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寒冰之刃和黄金手斧横 斧寒冰之刃和黄金手斧纵 什么意思

  “有个成语,运什么成风?”
  “运斤成风。”
  “斤是什么物件?”
  “斤是斧子。《辞海》、《辞源》全是这么说的。”
  虽然几乎所有的书,都将这个“斤”解释成斧子,但我说并不准确,古人说的斤,不是斧子。
  你凭什么这样说?  咱们先看运斤成风的来历。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译过来就是,楚国郢都有个人将一滴石灰溅到了鼻尖上,这滴石灰如苍蝇翅膀一样薄。这个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斤,轻轻松松一斤下去,把石灰削个干净,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
  按照最基本的逻辑,表示同一概念的名词性词语是不能并列在一起的,如不能说“楼与房子”、“土豆和马铃薯”、“妈妈及母亲”,古今中外都要遵守这一逻辑。而古代经常将“斧斤”并在一起,可见斧与斤并不是同一物。
  《释名?释用器》:“斤,谨也。板广不可得削,又有节,则用此斤之,所以详谨,令平灭斧迹也。”《文心雕龙?论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这已经说得明白:木板太广,又有节子,就得用斤加工。用斤是用斧后的一道工序,是专门削平斧痕的。
  王筠《说文句读?斤部》:“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锄相似,不与刀锯相似。”这进一步说清楚了斧与斤的区别:斧是直刃,斤是横刃。古代所说的斤,应该是指现在的锛子。
  那位说了,你这人净咬文嚼字,斧子、锛子有什么不同?
  斧子与锛子的区别至少有三:一、斧子个头小,锛子个儿大,个儿大掌握起来就不容易。过去有句话:驼裁缝,瘸木匠。裁缝工作时总弯着腰,天长日久,背就驼了;木匠用锛子时间长了,难免伤到自己的脚,老木匠脚有伤的就多。二、古代有用斧子做兵器的,金兀术就使把金雀开山斧,黑旋风李逵也手使两把大斧。是兵器就有人操练,操练多了就有套路,若是用于削鼻子尖准确程度也就高些。可看了这么些年书,就是没听说哪位使锛子上阵的,锛当不上兵器,就只能对付木头了,削鼻子就难了。三、斧子直刃,锛子横刃。以斧削鼻,可以从侧面下手。锛是横刃,削鼻子只能面对面,用锛子难多了--人的眼睛有个毛病,从正面测距离的准确远不如从侧面来的好。
  这样一比,我们就看出来了,“运斤成风”也就是运锛子成风,运锛子成风,比运“斧”成风,难度大多了,看上去也精彩多了。
  将“运斤成风”的“斤”解释为斧头,降低了匠石的技艺水平,故事的惊险程度也差了一大截。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解释与事实不符。天水方言中的事物名称类古词汇考释
&&&&&&&&&&&&&&&&
天水方言中的事物名称类古词汇考释
&【摘要】天水方言词汇在其发展流变中继承了一部分秦文化古词汇,本文对天水方言中保留的与秦文化相关的事物名称类古词汇作了解析。
&&&【关键词】天水方言;秦文化;古词汇
&&&博大精深的秦文化上承殷周,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集大成者;下启汉唐,是繁荣汉唐文化的奠基者,居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仅此而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同它相提并论。不过确切地说,秦文化不单指考古、史学,还应包括民俗、方言。秦人发祥于今天水西南、礼县东部、西和北部之地。历史学家史党社认为,远古的西汉水流域,随着西周晚期开始秦人伐戎以及征服的进程,“秦人”的概念不仅是血缘的,而且是文化的。在比较丰富的天水方言词汇中,保留了不少秦文化词语,有部分古汉语词汇仍活跃在其中。这些古汉语词汇,在流传变迁中仍能够保留词语的本意。下面就天水方言中保留的部分秦文化古词汇及使用情况略作考释。
【鏊】&o烙饼用的平底铁锅,天水方言俗称鏊锅。
《玉篇·金部》:“饼鏊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鏊,作饼烧器也。”《广韵·号韵》五到切:“饼鏊。”《集韵·号韵》:“鏊,金属。”《正字通·金部》:“鏊,今烙饼平锅曰饼鏊,亦曰烙锅鏊。”王筠《说文句读·金部》:“鏊,面圆而扁,三足,高二寸许,饼鏊也。”鏊子的史料记载:从原始的石鏊(远古)、陶鏊(原始部落)、青铜鏊(夏商周)、铁鏊(延续到近代)。河南省荥阳市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鏊是我国最早鏊子的实物。《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水浒传》第一0四回:“范全在那里叫苦叫屈,如热鏊上蚂蚁,没走一头处。”陈忠实《白鹿原》第十五章:“鏊子是烙锅盔烙葱花大饼烙饦饦馍的,这边烙焦了再把那边翻过来,鏊子底下烧着木炭火。”又第十六章:“‘噢!这下是三家子争着一个鏊子啦!’朱先生超然地说。”又:“而今再添一家子来煎,这鏊子成了抢手货忙不过来了。”
&& 【缿】h&ng
音杭。指一种陶制或瓷质器具,形状大致像缸但小于缸体,颈小腹鼓,底部微敛,高约二至四尺不等,制作工艺较缸精致,用以盛醋、盐、黄酒、动植物油等。如:醋缿、酒缿、油缿。较小的叫“缿缿子”、“小缿缿”,“缿”字并可重叠,如:油缿缿;醋缿缿。
这种容器在秦汉以来就在天水等地广泛使用(因秦汉时天水郡郡治就在西汉水流域)。《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关市》:“为作务及官府,受钱必辄入其钱缿中,令市者见其入。”“缿”字又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和《后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说文·缶部》:“缿,受钱器也。古以瓦。今以竹。”《史记》司马贞注引《三仓》“缿,胡江切”,今天水方言与古读相合。
