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个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了中国的中国法治进程程

【纪念孙志刚】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的人。_天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2,226贴子:
【纪念孙志刚】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的人。收藏
十年前的这个夜晚,是一个年轻人的受难夜。他含冤留下一个瘦削的身影,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了中国法治进程,他叫孙志刚。
如果孙志刚还活在人世,他已37岁,已过而立快要不惑,已娶妻生子,已展开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他生有儿子,他父亲很久之前就已经替他取名“诚意”。如果他的诺言得到兑现,他和他的家庭都已经应验那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劝勉。如果这些如果都已成真,那么孙志刚或许只是13亿普通中国人中间的一个,他过着自己没有波澜的生活,我们的目光尽可以被更多热闹所占据,并不知道他到底是谁。
我们唯愿孙志刚就是那个平凡甚至平庸的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者,唯愿他不为天下人所识,只要他仍然在这世上,仍然能享有自己的喜好,看顾自己的亲人。那样的话,这个惨烈的符号便如没有投入石子的池塘,没有痕迹,没有声响,甚至不显现任何内容。他就像今天千千万万个兄弟一样,锋芒内敛,恬淡地生活在我们中间。生命最初是被赋予,然后是自我的赋予,它的底线就是安然自持,有尊严,无彷徨。历史从来都不是虚构的著作,它的每一次惊叹都将拿代价换取。可在这世界上,没有东西可以和生命等价交换。
直到今天,不少人仍不能流畅地重读十年前关于孙志刚的媒体报道,每一次回顾都会被泪水或哽咽打断。他的死亡,便如同我们的死亡,他无意识,而我们未免仍想到亲人将如何号哭,友朋将如何伤恸。击打在他身体上的拳脚,每一下都如同落在我们的肌肉和灵魂之上,当他反抗,当他哀嚎,我们未免想到那便是我们。在一种制度化了的假定之下,受苦难的主角可以是任何人,你也不会必然是一个例外。我们可以去诅咒人性的幽暗,去怨恨那些丧尽天良的打手,但在他们背后仍然是看不到却感受得到的厚实支撑。若恶法仍在,一切都将理直气壮,即便是对生命的践踏,即便是对权利的戕害,都会被视为理所当然。
孙志刚死了,恶法被废,这样一次交换到底值不值当?“儿子死了,打工者却赢得了尊严和自由”,他的亲人可以这样自我安抚,我们却不能残忍地表示认同。我们必须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不值当。在孙志刚死亡之前的若干时日,收容遣送制度已经被持久质疑。流浪者之死惊不醒麻木已久的神经,大学生之死的标签却能够引发舆论的义愤。博士上书,学者建议,恶法废止,有人盛赞其为良性互动,有人遗憾其未及深层。恶法若恶,则当废已久,废之是应然之举,无需一条人命去启动善政流程。废恶法值得欢迎,不妨盛赞,公民殒命却不必作为砝码去掂量。
法废法立,也就是法治视域中的改革。当改不当改,许多时候缺的是决断,而不是机会。志于改革,则无时不是改革的时机。于改革而言,最被诟病的往往是滞后,而不是超前。打捞沉默的声音,一时为众人赞。其实声音原本响在那里,分贝的数值也并不低,若充耳做未闻之状,即便晨钟暮鼓山崩海啸也未必能让人惊醒。待声音衰减之后,再去做打捞的姿态,即便引来连声叫好,其于事又有何补?唐福珍的抗拆迁自焚,赵作海的陈年冤狱,舆论在一遍遍发问,他(她)会不会成为第N个“孙志刚”?户籍改革,异地高考,谁会成为其中的又一个“孙志刚”?都不必再拿孙志刚当作比拟,因为一切意义都不会超过生命的意义。
“今天,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知道孙志刚。”这是孙志刚的弟弟向媒体表达的痛切,十年的确已经太久。孙志刚,中国公民,在广州就业的大学生,仅仅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收容,被遣送,被毒打,于日被非法剥夺生命,时年27岁。其墓志铭曰:“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请铭记孙志刚,谨以生命之名。请铭记孙志刚,仅因你我不愿不能重蹈孙志刚的梦魇。
已经十年了……
一个幸运和不幸的人,只是适逢其会的作为一个导火索的悲剧者。事情的本身跟他有关系,但是关系不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71中国的社会文化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1中国的社会文化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1“学而优则仕”出自于哪部经典?;《论语》;2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中国文学中的男主角都是多是勇武刚强的;3简化字是在什么时候公布实施的?;1956年;4普利策是哪个国家的?;美国;公众号:千校学生帮微信号:qxxsb520获取更;5以下哪个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孙志刚;6《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7“中国特有的国情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1“学而优则仕”出自于哪部经典? 《论语》 2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中国文学中的男主角都是多是勇武刚强的。 3简化字是在什么时候公布实施的? 1956年 4普利策是哪个国家的? 美国公众号:千校学生帮
微信号:qxxsb520
