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单独门票的讲堂是什么样子

人人网-抱歉,没有找到该网页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或者该网页不存在。&或者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嵩阳书院导游词
> 嵩阳书院导游词
嵩阳书院导游词
&&&&来源:导游词
  各们朋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国家4A级景区少林寺,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前去参观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文物瞻丰,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次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把办教育、传授儒学为己任,纷纷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的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退居离开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1711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个县不到一人,可是单嵩阳书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十几年来,由于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对一些房屋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得这座古老书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机出现在游客面前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魏碑亭
  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从石碑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这里做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程度。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字体刚健、笔力圆阔,也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古井和杏坛
  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当然成为我们凭吊历史、追思往事的凭证了。沿台阶向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这是为纪念孔子杏树下筑坛而讲学的旧例所建。
  大唐碑
  现在我要向大家隆重推出嵩阳书院三宝之一的大唐碑。整个嵩阳书院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的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块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随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碑文为李隆基的幸臣李林甫所写,石碑上的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李林甫这个人我们就不多说了,他是个口蜜腹剑、疾贤妒能、臭名昭著的一个大*臣。徐浩这个人有必要仔细介绍,他是浙江人,为当时书法名家,得父亲徐峤真传,精于楷隶,&不在北海(唐朝书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意思是说这些皇帝的命令诏书大部分都要有徐浩来代书。他的字圆劲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在全国保留下来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都在河南,登封就有两块,而大唐碑是字体最多--有1078个字、保存最好的。整个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
  其实这块石碑原来并不在这里,原址在西北大约35米靠近悬崖的地方。那里的一块小石碑就是为纪念原址而留。为什么要把石碑迁移过来呢?请大家耐心听我讲一个故事:石碑立起来之后,老百姓由于十分痛恨李林甫的为人,纷纷指着石碑上面的文章痛骂,时间长了,惊动了玉帝。他便派一条神龙下界来轰击摧毁石碑,不让*臣的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龙来到石碑跟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写得太好了,不忍心下手。左思右想没办法交差,就在没有字的背面击下了一条痕迹。我们现在转到背面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雷击痕迹,上面的碑帽也遭到了波及,被毁坏了一半,后人重新修补了上去。雷击过后,碑身倾斜,加上以前下面还住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还挖有窑洞。为保护古碑,当地政府于1984年动用起重机械和当时最先进的迁移技术,把石碑迁移了30多米,按照当时的物价,花费了三万多元。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时期立石碑时所花费的代价了。
  在石碑的背面,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字体,都是各个时期的游人来此旅游时留下的题记。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监察御史蒋机的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对德辞,出自*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说的就是刚才给大家讲的故事。
  整个石碑不仅在书法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从石碑的造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建筑大气、雄伟、壮观的风格。下面的碑基雕刻有很多精美的造像,雄厚稳重,更衬托出碑身的挺拔流畅;上面的碑帽端庄飘逸,尤显整体的灵动和浑厚。说到碑帽,我想问一下大家,在当时没有起重机械的情况下,仅凭人力,是怎样把这么硕大的碑帽带上去的呢?据说当时就因为这个难题无法解决,连续耽误工期,致使连着杀了三个县令和六名监工。后来,负责监工的大臣实在无奈,就对所有工匠说:我又向皇上争取了一百天时间,咱们就一百天的活头了,到时候所有人都陪着我一起死吧!一句话把大家都说的悲从心生,顿时工地上嚎啕一片。就在大家都只顾痛哭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身背木工工具,笑眯眯地来到工地,对领工师傅说:&师傅,念我年迈可怜,给份活干干,以便混口饭吃。&领工师傅心善呀,对老头说:&大爷,我们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不必要连累你老人家,您还是赶紧别处发财吧!&想把老人劝走。可是老头挺拗,说道:&什么死死活活的,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怕那个?什么时间黄土埋到了脖子,我不就省心了?!&说罢扬长而去。一句话提醒梦中人,领工师傅突然悟出了道理:是呀,用黄土把石碑围起来,从石碑的脖子处向下做一道斜坡,不就可以把碑帽拉到石碑上面了吗?就这样完成了这个课题,石碑的帽子终于戴了上去。后来,人们都说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为救一帮工匠的性命化身来点化他们的。
