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王夏婕教的古筝基础教程学生怎样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百度文库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研究生
摘要: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流派的风格特点、具体的筝曲分析、演奏技巧与审美、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古筝艺术;研究现状;理论思考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筝”一词,最早见丁《史记o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大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后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历来素有“千年琵琶,万年筝”之说,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史学家们常在筝前冠以“古”字,故人们习惯称其为古筝。
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不断延伸。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米,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引发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一、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十年搜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对古筝传统流派风格特点的研究
以古筝流派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为基本出发点,展开研究。魏军的《高自成筝演奏艺术》、郝晓红的《浅谈北派古筝艺术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及李婷婷的《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等文章,分别从流派的代表人物、历史渊源和代表曲目的角度,介绍了这些古筝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曾玉珍在《秦风格古筝曲教学刍议》中指出,陕西派的特点是以陕西关中地区普遍流行的秦腔、迷胡、碗碗腔等戏曲音乐为主要素材编创而成。王夏婕的《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则从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三个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上述文献,对古筝传统流派的风格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对比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十分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分析
已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曲目和新创作筝曲的研究上。王莉萍的《潮州筝曲&寒鸦戏水&四种不同演奏版本》、赵一的《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海青&的研究》以古筝传统曲目的研究为契机,通过对具体的曲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在演奏传统曲目时要注意:1.对也可以不发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被动员起来的记忆痕迹是否强大到可以利用眼前图形模糊性的程度,换言之,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较量的结果。”⑽这里的“记忆痕迹”正是画家过去的技术能力,或者说是已经掌握的形式语言,它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对“模糊性”规律的运用必须与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高相结合,使想象力的发挥与技术能力的发挥形成良性互补,从而把新颖的构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参考文献
⑴叶纪彬.《艺术创作规律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114页.
⑵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
⑶〔法〕米盖尔o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
曲目各种版本的传谱都要进行全面的掌握,往此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的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2.对乐曲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认识。3.运用传统的技法来演奏传统曲子。事实证明,广为流传的古筝创新曲目,其创作源泉一定是植根于民族音乐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辅以近现代的作曲技法,使传统理念与现代方法相融合。以郁茜芮的《从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创作成功谈筝乐发展》、陆媛媛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分析及演奏》为例,二者都是以中国古文学中的词作为创作灵感,运用现代的作曲技巧,附之乐队协奏。阎爱华《在同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筝曲&汉江韵&分析》中认为,现代曲目的创作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为传统提供新的东曲。
通过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分析,为更好的诠释作品利表现作者的意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古筝曲目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3)对古筝艺术演奏技巧的研究
古筝曲目创作中大量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也成为演奏技法发展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赵毅的《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杨红的《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和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等文章,对古筝演奏技巧的研究集中在:1.传统演奏指法的门类。2.各流派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对比。3.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技巧等。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和李晗的《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中都指出,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还不够平衡,表现在:1.手指间技法的发展不平衡;2.左右手技法发展不平衡;3.音阶排列的不平衡。魏军的《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规范与统一》和戴晓青的《关于当前古筝演奏技法符号规范化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国内古筝演奏技法标记符号不统一,也是制约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因素。
笔者从事古筝学习教学十几年,对演奏技法标记颇有感触,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教材上的标记都不尽相同,同是摇指,标记方法至少在三种以上,对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4)对古筝艺术审美取向的研究
蔡晓璐的《古筝“悲情”乐曲声韵研究》中,认为筝曲中有大量曲目在审美取向上,以悲为美。丘霁的《删繁就简 诸法归一 浅论古筝的基本演奏形态》中指出,古筝演奏艺术中“气息”的重要性,气息顺畅,音乐才能流畅。以及对古筝演奏的最佳状态“返璞归真”的阐述。樊艺风的《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认为,古筝艺术在表现中要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望象取意、得意忘形,乐器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琴无谱”。陈静的《论古筝演奏中的气与韵》指出,古筝演奏要“以韵补声”,通过左手对琴弦的控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综上所述,古筝艺木在传统曲目的审美取向上注重:以“悲”为美;“返璞归真”;“形神合一”;“以韵补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⑷叶小红、汪小明译.《 美术译丛》,1986年第一期,第29页.⑸ 选自《美术译从》,列勃译,1986年第一期,第33页.
⑹《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弗兰西斯o弗兰契娜,查尔斯o哈里森编,张坚,王小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⑺选自《美术译丛》,1981年第一期,第12页.
⑻ 李嘉熙译.《德拉克洛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561-562页.
⑼[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7-358页.
⑽ 鲁道夫o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8-59页.
