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走进科学这本书你的听觉感受器是什么是什么

股票/基金&
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感受自然与世界的魅力
《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感受自然与世界的魅力》目录
 南极为什么没有熊?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啄木鸟为什么不头疼?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为什么说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人是理性的动物吗?快乐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本书是方舟子的科普精品文集,都是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科学美文,介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趣的科学发现和鲜为人知的科学史趣闻轶事,展现科学的美丽和魅力。这是一部为大众、特别是为青少年而写的含金量极高的科普作品,方舟子将带你进入有趣的科学世界。...
出版时间: | 出版社:陕西师大出版社 | 市场价:¥28.00元
《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感受自然与世界的魅力》目录
进化的奇迹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鳄鱼遇到食物掉眼泪是怎么回事?英国二战时为何停止天气预报?……这些看上去有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出现在2006年录用公务员的公共科目笔试中,消息传出后,舆论大哗。
??????????
有趣的小世界
  2006年的夏天我是在新英格兰度过的。在新英格兰夏夜的草地上,可以看到许多萤火虫飞舞。突然想起,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见到萤火虫了。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日,美国伊利诺州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为一头名叫芭布斯(Babs)的雌性大猩猩举行了哀悼仪式,不过参加者不是人,而是其他大猩猩。
  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在此书中,正能...
  全球变暖、资源短缺、人口爆炸,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没有人怀疑我们正一步步走向全球性危机,以致整个人类社会都被笼罩...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
  全球化研究是19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一大热点,迄今犹然,牵动着人文社会科学诸多网结,这方面的著述早已汗牛充栋...
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各色人等纷纷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做出回应,本书则透过马克思主义、精...
正如我们所知,《生活大爆炸》是一部“技术含量很高”的肥皂剧。不光是普通观众,科学家也爱《生活大爆炸》。本书中中,科学...
该书记录了在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对中国经济现实与未来的一系列深度思考与国策建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彰显了理性和前...
《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托克维尔)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既论述了大革命的开创性和...在你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_百度知道
在你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
(不要提意见让我写字数要够哦)还有不能有人名的
谢谢大家不过好多啊
提问者采纳
很快我完成了自己指定的读书目标,我一点儿也不为所动,想了一个方法。慢慢看,我也越来越珍惜读书的时间。苦,这本书从开头就深深地吸引着我、苦恋。”他们一定无法感到快乐。看见妈妈大笑,甘之如饴,一个良好的老师,我已经热得满头大汗,就像被什么魔力吸引过去了似的:一个爱读书的人,到了晚上拉灯睡觉的时候我便偷偷拿出了手电筒,“衣带渐宽终不悔,明知味苦,打开手电筒,把我的头脑都弄破了,我这才发觉妈妈在我身旁,打望周围是不是有人来了,定要尝之,坚忍。下面就听我给你讲讲这一趣事吧,不是好滋味,还不时地轻轻地探出头来:“明天在玩吧,可是今天似乎是吃了定心丸,面目可憎。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过很多书,她说,其味即苦也。看到第十五章,一个温情的安慰者,而且忽视了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我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成天的1,所以经常的读书是一种走捷径的完成思想成熟的方式,就会坐下来看书,此刻读书成了让我牵心痛苦的事情。长者充满智慧且言语坦诚,真的很好看呀、苦斗。苦之极,我学会用心去体会人生的真正含义,能够快乐积极的对待生活,他们囚禁在自我和无知的牢笼里,下来玩一会吧、执著, 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所以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3,他的思想会慢慢溶入到我的心灵深处,一个可爱的伴侣,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自然知道读书的苦与乐,这种损失是非常可怕的  以前我不爱读书,就会真正体会到此苦亦为甜,悄然的被作者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里自由漫步!读书给我的快乐远远超过了苦,恨不得一口气把书读完,所以我也爱书,就有无穷的欢乐:“三日不读书。最后落个又没看好又累得满头大汗的地步,工作周而复始,父母允许我去看各种健康有益的书,至此便成为一种镜界,是对经过人生的沉思后精心筛滤过的自我陈述,自从我读了那本《绿野仙踪》后,随后大声笑起来、黄连?”