  大门及汉封将军柏
  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着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宋书范人称艺术杂家,他曾在登封市旅游局工作,懂旅游、会摄影、爱集邮、善书法。这块匾额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门两侧柱子上有副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
  过了大门,我接着要给大家推出嵩阳书院的第二宝:汉封将军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的两棵柏树。那么请大家分辨一下:哪个是大将军,哪个是二将军呢?看来大家都弄错了,小一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览嵩山,当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我们面前的这棵大树,惊为异种,叹为观止。由于游兴正浓,就信口封它为&大将军&。谁知道又往前行不久就发现了我们对面的那棵柏树,汉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其为&二将军&。谁知道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汉武帝无奈自嘲地说:&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个将军就有反映了,三将军首先表示气愤:我身为最大的柏树,现在屈居于它们之下,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结果一气之下,呜呼哀哉,死了。其实呀,是明朝末年那场大火把三将军给烧死了。二将军气性相对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肚皮给气炸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树干中间有个树洞,以前夏季有人常常钻进里面下棋乘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俺不入二将军粗,没有三将军壮,现在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耷拉下去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
  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故事,不过也可以说明这两棵树有着很长的树龄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至少在2000年前汉武帝见到它们时,已经是很大的树了,那么到现在,它们高寿几何呢?根据现在科学的测定,二将军至少有4500年的树龄了,应该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所以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柏树了。当年胡耀邦同志来此旅游,听说了汉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想起文革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于是提议把二将军称做&元帅柏&。
  登封县图碑
  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因此,它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先圣殿
  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造和开拓者。他把毕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编《诗》、《书》;删《春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编辑事业的开山祖师,儒家思想传播的第一人。一生共有门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击)、御(骑马)、书(书法)、数(数学),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主张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
  殿里还有四块石碑,分别刻画了孔子的四大弟子。他们是: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见长,受到孔子称赞。被后人尊为&复圣&
  曾子:名参,字子舆。以孝道著称,曾编《大学》。被后人尊为&宗圣&。
  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曾著《中庸》。被后人尊为&述圣&。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著《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
  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儒学教育更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北宋《洛学》名家程颢、程颐在这里讲学期间,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咱们知道,儒家思想统领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而程朱理学也叫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就在这里。可以说,嵩阳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增了许多幽雅的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也就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古代读书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说是以前人们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另一面墙壁上介绍了嵩阳书院的教学特点:第一,嵩阳书院当时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研结合;二,实行会讲,允许不同门派、不同见解的人士来此开坛辩论;三,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全国各地的学子都可以来这里进行交流;四,主张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主张&苦读死书&;五,嵩阳书院里面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不象我们平时理解的旧私塾里那样的师道尊严。在这里老师不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同时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感染和熏陶学生。
  泮池及道统祠
  过了讲堂,我们前面这个池子叫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古代嵩阳书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仪式,表示不忘先师的教导,继承先师的博学,要效法先师品德,安邦治国。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她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
