诵经,连续整个下午,但其间又加插有入厝仪式,就是将死者的灵请入纸扎的冥宅内。诵经完毕后又有荐祖的仪式。晚饭后有施食的仪式,直到九点半钟,此后才是完忏科、还库科和谢佛科,一如香花科仪的顺序。至于科仪中的过王科、灵前七奉献,和除灵除服科,则因这一次尚未满七七的关系而没有举行。
在朝天堂前演出的功德仪式的场地布置(见图3)主要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帐篷。篷内一端有一座七级的灵堂,中央放着死者的照片,而每一级上摆设着祭坛装饰如灯、烛、花和香炉。灵堂前有一个半公尺高的平台,台上有桌子三张,座椅五张,施食的仪式将在这里举行。台下有几张桌子排成一弧形,弧的两端附近有电子琴、管乐器和敲打乐器(锣鼓)。离开平台再远一点的地方有长方形桌子,再往前是一张方桌,都是做法事时摆放祭品和法器用的,施食以外的仪式,即是针对死者个人的法事,都在台下进行。靠近帐篷出口处堆放了供死者用的财物,有纸扎的房屋、汽车、金银山、佣人、视听器材等等。至于帐篷的两边则挂满了神佛的画像,有佛祖、文殊、普贤、天神、达摩、罗汉、七仙、二十四孝子、关公、和韦驮。以上各种道具都在帐篷内。
帐篷之外,与平台成一直线的是一个用来焚化纸钱和疏文的火炉。离开帐篷更远之处有三十多张餐桌,桌上全是信徒「赞普」(赞助普度之意)的祭品,是用来祭祀孤魂野鬼的。祭品有一千元一桌,由信徒认捐,庙方代为准备的,也有信徒个人随意拿来的。祭品一概是素食,主要有饮料、食用油、饼干、糖果、水果等。距离帐篷最远,但还是与灵堂和平台在同一直在线的是焦面大士和孤魂的灵位。进行施食之前,主行法师会带领诵经团和信徒到这里上香,并在它前面通过三次。
功德仪式从早上九点开始。因为死者是朝天堂主持的姐姐,所以规模颇为盛大。主行法师和诵经团成员四人站在平台前的长方形桌子和方形桌子之间举行仪式。第一步的发关科是要将亡魂从地府的官僚系统的控制下释放出来,带领到道场来听经。主行法师先行焚香,然后振铃和念咒,促使负责召魂的冥通使者把亡魂引进来。他又要求「土地里域正神」沿途协助。最后,他朗读关文一道,要地府的官吏将亡魂交出,关文随即在帐蓬外火化。
启请科的目的是将佛、菩萨、和天神地祇请到道场。主行法师先礼赞三宝、观音、地藏、梁武帝、迦诺迦悟达师、帝释和护法龙天。以咒语洁净坛场后,便宣读文疏,请地藏菩萨引领亡魂离开地府。跟着又奉请十方三世佛、文殊、普贤、观音和大势至四大菩萨,以至地府十王、城隍土地、甚至门神户尉等来临道场。经过主行法师再一次召唤亡魂来到道场,启请科便告结束。
&引魂科的内容是三次催促亡魂到来,「归灵就位听经文」。主行法师一方面劝告亡魂跟随神幡而来,另一方面要求九泉使者迅速地把死者的灵魂引导来道场。这时主行法师本人亦手执魂幡,左右摇动。
沐浴科顾名思意是要让亡魂清洁自己,以便参加以下的仪式。亡魂经神幡带到浴堂后,主行法师便以咒语将亡魂在地府所沾染的污秽用香汤洗去。又藉咒语将新衣送到亡魂处好让它更换。这时亡魂便可以「重整衣冠严服饰」,以便在道场内顶礼三宝。
顶礼科的意思是让亡灵被带到道场内向佛法僧三宝行礼,祈求凭借三宝的力量得以将过去所作之恶业完全消除。亡魂因此先行忏悔,祈求「有罪悉消除」,再则求发愿,愿得智慧,罪障全消,力行菩萨道。
&造灵科的目的是要召唤亡魂到灵位,以便聆听诵经。主行法师先念破开地狱真言,再请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将亡魂引导至道场。在此之后他向亡灵献茶三次,又诵「佛说破开地狱经」,使亡魂不致堕落地狱,亦不用见阎罗王。另一方面,死者的亲属把灵位从房子内的灵堂拿到道场内,放在方桌上。另一位亲人则持魂幡引导,第三位手持黑伞,遮挡阳光,以免灵位遭到阳光的直接照射。本节仪式结束之前,还需要亲属卜杯来决定亡魂是否已经依附在灵位上。
亡魂经过上述重重步骤,终于从地府被带引至道场内的灵位,准备听经,「领受功德」。可是在诵经之前,主行法师必需先行供养三宝,其作法即是前节所叙述的午供之仪式。午供完毕已经是中午时分,这时有老年妇女六、七人供应众人斋菜,共有菜和汤十道左右,简直像个宴会,饭后休息至一点半,仪式再告开始。
