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单一制电价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哪些优越性

高三 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_高三政治教案
高三 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1、 国家的含义?国家的属性(根本属性)?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利机构。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根本属性)、社会属性。2、 什么叫国体?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的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3、 7页辨析题4、 什么叫民主?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他们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另一方面,他们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5、 什么叫国家职能?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6、 国家有哪些职能?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保卫职能,交往职能。7、 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哪些?我国的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的关系?对内: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内外: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我国的国家职能既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所决定,又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8、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首要标志、阶级基础是什么?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9、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什么?特点优点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的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述上直接体现了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10、怎样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11、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载入我国宪法之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地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12、什么叫政体?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和国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13、当代国家的整体类型有哪些?比较三种政体的异同点。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异同点见《精析》14、我国的政体是什么?实行什么原则?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15、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利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16、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利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额国家权利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18、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6题、17题的答案总结)能够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19、什么叫国家结构形式?有哪几种类型?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复合制国家在当代主要采取联邦制形式。20、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什么?它由什么决定?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23个省、4个中央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它是由我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21、“一国两制”的含义?主要内容?“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主要内容: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22、实行“一国两制”的意义?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高三 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第一章 绪论一、制度:规范、法度的意思。二、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持社会政治实体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从狭义的角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三、政治制度的几个显著特点:历史性、稳定性、强制性、合法性。四、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社会领域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制度。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二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不一致就要产生矛盾和冲突。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这种相互关系,告诉我们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要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主要体现在居于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方针等方面。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对政治制度及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决策活动、实施活动有重要作用。思想文化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建立与其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以起到巩固和发展政治制度的作用,在我国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当代中国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一般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六、坚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不仅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而且被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事实和人民民主政治生活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实际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我们必须坚持当代中国的各项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2、当代中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五大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七、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区别: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主要是指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它受政治制度制约,也影响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实施和巩固。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来的主要成果: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实现我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实施公务员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法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按照依法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以上这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措施,都大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九、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十、学习、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意义:就是要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国家的性质问题,从而自觉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内容;进一步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自觉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西方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明确中国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掌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一、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的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等主要政府机构。1949年根据《共同纲领》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国家政权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综合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聪明基础上的。它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而奋斗。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具有较多过渡性和不完备性,主要表现在:建立在五种经济成分基础上的国家制度;国家政权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能、关系、层次不够健全、明确;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成立了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既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机关,又是地方政权的最高机关;具体政治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雏形特征。4、我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主要是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宪法颁布开始,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5、1956年底,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二、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发展。1、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主要组织措施有:增设共产党的兼管地方党务和行政的大区领导层次;各级党委对政府工作实行分口领导,改变了关于各级政府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规定;司法工作直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了与宪法规定的司法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的工作,接受其监督的做法;撤销行政监察部,由党的监察委员会取代国家监察机构,执行行政监察职能;在政府、司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行党组和党委领导的行政首长负责制。