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计划生育二胎新政策政策由什么转向

当前位置:&>&&>&&>&
易富贤最新讲座报道: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易富贤在讲座现场
易富贤,&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获临床医学学士和药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做博士后。2002年起为威斯康星大学Scientist。2000年起开始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提出&不停止计划生育更待何时?&,率先掀起反思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吁。2007年在香港出版《大国空巢》,中央电视台开会宣布为禁书。新版《大国空巢》(新增80%)于2013&年2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被新华网选为3月&十大好书&,上榜&2013年度100本风云图书&榜首、《新京报》&2013年度&87本好书候选书目&。
日下午2:30,知名学者易富贤先生应邀在乌有之乡大讲堂主讲&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讲座,谈了他对国内外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建议。这是涉及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主讲学者的一家之言希望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注研究。&
讲座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口有内在的调控规律
人口有内在调控规律
人是生物,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很多社会学特性。大自然不会让树木长得戳破了天,同样也不会让人口无限增长。
受战争、自然灾害、瘟疫、饥荒、猛兽等影响,古代人均预期寿命只有二十多岁,人口很难增加。公元1800年前人类人口从来没有达到10亿。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清朝初期,中国人口一直波动在数千万水平。
现代,人们生活压力大,生育能力下降,避孕率上升,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婚龄增大,育龄延迟,养孩子成本上升,这些也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社会越发达,婚龄、育龄越晚,不孕率越高,养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越低,生育率也因此就越低。
中国根本没有必要实行计划生育
由于生育率下降,即便不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也会下降。
1973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实行一胎化。假如中国1980年就停止计划生育,人口峰值只能达16亿,不会达到宋健所预测的40亿。
2010年人口以&六普&的13.4亿为准,1980年后计划生育共少生1.3亿,共超生2.2亿(占同龄人的38%)。正是超生的2亿人口挽救了国家和民族,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额外&活力。
我国清朝初期人口只有4千万,到乾隆后期增加到3亿多,1950年人口增加到5.5亿,之后开始快速增加,一个原因是寿命在延长。解放前,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婴儿死亡率很高,解放后,由于实行赤脚医生制度,寿命从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8岁,世界平均寿命在1950年时是45岁,但到1980年时比中国还低,只有65岁。我国人口数量从1950年的5.5亿增长到1980年的10亿。
生育率下降。1980年前,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2%,很少有不孕症。男性不孕症比例非常低,但现在有不少家庭生不了小孩了。发达国家也一样,在一两百年前,不孕率比例也很低,但现在发达国家有6个家庭就有一个生不了小孩。这与男性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和女性患卵巢综合症增多有关。
精子数量在快速减少。精子浓度(个/毫升):1940年:1.13亿;1992年:6600万;2005年:5000万。质量也下降:&2000万将会不育。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平均生六个孩子,韩国、日本、我国台湾以前都生六个孩子,泰国现在社会发展水平跟中国基本一样,目前只生育1.6个孩子,印度发展水平比中国大约落后10多年,也只生育2.5个孩子。就说假如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我们的生育率也会下来。1980年以后,有两亿孩子是超生的,就是这两亿多人挽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额外&活力。计划生育政策对以后会有很大影响,造成老无所养。
第二部分&&计划生育的时代背景
优生学和&控制生育&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受进化论影响,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1883年创立优生学。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优生学在欧美国家广泛流行。
妇女节育运动的先驱玛格丽特&桑格,1912年倡导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目的是为了&纯化种族&,让社会有更少&劣等人&(unfit)、更多&优等人&(fit)。提议强制性进行智商测试,合格者才能获准生证。铁路大亨奥斯本家族、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希特勒非常推崇优生学。
控制生育思潮西风东渐,留美的胡适受桑格影响,宣传&生育当裁制&。
桑格让大家发现了&救国&捷径&&&控制生育&。胡适、梁启超、马寅初等都写文章宣传她的观点。
从优生学到人口学
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给优生学以巨大打击。大萧条前:很多中上层人士以前以经济标准来判断人口优劣。大萧条后:自己也陷入失业和贫困,是否也被认为是劣等人?