祁韶亮,男,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贡献者:莫要讲
36人阅读 | 241KB
44人阅读 | 229KB
14人阅读 | 176KB
6人阅读 | 175KB
13人阅读 | 96KB
20人阅读 | 550KB
321人阅读 | 193KB
244人阅读 | 221KB
550人阅读 | 154KB
962人阅读 | 417KB
06-01 01:53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艺术理论栏目提醒】:为需要艺术理论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 社会科学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大 众 文 艺大 众 文 艺大22摘要: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流派的风格特点、具体的筝曲分析、演奏技巧与审美、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关键词: 古筝艺术;研究现状;理论思考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筝”一词,最早见丁《史记??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大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后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历来素有“千年琵琶,万年筝”之说,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史学家们常在筝前冠以“古”字,故人们习惯称其为古筝。&&&&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不断延伸。&&&&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米,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引发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一、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通过对近十年搜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1对古筝传统流派风格特点的研究以古筝流派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为基本出发点,展开研究。&&&&魏军的《高自成筝演奏艺术》、郝晓红的《浅谈北派古筝艺术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及李婷婷的《从四首同名筝曲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等文章,分别从流派的代表人物、历史渊源和代表曲目的角度,介绍了这些古筝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曾玉珍在《秦风格古筝曲教学刍议》中指出,陕西派的特点是以陕西关中地区普遍流行的秦腔、迷胡、碗碗腔等戏曲音乐为主要素材编创而成。&&&&王夏婕的《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则从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三个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上述文献,对古筝传统流派的风格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对比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十分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和分析。&&&&2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分析已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曲目和新创作筝曲的研究上。&&&&王莉萍的《潮州筝曲四种不同演奏版本》、赵一的《清代古谱中筝曲的研究》以古筝传统曲目的研究为契机,通过对具体的曲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在演奏传统曲目时要注意:1.对曲目各种版本的传谱都要进行全面的掌握,往此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的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2.对乐曲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认识。&&&&3.运用传统的技法来演奏传统曲子。&&&&事实证明,广为流传的古筝创新曲目,其创作源泉一定是植根于民族音乐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辅以近现代的作曲技法,使传统理念与现代方法相融合。&&&&以郁茜芮的《从古筝协奏曲的创作成功谈筝乐发展》、陆媛媛的《古筝协奏曲分析及演奏》为例,二者都是以中国古文学中的词作为创作灵感,运用现代的作曲技巧,附之乐队协奏。&&&&阎爱华《在同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筝曲分析》中认为,现代曲目的创作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为传统提供新的东曲。&&&&通过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分析,为更好的诠释作品利表现作者的意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古筝曲目的创作指明了方向。&&&&3对古筝艺术演奏技巧的研究古筝曲目创作中大量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也成为演奏技法发展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赵毅的《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杨红的《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和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等文章,对古筝演奏技巧的研究集中在:1.传统演奏指法的门类。&&&&2.各流派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对比。&&&&3.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技巧等。&&&&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和李晗的《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中都指出,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还不够平衡,表现在:1.手指间技法的发展不平衡;2.左右手技法发展不平衡;3.音阶排列的不平衡。&&&&魏军的《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规范与统一》和戴晓青的《关于当前古筝演奏技法符号规范化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国内古筝演奏技法标记符号不统一,也是制约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因素。&&&&笔者从事古筝教学十几年,对演奏技法标记颇有感触,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教材上的标记都不尽相同,同是摇指,标记方法至少在三种以上,对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障碍。&&&&4对古筝艺术审美取向的研究蔡晓璐的《古筝“悲情”乐曲声韵研究》中,认为筝曲中有大量曲目在审美取向上,以悲为美。&&&&丘霁的《删繁就简 诸法归一 浅论古筝的基本演奏形态》中指出,古筝演奏艺术中“气息”的重要性,气息顺畅,音乐才能流畅。&&&&以及对古筝演奏的最佳状态“返璞归真”的阐述。&&&&樊艺风的《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认为,古筝艺术在表现中要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望象取意、得意忘形,乐器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琴无谱”。&&&&陈静的《论古筝演奏中的气与韵》指出,古筝演奏要“以韵补声”,通过左手对琴弦的控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综上所述,古筝艺木在传统曲目的审美取向上注重:以“悲”为美;“返璞归真”;“形神合一”;“以韵补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兰庆炜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研究生 830000也可以不发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被动员起来的记忆痕迹是否强大到可以利用眼前图形模糊性的程度,换言之,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较量的结果。