获取更多题库 5以下哪个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 孙志刚 6《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司马光 7“中国特有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 不曾中断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8“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出自? 正气歌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社会的认可会影响到人的幸福感 10下列关于老子的理想社会说法错误的是? 等级分明 1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是在什么时候提出?公众号:千校学生帮
微信号:qxxsb520
获取更多题库 1977年 12下列属于大跃进时期的三面旗帜的是? 以上都是 13据07年统计,高等教育人才比职业技术人才数量多? 七百多万 14中国在什么时候完全还清前苏联的债务? 1965年 15新闻业的早期雏形初现在那个地方? 威尼斯 16“天生五才,民并用之,缺一不可”,出自哪里? 《左传》 17中国封建王朝正式结束于哪一年? 1912 18成语“止戈为武”出自于哪部著作? 《左传》 191978年著名的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初发表在哪份报纸上? 光明日报 20“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是谁总结的中国文学传统? 王国维 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出自于谁? 文天祥22中国的首批简笔字是哪一年公布实施的? 1956 23法国的哪位作家将抢劫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称为“两个强盗”并极力谴责这种行为?雨果 24西方文化中的以下哪个因素,决定了不能以“好或者坏”来判定其对外行为?宗教情怀 25以下哪位人物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董狐 26道德规范是适应小农经济群居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吗? 正确 27《窦娥冤》可以称为完整意义上的悲剧? 错误 28就GDP数据而言,中国在2009年时已经超过了日本? 错误 29老子的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正确 30四大发明更多的是技术发明,而不是科学发明。 正确 31“”同“和”,本义是一种乐器。 正确 32鉴真和尚是为了弘扬佛法而到日本的。 正确33事物之间只有相对的不同才是世界统一的前提,这种说法正确吗? 正确 34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 错误 35西方的宗教不仅有强大的政治力量,而且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正确 36有段时间曾规定地铁里不可以卖信报以外的报纸? 正确 37“单边主义”只有美国才实施,这种说法正确吗? 错误 38在中国古代,商贾天然地被归入贱类,成为社会歧视、政治歧视的对象。 正确 39封建社会下很多人苦读是因为喜欢其中的奥秘。 错误 40经济越发达,幸福的指数越高。 错误 41中华民族基因中就有乐观的因素? 正确 42《礼记》是由汉人编纂完成的。 正确 43俄罗斯、巴西的改革主要依靠本国的资源。 正确44新闻工作要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对事物或事件的评价。 正确 45“和谐社会”的概念包含了“小康社会”的概念? 错误 46叶落归根的最核心内涵是忠孝观念? 正确 47官理念在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漫长时期形成的,这一说法正确吗?正确 48新闻工作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离不开平时的各种关于中国社会现状的积累? 正确 49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差距目前仍存在很大,这一说法正确吗?() 正确 50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正确1下列哪个国家的改革和走向世界的步伐比我国稍晚? 印度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早出现在1978年的哪份报纸? 《光明日报》 3“中国特有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 不曾中断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4《纽约新闻报》的创办者是?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71中国的社会文化等内容。 
 中国当今社会文化状态泱泱大国,浩浩中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坐拥令世界歆羡的 五千年灿烂文明史,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它们 既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不断地得到了丰 富和升华。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当代文化中,我们能看到时代进步...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答案 1 黄色新闻大王、 《纽约新闻报》的创办者是: C.赫斯特 2 文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不包括: D.心态文化层 正确 错误 C 八十 3 新闻的...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答案 1.黄色新闻大王、 《纽约新闻报》的创办者是: C.赫斯特 2.文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不包括: D.心态文化层 3.新闻的歪曲报导加重了文化大...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 刘志琴 梁景和 左玉河 ?