纳粹毒气室曝光,优生学臭名昭著。
奥斯本说:&用其他的名目达到优生的目的&。在他的游说下,普林斯顿大学设立人口所,诺特斯坦任所长。优生学披上人道主义、科学的外衣后,变成了人口学。
美国&少生快富&策略和&国际地域政治后果&
美国在二战期间就着手设计战后世界格局。诺特斯坦在秘密报告中指出,让穷国&少生快富&符合美国利益:1、便于美国获取穷国的自然资源;2、防止穷国因贫困和动荡而倒向苏联;3、防止穷国因人口增长而崛起。
1948年诺特斯坦和洛克菲勒基金人员在东亚和东南亚调研三个月。建议中国、韩国等国控制人口,并给美国占领的日本制订了控制人口政策。韩国、台湾于1960年代也制定了控制人口政策。
美国说服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人多是贫穷原因。利用联合国人口基金等实施计划。
美国自己也曾想控制人口。《人口爆炸》作者希望将世界人口从30多亿减少到5亿,美国人口从2亿降到1.35亿。
1965年避孕合法,1973年堕胎合法化。1968年约翰逊总统任命过一个机构,研究推广计划生育。1970年通过法案,给青少年和贫困家庭提供家庭计划服务。1970年代后期卡特政府开始转向,1981年里根政府出台有利于生育的政策。1984年,联合国第四届世界人口大会,美国不再认为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障碍。
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国际背景
1971年基辛格访华,打开中国大门。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主任萨拉斯8次访华。1979年资助中国5000万美元&(累计2亿多)用于计划生育和建立人口学。
1978&年宋健去欧洲开会,有人给他提供人口控制论资料。宋健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50年达40亿。对此,国家领导人极为恐惧。
1994年联合国开罗人口会议通过了《行动纲领》,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代表中国签署并承诺遵守这个纲领:放弃&人口控制&,反对在生育上有强迫、暴力、经济奖惩,反对设定人口控制&指标&和生育&配额&。中文是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之一,但《纲领》独无中文版。
美国因中国没有遵守《行动纲领》而停止资助联合国人口基金。中国计生委和联合国掩盖事实,在国际社会宣传:中国计划生育是自愿的,没有强迫,没有指标和配额。
彭佩云等人一方面篡改生育率并夸张预测人口,一方面反而以开明派自居,说几年前就提出渐放二胎,是保守的国家领导人不采纳。
第三部分&要是中国人口降到7亿、5亿?
宋健、田雪原认为:中国适度人口是7亿。李小平称:应减到3亿人。计生委副主任潘贵玉:要是只有两三亿人,中国一定很神气。学部委员程恩富:应&城乡一胎、奖励无胎&,将人口减到5亿,才能在百年内赶上发达国家。
如何将中国人口降低到5亿、3亿?
2010年人口中,27岁:5亿;37岁:7亿。即便2010年后1个孩子都不生,要到2053年后人口才会降低到7亿。没有43岁以下的人口了,到2064年后才会降到5亿。没有58岁以下人口(没有了育龄妇女)&民族灭绝!到2075年后才会降到3亿。
将中国人口降低到7亿、5亿会怎么样?
联合国低方案:在2081年、2100年降至7亿、5亿人。
2010年:9个(发达国家4.2个)&劳动力对1个老人。2081年:1.1个劳动力对1个老人。
龙钟老态的中国如何在百年内赶上发达国家?