下午的仪式几乎完全属于诵经,并且和上午一样,一直都有乐器的伴奏,亡魂在听经之后,便可以得到超生西方净土的机会,诵经是功德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佛法的救济和超度的力量是有赖经典的朗读而得到发挥的。首先读的是「梁王忏」,此忏共有十卷,读来颇为费时。读完之后,主行法师宣读文疏,其中明载所诵经典的名称和卷数,受益人的名字,并且由主行法师签名押印,表示真实无误,这样诵经所产生的功德才会被正确的计算在死者名下。不然,亡魂无法领受功德,诵经的气力就变成白费。
「梁王忏」读完之后诵经稍为中断,其间举行入厝的仪式。所谓入厝就是将死者的灵位移到道场一旁的纸扎的房子里,周围还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财宝和生活用品。这些东西在一天的仪式完结之前会被焚化,好供死者享用。
入厝仪式之后继续诵经,一共读三部之多:「三昧水忏」、「阿弥陀经」,和「金刚科仪宝卷」。每念完一部都必需宣读文疏,并将之焚化。在诵经团念经的同时,也有些妇女穿上黑色长衫,坐在另一张桌子旁默默的读经。人数既无固定,时间长短亦不拘,她们或是死者生前的好友,或是一般虔诚的信徒,她们参加读经是为了与死者「结缘」,当然也为自己累积功德。此外,她们所念的经不一定与诵经团所念的一样,彼此之间也没有统一,只是各人念各人的。
下午诵经结束之前有荐祖的仪式。在主行法师和诵经团的带引下,亲属们将写有死者姓名的红纸条逐一贴在一个一个装有纸钱和其它财富的纸箱上,然后拿到道场外的空地火化。这些金银财宝是为资助死者在阴间生活之用。
&荐祖之后是晚饭时间,大家又享用丰富的斋菜。稍作休息之后,晚间的施食仪食式在七点钟开始。前面曾经提到,上午的仪式基本上是按照香花科仪进行,而下午则主要是诵经。至于晚上的施食仪式,则是依据蒙山施食科仪。施食的法事属于密法,使用大量咒语和手印,加上演出时肢体动作非常眩目,而且由电子琴为首的各种乐器又以最大音量伴奏,所以整个两个半小时的仪式几乎是绝无冷场。
施食大部份时间在帐蓬内的平台上进行。与较早时的布置不同的是鼓手和管乐手都坐到台上来,只剩电子琴依旧在台下一侧。平台的前方有较高之方桌一张,桌后之高脚椅子乃是主行法师的座位。此桌两旁各有稍低之桌子一张,每桌坐二人,一人面对台下,另一人面对中央,这三张桌子都放满了一盘又一盘的食品,主要有水果、糕点、糖果,还有一些硬币。
台下紧靠着平台有一张长方形桌子,上面放有祭坛装饰如香、花、烛、灯等。桌子之前有草席一铺,让主行法师在法事之前在此顶礼三宝。草席之后是亲属站立的地方,至于死者的灵位则在帐篷边,靠出口的位置,大士和孤魂的灵位在帐蓬之外,正对着内坛。
仪式开始以前,主行法师和诵经团的女成员先在平台上上香,又用纸钱的火焰洁净台下的祭坛。然后,主行法师换过黄色长衫,外披一方红色袈裟。四名妇女助手则只穿黄色长衫,一行人在法师带领之下先到死者灵前行礼,这时有人将一饭一汤供奉到灵位之前,各人随即转向大士和孤魂的灵坛,由法师上香并撒净水。其后,死者的亲属和信徒跟在法师和诵经团之后,在帐蓬外放满祭品的几十张桌子之间绕行,并且三次经过大士和孤魂的坛前。
回到帐篷之内,信徒散开,留下亲属在台前肃立,而法师则脱去双鞋,俯伏在草席上,向三宝行五体投地之礼。这时诵经团的女性已经登上台上,法师随后亦踏上平台,站在中央的桌子前,先用双手举起一顶五佛冠,再举起一本蒙山施食科仪。台下的亲属则向这两件高举的物件三次下跪叩头。
这时法师在空中描画,并开始念科仪中的咒语。他在上香之后,在两名诵经团成员用衣袖遮掩之下,登上座位,盘膝而坐。从这一刻起,仪式便依照科仪内的步骤进行。
法师从助手处接过五佛冠,但并不立即戴上,反而向台下撒出米粒和花瓣(这米是经过精选的,仪式之前有两名妇女将米撒在盘上,然后把不完全或有变色的一一挑出。担任这工作的并且必需是食长斋的人。)他一边撒,一边做出各种手势,根据科仪,这些动作象征供养三宝的种种物品,经过一轮演出之后,法师才把五佛冠系在头上,如此,他就变成目莲的化身,因为这冠是目莲要下地狱救母时得到观音赠送以护身的。
随着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手印、密咒、摇铃、撒米和花,而这时所念的经文则反复申述佛法降魔的威力和救济众生的效验。
下一步的奉请三宝、诸佛世尊、菩萨、罗汉、天地神祗等来临道场,来证明功德,来加护法会。法师又表示忏悔,并愿得到无上智。
在神佛之后受到邀请的是各种亡魂野鬼,法师又结各种手印(运心供养印、变空印、奉食印和破地狱印),准备供养它们。