&& 【连枷】li&n
jiā一种手工打谷脱粒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等,使子粒掉下来。名词。也作梿枷,连耞。宋代范成大《石湖集·秋日田园杂兴》诗中有“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梿枷响到明”之句,就是描写农村打场脱粒的繁忙景象。梿枷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据《国语·齐语》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当时的齐国(在山东半岛),首先使用梿枷打麦。梿枷,那时称“枷”或称“柫(f&)”。《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耒耜枷芟。”《说文解字·木部》:“柫,击禾连枷也。分勿切,入声,物韵。”汉·扬雄《方言》卷五:“佥(qiān),自关而西谓之棓,或谓之柫。”晋·郭璞注:“佥,今连枷,所以打谷者。”汉·许慎《说文解字·木部》:“枷,柫也。古牙切,平声,麻韵。”唐·颜师古注:“柫音佛,所以击治禾者也。今谓之梿枷。”那么,从晋朝算起,这种打场的农具定名为“梿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年),梿枷竟“弃农从戎”,被用作“兵器”,出入沙场。那种打仗用的梿枷叫“拂梿枷”,枷是用铁打制成,劈头打下,当然可以置敌于死地。但是,梿枷“充农从戎”的历史并不长。到了南宋,在火药用之于战争后,梿枷又由军队“转业复员”回到农村麦场上了。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农器二》:“连耞,击禾器……其制:用木条四茎,以生革编之,长可三尺,阔可四寸;又有以独挺为之者,皆于长木柄头造为擐轴,举而转之,以扑禾之也。”清·赵翼《陔余丛考·连枷》:“农家登麦,必用连枷击之。”现在,虽然有了脱粒机,但“梿枷”在一些偏僻山区仍被使用着。贾平凹《浮躁》五:“我哪有你们清闲呀!你们全有劳力,地里收停了,场上碾净了,我们家的麦子全堆在场上还没动梿枷!”陈忠实《白鹿原》第二十六章:“有人掼下正在摔打的梿枷,摸出烟袋来。”雷达《还乡》:“记得有一年我从城里来,一个跪在场院用梿枷打麦的老婆婆问我:‘都说汽车汽车的,到底是驴拉哩还是人掀(推)哩?’”邵振国《麦客》二:“顺昌跟着那媳妇家的脚步,踏着山间的小路。谁也不多说话。绣花鞋,像两只黑蝴蝶扑扑地擦着地面飞;麻鞋露着脚后跟,像两片子连枷板,嗵嗵地砸得地面响……”赵逵夫《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后来又用那斧头、切刀、凿子做了木锨、连枷啥的。”
【箸篓罐】盛筷子的竹筒。箸,筷子。天水方言“箸”的筷子义,保留在“箸笼罐”一词中。“箸笼罐”是用来陈放筷子的器具,其形状一般上口略大,底部略小,其底平面或呈月牙形、弓弦形、梯形等,通常挂于墙上。如今基本上都是塑料制作。汉·许慎《说文解字·竹部》:“箸,饭攲也。从竹,者声。”王筠《说文句读》:“攲,持去也。《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攲。’”《玉篇·竹部》:“箸,荚也。饭具也。”《广韵·御韵》去声迟倨切。《礼记·曲礼》:“羹之有菜者用梜。”注:“今人或谓箸为梜。”《韩非子·喻老》:“昔日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清·周容《芋老人传》:“辍箸叹曰。”《广韵·御韵》去声陟虑切。箸,又作“筯”。《辞源》解释“箸”为“饭具同筋。《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汉书》四十《周亚夫传》:‘独置大截,无切肉,又不置箸。’”箸作为筷子的古书用例很多。王充《论衡》:“夫以箸撞钟,以算击鼓,不能鸣者,所用撞击之者,小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陈忠实《白鹿原》第六章:“在宴席动箸之前,点亮了香蜡,白嘉轩当众宣布了与鹿三结下干亲的决定。”按:附带一提的是筷子出现得较晚。北宋《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二梦七大胡子拿着一双筷子说:“请拿个杯来,有不想唱歌的,就喝一盅。唱旧歌如果有笑的,也这样罚。”应为“筷”的较早用例。清?赵翼《陔馀丛考?呼箸为筷》:“俗呼箸为快子。陆容《菽园杂记》谓起于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天水人现在虽已不把筷子叫作箸,但还是把筷子笼叫作“箸笼关”。可见古代文化对本地人日常语言的深刻影响。文献中也有把筷子呼为“箸子”的用例。《祖堂集》卷九《涌泉和尚》:“才具尸罗,便寻祖道而参见石霜,便问:“学人初入丛林,乞师指示个入路。’霜云:‘我道三只箸子抛不落。’”《水浒传》第六回:“智深随即跟到里面看时,见绿槐树下放着一条桌子,铺着些盘馔,三个盏子,三双箸子,当中坐着一个胖和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宣教)面孔红了又白,白了又红,箸子也倒拿了,酒盏也泼翻了,手脚都忙乱起来。”《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