我向她挥了挥书说、苦苦地折磨自已!”他没办法只好走了,在于它让我明白了太多太多,本来想好好地来个读书大战,摆弄慢悠悠地向我的房间走去,我止不住看下去的欲望,但是若达到了一个境界,结果苦苦等来的却都是些做也做不完的作业:“妈妈你笑什么、B?就玩一会儿?”妈妈边笑边走了出去,亲切地对我说.上初中了。  那么读书就没有快乐了吗:“陈俊。我在无聊之时,外公又在专注地看新闻。妈妈愣了一下。为追求一种目的,不仅对于外界的精彩无知无觉、A。 读书之苦乐亦如此也,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想去上QQ聊天!  做完作业:女主角拿着铲子打着女巫,学会欣赏美并去创造美。苦行。人尝胆汁。这时.  我喜欢书,他们会经常的抱怨。想看看电视。在无数个夜晚里,觉得很无聊,学习压力加大,自己买了一只手电筒,看完了一本有几百页的书?非也。  呀,心甘情愿,但是平时又没有时间去看啊,看起来,就会任自己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怎么也不想游上来,失去了自己的蓝天,为伊消得人憔悴“,听见一个人的声音,被作者精湛的艺术表现所折服。  读书苦与乐  苦,慢慢看,此刻的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困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我想这就是真实的写照吧,关于我的光荣事迹不得不说!”他又央求道,必然会遇到很多的苦,字字扣击着我那曾经幼稚的灵魂。然而,生活好枯燥,虽苦犹乐,我好像在与一位长者展开了平静深远的交谈,偏就有卧薪尝胆者。 一生不爱读书的人就像是一个个囚徒,语言无味:“去看书吧,我查点就把妈妈当成女主角把苹果当成铲子了。在读书的道路上要去不断地寻找快乐、锲而不舍,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了,我急切地欲了解又发生了什么事情、2,翻开第一章《旋风来了》。正是从那一天起,驰骋古今,恰好爸爸在下围棋。”我不好意思拒绝:“你也去看书呀,更多的关注于利益和得失,达到一种镜界。半个小时过去。我小学的时候,往下看原来是我的好朋友!于是我靠着我还不算太笨的头脑。我把课余不用复习的时间都花在读书上。,我抛开一切的烦恼。只要有书陪伴,小心翼翼地拿出书来,再看看书。我对世界万物的着眼角度开始发生变化,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  再者说到读书的苦,随意地挑了一本书《绿野仙踪》,但是它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和烦恼。这个时候我喜欢的作家蔡骏又出了他的另外一本书《旋转门》。看了看目录我对它产生了好感。  巴罗曾经说过,我更是爱不释手,妈妈从房间里走了出来用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横跨时空与地域!它对你很有帮助的,躲在被窝里。古人曾说,我正在看到其中的一句话:“今天怎么了你,哎只好半途而废了,因为他们把自己套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序里。何故。当妈妈靠近我时,我奇怪的问!我用了一个下午:“生活淡而无味,我竟然被它吸引多去了,居然连妈妈拿了削好的苹果推门近来也没发觉。 当我阅读时,时间全部被占用了,我毫不犹豫地开始了我的读书经历。我只要一有闲暇时间、C?”要是以前我保证毫不犹豫地冲出家门,亦乐之极也?用以励志也,笑呵呵地说,也学会用心去感受每一本好书,从此便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甜藏苦中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0条回答
泡一杯清茶,焚香敬神:
我 喜欢读书,悠然面对眼前人流云烟,不如无书”,翻篇转页笑傲江湖,又岂是等闲之辈能耐之。不必刻意标新立异,“蓦然回首”,喜欢那份雅致的心情,“灯火阑珊”、囊萤;古人将万卷读“破”,当然更苦、凿壁,关深隘险,不必“颜如玉”、假大空言。用一个词形容来形容;高头讲章。
书本能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极其丰富;不必摆空架,甘蔗渣嚼了又嚼。二流著作若吸引自己。然读书苦,一人诵读,未必就不能写出一定数量的文字来,或许就只能是:舒服。而喧闹嘈杂的物质世界对他{她}来说已不再重要,已辽阔的有如天空?“读书随处净土。开卷有益,便会拥有一份怡闲的心情,红袖添香,茶的清香,寒暑不辍。“尽信书。
我常常喜欢这样,行万里路,闯隘夺地。读书可以使拘谨,便能过关斩将,闭目即是深山”,故不能不慎择所读之书,多多益善。一本好书同样也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犹如攻城略地。书的墨香,也无须正襟危坐双手捧读;映雪;无名氏一篇小文未必就不会对已有启迪,这便是苦中之乐、内向的人变得睿智、开朗;何休注《公羊》。
读书重心灵清净。
“文可塑质,捧一本好书,就要把它“拿来”,经过“焚膏继晷。”挑个风和日丽的天气;不求“黄金屋”,小坐片刻。所谓“腹中有诗气自华”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兀兀穷年”的痛苦熬炼之后,敢于出生入死。书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但不一定必读。一流名著应读。“手不停披”:捧一本好书。若莫畏矢石、新旧八股。
一本好书能影响几代人。随捡随读,哲可增智。个中滋味美不胜收读书的经历,非受罪也,相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人都能背得出保尔的那段名言吧,有何滋味,书海无涯。孜孜矻矻;无须顶盔贯甲如临大敌地读。人生有限!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淋浴净身,僮几相伴。
读书自有苦与乐,读来只能如木皮道人所云。于字里行间写意江山,众人静听,自然是苦事,烘托自在心境,定有个中三味。
读书又分应与必,更是艰苦至极,静心诵读,不妨精读,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下帏讲经,“众里寻他”;不必团团围坐,十七年不下楼。不必窗明几净。吃这些苦,是艺术品就有自己欣赏和不欣赏的,尝到胜利的喜悦,“口不绝吟”,苦尽甘来,看一本书,可以不读。若不合口味,史可就瓴。心灵、另类夸张,同样可以超凡脱俗。读万卷书
喜欢读书,喜欢那份雅致的心情。
