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诗 我爱你吴开倩做一首诗

[转载]吴趼人()
吴趼人()
年),清代谴责小说家,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广州)人,号沃尧因居佛山镇,自称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说家。活跃在清代文学时期,
代表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等。
吴趼人(1866年-1910年),原名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佛山人。笔名有偈、佛、茧叟、茧翁、野史氏、岭南将叟、中国少年、我佛山人等,尤以“我佛山人”最为著名。
吴趼人曾祖父吴容光,曾任湖南巡抚,代理两广总督,祖父莘畲,官至工部员外郎,父允吉,曾任浙江候补巡检。吴趼人幼年丧父,十七八岁至上海谋生,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光绪二十九年始,在《新小说》杂志上先后发表《电数奇谈》、《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劫余灰》、《情变》等,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恨海》轰动一时,影响深远,1910年留下《情变》前八回未完而在上海逝世。
十九世纪末,随着清政府日益腐败,一批有爱国良知的作家,用小说这一形式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谴责。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把这类小说归属为谴责小说,其中吴趼人所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另外三部分别是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吴趼人,又名沃尧,子小允,号趼人,亦作茧人,别署我佛山人、野史氏、老上海、抽筋、主人等,广东佛山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其曾祖父吴荣光官至湖广总督,祖父、父亲均为小官吏。吴跻人17岁丧父,家境窘困。1883年,18岁的吴趼人离家到来到上海,曾在茶馆做伙计,后又至江南制造局作抄写工作,月薪微薄。一次他从书坊上得到半部《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由此萌发了创作小说的冲动。
1897年,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1906年,他担任《月月小说》杂志总撰述,发表了大量的嬉笑怒骂之文。此外,他还创办了沪粤人广志小学,主持开办过两广同乡会。
吴趼人最初居住在上海西门外,后迁入乍浦路多寿里,最后定居海宁路鸿安里。他在所居的门上,贴上标着茧暗二字的梅红纸幅,他所作的诗集,封面上草书《茧暗诗草》。这几个字的繁体字看起来好像兰闺诗钞,令人误认为出于女子手笔。但实际上他生性幽默,常常一言既出,四座倾倒,又狂放不羁,每于酒后论天下事,慷慨激昂,不可一世。因他性格耿介,不愿与权贵交往,曾拒绝清政府经济特科的考试,绝意仕途,只能靠卖文所得度日。
吴趼人一生清贫,常常囊中羞涩,由于生活贫困,工作劳累,1910年10月在上海逝世,年仅45葳,死时身上仅有四角小洋,由朋友为其治丧。他的遗体先停放在闸北潭子湾广肇山庄,一厝20年,直至日才焚化,骨灰埋在大场广肇山庄内,文革时,广肇山庄被视为四旧遭到破坏,吴墓也荡然无存。
日,即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吴趼人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其祖父的寓所,3个月后,身为中等京官的祖父去世,而其父只是一个巡检之类的小官吏,不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两年后,带着年幼的吴趼人千里南下,回到了珠三角南海佛山镇的吴氏大树堂。因为没有生活来源,丁忧服满后,他就不得不告别妻儿,到浙江宁波继续做一个从九品的小小巡检去了。
吴趼人是17岁那年因为父亲离世,生活无着而去上海闯荡的,如此算来,他在佛山完整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但是,高产的吴趼人一生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举凡小说、散文、戏曲、诗词、寓言、政论甚至广告文案等,却独独很难找到有关童年及少年生活的回忆性文字,那段岁月成了一盘空白磁带。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讳莫如深的秘密,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设想的是,父亲长期在外,一个由小康而坠入困顿的孤儿寡母家庭,在当地免不了会承受这样那样的人际压力。吴趼人在他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专门写了一回“恣疯狂家庭现怪状,避险恶母子议离乡”,就暗示了吴氏家族的败落及其一家人受到族中强势者“凌夷”的经历。
1879年,13岁的吴趼人入读有名的佛山书院,比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和陈千秋要早四五年,比后来做了北洋政府总理的梁士诒更是早了十年。尤其是光绪年间,有一年该书院曾一举考取了15个举人,名震四方,但吴趼人对自己“母校”的光辉历史从不愿提及,也许,家族的倾轧和社会的黑暗,使他早早地对隔膜现实的八股制艺,对科举产生了本能的反感与憎恶,早早地埋下了日后运用小说加以“谴责”的种子。
但是,岭南佛山毕竟是他的祖辈繁衍生息之地,是容纳了他的童年与少年的成长之地,早年辛酸的记忆与经历,丝毫不影响他离乡后的故园情深。尽管他是如此吝啬有关佛山的文字,但一个“我佛山人”的笔名便足以证明一切——吴趼人拥有十数个笔名,但蜚声海内外的还是发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的署名“我佛山人”。
从江南制造局“破茧而出”
1884年的某一天,一个背负着简单行李来自广东佛山的青年,走进了位于上海城南,其时国内最大的洋务军事工业基地江南制造局。他就是刚刚经历丧父之痛、意欲挣脱旧环境桎梏的吴趼人。
上海是吴趼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仅仅指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度过,.他的三十余种小说也绝大部分是在上海创作的,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名著中所描绘的各种社会人物,也大多数取材于上海的官僚名士、洋奴买办。清朝末年,人们称之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是个什么样子?看看他的小说就知道了。
不过,当初刚到上海讨生活的吴趼人,恐怕并没有预见到自己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他先在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任抄写员,后来凭个人努力升任机械绘图员。虽则月薪微薄,“月得值仅八金”,但那种与佛山古镇迥异的环境令他眼界大开,到处是机器的转动声与撞击声,还有那巨大的制造枪炮的车间,令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青年吴趼人首先展现出了他少为人知的文学之外的惊人才华,23岁那年,他自行制造了一艘标准尺寸的蒸汽船在黄浦江上成功航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赵小云”造小火轮的情节,这个“赵小云”就有吴趼人的影子。如果不是在江南制造局薪水太低,处处受到压制,吴趼人的人生完全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展开。
当然,更重要的是,其时社会变法高潮将至,他觉得自己在江南制造局就像作茧自缚,深感必须在社会大变局中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次他从书坊上得到半部《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由此激发了对文字的热爱与写作的冲动。1897年,也就是32岁那年,他终于决定“破茧而出”,离开整整服务了14年的江南制造局,受聘刚刚发行的《消闲报》笔政,开始了短暂而丰富的报人生涯,先后主持了《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报刊。
吴趼人最初居住在上海西门外,后迁入乍浦路多寿里。他常常在所居的门上贴上标着茧暗二字的梅红纸幅,这几个字的繁体字看起来好像兰闺诗钞,令人误认为出于女子手笔。但实际上他生性诙谐,常常一言既出,四座倾倒,又狂放不羁,每于酒后论天下事,慷慨激昂。这期间的吴趼人,也留下了大量的趣闻逸事。一日,有某小报与之笔战,误以“山人”二字和山樵、山民为同一意思,竟将“我佛”二字连缀成文,登于报上。吴趼人看后,狂笑不已,翌日,挥笔疾书:“我系佛山之人,故曰我佛山人,何得竟施腰斩之罪,将佛山两字断成二截?佛说未免罪过。”他早年患有哮喘,年过四十之后,哮喘加重,家境陷于窘难。一次写信给一位朋友告贷,捡了一只七孔八烂的破袜子,附在信里,信笺上写了八个字:“袜犹如此,人何以堪。”朋友收信后,了解他的窘境,立即解囊相助。
他先取字“茧人”,一次,不慎摔伤一足,于是易名“趼人”。他的朋友给他写信时,常常误为“妍人”或“研人”,他只有作诗自白,其中两句是:“偷向妆台揽镜照,阿侬原不是妍人。”作诗犹不过瘾,他甚至在报上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自嘲:有个读书人号“吉人”,一天新结识一位朋友,彼此通了姓名。过了几天,朋友写信称他为“击人”。等到两人相见,吉人笑道:“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击人,贱号是‘大吉’之‘吉’啊。”过了几天,朋友又写信,写成“戟人”。吉人见到朋友说:“你怎么同我开玩笑?我不是武夫,怎能挥得动戟矛?我的号是‘牛眠吉地’的‘吉’”。过了几天,朋友写信称他为“棘人”(为父母守丧的孝子)。吉人见了大怒,便去跟朋友论理。朋友也发火道:“你自己说‘棘’,难道荆天棘地,不是这个棘吗?”
