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尔.萨特克利夫.洛文伍特是人还是作品

“以文化人”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以文化人”是什么意思?
以文化人”的意思:用讲道理的方法来感化别人。“由人化文,以文化人”:
这里的人的概念应该是指文化中通俗所说的人,即历史记载上的人,而非基于生物学等探讨的人.
由人化文,强调的是文化的特性——文化是人创造的,从来不是固有的,就是说,人创造了文化;当然可能还有一种含义,就是在狭义的文化意义上,用人的实践活动来丰富文化的内涵,以人的行动体现优秀文化品质;
以文化人,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以为这里说的应当是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
两者其实是一个统一的命题.
&人化&和&化人&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生成、双向展开的辩证运动,它们实际上是同时的,是一回事。只是在我们的想象和叙述中,要做到把它们当&一回事&&同时说出来&很困难,所以才不得不分开来说&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人通过实践改变自然界和自身,使自然和人自己走向&人化&的过程,是以人在自然界的产生开始的,而人的产生,则又以造就或形成了人所特有的生存发展形态——文化为标志。 &劳动创造了人&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个科学结论。而劳动创造人的含义,显然不能理解为先有一个东西叫&劳动&,是他象上帝一样创造了人。而是说,有一种自然界的高级动物——类人猿(还不是人),是他在某种情况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存活动方式,通过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最初还不是劳动)以适应环境,包括同时用这种新的活动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劳动)去改变环境,以使之适合于自己(这时也就逐渐使自己变成了人)。经过一个实际上非常漫长的演化过程,一部分类人猿变成了一种以劳动为自己生存活动方式的新型物种——人。
如果说,进化中的类人猿是人的最初形态,那么劳动就是人类文化的最初表现形态,并且后来它也是人类文化最本质、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现形态。&从类人猿到人&与&从最初的劳动到发展起来的劳动&之间,就是人与文化之间?&人化&和&化人&之间关系的最好证明。这一双向生成、双向展开的辩证运动,就是如此开始、如此发生的。 &如何开始&的问题弄明白了,以后的情况就比较容易想象了。实际上,&人化&和&化人&之间始终是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就是用讲道理的方法来感化别人!
其他2条回答
文化名人谈如何纪念李白诞辰1300周年
1877年,在纪念1848年2月革命30周年时,雨果写道:『回忆是力量之源……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只火炬。』
在法国,纪念雨果诞辰200周年活动於今年2月7日开始,这一天是法国学生圣诞节假期后开学的第一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这一天的第一节课——不论上的是什麼课——自选一段雨果的诗歌或小说在课堂上朗读。中小学校还将连续五天举行『雨果马拉松』,即在本校的艺术沙龙里接力式地朗读雨果小说,形成一条『阅读链』,学生、教师以及周围的居民均可参加。之后法国的读书节、诗歌节、戏剧节都将以雨果为主题,整个法国的文化生活都将奏起雨果这支主旋律。
中国有那麼多的名人可以缅怀,有那麼多的历史可以纪念,却少见一种自...
用好的文章展示好的道理,来感化读者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文化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他人就是地狱”出自萨特的哪部作品_百度知道
“他人就是地狱”出自萨特的哪部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几页我不知道它最早出现在戏剧《禁闭》中出自萨特的剧本《禁闭》,你到图书馆去看看吧,宣扬了“他人即地狱”的思想,电子书也没找到,袁树仁译。,原文我没有读过、不好意思。你可以看《萨特戏剧集》(两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萨特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蝙蝠文库·自由选择丛书》
《禁闭》(原名为《他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克里姆特后期人物作品中中国传统艺术元素.pdf3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奥地利l雨j家克罩姆特 Gustav
装饰风格足多数艺术评论家都认可的事实。但是这种认可仪仪局限jF来自于同本浮
士绘、古埃及和拉文纳的东方影响,而对于其中的中国美术因素影响却很少有人提
及。其实在他晚年时期绘制的众多人物作品中,克罩姆特不仅习惯于直接将中困的
木版年厕、瓷器一k的人物形象、年厕中的戏曲人物放在厕丽背景中,还在人物的农
着上加入大量的中国民fBJ美术吉祥图案。中国民fHJ美术中的许多装饰元素、传统色
彩和中国绘画中的许多元素等都成为他作品中的新装饰语言。这种正面的文化冲撞
和视觉的交融,成为他晚年作品中的一大亮点。本文着重从他的后期人物作品入手,
来具体分析其中的中国艺术元素。
克罩姆特后期肖像画
中国传统艺术
Paint ofAustrian Klimt austavK1imt, with
orientaldecorativehasbeen
acknowledgedbymajor
affectionof
limitedthe
acknowledgementonlY
andtheOrient
nomorementionabout
painting,ancientEgypt
Ravenna,and
affectionsofChinesearts.In
PortraitWorksofhiSlater
Klimtwasnot
usedtoaddChinesewood
engravingPictures,porcelainfigures,
charactersofNewYearPicturetothe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如何读萨特
还是学术作品?