跟着是请地藏菩萨、焦面大士、土地神、和地府十王,并再一次召请六道中之亡魂和死者的灵魂(即这次做功德的对象)。法师表示这次法会是依仗三宝的法力而举行,并愿鬼魂从此忏悔,精进佛道。
这时,法师把硬币和香枝插在三个红色的馒头上,再由助手拿到大士的灵位前。在朗读完一份赞助人的名单后,他便开始把桌上的食物向台下的信徒和丧家抛去。台下聚集的二、三十人兴致勃勃的接取这些受过祝福的食物。不但是诵经的声音,就连伴奏的乐器,都达到最高的音量和最快的节拍,最后法师更将净水分给信徒,这水被相信有治疗眼疾的效用。
这时所念的经文内容值得分析一下,它首先是对鬼魂的一番说教,劝它们同赖施食的功德而成佛,再下来辞锋一转,改而述说孤魂野鬼的悲凉遭遇。然后逐一召唤各类鬼魂:包括王公贵人、忠孝之士、天文地理占卜之人、商贾军人、遭刑之人、意外惨死之人、甚至奴婢或化外之民,还有谤佛和大逆不孝之人,最有趣的是经文明确的把儒士、佛、道之人通通计算在需要超度的孤魂之内。
&&& 经过召集之后便是以手印和咒语把善信所布施的食物变化成无限之多,然后再将饿鬼不能饮食的障碍消除,法师还告戒鬼魂不得争夺,并嘱咐它们把衣食带回去分给未能前来参加的亲友鬼魂享用,最后并宣称藉仗这次施食的功德,鬼魂可以永脱苦海,得成正觉。
将施食的功德回向三宝之后,法师便摘下五佛冠,并且在助手的遮掩之下从座上下来。跟着助手二人朗读文疏,说本来受到各种业障缠身的鬼魂,如今已经完全得到解脱,更加皈依佛法。
&&& 于是以主行法师为首,诵经团员各自用布将经书包好,一同回到平台下的长方形桌前。亲属这时亦站立在诵经团之后,一同向三宝行礼,施食的仪式便到此结束。
&& 施食虽然告一段落,但功德的仪式尚未完满,剩下来的还有还库和谢佛两个步骤。
& 主行法师和诵经团成员在平台之下依照香花科仪来进行。还库科首先是请地府的库官和有关人员来临道场,并向祂们奠茶。跟着便宣读库牒,说明在三宝的见证之下已经将库钱缴清,请库官「注完纳之字」,为亡魂「立判生方」。这时法师一边念咒,一边将库钱火化。亡魂的债务完全消除,便可以毫无障碍的往生西方。
&&& 谢佛科顾名思义是在仪式结束之前,向早先请来的神佛表示谢意(也要焚化财帛答谢),再恭敬的送祂们回去。作为整个法事的结论,法师宣称出资支持法事的人和他的眷属,死者的亲属,都将会四季平安吉祥,至于死者的灵魂,则可以顺利早日升往天界。
六、朝天堂龙华派的自我认同
1.「斋门」与「沙门」的关系
&&& 朝天堂的信徒和主持对于本派在台湾宗教脉络中的看法如下。首先,他们强调龙华派虽然是佛教的一支,却必须与出家佛教明显的区分开来。这是因为佛教(又称沙门),是必须出家的,而龙华派所属的斋门则是不用出家也可以修行。
&&& 另一个对比则是南、北宗之差别。斋门自称属于禅宗六祖慧能的系统,是谓南宗。相对来说,沙门则是属于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当然,领悟到空的道理的只有慧能和他所授的弟子。斋门的直接创始人是明朝的罗祖,他本人没有出家,但他的师父李头陀是出家人。最后,由于斋教的成立源于密法的
「传俗不传僧」的做法,所以临济派的密法,以至于六祖的心传,都是只有在斋门中传授,出家的沙门已经失去这一个传统。
&&& 除了在佛法流传的历史上可以看出沙门和斋门的分别外,斋门较之佛门还有以下一些的优点。首先,沙门坚持出家,结果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这一地步,而且出家人没有家庭,自己所得到的法门结果没有子孙可传。斋门则不一样。社会上一般大众都有家室之累,也有生计要维持,所以不可能剃度出家,斋门的好处就是让信徒一方面在社会上活动,积极参与,另一方面维持修行,在救济本人之外,还可以传子孙,甚至传予他人。在斋教中只要是吃
长斋的,都有资格向人「传皈依」,但在沙门中则只有出家人有传皈依,为人师的资格。
&&& 至于沙门和斋门之间的竞争或排斥的关系,朝天堂的信徒有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佛教常常批评斋教为外道,属于道教,是不对的。因为远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以前,中国已经有佛,即是「太上无极圣祖」(先天初祖),意即位于天地之初的圣祖。释迦所传讲的不外无极圣祖的法,而斋教所传授的也是同样的法,沙门和斋门既是同源,就不能说沙门才是佛教,而斋门是外道了。林普心又指出其实老一辈的和尚因为有看过易经,所以不会持这种态度,现今年青的和尚不懂易经,才会要排斥斋教。他举例说,台中佛教会馆的一位名叫林竹林的出家人所念的经都与龙华派相同。此外,福建鼓山涌泉禅寺所念的经都与龙华派的一样,该寺印行的金刚科仪宝卷即是龙华派的科仪。