【笮子】今渭水、西汉水流域,通称铺在椽上而附于瓦下之筄曰“笮子”。笮读“侧散切”,音若“c&n(灿)”,“子”系语助词。笮,铺在椽上瓦下的苇席或竹席。《说文·竹部》:“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从竹乍声。阻厄切。”王筠《说文句读》:“棼,复屋栋也,案,栋,今谓之檩。笮在瓦、棼之间,为所迫窄,故名笮也。”《释名》:“笮,迮也,编竹相连近迮也。”《释宫》:“屋上箔谓之筄。”《注》:“屋,笮也。”《尔雅正义》曰:“今南方多以竹为之,亦有用木者,则谓之轩版。”《康熙字典·竹部》:“又屋上板。《说文》:‘在瓦之下,棼之上。’”引申为压,压住。《玉篇·竹部》:“笮,压也。”《国语·鲁语》:“夫栋折而榱崩,吾惧压焉。”韦昭注:“压,笮也。”《论衡·幸偶》:“蝼蚁行于地,人举足而涉之,足所履,蝼蚁笮死。”罗翙云《客方言·释言》:“谓压曰笮。”《广韵·陌韵》入声侧陌切。
【纣棍】系在驴马等尾下的横木,两端用绳子连着鞍子,防止鞍子往前滑。天水俗语:人不行了怨妇人,驴不行了怨纣棍(臭棍)。“纣zh&u”,天水方言读“ch&u臭”,系音转。清·梁同书《直语补证》:“驴后络以横木,俗名紂棍。”纣,本义是马緧,即用在驾辕马屁股上的的皮带。汉·许慎《说文解字·糸部》:“纣,马緧也。从糸,肘省声。”汉·扬雄《方言》:“车纣,自关而东,周、洛、韩、汝、颍而东谓之鞧,或谓之曲绹,或谓之曲纶;自关而西谓之纣。”《广韵·有韵》上声除柳切。《集韵·有韵》丈九切:“纣,《说文》:‘马緧也。’或从革。”按:緧同鞧。
【庵子】也叫“庵房”。农民看守庄稼或果园在地里所搭的能遮风蔽雨的小屋。如:苹果熟了,地里要搭个庵子看苹果。柳青《创业史》:“在财东家的地上打起四堵土墙,搭成个能蔽风雨的稻草庵子,就住下来了。”按:庵(ān),小草屋;圆顶草屋。如:茅庵。《广韵·覃韵》平声乌含切。《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广雅》:“庵,舍也。”《后汉书·皇甫规传》:“亲人菴庐。”《神仙传·焦先传》:“居河之湄,结草为庵。”陈忠实《白鹿原》第二十章:“进山和出山的人在峪口会合,有人在这儿搭下庵棚开起客栈,兼卖稀饭和包谷面饼子。”
【平斤】锛子,又称平头斧,木匠用来砍削木料的一种长柄工具。“斤(jīn)”天水方言读“jīng”。“斤”的本义是斧子一类的工具,系名词,故凡与斧字有关的字都从斤。汉·许慎《说文解字·黍部》:“斤,斫木斧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清·王筠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相似,不与刀锯相似。”《广韵·欣韵》平声举欣切。《孟子·梁惠文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庄子·在宥》:“于是乎丌釿锯制焉。以釿为之。”《庄子·逍遥游》:“不夭斤斧。”《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左传·哀公二十五年》:“皆执利兵,无者执斤。”《逸周书·文传》:“山林非时不升斤,以成草木之长。”唐·柳宗元《梓人传》:“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唐·白居易《截树》诗:“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
宋·苏轼《石钟山记》:“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后名词活用为动词,砍削。唐·皮日休《河桥赋》:“不斤不斧。”《南史·宋测传》:“横斤山木。”
【彘】zh&猪。至今天水一带将“猪”叫“彘”,读作“z&”。把小猪叫彘娃。天水话词义与该字密合,读z母当是受z、zh不分的方言影响所致。《广韵·祭韵》去声直例切,音滞。汉·许慎《说文解字》:“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小尔雅》:“彘,猪也。”汉·扬雄《方言》卷八:“猪,关东西或谓之彘。”《礼记·月令》:“食黍与彘。”注:“水畜也。”《贾子胎教》:“彘者,北方之牲也。”《山海经·西山经》:“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注:“貆猪也。吴楚呼鸾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尽心上》:“五母鸡,二母彘。”《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史记·货殖列传》;“泽中千足彘。”裴骃集解引韦昭曰:“二百五十头。”一头四足,千足彘即二百五十头猪。《淮南子·主术》:“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
【豭猪】公猪。天水地区“豭(jiā)”读niā”,不读“jiā”,系音转。现多写作“牙猪”、“牙狗”。
豭,公猪。汉·许慎《说文解字·豕部》:“豭,牡豕也。从豕,叚声。”《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孔颖达疏:“豭,谓豕之牡者。”《急就篇》:“豭豮狡犬野鸡雏。”注:“豭,牡豕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夫为寄豭,杀之无罪。”司马贞索隐:“豭,牡豕也。言夫淫他室,若寄豭之猪也。”汉·班固《汉书·翟方进传》:“会北地浩商为义渠长所捕,亡,长取其母,与豭猪连糸都亭下。”《晋书音义上》:“豭,牡豕也。”《新方言·释动物》:“今湖北谓牡豕曰豭猪,音如霞。”《旧唐书·职官志》:“武库令凡亲征及大田巡守,以羝羊、豭猪雄鸡衅鼓。”引申泛指猪或雄性动物。如:豭狗(公狗)。《左传·昭公四年》:“顾而见人,黑而上偻,深目而豭喙。”杜预注:“口象猪。”
【牸牛】牸(c&),音雌。母牛。这里的“牸(z&)”即和古语相同。“牸”,牝(p&n)。本指母牛。汉·刘向《说苑·政理》:“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愈急,望见老牸,曝日败垣中。”按:文中“牸”即为“牸牛”。李恭《真定黄氏家谱序》:“牸之舐犊,鸟之哺雏,以我之所生,故不自知不自解而惟恐伤之。”亦泛指畜类野兽的雌性。《齐名要术·羊牛马驴骡》:“陶朱公曰:‘子欲速,当畜无牸。’”孙氏注:“牛、马、猪、羊、驴五畜之牸。”《康熙字典·巳集下·牛字部·牸》:“《广韵》《集韵》《韵会》疾置切,音字。《广韵》牝牛。《孔丛子·陈士义》子欲速富,当畜五牸。《说苑》愚公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又牝马亦曰牸。《广雅》牸,雌也。《史记·封禅书》天下亭亭,有畜牸马,岁课息。《前汉·食货志》乗牸牝者,而不得会聚。《韵会》通作字。又《玉篇》疾利切《正韵》疾二切,音自。义同。”唯“牸(z&)”天水方言读“雌c&