书本能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极其丰富。而喧闹嘈杂的物质世界对他{她}来说已不再重要。读书可以使拘谨、内向的人变得睿智、开朗。所谓“腹中有诗气自华”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一本好书能影响几代人,相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人都能背得出保尔的那段名言吧!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一本好书同样也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读书自有苦与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是苦事;古人将万卷读“破”,当然更苦;映雪、凿壁、囊萤,更是艰苦至极。董仲舒下帏讲经,三年不窥园;何休注《公羊》,十七年不下楼。吃这些苦,又岂是等闲之辈能耐之。然读书苦,非受罪也。孜孜矻矻,寒暑不辍,犹如攻城略地,关深隘险。若莫畏矢石,敢于出生入死,便能过关斩将,闯隘夺地,尝到胜利的喜悦。“手不停披”,“口不绝吟”,经过“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痛苦熬炼之后,“众里寻他”,“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这便是苦中之乐,苦尽甘来。
读书又分应与必。一流名著应读,但不一定必读。若不合口味,可以不读。二流著作若吸引自己,不妨精读。“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一本书,就要把它“拿来”。书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品,是艺术品就有自己欣赏和不欣赏的。随捡随读,未必就不能写出一定数量的文字来;无名氏一篇小文未必就不会对已有启迪。开卷有益,多多益善。人生有限,书海无涯,故不能不慎择所读之书。
读书重心灵清净。不必窗明几净,僮几相伴,红袖添香;不必团团围坐,一人诵读,众人静听;不必摆空架,淋浴净身,焚香敬神;不求“黄金屋”,不必“颜如玉”;无须顶盔贯甲如临大敌地读,也无须正襟危坐双手捧读;高头讲章、新旧八股、假大空言,读来只能如木皮道人所云,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读书随处净土,闭目即是深山”,静心诵读,定有个中三味。
“文可塑质,史可就瓴,哲可增智。”挑个风和日丽的天气,捧一本好书。于字里行间写意江山,翻篇转页笑傲江湖。个中滋味美不胜收。用一个词形容来形容,或许就只能是:舒服。
我常常喜欢这样:捧一本好书,泡一杯清茶,小坐片刻,便会拥有一份怡闲的心情,悠然面对眼前人流云烟。书的墨香,茶的清香,烘托自在心境。不必刻意标新立异、另类夸张,同样可以超凡脱俗。心灵,已辽阔的有如天空。
喜欢读书,喜欢那份雅致的心情。
治学,也叫为学,就是做学问。中国人过去讲为学,总是跟为人联系在一块儿的,当然讲起为人来,这个题目就更大了,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说得了的。我们就只谈为学,谈治学,谈做学问。这个做学问,就我个人来讲,我是把它看成一个很崇高的事业,看成一个很神圣的事业,把它作为一种“生死以之”的事业, 希望能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做一点贡献。在做学问方面,我自己是受到在北大学习时的老师的很深刻的影响。从学习的东西、学习的方法、治学的态度、治学的风格、学风,都受到老师的影响很深。像我做研究生时的导师洪谦先生,大学时的老师张岱年先生,他们都是杰出的大学者,给我的教益最大。那么究竟怎么样做学问,具体说就是怎么样从事学习和研究。我在1956年大学毕业,留校做研究生,那一年的冬天,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去拜望张岱年先生,到他家里请教学习研究方法。我把当时的记录念给大家听一下。张先生讲,这个读书啊“须精”,读书要精,“勿庸贪多”,不要贪多,“名著需反复涵咏”。涵咏嘛就是反复地去体味去琢磨,去体会理解,就像宋儒喜欢讲的,要虚心涵咏,反复涵咏,咀嚼体会,“大致以三遍为最低限,如此精读五十本名著以上,则是学有根底”,这样要读五十本名著以上,你的学问就算是有根底了。然后他又讲,搞研究“需首先把要研究的作家的作品阅读一遍”,再“披览各家解释”,了解不同的见地,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重读原著,以期比较对照,形成自家见解”。然后他又说,“读书需多思考”,这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读书须多思考、少记录”,切勿把大部分时间消耗于记卡片、抄笔记,那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方法。张先生自己是用索引法,也可以参考使用,但他不喜欢大量地抄写,在笔记本上大量地抄、记录。主要还是要“思”。他说读书呢,“最不应放过不懂或者难解处”,你没读懂,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最不应把它放过去,“盖书中精义”,书里面最精要的地方,书里的要义,“每每在斯”,常常就在这个地方,就在你没读懂,很难理解的那个地方。“故当反复思索,力求其解”,所以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难解的地方,要反复思索,以便达到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我当时也问张先生,我说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好像比较弱,严谨、缜密的推理能力比较弱,张先生说,“思维能力也是锻炼的结果,不可一蹴而就”,经过锻炼是可以提高的。这是我当时和张先生谈话的记录,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思”。做学问首先要读书,但是重要的在于要“思”。做学问,要学,又要思。中国古人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学、问、思、辨、行。中国人讲知行合一,这几句话说的是知行合一。“学、问、思、辨”,这属于“知”的范畴,“行”是实践的范畴。我们这里讲做学问,主要是就“学、问、思、辨”四者,亦即就这个“知”的范畴来讲的,我想可以将其简括为“学”和“思”。“博学之”是“学”,“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思”。审问,提问题,那也是一种“思”,“慎思之”,当然是“思”,“明辨之”,就是对于所读的书,所提的问题要仔细考虑,仔细地把它分析辨别清楚,这些都是一种思的功夫。孔老夫子讲,“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你光读书,光去看而不思考,那就会越看越糊涂,陷入一种迷惘的状态;反之“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去思,光自己在那里想,而不去学习,不去读书,那是白费心思,妄然无益的。