& 对于沙门和斋门的异同,朝天堂的信徒还有以下一些的看法。他们认为在台湾的历史里,日治时代以前是没有沙门,完全是斋门。这个意思很明显的是说沙门一派的佛教是首先由日本人带到台湾,战后又有一波是由大陆来台的。在仪式作法上,虽然斋门所采用的梁皇宝忏、金刚科仪、和放焰口的作法,都与沙门的相同,在诵唱时所采用的腔调却有差异:沙门用的是北腔,斋门用的是南腔。此外,斋门在演出蒙山施食时用「赞路」较多,韵要拖得长;沙门放焰口的时候用咒语较多。所以,从整体的气氛来说,斋门的科仪比较热闹,沙门的则比较冷静。
&朝天堂主持人林普心以及其它一些资深的信徒对于龙华派今后的发展都抱有忧虑。最主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出家佛教来说,龙华派今日非常缺乏人材,在教理上重新整理斋教的教义,并加以发扬、流传,使广大的社会大众认识到此派的正确内容,不至于对斋教有误解,或是误入歧途。
2.斋教与其它教派的关系
&朝天堂的主持和其它参与诵经的龙华派斋友都认为斋门必须与他们所谓的「缁门」分别开来。缁门是指那些主要活跃在台湾北部和中部的丧礼仪式专家,他们为丧家念经时常自称念的是佛经,也有自称是龙华派。但是在龙华派信徒看来,这些人只是学到龙华派的某些仪式的作法,完全没有教义的内容,更不用说什么秘密的心法。他们的解释是:缁门的「司公」最初的确是斋门中人,原来是在斋堂学法,后来被人家请去作功德。另外有一个故事:缁门与斋门,还有沙门,同属于佛教。但是缁门的始祖是一位替斋教始祖挑行李的「斋工」。后来他跑出去「赚食」,即为人诵经谋生,从此就发展出缁门一派的仪式专家。可是,他们原来只是斋工,后来才衍称为司公。他们所戴的帽子是黑色,像斧头,所以是乌头司公。相对来说,道士是红头司公,因为他们的头饰像鶪腱。缁门所用的科仪都是属于龙华派的,但他们的唱腔稍异。
&& 龙华派的看法是,缁门的人都不吃斋,而是「吃方便」,他们在台中、彰化一带很活跃,结果龙华的传统就给他们破坏。另一方面,龙华的信徒虽然也为非信徒作功德,但内容主要是拜忏,不像缁门那样加插很多「外出仔」(即噱头)。
&& 对于在台湾有急速发展的一贯道,朝天堂的信徒们表示出一种戒心。比方说,主持人林普心就认为一贯道没有祖脉,没有历史,所以会借用其它教派的历史来建立自己的法脉系统。林本人就担心他所著的佛教祖脉源流会被一贯道的信徒抄袭、利用。除了教义上的差异,两者还有其它互异之处。例如,一贯道的信徒均称「道亲」,斋堂的成员则称为「斋友」或「菜友」。更重要的是,一贯道的做法是「先得后修」,而斋教则是主张要先皈依,然后再行点光。
&&& 至于鸾堂所用的经典仪轨,龙华派认为都是属于他们的。鸾生本来是没有经书的,他们的「赞路」有些是学自龙华,有些是沙门教的,但两者之间的唱腔又有分别,所谓的「龙华韵」较曲折,较不好学。此外,鸾生虽然跟斋教中人一样吃斋,他们却不须受戒,实行起来比较容易,所以现在鸾堂十分兴盛。
&& 龙华派对于民间宗教的神祇如妈祖和一般的祭祀活动都采取非常包容的态度。例如朝天堂右厢即有祭祀斗灯(七星灯),左厢祀太岁,又有消灾解厄的作法。朝天堂的中央神坛上经常会放有几盘白米,米上放着衣服,一迭纸钱;插着香枝,写有姓名地址,都是邻近信徒和居民为消灾求平安而安放的。林普心本人并承认会收惊的仪式,只是收惊的手段主要是念经和咒语而已。对于朝天堂内每月初一、十五的祭祀和消灾改运的活动,林普心解释:根据感应的原理,不但信徒求神拜佛有效验,就连念经、收惊等也因为同一道理而会有灵验。同样地,风水对于墓地、房屋、以至于寺庙都会产生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他声称就连佛教僧尼在建造寺庵之前都一定先看风水。至于消灾改运或收惊的仪式是否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则必须看仪式有否对症下药。如果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针对之而求化解之道,则光是仪式本身是没有什么效益的。