中国城市环境恶化的原因:
1、发展阶段(粗放式模式);
2、城市化:数亿人涌入城市而城市生态建设滞后;
3、城市对土地限制严&容积率高&单位面积污染;&
4、国际污染转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工地&输出高污工业产品&低污高附加值产品。
第四部分&&人口危机全面爆发
&在校人数减少,工厂现民工荒
1998年:小学在校人数开始减少。目前大量中小学关闭、教师下岗。2020年高校生源将比2008年减少46%,大量高校可能将破产。
2003年:20-39岁劳动力开始减少。2003年前,都在高唱&民工潮&,2003年后,20-39岁人口减少,出现民工荒。2005年出生人口:独生子女已占64%。2008年:17-20岁男性兵源开始负增长。2011年新兵役法:入伍年龄从18岁改为17岁。
劳动力决定经济
劳动力减少意味着经济开始衰退。
1994年前如&日&中天&1994年后&日&薄西山&今后&日&暮途穷。2014年:中国15-64岁劳动力开始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将放缓。
劳动力负增长并不意味着充分就业,相反,由于经济减速和经济结构性失衡,失业率会更高。中国还有庞大的&过剩&劳动力。&保就业&将是中国今后长期的政治任务。
大学扩招:1999年&2012年;108万&&689万。
全国内需不足:计划生育减少消费者。大学毕业生主要是在城市从事第三产业。
中国性别比失衡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
2015年:光棍危机开始全面爆发。从2015年开始&男性大于女性。
生1孩:1/2没儿子;生2孩:1/4没儿子;生3孩:1/8没儿子;生4孩:1/16没儿子。
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前,800多万人口试点二胎的地区: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性别比相对正常。
妇女是计划生育的最大受害者
女人平均12岁初潮&51岁绝经=39年,周期平均28天,经期平均5天。一生有7年在月经中度过。老天爷作为补偿,让女人长寿7年。通常妻子比丈夫年轻几岁,年轻时没有&生机&,年老时苦无&生计&。
老有所养,谁来养?目前只有城市4000多万老人享受养老金,但缺口已很大。年轻人要&生产自救&!
中国是既不优生,又不优育
最佳&优生&是自然生产,最佳&优育&是母乳喂养(纯母乳6月)。胎儿在子宫内分秒都很重要。中国有50%是剖腹产,剖腹产让孩子丧失最重要预防接种。
计划生育、剖腹产代表当代中国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
第五部分&&人口政策不能止步于单独二胎
计生委修改生育率数据,误导决策
正常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三个、部分家庭生一两个、部分家庭生四五个孩子。要是主流家庭不让生、不愿生、养不起三个孩子,标志着失去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育率原始数据和被修改的数据:
2000年:人口普查为1.22&,计生委改为1.8。
(2005年1.33)&&(坚持一胎化)
2010年:人口普查为1.18,计生委改为1.5、1.6。
(2011年:1.04)&(单独二胎)
(2012年:1.26)
国际、国内证明&二孩方案&也是错误的
1960年代新、台、韩提倡只生二胎,到1980年代后相继鼓励生育,却难阻生育率剧降。
伊朗于1989年提倡二胎,2005年鼓励生育,生育率未见上升。
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800多万人口地区从1980年代开始实行&二胎方案&,到2010年生育率只1.5。
2012年:育龄妇女开始减少。2020年前后:总人口开始减少。
继续2010年1.18的生育率:2017年人口开始负增长,2100年只有4.6亿人,2200年只剩6800万人。
为什么没有停止计划生育?