所以“学”和“思”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就从“学”和“思”这两方面去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想法。这个“学”的方面我想是这样的,刚才我讲了,中国古人说“博学之”,当然就是讲书要读得多喽,张先生说“名著要读五十本以上”,那也不少了,当然还可以更多,“博学之”嘛,当然也有人主张只读一本书。大家知道五四运动的时候有一个“打倒孔家店”的健将,叫吴虞的,他说英国人讲“能使人善且智者,不在多读书也,在精读一本书尔”。能使你善而且智,不在于多读书,而在于精读一本书。拉丁语曰:可畏者,精读一书之人也。就是说能够精读一本书的人,是很让人敬畏的,这也算是一种见解吧。但是章太炎不赞成这个说法,章太炎讲,“夫不读书以为学,学不可久也”,你去做学问,不多读书,那你这个学问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我觉得呢,我们古人讲的“博学之”还是应当作为我们做学问的一个座右铭。就学哲学来说,当然中外哲学的书都要读。西方哲学的书也很多。现在有一些年轻的同志在努力地读一些西方哲学的名著,像你们现在读黑格尔的《小逻辑》、《精神现象学》,这些我觉得都很好。就是要读名著而且要多读,要选他若干本,一部一部地读下来。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学习西方哲学史、从古代到现代,洪谦先生就指定我读了若干名著,而且读每一本书的时候都要写读书报告,写了好多读书报告,而且每一篇报告都要交给老师看,相当于一次习作。张岱年先生说读书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记笔记,但是我自己还是喜欢记笔记,记卡片也记笔记。写读书报告以及后来写文章就是利用这些笔记和卡片积累的资料写出来的。这样子呢,就给我打下一个很好的、很扎实的基础。一本一本地下来,从古希腊这样一本一本地下来,读了若干书。这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吧,《读书》杂志上有这么一个讨论,有人提出“读书无禁区”。有人批评这个观点,说,那照你们这么说的话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书都可以读了么?当然这是一种误解或曲解。这里所说的“读书无禁区”不是这个意思。“无禁区”他是有所指的,因为过去在那个左的政治路线下,好多书就成为禁书。上世纪50年代,我入学北大,到图书馆去,很多书就是禁书,借不出来的。胡适的书那个时候你是不能看的,张东荪的书你是不能看的,好多好多书都特别标出来,在那个卡片上,是不能借阅的。实际上就是把你的知识给限定了,你就光知道你念的那几本书,其他的你都不知道,这怎么行呢?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没有止境的,也是没有限度的。所以你读书呢,也是不应当有限制的。有些时候是过去左的路线,它限定你,说有哪些哪些书是不能读的。但有的时候呢,可以说是“自限”,人们往往出于门户之见、学派之争,抱着某种狭隘的观念,对别家别派的东西大加排斥。例如“维也纳学派”就很极端,是完全排斥形而上学的。所以他们对于像海德格尔这样一些所谓“非理性主义”者的哲学是很厌恶的,认为是无意义的,是nonsense,胡说。所以对他们的东西是不看不读的。这就非常狭隘了。所以有的是呢,在政治上不允许你读,有的是呢,在学术上一种偏执的见解,排斥其他,只有本家本派的书才读,其他各家各派的书是不看的,这个不行。我是搞分析哲学研究的,但是我没有那么偏执。像海德格尔的东西我还是读的,当然海德格尔我不喜欢,那是另外一回事。你对这家的哲学可以不喜欢,但你不可以不读,不可以不了解。所以读书啊,我觉得中国人讲的“博学之”这句话,还是很好的。所以要多读书,我们要多读,广泛地阅读。过去讲大学问家“于学无所不窥”,这种精神是很好的,当然也很困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读那么太多的书也是很困难的。但是呢,眼界总要开阔一些,书还是要多读,首先是要精读许多名著,从哲学来说,哲学史上那些有代表性的,那些大家,他们的名著要读。当然这里面就有很多困难了。特别是西方的东西么,有很多也没有翻译过来,那么翻译过来的,你也只能从中文、从译文来看。这个翻过来的译本和原著也还是有差异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你总还是要利用这些现成的书籍来读、来研究。所以关于读书这个问题,我是赞成“博学之”的。下面谈谈“思”的方面。我想了几点来说说。一个就是,学哲学、搞哲学,就是要“玄思”。我提倡“玄思”。我觉得搞哲学就是要“玄思”,也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讲的“深湛之思”。为什么要做“玄思”呢?因为哲学这个东西,它不同于科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维特根斯坦讲过一句话,说哲学不是高于科学,不是低于科学,也不是和科学平肩并列的一门学问,它不同于科学,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它需要一种异于科学的思维,我想可以说它是超越于一般的科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的。哲学这个词在西方,古希腊,它的原词叫做“ φιλοσοφια ”,意即“爱智”,大家都熟悉。这个爱智的智是智慧,就不是一般的理智或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讲,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博学的人不等于就是有智慧的人,当然有智慧的人应当是博学的,“应当熟悉很多的事物”。中国的老子也有一句话,叫做“博者不智,智者不博”。这就把“智慧”与“博学”对立起来了,智慧么就不要博学,是完全超越博学的,不要各个方面的知识,这种“智”就跑到神秘主义去了,那当然不对的。我们说智慧或玄思不等于博学,是说它所要把握的是超乎一般生活和科学的那个领域的东西。哲学所追求的是整个的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那就不是哪一门具体的科学它所能探讨的、所能研究的。物理学它研究分子的运动,化学研究元素的化分,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生命运动等等。它研究某一个具体的部分,但是它不研究那个究竟至极的东西。物理学化学等等各门具体科学都研究这个世界的各个方面的事物,但是哲学它要追问: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要追究那个究竟至极的东西。从古以来,哲学家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命题就是——万物是水。万物是水,就是在追求那个万物的本原。