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短篇宠文人用语言巧妙的反驳的故事短的

分享:为什么,外语?——语言与阶层的故事 - 梁太富的日志,人人网,梁太富的公共主页
转自胡涂兔: 转自李时真:转自罗坤: 转自孟凡哲fonzie:刚看到的一副对联:上联:官员子孙,中专大专做市长;下联:百姓子孙,硕士博士竞城管;横批:世袭天下
共2216篇&&
分享:为什么,外语?——语言与阶层的故事
为什么,外语?&&语言与阶层的故事 作者:
&本文是给微信订阅号&大象公会&撰写的稿件,发表时只节选了三分之一(),这里给出全文。行文漫长,学术不精,如有纰漏,欢迎指正。
注:本文不是一篇材料论证的议论文,而是一篇史话散文,结尾只是兴起议论,与前文没有逻辑推导的关系。
&&&&&& 或许是在&弘扬国学、光复汉语&的呼声中,又或许是在&减轻学生应试负担&的深思熟虑下,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近年来被频频削弱,到了今年初,教育部终于放出了&英语退出高考&的消息,2017年,英语将不再和其它科目一起参加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而将作为四六级性质的社会化考试在高中教学中多次进行。虽然具体规定还没有制定,但这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英语科目不再享有那种至高无上的考试地位了。
&& & & 无论人们对这一变革的看法是什么,都不得不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各种语言在相遇时本来就不平等,人们总会认为熟练使用某种语言是优秀的标志,而这种优秀又往往与社会地位乃至社会阶层密切关联。汉语和英语在当下的冲突只是一个最温和的例子,而在人类的整个语言史中,这都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 & & 不同语言在相遇时地位不等的情况称为&Stratum&,拉丁语&层次&的意思。这一命名也恰恰诠释了这一现象本身:在直到20世纪初的语言学界和科学界,拉丁语都是一种高于研究者母语的通用语,这形成了了一个拉丁语的&学术阶层&,所以无论意大利的提出者还是英美的研究者,都不会再用母语给这一概念重新起名了。
&& & & 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故事,就从已经跑出来的拉丁语开始吧:
征服者的语言
&& & & 一种语言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往往因为它是征服者的语言。拉丁语起初只是被罗马人使用的拉丁人部落方言,随着这些部落逐渐发展,在公元前8世纪建立了罗马城作为地区中心,拉丁语也就成了罗马城邦的语言,逐渐发展起来。当时的意大利半岛正被强大的希腊人当作殖民地,比如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活跃在公元前6世纪的意大利南部地区,此时的希腊语已经是成熟的书面语,各种人群都用希腊字母记录自己的语言,拉丁字母就在这个过程中从希腊字母中衍生出来了。
&& & & 而到了公元前5世纪初,罗马开始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帝国,。在这个过程中,拉丁语不但取代了意大利半岛上所有亲缘方言,更以占领者的姿态成为了地中海世界在法律、行政、军事、文书上的通用语言。这也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和语言格局:
&& & & 在帝国西部,从伊比利亚直到大不列颠,原本都是凯尔特人(又称高卢人)的地盘,罗马人在这里开辟了大片的庄园,贵族拥有主要的土地,自由民和奴隶上面耕种赋役,这有些类似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南方庄园。但罗马人并不十分在意民族成分,奴隶由战俘和债务破产者充当,顺服的凯尔特人通常都会被视为罗马公民,而原先的凯尔特贵族又往往能与罗马人通婚继续做贵族,形成一个&高卢&罗马&贵族阶级,拉丁语成了凯尔特人的身份标识,促使他们渐渐放弃母语。到5世纪,拉丁语的就已经成了西欧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原先的凯尔特语只能作为一种下层语言,被视为方言口音了。