&&&&”⑽这里的“记忆痕迹”正是画家过去的技术能力,或者说是已经掌握的形式语言,它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上述分析表明,对“模糊性”规律的运用必须与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高相结合,使想象力的发挥与技术能力的发挥形成良性互补,从而把新颖的构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参考文献⑴叶纪彬.《艺术创作规律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114页.⑵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⑶〔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⑷叶小红、汪小明译.《 美术译丛》,1986年第一期,第29页.⑸ 选自《美术译从》,列勃译1986年第一期,第33页.⑹《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编,张坚,王小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⑺选自《美术译丛》,1981年第一期,第12页.⑻ 李嘉熙译.《德拉克洛瓦》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561-562页.⑼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7-358页.⑽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8-59页.作者简介祁韶亮,男,平顶山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理论研究大 众 文 艺大 众 文 艺23声”。&&&&5对古筝艺术的发展和教学的研究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和马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教材的建设与发展》认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二十世纪20―30年代,在古筝传统流派艺术的基础上,古筝艺术不断发展创新。&&&&娄树华于1938年前后创编的《渔舟唱晚》,是一首得到广泛认可和流传的筝曲。&&&&由此,古筝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古筝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6年河南筝派的曹尔扶先生成功的创作了筝曲《闹元宵》。&&&&乐曲引子以大幅度的急速划弦,连续托劈双弦及长摇指法,渲染出“闹”的气氛。&&&&赵玉斋于50年代创作的《庆丰年》,此曲的诞生使古筝双手弹奏指法得到推广和运用,开辟了双手演奏古筝的新纪元。&&&&二十世纪60―70年代后,古筝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大院校的生成为新的主力军。&&&&80年代以后,古筝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技法及作曲法的创新,转调筝的出现等,使古筝艺术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教材的建设也经历了萌芽、发展、停滞、恢复、蓬勃发展五个阶段,到现在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胡菁菁的《对成年人古筝教学的思考与其指法教学的探索》、郁茜茜的《高师古筝教学谈》等文章,分别从针对特定人群运用新的方法、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及高校的古筝专业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6对古筝艺术传承玩状的研究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则更为重要。&&&&纵观研究文献,有关古筝传承研究的文章多为描述性文章。&&&&杨红的论文《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汪莎的论文《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王夏婕的论文《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对古筝艺术的传承进行了研究,但在具体传承上的研究不够彻底。&&&&譬如,思想的传承、民间的传承、专业团体的传承、学校的传承、作品创作的传承等方面还亟待进一步加以研究。&&&&二、对研究现状的理论思考通过对搜集文献的整理研究,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1在对古筝各流派的研究中,对流派的风格特点,历史渊源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十分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然而,笔者认为应当更加侧重对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流派之间有没有互相影响,相互借鉴既然秦筝归秦,那么各个流派有没有可能同宗同源同时应对古筝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2傅玄有《筝赋》云:鼓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古筝乃仁智之器,通过占筝曲目的创作来传递真、善、美的思想,传统的筝曲都是创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广为流传的《高山流水》通过简单的旋律线条勾勒山“巍巍乎若泰山,荡荡乎若流水,”的诗情画意。&&&&笔者认为,古筝曲目的创作应充分吸收传统古筝曲目创作的方法,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用传统的审美思想作为其创作的根本,加以现代的技巧进行诠释,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能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3有关古筝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然而在教学曲目的选择方面涉及较少,笔者通过采访西安、武汉、四川音乐学院以及信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赣州师范学院、三峡大学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以及笔者长期从事古筝演奏和教学的经历发现,在给学生选择曲目时,各流派的传统筝曲很少。&&&&部分学校几乎从未给学生教授传统筝曲,所教所学几乎都是90年代以后的作品。&&&&传统曲子之所以被束之高阁,是因为:1.传统的演奏技法在练习上有难度,非朝夕之间就能掌握,传统曲子虽然篇幅不长,但对左手的韵律,音准的要求都十分苛刻,如河南筝派的《陈杏园和番》中“一音三叹”,通过左手对琴弦的控制来表现凄凉、悲苦、无奈的情感,要想演奏的唯妙唯俏不甚容易。&&&&2.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使人部分初学者很难体会到古人在创作和演奏古筝曲目时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笔者以为,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应对传统曲目的演奏提出硬性要求,各个流派的传统曲目都要选择一部分作为必修曲目。&&&&在基本功的练习上,也应对各流派不同特色的技法加以学习。&&&&同时对传统曲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历史背景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掌握。&&&&4保护利传承民族音乐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一个民族的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古筝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所体现的就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思想,然而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后发现,有关古筝艺术的传承研究不够深入。&&&&笔者以为,应对古筝艺术各个传统流派的风格特点如何传承,传统的创作技法和演奏技巧如何传承,各个流派的民间传承如何进行,专业团体传承如何进行,现状如何。&&&&以及学校在设置上如何进行传承,传承过程中,中国思想文化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有研究。