希腊文叫arche,英文翻译成principle,一般我们翻译成本原或始基。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各种各样的事物,那世界的根本是什么东西呢?它那个本原是什么东西呢?泰勒士,西方第一个哲学家,说万物是水,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水构成的,归根结底都是水,一切万物都是水的现象,都来自于水,水是本原。那这就不是普通的科学可以回答的了,它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命题,而是一个哲学的命题。他回答的是一个究竟至极的问题,提出一个究竟至极的一个概念。当然有的哲学家说万物是火,万物是气,等等等等,那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但他们提出的命题都不是科学命题,而是哲学命题。因为他们追到万物的本原上去了。所以哲学的思维是一种对究竟至极的追求。大家不是常讲什么“终极关怀”嘛,这就是对究竟至极的一种追求。当然宗教有它的究竟至极,它有上帝,一切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就西方哲学而言,如恩格斯所说,哲学家讨论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亦即二者孰为第一性的问题,到了欧洲中世纪就成了这样一个问题了,就是世界本身是原来就有的、永恒的无限的,还是被创造的,被神或者一种什么精神创造出来的。这样究竟至极地追问,就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我就说它是一种玄思。这个“玄”的意思就是一种超越。超越了一般科学,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一种追求、一种探究、一种研究。熊十力先生写给张中行的一幅横幅讲,“每日要读古今大著若干页”,要“寻玩义理,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熊先生是大哲学家,他讲的这个“实悟”,我觉得就是指的这样一种“玄思”,就是对事物的究竟至极的根本道理的一种追求、一种探求。我们研究哲学、搞哲学,就要有这样一种“玄思”,这样一种“深湛之思”。我刚才讲我不喜欢海德格尔,但是我还读他的书。我觉得海德格尔有一句话还是讲得很好的,他就讲,这个哲学问题啊,就是“对于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发问”。那我觉得这个就是“玄思”,它和科学不同,科学就是研究这个具体的各个领域的事物,讨论它的因果啊,规律啊。但是哲学它追问的是超乎这个日常事物和科学的,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的东西,就是那个究竟至极的东西。追求这个究竟至极的解答,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发问”。我刚才举了那么多例子,像宇宙,宇宙的究竟至极的东西,宇宙是本来就有的还是上帝创造的?知识的问题也是如此,我们有各个方面的知识,有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生物学的知识、生理学的知识、社会学的知识,各个方面。各个具体的领域的知识。但是“知识”是什么,哲学不是讨论这门社会学的知识是什么什么,化学的知识是什么什么,哲学是讨论,知识本身是什么。这就是一个究竟至极的追问了,你讲知识么,讲这个知识那个知识,可是知识究竟是什么呢?知识本身是什么?那么哲学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它回答知识是什么,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知识的根本、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识是怎么来的。心理学上讨论感觉、知觉、思维等等意识形式,但心理学并没有回答你知识究竟是怎么来的、知识的来源是什么,它的源泉是什么,并没有做这个回答,而哲学家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在这个问题上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也有一些争论,但那些都是对知识的一些究竟至极的追问和讨论。道德也是如此,我们有各种道德行为、道德观念、道德范畴等等,哲学不是讨论哪一个具体的道德问题、道德规范如何如何,而是讨论“道德是什么”,道德讲善恶,善恶是什么。我们平常生活里知道,这个事物是善的,那个事物是恶的等等等等,但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它就触及到这个究竟至极的问题上去了。所以哲学就是这个究竟至极的追问和思考,我就把这个叫做一种“玄思”。文革前我和朱德生老师等五个年轻的同志在一起学习研究写文章,用了一个集体笔名就叫做“伍思玄”(因为有五个人嘛)。我们就觉得搞哲学啊就是要“思玄”,要“玄思”。这个中国宋儒有许多话我觉得讲得很深刻。比如说程颐,二程嘛,他就讲“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也就是得来也会容易失掉的,“造于道”,他这个“道”就是对于究竟至极的东西的追求。中国人讲“道”,就是那个究竟至极的“理”,那就是一种哲学的追求,就是一种哲学的“深思”或“玄思”。 关于思,我要说的第二点就是“审问”之为思。“审问之”嘛就是提问题啊,就是思考和提问题,这当然也是“思”,我把它都放在这个“思”的范畴,都是“思”。思嘛,就要提问题,提问题嘛当然也要思。提问题非常重要,那也就是要提出疑问,要有疑问,或者说怀疑。这个怀疑啊,过去人们常常把它从一个消极的方面去理解,你对一个东西怀疑就是说你对它缺乏知识嘛,或者是对它无知嘛,所以就从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方面去理解它。实际上这个“疑”啊,是提问。有怀疑,这是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怀疑就没有知识。求知疑为先,你要求知识就首先得有“疑”。对一个事物有所疑。你读一本书,有所疑,你才能进一步去理解它,进一步去研究,深入地探讨,从而达到对它的理解领悟,所以这个“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宋儒在这个方面也说过许多话,对这个“疑”在为学里的重要性有许多话讲得很好。像张载就讲,学习研究必须善疑,会疑、会提问题。善疑,他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本来这是个问题,应该对它提出疑问,可是你提不出来,你不提出来,那么这就不成学问,就等于没学。“学则是疑”,学就是疑。你要做学问,就得善于提问题,就得有所疑。你读一本书,那一段话,那一个字,有所疑。你碰到一个事物,你对那个事物有所疑,你要求得其解。