&&& && 但是在帝国东部,拉丁语的地位就没有这么高了。因为早在罗马扩张之前,亚历山大大帝就用征服欧亚的大武功让希腊语成为了地种海东部的上层语言。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Cleopatra)就是那些希腊征服者的后代,整个法老王室说的都是希腊语;而凯撒大帝自幼爱好希腊文学,所以当两人勾搭成奸的时候就是用希腊语欢畅调情。凯撒大帝连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希腊语:&Ka? σ? τ?κνον ?&(吾儿,亦有汝焉?)(注:这一典故来自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69-122)在《十二帝王传》中的记录,但是流传更广的是莎士比亚在戏剧《尤里乌斯&凯撒》中的拉丁语版本&Et tu, Brute&,意思是&也有你,布鲁图斯?&&&布鲁图斯的母亲是凯撒情妇,他出生时凯撒15岁,不知道皇帝发育得如何,孩子是不是他生的,但谋杀也有布鲁图斯的份)
文森佐&卡慕奇尼(Vincenzo Camuccini,)油画《恺撒之死》(Death of Caesar,),恺撒对着儿子布鲁图斯惊呼:&吾儿,亦有汝焉?!&
&&& && 除了文化上的深厚基础,经济实力也是希腊语抵御拉丁语攻势的强大力量。罗马帝国东部,从希腊到安纳托利亚,从黎凡特到埃及,集中了帝国大多数的人口,都是丰产富饶的地方,比西部尚待开化的荒地繁荣强大得多。于是希腊语仍然在罗马帝国东部维持着尊贵的地位&&众所周知,此时成书的《圣经&新约全书》就是耶稣的门徒用通用希腊语写成的,而不再是《旧约》里的希伯来语。以至于BBC不久前报道了:总理认为耶稣既然是犹太人,生于斯长于斯,理应将犹太人的希伯来语作为自己的母语;教皇反驳他,耶稣懂得希伯来语,也懂得希腊语,但亚拉姆语才是他的母语。
&&& && 这个亚拉姆语(Aramaic)就是更古老的征服者语言了。它是一种迄今已有3000年历史的闪米特语。公元前12世纪末,大批的亚拉姆人(Aramean ,又译亚兰人、阿拉米人)移入两河流域,这种语言就在地中海东岸日渐流行,影响力堪比后来的阿拉伯语,一度向东传到波斯、印度,甚至大唐。后来在公元前7世纪,亚拉姆人与巴比伦人合力瓜分了强大的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也成功建立了。
&& & & 又过了100年不到,在毕达哥拉斯定居在意大利南部的同时,新巴比伦王国大举入侵了毗邻的犹太国,将犹太人尽数掳走,直到波斯灭亡巴比伦才得以返回,犹太人的日常语言因此从希伯来语换成了亚拉姆语,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现代希伯来字母也是亚拉姆字母的后代,而亚拉姆字母至今还在叙利亚和附近地区广泛使用着。
希伯来字母历史演化表格的截取,在被巴比伦人掳走之前,犹太人使用腓尼基字母演化来的古希伯来字母;但现代希伯来字母是亚拉姆字母的直系后裔。
&&&& & 回到公元后的世界来,罗马帝国分裂后,优雅的希腊语逐步取代了拉丁语,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直到中世纪结束,但它在西亚和北非的深刻影响延续到7世纪就被新的征服者阿拉伯语取代了。
& & && 是的,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征服者,东方的希腊语如此,西方的拉丁语亦然。随着5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灭亡罗马,那些原本被当作下层语言的日耳曼语,比如东哥特语、西哥特语、法兰克语、伦巴底语等等,纷纷在自己的蛮族继承国里成为了上层语言,在大不列颠群岛发生的事情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 && 大不列颠岛南部是罗马帝国最北方的边疆,也是统治最薄弱的地方,没等罗马解体,日耳曼部落就已经大举入侵,尤以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最强大。他们在大不列颠岛南部建立了七个王国,史称&七国时代&,形成了现代英格兰的雏形,乃至如今的英国人便被称为盎格鲁&萨克逊人。
公元600年前后大不列颠岛南部的政权,蓝色是凯尔特政权,黑色是日耳曼政权
&& & & 在这一过程中,日耳曼语族的盎格鲁和萨克逊等方言全面压制了凯尔特语和拉丁语,融合成了古英语,现代英语有一半的词根都来自这种日耳曼语方言。但对于如今的英国人来说,古英语纯粹是一门晦涩的外语。