2、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特点: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遭到破坏,中央文革小组代替了中央政治局;成立“革命委员会”,代替国家政权机构,成为集政军大权于一身,包揽党务、行政、司法各项工作的权力机构;文革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瘫痪;文革中,我国的司法制度被“彻底砸烂”。十年文革中,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所有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破坏。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此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各个方面的建设。首先,党的领导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加强,主要表现在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三、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暴力机器。2、国家制度:即国体,是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志,是我国分析国家本质的依据。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它最集中表现国家的阶级关系,最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和工具。3、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其主要职能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和领导、组织社会主义建设。4、人民民主专政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5、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它在社会阶级善和阶级关系方面有特点是: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段;无产阶级人数很少,但集中,深受三大主义压迫,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与城市小资产阶级深受三大敌人的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6、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是我们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口号;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一届会议全体通过《共同纲领》确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1954年9月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宪法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有机联结起来;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五、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机构一、国家形式: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也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单一制、复合制)和国家治理形式(集权制、民主制)。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三、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即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关系的形式。1、基本形式有单一制和复合制。2、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具有统一宪法和国籍,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3、联邦制国家是复合制国家的主要形式,是指由共和国、州、省、邦等联邦成员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它在中央政府和区域政府之间划分权力,各自霜些独立的权力。四、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选民或代表依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体系即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根本政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是通过人民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管理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五、中国国家结构形式。1、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选择了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2、中国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由中国的历史、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决定了中国只能采取单一制的结构形式;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独立听保证。3、中国单一制结构形式有自己的特点属于复杂的单一制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实行区域自治;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在一般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所赋予的职权,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六、国家机构:是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管理等各种活动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国家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国家机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国家机构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三大分工、出现商业交换、城市以及阶段后,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更替,国家机构作为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机关,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国家关系的变化、社会危机的产生等因素而不断扩大。七、国家机构的增减、变革与政府职能变化的关系。国家机构的增减、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进行国家机构变革。政府职能变化是国家机构变革的根本依据,而政府职能是由社会需求产生的,因此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精简和合理地组织国家机构,提高国家机构工作效率,吸收广大劳动人民参加国家的管理活动,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发展、变革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八、国家职权:分为议事立法权、行政管理指挥权、司法权,并依此设立三大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指代表统治阶级全面独立地行使统治权的国家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指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而对国家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国家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审判机关和审察机关,是行使国家司法权,代表国家进行审判和追究刑&当前时间 :
&&>> 分 类 导 航
┝&┝&┝&┝&┝&┝&┝&┝&┝&┝&┝&┝&┝&┝&┝&┝&┝&┝&┝&┝&┝&┝&
&&>> 超 级 搜 索
栏&&目&&搜索站内文章搜索站内软件搜索站内新闻搜索超酷壁纸搜索佳宾留言类&&别&&按标题(名称)按作者(来源)按内容(简介)按关键词关键词&&&站内搜索&&&网络搜索&&
&&>> 热 点 文 章 TOP10
&&&&&&&&&&
&&>> 版 权 及 免 责 声 明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 第7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内环境与外交战略
&查看方式:&查看:[
]&[双击滚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内环境与外交战略
来源:&社科部&作者:匿名&发表日期:& 13:03:55&阅读次数:&2912&查看权限:&普通文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如何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中
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祖国的完全统一,是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实现这一宏伟愿望,几代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中国实现统一后,两岸可携手合作,发展经济,共同振兴中华。原来一直困扰台湾的各种问题,都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下得到合理解决。台湾同胞将与祖国其他地区人民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中国政府相信,在维护自己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5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朴实善良、多才多艺著称于世,同时又酷爱自由和平,富有革命性和创造性。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在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国古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有其独特的内涵,其中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抗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等,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形成了新的内容和特点。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保卫民族独立、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现代化,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最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团结和调动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和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在此基础上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阵营。事实证明,是爱国主义使中国人民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同样,是爱国主义在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战胜困难、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艰苦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威力。 &&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进入21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意志和崇高愿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强烈的历史使命。&& 我们坚信,在中国人民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台湾问题不可能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祖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早日实现。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的领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祖国统一是我们的责任,和平统一是我们的追求,共同发展、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目标。争取和平统一,谋求共同发展,理应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奋斗的方向。