十八届三中全会迈出了跨时代的一步。这一步迈的非常谨慎,因为20多位&顶级人口学家&在《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中说:
放开二胎:生育率会反弹到4.4,每年会出生4700万人,共补偿性出生1亿多人;单独二胎:生育率将达2.4。
年的计划生育共少生1.3亿人。很多妇女已丧失生育能力,部分没有了生育意愿。饿了三天,不可能将三天的食物一顿吃下去。单独二胎理论站不住脚。
计生委2010年预测独生子女政策:2015年人口达13.9亿。
卫计委2013年预测单独二胎:生育率上升并稳定在1.8,2030年、2050年人口为14.53亿、13.85亿。
而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2012年都只增加了600多万人。随着育龄妇女人数减少,死亡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不可能达13.9亿,2030年更不会达14.53亿。
单独二胎后申请二胎远低于预期
如果生育率达到1.8、2.4,年出生人数将从2010年的1384万增加到1900万、2500万以上。但:11月19日浙江舟山市(总人口112万)率先单独二胎政策三个月来申请者&300对。
浙江、安徽、江西单独二胎1个月内:浙江全省通过再生育审批的只2422例。
500多万人口的合肥、南昌都只收到二三百份申请。
此前,&双独二胎&出生人数也远低于预期:
河南预测每年将多出生1.8万人,但两年多来仅600多个家庭生了第二个孩子。
停止计划生育也难阻人口锐减
停止计划生育补偿性出生高峰有多高?
受妇女结构、不孕率、生育意愿、绝育率等因素影响,最多补偿性出生3000万。
加上正常出生,高峰期间:年出生&2500万,生育率&2.3。
停止计划生育也难阻人口锐减。
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在不断下降,近年出生人口只占全球11%左右。
我们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种族,而是一个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说:&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敢问路在何方?&&停止计划生育。
国将亡,必多制,政策要一步到位。
停止计划生育可以: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缓解今后的老年化压力,弥补今后劳动力短缺,&孩动力&驱动经济持续发展,缓解今后的光棍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
2014年3月17日
& & 欢迎扫描二维码,订阅红歌会网微信,每天精彩,不容错过。(红歌会微信号:szhgh001)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为什么计划生育是一项失败的公共政策? - 关注泗洪 - 泗洪风情 - Powered by Discuz!
为什么计划生育是一项失败的公共政策?
2回复 411查看
为什么计划生育是一项失败的公共政策? 邓聿文 未分类& & & &&&浏览次数 (-05-14 ——读陈剑的《中国生育革命纪实》 4769   革命在多数时候是一个正面的语词,尽管我们现在不提倡革命,要告别革命,但指的是要告别革命中出现的那种腥风血雨的过程,而非否定革命的意义或价值。将生育与革命这两个看似不搭架的事结合在一起,用“生育革命”来形容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它借用的是“革命”所呈现的残酷性——少有革命不表现出残酷的一面——却是非常贴近中国这段生育历史的。这是我在读了陈剑先生的《中国生育革命纪实》一书后首先想到的一点感触。   陈剑先生是中国知名的改革理论家,也是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第一代人口学研究生,毕业后还做过10年的计生委官员,了解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化过程,由这样一个集诸多优势于一身的学者兼计生政策亲历者来撰写一部反思现行生育政策的著作,是非常合适的。   本书不是一部人口学专著,也和《大国空巢》之类畅销书有别——我倒希望这本书能够畅销起来——而如书名所言,是一部人口政策的纪实书。作者对1978年—1991年的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做了详实的考察,这段时期也是现行人口政策形成的关键期,为人们揭示了一个关乎13亿人切实命运的政策的出台和演变过程。这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当然不是说作者对人口政策的见解和建议就价值不大,因为迄今为止,似乎并没有人对现行人口政策的来龙去脉从历史角度进行过梳理。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史料扎实,但是,在史料和数据后面,蕴含的是作者的批判意识和人文情怀,这两者在书中结合得特别明显。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生育革命的决策是怎么做出的,为什么一个出发点良善的公共政策到最后成为千夫所指?生育革命的代价是什么,它带给每个人、整个国家和民族哪些伤痛?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什么来的,是计划生育带来的,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这一切最后落脚到必须尽快调整计生政策,全面放开生育二胎的建议上来。   