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心归郓城天气预报 中恍然而立入蜀章 什么意思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王质《诗总闻》探析.pdf6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分类号: I207.22
论文编号: 座机电话号码11
贵 州 大 学
201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质《诗总闻》研究
学科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 先 秦 文 学
师: 谭德兴 教授
研 究 生: 张 欣 欣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言.............................................................................................................................................3
第一章 宋代学风与《诗总闻》的成书.........................................................................................5
第一节 宋代的思想政治状况及学术风貌.............................................................................5
第二节 宋代《诗》学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6
第三节 《诗总闻》的编撰者及其编撰体例.........................................................................8
第二章《诗总闻》的文学思想.............................................................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嗟我疏,弗能宽。所幸内,民且安。既习成,聊此閒。后,如。西,比。副,同。裔,及。声,此。大如斗,无。邀,罗。到,欢。余酣充,戒。遇,岂惮难。贼,为骄奸。安能建,擒。恩,尽此丹。空,生。台,看。欲问谁,台叟韩。唐别离诗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
唐别离诗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
《唐代送别诗选析》,是姚华等先生继《中国历代诗词酒句荟萃》、《中国历代诗词数字佳句集锦》和《历代咏月诗词佳句选赏》之后,完成的又一个古诗分类选注本。前些日子,姚先生约我为之作序。我明知难于受命,但碍于校友之情、诗友之情,还是答应下
来,勉而为之了。
别离,历来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赋别离是千千万万的骚人墨客借以抒发情怀的重要手段。由于别离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所占比重大、地位重要,因此自然也就成了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诗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当是我国别离诗之滥觞,及至唐代,随着我国诗歌创作进入最灿烂最辉煌的时期,别离诗也取得了大丰收,并得以大放异彩。一百六十多首这个数字,对于唐代浩如烟海的别离诗来说,兴许是十不及一,微不足道的。但是这本集子,作为工具书,于广大学习者、研究者,以及一切有志于斯道的朋友们的意义却丝毫不可低估。
别离是重要的人事活动。与今人一样,古人有时需要暂离家园外出谋生或游处,有时需要辞别亲朋故旧求官赴任或调任换
防,有时需要抛妻别子从军征战或服劳役,自然有时也会因落第、贬谪、避祸、避乱而又受些颠沛流离之苦。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和精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自是唐人别离诗中的千古绝唱,然而把它们与杜甫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分置于天平的两侧,孰轻孰重,顷刻自见分晓。&
纵观唐代的别离诗,就其反映的别离形式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
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这里先择其要者分别作一阐述。&&&&
柳、杨柳,或折杨柳,在古人借以生发离情别绪的意象中,可以说是处在首要位。我不知道《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不是最早用“杨柳依依”象征脉脉离情的诗句,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汉代,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习俗。&&
《三辅黄图六·桥》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