这样的幽默诙谐,在其主持《寓言报》时得到了更为淋漓的体现。《寓言报》比由德国创办的国外最早的寓言刊物《寓言》还要早问世56年,几由吴趼人一人独撑。他善于运用“比”的手法,来反映病态的社会和人生,试举其《指甲国籍》为例:有个笨人几乎连冷暖饥饱都分不清。死后晋见阎王,阎王恨他太没用,要罚他来世做畜牲,又转念一想,此人生前并没大错,还是罚他做人身上的东西吧。阎王便询问判官,判官说:“他愚蠢无用,罚他做眉毛、胡须吧?”阎王说:“胡须眉毛关系到人的仪表,还是罚他做指甲吧。”笨人急忙哀求道:“如果叫我来世做指甲,小人愿做中国人的指甲,碰到爱惜的人,可长到数寸,至少也可长到数分,总算有个出头之日;倘若落在外国人手里,他天天用刀剪去,我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可以说,吴趼人是中国近代寓言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只不过,这样的成就被他的小说光芒所遮蔽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奠定历史地位
早在办报期间,吴趼人就尝试进行小说创作并与小说家李伯元结交,受益良多。李与吴惺惺相惜,皆为性情中人,有一事可为见证:1902年12月,曾国藩之孙曾慕陶保举李与吴入经济特科,马上有官员弹劾李氏,李伯元笑称,乃是真知我者,遂“辞不就征”。吴趼人也夷然不屑曰:“与物无竞,将焉用是?吾生有涯,姑舍之以图自适。”坚与李伯元共同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
当然,真正令吴趼人发愤的是,1903年4月,李伯元的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开始在报上连载,“购阅者踵相接”;9月,刘鹗的《老残游记》又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让不甘人后,受梁启超小说救国论影响甚深的吴趼人坐不住了,没过多久,他的章回体历史小说《痛史》就开始在《新小说》上问世。《痛史》讲述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权奸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义士奋勇抗元的故事,再现了庙堂腥膻、干戈遍地的民族深重灾难,状写元人淫杀之酷,是一部忧伤愤激之作。其在自序中说:“吾于是发大誓愿,编撰历史小说:使今日读小说者,明日读正史,如见故人;昨日读正史而不得入者,今日读小说而如身亲其境。”显然,他认为小说与正史可互为补充,互为验证。
有意思的是,接下来吴趼人还写了一部最初标为“社会小说”,后又改标为“理想小说”的晚清长篇科幻小说《新石头记》。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红楼梦》续作,遗憾的是,它们大都“托言林黛玉复生,写不尽的儿女私情”,甚至众女共事一夫,家族兴旺,皇恩浩荡,兰桂齐芳之类。而《新石头记》与此迥然不同,承继了《石头记》的迷幻时空框架,小说中,贾宝玉在1901年复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目睹了大量火车,轮船,电灯等电气化的新事物,甚至乘坐潜水艇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极到北极绕地球一周,为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文明所震撼,并自信将来有一天中国也能制造这些东西。对于这部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小说,通常的评价是说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乌托邦式的社会和国家制度模式的向往,但我认为它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它的科幻色彩与远迈常人的想像力,如飞车,电炮,潜艇等,放到今天犹能给人遐想,而这一点,应该与吴趼人当年在江南制造局的经历有莫大关系——冥冥中命运的安排,确实有令人难以深究之处。
而将吴趼人推向文学高峰的无疑是那部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当然,它最主要的还是暴露晚清官场的腐败,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的堕落。比如,贯穿全书的一个苟观察,就是这种“鲜廉寡耻、不怕难为情”的官吏代表——苟观察的儿子死了,留下年轻美貌的媳妇。他先要媳妇守寡,后来打听到他的上司制台大人非常好色,就动起媳妇的念头,要把媳妇送给制台做姨太太。为了说服媳妇,甚至不惜向媳妇下跪。
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胡适因此对吴趼人评价甚高,曾说“故鄙意以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惟《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四书,今人惟李伯元、吴趼人两家,其他皆第二流以下耳。”
可能令吴趼人想不到的是,虽然社会在进步,但这种“鲜廉寡耻、不怕难为情”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未彻底断绝。曾有报道说,一些书店充斥着一种公然教人算计、告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书籍,而且销路不错;屏幕上那些大行其道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津津乐道的也往往是宫廷里的勾心斗角,君臣间的彼此算计,匪夷所思;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官场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这多少反映出了一种病态的社会文化生态,吴趼人地下有知,恐怕也会加以一声叹息。看来,如何清除种种之社会怪现状,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以培育一个人独立、自尊的具有现代公民理念的健康品格,仍是今天人们面临的一道大命题。
独特光芒超越时代
吴趼人的小说愤世嫉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应该是一个达观主义者,曾作诗《无事》云:“无事一樽酒,心闻万虑清,古书随意读,佳句触机成。幽鸟寂不语,落花如有声,此中饶雅趣,何必问浮生。”超脱之态,浮于纸上。去世前一年,他还写了一篇《吴牛喘月》自嘲:“吴趼人咳喘经年,或作或辍而不瘥。”
日,吴趼人一家从上海多寿里迁居鸿安里,亲友齐来庆贺。晚宴方散,其妻劝其早歇,不料刚上床就喘疾发作,遽然离世。其时身上仅有四角小洋,不得不由朋友为其治丧。吴趼人的遗体先停放在闸北潭子湾广肇山庄,一厝20年,直至日才焚化,骨灰埋在大场广肇山庄内。“文革”时,广肇山庄被视为“四旧”遭到破坏,吴墓也荡然无存。
而在他的故土佛山,连吴氏大树堂也早已消失,更不用说与吴趼人有关的遗物了。也许,从这个角度说,吴趼人是寂寞的,作家李国文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说到佛山,有人想到的是陶瓷,而他想到的是我佛山人,只是,在佛山的大街小巷找不到与我佛山人有关的痕迹,未免惆怅。不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一学吴趼人的达观——毕竟,他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留下了堪称不朽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对一个作家的最高奖赏,要让他归于寂寞,要让历史淡忘他,难。