谈起计划生育,不能不提1980年中共中央那封著名的“致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现今一般把这封公开信的发表,看作中国计生政策转向的标志。粗略地看,这么理解也没错,但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在实行一个名为“晚稀少”的生育政策。这个政策的推行“和风细雨”,不是靠行政的强迫命令,而是靠说理和服务,在人们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结果居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出生率在当时有了显著下降。本来按照这条路走下去,也会达到今天靠最严厉的计划生育才达到的效果,而且人口结构会比现在均衡得多。但是生育政策在1978年来了一个大转弯,从原来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变成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这一有史以来最严厉的“一孩化”政策,所谓生育革命,指的就是这个质的转变。   那么,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作者认为,它既有工作中心转移,时代背景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深层原因,也有高度集中体制,领导人一言九鼎的缘故,同时还与全社会对人口规律缺乏深刻认识有关。也就是说,“一孩化”的政策是当时国务院分管领导为顺应中央核心领导的发展思路,使人口增长和发展目标相适应,根据中央核心领导人的意愿和判断,在原本“晚稀少”的基础上,凭想象、感觉和“拍脑袋”而作出的。   这个解释大体是说得通的。不过在我看来,它还有进一步深入阐述的必要。简单地讲,之所以政策有质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合法性的需要,也即解决中共当时面临的迫在眉睫的合法性危机,只要看看那个时代的背景就会明白这点。一个革命政党在耗尽革命的合法性资源后,如果不能在其他方面,主要是经济和民生方面尽快弥补和提供新的合法性,它就会遭遇合法性危机,而这正是中共在文革之后面临的现实。文革及之前的阶级斗争严重拖垮了中国经济,使几亿民众在解放几十年后连基本的温饱都未能解决。而周边国家特别是香港和台湾地区原本起点跟大陆差不多甚至不如大陆,但如今民众生活都比大陆要好得多。正是在这种强烈对比形成的压力下,文革结束后,中共在发展经济上有一种急迫感,由此才会饥不择食地提出“洋跃进”计划。当时的认识是,要迅速地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抑制人口增长,将过多的人口降下来。而在70年代末,人口相对处于一个生育高峰。可以说,正是此种执政合法性困境逼得当时的核心领导人在人口上做文章,以图在一个短时间内能够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赢得民众对其领导下的中共执政的认可和支持。作者其实在书中也隐晦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一项公共政策只有在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下,才能顺利推进,否则就只能依靠强制和暴力,很多不好的公共政策都是这样。生育政策也不例外。所谓生育革命,除了内容上有质的变化外,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它的暴力和残酷程度,与革命无异。为什么说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了解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计划生育推行过程中所采取的激烈手段,和对人权的破坏,不亚于革命对人权的破坏。那真正是一场人道灾难。而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的计划生育主管部门——计生委造成的。计生委的自私、毫无起码的人权意识,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家庭悲剧。   在中国国情下,部门利益是少不了的。但像计生委这样,为了一己之私和部门政绩,几十年强行推行一项不受欢迎,普遍抵制的政策,相当罕见。计生委本因计划生育而成立,但这一机构在成立后就异化成了现行计生政策最顽固的捍卫者,其顽固程度甚至到了对中央指令都阳奉阴违的程度。这在本书中有详细的描写。在整个计生委存续期间,有两个阶段,即陈慕华和钱信忠主掌时期,尤其让人感到恐怖。陈慕华年兼任计生委主任,在位四年,作者根据现有材料考证,陈乃是“一孩化”政策的始作俑者(?),因为正是在陈主掌计生委时期,中国从“晚稀少”政策激烈过渡到“一孩化”政策。在本书中,我们看到,陈慕华在作出这一决策时,根本就是在拍脑袋,既没有公共政策常见的专家论证,更未征询政策对象哪怕丝毫的意见,只是为了迎合上意就拍板决定,整个过程非常草率粗糙,贯穿其中的是权力意志,大概所有坏的公共政策都是这么出台的。陈慕华之后是钱信忠,他只干了一年七个月,然而正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钱更走极端,钱的极端不是将这一政策推向极致,因为已经极致了,而是在实践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强制采取结扎这种野蛮方式,在全国搞“大结扎”,前后结扎了上千万例。