我是看了《苏菲的世界》才知道这个人的,觉得他的学说可以解决许多困扰当代人的处境问题,专业的哲学著作不大好读。从他的小说读起吧,如《墙》《恶心》等,其他的我也没看过。对了,有本《荒谬人格》是介绍他的,我觉得蛮不错,你可以找找。
读小说,按学术作品读学术作品。
作为一名高中生..现在还没有打算读.存在与虚无.不过小说倒是读了...感谢...答案很长..耐着性子读完了..但好像还木有答案..我想问的是一些独特的路径..或者经验,,但还是很感谢..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您(@)目前可用积分:157139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一个法国同代人是怎样看萨特的
2075 次点击
22:06:06 发布在
一个法国同代人是怎样看萨特的作者:黄忠晶&&&&&&&&&&《粤海风》2006年第2期  最近看到商务印书馆新出的一本关于萨特的书,《萨特的世纪》,2005年2月出版,中文本译者闫素伟。原作者是一个法国人,贝尔纳?亨利?列维。从书的有关内容看,这个列维跟萨特没有什么特别的渊源关系,既不是萨特思想的信奉者,也不是反对者。他对哲学很有研究,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学生。原书出版于2000年,世纪之末,作者意在给萨特及其思想一个总结或“盖棺论定”。该书篇幅不小,中文字数约56万,资料十分丰富,内容充实,分析也时有独到之处,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萨特传记。该作者的年龄与本人相仿佛,萨特去世时我们都到了“理智之年”(萨特多卷本小说《自由之路》第一卷书名)。看看一个法国同代人,特别是一个有着较深哲学素养、专门研究萨特的法国同代人是怎样看待萨特的,对我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  在“序”中,贝尔纳?列维说,他在酝酿写萨特的一个很长时期里,萨特作品是最没有人理睬的,最没有人要的,法国已经没有多少人对他感兴趣了。萨特去世之初,萨特曾在中国“热”过一段时间,但不久就有新的热门人物和话题产生,萨特越来越成为一个过了气的人。到现在,恐怕有不少大学生甚至连萨特这个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看来萨特思想的命运在它的诞生地法国和在中国有某种类似的地方。  贝尔纳?列维接着说,萨特的影响实际上仍然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所不在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他死后尸骨未寒,以他为焦点而发生冲突的政治和形而上学的利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矛盾。”(该书第7页,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因此,他愿意深入研究萨特。“萨特就好比是一个展开的时代。透过萨特,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世纪的万花筒:人们如何走过20世纪,如何在这个世纪迷失方向,如何消除这个世纪可悲的趋势――现在又如何进入一个新世纪。”(7-8页)我十分认同这段话。  该书谈到萨特和波伏瓦之间的爱。(顺便说一下,中译本将“波伏瓦”译成“波夫娃”是不妥的:“波伏瓦”是一个人的姓而不是名字;而“波夫娃”更像是一个女性的名字,而不是姓。)他对于两人之爱是充分肯定的,他也辨析了这一对爱侣为什么会受到世人那么多、那么猛烈的污言秽语的攻击:这是因为他俩太透明,向世人、向社会袒露自己所有的秘密和隐私。这特别表现在萨特和波伏瓦书信集的公开出版上。  贝尔纳?列维谈到萨特具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在国外经常“享受国家元首的待遇”。这是一个事实。他认为,作为这样的角色,“只有一个法国人在世界上享有同样的声誉,那就是戴高乐将军。”(34页)我觉得这一估计也是准确的。但他说,萨特之所以“一辈子都奇怪地恨戴高乐将军”,是因为萨特将戴高乐看作唯一的竞争对手,除了“时代的偏见”外,“萨特的心中还有另一种更加暧昧的属于他自己的感情:那就是与戴高乐的竞争。”萨特要用自己精神上的权力与戴高乐手中的世俗权力相对抗。(36页)在我看来,贝尔纳的这一解释和分析是不准确的,显得牵强。  萨特采取反对戴高乐的政治态度,并非针对这一个人,更不是考虑到个人在法国和世界的影响或知名度。