14:...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判断题答案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判断题答案1.从社会影响而言,新闻最根本的属性是每日都在影响社会的工作。是 2.美国哥伦比亚...  中国社会与文化作业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社会与文化期末论文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101 班 学号: 姓名:吕 中国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困境 尽管已...  论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渗透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论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渗透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选择题答案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答案1.新闻这个职业的雏形最初产生于哪个城市?――威尼斯 2.“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您的位置: &
& 从效率政府到公平中国
  总理的记者见面会是每年“两会”的“压轴大戏”,也是外界直接了解中国政府施政目标和重点的难得机会。在今年这一次总理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我们迎来了一张新的面孔,这是李克强第一次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出席。面孔的改变传递的是最直接的信号,中央政府换届了,未来5到10年将在施政方面有新的气象。
  未来怎么走,取决于来时路。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充分肯定了前一届政府的工作,对前总理温家宝和其他“已经离任的同事们”打下的基础表示了感谢。过去的10年,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还远不到对这10年进行评价的时候,但简要的回顾或有助于对未来政府工作的走向做出判断。
  民生为重
  10年前的3月,温家宝第一次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走到台前。在第一次会见记者时,温家宝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来表明他的工作态度。
  那时,严峻的考验已经在等待着意气风发的温家宝了。2月,SARS疫情已经在南方出现,并在“两会”召开期间悄悄蔓延,一路向北。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人,都会记得那种紧张而神秘的气氛,大家都知道出现了一种怪病,却不能从权威渠道了解到真相。直到4月,当时的卫生部长张文康还轻松地告诉公众,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在中国生活和旅游是安全的。但人们有理由不相信,口罩和板蓝根被抢购一空。
  到了4月20日,中央免去了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的党内职务,二人的行政职务随后也按程序被解除。对民间而言,这个消息是意外的。此后,官方渠道开始以更开放和及时的姿态发布疫情的相关消息,SARS终于不再是禁忌,整个社会也随之动了起来,掀起了一场针对SARS的人民战争。在上下同心协力之下,SARS终于在几个月后被战胜了。
  2003年3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湖北青年孙志刚因为没有暂住证在广州被当作“三无”人员收容,后被殴打致死。此事被媒体报道后掀起轩然大波,对孙志刚个人遭遇的同情很快转向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不满。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造成悲剧的相关责任人被严惩,中央政府也迅速采取行动,于当年6月22日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宣布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人给孙志刚拟了一则墓志铭,最后一句是“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的人”。
  对这两件事的应对极大地提升了中央政府的形象。2002年末,新任总书记胡锦涛重访西柏坡,重申要牢记毛主席进北京前提出的“两个务必”,并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执政党新理念的提出和中央政府在面对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时开明的反应,让人们普遍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能力充满了期待。“胡温新政”这一说法出现了,并连续保持了多年热度。
  政府与社会的蜜月期才刚刚开始。2003年10月,温家宝在重庆视察期间,遇到了一位名叫熊德明的农民,总理问她是否有什么困难,熊德明回答说,其丈夫打工期间的2000多元工资一直被拖欠着。温家宝承诺为其追讨这笔拖欠的工资,当然,这个承诺很快就得到了兑现。
  2004年春节,温家宝是在河南度过的,大年三十晚上,他走访看望了低保户和退休职工。陪同他的,正是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前一个除夕夜,准备接任总理的温家宝选择了下到辽宁阜新720米深的矿井下,与矿工一起吃饺子。这个习惯一直贯穿了温家宝任总理的10年间,他没有在家过过一个年,在合家团圆的日子里,中国老百姓都能从新闻中看到总理在基层与百姓过年的影像。这种亲民的工作作风感动了许多国人。这种作风的突出表现还包括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过程和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救援现场。
  在很大程度上,领导人个人的风格与组织行为密切相关。亲民,是温家宝的一贯作风,他领导下的两届政府的政策取向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则是对民生的关注。2004年一开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焦点对准了农村,强调了“三农”问题在国民经济中重中之重的位置,并提出了“三农”发展的新方针。温家宝在当年“两会”上做的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中,贯彻了“一号文件”的精神,提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费的目标。后来,这一目标提前于2006年实现了。