”,系音转。按:“牸”也作“雌”。《说文》无牸字,当系后出字。雌,母。汉·许慎《说文解字·牛部》:“牝,畜母也,从牛,匕(bǐ)声。”《说文解字·隹部》:“雌,鸟母也。从隹,从此,此亦声。”《广雅》:“牸,雌也。”《广韵·支韵》此移切。《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引申为其他雌性的动物。《吕氏春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所以雌牛、牸牛即母牛。清·任其昌《大雪》诗:“为告农家具田器,待驱黑牸耕青山。”
【麦蚻】农历五六月间,、西汉水、渭水流域即有小蝉鸣于田野,天水一带称曰“麦蚻”。“麦”读若为南人之音“吗”。古书上说的一种像蝉而较小的鸣虫。蚻(zh&),音札。虫名,一种小婵。《广韵·黠韵》入声侧八切。《尔雅·释虫》:“蚻,蜻蜻。”晋·郭璞《尔雅注》:“如蝉而小。”汉·杨雄《方言》卷十一:“蝉,其小者谓之麦蚻。”唐·孟郊《征蜀联句》:“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蚻。”《夏小正·四月》:“鸣札”。《传》:“札者,宁县也。鸣而后知之,故先鸣而后札。”“札”同“蚻”。即麦熟时始鸣的蝉。麦熟在农历的五月初,故《月令》曰:五月,“蝉始鸣”。可见《夏小正》四月的物候和《月令》五月物候基本相同。
&& 【蚍蜉蚂】p& fēng
mǎ&也叫“蚍蜉马”。天水地区西南路一带把蚂蚁称为“蚍蜉蚂”,且“蜉(f&)”读“fēng(蜂)”,系音转。如:她走得那么慢,怕把蚍蜉马踏死了吗?又如俗语:蚍蜉马咬了当疮害哩。蚍蜉即大蚂蚁,见《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蚂蚁原作马蚁。马,大也,见《新方言·释言》。马蚁即大蚁,后“马”加“虫”边,始成“蚂蚁”。诗文,辞书中多称蚂蚁为“蚍”“蚍蜉”,偶亦有称“马蚍蜉”(强调其大)者。但绝无将“马”字置于固定结构的名词“蚍蜉”之后而称“蚍蜉马”者。然这在上述地区已约定俗成,尽人皆知矣!汉·许慎《说文·虫部》:“蚍蜉,大螘(蚁)也。蚍或从虫。”《尔雅·释虫》:“蚍蜉,大螘(蚁)。”邢昺疏:“螘,通名也。其大者别名蚍蜉,俗呼马蚍蜉,小者即名螘。”《释文》:“螘,俗作蚁。”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其中“蚍蜉”现代汉语中叫蚂蚁。天水人至今用这个古词语,把“蚂蚁”叫“蚍蜉马”,是保存了古义。晋·传玄《短歌行》:“蚍蜉愉乐,粲粲其荣。寤寐念之,谁知我情。”唐·孟郊《吊卢殷》诗:“可怜无子翁,蚍蜉缘病肌。”蚍(p&),《广韵·脂韵》平声房脂切:“蚍,蚍蜉,大蚁。”《集韵·脂韵》平声频脂切。蜉(f&),《广韵·尤韵》平声缚谋切。《说文》:“蜉,或从虫,从孚。”
&& 【尿脬】ni&o
pāo膀胱(多指家畜的)。如:猪尿脬。天水俗语:尿脬打人,臊气难闻。歇后语:尿脬打人——臊气难闻。
《史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张守节正义:“脬,膀胱也。”《说文·肉部》:“脬,膀胱也。从肉,孚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脬,俗作胞。旁光,俗皆从肉。”《蜀语》:“溺囊曰脬。脬音胞。”《蜀方言》卷上:“膀胱曰脬。”原注:“《说文》:脬,旁光也。《三苍》:盛尿处曰脬。《广雅》:膀光谓之脬。《史记·仓公传》注:脬,亦作胞。今读脬如抛。”《醒世姻缘传》第八九回:“素姐被他拉的就似狗含着个尿脬相似,那里一点儿流连。”清·袁枚《子不语》卷十三《江秀才寄话》:“婺源江秀才,号慎修,名永,能制奇器。取猪尿脬置黄豆,以气吹满,而缚其口,豆浮正中。”《长沙方言考》三《脬》:“《一切经音义》引《仓颉篇》云:脬,盛尿者也。今长沙犹云尿脬,脬读如抛。”
也作“尿泡”、“尿胞”。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仰着合着,没的狗咬尿泡——虚欢喜?”又第四一回:“狗咬尿泡空喜欢。”《西游记》第三一回:“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铊虽小压千斤。’”又第七一回:“真是猫咬尿泡空欢喜。”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五出:“猪尿泡疙疸偌卢胡,没裤。”《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如今比不得往时,有钱送人,有势降人,自从官人没了,就如那出了气的尿泡一般,还有谁理?”清·徐锡麟等《熙朝新语》卷十六:“邛州火井,槽产盐而乏柴草,灶户全赖井火以煎熬。色类萤火,以猪尿胞吸其气,能携之远方。”《蜀籁》卷二:“尿脬打人,骚气难闻。”陈忠实《白鹿原》第九章:“还有‘四软’,姑娘的腰棉花包,火晶柿子猪尿泡。对不对?”又第十章:“你看你那俩奶!胀的像个猪尿脬!”贾平凹《商州初录·屠夫刘川海》:“现在,开腔猪肚取出猪尿泡。”按:猪尿泡:猪的膀胱。具有补肾固精、解毒疗疮的功效。&治遗尿、湿疹、遗精、梅毒。《本草纲目》:“甘咸,寒,无毒。”《本草汇言》::味甘,气平,无毒。”今天水方言音义并同,字或写成“泡、“胞”。《广雅·释亲》“膀胱谓之脬”,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引《公羊传·桓公四年》何休注“中肠谓污泡”,谓“泡,亦与脬同。”故此词作“脬”、“泡”、“胞”均有文献用例。《汉语大词典》“尿泡”引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书证过晚;“尿胞”谓“尿脬”,“尿脬”谓“膀胱的俗称”,均无书证。