&提起佛教,一般人大概马上会想到和尚、尼姑的出家人与跟尘世保持一定距离、作为清修之地的佛寺。这个印象当然是与史实不尽相符,也并非今日佛教在中国人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贴切写照。无论是在十九世纪或以前,还是在现代,严守戒律的清修寺院都不过是佛教的众多形态的一端而已。在这些代表佛教出家理想的寺院以外,有更多的僧尼和寺院是专注于诵经、拜忏、做功德的仪式功能。另外,在正式剃度出家的僧尼外,还有不少的私度僧尼,以至于根本没有受戒,只在师徒之间私相传授诵经和修行法门的信徒和仪式专家。有关这些人物的纪载非常缺乏,对于他们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台湾的斋教,在这里我们主要指龙华派,就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现象。
&&十九世纪一些西方学者如Edkins和de Groot都曾对民间的佛教教派产生兴,并且对于它们的信徒表示一定程度的同情。Overmyer指出这主要是因为教派信徒们都遵守戒律,于自身的信仰也有较多的理解,显然跟一般民众拜神只为求福消灾的态度不同。很可惜,两人对于这些教派的报告并不详细。Overmyer的全面性历史考察也遭到资料不足的限制,尤其是对于仪式和信徒背景方面均缺少具体的材料。斋教在日治时代下的台湾虽然是受到较大的重视,但是那主要是出于政府企图严密控制宗教,无论是官方或半官方的著作,对于斋教的教义、经典、组织、仪式等都鲜有深入的探讨,主要的着眼点还是有关斋堂的数目、分布、信徒人数、财产等统计数字。战后关于台湾斋教的著作的内容大致不出「台湾省通志」中的资料范围,在文献研究上既没有突破,更加缺乏实地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
&&& 本文作者认为斋教代表着中国人的宗教社会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却又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的课题,因为它是佛教理想--出家、离世、求道、开悟、戒律、清修等等--在现实社会中以不同形态出现的一个具体例子。这些教徒一方面极力实行佛教的某些理想,另一方面却企图把宗教的追求与一般日常生活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结果他们发展出一套独自的教义,不单把佛法变成在中国开始的道,更加把佛教的精髓归纳到自己本派之下,提高在家人的地位,甚至宣称只有在家人才保存了佛教中的秘法,也就是它最重要的部份。在教义上斋教一方面吸收出家佛教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坚持一个独立的地位,在组织上斋教也是自成一体,不须依赖僧尼的领导。同时,这个教派的组织又与管理地方公庙的传统地域性组织不一样;所以也是研究中国人社会组织的时候所必须注意的一个现象。最后,在仪式方面,斋教也是既受到出家佛教深远的影响,却又能够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仪式体系。由于它对民间宗教的包涵性大,所以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出家佛教的仪式是如何与中国人的宗教文化中的其它因素调合;也可以借着斋教的科仪经书等线索,分析一般所谓民间宗教仪式中有那一部份是受到出家佛教的影响特别大。总而言之,斋教这一类的教派现象,有助研究者打破旧有的僵硬的分类,从而注意到各宗教传统在地方社会中是如何以不同形态出现。这些教派所结合的信徒,服务的小区,召集的支持,又有助研究者对于中国人社会中基层的权力结构有更仔细、更切合地方特色的认识。