  对数亿农民而言,农业税的取消以及农业补贴的发放是一个天赐的礼物。虽然也有“三农”专家认为,取消农村税费有连带的消极作用,即削弱了农村集体的财力和治权,但是广大农民很少会从这个方向看问题。他们可能对现实有其他的不满,可是提起这一政策,都是赞不绝口的,毕竟不用缴纳“皇粮国税”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另外,从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和地方两级安排财政资金补贴合作医疗,补贴力度逐年快速上升,标准从2003年的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在最后一个《政府工作报告》里,温家宝骄傲地宣布,“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
  在城市,基本民生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连年增长,从2004年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2012年的1721元;最低工资水准持续提高;政府为配合《劳动合同法》而做的一系列保障劳动权益的努力,等等。
  再以教育领域为例,2008年全国范围实现了9年制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此外还建立了国家助学制度,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等。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终于在几经承诺后达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在民生领域持续改善的同时,也有一些方面趋于严峻。2005年前后,房价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上升通道,至2008年达到第一个波峰。当时已经出现了关于房地产泡沫化的共识,在地产商主动收缩和政府的调控之下,房价开始理性回归。但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投放的4万亿政府投资,再次吹大了泡沫,至今仍在重重调控之下膨胀。同时,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市场化也导致了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问题。住房、教育和医疗于是被称为“新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很快就压倒了此前人们的热情。
  这并非否定民生政策的功绩,从另一个侧面讲,如果不是政府在民生领域大手笔的投入,社会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将面临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这种政策取向的内在动力是值得注意的。中国政治的逻辑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中国的政治显然又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对中国政治的解读,很多人倾向于使用威权主义来定位,这未必准确,也许可以借用父爱主义这一概念进行描述。
  父爱主义的一面是善意的社会政策,在社会主义传统的惯性之下,政府主动将民生列为施政的重点之一;另一面则是对社会的管制,管制集中体现为维稳。“和谐社会”理念提出的社会基础是承认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实现目标理应通过化解不利于和谐的因素,但维稳的取向占据了上风。维稳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于是各地将解决上访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解决不是化解问题的真解决,而是截访,遂演化出了地方政府与保安公司合作,在北京设立黑监狱关押越级上访人员的恶性案例。
  发展主义
  发展毫无疑问是政府工作的真正的主旋律。“保八”连续多年是政府工作的第一目标,政府希望借由经济总量的增长,创造更多就业,缓和其他方面积攒的矛盾。
  就这一目标而言,政府是理性的,而且是成功的。到了上届政府的末期,中国的GDP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在对10年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时,这是最重要的政绩。当然,发展的代价是巨大的,尤其是环境代价,在每个回顾的当口都可以看到,与增长有关的指标大都超额完成,唯有环保目标很少足额兑现。
  发展的思维超越了政府工作的范围,渗入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与世纪之初一批财经类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在2003年SARS肆虐期间,这些媒体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是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无论是后来2008年的南方雪灾还是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都能被转化为与经济数据或股市上哪个版块的涨跌相联系的话题。经济发展的逻辑超越并吞噬了一切其它的逻辑。
  市场是这种发展模式最中心的意识形态。邓小平打破了对市场的禁忌,他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但是在有的地方,手段一步步地演化为了目的本身,推进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成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至于到了只要不搞市场化就不能算做改革有进展的地步。有些人完全无视这样一个事实,过去10年间中国真正在世界上叫得响的成就都是在非市场化的机制下发展出来的,比如高铁、航天、军工等。成就不能用来否认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比如刘志军腐败案影响极坏,但至少说明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市场主导还是国家主导。这种简单而不容辩驳的道理在市场意识形态面前显得虚弱无力,铁道改革已经开始,理由仍是推进市场化改革。