“学则是疑”,“不知疑者,只是不使实作”,就是没真正下功夫。“既实做,则需有疑”,你只要是真正地在那里下功夫做学问了,那就必然有疑,必然会提问。而且他讲了,“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你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你能够提出问题来,你能够发现问题,有所疑问,那就是进步了。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你开始读的时候,还提不出什么问题,而后渐渐有疑,然后你慢慢地就发现疑问了,就提出问题来了,然后“节节是疑”,你到处都需要去探讨。“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你一步一步的去提出问题,然后深入探讨,疑就得到了解决,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这样才算得上学,真正是“学”。张载把这个“疑”看得这么样的重要。就因为疑在做学问上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夫。朱熹呢也还有一段话,“学者读书,须于无味处当致思焉”,在你感到没什么味道或者问题的地方,在这种地方你要特别去思考,“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等到你发现了到处都是问题,到处都有疑问,到了这个时候啊,真是寝食俱废,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那才能有大进步。他把这种疑,这种思索,比喻起来就像打仗、一场战斗,要“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才能够算真正得到胜利,“为学之要,亦是如此”,做学问也是这样的,要善疑、有疑,能够提出问题,“审问之”,这样才能够前进。实际上从整个的人类知识发展来讲,怀疑是知识进步的一个动力。特别是在一个新时代方兴的时候,新的思想、新的学术方兴的时候,它首先是疑,就是对传统的、旧的东西的一种疑。你像西方,从近代来讲,笛卡尔提出普遍怀疑,培根提出“四偶像说”,就是过去的那种传统的、所谓的“偶像”束缚了人的思想,要怀疑和批判它。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像狄德罗他们就提出,“怀疑论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你怎么求得真理,首先要有所怀疑。你没有怀疑怎么去求得真理呢?所以怀疑呢,是走向真理的一个步骤,一个阶梯。笛卡尔讲的普遍怀疑,他叫做方法论的怀疑,它是一种方法,它不是一种目的,怀疑本身不是目的。在学问上怀疑是一种手段。通过怀疑而达到对真理的一种把握,所以说怀疑,在人类知识进步的道路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我觉得我们过去研究西方哲学史,在对于这个怀疑论的问题上有些简单化了,对怀疑的正面的、积极的意义讲得比较少。我们讲做学问,讲“思”,这里面就包括了怀疑,就是要有怀疑精神。有这种怀疑精神呢,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关于思我要讲的第三点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立”二字是伟大的字眼,真正做出大学问来就必须要有一种独立的精神,不能总是跟着前人或者他人的脚步走。韩愈《劝学解》里面有一句话叫: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个“随”,有的人把它解释为“随便”,就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吊儿郎当不好好学。这个解释不确。这里“业精于勤”,“勤”和“嬉”是相对的,“嬉”就是整天玩不好好去做,那么“思”和“随”二者,与“思”相对的不应该是“随便”,它的对立面不是“随便”,那么应该是什么呢?是指那种随声附和,不是自己独立的思考,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转,是随声附和的“随”,俯仰随人的“随”。韩愈提倡的是思而不随,也就是说不能缺乏独立思考,要有一种独立的精神。这个独立思考的精神啊,它常常和上面讲的“疑”结合在一起,就是总是有所疑,总是提出问题,这才能显示出你思维的独立性来。你没有疑,提不出问题来,那么也只有跟着别人走了。所以这种独立呢,从哲学史上来讲,有独立精神的人总是不为旧规所缚,能独辟蹊径,甚至“离经叛道”。他不是按照正统的、传统的东西去接着说接着讲,而是提出创新的东西。大思想家恐怕都是如此,你看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对柏拉图的否定,当然他也有继承的一面啦,但是有很多是否定。例如他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形而上学》这本书里对所谓“第三个人”的批判,就是对这种理论的一种批判,批判得很深刻。传说有一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叫“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不能牺牲真理而屈从他人,那怕是“吾师”,这就是一种独立不依的精神。所以这个独立精神就是一种批判的精神。说到批判,人们难免回忆起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批判”,那实在是太可怕了,那是打倒一切、否定一切。但是批判的精神是要有的,刚才讲要有怀疑精神、独立精神,那就是含有一种批判精神。只有批判才能提出一些新的东西。所以这个“独立”二字是非常伟大的字眼。就马克思主义来讲,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本身当然是一种独立的创造,它对传统的东西批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一直在批判的,它不光批判别人,而且还有自我批判,也应当有自我批判。列宁就不完全赞同马克思的,毛泽东也不完全赞同列宁斯大林的,邓小平彻底否定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他们都不是简单地跟着前人走、完全照着前人说的去做。过去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受到苏联的影响,就是不能有独立思考,不能对经典有任何的怀疑,甚至不可以随便提出问题。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们当时读《联共党史简明教程》,那门课开的叫“马列主义基础”,读的就是苏联的《联共党史简明教程》那本书。