桥,折柳送别。”到了唐代,诗人雍和写了一首名为《折柳桥》的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不仅桥由情尽桥改为折柳桥,而且更使折柳桥成了士人送别亲友的所在。在这里送客的文人们极尽想像比拟之能事,以
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垂条拟柔情,以细叶状
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如此等等。于是乎有了“濯濯方含色,依依亦有情”(沈回《小苑春望宫池柳色》),“江柳断肠色,黄丝
垂未齐”(戎昱《赋得江上柳送人》)——言柳色;“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李商隐《柳》),“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孟郊
《古离别二首》)——言柳丝;“缭乱舞情空,发人无限思”(刘禹锡
《柳花词三首》),“浮生失意频,起絮又飘沦”(薛能《咏柳花》)——言柳絮;“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李商隐《离亭赋得折
杨柳二首》),“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卢照邻《折杨柳》)——言柳叶。正是由于“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才使得“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以至“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孟郊《折杨柳二首》),令人不得不以“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九首》)来提醒和规劝。
这些都是有唐一代诗坛巨子的咏柳佳句,真是标新立异,各有千秋。然而,在我看来,唐人中咏柳惜别,寄情抒怀成就最高的当推白居易。无论是“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枝》)和“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青门柳》)的写意,还是“皮枯缘受凤霜久,条短为应攀折频”(《题州北路傍老柳树》)和“衰柳叶尽空枝在,犹被霜风吹不休”(《小桥柳》)的寄怀,抑或“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杨柳枝词八首》),“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同上)的出新,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除折柳送别外,把酒壮行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送别形式。许是
因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尽抒胸臆,因此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可能是最多的。而就表情达意而言,那种悲壮激烈之情,恰好与以柳送别的缠绵悱恻形成鲜明对照。
“殷勤一樽酒,晓月当窗白”(杨衡《竹亭送侄偁归山》),“文君 酒市初逢雪,满贯新沽洗旅颜”(贯休《送人入蜀》)。可以看出,送行
者的本意是要用酒为朋友壮行色,然而往往是“携酒上楼别,尽见 四山秋”(曹邺《江西送人》),甚至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
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全然是别离的惆怅,很少有壮别的豪情。
“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元稹《沣西别乐天…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人东游》)。原本是要
以酒尽兴,借酒消愁,但饮酒别友毕竟不同于通常文人雅士的讌 集,常常是“举酒欲为乐,忧怀方沉沉”(韦应物《送洛阳韩函东游》),“论旧举杯先下泪”(杨巨源《送人过卫州》),徒然引来“樽前万里愁”(许浑《将赴京师蒜山津送客还荆渚》)。在这种情况下,送者或被送者,谁也很难生出什么兴致来,真是“愁颜”难慰,别恨又
添“借酒浇愁愁更愁。”
“离心醉岂欢,把酒强相宽”(崔涂《秋夕送友人归吴》),“举杯 聊劝酒,破涕暂为欢”(杨炯《送梓州周司功》)。这才道出了真情,但
这种不饮强饮、不欢强欢的场面却太令人难受了。人太清醒,场面 就会冷峻,酒就会失去本来的功用。“劝酒欲无词”(杜甫《随章留后
新会亭送诸君》),“难遣一杯空”(方干《送许温》)就是自然的了。于 是有人采取了另一种态度:
“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自要醉如泥。”——白居易《北楼送客归上都》不是“强欢”,而是“强饮”。为什么要“醉如泥”?答案是“愁人赖
酒昏,(司空曙《送史由之峡州》),“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饯行酒的功用这样才算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需要指出的是,以酒送别并不单单是做一个样子,造一种气 氛,说到底是要借酒表达当事人的交情别绪,并寄以某种企盼和祝
愿。就是温庭筠《送人南游》所谓“唯以一杯酒,相思隔远天”,也是