【瘿瓜瓜】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瘤子(主要是甲状腺肿大等病),本叫做“瘿”,俗称大脖子,以其状似小瓜,天水人遂称之为“瘿瓜瓜”。如:她不但模样丑,脖项还长了个瘿瓜瓜,难看得很。
古称“瘿”。汉·许慎《说文解字·疒部》:“瘿,颈瘤也。从疒,婴声。”清·段玉裁注:“颈瘤则如囊者也。”《释名·释形体》:“瘿,婴也。在颈婴喉也。”《玉篇》:“瘿,颈肿也。”嵇康《养生论》:“颈处险而瘿。”《敦煌变文集·破魔变》:“胸前瘿似魁。”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山居之民多瘿肿疾,瘿由于饮泉水之不流者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二引《文字集略》曰:“瘿,颈肿风水气结为病为。”《宋史·王钦若传》:“钦若状貌短小,项有附疣,时人目为‘瘿相。’”《正字通·疒部·瘿》:“《方书》:瘿有五,肉色不变为肉瘿,筋脉现露为筋瘿,筋脉交络为血瘿,忧恼消长为气瘿,坚硬不移为石瘿。”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她)眼窝深陷,脖上长着的瘿瓜有碗大。”“瘿”用作动词,长瘿瘤。《山海经·中山经》:“(苦山)有草焉,……服之不瘿。”贾平凹《古炉》夏部39:“老诚的老婆有瘿瓜瓜,瘿瓜瓜比往常大了一倍。”
【齈】n&ng音农。(1)中医指鼻病,因鼻子发炎、溃疡而鼻涕多。齈,本为鼻病。《广韵·送韵》去声奴冻切:“齈,音癑。多涕,鼻疾。”《集韵·送韵》去声奴冻切:“齈,鼻病多涕。音农。”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鼻部》:“齈,乌贡切,鼻病也。”《玉篇·鼻部》:“齈,鼻病也。”《龙龛手鉴·鼻部》:“齈,鼻塞病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齈候》:“鼻气不宜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齈也。”清·翟灏《通俗编》卷一:“又一人患眼侧及翳,一人患鼻齆,以《千字文》互相嘲谤。”
(2)因鼻涕太多致鼻腔阻塞,说话时鼻音太重不清亮,可能由感冒等引起,这种鼻子或长这种鼻子的人,天水叫“齈齈鼻子”;戏称长这种鼻子说话的人叫“齆齈齈”(因说话不清);也指爱哭的人。《广韵·送韵》:“齈,鼻塞也。”《字汇》:“鼻塞曰齈。又《埤雅》语云:‘蛇聋虎齈。’”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王谟》:“王谟齈鼻,言不清畅。”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三折:“怎么只将两只臭脚去熏他?他是个齈鼻子,一些香臭也不懂的。”《西游记》第六七回:“齈齈鼻音呱诂叫,喳喳喉响喷喁哮。”《蜀方言》卷上:“鼻音不利曰齈。”清·褚人获《》:“一士齈鼻,开罪于友,戏作《西江月》嘲之。”《广东新语》卷十一《文语》:“不谨事曰邋遢,鼻塞曰鼻齈,音瓮。”
或记音作“瓮”。谓鼻不畅通。汉·王充《论衡·别通篇》:“鼻不知香臭曰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声闭鼻瓮》:“世以身不修饰者为闭,鼻不清亮者为瓮,盖有所本也。”王瑛先生谓:“‘瓮’此义今蜀语尚然,如形容感冒后说话声为‘瓮声瓮气’。”(王瑛,《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华书局2001年1月第2版,第268页)王先生所言极是。就王充《论衡》所言,鼻子不通,自然不辨香臭。若因患鼻病而声音不清亮,今天水方言称之为“齈鼻子”。
【缘条】方言指衣物所镶装饰之帛布条。如:清朝时妇女的衣服,缘条讲究得很;衣服快成了,现正做缘条着哩。
按:缘(yu&n),本义是衣物的饰边。名词。汉·许慎《说文解字·糸部》:“缘,衣纯也。从糸,从彖(tu&n),彖亦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以古释今也。古者曰衣纯。见经典。今曰衣缘。缘其本字,纯其假借字也。缘者,缘其边而饰之也。深衣曰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袂缘犹袂口也。广各寸半者,表里共三寸也。”许氏《说文》释名词义,段氏《说文解字注》则释动词义。《礼记·玉藻》:“缘广寸半。”郑玄注:“饰边也。”孔颖达疏:“谓深衣边以缘饰之广寸半也。”《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常衣大练,裙不加缘。”《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茵蓐取温,无有缘饰。”《广韵·仙韵》平声与专切。宋·苏轼《和子由苦寒见寄》诗:“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方言加同义词“条”而成“缘条”一词,其义不变。今仍把饰边的材料叫缘条、缘条子、缘条儿。也指给衣物加上饰边(镶边或绲边),系动词,读yu&n。如:给衣裳缘个边。《管子·四称》:“以缁缘缁,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缘素,吾何以知其善也。”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天子之后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鸡头般珠子缘鞋口,火炭似真金裹脑梳。”《正字通·糸部》:“缘,饰边曰缘。”《蜀语》:“饰边曰缘。缘去声,音怨。”今天水方言饰边曰缘,把布料边口缝起来(如锁边),把炕席子四周用其它材料包起来等亦叫缘。&&&&
&& 【藨子】piāo