为了推行结扎,无使不用其极,从而激起了农民的大面积反抗,导致这一年来干群关系明显对立。可见,当一项公共政策不是从实际出发,只是简单地迎合上意,且没有丝毫的人道关怀,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计生委包括后来卫计委的部门利益还表现在,人口总和生育率明明降到了世代更替水平以下,落入了超低生育陷阱,已经危及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可就是死不承认,无视各种人口调查、专家论证以及现实呈现出的铁的事实,仍不遗余力地推行“一孩化”政策,及到晚近在各方压力下,才极不情愿地放开双独二胎、单独二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彭佩云和张维庆这两位计生委主任退下来后,向自己曾经主管的部门建议尽早全面放开二胎,却遭否决,后者的秘书还亲自出来回应,表示不同意全面放开二胎。这种情况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也不只是计生委一家。在台上时,不论出于什么理由,都只能维护部门利益,一旦不在台上,可以讲几句真话了,可惜继任者根本不听。除部门利益作怪外,这个现象还说明权力的重要性,有权就有话语,没有权,哪怕你是曾经的领导,也不管用。但也不要怪下属无情,因为自己在台上有权改变不合理政策时,为什么不去改变?   不过,计生委夸大中国人口数量和总和生育率,其实也好理解,如果人口急剧下降,计生委作为计划生育的主管部门,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就不能向国家每年要那么多经费了,当然也就不能以社会抚养费的名义,每年有几百亿的计生罚款。最重要的是,计生委就不能以中国人口下降的“功臣”自居了。   然而,最高决策层则不能被这种狭隘的部门利益所挟持,而必须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从基本人权出发,来考虑计划生育问题,制定合适的人口政策。事实上,从近40年计划生育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现行计生政策没有起到丝毫的积极作用。对此,本书分析认为,就总体效益进行评估,很有可能是地道的负效益。也即如果没有生育政策革命性改变的话,继续推行原有的“晚稀少”政策,且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的年龄结构,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老龄化程度等诸多指标,都会比现在更为合理,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都会比现在更为平衡,人口总量也会比现在更少,另外还不需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我非常同意作者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这个评价和基本结论。但作者出于某些方面可以理解的理由,没有完全否定它的价值,承认现行生育政策有些正面效益,虽然这种正效益十分有限。而在我看来,如果考虑到这项政策所带来的大面积人道灾难,以及它所造成的人口畸形性别比、少子化、未富先老、失独家庭等各种危害,乃至对亲情、国防、创新、文化带来的风险,这一政策对中国没有丝毫正面的价值,必须给予彻底否定。这是我和作者在评价这一政策时的一点小分歧。   目前,社会对全面放开二胎乃至自由生育呼吁很大,新华社最近还发文力挺,但除了卫计委顶着不放外,在学者中也还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全面放开二胎,乃至将生育的决策权重新交给家庭,不但毋庸置疑,也是大势所趋。然而,为了减少其中阻力,有必要就如何看待计划生育和改革开放这两者谁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大,作一个补充阐述。因为假如现有的生活水平是由计划生育带来的, 不但难以说服主管部门放开二胎,根本就不必放开二胎。   在这一问题上,计生委一向坚持认为,正是由于计划生育少生了4亿人(从2005年就说少生私亿人,到现在还是少生四亿人,不知道这个统计是怎么做出来的),才使得中国快速脱贫,人均GDP显著增长,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换言之,计划生育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如果卫计委也抱着这种观点不放,就不可能全面放开二胎,因为它隐含的政策思路实际还是控制人口。   在我看来,毫无疑问,中国今天的经济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而非计划生育。不妨做个假设,若没有改革开放,而控制人口的力度不减,中国经济会有这么快的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朝鲜就是我们的参照。相反,若实行改革开放,而不控制人口,又会怎样?印度是另一个参照。印度没有实行中国式的计划生育,同期人口增长比中国快得多,但其GDP也增长很快,而且,就未来趋势看,印度的经济增长要高过中国,这非常有力地说明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同计划生育的关系没有关系,或者至少不是关系很大。这几年的情况也表明,改革而不是计划生育,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人口生育率显著降低,尤其最近几年越来越低,而由于改革的停滞,经济政策某种程度的后退,经济增长亦不如前期。