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重生小说,大概讲男主角回到北京70年代末幼儿的时候,主角是一个北京胡同串子子,名字不记得了,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评价
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一本古代重生小说,男主角叫云锦的小说名字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一本古代重生小说,男主角叫云锦的小说名字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亲。最后云锦和凤红鸾在一起,女主叫凤红鸾男主是云锦等妾本惊华,满意的话请采纳 如果你要这本书的话
你说的这个小说好像就叫做云中野鹤,很不错的哈,亲。
妾本惊华,女主好像叫凤红鸾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重生小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化产业形成“新十强” 北京广东浙江列前三位
&值班斑竹:
  开坛时间:8:00-22:00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本帖位置:
标题:文化产业形成“新十强” 北京广东浙江列前三位
07-30 20:48 发表 
文化产业形成“新十强” 北京广东浙江列前三位
  今天上午,《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交大举行。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新十强”,依次为: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湖南、福建、辽宁。
  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文化发展指数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新十强”,三大梯队格局出现分化重组态势,省区市文化产业竞争明显增强,东部地区稳定占据文化产业发展十强,东、中部地区仍然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区。年间排名前十的地区相对稳定,其中八个省市区连续三年占据全国十强的地位。它们分别是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湖南、和广东,均所属中国东部区域,并涵盖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这与我国经济增长极基本保持一致,经济增长速度与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内在的对应性关联。与之相对,也有八个地区居于全国的后十名,它们分别是:内蒙古、广西、海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这八个地区除海南省外,均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吻合。
  对比年间相比各自前一年的排名变化,会发现:总体上,进步地区略多于退步地区,且这些地区间并无明显的地域差别。其中,连续两年进步的地区有3个地区,连续退步的地区有4个,“进三退四”。这里称之为“转型调整”地区。同时,从地域上看,进步特征地区(黑龙江、浙江、青海)和退步特征地区(山西、上海、宁夏、河南)分别代表中、东和西部地区,及文化产业发展的传统、现代和新兴三个阶段;这也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好坏虽然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影响,但并不必然受到地域环境的局限,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状态,均可在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特色。
  东、中、西部地区均出现明显的分化与竞争,青海、黑龙江、天津增速显著,名次不断靠前,而上海跌出第一梯队有些出乎意料。“进三退四”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化产业新竞争格局的出现引人关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第101条回复:
08-01 16:41 发表 
南有安阳 北有燕都——北京历史文物志
  2010年12月的一个周末,天高云淡,我们驱车过杜家坎,穿良乡,越窦店,往西一拐进入房山区琉璃河镇,在当地文联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菜窑里挖出一座古都
  燕山脚下,琉璃河畔。
  1963年的一天,黄土坡村村民施友在自家的园子里挖菜窑,突然铁锨碰着了硬东西,手上有些麻感。噫,啥宝贝?他继续挖,挖出来一个绿不溜儿秋、锈绩斑斑的家伙,还长着三条腿……
  施友一共挖出两件宝,一个鼎,一个爵,轰动了全村,引来了考古学家的权威鉴定: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黄土坡村到董家林村一带变成了考古发掘现场,先后挖出古墓3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出土各种青铜器上千件——3000年前的燕都,就这样走出了历史的尘封。燕都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分居住址、古城址和墓葬区三部分。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之后于北燕。”(《史记·燕召王世家》)。可古燕都在哪里,却无记载,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现在,从一个菜窑,揭开了这个秘密。
  南有安阳 北有燕都
  燕都遗址博物馆很气派,占地28亩,楼阁式建筑,建在遗址古城东墙外的墓葬区。展厅里有墓葬车马坑厅、青铜礼器厅、青铜酒器兵器厅、陶器玉器漆器厅等等。最有看头的就是两处墓葬,两处车马坑。玻璃罩下,坑里的白骨架、青铜器,漆器、陶器等近在眼前,一下把时间缩短了千年。从陪葬物品的多少和精美程度可以判断墓主人的等级,从铜器物的铭文上能够考证出墓主的身份、年代。墓坑里除墓主外,还有殉葬的人和狗,典型的奴隶社会,没有比这更生动、更直接的历史教材了。
  展厅的文物很多,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这还是被多次盗墓后幸存的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青铜器堇鼎和伯矩鬲。堇鼎高62厘米,重41.5公斤,是北京地区目前发现和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伯矩鬲是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作,器身各部均以牛头纹做装饰,造型别致,精巧华丽,纹饰生动,在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上水平都相当高,称得上是青铜器中的珍品。伯矩鬲上也有铭文记事。这两宝的铭文反映出燕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与史载相符,“铁证如山”!