&& 本文以彰化朝天堂为例,提供了有关台湾斋教的历史源流、寺堂组织、宗教仪式方面的具体资料,也叙述了斋教徒自我认同的问题。但是有关台湾斋教的研究,还有一些全面性及理论性的问题值得追究,例如作为台湾传统佛教的斋教,历经日人的统治,战后的社会变迁,以及各种新兴教派的兴起,如何盛衰起伏;又如斋教徒中为数众多的不婚斋姑,何以能够存容于传统社会,这可能是与斋教徒所述他们如何炯异于出家佛教,以在家修行的方式追求佛法,一个完全逆向的问题。根据汉人传统,女子无法永久在家,齐教的信仰如何被用来解决此一文化的难题,使女子不嫁在家成为可能,而且被诠释成不违反世俗价值,更进而具有超越的价值。本文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希望能引起有兴趣者对台湾斋教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1.南投县草屯镇三个斋堂的兴衰︰ 
&&& 草屯镇有四个龙华派的斋堂,皆与彰化朝天堂有密切关系,皆是朝天堂的派下堂,我们访问了两个斋堂,并找到另一个斋堂的数据,正巧这三个斋堂原各为李姓、简姓与林姓的公厅,更能突显斋教信仰与祖先崇拜的关系。以下叙述三个斋堂的资料:
&&& 草屯下庄奉天堂
&&& 奉天堂原是李姓公厅,后来成为斋堂,有前后两殿,前殿(正殿,奉祀释迦如来佛,后殿奉祀观音佛祖及李姓公妈。奉祀佛祖的原因是最初李裕春、李财、赖涂偷工在赖宅吃斋,奉祀佛祖,说是「偷吃菜」,乃因妻子不同意吃斋,如此煮食太麻烦。后来信徒日增,而赖涂家里太狭窄,故迁移至李财之公厅奉天堂,
&曾参加奉天堂的菜友有:
&&& 李裕春:他会诵经,作代笔,写文疏,佛祖生日庆典都是他负责,曾过公场,李震贵(78岁)之父,肖猪,五十岁过世,若在已104岁,属三房。
&&& 李财:与李裕春同辈,不识字,但吃斋吃得很慈悲,家有田一、二十甲,曾有住在雾社的人担菜来草屯卖,天黑不能回去,听人言住到李财家里来,后李财请他在李家住下,帮忙工作。到前一阵子,李家的户藉中还发现仍有外人在此寄留。有时乞丐到家里来分食,也请到桌上来一起吃饭。因为斋堂是在李财的公厅,故由他当堂主,李财是大房,李财曾过公场,过世时,穿礼衣,坐交椅,一手拿素珠,一手拿手巾扇,过世好几天,脸还红润。
&&& 李木益:李日兴(现年73岁)的么叔,廿九岁开始在奉天堂吃斋。与李财、李裕春不同「公族」。
&&& 有义:不知何姓,北投人,李裕春死后,其经书被有义取走。
&&& 李永盛:约与李裕春约同年,亦同公族内。奉天堂最初请一埔里来的太空来担任住持,但他没有住在下庄,而是拜拜热闹时才来。李财死后,由其妻(姓黄)当堂主,其妻死后由其子李有忠当堂主。
&&& 有忠长震贵两岁,但很早就过世,死后由其妻当堂主。李有忠之妻并未过公场,丈夫死后,因田里工作很忙,斋堂内本要早晚烧香,有时早上没空烧香,到晚上才烧。因为李财夫妇及李财之母,生前皆吃斋,现在李家祭祀祖先时,祭品要准备双份,一份荤的,一份素的,素的即给生前吃斋的公妈吃。
&&& 奉天堂原为二进,左右各二排护宠的传统三合院。奉天堂成为斋堂之后,设有禅房,称太空房、清虚房,招待外地来的斋友。以前办供时很热闹,作布袋戏,没吃斋的人,也会拿祭品来拜,各地的斋友都会来参加,办供都在六月十九日佛祖生,只有一天,供品皆用素。此外奉天堂每年四月初作「头供」,十二月初七作「平安供」。李有忠的太太当堂主后,观音佛祖生日办供,都自己作,头供及平安供才请外地的斋友来帮忙。
&&& 李财当堂主时,与彰化牛稠仔朝天堂有往来,办供时朝天堂的斋友也常来,此外头前厝菜堂、山脚新厝祝天堂都是有来往的斋堂,新厝的简冻溪(人称冻阿)及头前厝的林有在(已逝,与李震贵同辈,都念草屯公学校,其父当过堂主)都是菜友,办供时会来,以前头前厝办过很多公场,现在斋堂可能还在。
& 奉天堂约于二十年前拆毁,因土地重划,改建为楼房,毁堂后约十年,敦和路拓宽,现已见不到奉天堂的踪迹,原有一木扁(上有创立年月)已不知在何处,原奉之释迦佛像因李姓拆屋分家,由李有忠之子李德义分到,观音之像由李时荣分到,李时荣之父、祖当时都没有吃斋。
&&& 草屯新厝祝天堂
& 草屯山脚里新厝祝天堂,祭祖都是拜素的,其公厅内奉释迦、观音、韦驮、关公、妈祖、太阳公,每年三月十九日太阳公生日要祭祖办供,都是用素的供品,公厅拜佛祖至少已七、八十年了。据简金文说,他的祖父简木树三十几岁就死了,祖母七十几岁过世,她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吃斋了,简金文的父亲简永田四十一岁才吃斋,是简冻溪死后才吃斋成为菜友,简冻溪也是菜友,简永田与简冻溪两人都有过公场。以前有一菜堂在埔里,简冻溪是三十岁左右才吃长斋,吃了三十几年。那时很多人吃斋,后来大家开荤,只剩下冻溪一人仍吃斋。简金文夫妻现皈依清凉山本觉师,属禅宗。冻溪之子金龙夫妻现为一贯道信徒,常去草屯北势湳灵隐寺,两人均吃长斋。