萨特对于世俗的声誉是毫不在乎的,甚至有些反感,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明证。他也从未将自己的精神活动视为征服世界的一种“权力”。相反地,他反对一切权力,因此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一直不与任何官方机构合作,对政府当局始终采取批判态度,不论是戴高乐当政,还是后来的蓬皮杜,以及对他特别表示尊崇的德斯坦。他在后半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但从未谋取任何政治上的权力。有记者问萨特,他这样积极投身于政治,是否想竞选议员,萨特感到十分惊诧;这个记者是太不了解萨特了。在这一方面,贝尔纳?列维似乎也有类似的误解。  该书还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萨特为什么这样遭人恨?贝尔纳?列维说,“人们对萨特的恨是一种完全的恨。不只是在舆论上,而是一直到他死了还不肯罢休的恨。是以粗俗的、恨不能把人打入十八层地狱的言辞表示出来的恨。”(54页)他摘引了许多攻击萨特的文字,或是不堪入耳的漫骂,或是刻心铭骨的恶毒诅咒,或是对事实的恶意歪曲和无中生有的捏造。能够这样招人恨的,历史上只有斯宾诺莎和伏尔泰与之相比。贝尔纳?列维说:“这几个招人痛恨的人组成了一个封闭的俱乐部。这些真实的伟人,被同类恨之入骨。他们不粉饰现实,并为此付出了代价。能激起人们如此强烈的恨,该是一份多么可怕的荣誉啊。”(60页)贝尔纳?列维在讨论萨特被人痛恨的原因时,还作了一种有趣的假设:萨特是主动招惹人们,故意让人们恨他;这样的恨,在萨特的心中本来就有着相应的价值;在他的心目中,一个作家越伟大,人们对他的恨也就越强烈。(58-59页)这一分析有一定道理。  该书在谈萨特同纪德的关系时说,1941年,“纪德想说服萨特参加抵抗运动,他也曾试图说服达尼埃尔?麦耶,后来他也说服了马尔罗。”(65页)这一段话与史实不符。据波伏瓦的回忆录,是萨特试图说服达尼埃尔?麦耶参加抵抗运动,接着萨特又去找了纪德和马尔罗,但都没有获得积极回应。整个过程波伏瓦与萨特同行。该书这一错误有两种可能:或是贝尔纳弄错了事实,原文如此;或是原书是正确的,中译者翻译时造成错误。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在该书的后面,贝尔纳正确地描述了萨特和波伏瓦去找纪德、达尼埃尔?麦耶和马尔罗的经过。(471页)  为什么恰恰是萨特而不是别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一个“世纪之人”?贝尔纳?列维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答案之一:萨特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可以同时从事文学和哲学,两者相互深化,相得益彰,形成特色,合起来的成就是别人所不及的。或者按照萨特自己对波伏瓦所说,他要同时成为斯汤达和斯宾诺莎。20世纪的作家和哲学家中,真正能够同时达到这两者的,恐怕只有萨特一人。贝尔纳?列维列举20世纪法国许多著名哲学家、作家来和萨特对比,说明这一点,如雷蒙?阿隆、梅洛-庞蒂、巴塔耶、布朗肖、加缪等。  我大致同意贝尔纳的分析,不过要作一点修正:同时从事文学和哲学写作,对于萨特不见得总是好事。有时候这两者相互串流,彼此干扰,产生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萨特自己形容这种情况说,就像得了疝气一样难受。  贝尔纳?列维认为,在萨特之前,20世纪,从文学方面而言,应该是纪德的世纪;从哲学方面而言,应该是柏格森的世纪。由此他找到答案之二:萨特既继承了纪德和柏格森的东西,同时又努力克服和超越他们的影响,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成为“世纪之人”。贝尔纳?列维在书中花了很多篇幅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了许多事例。但给我的印象是,他本人也许特别钟情于这两个人,对他们过于推重了。不错,纪德是20世纪的重要作家,柏格森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家,但他们的重要性恐怕都不足以代表整个世纪。  其次,要说萨特受到这两人特别大的影响,也是缺乏根据的。贝尔纳?列维的许多例证在我看来显得有些牵强。萨特在文学上并未从纪德那里得到多少收益。在口述自传中,萨特谈到中学时代他喜欢的作家时,列举了普鲁斯特、保尔?