  出土的文物还揭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秘密:燕都建立200年后,为了躲避琉璃河夏季洪水泛滥,也为了向北拓展,燕国吞并了北边的蓟国,于是迁都到蓟城,也就是今天广安门一带,从此古燕都和八代燕侯就销声匿迹了。河南安阳,甲骨文的出土,让中华民族找到了五千年文明之源。燕都遗址的发现,让北京人找到了三千年前的家园——“北京之源”。
  连接历史长河的琉璃河
  出了遗址博物馆,我们一行人来到附近的琉璃河。
  站在河北岸,眼前一座大石桥横跨南北,依然雄姿英发。
  琉璃河又名刘李河,古称圣水。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东通燕、齐,南极吴楚”。咸阳至蓟,道经涿郡、琉璃河。琉璃桥是必经之道,早先的桥应该是木质结构的,不知被洪水冲垮多少次。直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九月才修成石桥。石桥全长165.5米,宽10.3米,高8余米,共11孔,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而成,桥上建有实心栏板和望柱。虽不能说根基永固,但从此抗洪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公元1279年,文天祥被俘后途经雪后的琉璃河,虽历经悲苦,却不失大家风范,吟道:“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踪。”那时还是小木桥,待到人民解放战争高奏凯歌、党中央从西柏坡搬迁北京时,车轮滚滚,经过的则是大石桥了。大石桥如今已退休,与卢沟桥一起成为北京名胜古迹,与它平行的是一座钢筋水泥高架桥,桥上是宽阔的高速公路。
  来到大石桥上,扶栏放眼一望,河堤伟岸,绿树成行。河中野鸭游戏,芦苇摇曳。宋朝文学家范成大描绘过琉璃河:“水极清讹,茂林环之,尤多鸳鸯,千百成群。”可以想见,这一带曾经多么水草丰沛,人畜兴旺。琉璃河一带,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属暖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依山傍水,龙盘虎踞,形势甲天下,先人们选择这片沃土繁衍生息,建立家园,开疆拓土,多么富有战略眼光!
  琉璃河,连接滚滚北来的大石河,转身向东流,汇入奔腾的拒马河,也连接了历史的长河。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02条回复:
08-01 16:44 发表 
蒋介石与张学良首次北京会晤的台前幕后
  张学良忽然进关,阎锡山“抱病”看望,蒋介石突然夜访,这一切都发生在北京饭店。可是谁知道这一切的幕后?