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毛泽东曾严正地指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发展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出现新变化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在考虑和平解放台湾问题进而扩展到解决香港问题过程中,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78年底至1981年8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萌芽阶段1978年11月,邓小平在同缅甸总统的会谈中,初步表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充分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高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②1981年9月至1982年9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阶段&&&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内容主要是: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等。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那个制度。”&&&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三个基本立场。表明“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成熟。&&& ③1982年9月至1993年,是“一国两制”逐步系统化、法制化阶段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1984年和1987年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分别签订。1990年和1993年通过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贯彻了“一国两制”的精神,使“一国两制”进一步法制化。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①一个中国。即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承认在国际上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两制并存。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作贡献。&&& ③高度自治。祖国和平统一后,依法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 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稳定,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则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⑥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就需要借助谈判的这种手段。&&& ⑦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⑧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台独”将使台湾沦为外国附庸。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⑨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⑩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仍是如此。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对于祖国和平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 本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把它用于解决一国内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问题,解决一国的统一问题,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国家统一后,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甚至对立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并且通过宪法和法律确立下来,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有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与之长期共存的认识,突破了单一制国家中地方政府的传统权力范围,是带有复合制某些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③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完美结合的典范,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首先,它体现了邓小平在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其次,“一国两制”构想又充分照顾了有关各方的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必须考虑到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考虑到中国、英国、葡萄牙和国际的实际情况,使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为有关各方接受。“一国两制”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④“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保持香&&&&&&&&&&&&&&& 港、澳门和台湾的繁荣与稳定,从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富强和全面复兴&&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既有利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稳定,又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从而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又是香港、澳门和台湾繁荣与稳定的重要保证。&&& 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利于祖国和民族的振兴,同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和实践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我党统一战线理论,把我党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内容扩展到空前广阔和宏大的程度&&& 从政治上、制度上明确地把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但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在统一战线之内,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增加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容,壮大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力量。
(三)“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
1、香港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问题1982年9月,中英开始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会谈中,邓小平充分阐明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是中英两国政府如何使香港在过渡期不出现大的波动。这构成了中英会谈的基础,成为会谈成功的指导思想。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0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使“一国两制” 的思想法律化。1997年7月1日,饱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这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澳门问题与香港问题一样,都是由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在适当时机收回这一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中国政府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开始解决香港问题不久,即着手解决澳门问题。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3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中华民族又迎来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的一大盛事。
(四)、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1、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既尊重了历史和现实,又照顾了各方的利益首先,两岸统一后,台湾实行高度自治,其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民间交往不变;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党、政、军等系统都由自己管理;中央政府不派军队、行政人员驻台,而且在中央政府里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其次,按照“一国两制”方式,将使中华民族免遭生灵涂炭的灾难,共同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一个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有价值的范例。2、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以后的发展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已经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同样,“一国两制”同样可以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和最好模式。
(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纲领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包括: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②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③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④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⑤面向21世纪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⑥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⑦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⑧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的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在对台工作的论述中高度概括了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主要特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宣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 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在新形势下的重大发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江泽民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纲领性文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 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这一原则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部事务,不允许外国干涉。&&& 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前提下,两岸通过交流接触,增进了解,建立互信,进行政治谈判,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为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处理涉及台湾的问题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贯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其一贯的立场和政策是:①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同台湾的关系问题。目前,世界上凡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均遵照国际法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与我国政府就台湾问题达成正式协议或谅解,承诺不与台湾建立任何官方性质的关系。