吴趼人创作的小说有30多种,人称“小说巨子”,是清末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其它著名的作品有《恨海》《趼人十三种》等,《情变》是他最后一部小说且只留下前八回。
同治五年(1866年):5月29日出生于北京。父吴莘畲在北京做官。
同治六年(1867年):举家迁回原籍广东。
光绪十年(1884年):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讨生活”,开始当抄写工,后升为绘图员。
光绪十四年(1888年):自行制造了一艘标准尺寸的蒸汽船在黄浦江上成功航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离开江南制造局。开始为《清闲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撰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在上海新创立的《南方报》上连载新小说《新石头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年起至1911年,广智书局陆续出版著名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宣统二年(1909年):10月21日,迁至新住处,当晚气喘病发逝世。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曾芳四传奇》《俏皮话》《两晋演义》《恨海》《近十年之怪现状》《新石头记》
吴趼人对于近代文学,最推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他的作品大都得到了《儒林外史》的神髓。清末民初写社会小说的无不仿造《儒林外史》,这同吴趼人的倡导不无关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0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著,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闻的遭遇和见闻。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作品目录·
守常经不使疏逾戚 睹怪状几疑贼是官
走穷途忽遇良朋 谈仁路初闻怪状
吴继之正言规好友 苟观察致敬送嘉宾
珠宝店巨金骗去 州县官实价开来
彻底寻根表明骗子 穷形极相画出旗人
代谋差营兵受殊礼 吃倒账钱侩大遭殃
隔纸窗偷觑骗子形 接家书暗落思亲泪
诗翁画客狼狈为奸 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老伯母强作周旋话 恶洋奴欺凌同族人
·第十一回
纱窗外潜身窥贼迹 房门前瞥眼睹奇形
·第十二回
查私货关员被累 行酒令席上生风
·第十三回
拟禁烟痛陈快论 睹赃物暗尾佳人
·第十四回
宦海茫茫穷官自缢 烽烟渺渺兵舰先沈
·第十五回
论善士微言议赈捐 见招贴书生谈会党
·第十六回
观演水雷书生论战事 接来电信游子忽心惊
·第十七回
整归装游子走长途 抵家门慈亲喜无恙
·第十八回
恣疯狂家庭现怪状 避险恶母子议离乡
具酒食博来满座欢声 变田产惹出一场恶气
·第二十回
神出鬼没母子动身 冷嘲热谑世伯受窘
·第二十一回
作引线官场通赌棍 嗔直言巡抚报黄堂
·第二十二回
论狂士撩起忧国心 接电信再惊游子魄
·第二十三回
老伯母遗言嘱兼祧 师兄弟挑灯谈换帖
·第二十四回
臧获私逃酿出三条性命 翰林伸手装成八面威风
·第二十五回
引书义破除迷信 较资财衅起家庭
·第二十六回
干嫂子色笑代承欢 老捕役潜身拿臬使
·第二十七回
管神机营王爷撤差 升镇国公小的交运
·第二十八回
办礼物携资走上海 控影射遣伙出京师
·第二十九回
送出洋强盗读西书 卖轮船局员造私货
·第三十回
试开车保民船下水 误纪年制造局编书
·第三十一回
论江湖揭破伪术 小勾留惊遇故人
·第三十二回
轻性命天伦遭惨变 豁眼界北里试嬉游
·第三十三回
假风雅当筵呈丑态 真义侠拯人出火坑
·第三十四回
蓬荜中喜逢贤女子 市井上结识老书生
·第三十五回
声罪恶当面绝交 聆怪论笑肠几断
·第三十六回
阻进身兄遭弟谮 破奸谋妇弃夫逃
·第三十七回
说大话谬引同宗 写佳画偏留笑柄
·第三十八回
画士攘诗一何老脸 官场问案高坐盲人
·第三十九回
老寒酸峻辞干馆 小书生妙改新词
·第四十回
披画图即席题词 发电信促归阅卷
·第四十一回
破资财穷形极相 感知己沥胆披肝
·第四十二回
露关节同考装疯 入文闱童生射猎
·第四十三回
试乡科文闱放榜 上母寿戏彩称觞
·第四十四回 
苟观察被捉归公馆 吴令尹奉委署江都
·第四十五回
评骨董门客巧欺蒙 送忤逆县官托访察
·第四十六回 
翻旧案借券作酬劳 告卖缺县丞难总督
·第四十七回
恣儿戏末秩侮上官 忒轻生荐人代抵命
·第四十八回 
内外吏胥神奸狙猾 风尘妓女豪侠多情
·第四十九回
串外人同胞遭晦气 擒词藻嫖界有机关
·第五十回
溯本源赌徒充骗子 走长江舅氏召夫人
·第五十一回
喜孜孜限期营簉室 乱烘烘连夜出吴淞
·第五十二回
酸风醋浪拆散鸳鸯 半夜三更几疑鬼魅
·第五十三回
变幻离奇治家无术 误交朋友失路堪怜
·第五十四回
告冒饷把弟卖把兄 戕委员乃侄陷乃叔
·第五十五回
箕踞忘形军门被逐 设施已毕医士脱逃
·第五十六回
施奇计奸夫变凶手 翻新样淫妇建牌坊
·第五十七回
充苦力乡人得奇遇 发狂怒老父责顽儿
·第五十八回
陡发财一朝成眷属 狂骚扰遍地索强梁
·第五十九回
干儿子贪得被拐出洋 戈什哈神通能撤人任
·第六十回
谈官况令尹弃官 乱著书遗名被骂
·第六十一回
因赌博入棘闱舞弊 误虚惊制造局班兵
·第六十二回
大惊小怪何来强盗潜踪 上张下罗也算商人团体
·第六十三回
设骗局财神遭小劫 谋复任臧获托空谈
·第六十四回
无意功名官照何妨是假 纵非因果恶人到底成空
·第六十五回
一盛一衰世情商冷暖 忽从忽违辩语出温柔
·第六十六回
妙转圜行贿买蜚言 猜哑谜当筵宣谑语
·第六十七回
论鬼蜮挑灯谈宦海 冒风涛航海走天津
·第六十八回
笑荒唐戏提大王尾 恣嚚威打破小子头
·第六十九回
责孝道家庭变态 权寄宿野店行沽
·第七十回
惠雪舫游说翰苑 周辅成误娶填房
·第七十一回
周太史出都逃妇难 焦侍郎入粤走官场
·第七十二回
逞强项再登幕府 走风尘初入京师
·第七十三回
书院课文不成师弟 家庭变起难为祖孙
·第七十四回
符弥轩逆伦几酿案 车文琴设谜赏春灯
·第七十五回
巧遮饰贽见运机心 先预防嫖界开新面
·第七十六回
急功名愚人受骗 遭薄幸淑女蒙冤
·第七十七回
泼婆娘赔礼入娼家 阔老官叫局用文案
·第七十八回
巧蒙蔽到处有机谋 报恩施沿街夸显耀
·第七十九回
论丧礼痛砭陋俗 祝冥寿惹出奇谈
·第八十回
贩丫头学政蒙羞 遇马扁富翁中计
·第八十一回
真愚昧惨陷官刑 假聪明贻讥外族
·第八十二回
紊伦常名分费商量 报涓埃夫妻勤伺候
·第八十三回
误联婚家庭闹竟见 施诡计幕客逞机谋
·第八十四回
接木移花丫环充小姐 弄巧成拙牯岭属他人
·第八十五回
恋花丛公子扶丧 定药方医生论病
·第八十六回
旌孝子瞒天撒大谎 洞世故透底论人情
·第八十七回
遇恶姑淑媛受苦 设密计观察谋差
·第八十八回
劝堕节翁姑齐屈膝 谐好事媒妁得甜头
·第八十九回
舌剑唇枪难回节烈 忿深怨绝顿改坚贞
·第九十回
差池臭味郎舅成仇 巴结功深葭莩复合
·第九十一回
老夫人舌端调反目 赵师母手版误呈词
·第九十二回
谋保全拟参僚属 巧运动赶出冤家
·第九十三回
调度才高抚台运泥土 被参冤抑观察走津门
·第九十四回
图恢复冒当河工差 巧逢迎垄断银元局
·第九十五回
苟观察就医游上海 少夫人拜佛到西湖
·第九十六回
教供辞巧存体面 写借据别出心裁
·第九十七回
孝堂上伺候竟奔忙 亲族中冒名巧顶替
·第九十八回
巧攘夺弟妇作夫人 遇机缘僚属充西席
·第九十九回
老叔祖娓娓讲官箴 少大人殷殷求仆从
·第一百回
巧机缘一旦得功名 乱巴结几番成笑话
·第一百一回
王医生淋漓谈父子 梁顶粪恩爱割夫妻
·第一百三回
亲尝汤药媚倒老爷 婢学夫人难为媳妇
·第一百四回
良夫人毒打亲家母 承舅爷巧赚朱博如
·第一百五回
巧心计暗地运机谋 真脓包当场写伏辩
·第一百六回
符弥轩调虎离山 金秀英迁莺出谷
·第一百七回
觑天良不关疏戚 蓦地里忽遇强梁
·第一百八回