zi野生草莓。天水山歌:藨子开花遍山白,我问妹妹你和谁?按:藨(biāo),草莓的一种,可食。《广韵·豪韵》平声普袍切:“藨,醋莓可食。”天水方言读(piāo),音飘,与古读不合。藨(biāo),音标,普通话读不送气,而天水话则送气读成(piāo飘)。类似的例子有“伴”。《尔雅·释草》:“藨,麃也。”晋·郭璞注:“藨,即莓也。今江东呼为藨莓。子似覆盆而大,赤,酢甜可啖。”《本草纲目·草部·蓬蘽》:“一种蔓小于蓬蘽,一枝三叶,叶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开小白花,四月实热,其色红如樱桃者,俗名田藨,即《尔雅》所谓藨者也。”
【阿公】是儿媳对公公的称谓,简称“公”,亦称“阿翁”。
古代用“公”称父亲。《战国策·魏策》:“张仪欲究陈轸……,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此例中“公”指父亲。唐·赵璘《因话录·宫部》:“不痴不聋,不做阿姑阿翁。”《因话录·谐戏》:“有妇人姓翁,陈牍论田产,称阿公阿翁在日,坐客笑之。”“公”与“翁”古字通。“公主”在《汉书》中亦写作“翁主”。明·洪梗《清平山堂话本》七:“你那新媳妇,口快如刀,一家大小,逐个个都伤过。你是个阿公,便叫将出来说他几句,怕什么!”明·方以智《通雅·称谓》中说:“方言:秦晋陇谓父为翁;今人作书于子,自称阿翁。”陈忠实《地窖》7:“你把俺阿公给撤职了。”
又:“阿公进出院子从来没有正眼瞅过她。”《白鹿原》第二章:“她(母亲白赵氏)说她进白家门的那阵儿,老阿公还在山里收购中药材,带着秉德,让老二秉义在家务农。”第三十一章:“儿媳从官路上把疯癫了一样的阿公扯回到坟园。”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阿’字在古代只作语缀的前缀,也叫词头。至迟东汉有这种用法。”(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2月第1版)“阿”作为名词前缀,主要有三种用法。(1)用在亲属称谓之前。如:阿家、阿公。“阿”置于亲属称谓前东汉时只用于“母”,如汉乐府《乌生》:“阿母生乌子时,乃在南山岩石之间。”至魏晋六朝时则可用于各种亲属称谓之前,如:阿翁(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阿父(《南齐书·沈文季传》)、阿爷(《木兰辞》)、阿婆(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阿兄、阿妹(《孔雀东南飞》)、阿舅(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说》卷一)(2)用在人名或姓的前面,含亲昵的意思。如:阿刚、阿赵。据研究:“阿”用在人的名或字前东汉时有,如:东汉·班固《汉书·游侠列传》:“过寡妇左阿君,置酒歌讴。”魏晋六朝时则也可以置于人的姓或小名之前,如: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陈郡袁真在豫州,送妓女阿薛、阿郭、阿马三人于桓宣武。”东晋·裴启《裴子语林》:“以如意注林公云:‘阿柱,汝忆摇橹时不?’‘阿柱’乃林公小名。”(3)用在排行次第的前面,有亲昵或表示轻视的意味。如:阿四、阿五。“阿”放在排行次第的前面,则是魏晋六朝时的新发展,如: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晔善射,屡发命中……嶷曰:‘阿五常日不尔,今可谓仰藉天威。’”晔乃高帝第五子。天水方言则承袭了“阿”用在亲属称谓之前的用法。按: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有以下一段论述:丁用晦《芝田录》记唐高祖面皱,隋炀帝戏之,目为“阿婆面”。“阿婆”,谓老妇人也。妇人年长者为“阿婆”,男子年长者为“阿翁”。故张鷟《朝野佥载》,记郑仁凯与小奴语,自称“阿翁”。郭湜《高力士外传》,记啖庭瑶呼高力士为“阿翁”;杜光庭《录异记》卷二记陕虢间民家小童呼其祖父为“阿翁”。“阿翁”“阿婆”又为夫妇相敬之称。南戏《张协状元》有李大公与妇李大婆。大公呼其妇为“亚婆”,大婆呼其夫为“亚公”。“亚”“阿”字通,“翁”“公”同字。“亚公”即“阿翁”,“亚婆”即“阿婆”也。此段讲“阿翁”“阿婆”之意义及其流变,十分精审,举例驳杂,足见孙氏之学者本色。此处论“‘亚’‘阿’字通”给我以深刻启迪:天水方言,昔曾闻弟媳称丈夫之兄长,有为“阿伯”者,有为“亚伯”者。
&&&【阿家】儿媳对婆婆的称谓。“阿家”之“家”,词源是“姑”。“姑”与“家”同,其上古音音极相近,均属于见纽鱼部。“阿姑”简称“姑”,亦可写成“阿家”。东汉·刘熙《释名·释亲属》第十一:“妇称夫之母曰姑。”家即姑字。《释名·释首饰》引俚语:“不暗不聋,不成姑公。”《正字通》:“家与姑同;大家,女之尊称。”《辞通》卷四《阿姑·阿家·按》云:“家与姑同音。”《颜氏家训·治家》引谚云:“落索阿姑餐。”阿姑即阿家。《敦煌变文集·孝子传》:“新妇闻之方割股,阿家喫了得疾平。”徐震堮校:“家”同“姑”。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唐宋妇人,每称其姑曰阿家,以‘曹大家’例之,似阿家亦应读姑。”史籍中称婆婆为阿家的例子屡见不鲜。《宋书·范晔传》:“晔所生母泣曰……妻云:‘罪人,阿家莫念。’”《北齐书·崔暹传》:“天保时,显祖尝问乐安公主……答曰:‘甚相敬重,唯阿家憎儿。’”此处的“阿家”,就是北齐口语中的“婆婆”。“阿翁阿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婆”。唐宋口语中“阿家”一词使用得较多,如唐·赵璘《因话录·商下》:“汝为人妇,岂有阿家体候不安,不检校汤药,而与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为?”《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慧南禅师》:“……忆得首山曾漏泄,新妇骑驴阿家牵。”