& & && 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多久,到了8世纪,欧洲迎来了一段称为&维京时代&的著名历史,金发碧眼的丹麦人横扫了英格兰,甚至短暂地将英格兰纳入自己的版图,于是北欧的诺斯语也以征服者的姿态成为了古英语的上层语言,至今仍有两千多个单词留在英语中,包括许多take、same、hit、bag、leg、sky、they这样的超高频词汇。
&&&& & 而在英语发展中,影响最深远的一件事发生在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全面入侵并征服了英格兰,统一了七国,建立了一个讲法语的诺曼王朝。中古法语成为了英国的贵族语言,对英语的影响极大,有数千法语词汇进入英语,于是形成了中古英语,已经和现代英语相去不远。现代英语里动物和动物的肉往往是两个不同的单词,比如cow和beef,pig和pork,就是因为动物由本土英国人饲养,词源来自日耳曼语,而肉要奉献给讲法语的贵族吃,词源是法语和拉丁语。
当代英国画家汤姆&洛弗尔(Tom Lovell)所绘《黑斯廷斯战役》,诺曼人征服中的决定性战役&&当时英国人不懂骑马打仗吃了大亏,所以如今的&骑兵&一词&Cavalry&就在这场战争之后从法语进入了英语。
&&&&&&& 英国历史也从此转向,受欧洲大陆的影响日益加深,再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日耳曼国家了。
有教养的书面语
&&& && 就像希腊语凭借自己丰厚辉煌的文学、经典、诗歌在罗马帝国东部站稳脚跟时体现出来的那样,征服者的语言固然会成为上层语言,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只有让使用者心悦诚服地认为这种语言真的代表了一种更加优秀的品质,这种上层语言的地位才能恒久巩固。
&& & &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2世纪这段时间被称为拉丁语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像《高卢战记》、《论共和国》、《名人传》、《变形记》、《诗艺》等等的军事、政治、历史、文学著作直到今天都被视为经典,拉丁语成长为堪与希腊语媲美的文学、诗歌的语言。
&&&& & 而日耳曼蛮族虽然灭亡了罗马,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语言和文学上却一塌糊涂,他们根本连文字都没有,整体文明尚处于没有记载的&史前&阶段,所以,当这些继承国试图模仿昔日的罗马治理国家时,就自然而然的学习起了拉丁语。比如法兰克人就大量学习了凯尔特口音的通俗拉丁语,开始的时候还像日本鬼子学中文,&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坏啦&那样,但到9世纪,法兰克语就完全融入了拉丁语,形成了古法语&&你看法国的国名,8世纪查理大帝统一西欧的时候尚且沿用蛮族名字&法兰克&,而到了9世纪的卡佩王朝,就改用拉丁化的 &法兰西&了。
&&& &&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古法语在内的各种新语言在当时只被看作一种粗俗的口语方言,到了正式书写的时候人们仍然坚持用几百年前的古典拉丁语,自然也就不存在法语文学这种事。这种口语和书面语的分裂也同样发生在德意志、意大利、不列颠群岛等地。但是日耳曼语言仍在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拉丁语,同时希腊语也渗入了一些高等词汇,此时的拉丁语词汇量大大扩充,称为中世纪拉丁语。
12世纪德意志地区的普吕芬宁铭文(Pr&fening dedicatory inscription),记录了中世纪拉丁语,是欧洲印刷术的雏形之一。
&&&& & 任何语言一旦脱离日常对话,成为了纯粹的书面语,就会表现出一种相当的稳定性,不易随时间流变。这既是因为文学语言有一套严格的语法规范,本身就更加稳定,也是因为有时间和精力掌握这样的书面语既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也能保证自己的地位,使用者会自发维护它的语法规范。然而对于这种保守主义对掌握它们的上层阶级来说,却很有好处,因为统一的语法和词汇打破了时空的阻隔,让不同地区和时代的人能够流畅交流,这对维系欧洲西部作为一个文明整体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罗马时代的典籍得以被继承下来,并且被那些珍贵的学者加以发展,在昏暗的中世纪放出熹微的光芒来&&比如经院哲学就是通过研究柏拉图著作的拉丁语译本而建立起来的。