& 以前祝天堂拜拜热闹,都请菜友来诵经,冻溪会诵经,由他调集各处的菜友来诵经,后来诵经团由简永田接手,现在又由简金龙接手,金龙接手之后,诵经团成员都是一贯道道亲,以前连初一十五都要在公厅诵经,但现在只有一年一次在三月十九日诵经而已。
&拜祖用素斋的原因是祖先死后由佛祖接引西方,西方当然要食素。而且用荤的话必杀生,畜类灵魂必会给亡者负担,使之不能超生,所以祭祖用素品。现在林仔头简姓教山宗祠祭祖亦用素的,祠堂内祭祖用的面龟、面羊都是素的,祠堂外的供品则用荤的,是拜孤魂野鬼,普庙口用的。
&&& 草屯头前厝崇善堂
&林宅崇德堂,在中兴新村西方头前厝广漠田园中,门牌住址是:南投县草屯镇草溪路一六八号。此堂又称崇善堂,是为中兴新村附近唯一的古剎,殿宇建于日据时期,经数十年的星霜,颇具古色古香,令人百看不厌。据说:自从该林家祖父去世后,再也无人继续修行,因而菜堂渐归荒废,终于沦为寻常的民房。但殿内神龛仍供奉佛像及神像,并有各种对联,其主要者有如下列:崇尚佛心道德清修三宝佛,善全臣节勇忠义气万军钦。崇尚尊严菩萨如来同说法,善端发见圣神文武共临坛。(林衡道 1980:41)
2.中部地区斋堂一览表:
彰化市大同路
嘉庆廿五年
李普算买屋,李普春获扁,林普坚改筑,林普联再重修
彰化市长兴里
普石住持,真心住持未剔发
彰化市和调里
严普高创建,林普多购地,林普龙继承,林普辉堂主(p.290照片)
员林镇出水里
昭和十一年
张普进创立、住持
员林镇中平里
昭和十一年
第一任住持许林太空
田中镇复兴里
创建时称修善堂,乃龙华派斋堂,陈普雨住持
永靖乡永北村
道光十九年
陈普维兴建,陈普光堂主
田尾乡打廉村
明治卅三年
本堂为龙华派斋堂,谢普留住持
和美镇和南里
为龙华派斋堂
秀水乡安真村
明治廿八年
林普笑迁移堂址,林普住住持普德堂主
鹿港镇菜园里
杜普安兴建,林普和重修梁普声太空修建,普声皈依龙华派
鹿港镇草仔市
黄普长兴建,林普积重修,杜普安、林普和继之,林普星堂主
鹿港镇兴化里
昭和十六年
施普春创建,普紫住持
溪洲乡柑园村
郑普双兴建,为龙华派斋堂,郑普铜继承
二水乡修仁村
大正十三年
为龙华派斋堂
北斗镇西安里
民国卅五年
林普叶堂主
彰化市桃源里
民国卅五年
本寺为先天派斋堂
永靖乡永西村
为金童派斋堂
员林镇振兴里
为金童派斋堂
社头乡社头村
为金童派斋堂
为先天派菜堂
南投镇龙泉里
住持普禧姑
埔里镇向善里
明治四十二年
庄普实住持
国姓乡柑林村
大正十二年
李普芳创建
鱼池乡大林村
为龙华派斋堂
国姓乡福龟村
林普恩创建,为龙华派斋堂
南投镇嘉兴里
张普深堂主,系龙华派斋堂
国姓乡大石村
昭和十五年
江普净迁移堂址
集集镇永昌里
林普分、林普飞等创建,为龙华派斋堂善法堂集集镇林普助住持
水里乡北埔村
明治卅三年
周普峰、游普开等创建,张普章、萧普鹏先后继任堂主
埔里镇朱格里
龙华派斋堂,王普旺堂主
埔里镇清新里
明治四十年
龙华派斋堂,吴普坚堂主
埔里镇后湖里
大正十四年
龙华派斋堂,洪普信堂主
国姓乡北山村
李普芳创建,龙华派佛堂
集集镇集集里
王普南太空创建,游普凤重建
草屯镇敦和里
中寮乡义和村
民国卅八年
廖普德住持
丰原镇丰西里
昭和十二年
王普真、陈普和、林普得创立龙华派寺堂,吴普絮、张蔡普水、张普书、游普理等管理
丰原镇南阳里
张普声移建,林普珠住持
丰原镇北阳里
民国卅九年
吕普寿住持,信众李普绢等集资建筑,普寿皈依龙华派
丰原镇南嵩里
王普真创建,王为龙华派斋友
丰原镇东阳里
张普发住持,皈依龙华派
大雅乡三和村
大正十二年
龙华派寺堂,普酡尼师创建
石冈乡土牛村
大正十一年
系龙华派斋堂
丰原镇中山里
约明治四十一年
龙华派寺堂
潭子乡东宝村
林普圆三兄弟共建,本为龙华派寺堂
后里乡墩东村
昭和十二年
龙华派寺堂,住持悟心曾任佛教龙华会干事
清水镇文山里
约嘉庆十七年
陈太空创建,住持王朝基皈依龙华派
清水镇上湳里
民国卅七年
住持黄普证创建,皈依龙华派
雾峰乡甲寅村
民国四十年
住持普寿,管理人林普明
神冈乡庄前村
昭和十一年
龙华派寺堂,普孝住持
外埔乡水美村
约嘉庆十七年
蔡普锦、梁普渊等创建,黄普成太空住持,为龙华派佛堂
西区三民里