钱起《送张少府》中的“愁云破斜照,别醉劝行子”。劝什么?内容自然一定会很多,而且在当时交通不便、世事无定的情况下,人们最挂心的恐怕莫过于旅途的安全和出游的归期了,王建《送人游塞》的“劝酒问归期”,高适《送李少府》的“薄暮途遥归不归”,就反映出饯
行时对友人归期的记挂,而麴信陵《吴门送客》的“千里会应到”则 是对游人的一种良好祝愿。
&&&&在饯别酒前,究竟“把酒强相宽”是清醒,还是“穷愁自要醉如泥”是清醒,我真不知道该作何答。但我觉得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酒仙李白可以称得上是在别宴前最清醒的一位。“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送殷淑》),这酒喝得是时候。“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送别》),这是真正的壮行,全是丈夫气。“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南阳送客》),把所有的叮嘱、所有的祝愿、所有的交情全都融进小小的酒杯中了,这才是以酒饯行的真正内涵。李白在送别诗中对酒这一意象的运用和把握确实高人一筹,因为他懂酒,也懂人生。
古人还常常把别离同明月联系在一起。这大概一方面是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共同之处,而重团聚、苦别离又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心理,皎皎明月自然成了文人们
赖以表现别离和思乡怀友主题的现成材料。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中“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传达的就是这种心绪:另一
方面,一轮明月,圆而复缺,缺而复圆,循环往复,无穷无已,虽不能说是自朔至望、自望至朔无时不有,却是天涯海角、海角天涯,无处不在。于是它便成了离人们印证友情、乡情、亲情的明镜和遥寄情怀的信使。在“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和“只因
明月见,千里两相思”(杜牧《偶题二首》)这些名诗名句中,月亮再不是无情的天体,而变得与离人们一样饱含深情。
在唐人的别离诗中,明月常常是用以烘托和强化别离的惆怅 之情而出现的。这月当然是寒的,冷的、孤的了。像元稹《通州丁溪
馆夜别李景信三首》中的“月蒙蒙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读 后感到一种慑人魂魄的凄冷。我还是赞赏王昌龄笔下的明月和离
情。“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送胡大》),是以月加上江、楼这些 冷色调的景物来映衬离人离绪的。“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送
李十五》),是以无边无垠的寒水寒月渲染夜别的无限离愁。“别后 冷山月,清猿无断时”(《送张四》),冷月、苍山更伴以悲凉的猿啼,
更见离人心境之茫然。“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卢溪别人》),说是不要把夜月和猿声联系起来,而实际上既写了孤月又
写了愁猿,还把它们放到了幽深凄冷的三峡之夜,这更是别离背景的极写。
王昌龄写别月,还善于从逆向上生发出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
情绪来。“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送窦七》)。明月深情地等待着离人扬帆启程,并将殷勤护送游人平安到达目的地。明月也留下了游子的一片情思,月在、人在、情在,离别的凄情全然被廓清了。“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送李五》)。一轮光
照九州的明月,使时间和空间都缩小了,长别成了暂别的来去,千 里之遥的蛮荒之地也变得近在咫尺,别离简直成了一种浪漫和潇
洒。“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人虽远去, 天各一方,但山水相连,明月同照,月同此夜,人同此月,这时离情
似乎变得多余了。这种逆向式的生发,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 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卢伦的“有月曾同赏,无秋不共悲”,显然是
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水、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湖水,是唐诗中状写离情的又一意
象。诗人们常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之缠绵,以水之深渺,象征离情
之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之凄切,以水之空蒙,象征离情之无际。
朱庆余《留别卢玄休归荆门》云:“江边离别心,言罢各沾巾。以
我去帆远,知君别恨深。”江边揖别,又使离人徒增几多惆怅,去帆愈远,离愁愈长。这是以长水之长,喻别恨之深的。李白《送别》云: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远望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江上送别愁思已深,偏偏又是八月,云帆远去,暮水空流,愁