&& & & 拉丁语的尊贵地位从罗马帝国开始,即便经历了文艺复兴与科技革命,在各种民族语言文学百花齐放的局面下,也没有被轻易丢失而始终作为最有学识者的学术语言被广泛使用。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培根、德国的高斯、荷兰的斯宾诺莎、瑞士的欧拉、瑞典的林奈&&都用拉丁语写下了改变世界的著作,比如牛顿那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1687年的首版也是拉丁语写成,过了40多年才被别人翻译成英语。时至今日,拉丁语仍然在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中作为标准命名语,就是因为它脱离了口语异常稳定,不用担心词义漂变,可以作为整个科学界的上层语言。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丁语首版,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全凭哈雷彗星的发现者爱德蒙&哈雷提供了出版费才得以问世。
&& &&& 又如,美国名校校训往往都是拉丁语,比如哈佛大学的校训&Veritas&,拉丁语的&真理&,就是因为美国的名校常常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以前,当时的拉丁语是欧洲学术界独一无二的权威语言,就像清华取《易经》为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道理。
哈佛大学官方日历,校徽上的三本书写着校训&Veritas&
&&& && 不妨这样说,拉丁语就是西方的文言文,过去的欧洲人必须先学拉丁语才能做学问,就像我们的古人必须先学文言才能写文章一样。
& & && 中国的文言文原本是秦汉口语,但经过格外的规范成为标准书面语之后,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都保持了极高的稳定性&&而值得一提的是,汉语的规范性并不像拉丁语那样通过公式般理性的语法来实现,所谓&文必先秦两汉&,中国的文人需要反复揣摩古代典范,模仿其中的语句用法,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培养出成熟的文言文&语感&。特别是中国人世界首创了家公务员考试即&科举&,文言文愈发与社会阶级绑定在一起:
&& & & 隋代科举分&明经&和&进士&两种,前者题目包括&帖经&和&墨义&,即对春秋三传、《周礼》、《易经》等先秦经书的完形填空和分析题,后者则是写诗作赋的文言文命题作文。这种制度在唐初被延续下来,但从唐高宗开始,进士这种更加证明文言文功底和创造力的科目占有的分值就越来越高,经过宋元的发展,最终成为了科举的唯一内容,以至于&科举&和&考进士&成了同义词&&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变法时曾将科举内容改为经书和时政的议论文,一些考生开始在文章中卖弄文采,一路演变下来,最终成了明清时代的八股文,此时的科举考试,已经成了文言文对仗修辞技法的专项考试了。
明代绘画中所描绘的殿试
&&&&&& 另一方面,与拉丁语在罗马帝国中后期扩散到整个欧洲同时,汉语和文言文也从秦汉魏晋时期开始向周边文化辐射,除了历代外族政权,也作为日本、朝鲜、越南的官方书面语被广泛使用,以至于如今的东亚又有了&汉字文化圈&的说法,与西方世界的别称&拉丁文化圈&遥相呼应。但与拉丁语不同,汉语文言文从来都不是作为&征服者的语言&扩散开来,而是直接作为&有教养的书面语&被人主动学习。
&&& &&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了。汉语作为教养语言,最晚5世纪就传到了尚无书写系统的日本。但或许是因为少了宗教的胶合,日本人最初并没有像法兰克人学习拉丁语那样使用纯粹的汉语,而是设法用汉字记录日语。他们先是给汉字写成的文章做标注,比如日本最早的史书,成书于8世纪初期,飞鸟、奈良时代的《古事记》,就多用汉语文言文写成,但加入了标记以便用日语语序阅读。这样的写法称为&漢文&,放到今天来看,中国人要比日本人易读得多。但这样的写法仍然作为日本最正式最有规格的书写方式,用于所有的文献著作和官府文件,一直延续到19世纪以后,乃至今日仍然成为日本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内容。