莫朗、康拉德等人的名字和作品;而他不怎么喜欢的作家倒有纪德。他说,尽管纪德的名气很大,其代表作《地粮》大家都说好,他读了以后却觉得有点乏味。我相信萨特说的是真实情况,因为他没有必要在这里编假话。  至于柏格森,的确是他引起了萨特的哲学兴趣。萨特读文科预备班时,哲学教师布置学生读柏格森的论著,萨特读了柏格森的《论意识的直接材料》。正是这本书使他转向哲学,而以前他对哲学是没有兴趣的。这时他仅仅把哲学看成是对一个人内心状态和心理生活的方法上的描述,但不久他就发现,这一对哲学的界定是不准确的,因此,开始对柏格森的东西失去兴趣。70岁时,萨特与美国的萨特哲学研究者有一个关于哲学的长篇谈话。他说:“在柏格森那里,我发现持续的反思、意识状态这样一些东西,而这确实对我有很大影响。但我很快就从柏格森那里跳了出来。还是在文科预备班二年级,后来我就不再读他的东西了。我从来不是一个柏格森主义者,但初次接触他,使我开始研究意识并作出搞哲学的决定。”我觉得萨特对他与柏格森关系的表述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相对于柏格森而言,在哲学方面,萨特受康德、笛卡尔、胡塞尔等人的影响要大得多。  贝尔纳?列维曾到萨特住处去过。这个房间没有什么摆设,很少家具,一张桌子,几个烟灰缸。最让列维吃惊的是,房间里几乎没有什么书,没有萨特自己写的书,也没有别人的书,像在穷人家里。贝尔纳?列维的感受是:“他是真正的穷人。他是从逻辑上拒绝接受私产的人,就连精神上的私有财产也不要。萨特的屋里只有一只取暖的炉子。萨特的桌子上干干净净的什么也没有。”(376-377页)这的确是萨特的一个特点,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  该书用一整节篇幅驳斥了那些萨特的对头们对萨特在德国占领时期行为的污蔑,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他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战士。其实早在战争期间,就有人污蔑萨特是德国人派回的奸细,是披着抵抗外衣对法国人进行纳粹宣传的。战后这些污蔑的语言不过是拾前人的牙慧而已。贝尔纳?列维逐一考察了萨特逃离战俘集中营、在集中营编写和演出《巴利奥纳》、回巴黎后写作和演出《苍蝇》和《禁闭》、在《戏剧杂志》上发表文章和在电影杂志上发表作品、在中学任教时的表现、组织抵抗小组“社会主义与自由”、联络其它抵抗组织共同对敌等遭人污蔑、歪曲或否定的事实,得出结论说:萨特和波伏瓦“在那些年写过的东西中,在他们做过的事中,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件事能够让人认为他们是赞成法西斯主义的。”(458页)这一结论是十分可信的。  贝尔纳?列维谈到导致萨特和加缪关系彻底破裂的那场著名的公开论战。他的态度显然是同情加缪而指责萨特的,但他依据的史实有不准确的地方。按照他的叙述,仿佛是萨特事先开会布置尚松写那篇严厉批评加缪《反叛者》的文章,从而导致加缪的极大反感,造成这场大论战。(502-503页)就我看到的材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萨特并不希望尚松写那种文章。加缪看到尚松的文章是在它发表前,《现代》编辑部是来征求他的意见的,并表明如果他不同意就不发表。加缪看后勃然大怒,写了一封措辞极为激烈的致萨特的信,称萨特为“主编先生”。此时萨特正在国外度假,对此事一无所知。回国后萨特写了一封回应的信,措辞也很激烈,连同加缪的信一起发表在《现代》上。他俩的关系从此断绝。  萨特和加缪关系的破裂中还掺杂有个人因素,即与女人有关。贝尔纳?列维说是因为加缪受到萨特情人万达的喜爱,导致萨特对他的嫉妒;他还引了萨特给波伏瓦的信为证。(499页)但这一史实也是有问题的。萨特给波伏瓦的信写于1944年初,而萨特与加缪发生大论战和关系破裂是在1952年。很难设想萨特的这一“嫉妒”是被埋藏了8年之后才突然爆发。萨特晚年谈到这一问题时说,有一个女人同他有恋爱关系,同时她又与加缪有密切来往,后来她与加缪的关系破裂了;加缪为此迁怒于萨特。(由于涉及这个女人的隐私,萨特没有说她的名字。)这一情况大概发生在萨特与加缪关系破裂前不久。我认为萨特自己叙述的情况更为准确一些。  萨特与黑格尔的关系是研究者较难把握的一个课题。贝尔纳?列维以“萨特的失败”为题,花了一整节篇幅论述这一主题。简言之,他认为,萨特早年已经对黑格尔十分了解,并且在《存在与虚无》中有意“把自己装成是黑格尔”(683页),同时又从内部来反对黑格尔,并重新建造自己的哲学体系。但最后萨特失败了。