而复愁,留下的只是“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沈宇《武阳送客》)的无限苍凉和思念。在诗人的心目中,流水就是离愁。这
些离愁再与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纠缠在一起,就更变得无休无止,剪
不断,理还乱了。且看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一:“一世营营死是休,生前无事定无由。不知山下东流水,何事长须日夜流。”于是,人
们有点怕见流水了,甚至也不愿听到有关身经沧海者的复述:“去去沧波勿复陈,五湖三江愁杀人”(李颀《别梁徨》)。这说的是流水
无情。无情也无声倒也可以忍受,它还不甘寂寞,总要发出如泣如诉的响声,搅得人愁肠撩乱。有时它像泣声幽咽:“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雍裕之《自君之出矣》)。有时它像离歌凄凄:“如何沟水上,凄断听离弦”(骆宾王《送刘少府游越州》)。有时它什么也不像,只是哗哗流水声,但照使人“愁听千家流水声”(卢纶《冬夜赠别友人》)。其实,流水只是流水,有情无情是作者的事,它是一种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
&&&&这种情,有时是那样的空旷无依:“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
(刘昚虚《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一叶南浮去似飞,楚乡云水本无依”(韦庄《酬吴秀才云川相送》)。这给人一种茫茫烟海四顾无依的零落感和失落感。可以说,这时诗人笔下的湖海就是宦海。
&&&&这种情,有时是那样的无休无止:“迢迢此恨杏无涯,楚泽嵩丘千里赊”(刘长卿《送常十九归嵩少故林》),“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
此别恨无穷”(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这则会使人想到茫茫人生,漫漫仕途,想到那种无休无止的别离,无尽无已的哀怨。
&&&&这种情,有时是被分离和阻隔的:“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
隔河洲”(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王勃《秋江送别二首》),“由来淅水偏堪恨,截断千山作两乡”(方干《别孙蜀》)。在这里,水以及水边的山和树都成了离情的障碍物。它阻分离情,却又从而强化了离情。
&&&&诗人们离人们在抱怨流水无情时,却又把流水写得那样有情、多情、解情、寄情:
&&&&&“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钱起《秋夜送赵列归襄阳》),“白云西上催归念,颖水东流是别心”(刘长卿《颖川留别司仓李万》),“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杜甫《送元二适江左》)。多情的江海以一片痴情为游人送远,也接纳了这些风尘仆仆的游子。“暮岁一为别,江湖聊自宽”(张南史《送朱大北游》),送客远去,百无聊赖,平静随和的江湖正好宽慰离思。“谁念无知己,年年睢水流”(高适《别孙訢》),游子把流水引为知己。“欲知惜别离,泻水还清池”(孟郊《监察十五叔东斋招李益公会别》),别出心裁地把流水
引入清池,留住了水,也留住了情。“归人乘野艇,带月过江村。正落 寒潮水,相随夜到门”(刘长卿《送张十八归铜庐》),江水以涨潮报
答归客,并殷勤护送他还家。不是吗,江水不舍昼夜地东流,正是为 着迎送匆匆往来的行人,就是韩翊《送客归江州》所谓“江水迎君日
夜流”,许浑《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二首》所谓“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特别是每当远客归来,江水、河水便乐呵
呵地敞开了胸怀:“水国无边际,舟行兴使风”(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归人若是衣锦还乡,流水更是格外兴奋:“为报清漳水,分明照锦衣”(梁陟《送孙舍人归相州》)。这时,在诗人眼里,江河湖海再也不是离愁别绪和千难万阻的象征,而成了他们的至亲至友。创作的主体和客体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以上谈到了柳、酒、月、水四种藉以表现别离主题的生发意象,
亦可以称作别离诗创作的四大要素。当然除这四种之外,尚有草、泪、琴、歌、蜡、梦、楼、舟以及日、星、雨、风、云、烟、山、路等。就草而
言,人们最熟悉的恐怕是白居易《赋得原上草送别》中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以及王维《送别》中的“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了。殊不知在咏草上,刘长卿更具功力。我随便翻了一下,就录出他不少以草为生发意象的别离诗佳句。他往往以秋草烘托离愁:“已恨良时空此别,不堪秋草更愁人”(《颖川留别司仓李万》),“故郢生
秋草,寒江淡落晖”(《和州送人复归郢》);春草喻愁,其愁更深:“草色愁别时,槐花落行次”(《题冤句宋少府厅留别》),“苍梧云里夕,青草嶂中春”(《送独孤判官赴岭南》),“江南江北春草,独向金陵去