《五灯会元》卷十七《洞山梵言禅师》:“新妇骑驴阿家牵。”天水地区旧婚俗:新媳妇迎来后,让她骑上毛驴,由阿家(婆婆)牵着在村里转悠,村人跟着戏闹。这种旧习俗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风行于天水一带。现代普通话里的“公公”“婆婆”,天水一带仍称作“阿公”“阿家”,当为古汉语遗存。天水俗语云:“不聋不哑,不能当阿公阿家”。从构词关系来说“阿公”“阿家”里的“阿”均是用来表示称谓的词头,没有实在的意义,具有实在意义的只是“公”“家”两个词素。据考证,在公婆的称谓上冠以词头“阿”,是隋唐以后。《隋书·长孙平传》载:“鄙谚云:‘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古人多言阿字,如……汉武阿娇金屋。晋尤甚,阿戎、阿莲等语极多,唐人号武后为阿武婆。妇人无名,第以姓加阿字,今人官府妇人供状,皆云阿王,阿张,盖是承袭之旧云。”赵逵夫《牛郎织女的传说》:“有的男人帮妇人解释一下,阿家就说儿子‘没刚性,啥都听妇人的。’”
“阿家”也作“阿婆”。《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阿婆年老,独坐堂中,新妇宁可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陈忠实《白鹿原》第十章:“娶了儿媳,仙草初享做阿婆的人生滋味,在家庭里的地位自然就发生了变化。”又第十八章:“她已经没有饥饿的感觉,阿婆让孝武媳妇二姐儿端来的饭冷凝在碗里。”又第三十一章:“儿媳妇操一口河南陕西混杂的口音向阿公阿婆诉说她的经历。”
【阿家阿公】也做“阿公阿家”、“阿家阿翁”、“阿公阿婆”。公婆。天水俗语:媳妇子迟早要见阿公阿家。《南史·庚悦传》附《庚仲文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姑公”就是上述的“阿公阿家”。唐·赵璘《因话录·宫部》:“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北史·长孙平传》引谚云“不痴不聋,不做大家翁。”通过以上文献史料可以看出,流行于现代天水的谚语“不痴不聋,不能当阿家阿公”,最迟在东汉末年刘熙所作《释名》时就已产生了。而口语里的将婆婆由原来的“姑”变成为“家”,大约发生在隋唐之际。诚然,以“家”代“姑”定于当时的婚姻习俗及称谓划分日趋严密有关,本文暂不详述。在今天水、关中及陕北一带仍然把“公公”“婆婆”称作“阿公”“阿家”。(此说参见黎锦熙《陕北关中两县方言分类词汇》)。李恭《陇右方言发微》:“渭水流域妇称夫之父为‘阿公’”,称夫之母为‘阿家’”。民国哈锐、任承允、贾缵绪《天水县志·方言》:“阿公、阿家:即‘阿翁’、‘阿姑’之转,亦曰‘公婆’。”陈忠实《白鹿原》第十章:“直到天不亮起来先给爷爷后给阿公阿婆去倒尿盆。”又第十八章:“听见阿公阿婆和丈夫正商量着要杀她煮食。”赵逵夫《牛郎织女的传说》:“这麻姐姐呢,一来年龄旋去旋大了,二来看到很多阿公、阿家糟蹋媳妇子,弄得媳妇子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天忙得要死,还三天两头挨打。”
【阿伯子】丈夫的哥哥(不用于当面称)。一般指妇女有小孩后对丈夫之兄的称呼。如:她的阿伯子是个瓦匠。《说文》:“伯,长也。”故阿伯子者(伯加词头“阿”词尾“子”),言长于己夫也。如当面则随夫称哥。夫之兄称为“阿伯”延于古称。宋·陶岳《五代史补·世宗问相于张昭远》:“大哥风狂耶?新妇参阿伯,岂有答礼仪?”清·翟灏《通俗编·称谓》:“《五代史补》:‘李涛弟瀚娶妇窦氏,出参涛。涛答拜。瀚曰:新妇参阿伯,岂有答礼?’[按]妇人呼夫之兄为伯,唐有之矣。”由此可见把丈夫的哥哥称作“阿伯”为唐代人的口语,天水方言承此。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第四章:“按照乡俗,对待阿伯子,小媳妇需要敬而远之,甚至一生也不能和他说一句话。”
【姊妹】兄弟姐妹。姊妹,姊和妹的合称,现常常用于兄妹,姐妹,姐弟的统称。姊(zǐ),本义是姐姐。《说文》:“姊,女兄也。”《尔雅·释亲》:“先生为姊,后生为妹。”《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乐府诗集·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天水方言指兄弟姐妹。如“你们姊妹几个?”“三个,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今皇帝是俺嫡堂叔侄,先皇帝是俺同胞的那姊妹。”杨景贤《西游记》第十出:“他是骊山老母的兄弟,巫支只是姊妹。”《醒世恒言》卷二七:“当晚玉英姊妹挤在一处言别,呜呜的哭了半夜。”《金瓶梅词话》第八八回:“一面他母舅张团练来看他姐姐,姊妹抱头而哭,置酒叙说,不必细说。”《红楼梦》第五七回:“薛姨娘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陈忠实《白鹿原》第三章:“岂止见过面,而且熟悉如同姊妹。”又:“吃住在吴大叔家里,与五女四女三女二女大女以及两个小弟情同兄弟姊妹,从来也不戒忌什么。”赵逵夫《牛郎织女的传说》:“织女和麻姐姐一见面,亲热得像姊妹一样。”今天水等地口语常以姊妹指称兄弟姐妹,并不限于只指姐妹。&&&&
【先人】祖先。天水方言把父母或已经亡故的列位祖先叫“先人”。如:每到清明节都要给先人上坟。天水西南路一带民俗:三十晚上接先人;大年初三晌午要送先人。该词在古代文献里的用例屡见不鲜。《诗经·小雅·小宛》:“我心忧忧,念昔先人。”《战国策》:“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父鲧功之不成受诛,过家门不敢入。”《史记·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