这一失败体现在萨特后期主要哲学著作《辩证理性批判》中;在那里,萨特实际上让自己成为一个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黑格尔主义者。  按照萨特自己所说,他在写《存在与虚无》时并没有读过黑格尔的什么东西,只是在大学时通过讨论和听课对这位哲学家有所了解。《存在与虚无》中确实有一些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地方,但并不占有重要地位。所谓“有意把自己装成是黑格尔”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他也不是从黑格尔哲学内部来反对黑格尔,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是从胡塞尔和笛卡尔出发来批驳黑格尔的某些观点。至于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也并未成为黑格尔的信徒,他对于黑格尔哲学某种程度的认可,是站在马克思对其批判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无论是在早期还是晚期,萨特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的黑格尔主义者。作者大概也感到自己的说法缺乏充足的根据,他说,这种萨特战败于黑格尔的说法,也许只是一个寓言。(662页)我认为这种说法确实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寓言。  该书评论萨特自传《词语》的部分,中译本有一个翻译上的错误:将“外祖父”翻译成“祖父”。(722―725页) 夏尔?施韦泽是萨特的外祖父,不是祖父。法文中“祖父”和“外祖父”是同一个词,此处译成“祖父”,从纯粹语言学的角度看不算错误,但从翻译的角度看,是译错了。由此可见,该书的中译者对萨特的情况尚缺乏一种基本的了解,这在翻译上应该说是一种不小的缺憾,对译文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该书在“尾声”部分讨论了萨特晚年的最后一桩公案。按照波伏瓦所说,萨特去世前不久发表的那个与贝利?列维的长篇谈话,是贝利?列维“逼供”的结果,是对老人的“拐骗”,是利用萨特年老体衰、思维跟不上来的弱点,逼迫萨特放弃自己的思想。而贝利?列维和萨特养女阿莱特则辩解说,他们没有那样做;萨特完全是自主发表自己的思想。(注意,此处的贝利?列维是另一个“列维”,但跟本书作者贝尔纳?列维认识。)  贝尔纳?列维也认为萨特是自主发表自己思想的;这个同贝利?列维的谈话招致包括波伏瓦在内的萨特主义者的强烈反对是必然的,因为萨特“自毁长城”,在最后一次谈话中完全否定了自己思想的基础,而转向一种全新的思想。令人感到惊诧的是,贝尔纳?列维说,让萨特产生这一转变的是一个叫勒维纳斯的人。30年代初,萨特开始接触胡塞尔现象学时,曾读过勒维纳斯一本介绍胡塞尔的书。在他去柏林直接研读胡塞尔著作后,勒维纳斯的书对他就没有什么作用了。贝尔纳?列维承认,将近半个世纪,“这两个同时代的人再也没有半点接触,不管是直接的接触还是通过文章,好像他们是生活在两个星球上一样。”(798页)  既然如此,萨特是怎样受勒维纳斯的影响呢?贝尔纳?列维说,是由于贝利?列维。据说贝利?列维有一段时间经常去勒维纳斯那里,同对方谈萨特;第二天又和萨特谈勒维纳斯,给他读对方的某些书;他成为这两个哲学家之间的桥梁。(798页)这样,萨特就成了勒维纳斯的信徒。(795页)  在我看来,贝尔纳?列维这一说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毫无根据,纯属想当然。他对勒维纳斯可以说是推崇得过头了。他本人也去见过勒维纳斯,并向对方说,萨特成了其信徒。勒维纳斯的反应是,根本不相信贝尔纳?列维的话:“我肯定不会对令人尊敬的、杰出的法国哲学家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不敢……我不会冒这种风险……”(797页)我想,勒维纳斯本人的感受更合乎事实一些。  实际上,就萨特最后一次谈话看,尽管他有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其基本内容仍然是萨特本人的,与他过去一贯的思想并无根本区别。萨特的朋友和同事(包括波伏瓦)显然过于强调了这个谈话不同于以往的地方。他们之所以反感和气愤,可能更多的是贝利?列维在这个谈话中傲慢不逊的态度。  《萨特的世纪》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存在着两个萨特,早期萨特和后期萨特;一般地说,早期萨特是好的,强调人的自由,强调人的个性,晚期萨特则变坏了,不断地犯错误,变成了专制的萨特。