②国际组织与台湾的关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在国际组织中行使国家主权,代表整个中国。③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同台湾通航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领空是该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凡是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其官方航空公司不可与台湾通航,而其民间航空公司如要同台湾通航,则须由其政府与中国政府磋商,在征得中国政府同意后,方可与台湾的私营航空公司互飞。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向台湾出售任何种类的武器装备或提供生产武器的技术。&& 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主张努力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①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每一个主权国家为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中国政府在处理台湾问题这一本国内部事务问题的方式上,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义务对任何外国势力或企图分裂中国的势力做出承诺。②如果采取使用武力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那将是最后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③只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能为避免使用武力、实现和平统一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④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手足兄弟,世界上无人比我们更希望避免使用武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值得警惕的是,外国反华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分化中国、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图谋,台湾分裂势力也没有放弃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图谋,某些外国反华势力仍在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给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造成了障碍。&&& 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作为和谈的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至于政治谈判的名义、地点、方式等问题,只要早日进行平等协商,总可以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实现统一,都要取得台湾同胞的广泛支持,否则统一后难以保持台湾的长治久安。我们在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了解台湾同胞的心态和愿望多做释疑解惑的工作,要从根本上讲清道理。使他们了解,实现统一后,他们现有的各种权益仍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要努力扩大两岸交流交往,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辨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大陆同台湾的统一问题,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较量的过程。只有大力发展大陆的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坚实而强大的基础。2、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四个决不”)&&&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八项主张”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集中表现为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二是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三是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四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四个决不”是一个整体,其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是大前提,在此前提下,尽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四点意见”主要强调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教材中概括为五点: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3、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主要包括:本法律制定的根据是宪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反分裂国家法》还明确规定:“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反分裂国家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一部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不是一部战争的法律,而是和平统一国家的法律;不是一部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现状的法律,而是有利于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法律。由此可知,党和政府在对待台湾的问题上,政策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力度也越来越大。尽管不同时期的提法不一,但都突出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核心是一个中国。
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时代主题的内涵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党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认识的发展轨迹
1、毛泽东对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1950 年6 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 毛泽东指出:
&&&&&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 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 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1 册,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55年5月, 毛泽东在会见印尼领导人的谈话中, 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 提出了“和平为上”的外交主张, 指出:
西方国家, 只要它们愿意, 我们也愿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打仗总是不好的, 特别是对西方国家没有好结果的。
&&&&& ――毛泽东文集: 第6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中间地带理论
1946年,毛泽东精辟分析了时局, 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 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1193页。)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爆发后,毛泽东进一步形成了新的中间地带理论(亦称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毛泽东认为, 苏伊士运河事件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以反共产主义之名行争地盘之实,“在那里冲突的, 有两类矛盾和三种力量。两类矛盾, 一类是帝国主义跟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即美国跟英、法之间的矛盾。三种力量,第一种是最大的帝国主义美国,第二种是二等帝国主义英、法, 第三种就是被压迫民族。”(《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41页。)
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 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外交文选》,第600 - 601 页。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和不断加剧的国际紧张环境,我国政府在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侵略活动的同时,提出备荒备战,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新论断的提出历程
邓小平197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战争可能延缓爆发”。――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77页。
邓小平1983年3月2日在视察江苏等地回京后的谈话:“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问题。以前总是担心大战,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的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邓小平1984年5月17日在会见厄瓜多尔总统马耳塔多时提出:“世界上最根本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个是南北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邓小平1984年5月29日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提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取得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
邓小平1984年10月31日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
邓小平1985年3月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5年3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
邓小平1990年3月3日与几位中央领导人的谈话中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 邓小平1992年春南方视察讲话中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基本点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密切相连。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3、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新论述
第一,和平与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江泽民:“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 是时代的潮流。”
&&&&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3页。
第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江泽民在1997年指出:“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13页。
第三,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第四,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至今仍举步维艰,南北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愈来愈大。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都普遍收益,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更趋严重”。
&&&&&&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 . 新华每日电讯,.
4、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新论述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5" Month="9" Year="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生产力显著提高,全球经济保持总体增长,各类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生机勃勃,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什么要提出“和谐世界”?