&&&&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古筝艺术,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我们要深入了解、学习占筝艺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流派、曲目创作、教学、传承新的认识,从而加强古筝艺术的理论基础,为占筝艺术今后更好的全面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参考文献1.魏军《高自成筝演奏艺术》1999年第一期《交响》2.郝晓虹《浅谈北派古筝的艺术风格》2009年山东广播电视火学学报3.李婷婷《从四首同名筝曲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4.曾玉珍《秦风格古筝曲教学刍议》2005年12月《交响》5.王夏婕《我国东南二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2004年祸建师范人学 硕士论文6.于莉萍《潮州筝曲四种不同演奏版本》2006年6月武汉音乐学院硕十论文7.赵一 《清代古谱中筝曲的研究》2006年6月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8.郁茜茜 《从古筝协奏曲的创作成功谈筝乐发展》2002年5月南京师范火学音乐学院硕十论文 《高师占筝教学谈》2004年第四期《乐府新声》9.陆媛媛《古筝协奏曲分析及演奏》2008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硕十论文10.阎爱华 《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一筝曲分析》2004年第四期中国音乐学11.赵毅 《占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2007年第二期《黄钟》12.杨红 《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2002年7月天津音乐学院硕士论文13.汪莎 《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2006年5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十论文14.李晗 《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2000年第四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5.魏军 《筝演奏指法符号;j规范与统一》2004年第三期《交响》16.戴晓青 《关于当前古筝演奏技法符号规范化的思考》2007年南京艺术学院硕十论文17.蔡晓璐 《古筝“悲情”乐曲声韵研究》2007年6月武汉音乐学院硕七论文18.邱霁 《删繁就简诸法归一浅论古筝的基本演奏形态》2006年第三期中国音乐19.樊艺凤 《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2002年第21卷第二期《交响》20.陈静 《论古筝演奏中的气与韵》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十论文21.马卉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教材的建设与发展》2008年4月湖南师范人学音乐学院硕十论文22.胡菁菁 《对成年人古筝教学的思考与其指法教学的探索》2009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作者简介兰庆炜,生于1983年8月,男,籍贯:河南省邓州市,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研究生专业方向: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浙派筝的渊源、特色和演奏技法初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浙派筝的渊源、特色和演奏技法初探
【摘要】:本文追根寻源.对秦筝是全国各大筝艺流派的唯一源头及筝是唐宋时期传入浙江的论断提出质疑;同时对独树一帜的现代筝派──浙派筝的奠基人王巽之及其传人孙文妍等所创建、宏扬的浙派筝艺的特色和演奏技祛作了初步总结和扼要介绍。
【关键词】:
【分类号】:J632.32【正文快照】:
筝,近代人称之为"占筝",在这一民族乐器前冠之一"古"字,籍以说明筝的历史悠久。筝不仅历史悠久.流传的地域也十分广.形成I不同地域的众多筝艺流派。中国各大筝派的形成.往往与其产生或流传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情风俗及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有关,浙江筝也不例外。浙江地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符丽琴;[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阎林红;[J];中国音乐;1996年01期
项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项阳;[J];中国音乐学;1990年01期
项阳;[J];中国音乐学;199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纪来;[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张思媛;[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音;[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1期
杨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1期
林苹;[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赵毅;;[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西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王小平;[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徐玉莲;;[J];美与时代;2006年01期
雷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01期
钟文敏;[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李婷婷;[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璟;[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程璐璐;[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王夏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刘莎莎;[D];河南大学;2005年
关孟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于韵菲;[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宝升;;[J];装饰;1980年06期
松涛;;[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费以复;;[J];新美术;1981年02期
尹润生;;[J];紫禁城;1982年06期
黃苗子;;[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2年05期
羅翰秋;;[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2年05期
吴伯英;胡越;;[J];戏剧艺术;1982年03期
吴永良;;[J];新美术;1983年02期
周怀松;;[J];中国生漆;1983年04期
金宝升;;[J];装饰;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红;;[A];2006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暨IWTO羊毛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缨;[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自栋;[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范玲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任大庆;[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谢红芹;[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宋扬;[D];吉林大学;2006年
周力;[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庞毅;[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李天一;[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戴晓青;[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薛玉;[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莎古筝入门教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