萨特自己是怎样看的?一方面,他承认,自己一生有一个转折点,这就是“二战”;在此前后他的思想有一个根本变化, 由孤独的个人转向“介入”社会,由个人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他又否认这种变化造成前后的对立,他说:“我的思想是发展的,但并没有断裂。”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萨特还是两个萨特来描述这一变化过程,萨特的意思应该是,既是一个萨特,也是两个萨特;说是一个,因为他的思想是有延续性和承绪性的;说是两个,因为他的思想确实有根本变化;而这种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情况,归根结底,是与他生活的时代、世纪紧密相联系的,因此很难说前期和后期,到底哪一个萨特好,哪一个萨特坏。  贝尔纳?列维大约也发现自己这种划分过于武断和绝对,所以他另有一些修正自己观点的说法:“这是不是说,他在斯大林时期和后来的毛派时期,没有干好事,只不过是让他的名字和他的权威蒙受了世纪的耻辱,成了20世纪最大的盲目行为的受害者呢?显然不是的。在这一方面,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就在这同一个时期,我们也可以列举很多情形,说明萨特还是伟大的、宽厚的、清醒的,他是小人物和处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朋友,热爱正义和权利,热爱自由和友好。”(555页)  他还说:“总而言之,各种情况混在一块儿,交织在一起。我们不能说有一条清清楚楚的时间上的线,把萨特分成了两个人,一个是‘好’的,无可指摘;另一个是‘坏’的,迷失了方向,十分可悲,不断地犯错误,并引导着时代和他一块儿犯错误。……这两个时期是有交叉的。前后两个时期紧紧地胶合在一起。好像两个萨特在不停地互相腐蚀、互相传染、互相控制。早期萨特身上的一些特点,预示了后期的萨特会是什么样的人。……年轻的萨特、彻底反叛的萨特、不合群的萨特仍然活着,尽管生命不是很顽强,但他仍然在专制主义的萨特心中活着。”(558-559页)  显然,贝尔纳?列维这些修正性的说法要比他那判然分明的“两个萨特说”深刻得多,虽然其中关于后期萨特是专制主义的判断仍然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读《萨特的世纪》,实际上让自己又在萨特的世界里遨游了一场,应该感谢该书作者提供了这一机会。上述一些不同于贝尔纳?列维先生的观点也未必正确,或者不过是一得之愚,期望能有机会得到贝尔纳?列维先生的指教。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8:41 &&
时间来不及了,暂时先标记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53:03 &&
 贝尔纳?列维接着说,萨特的影响实际上仍然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所不在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他死后尸骨未寒,以他为焦点而发生冲突的政治和形而上学的利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矛盾。”(该书第7页,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因此,他愿意深入研究萨特。“萨特就好比是一个展开的时代。透过萨特,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世纪的万花筒:人们如何走过20世纪,如何在这个世纪迷失方向,如何消除这个世纪可悲的趋势――现在又如何进入一个新世纪。”(7-8页)我十分认同这段话。------------------------这段是重点。另外在哲学上突破存在主义另有创新很难。
本版块主题总数:192432 / 帖子总数:2057927
今日论坛共发帖:27984 / 昨日发帖:35905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一个法国同代人是怎样看萨特的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萨特纳姆 辛 博哈马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