负屈含冤贤令尹结果 风流云散怪现状收场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奔父丧始,至其经商失败止。卷首九死一生自白他出来应世的20年间所遇见的只有“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小说就是展示这种怪现状,笔锋触及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上自部堂督抚,下至三教九流,举凡贪官污吏、讼棍劣绅、奸商钱虏、洋奴买办、江湖术士、洋场才子、娼妓娈童、流氓骗子等,狼奔豕突,显示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肌体的溃烂不堪。
小说富有特色的部分是对封建家庭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暴露。在拜金主义狂潮的冲击下,旧式家庭中骨肉乖违,人伦惨变,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直抉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的丑恶灵魂。九死一生的伯父子仁就是一个典型的凉薄无行的伪君子。他堂而皇之地干没亡弟万金遗产,夺孤侄寡娣的养命钱,几令九死一生流落街头。其人不苟言笑,动辄严斥子侄,而所做暧昧情事,令人齿冷。宦家子弟黎景翼为夺家产,逼死胞弟,又将弟媳卖入娼门。吏部主事符弥轩,高谈性理之学,却百般虐待将他自襁褓抚养成人的祖父。书中落墨甚多的苟才,也是被他的亲子龙光勾结江湖草医害死。旧家庭中的深重罪孽,令人毛骨悚然。作家抉发官场黑幕,亦颇重从道德批判切入,直斥“这个官竟然不是人做的,头一件先要学会了卑污苟贱”(第五十回)。贯穿全书的反面人物苟才,便是这种“行止龌龊,无耻之尤”的典型。他夤缘苟且,几度宦海沉浮,为求官星照命,竟将如花似玉的寡媳献与制台大人。此外,书中对于清末官吏的庸懦畏葸、恐外媚外,也有相当生动的刻画,体现了作家的爱国义愤。小说还万花筒似地展示了光怪陆离的社会龌龊诸相,其中作家揣摩最为熟透的则是“洋场才子”。这些浮薄子弟,徙倚华洋二界,徜徉花国酒乡,胸无点墨,大言炎炎,笑柄层出,斯文扫地,充分显示了畸型社会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空虚和堕落。
本书也反映了作家追求与幻灭的心史历程。书中着意推出一些正面人物如吴继之、九死一生、文述农、蔡侣笙等,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和追求。吴继之由地主、官僚转化为富商,是我国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新兴资产阶级形象。他与九死一生所经营的大宗出口贸易,曾经兴旺一时,差可自豪,足以睥睨官场群丑,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然而作家笔下商场人物的心理构型仍然是旧的,作家着力刻画的是他们的义骨侠肠,彼此间肝胆相照的深情厚谊,都还缺少商业资本弄潮儿的气质,他们最后的破产则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新兴资产阶级的命定归宿。蔡侣笙,则纯然“清官”模式。书中正面人物无例外地被人欲横流的尘嚣浊浪所吞没,“实业救国”、“道德救国”,—一破产,体现了作家“救世之情竭,而后厌世之念生”(李葭荣《我佛山人传》)的心灵搏斗历程。小说突出地体现了作家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庄谐杂陈,辛辣而有兴味。如苟才初次亮相,他那如瓶泻水般的谈吐,旁若无人的意态,寥寥数笔,跃然纸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以九死一生20年间的悲欢离合、所见所闻贯穿始终,结构上成一抟结之局。不足之处是材料不免庞杂,有些形同话柄的联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吴沃尧的三部写情小说《恨海》、《劫馀灰》、《情变》,也曾在小说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前二者开民初哀情小说、苦情小说之先河,并确立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写情规范;后者着重写“痴”、写“魔”,开孽情小说一路。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新小说》(月刊)第八号至第二年第廿四号连载,共刊出四十五回。标“会小说”。无插图,回上有批语,回后均有评语,故一般均认为是作者自加。
上海广智书局排印本。八册,其中,第一至五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第六册宣统元年(1909)刊,第七至八册宣统二年(1910)刊。
1933年上海石印本。
九命奇冤目
内容简介《九命奇冤》,清吴沃尧所著的小说。最初发表于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
(杂志)》。共有三十六回,演述雍正年间发生于广东的一件大命案。他根据旧小说安和先生所著的《梁天来警富奇书》而加以改作,用较好的布局,动人的描写,曲折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动人的作品。&
作者在第一回中说:‘这件事出在本朝雍正年间,这位雍正皇帝,据故老相传,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然而这个故事后来闹成一个极大案子,却是贪官污吏,布满广东,弄得天日无光,无异黑暗地狱。’可见作者是借历史上的公案,加以新的内容,来攻击当日黑暗地狱中的贪官污吏。
书中用倒装的叙事手法,把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有机地连贯起来,这与《儒林外史》的形式不同,似乎是受了外国小说的影响,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2作者简介吴沃尧()
近代小说家。又名宝震,字小允,号茧人,后又改“茧”为“趼”。广东佛山人。笔名有偈、佛、茧叟、茧翁、野史氏、岭南将叟、中国少年、我佛山人等,尤以“我佛山人”最为著名。
吴趼人曾祖父吴容光,曾任湖南巡抚,代理两广总督,祖父莘畲,官至工部员外郎,父允吉,曾任浙江候补巡检。
吴趼人幼年丧父,十七八岁至上海谋生,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光绪二十九年始,在《新小说》杂志上先后发表《电数奇谈》、《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轰动一时,影响深远。
吴趼人创作的小说有30多种,人称“小说巨子”,是清末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其它著名的作品有《恨海》《趼人十三种》等,《情变》是他最后一部小说。
第一回 乱哄哄强盗作先声 慢悠悠闲文标引首
第二回 广源店股东拆股 马鞍街星士谈星
第三回 接京函陈大人卖关节 除孝服凌贵兴考乡科
第四回 盼乡榜焦心似沸 讲风水信口开河
第五回 论柴米家庭现丑态 恣鼓簧中表动争端
第六回 鼠牙雀角宗孔穿墉 虎噬狼吞爵兴设计
第七回 假三千债抢三百银强徒得意 打五巴掌换五担米乡老便宜
第八回 明恩怨夫妻大闹 慈孝母子伤心
第九回 赠衣银贤母怜贫 缢罗巾淑媛谢世
第十回 遇重丧恶棍大遭殃 代和事好徒快中饱
第十一回 裕耕堂一绸闹 区爵兴两次私肥
第十二回 黄千总有意纵强徒 凌贵兴亲身行抢劫
第十三回爵兴宗孔双荐凶徒 叶盛简当一场败北
第十四回 三德号大有定奇谋 裕耕堂爵兴诈酬谢
第十五回 堂前设恶誓大有劫盟 窗外听私言张凤报信
第十六回 区爵兴当筵俨行军令 凌祈伯临阵却用火攻
第十七回 闻凶耗梁天来气死 破石室黄知县验尸
第十八回 张阿凤挺身作证 施智伯仗义誊词
第十九回 愤奇冤天来初告状 行重贿勒先访官亲
第二十回 简勒先智使舅老爷 殷孺人大闹黄知县
第二十一回 千金且向闺中送 八命初沉海底冤
第二十二回 轻财色张阿凤拒赃 买珠铡鲍师爷受贿
第二十三回 刘太守误听一席话 焦按察故沉九命冤
第二十四回 施智伯发议天和行 凌贵兴夜宿巡抚衙