所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单是实行计划生育,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关于这一点,行为经济学家、1992年诺奖获得者贝克尔说得非常清楚:“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这项成功实现了大幅降低生育率的目标,却没有考虑到1978年改革开放对于降低生育率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项政策完全是多余的,而且弊端远远多过贡献。”   其实,从人类历史看,也说明这点。当前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时期,但恰恰也是人类最富裕的时期。未来学家早在几十年就预言的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至少到现在还未成为现实,原因就在于,人类目前实行的制度安排和科技进步化解了人口增多带来的潜在危险。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彻底放开人口政策不会造成人口爆炸。除前述印度外,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恰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像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都是人口稠密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发达和环境优美地区。不仅如此,这些地区正在遭受人口少生之苦。人类发展经验表明,生育率与人类发展指数呈直线负相关关系,即社会越发达,生育率越低。人均收入在1万美元的国家人口基本都呈现零增长和负增长局面。经过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今天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正在向中高收入迈进,它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再认为生得越来越好,因此,即使彻底放开人口政策,也不必担忧其给中国带来的人口膨胀风险。   鉴于人口生产的滞后性,人口政策是一个必须提前规划的公共政策,等到问题迫在眉睫,临时抱佛脚,再进行政策调整就来不及了。而现行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各种后果已经非常明显地显现了出来。过去40年,是中国逐渐告别计划体制,社会控制逐渐放松的时代,但恰恰是人口政策,实行了最严厉的社会控制,这种荒谬性不能在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期再上演了。   中国当下正处于崛起的关键期,大国之为大国,一个必要条件就在于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一个人口小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大国作用的现象。中国要想成为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就必须使自己的人口规模更加合理,人口结构更有活力,人口增速保持在时代更替水平上,至少是不能低这个水平太多。而根据目前的人口形势,中国生育政策已迎来调整窗口期,再晚,就来不及了。陈剑先生的这部著作,此时出现,非常适时,它对于我们反思人口政策,认识人口规律,普及人口常识,以及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都具有价值。
尊重他人,不侮辱谩骂;以礼待人,不污言秽语;实事求是,不造谣诽谤;提倡泗洪文明风气,不传播色情暴力信息。
13:00 手机频道 |
以后,会求你多生的
站长推荐 /3
这是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县级医院的客观量化评比。它依据医院综合情况,通过医院运营规模、医疗技术、经济资源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对全国9000余家中6000余家具有资格县级综合医院进行量化考核记分,最终确定出排名顺序,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
1.萌娃到店,礼品免费领(小朋友进店即可领取精美“贴画”1份,更有定制气球不定时大派送) 2.超级大片免费看(小朋友进店至4F电影放映区 即可免费观看《超能特战队》、《灰姑娘》、《哆啦A梦:伴我同行》等超级大片) 3.DIY手工免费玩(小朋友进店至四楼DIY手工区即可凭券免费畅玩沙画、石膏彩绘、钓鱼、沙滩等众多DIY项目,一律免费玩) 活动时间:5.30-6.1
我校成教中心现联合资格证考试培训中心开展考证培训优惠月活动,30人开班。培训类别主要有:会计、药师、一建、人力资源管理师、理财规划师、物流师,银行从业,保险从业。 为保障培训效果,凡是经过培训没有通过考试的学员培训费退回或者免费再培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划生育新政策201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