明治时代修订的《古事记》,正文全用汉语文言写成,今天来看,中国人要比日本人更容易读懂它。
&&&& & 但汉语和日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二者的差距大于拉丁语和日耳曼方言,&漢文&这种&文言二途&的书写系统带来了很多读音的麻烦:
&&&& & 最初,汉字就依循从中国传来时的读音去读,称为&音读&,这就因为从中国传入时间不同又有了读音的变化,上古传去的叫&古音&,六朝辗转传去的叫&吴音&,唐朝传去的叫&汉音&,宋朝传去的叫&唐音&&&是的,在日本语境下,如果一个东西叫&汉&,那它大都源自唐朝;如果一个东西叫&唐&,那多半源自宋代以后。
&&&& & 后来,日本人发觉这样太麻烦,开始合并使用汉字的形、日语的音,比如&金&训读为&かな&(kana),&草&训读为&くさ&(kusa)&&类似我们汉语里&廿&(ni&n)被读作&二十&的情形,看上去很勉强,但这却打通了汉字向着假名字母演变的道路。
&&&& && 其实早在《古事记》中,就已经有了不得已用汉字表音的情况,而到了平安时代,最早的假名&万叶假名&出现了。它被用于日本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成书于公元759年前后,收录了四世纪至八世纪4500多首长歌、短歌,虽然用汉字写成,但许多汉字只用来表音,类似刚学英语的的人用&我特二&标注&water&。
&&&& & 假名不像&真名&汉字那样严谨,传抄时也就出现了诸多简化。如今日语最常用的平假名出现于8世纪末,由草书简化而来,是女人用来写抒情诗、写歌词的符号,地位很低。11世纪初的《源氏物语》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者就是女作家紫式部,通篇都是平假名,它的流行虽然奠定了日语假名作为文学语言的地位,却仍然不敢和汉字通用。
《源氏物语》流行后在12世纪的绘本手卷,草书演变成的平假名看上去像道士的符。当时女人写假名,男人用汉字,形成了两种性别两种文字的格局。
&&&& & 男人虽然多用汉字,但如果要用假名,就会用楷书简化来的片假名,同样出现于8世纪末,往往是撷取汉字的偏旁变化成,比如&ア&就是&阿&的左耳刀,&イ&就是&伊&的单立人,&ウ&就是&宇&的宝盖头&&那是一个男人和女人几乎使用着不同文字的时代。
&&&& & 直到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钦定的五十音图规定了假名规范,假名已经可以使用在现代日语的各种地方,但日文中仍然保有大量的汉字与假名同用,常用者两千多,总计更达五万,今天的日本语言学者将汉字融入日语这件事,看作诺尔曼人征服不列颠群岛,将法语带入英语所造成的影响一样重大。能在书写中使用多少汉字,至今都是日文水准的重大指标,这与英语母语者故意使用拉丁语或法语的单词以证明自己上流地位的做法十分类似。
信仰的载体
&& & & 如今被称为世界性宗教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面语阶层,那就是掌握着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和梵语的神职阶级。
&&&& & 基督教曾被人这样概括:犹太人的神话,希腊人的神学,罗马人的行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教会继续延续了那种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并将拉丁语作为了这项制度的重要保证,研习拉丁语经典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头等工作。刚才已经提过,教会里那些珍贵的拉丁语学者在柏拉图著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经院哲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神学&那种东西。而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活动中,礼拜、传道、唱诗,都要用到拉丁语,连《圣经》本身也是5世纪时圣哲罗姆的《拉丁通俗译本》,现在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圣经都从它转译而来,以至于中世纪僧侣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用拉丁语抄写圣经,也就各种中世纪手抄本,2009年有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就是在讲述爱尔兰的凯尔特僧侣是如何抄写拉丁语的《福音书》,用生命让它看上去神圣优美。