  来到殿内,大家看到的是三尊石膏塑造的艺术像,他们分别是:帝尧、大禹、周公,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帝尧: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为庆祝自己100岁寿辰,巡狩阳城(今登封告成)。他是一个非常仁慈的首领,为今后子孙生计,下令把围场的四面围网&网开一面&。但是,他这此巡狩之后就不幸死在了阳城,百姓十分悲痛。
  大禹:舜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启母化石&的故事就发生在嵩山地区,其中的启母石就在书院东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而嵩山的太室、少室名称由来也和大禹有关。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四弟,曾辅助武王伐纣,后又辅助成王治理国家。为营建东都洛阳,他来到嵩山&立杆见影&,验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两千多年来直到今天都为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藏书楼及武后金简
  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嵩阳书院的第三件宝贝:武则天除罪金简。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禅的传统,开创了嵩山封禅的先例。为纪念她封嵩山登中岳,把当时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即金子制作的书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老农发现,后献给国家。
  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大意是说,祈求上天地府宽恕武则天的一切过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则天时期她自己创造的字。咱们知道,武则天有创造文字的爱好,连她自己的名字&&就是出自她的发明。武则天政权倒台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她有关的实物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历史上也很少真实可信的记载。所以,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不过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这块金简是复制品,真的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国家文物局也有专门的要求,鉴于金简的文物价值极高,为防止意外,不得进行出外展出。
  侧殿及附属文物
  两旁的侧殿现在分别是嵩山著名碑刻拓片展和嵩山著名书画作品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在东侧殿廊下,放有嵩山出土的一些古树木化石,由此可见,将军柏是原始森林的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另外,这里还有在整修嵩阳书院时地下挖出的一块刻在石头上的围棋盘,由此可以看出,嵩阳书院在以前的气氛并不是埋头读死书,而是主张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二程手植槐及御碑亭
  我们走到这里,看到一棵茂密的大树,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此讲学时亲手所栽,应该有千年左右的树龄了。
  旁边的亭子中,树立着一块石碑,是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来这里游览所写的诗书碑:&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请大家留意中间的这两句: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说的就是外面的大唐碑,你花这么大的代价为一个道士立石碑,而为什么不把钱花在培养人才、花在教育事业上呢?可见乾隆还是一个比较开化和明智的皇帝
嵩阳书院导游词相关推荐人文摄影——郑州&登封&嵩阳书院(四)
嵩阳书院(四)讲堂
观赏了“将军柏”,穿过“先圣殿”,我继续向前走,经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来到“讲堂”,即当年嵩阳书院的讲师授课的教室(见图1、图2、见图3)。讲堂为卷棚硬山式建筑,门前两侧门柱上悬挂的一副对联书香气十足:
满院春色催桃李,
一片丹心育新人。
<img STYLE="DispLAY: TexT-ALiGn: center" HEIGHT="46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f65a2dc9f8&690" WIDTH="690" NAME="image_operate_06609"
ALT="人文摄影&&郑州&登封&嵩阳书院(四)"
TITLE="人文摄影&&郑州&登封&嵩阳书院(四)" />
&“讲堂”匾额由著名书法家陈天然挥毫泼墨而成&
<img STYLE="DispLAY: TexT-ALiGn: center" HEIGHT="69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f652ca012b&690" WIDTH="459" NAME="image_operate_65703"
ALT="人文摄影&&郑州&登封&嵩阳书院(四)"
TITLE="人文摄影&&郑州&登封&嵩阳书院(四)" />
&讲堂后面是道统祠
以“二程”之称名扬天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达10余年之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讲学通俗易懂,对学生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无不“如沐春风”,获益匪浅。有诗云:
“九转金丹,虚夸妙药求方士;&程门立雪,还似菁莪育俊英。”
&4<img STYLE="DispLAY: TexT-ALiGn: center" HEIGHT="55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f657e" WIDTH="690" NAME="image_operate_71750"
ALT="人文摄影&&郑州&登封&嵩阳书院(四)"
TITLE="人文摄影&&郑州&登封&嵩阳书院(四)" />
&&&&历史上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传说在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俩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一年冬天,建州(今福建)杨时、游酢二人千里迢迢来到嵩阳书院求学,见讲堂门窗紧闭,便悄悄扒在门缝往里看,只见一位胡须花白的老人双目微闭坐着火炉旁,火光在他青瘦的脸庞跳跃。二人便站在风雪交加的门外等候,久立不动,积雪已经没过膝盖。待程颐起身开门,发现雪地里站着两个雪人,便惊奇地问道:“二位何地人,立在雪中做甚?”两人齐答:“我是南剑(今福建将乐)杨时,建州(今福建建阳)游酢。”并跪地叩拜。程颐上前搀扶问道:“二位可有所求?”杨时说:“千里投奔先生门下,万望先生赐教”。程颐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识仁于精勤,有志者事竟成。”杨时、游酢理解其意,先生并无收留之意,便长跪雪中不起。程颐深感其诚,说道:“我收下你们就是了”。说着拉起二人进到屋内。杨时、游酢师从程颐以后,刻苦钻研,勤学不倦。后来,他俩与吕大临、谢良佐同为“程门四弟子”,成为嵩阳书院的一段佳话。&