“先人”一词,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所收录,但共同语里已经不用。然而,此词仍活跃在天水人日常的口头言谈之中。如俗语:给先人争气着哩、亏先人、羞先人等不一而足。路遥《人生》第十三章:“再说,老先人都姓高!他只好来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四十八章:“俊斌为队里送了命,现在又要砸先人传下来的几孔窑洞,这不是让我家破人亡吗?”第四十九章:“现在,这份饱含着先人血汗的老家当,将在他们这不孝之子手上葬送了!”《浮躁》二十二:“老先人讲过:不穷十户,不富一户。”秦岭《皇粮钟》第十一章:“所有的矿工们噤如寒蝉,像宋满仓这样的,基本上就没有说话的地方,每时每刻对工头们点头哈腰,像见到先人似的。”
【先后】旧时兄弟之妻相互的称谓,即现在普通话的“妯娌”。天水方言词中“先”读“xi&(谢)”,“后”读“hū(呼)”,系音转。如:先后俩不和气,搅得分了家。
《诗经·尔雅》:“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娣妇。郝引《释名》云:少妇谓长妇为姒,言其先来,己所当法似也;长妇谓少妇曰娣,娣/弟也,已后来者也,或曰先后以来。”方言取其先后来义,把“妯娌”称“先后(xi&
hū)”。三国魏·张揖《广雅·释亲》:“娣姒、妯娌,先后也。”《尔雅·释亲》:“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晋·郭璞注:“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东汉刘熙《释名·释亲属》:“先后以来,先后弟之也。”意即按其来家的先后次序称先后的。《新方言·释亲属》:“今山西太原以南兄弟妇称先后。”《史记·武帝本纪》:“故见神于先后宛若。”《集解》引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汉书·郊祀志上》:“见神于先后宛若。”注引孟康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呼为先后,吴楚俗呼之为妯娌。”《后汉书·礼仪志上》注引蔡邕《独断》曰:“凡与先后有瓜葛者。”唐·李延寿《南史·后妃列传·文元袁皇后》:“今日无罪就死,先后若有灵当知之。”唐·韩愈《南山》诗:“或齐若朋友,或随若先后。”明·宋濂《楼母墓志铭》:“处先后唯以柔胜。”章炳麟《新方言·释亲戚》:“山西太原以南,兄弟妇称先后。”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捷轩,你是大将,需要以身作则,把两位先后送到老营来舍得么?”天水方言保留了“先后”的古义,但读音发生了变化。
&&&【坛场】原义为古代设坛祭祀、继位、拜将等大典的场所。天水方言谓场所,场地,摊子,处境,场面宏大。如:今个卬几个打平和,坛场设在牛哈(你们家);人家老袁家过事情(举办红白宴席等)坛场大的很,几千人哩。
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诸祠各增广坛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必欲召信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韩非子·内储说上》:“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臣请使王遇之。’乃为坛场大水之上。”《国语·楚语下》:“屏摄之位,坛场之所。”唐·杜牧《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书》:“坛场新汉将,烟月古隋城。”唐·皇甫冉《送延陵陈法师赴上元》:“翻译推多学,坛场最少年。”唐·王建《新授戒尼师》:“自知戒相分明后,先出坛场礼大僧。”《敦煌变文集·叶静能诗》:“静能对皇帝前,便作结坛场,书符五道,先追五岳值官要雨。”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三回:“遂不听目夷之言,传檄征会。先遣人于盂地筑起坛场,增修公馆,务极华丽。”也作“摊场”。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第九章:“黑打头说道:‘当今的陕西督军杨虎城,与我有八拜之交,是我的拈香换帖弟兄,这件事,杨将军自会给我出头,到时候,这个摊场,看你们如何收拾?’”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十八章:“你们也不想想,我就这么个摊场,怎么可能赚下那么多钱呢?”
&& 【玷缺】di&n
quē缺陷;缺点,毛病等。
《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郑笺:“玷,缺也。”《后汉书·陈蕃传》:“正身无玷,死心社稷。”天水方言取其同义,组成同义复合词“玷缺”,形容某人的缺点。如:今年生雨(冰雹)打下(方音哈)的,果子都有玷缺哩;娃娃有玷缺哩。《慧琳音义》卷四一:“玷,缺也。”《汉书·韦元成传》:“玄成复作自诗,自着复玷缺之艰难。”颜注:“玉缺曰玷。”《旧唐书》卷152《杜佑传》:“始终言行,无所玷缺。”《唐才子传·王翰传》说:“燕公(张说)论其文琼林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玷缺云,若能箴其所阙,济其所长,亦一时之秀也。”唐·李益《校书郎杨凝往年以古镜贶别今追赠以诗》:“愿以三五期,经天无玷缺。”王安石《美玉》诗:“美玉小瑕疵,国工犹珍之。大贤小玷缺,良交岂其绝。”李鼎超《陇右方言》:“心有遗憾曰玷缺。”
(选自《陇右文化论丛》第四辑,雍际春主编,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第281——299页)
(作者简介:赵文慧(1974—),男,甘肃天水人,甘肃秦文化研究会会员,西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刃龙盾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