第二十五回 折毛锥智伯辞阳世 听重谣制台察冤情
第二十六回 杨巡捕勇擒大有 孔制台夜审喜来
第二十七回 一道旨调去两广督 十万金再沉九命冤
第二十八回 大张华筵偏是幸灾乐祸传来警信顿教胆战心惊
第二十九回 妙算无遗爵兴再点将 属垣有耳阿七听私言
第三十回 拐钜款喜来遁迹 进爵兴登程
第三十一回 眷怀故旧蔡显洪赠金 怜悯奇冤苏沛之仗义
第三十二回 梁天来度岭走长途 林大有书房献密计
第三十三回 探案情沛之入虎穴 拟行贿李丰走江西
第三十四回 林大胡平空被捕 凌贵兴黑夜遭擒
第三十五回 下监牢强徒纳闷 自出首李丰献谋
第三十六回 留后嗣原告代求恩 定罪名钦差结冤案
《痛史》,清吴趼人著。
主要写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权奸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士奋勇抗元的故事。
全书共27回,然故事未完,似非全稿。
本书情况《痛史》写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权奸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士奋勇抗元的故事。小说忠实地再现了庙堂腥膻、干戈遍地的民族深重灾难,状写元人淫杀之酷,是一部忧伤愤激之作。书中集中刻画了卖国贼似道的形象,他以外戚专擅朝政,瓷威弄权,荒淫无耻,暗与元蒙勾结,终于得到恶贯满盈的下场。&
小说忠于史实,兼采讲史与侠义小说之长,感情充沛,笔墨酣恣,凛凛有生气。
全书共27回,然故事未完,似非全稿。
02:第一回 制朝仪刘秉忠事敌 隐军情贾似道欺君
03:第二回 闻警报度宗染微恙 施巧计巫忠媚权奸
04:第三回 守樊城范天顺死节 战水陆张世杰设谋
05:第四回 骂贼臣张贵发严 辞送灵柩韩新当说客
06:第五回 叛中国吕师夔降元 闻警报宋度宗晏驾
07:第六回 死溷厕权奸遗臭 请投降皇帝称臣
08:第七回 痛蒙尘三宫被辱 辟谣诼二将怜忠
09:第八回 走穷途文天祥落难 航洋海张世杰迎君
10:第九回 辞尊号杨太妃知礼 议攘夷众志士定盟
11:第十回 下江西文丞相建殊勋 度仙霞宗伯成得奇遇
12:第十一回 谢君直初上仙霞山 胡子忠夜闹河北路
13:第十二回 盗袖镖狄琪试本领 验死尸县令暗惊心
14:第十三回 胡子忠再闹安抚衙 山神庙结义狄定伯
15:第十四回 仙霞岭五杰喜相逢 燕京城三宫受奇辱
16:第十五回 待使臣胡人无礼 讲实学护卫长谈
17:第十六回 胡子忠盗案卷尽悉军情 郑虎臣别仙霞另行运动
18:第十七回 越国公奉驾幸崖山 张弘范率师寇祖国
19:第十八回 灭宋室生致文天祥 论图形气死张弘范
20:第十九回 泄机谋文丞相归神 念故主唐玉潜盗骨
21:第二十回 谢君直再上仙霞岭 桂夫人寿终玉亭乡
22:第二十一回 胡子忠装疯福州城 谢君直三度仙霞岭
23:第二十二回 谢君直就义燕京城 胡子忠除暴汴梁路
24:第二十三回 疯道人卖药济南路 郑虎臣说反蒙古王
25:第二十四回 侠史华陈尸燕市 智虎臣计袭济南
26:第二十五回 赚益都郑虎臣施巧计 辞监军赵子固谢孤忠
27:第二十六回 应义举浙民思故主 假投降宗智下惠州
28:第二十七回 忽必烈太子蒙重冤 仙霞岭义兵张挞伐
吴趼人小说研究
作 者:王国伟 著
作为晚清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尤其是中长篇小说创作,不但是中国小说在由古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收获,而且是完成这一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本书即以吴趼人的小说为讨论对象,重点分析了这些作品的社会生成机制,以及其中所表现出的一位处于中西碰撞、新旧嬗变时期的中国作家思想上的前进、彷徨与退缩,和他在小说写作艺术上所进行的汲取、探索与创新,力图展示吴趼人的创作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可能性。
本书首先梳理、分析了吴趼人的生平和文学活动。吴趼人主要生活于上海。他先后参与主办、编辑过多种报刊,为繁荣文艺市场,推动文学转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吴趼人全力投入小说创作,堪称中国职业小说家第一人。他较为注重小说理论,就小说的社会作用、历史小说的创作等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吴趼人强调小说的政治教化作用,片面夸大了小说的社会作用。他提出“写情”小说理论,为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风起云涌,为小说由对外部世界的观照转入对内心世界的开掘,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吴趼人创办的《月月小说》,跻身近代四大小说杂志之一,提供趣味性、消闲性,促进了小说向文学本体的回归。
王国伟,1974年生,山东烟台为。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济南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山东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省、校级科研项目三项。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吴趼人的生平及文学活动
 第一节 吴趼人生平 
 第二节 吴趼人的小说理论 
 第三节 创办《月月小说》的功绩与历史意义 
第三章 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对小说的影响 
 第一节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上海的独特地位对小说的影响 
 第三节 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第四节 报刊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五节 教育变革与小说作者读者群的双重扩大 
 第六节 稿酬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第四章 吴趼人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 表现领域的突破 
 第二节 艺术形式的创新
第五章 吴趼人小说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新旧杂糅的价值认知体系
 第二节 晚清浮生绘——吴趼人笔下的社会众生相
 第三节 痛陈社会积弊
 第四节 知性认识,困惑心态——吴趼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第六章 吴趼人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叙事模式的新变
 第二节 多样化的结构形式
 第三节 劝世·讽世·悲世——吴趼人多维理念在小说中的折射
 第四节 以心理描写为代表的艺术手法的创新 
 第五节 独步古今的新闻体小说
 第六节 徘徊在新旧雅俗之间
第七章 结语 
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
作者:胡全章 著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把吴趼人小说放置在晚清社会文化转型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首先考察晚清上海租界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吴趼人作为报人与职业小说家的社会文化角色及其炽烈的社会情怀,为吴趼人小说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进而从现实批判、道德求救世、乌托邦理想三个层面梳理吴趼人小说多层面的主题意蕴,逐层深入地探究其现实批判主题背后的价值支点,探究对其小说创作起统领作用的传统道德的具体内涵,并通过对以往研究者重视不够的乌托邦主题的透视,力求全面、立体、客观地挖掘出吴趼人小说所涵盖的思想内蕴;继之对其文本中纵向与横向考察。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状态的吴趼人小说进历史的定位了。