讲堂内陈列有教案、教具,二程讲学图,还有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展板。
我的更多文章:
( 15:07:54)( 15:53:06)( 20:09:53)( 11:46:10)( 13:28:05)( 18:06:40)( 08:51:14)( 12:23:43)( 16:38:24)( 12:11:1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500
501――800
<option value="801,――1200
1201――1600
1601――2500
<option value="01以上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101――150
151――220
221――300
301――550
-全部星级-
经济型酒店
高级、快捷
超豪华酒店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电话:3/8800
名称:嵩阳书院级别:AAAA
票价:80元
地区:国内地区>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阳路嵩阳南路
电话:9&#8206;
友情链接: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少林寺建筑群三处(塔林、初祖庵、常住院),会善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和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嵩阳书院名列其中。   嵩阳书院环境幽美,为读书胜地。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有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嵩阳书院历朝并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在我国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   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颖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   书院历史久远,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五代周时(公元951-960年),改为太乙书院。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嵩阳书院,历经金、元、明、清四代未改。与湖南省的岳麓书院、江西省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睢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鼎盛时期的清康熙年间,学院扩建至一百一十三万二千平方米,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人数达二百余名。院中藏书极为丰富。比较重要的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宋代大儒 &嵩阳书院
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都在此讲学,宏扬儒家思想。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就是在嵩阳书院撰写的。   嵩阳书院的讲堂和道统祠之间还有个泮池,型如&&&字,古代凡考中秀才的都要举行绕池一周的仪式,据说孔子的故居在泮水之滨,绕池是为纪念先师孔子,表示要效先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   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是中国现存的原始古柏,诗人李观兴诗谓:&翠盖摩天回,盘根拔地雄。赐封来汉代,结种在鸿蒙。&据传说,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中岳时,对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别封二将军柏   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现在还成活的只有大将军和二将军两株。二将军周径十五米,高约三十米,树干下部一枯洞,可容五至六人,南北贯通,人可直立而过。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生机盎然。二将军柏   书院门口,有一座唐碑。高九米,宽二点零四米,厚一点零五米。碑制宏大乃嵩山之冠。系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74年)刻立,李林甫撰文,内容主要是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唐代大书法家徐浩书写。八分隶书,字迹工整,刚柔适度,书法遒雅。碑顶有裴。回篆刻额文,额文两侧浮雕双龙、麒麟。碑帽顶端为宝珠,两只卷尾狮保护,云气图案自然流畅。碑座四周,分别有石龛,雕武士图,动作各异,握蛇、执蟾、提鱼斗武十分生动。反映了唐代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该碑不但文图之雕工精美,   唐碑而且石质细腻,在露天之下,历经一千二百多年风雨侵蚀,碑面仍平滑如新,由于碑文是奸臣李林甫所撰,明代监察御史蒋机留诗曰&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对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以议其当权时的奸诈。   蒋公井。公元一九三六年九月,蒋介石先生赴洛阳做五十寿辰之先,来到嵩山游览,随行的有商震、张静愚、钱大钧等人。游嵩阳书院时,见此处群山环绕,环境幽静,唯近处山野水源缺乏,当即命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静愚。调机井队,在嵩阳书院内凿一眼百米深井,这是嵩山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深机井,现仍完好。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以圣地之后,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这的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再次焕发青春,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名列其中。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 &司马光像
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 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仅登封就中了五个。名儒景冬,就这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声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任寨北街文化嘉园10楼
传真:3 E-mail:
河南美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程网络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嵩阳书院门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