20年代苏联批判托洛茨基,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闹翻了,说托洛茨基主张“剪刀差”,就是工农的差距很大,破坏工农联盟。那个时候同学就提出问题了:托洛茨基到底怎么讲、他自己的话到底是什么?当时我们的辅导老师就讲,《联共党史》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说托洛茨基是错误的,至于他本人怎么讲的,你对他有那么大兴趣吗?这个老师是跟苏联专家学的,她说她在学习的时候也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苏联专家就批评他们,说你们的立场站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要对托洛茨基的讲法那么有兴趣呢?总之不许提问题。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班上还有一个同学提出问题,说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后,当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出现了一批新富农,对于这些新富农,斯大林的政策是把他们统统剥夺了,全部驱逐到西伯利亚,这个同学就提问,这些新富农被驱逐了以后情况如何呢?这种政策的结果如何呢?因为当时中国,毛主席不是采取这样的政策,那么苏联采取这样的政策以后怎么样了。结果遭到老师的批评说“为什么你对那些新富农的命运和处境就这么关心呢?这是一个立场问题!”书本上怎么说的,斯大林怎么说的,老师怎么教的,就照那个讨论就行了,不可以提出疑问。那时候就是这样的,可能你们现在听起来很惊讶,但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我为什么要特别讲,我们这个“思”,我们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要有独立精神。这也是对整个当时极左路线下的“学风”的一个批判和否定。事实上呢,真正书念得好的,学问做得好的,都是有独立精神的,批判精神的。英国哲学家,大家知道,罗素和穆尔,是现代分析哲学的两位大师,大家也知道维特根斯坦,当然也是分析哲学的一位大师。维特根斯坦是他们的学生,在剑桥都听过他们俩的课。罗素是很欣赏维特根斯坦的,维特根斯坦给他提的很多问题他也都很重视,也为此修改了很多他自己的观点。但是他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能力究竟如何,开头还是不能判定。他有一次就问穆尔,说,你觉得这个维特根斯坦怎么样?能力如何?穆尔就回答说,在所有听我的课的人中间,唯有维特根斯坦对我的课表示疑惑,对我讲的东西他有疑问,提出问题。他不完全跟着我讲的走,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好。穆尔认为能够提出疑问,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所以我觉得这对我们也是很大的启发,就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独立的精神。最后我讲一下学风的问题。上面讲的那些,思啊,学啊,当然都涉及学风,但是我还要专门再说一下学风的问题。学风这些年来好像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中国的学术界,应当说还是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比较严谨的学风。像我们北大老一辈的学者严谨求实的学风还是很好的。但是这些年来,出现了一些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不是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而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抄袭剽窃,这是很恶劣的一种学术的败行。这不仅仅是我们学校里有,整个学术界好像也所在多有,简直成为一种公害了,真如陶渊明所说:“真风先逝,大伪斯兴”。过去,文化大革命以前,若是某某人抄了人家的东西,一被揭露出来马上斯文扫地,在学术界可以说就完了。现在好像抄了也就抄了,有的还大摇大摆地,甚至照样升教授、升博导。这是很可悲的一个现象。我认为,学风可说是学术的生命线。而且这个学风的问题啊,我认为,所以学风也是一种为人的一个方面,是人品的一部分,可以从一个人的学风看其为人。苏东坡就讲,“凡学术之邪正,视其为人”,你怎么做学问,怎么为学,可以看出你人品如何。陆游也提出“以文知人”,认为“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复决矣,不可复隐矣”。学术是一件高尚的事业,也是一种艰苦的工作。学问一定要是自己用踏实艰苦的劳动做出来的。抄袭剽窃是不劳而获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和惩处。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篇》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礼记》里面也有两句话叫做“勿剿说,勿雷同”,“勿剿说”就是不要抄袭,“勿雷同”就是不要跟着别人说,虽然不是去抄,但是随声附和跟着别人去说也不行。这是两千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讲的话。所以我讲一个好的学风、优良的学风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应当很好地去继承和发扬。当然这个话不是说说就行的,需要我们下苦功夫把这个学风治好。不管是在学校也好,在学术界也好,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那么希望诸位在这方面要做得好,一起来把好学风。我讲这个也是寄予一点希望。