时”(《发越州赴润州使院留别鲍侍御》)。他还多以芳草映衬归人的愉快:“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虽在春风里,犹从芳草间”(《送友人南归》),“春草连天积,五陵远客归”(《送友人西上》)。他更善于用一年一度的春草寄托思归之情:“岁岁王孙草,空怜无处期”(《赠别卢司直之闽中》),“故林嗟满岁,春草忆佳期”(《送苟八过山阴旧县兼寄剡中诸官》)。刘长卿恰如
一位善于以草入画的画师,无论是春草、秋草,还是芳草、野草,也
无论是专门画还是以草作陪衬,他都能信笔涂抹,各尽其妙,使各色各样的草以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为别离这个主题服务。
&&&&另外,泪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别离毕竟是一
件牵肠挂肚的事情,分手时人们或折柳,或把酒,或临水,或抚琴,
都是借以表达对离情的珍重,并寄托某种情怀。人们别离时,一些平素深藏着或并未引起注意的感情往往会和泪涌出。就是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尹匡赞》所谓“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分
烟”。每当此时,浪漫潇洒如李白者,也会发出“平生不下泪,于此
泣无穷”(《江夏别宋子悌》)。泪一旦介入别离,其场面就会变得更有人情,更有诗情,也更令人不能忘情。下面抄三首含泪的别离诗。
&&&&第一首是戎昱的《征人归乡》:“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捋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这首诗妙处就在“别泪
和乡泪”五个字上,诗人不是直写送客归乡时的惜别之情、思乡之 情,而是从离人的衣襟上发现了交流着的别泪和乡泪,并以此极写
五年的交情和离情。从衣襟上去找、去分辨哪滴是别泪,哪滴是乡
泪,似乎有点荒诞不经,但在这里却使人感到是那样的真实亲切,合情合理,真是神来之笔。
&&&&第二首是杜牧《赠别二首》之一:“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
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果说戎昱那首是奇在后两句的话,这一首就是句句都奇了。别离时朋友间的交情是用笑颜来表达,还是用泪水来倾诉?“唯觉樽前笑不成”,不仅写出了全部离情别忧,而且巧妙地诠解了“多情却似总无情”。两句都够新奇的了,即使后面毫不费力地凑两句,也算是写出了一首好诗。不料,后面又是奇峰突起,妙笔生花,让蜡烛也参加了别宴,而且从始到终“替人垂泪”。尽管诗中并没有写哪个人在流泪,但眼泪已经把一个通宵的别宴漂起来了。可以说,四七二十八个字,都是哭成的。
&&&&第三首是陆龟蒙的《别离曲》:“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仗剑
对樽泪,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疾解腕。所思在功名,离别何足叹!”这八句诗虽然有点装腔作势,却还是写出了一种气势、一种志向。在一片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和魂缠梦绕的离愁别绪中,总算是一声难能可贵的呼喊。
&&&&到这里,序该做完了,但又觉得意犹未尽。话题还是陆龟蒙的诗引起来的。我是搞书法的。书坛有句老话,叫做“书如其人”,其实又何尝不是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呢?写这样诗的陆龟蒙,如果遇上&&“文革”,不知会说出何等的话、做出何等的事来。这自是玩笑话。不过我觉得,李白对待别离的态度就实际多了、正确多了。他既有如&&“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赠别郑判宫》),“艰难为此别,惆怅一
何深”(《送翘十少府》)那样的真情实感,又有如“秋风渡江来,吹落 山上月。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送崔氏昆季之金陵》)那样的
仙道气。更可贵的是,他写别离,并不为别离的“愁”、“泪”以及“艰
难”、“惆怅”所羁縻,而更多的是“好凤吹落日,流水引长吟”(《杭州送裴大泽时赴庐州长史》)和“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留别贾舍人至二首》)的慷慨,“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留别广陵诸公》),“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别储邕之剡中》)的豁达。还有“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留别王司马嵩》),“龙泉解锦带,为尔
倾千觞”(《夜别张五》)的壮行,以及“俄成万里行,立德贵清真” (《南陵五松山别苟七》),“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别鲁颂》)的
郑重嘱托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 (《留别曹南群宫之江南》),则使别离和远游真正成了云游,成了谪
仙的事业,成了人生一大快事。这是何等的浪漫和洒脱。一如他的 其他作品,李白的别离诗总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他也使老生