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全片围绕右侧这本泥金手抄本的绘制历史展开,这本手抄本是爱尔兰的顶级国宝,代表着凯尔特人海岛艺术的巅峰&&注意封面是字母&χρι&的艺术体,乃是希腊语&基督&的头三个字母,当时的爱尔兰修士是西欧少数懂的希腊语的群体。
&&&& & 在抄写经书的过程中,字体华丽固然重要,容易辨认也很重要。早期的拉丁字母与我们现在键盘上的字符非常不同,满满都是古文字的&蝌蚪&感,但是在抄写经书的过程中,拉丁字母越来越流畅清晰,中世纪中期的时候终于出现了方便手写的小写字母,现代欧洲有一半语言都用这套拉丁字母记录自己的语言。而另外一半语言则是希腊语作为宗教语言的深刻影响。
罗马末期拉丁字母、墨洛温王朝拉丁字母、加洛林王朝拉丁字母
&&& && 刚才说过,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完全沉浸在了希腊文明的余晖里,罗马的影响日渐退色,希腊语不但是日常用语,更是学术、行政、宗教的标准语言,以至于后世改用希腊语的拜占庭称呼这个帝国了。
&&& && 拜占庭帝国屹立在欧亚之间长达千年之久,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它将基督教立为国教,在衰落以前将这种影响辐射到了四方。斯拉夫人这一东欧民族中的主要力量南下后不久,便在其影响下皈依了基督教,自然也就接受了希腊语这种宗教语言,中世纪的希腊语之于斯拉夫人,如同拉丁语之于日耳曼人,今天多数斯拉夫语言都在使用西里尔字母,比如俄语字母,就是9世纪时候为了传教方便,用希腊字母改编而成的,如果不是阿拉伯语的强势乱入,这样的局面可能还会出现在北非。
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拿着西里尔字母表,这对同胞兄弟都是东正教传教士,他们根据希腊字母发明了一套字母用来像斯拉夫人传教,是如今俄语、乌克兰语等书写系统的前身。
&&&& & 阿拉伯语的崛起要比拉丁语和希腊语晚得多,却也迅猛得多。
&&&& & 阿拉伯语源自阿拉伯半岛上的古闪米特语,在5世纪时成为规范的书面语&&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字母正是犹太人曾经被迫使用的亚拉姆字母的后代,亚拉姆字母又和希腊字母一样是腓尼基字母的后代。
拉丁字母、希腊字母、腓尼基字母、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的对应演化关系
&&& &&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成了大事。阿拉伯人在《古兰经》凝聚下成了一只狂暴的力量,区区20多年就横扫波斯帝国,并将拜占庭帝国在非洲的领土尽数夺去,在地中海周围建立了一个久违的大帝国,留下了一个延续至今的伊斯兰世界。
&&& && 相比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语言上更加较真,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本身就是奇迹,认为古兰经的经文不应该以别的语文来呈现,而且阿拉伯语本身就很依赖上下文,难于翻译,所以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无论穆斯林母语是什么,都要先学习阿拉伯语才能阅读古兰经。在北非文明虚弱的地区,阿拉伯语完全驱逐了原有的语言,成为了所有人的书面语乃至口语,就连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埃及,也最终放弃了埃及语和希腊语,如今的埃及阿拉伯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闪米特语。
&&& && 阿拉伯语虽然被作为一种宗教语言自上而下地覆盖了辽阔的伊斯兰世界,但它更多地是一种政治和宗教概念,当代阿拉伯语的方言多的无法统计,许多方言之间已经无法在读写上沟通了&&就连诵读《古兰经》的时候也未必能统一意见。&古兰&的意思就是诵读,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但阿拉伯字母没有元音,现在流传着80种不同的读法,以至于有的穆斯林虽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流畅阅读,但并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这可谓&书面&到连&语&都不是了。