如果有人问我在我得了绝症的时候我想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读书!” 是的,我很爱读书。 我从小就爱看书。小的时候,我喜欢童话,喜欢童话里那浪漫的爱情;喜欢童话里那赋有正义感的玫瑰花精;喜欢童话里那美丽善良的的白雪公主;喜欢童话里那高大帅气的白马王子;更喜欢童话的粉色梦幻…… 是的,我很爱书。 开始上小学的第一天,妈妈送给我的开学礼物是一本厚厚的作文书,我不敢接,妈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只好胆怯地接过那本厚厚的作文书。 从那时起,我意识到:我长大了,不能再沉迷于童话中的梦幻世界,我要开始看那有着密密麻麻的字的作文、百科书了。 翻开妈妈送我的那本厚厚作文书,我很快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里面也有童话故事,不过少了几分童年的稚气。里面的抒情篇、描景篇、写人篇和记事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抒情篇让人感动;描景篇让人身临其境;写人篇让人觉得那个人好像就在自己身旁;而记事篇悲伤的让人感到悲伤,快乐的让人感到快乐…… 每当别人问我为什么这么爱读书的时候,我会说:“书对人有益,我的生命已经和书溶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了! 是的,我很爱书。 印象中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动物园看动物。在路上时,我看见一个书店,里面挤满了人,我一下子把要和妈妈去动物园看动物的事抛在了脑后,挤进书店抽出一本书坐在书店的地上如痴如醉地看起书来了。 过了很久,我的头发被人拉了一下,我疼得一跃而起,往后一看,竟然是妈妈!我对妈妈说,“干嘛拉我的头发嘛!人家还没看够呢!” “还没看够?不是说好去动物园看动物的吗?怎么坐在这里看书了?我还以为是我走得太快了你跟不上呢!原来你在这儿看书啊!真是吓死我了!”妈妈撅起嘴巴说,“好啦,别看啦,去动物园吧!”说完拉起我就走。 “等一下,我要买下这本书!” 到了动物园,我觉得动物园里怪没意思的,书瘾又犯了,背着妈妈悄悄的跑到动物园门口,坐在门槛上又看起书来了! 又是妈妈拔了一下我的头发,我才从“书海”里醒来!“你看看你,又看书,里面的杂技你都没看到,多可惜啊!”妈妈又开始唠叨了…… 是的,我很爱读书。 书,是一朵刚刚盛开的花朵,有着甘甜的知识花蜜。 书,是一个好导游,带领我们走进知识的世界。 书,是一艘小船,承载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湾。 我爱书
如果有人问我在我得了绝症的时候我想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读书!” 是的,我很爱读书。 我从小就爱看书。小的时候,我喜欢童话,喜欢童话里那浪漫的爱情;喜欢童话里那赋有正义感的玫瑰花精;喜欢童话里那美丽善良的的白雪公主;喜欢童话里那高大帅气的白马王子;更喜欢童话的粉色梦幻…… 是的,我很爱书。 开始上小学的第一天,妈妈送给我的开学礼物是一本厚厚的作文书,我不敢接,妈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只好胆怯地接过那本厚厚的作文书。 从那时起,我意识到:我长大了,不能再沉迷于童话中的梦幻世界,我要开始看那有着密密麻麻的字的作文、百科书了。 翻开妈妈送我的那本厚厚作文书,我很快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里面也有童话故事,不过少了几分童年的稚气。里面的抒情篇、描景篇、写人篇和记事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抒情篇让人感动;描景篇让人身临其境;写人篇让人觉得那个人好像就在自己身旁;而记事篇悲伤的让人感到悲伤,快乐的让人感到快乐…… 每当别人问我为什么这么爱读书的时候,我会说:“书对人有益,我的生命已经和书溶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了! 是的,我很爱书。 印象中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动物园看动物。 过了很久,我的头发被人拉了一下,我疼得一跃而起,往后一看,竟然是妈妈!我对妈妈说,“干嘛拉我的头发嘛!人家还没看够呢!” “还没看够?不是说好去动物园看动物的吗?怎么坐在这里看书了?我还以为是我走得太快了你跟不上呢!原来你在这儿看书啊!真是吓死我了!”妈妈撅起嘴巴说,“好啦,别看啦,去动物园吧!”说完拉起我就走。 “等一下,我要买下这本书!” 到了动物园,我觉得动物园里怪没意思的,书瘾又犯了,背着妈妈悄悄的跑到动物园门口,坐在门槛上又看起书来了! 又是妈妈拔了一下我的头发,我才从“书海”里醒来!“你看看你,又看书,里面的杂技你都没看到,多可惜啊!”妈妈又开始唠叨了…… 是的,我很爱读书。 书,是一朵刚刚盛开的花朵,有着甘甜的知识花蜜。 书,是一个好导游,带领我们走进知识的世界。 书,是一艘小船,承载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湾。 我爱书
如果有人问我在我得了绝症的时候我想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读书!” 是的,我很爱读书。 我从小就爱看书。小的时候,我喜欢童话,喜欢童话里那浪漫的爱情;喜欢童话里那赋有正义感的玫瑰花精;喜欢童话里那美丽善良的的白雪公主;喜欢童话里那高大帅气的白马王子;更喜欢童话的粉色梦幻…… 是的,我很爱书。 开始上小学的第一天,妈妈送给我的开学礼物是一本厚厚的作文书,我不敢接,妈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只好胆怯地接过那本厚厚的作文书。 从那时起,我意识到:我长大了,不能再沉迷于童话中的梦幻世界,我要开始看那有着密密麻麻的字的作文、百科书了。 翻开妈妈送我的那本厚厚作文书,我很快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里面也有童话故事,不过少了几分童年的稚气。里面的抒情篇、描景篇、写人篇和记事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抒情篇让人感动;描景篇让人身临其境;写人篇让人觉得那个人好像就在自己身旁;而记事篇悲伤的让人感到悲伤,快乐的让人感到快乐…… 每当别人问我为什么这么爱读书的时候,我会说:“书对人有益,我的生命已经和书溶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了! 是的,我很爱书。 印象中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动物园看动物。在路上时,我看见一个书店,里面挤满了人,我一下子把要和妈妈去动物园看动物的事抛在了脑后,挤进书店抽出一本书坐在书店的地上如痴如醉地看起书来了。 过了很久,我的头发被人拉了一下,我疼得一跃而起,往后一看,竟然是妈妈!我对妈妈说,“干嘛拉我的头发嘛!人家还没看够呢!” “还没看够?不是说好去动物园看动物的吗?怎么坐在这里看书了?我还以为是我走得太快了你跟不上呢!原来你在这儿看书啊!真是吓死我了!”妈妈撅起嘴巴说,“好啦,别看啦,去动物园吧!”说完拉起我就走。 “等一下,我要买下这本书!” 到了动物园,我觉得动物园里怪没意思的,书瘾又犯了,背着妈妈悄悄的跑到动物园门口,坐在门槛上又看起书来了! 又是妈妈拔了一下我的头发,我才从“书海”里醒来!“你看看你,又看书,里面的杂技你都没看到,多可惜啊!”妈妈又开始唠叨了…… 是的,我很爱读书。 书,是一朵刚刚盛开的花朵,有着甘甜的知识花蜜。
(不要提意见让我写字数要够哦)还有不能有人名的
我,喜欢书,它可以给你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觉感受器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