常谈的别离主题出现了五彩缤纷的耀眼光环。也是一如本人一贯的创作风格,杜甫的别离诗是沉甸甸的。甚
而至于给人一种欲哭无泪的压抑感。这不只是因为杜甫的别离诗
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更是因为他的别离诗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人民的命运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
起,体现了他诗歌创作中广泛而深刻的人民性和人道主义倾向。
&&&&&“白首多年疾,秋天一夜凉”(《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江村独归处,寂寞相残生”(《奉济驿重送严二》)。把自己的遭际和感受放在别离的环境当中,离愁就有了实际内容,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送
远》),“飘荡兵甲际,几时怀抱宽”(《别董颋》)。这是把别离和战乱 联系在一起,不单单写自己的遭际和伤感,而是以己及人,对“世乱
遭飘荡”的亲朋好友以至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寄于同情。
&&&&&“促伤激百虑,掩抑泪潺缓。”“上请减兵甲,下请安井田。永念病渴老,附出远山巅”(《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送别时,他关
心的是减除人民的兵甲之苦,是耕者有其田,是千千万万像他那样
的“病渴老”安度晚年。他还告诫即将到州县巡视检查工作的官朋友:“他时如按县,不得慢陶潜”(《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这岂止是叮嘱朋友不要为难陶潜那样的清官,而是要朋友善待百姓,普施仁政。
& &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杜甫的别离诗表现的思想倾向
往往是积极向上的。“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垂翅徒衰老,先鞭不滞留”(《重送刘十弟判官》)。杜甫常常叹老叹病,但骨子里却是一种老当益壮,穷且愈坚的倔犟气。“王室仍多故,苍生寄大臣”&(《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但有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弟》)。对大权在握的大臣则寄予殷殷厚
望。拳拳报国之心,老而弥笃。
与李白、杜甫相比,王维的别离诗完全是另一种气象。试录几 首如下:
&&&江城下枫叶,淮上闻秋砧。送归青门外,车马去駸駸。惆怅新丰
树,空余天际禽。
&&&——《送从弟蕃游淮南》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齐州送祖三》
& 寂落云山外,迢递舟中赏;铙吹发江西,秋空多清响。地迥古城
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何处寄相思,南风摇五两。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这哪里是在送别,分明是在满怀深情地欣赏赞美秀丽的山川景色。诗写得那样清新、空灵,那样有诗情画意,一如他的其他诗作。如果说李白的别离诗兴之所至,言之有衷,大气磅礴,是大巧,
王维清新淡雅,精到缜密,余音绕梁,至少也算小巧了。
&&&&孟郊的送别诗与王维的完全不同。他与杜甫一样,当属现实主义一路。其中许多篇什写得很好,特别是那些借别离写世情的作品,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性。但比之杜子美,其创作触角所及的层
面就嫌窄了点。他的许多送别诗表现了一种急不可待的思归之情,有的则毫不掩饰地道出了对离乡、对仕途的厌倦心理。如:
“远游起重浪,送人先言归”(《与韩愈、李翱、张籍别》),“莫作 绕山云,循环无定期”(《监察十五叔东斋招李益端公会别》),“赤日
千里火,火中行子心”(《赠竟陵卢使君虔别》)。
&&&&孟郊把别离、出游比作“羁鸟无空期,惊蓬在他乡”(《张徐州席
送岑秀才》),更感于“一别一回老,志士白发早”(《怨别》)的无休无 已的离家和送别,先是思归,然后是厌出。且看——
惊蓬无还根,驰水多分澜。倦客厌出门,疲马思解鞍。——《赠姚怤别》&
& 青山临黄河,下有长安道。世上名利人,相逢不知老。——《送 柳淳》
“倦客厌出门,疲马思解鞍”,似有消极遁世之嫌,而“世上名利人,相逢不知老”又给人以“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就此而言,
孟郊这种对封建社会名利场的厌倦,也是一种抗争,并不完全是 消极出世,因而也是值得一提的。
&&&&原本想看看入选的送别诗,简单说些关于送别诗的话。但由
于肚子里的积蓄太少,想写又难于下笔,于是又翻了不少唐代别 离诗以及一些有关资料。随翻、随想、随写,看点东西,就有点想
法,写起来便是一发而不可收。于是胡拉被子乱扯毡地说了这么多,成了一篇不能称其为序的序。
&&&&&大同市诗词学会不日将正式成立。姚华先生这个本子将是新成立的学会接受的第一件礼物。而作为学会负责人的我,在学会成立之际能有机会这样说一番关于诗的话,自然感到分外高兴。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郓城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