  根据市场主义的话语,市场与政府是相对的,推进市场化是为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然而,市场化的现实推进过程恰恰是这一逻辑的反面,为了推进市场化,就需要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创造市场,而这只能靠政府的强力推进才能完成。于是政府介入就在政府退出的名义下大肆进行,最典型的是在住房、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这种市场化以让真正的市场主体(即资本)得利同时推卸掉对人的责任为根本特征,恰是民生政策的对立面。也许可以套用发展的话语这样来描述,市场主义的发展为民生政策创造了“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市场主义是与全球资本化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全社会已经就中国经济存在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过度依赖出口等弊端存在共识,外部危机正是一个下定决心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但最后的选择是,美国政府拿出了7000亿美元救市,中国政府也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无论中西,这都是更加典型的以市场为名义的政府干预。“4万亿”像一剂有副作用的猛药,一方面当然“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使经济增长的势头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使中国经济更深地卷入了“中美国”的建制,打乱了原本已经开始回归理性的房地产市场,加剧了通货膨胀。
  市场主义深刻地塑造了一大批决策者的头脑,他们真诚地相信市场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于是卖力地创设市场,却不明了这样的市场并非真的市场;他们也相信企业家才是财富的创造者,于是在资本和劳动者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坐在资本的一边,不遗余力地招商引资,以出让土地、划拨资金、动用行政力量招工等方式扶植企业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有必要在以权钱交易为纽带的官商勾结和这种在市场主义的思路指导下官商合作之间做出区分,这使得腐败问题复杂化了。
  分税制的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权被削弱了,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在市场主义的发展思路所决定的政绩观之下,这种窘迫演化为“搞钱”的动力,于是“地方政府公司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政府脱离了凌驾于各种社会力量之上的规则制定者和仲裁者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蜕变为具有独特利益的实体。
  地方政府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靠炒卖土地得到的,政府既是房地产泡沫的直接利益相关方,又严重依赖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支撑发展目标的实现。住房又是基本民生之一,从父爱主义的民生取向出发,政府有责任通过建设保障房等手段控制房价。两种取向在这里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于是房地产价格的走势就根本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府在两个矛盾的目标之间的取舍,二是市场对政府的这一选择的判断。房价在多次调控的压力之下仍呈现上涨态势,表明了市场对政府不可能为民生而放弃利益追逐的“理性判断”。
  新十年之路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被问到施政方向的问题,他谈到的前两点分别是推动经济转型和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改善民生。这两个方向都可以视为对前面10年基本政策取向的承继。在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府施政方式将保持延续性的前提下,这样的政策思路原本就在预期之中。同样可以预期的是,这两种政策取向的矛盾也将持续存在。
  矛盾是否可以得到缓解或者化解,取决于李克强谈到的第三点能否得到切实的落实,即,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是过去10年政府鲜明主张的理念。从早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到十六大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公正在政府施政的指导原则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如上文所述,由于市场主义的发展取向在现实博弈中取得的压倒性优势,公平正义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013年初,统计部门终于发布了过去10年的基尼系数,但这一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人们普遍认为这又是一个掺了水的统计数据,0.491的最高值(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根本不能真实反映贫富差距的现状。收入不公、机会不均等、特权和腐败横行导致了社会心理层面的断裂和对立,典型地体现在相当一部分人在“杨佳案”和“邓玉娇案”发生后的反应里;负面的现实催生了普遍的疏离情绪,富人忙着移民逃离,普通人则对社会漠不关心,2009年初央视配楼大火引来的不是对公有财产损失的惋惜,而是消费式的围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未来的5年到10年,政府是否能够如愿破题,通过推进社会公正解决问题?还是在已有的运行逻辑下持续运转,通过加重维稳的力度来维持表面的和谐?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破题的动力从何处来?
  动力仍然要从中国特定的政治结构中寻找。中国政治的特点是党政之间的紧密关系,理论上,执政党通过群众路线吸纳民意,形成路线方针,然后通过对国家机器的掌控将党的路线转化为政府的政策。但是在去政治化的大潮中,执政党的政治潜能有所衰落。虽然执政党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保先”等活动重新激发党的活力,但这些运动的效果不明显。
  习近平自从于十七大担任政治局常委主管党务工作以来,曾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极端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当选总书记后,他立即发出了“全党要警醒起来”的号召。这昭示着一种新的气象,一种新的政治形态。令人期待的是,执政党会以何种形式重构党的政治活力,重建党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政府的转型—这是破题的现实希望所在。
文章得分:
&/&李永忠制
&/&特约记者
&/&马丁·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依法治国历史进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