普书教课诵,邓普福住持,普礼会计
西区后龙里
乾隆十九年
蔡普荣创建,普泉公管堂务,第五代副住持普合
西屯区西安里
大正十一年
住持廖天堂皈依龙华派
北屯区大坑
民国四十四年
北屯区平田里
创设当时为龙华堂
中区博松里
昭和十八年
住持吴普光创立,普光戴金刚帽照片(p.332),普光皈依龙华派
南屯区镇平里
刘普齐创建,普齐皈依龙华派
南屯区文山里&
廖普长住持
南屯区南屯里
黄普修募建,林普煌住持,普煌皈依龙华派
南区江川里
江普展住持
&&& 资料来源:张文进编《台湾佛教大观》,页二五二~三三六,一九五七。
&&& 上表中有一小部分斋堂的现况,我们在采访朝天堂的时候,得到一些简单的讯息,并录如下:
&&& 茄苳脚满天堂:原住持张水河,吃长斋,其子钖烟,后来才吃斋,其孙龙竹仔,吃荤,属锱门,作司公。
&&& 柑仔井善德堂:现为沙门明宗尼师当住持,她亦住锡新竹青草湖彰化昙花堂:在彰化天后宫(内妈祖)附近,现任住持不吃长斋,但其祖、其父均吃长斋,今天(11月25日)起有法会。
&&& 台南德化堂:以前财产很多,近七十年来未过公场,很多信徒来此求师,过公场。
&&& 台中慎斋堂:现为出家尼姑当住持,但无法改名为寺。
&&& 南台中台中佛教会馆:现由尼姑接收,有一出家人林竹林,所念之经、赞路与龙华一样。
&&& 台中慈善寺:原为慈善堂,属龙华。
&&& 彰化福吉堂:在陆桥下,原属先天派斋堂,现为沙门。
&&& 乌日明德佛堂:在乌日国小后面,但已久未办七天法会。
&&& 乌日福源堂:堂主刘普明,四十一岁,每年十一月初一起七天法会,原祀佛祖有开基五姐妹,原有菜堂被大水冲坏,佛祖又自己找到地,重新建设。彰化牛稠仔蔡普枝(太空,62岁)即是在此拜师,其师公周普加(和美水尾人),若在已经一百多岁了。
&&& 大甲慈意佛堂:赖普教在此过公场。
丸井圭治郎& 1919& 台湾宗教,台北。
午供科仪,手抄本影印。
台湾文献委员会编& 1972& “斋教”台湾省通志(卷2.人民志.宗教篇),页73-84, 台北。
台湾总督府文教局& 1933& 台湾寺庙问题:旧惯信仰改善关文调查报告第四,油印本,民族学研究所图书馆藏。
&&&&&&& 西冈英夫& n.d.“台湾人观音信仰菜食人生活”,出版日期与出版地点不详,民族学研究所图书馆藏。
林普心& 1990& 佛教祖脉源流,手写影印本。
林衡道& 1980& 头前厝菜堂,台湾文献,第31卷第4期,页41。
香花科仪,手抄本影印。
张文进编& 1957& 台湾佛教大观,台中丰原。
蒙山施食科仪,手抄本影印。
龙华科仪,台中。
郑志明& 1990 “台湾的秘密宗教”台湾的宗教与秘密教派,页70-125,台北。
戴玄之& 1977 “老官斋教”大陆杂志,第54卷第6期,页257-262。
de Groot, J. J. M.& 1903& Sectarianism and Religious Persecution in China, Reprint. Taipei.
Edkins, Joseph& 1893& Chinese Buddhism, London.
Overmyer, Daniel& 1976& Folk Buddhist Religion: 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l China, Cambridge, Mass.
&&& &&& 本文以台湾彰化一个龙华派斋堂朝天堂为例,提供有关台湾斋教的法脉源流、寺堂组织与宗教仪式方面的具体数据,说明斋教如何承继佛教的理想,而不违背文化传统的家庭理念,而塑造出在家佛教的特色︰例如对在家修行的肯定,强调祖先的超荐等。本文也探讨了斋教徒之自我认同的问题,包括他们如何自别于沙门,他们如何强调其与锱门、鸾堂、一贯道等教派的差别,并显示出其优越感,以及他们如何包容一般的民间信仰,提供对小区和一般民众的服务。
&】  &&[对本文的评论]
&&&&当前没有评论
[4859][5654][2027][2839][3776]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站长: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钜鹿台球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