胡全章,1969年生,河南省鹿邑县人,199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先后执教于淮阳师范、周口师院。2005年获文学院博士学位后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第一章 作为报人与职业小说家的吴趼人
第一节 吴趼人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吴趼人:由报人到职业小说家
第三节 吴趼人的社会情怀
第二章 现实批判:聚焦人间“怪现状”--吴趼人小说主体意蕴之一
第一节 暴露与批判:新小说创新的主基调
第二节 吴趼人小说中的现实批判主题
第三节 现实批判背后的价值支点
第三章 道德救世:传统道德的极力张扬--吴趼人小说主体意蕴之二
第一节 传统文人的道德救世情结
第二节 吴趼人小说中的传统道德内涵
第四章 “文明境界”:瑰丽的乌托邦蓝图--吴趼人小说主体意蕴之三
第一节 中西乌托邦传统与晚清乌托邦小说的主题特征
第二节 吴趼人乌托邦小说的主题意蕴
第五章 吴趼人小说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叙事人称:全知叙事与限制叙事
第二节 叙述自限与叙述干预
第三节 作为叙述的评点
第四节 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
第六章 吴趼人小说的文体意识
第一节 纯洁小说文体的自觉意识
第二节 开拓小说文体的创新意识
附录一 吴趼人小说创作系年
附录二 《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作者“抽丝主任”考
附录三 吴趼人小说评说者身份考略
吴趼人 “小说革命”先驱
稿源:[南方都市报]&&
吴趼人,子小允,号趼人,亦作茧人,别署我佛山人等,广东佛山人,1897年,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1906年,他担任《月月小说》杂志总撰述,发表了大量的嬉笑怒骂之文。此外,他还创办了沪粤人广志小学,主持开办过两广同乡会。
吴趼人一生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曾芳四传奇》、《俏皮话》等数十种小说及寓言、传记、改良戏曲等作品。因他的先世居佛山镇,故他所做的小说,常把“我佛山人”作为笔名。其中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代表作,原载《新小说》,仅四十五回,广智书局为出单行本,分八册。宣统年间,始出一百O八回本。此后不断翻印。
吴趼人:风雨飘摇中奔波度日
晚清文学史,鲁迅名之的“谴责小说”最为亮丽。而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中,《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享名最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受过教育的读书人当中,对于中国的小说,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应该没有人不知道这两本书。
然而对于这两本书的作者,其名估计难与书名比肩,因为他们都不是喜好严肃文学的中国文人的目光所向。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也许少有人知道他的生平与籍贯,包括他的故里佛山(虽然吴趼人一生都以“我佛山人”之名面对世人)。即便在鲁迅眼里,这位以笔代枪、被当代许多找不到偶像的文化人奉为“大大师”的文学大师,在其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也并没有给予吴趼人多高的评价,仿佛此人只是喑哑的晚清文学中还算能发出点声音的作者。
鲁迅是这样说吴趼人的:“作者经历较多,故所叙之族类亦较夥,官师士商,皆著于录……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的谈笔之资而已。”言外之意,吴趼人的东西算不得正经的文学作品,入不得流,登不得大雅之堂。想来鲁迅也有其时代影响的审美趋向,“写实”也许是他对于小说的强烈期盼,有他自己的创作为证。不过倘若他看到了后来的《百年孤独》一书,会不会也要嗟叹其夸张失实?从这个层面上说,吴趼人确实是受到冷落了,有点冤屈。
其实吴趼人不只是文名受冤,其一生的生存状况也是冤屈得有点惨淡。倘若他生于如今的专栏文稿时代,一定可以像某些著名专栏作家那样,靠写字购得豪宅,且常参与社交活动,有头有脸,比严肃的文学作者还有牛气。三十年河东河西,敌不过生非其时给人带来的悲哀。清末民初,社会需要的是那种振振有辞、严肃认真的有理想有追求的文人,恰与现今相反。像吴趼人这种热衷于嬉笑调侃、夸张讽刺的作家,遂不为当时的主流所接纳。“性强毅,不欲下于人”(《中国小说史略》语)的吴趼人,于是只能在风雨飘摇的生存境况中奔波度日。
吴趼人早年经受过新思想的洗礼,接受过洋务与维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与失衡,觉察到了许多黑色幽默般的社会事件。他厌恶传统的科举功名,渴望改良社会,渴望“新民”,在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的影响下,慨然从事小说创作,在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杂志中连续发表作品,社会声名日盛,虽然这种声名未必给他带来了社会地位,但足见其在普通读者群中的影响力。他还创办报纸,关注社会事务,这个自称“抱厌世主义”的人,在其内心深处,仍隐藏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与许多严肃的文人相比毫不逊色。
对于他所身处的国家与时代,吴趼人有着一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爱,一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虫蛇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字里行间透出他的耿直性情。这是一种足以自毁的性情,中国社会“吃得香”的是那种会玩太极、下围棋的沉稳厚重之人,而吴趼人这种性情只能让自己轻易陷入茫然之境,生活清贫自然在所难免。文名不足以立身于主流,性情不合于当时社会,于是他的健康状况也只好在这样的人生中被消耗殆尽,40多岁时吴趼人便离开人世,据传死时身上仅有“2个银元”。□李辉斐
洋务思想·改良派
在江南制造局的10年是吴趼人丰富人生的l0年,在这10年中,他接受了洋务思想和早期维新改良的主张,而目睹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后,在权衡得失中他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902年,吴趼人为反省到上海以后的生活,写下了《吴趼人哭》,全面地透露了吴趼人与早期改良派在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如为谋求国家富强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早期改良者提出了“商富即国富,恃商为国本”、“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等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思想。承接其余绪,吴趼人也表达了“互市之后,商务为理财之根本”的主张,应该说这一思想与中国封建社会历来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而他的重商思想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欲制西人以自强,奠如振兴商务”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小说革命”·大量办报