1.源于当今世界时代主题
2.源于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机遇论与中国威胁论)
3.源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4.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和谐世界的基本内容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具体来说,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
第一,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
第二,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
第三,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
第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
中国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
二是同各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三是同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四是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几点政策主张:
第一,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安全。
第二,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第三,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世界。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1)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①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表现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多极化趋势初露端倪,且渐明朗。
第二阶段:90年代初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跃然而出,不可逆转。
②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客观基础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是政治格局多极化的经济基础。
世界发展的多样性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社会基础。
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各个民族和各个文明应在彼此尊重、平等对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共同与进步。&&&&& ――江泽民:《中非携手合作,共迎新的世纪》,2000年10月10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44―545页。
③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积极影响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需要。
推动世界多极化,不是要重演历史上大国争霸和瓜分势力范围的旧剧,而是要推动世界各国各地区平等竞争、互利合作、和平共处、共同繁荣。
――江泽民:《加强亚洲团结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02年5月10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6页。
(2)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两种趋向的相互对抗。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期的发展过程。
&&&&&&&&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新的国际社会应当是这样一种体系,即以所有国家之间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为基础。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霸权为基础的所谓单极世界是俄罗斯不能接受的,也是其它国家不能接受的,它的灭亡是历史注定的。&&&&&& ――俄罗斯总统普京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的进程可能会有曲折,但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不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1999年10月,江泽民访问法国在接受《费加罗报》记者采访时讲话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使国际分工不断扩大和深化,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突出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影响加深,联动性增强,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
2、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根源
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挑战。
“产业空心化” 、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劳资矛盾加剧、发达国家矛盾加剧等。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 ――江泽民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弱势状态,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这种弱势地位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江泽民:《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发言》,载《人民日报》,2000年9 月8日。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挑战,他们是跨国的挑战,包括环境的恶化、一些传染疫病以及贫困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个单独的人,都不能单独地应对这种全球性的挑战。 ――施瓦布于2003年11月6日在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人民网2003年11月6日。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命题的提出
1.背景:美日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
第一次“中国威胁论”泛滥于年间。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芒果1992年秋发表了《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其逻辑是:“中国经济强大――政治崛起――军事扩张”。
第二波“中国威协论”发端于年间,始于美国国内对华政策大辩论。“中国对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香港的回归意味着自由民主世界将受到专制制度的威胁”等言论,不绝于耳。
第三波“中国威胁论”发生在年间。《考克斯报告》、“李文和案件”、“政治献金案”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鼠年》和《红龙跃起》两本书矛头指向“中国对美国国家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这一敏感问题,使“中国威胁论”登峰造极。
第四波“中国威胁论”掀起于2005年6、7月间,同时也是最具“实质性”的一次。以美国国防部和国会两个涉及报告集《旗帜周刊》、《纽约时报》等媒体登载的系列反华文章为标志。目前,“中国威胁论”相继出现了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资源威胁论等主要不同论调。――晏白:《时事报告》2005.10
专家提概念
2003年11月3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中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
总理谈要义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发表的题为《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演讲,以及2004年“两会”闭幕后在会见中外记者的招待会上,也明确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五点要义。
高层定战略
在200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月7日,李肇星外长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中国和平崛起”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也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
2.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提法的转变
2004年4月24日, 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指出: “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 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年4月26日, 曾庆红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会议开幕式上以“走和平发展道路, 谋亚太共同繁荣”为题致辞, 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2004年6月2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
2005年3月5日, 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
2004年8月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05年9月15日, 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重申,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n200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进行了系统阐述,指明:“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全文)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命题的界定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2" Month="12" Year="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要义
第一,从发展的环境上看,中国的发展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从发展依靠的力量上看,中国的发展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第三,从发展的方式上看,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发展。
第四,从发展的时间上看,中国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第五,从发展的结果上看,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
3、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
第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第二,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敢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走和平与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走和平发展道路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和中国公布的数据计算:
  2004年中国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3.6%、日本的4.0%,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9位。中国农村2004年末还有26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镇居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100万人,每年需要解决城乡就业的人口近2400万人,并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国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给各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
机遇大于挑战,世界各国应当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我们党在建国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
1.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2.进入20世纪60年代,世界形势仍处于毛泽东所说的“冷战共处”状态。根据当时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这一时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迎来了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建交的高潮。在这段时间,中国同西欧、日本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政策
(1)邓小平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2)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确定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
确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
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政策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3.新的领导集体的外交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2006年7月17日,八国集团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刚果(布)6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着重就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作了阐述。这是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合影。
上海合作组织2004年塔什干峰会
2004年2月3日,应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从加蓬首都利伯维尔飞抵阿尔及尔,开始对阿尔及利亚进行国事访问。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
第四,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使用学生会系统
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一制名词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