沙特阿拉伯出版的《古兰经》,中央的阿拉伯语书法是&尊贵的古兰经&,很多穆斯林并不能很好地辨认出来。
插记:梵语文化圈的梵语
这一节是上一节的补充,在发布时心血来潮添进来的,不感兴趣可以跳过。
&&& && 在那些用阿拉伯语诵读古兰经的人群中,巴基斯坦人又格外值得一提,突厥人在11世纪的征服让他们皈依了伊斯兰教直到今日,而此前3000年的时间里,他们还有过另一套同样严格的贵族语言和宗教语言。
&&& && 公元前20世纪左右,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河流域,这些征服者使用的语言也就成为了优雅高贵的说话方式,那是一种带着古波斯口音的雅利安语言。随着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建立起来,这种语言被称作主神梵天的精妙发明,得名梵语,是为高种姓所专用,一种真正的上层语言。
&&& && 已知最早的梵语文学是公元前16世纪成书的《梨俱吠陀》,汉语意译《歌咏明论》,是除了赫梯语文献外最古老的印欧语言文学:1028首诗篇里记述了雅利安祖先来到印度河流域时的赞美之情,击败原住妖魔的英勇事迹,以及四个种姓的名称来历。
&&& && 但与绝大多数古老文献不同,吠陀经典在最初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全凭口头传授,不肯使用人造的文字玷污神圣的梵语,这就像诵读古兰经一样是严格的宗教仪式。但社会发展离不开书写记录,首先是社会生活中的通俗语言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用婆罗米文记录政令,到公元前1世纪,高雅的梵语也勉为其难的使用这种文字记录宗教经典了。
公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在鹿野苑树立起来的石柱,铭刻着早期的婆罗米文,下文还会提到&&注意柱头上四头狮子、四个轮子、牛马狮像的组合,正是当今的印度国徽。
&& & & 不可思议的是,婆罗米文竟然又是那个亚拉姆字母的后代&&前文提到,亚拉姆字母向东传入了古波斯,而在波斯与古印度的接触中,亚拉姆字母就演变成了婆罗米文,结束了古印度被雅利安人征服后1千多年没有文字的历史。(这一理论在语言学界较为流行,但没有获得完全的公认)
& & && 与此同时,婆罗门宗教不断向周边辐射影响,梵语也逐渐向外渗透,尤其是在东南亚,直到12世纪末都是婆罗门宗教的世界,世界奇迹吴哥窟虽然如今是座佛寺,建成之初却是一座婆罗门教浮屠,本名&Vrah Vishnulok&,意思是&毗湿奴神殿&。
&&&&& 吴哥窟是高棉吴哥王朝的国寺,从802年起举全国之力耗时35年建成,吴哥古城整体面积3000平方公里,人口百万,是工业革命前面积最大的城市。
& & && 又如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男主角罗摩确立了人间的道德法则,对于印度文化相当于耶稣对于基督教文化,这部梵语经典在10世纪经爪哇皮影戏传入泰国,改写成了史诗《拉玛坚》,即便在崇尚南传佛教的今天仍被视为泰文化之瑰宝予以继承。而如此大的词汇量里仍然保持了许多梵语风貌,大反派罗波那(Ravana)在泰语里就叫&Thosakanth&,源自梵语的&Dashakanth&,意思是10个头。(注意,这段话里都只使用了拉丁字母转写,除了方便读者发音,也与后文有关。)
上面是爪哇皮影戏里的罗摩和罗波那(皮影做不出10个头),下面是泰国玉佛寺里的《拉玛坚》壁画。
&&& && 但是,东南亚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有来自六个语系的上百种语言,并不能区分所有的梵语读音,但仍然在自己的语言里保留了梵语的拼法,以至于在许多专有名词里出现了很多与读音无关的字母遗留至今。仍然比如壮侗语系的泰语,曼谷国际机场的泰文是 &??????????&,转写成拉丁字母是&Suvarnabhumi&,但它的读...
阅读(1003)|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时间最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