在接受早期改良派思想时,吴趼人还接受了康梁的维新思想,并投入小说创作,响应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
1897年,三十二岁的吴趼人开始办小报,初襄《字林沪报》笔政,继办《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1902年3月,辞《寓言报》主笔职,结束了办小报生涯。1903年4月初,在《汉口日报》任职。是年夏季,湘乡曾慕陶侍郎举荐吴趼人辟应经济特科,吴拒绝不赴。同年冬天,东渡日本,任横滨《新小说》社译著,次年回国。从1903年起,开始致力于章回小说创作。日,《月月小说》杂志在沪创刊,吴趼人主持撰述。
在这数年间,他开始撰写小说《痛史》、《电术奇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他也因此名声大震。
抑制美货·渐归厌世
1904年底,美国十年前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华工禁约》期满,中方一致要求废除该约,美方拒绝。吴趼人为一介文人,除了写下《痛史》、《云南野乘》等小说表达自己的爱国救国之心,还积极发起抵制美货的演说和策略。1905年,美国限制华工入境和虐待华工,激起上海、广州、长沙、苏州等市的反美爱国运动。当时吴趼人经常登坛演说,而且他还三次写信给抵制美货运动的倡导者———著名实业家曾铸,为他出谋画策,以应变抵制美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切实有效地进行抵制运动。但抵制美货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吴趼人对社会深感失望,渐归于消沉与厌世。(沈开倩)
家中无米却送钱给李伯元
吴趼人有一位朋友李伯元,曾向他借了大洋两百元,并写了借票。后来李伯元得病将死,自己打量没有能力还这笔钱了,便把吴趼人请去,求他放弃债主的权利。吴听了李伯元的话,便慷慨地把借票拿出来扯成纸蝴蝶,说道:“我吴某焉保生平无负人处,岂能苛责人负?”并将自己囊中20元送给李伯元作医药费。回到家里,妻子告诉他家已无米,他神色安然。此事足见吴的侠义心肠,值得称道。
为妓女写挽联立意独到
另有一事,在当时也是传诵开来的。据说在光绪某年,上海有一个名叫陆素娟的妓女病死,有人为她开追悼会,向社会广征挽联。吴趼人写了一副挽联“斯情与我何干,也来哭哭;只为怜卿薄命,同此惺惺”送过去。该挽联命意措词,别开生面,令人感叹不已,也就流传开来。
痛恶鸦片却沉溺于酒
据说吴趼人对鸦片是极度痛恶的,曾写短篇小说《黑籍冤魂》劝警世人。不过,他自己却极嗜高粱酒。郁郁不得志之时,都喜欢酗酒放纵。日,吴家从乍浦路多寿里迁至海宁路鸿安里新居,亲友齐来祝贺,席间吴趼人饮酒谈笑十分欢快。晚宴散后,妻子劝他早休息。但刚上床,喘疾发作,不待送至医院,就死了。逝世时,他的身边只有两个银元,全靠朋友料理丧事。
寄破袜给友人只为借钱
吴趼人性格滑稽诙谐,常出语惊人,又不失幽默。一次,家里断炊,他写信向朋友借钱,把一只七穿八洞的破袜装入信封寄去,另取一信笺大书8个字:“袜犹如此,人何以堪!”他的朋友见信后,大笑说:“吴先生又身处窘困了。”于是立即拿些钱去给他。整理/采写:本报记者沈开倩
吴趼人家族已没落
根据佛山十中退休教师任百强先生口述,明崇祯时,吴趼人先祖吴化龙由新会吴村始迁南海县佛山镇紫村华村巷奠基,为佛山一世祖。六世祖吴恒孚在佛山镇观音铺田心村(今佛山禅城区人民路旁)创立了吴氏大树堂,为家族发祥地。大树堂是因吴氏祖祠“翰林家庙”前有两棵巨大槐树而得名。至吴恒孚的孙子,吴趼人曾祖父吴荣光年代,大树堂吴氏家族约有二百多人,是佛山最有名的园林式大宅。吴荣光是实践佛山吴氏“诗书仕宦”传统的典范,“光宗耀祖”的功臣。他既在龙争虎斗的宦海中乘风破浪,官职“方面大员”;又在人才济济的学海中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因而除他自订有《年谱》之外,《佛山志》、《南海县志》、《清史列传》等都为他立传。吴趼人的祖父吴尚志,屡应乡试不第后报捐主事,曾任工部员外郎;父亲吴升福曾任浙江候补巡检。
到了吴趼人这一代,不但家境一落千丈,而且人丁也极寥寥。其三叔吴炽福遗孤君宜、瑞棠兄弟,分别为八岁、六岁,为吴趼人所收养。君宜十一岁时误食药石,后早殇;瑞棠后来瞎了眼睛,虽后吴趼人而死,却也没什么作为。五叔吴保福,根本无嗣。吴趼人自己曾有一长兄,四岁坠地身亡。吴趼人娶冯宝裕为妻,生了一子一女,子早殇,女儿名铮铮,吴趼人逝世时仅6岁。吴铮铮现居上海。
任百强告诉记者,从吴化龙下传十一世,作为佛山吴氏最为兴旺发达的吴趼人家族,从此后继无人,烟消云散了。而现在在佛山禅城区人民路,也早已找不到吴氏大树堂的踪迹。
据悉,吴趼人死后,墓原在闸北车袋角,1947年迁葬于宝山县大场广肇山庄,现在广肇山庄已平整,他的墓地也不存在了。
其实现在走在佛山的大街小巷,你也很难再找到佛山对这位名家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吴趼人甚爱自己的家乡,从他笔名索性叫做“我佛山人”的执着上,就可知道他对佛山的喜爱。我在这期走访中,渴望在佛山看到些什么、知道些什么,却未能如愿,只得怏怏而归。
对于渐渐淡忘之中的吴趼人,在佛山受到如此寂寥的待遇,我忍不住生出一丝惆怅。继而一想,落寞无闻,倒也不是什么坏事,这样,对故去的文人,说不定反而消停些、清静些。因为一旦香火太盛,又不知什么人,会从死人身上做些什么文章、捞些什么好处。吴趼人虽是佛山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却在上海。后来的佛山人对这位同乡不感兴趣,似乎也是人情之常。(沈开倩)
煮酒论名人
李国文:“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国作协专业作家。
他的作品附着了时代的部分真实
记者:世人对吴趼人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李国文:对这位清末广东籍作家吴趼人的文学成就,胡适的评价是不低的。1917年6月,胡在《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的信中说:“今即以吴趼人诸小说论之,其《恨海》、《九命奇冤》皆为全德(胡适用这个词系指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完美的意思)的小说。以小说论,似不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下也。”他还说:“故鄙意以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唯《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书,今人唯李伯元、吴趼人两家,其他皆第二流以下耳。”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清末之谴责小说》一文中也提到了他,提到了“尤为世间所称”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评价不算很高,认为“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者谈笑之资而已。”其实能写出这些“谈笑之资”,写出作品所附着的那个时代的部分真实,是它高于同期其他章回体小说的原因。如果后人想了解清末的社会状况、人文面貌、官场丑态、市井画面,《二》是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学作品,虽然其艺术性、思想性并不很高。
为艾罗补脑汁做广告闹得沸沸扬扬
记者:吴趼人曾为艾罗补脑汁做广告,获取三百金,这件事的真相是怎样的?
