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秦国怀古春日这首诗的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015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 11-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5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 11-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98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5 p.13 p.5 p.11 p.4 p.9 p.5 p.5 p.5 p.0 p.5 p.7 p.0 p.4 p.5 p.5 p.5 p.5 p.4 p.0 p.6 p.4 p.5 p.4 p.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思想内容的评价;二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重点考查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015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11-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相关文档专题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赏析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赏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09|
上传日期: 18:37: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赏析.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古诗文阅读理解:春日秦国怀古(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_阅读训练_漠阳资源网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古诗文阅读理解:春日秦国怀古(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
古诗文阅读理解:春日秦国怀古(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8:36:24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第4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第4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 1诗歌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这首七律,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来源:淘豆网[/p-.html])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之心。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2)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由上题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诗歌情与景关系的鉴赏术语为考生熟知。由此即可整合出答案。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评析(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来源:淘豆网[/p-.html])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解题时首先关注诗歌题目中的“怀古”二字,其次关注诗歌首联“消魂”二字的注释及诗歌末句的抒情,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即可得出答案。(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除了按步骤答题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凝练性。此题难度较大。22.(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的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词的上阕明(来源:淘豆网[/p-.html])显化用了韩愈的诗《早春》,由此不难看出词中描写的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早春。再结合“莺初解语”“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或用情景再现法进行描绘,不难分析出为什么。(2)词的下阕大意是:不要以醉倒为借口不去看花,人生易老,这辈子能看到几次花开?等到春要归去了,落花满地,绿苔丛生,再想看就晚了。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的爱春、惜春、伤春之情。答案(1)早春。因为早春时节黄莺初鸣,细雨如酥,遥望小草一片淡淡的青色,生机勃勃,为早春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近看小草纤细,却看不出它的颜色了。(2)上阕“最是一年春好处”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下阕“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说明作者不忍看落花飘散绿苔丛生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伤春之情和对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评析(1)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括、赏析,韩愈的《早春》相信大部分考生都不陌生,再对词中描写早春景物的语句进行描绘再现,便可答出第二问,因此本题难度不大。(2)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 D。词的大意并(来源:淘豆网[/p-.html])不难懂,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难概括出来。本题难度适中。生硬翻译,不抓意象,要点不全【例 1】(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原题见本节“真题探究”)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之心。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错因分析这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题目,应该从诗歌所写意象抓起。在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解题时:(1)不会抓诗歌意象去“追索”诗人情感。(2)忽略从诗、词、曲的整体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观点3态度,回答问题片面(来源:淘豆网[/p-.html])。【例 2】(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错因分析(1)不会抓诗歌意象去“追索”诗人情感。(2)忽略从诗、词、曲的整体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态度,回答问题片面。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鉴赏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中“有沽酒处便为家”“乘风去,任江南江北”,结合注释中给出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旷达自适的情怀。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落、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状元笔记】1.应明确古典诗歌常见主题:怀古伤今,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厌恶战争,思乡念亲;揭露腐朽,反映离乱;同情百姓,担忧国运;渴望建功,立志报国;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仕途失意,不为人知;相知相思,离愁别恨;登高览(来源:淘豆网[/p-.html])胜,惜春悲秋;蔑视权贵,借事言志;昔盛今衰,黍离之悲;山河沦丧,青春易逝。2.要读诗题、知人论世、品读意象、抓住关键词。3.准确把握,不能拔高或贬低。4.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赅全。——对点突破,强化矫正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阮郞归晏几道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注】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 20 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②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1)前两句的描写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说说“人情似故乡”中的“似”和“欲将沉醉换悲凉”中的“换”字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淘豆网[/p-.html])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汴京深秋时节的景象,白露为霜,天上的长条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阵,云似乎也随之延长了。词人借此表达出重阳节远在异地,渴望回乡的情感。(2)“似”,是说重阳时节,对着“红袖”佳人,举“绿杯”而饮,习俗犹如故乡,使人感觉到异乡的温暖。然而,只是相似而已,毕竟不是故乡亲人相伴,词人既欣慰,又心酸。“换”,是说词人想借饮酒而醉来忘却佳节不能回乡的悲凉,然而却无法忘记,主观上的愿望客观上却无法实现,表现出词人对故乡深沉而强烈的思念。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离亭燕张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在词的下片中,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是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衰的(来源:淘豆网[/p-.html])无限感慨;二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远处水上云帆高挂、近处村头酒旗低垂、夕阳西下等凄冷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惆怅之情。考点一概括内容主旨“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常用的设问方式有: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以例说法,举一反三5(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来源:淘豆网[/p-.html])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诗人为何有“寂寞壮心惊”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结合注释①了解到本诗写作时间是 763 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但“边隅还用兵”,吐蕃回纥乘虚而入,战乱再起。战火已烧至“雪岭”一带,注释②告诉我们“雪岭”在成都西北,作者曾居住在成都草堂。此时严武已去世,杜甫的生活失去依靠,他又开始了漂泊生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计问题,而是面对“天地日流血”的战乱,发出“朝廷谁请缨”的疑问并由此产生“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这样再概括出答案就容易了。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明技法,会答题一、解题要点1.要学会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来源:淘豆网[/p-.html])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如王安石的《孤桐》,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6解析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就必须结合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了。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2.要结合时代特点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都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诗、宋词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3.要利用暗示信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二、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考点二把握思想情感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常见的设题模式有:1.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2.××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作者为什么要写××两物?作者借这两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7——以例说法,举一反三(2010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诗歌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阔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丰富而不幸的人生际遇,怎不令人痛感“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呢?而这种际遇实因“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所致。“徂晖”即落日之余晖,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诗人感叹身世,并从自身的不得志中,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的社会现象,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又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明技法,会答题一、解题方法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 《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 《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84.找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考点三评价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以例说法,举一反三(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①争:怎。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解析二者都是直接抒情,要抓住感情侧重点来分析。“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侧重点在旧愁与新恨,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旧愁未消,反加上了难以负荷的思念愁苦的新恨归去。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强调了感情的坚贞与长久。9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明技法,会答题一、解题方法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 2008 年高考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明示作者观点态度的作用。3.常用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喜爱、向往、追求、同情、厌弃、憎恶、不满、痛恨、指责、揭露等。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第4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doc
文档介绍:
第4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 1诗歌专题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 春日秦国怀古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词牌名大全
年代:唐 作者:
故国歌钟地,长桥车马尘。彭城阁边柳,偏似不胜春。
以上为随机展示
查询到关于"春日秦国怀古表达诗人什么感情"的诗句一共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句这首诗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