李国文:据曹聚仁先生考证,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有关三百金的糗事,事实经过很简单:吴趼人在上海滩办小报,卖文为生,称得上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他的笔下,既揭露官场黑暗、士绅恶行,也指斥洋场劣态、媚外丑行,更嘲弄无知愚昧、科举封建,当然也少不了无聊文字、捧场文章,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以打笔墨官司、捧长三堂子、骂官府要员、损有钱老板,小有声名,闻于沪。
而当时的中法大药房老板黄某,是上海有名的大滑头,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他的这支笔在市民中的影响,便求其吹嘘该药厂制造的“艾罗补脑汁”。吴趼人碍于朋友面子,写下了这篇共780字的短文《还我魂灵记》,说他服用此药后,如何“文思不涩”,如何“劳久不倦”,以证明该药的功效非凡,事后,黄老板馈送大洋三百,表示酬谢。
写字付润笔,作文给报酬,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一种正常的商品交换行为。其实,中国的古代文人,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讲起阿堵物来,也是很在乎,而且并不很清高的。《谭宾录》记载唐代的李邕,“早擅文名,尤长碑石,前后所制,受纳馈送,亦至钜万。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清代的郑燮,狂放不羁,愤世嫉俗,为“扬州八怪”之一,但也不耻谈钱,他在《板桥润格》里公开侃价:“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比之前人,吴先生算得上是一位谦谦君子了。
鲁迅曾“訾议”此事,就是记述这件事情,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存焉!我们知道鲁迅是光明正大、嫉恶如仇的精神象征,他的求全责备,只是他的做人准则。其实,放在当代作家眼里,这只能算是糗事一桩,然而,糗事却有可能进入文学史而不朽,倒给后来文坛求长生者一个了不得的启发呢!(蔡贤丽)
名人精神谈
记事幸存稗史在写真笔看文人掉
“记事幸存稗史在,写真笔看文人掉。到而今,剩得劫余灰,供凭吊。”吴趼人的小说《劫余灰》一开张,第一回《谱新词开卷说痴情,借导言老人商了愿》中,就是这样说的。
中国的小说,向来受两大体式的影响。“史传”之染,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诗骚”之渲,结构上引大量诗词入小说,于叙事中着重言志抒情。
总体而言,无论是早期支持改良派,还是后来响应小说革命开始创作,吴趼人其文较其人精彩。而人与文,都是晚清社会背景的一个总结。
●其一、近史传远诗骚。
历史小说比历史典籍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为小说可补正史的不足。除了在小说演义体外,吴趼人对小说的理论如《历史小说总序》一书中提及:“典册(指正史)很难于使人注意,因端绪复杂,文字深邃,卷帙浩繁。要使这些高文典册的内容,普遍深入于群众,只有用演义的体裁。盖只有小说家言,兴味浓厚,可以引人入胜,可以补教科之不及,可以使小说附正史以驰,正史借小说为导。”
晚清作家已经出现借小说评语,告诉读者或者哪些部分是“实而有征”的案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第三回评语则云:“吾闻诸人言,是皆实事,非凭空构造者”。应该说,“新小说”更偏于“史传”而五四小说更偏于“诗骚”。这种侧重点的转移,正波及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换。
●其二、深受外国小说影响,出现了完整的结构布局。
明治和晚清两个社会虽都是在“西风美雨”中进行历史的变迁,但由于两国文化,传统及各自历史语境的差异,其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又不尽相同。日本近于实用主义,在明治时期已走上近代化之路。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发挥作用,始终抗衡外来西潮,因而矛盾性和复杂性较日本为多。
吴趼人就有晚清知识分子身上的“追新怀旧”情结———虽对西方文明给予极大关注,又对中国社会十分怀念。在《新石头记》(1905)中描述的宝玉所至的“文明境界”中,其科技与工业之发达不亚于西方,政府体制更为优越,人们使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支配着精神世界,而非宗教观念,正是一例。
不能否认的是,吴趼人却是近代最善于学习外国小说艺术技巧的一位小说家。他主要的几部长篇小说几乎每一部都从某一方面(或结构,或叙事模式,或艺术手法,或小说类型)吸取了外国小说的艺术营养。
胡适评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云:“《怪现状》也是一部讽刺小说,内容也是批评家庭社会的黑幕。但吴沃尧曾经受过西洋小说的影响,故不甘心做那没有结构的杂凑小说。他的小说都有点布局,都有点组织。这是他胜过同时一班作家之处。”
细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小说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既在中国小说史上开了先河,同时结构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书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全书结构的主干线,同时又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方法,将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全书繁简适宜,浑然一体。
又如,《九命奇冤》与法国鲍福的小说《毒蛇圈》相类似的倒叙时序。比如《新石头记》自觉的反讽式的创作与巴尔扎克的《幻灭》的喻义。
●其三、写情之专注。
《恨海》第一回中,吴趼人对“情”字有详细解读:忠孝大节,无不是从情字生出来的。至于那儿女之情,未免把这个情字看得太轻了。并且有许多小说不是在那里写情,是在那里写魔,写了魔还要说是在写情,真是笔端罪过。
吴趼人的“写情”理论,正是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由对外部世界的观照转入对内心世界的开掘的一大动力。此外,通过他创办的《月月小说》,因小说趣味性、消闲性的普及,推动了小说向文学本体的回归。(乐轩)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我的祖国诗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