  1929年7月的一天,北京饭店忽然得到通知,说是张学良进关,要住北京饭店。因为张学良在北京时是北京饭店的常客,北京饭店的人很熟悉他。北京饭店熟悉张学良,而张学良也熟悉北京饭店。几乎是从北京饭店的大楼刚刚落成伊始,张学良就经常光临。
  自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治理东北的重担落到了张学良的肩上后,张学良就再也没有机会到北京饭店来了。1928年底,张学良为了中国统一大计毅然决定“易帜”,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许多人都说,这个行动说明张学良是真心的爱国者,绝非那种只知抢地盘,抓枪杆的旧军阀。现在,张学良又要来了,虽说时间很紧,但北京饭店的员工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地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122房被打扫得窗明几净,厨房准备了张学良爱吃的菜肴,舞厅的乐队准备了张学良喜爱的曲子。北京饭店在恭候着张学良的到来。
  张学良为什么要到北京来,当时北京饭店的员工和普通平民百姓一样并不清楚。不过,大家都猜测,蒋介石和宋美龄先于6月25日到达了北京,住在西山。接着阎锡山也到了北京。张学良这次又到北京来,很可能和他们有关。  
  张学良此次到北京,可谓声势浩大,随行人员有王树常、邢士廉、荣臻、于学忠等人。随专列而行的卫队有1100多人,另有张学曾带领的1000多人的卫队先行开路。不过这些人都另有安排,不然,即使北京饭店“爆满”,也容纳不下。
  7月7日晚五时许,张学良的专列徐徐进入车站,受到北京各方面代表的盛情欢迎。张学良进京后对记者谈话时说,东北非常重要,他不能在北京久留,住个两三天就走。记者们都纷纷猜测,他到北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但是还来不及细问,张学良一行就驱车直向北京饭店驶去。
  张学良刚在北京饭店落脚,有一位客人忽然带了一批随员,到北京饭店来了,进了门就匆匆向张学良住的房间走去。在场的北京饭店员工一看,这不是阎锡山吗?阎锡山曾多次到北京饭店来,许多人都有印象。前些时候,阎锡山被蒋介石任命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京饭店的员工们也当作一件新鲜事,你传我,我传你地议论过。可是没多久,又听说他生病住院了,住院,总不能是小病。可是没有几天功夫,他怎么到北京饭店来了?大家觉得奇怪。
  那时候,大人物来店,大都事先通告一声,“某某人要在某时到饭店来”。一是为了让饭店有个准备,二来也是摆摆他的架子,北京人叫“摆谱”。可是阎锡山要来,饭店事前却一点儿也不知道。
  怪不得北京饭店的员工们惊奇,因为阎锡山6月30日到北平,7月2日就称病住院了。现在忽然出现在北京饭店,人们焉能不觉诧异?如果说阎锡山还有哪一点像病号,那就是他尚带忧虑之色、有些神情不定。这一行人进得饭店后,就急匆匆地向122房走去。这时,张学良已经在等候了。他的神情和阎锡山完全相反,他诚挚地握着阎锡山的手,笑逐颜开地欢迎着这位新上任不久的“海陆空军副总司令”。
在大人物会晤时,饭店的服务人员照规矩在上茶之后就退出了。张学良和阎锡山究竟谈了些什么,员工们并不清楚,但是阎锡山告别时却和来时相反,他面带喜色,笑呵呵地连连和送行的张学良道别。这下,北京饭店的员工更奇怪了。要说阎锡山是抱病来看望张学良的话,那么现在阎锡山一脸的喜悦,就更无法让人相信他是个病人了。
  到了满天星斗,有些喜欢早睡的客人已经入眠的时候,忽然又有一位客人由一批随从前呼后拥着,走进了北京饭店,他也是来访张学良的。这位客人穿戴朴素,一身便装,留着一行短须,可是他的随从却个个着笔挺的中山装,有的还戴着礼帽。大家一看,这不是蒋介石吗?
  “蒋介石怎么这时候来了?”北京饭店的员工更是感到意外。因为现在天色已晚,而大人物们一般是不在这个时候正式访客的。
  难怪北京饭店的员工们感到奇怪,因为这是蒋介石亲自策划的一场权力角逐,此中内幕当然是不能明说的。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蒋介石想把权力集于一身,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简单说,就是先削冯玉祥的势力,再裁阎锡山的兵力。为了打击冯玉祥,就要先拉拢阎锡山,蒋介石先许给了阎锡山一个“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头衔。而阎锡山也是老谋深算,他一方面心中窃喜,另一方面又装病住院,故意拿点儿架子。可是蒋介石更是工于心计,他脑袋瓜一转,就把张学良请到北京来,实际上是给阎锡山和冯玉祥看,告诉他们自己另有王牌。阎锡山一看张学良到北京,就明白蒋介石的意图了。因此,特意到北京饭店找张学良摸底,他在和张学良的谈话中,感到张学良只想建好东北,根本无心参与这场权力的角逐,心里有了底,甚至忘了自己还在装病,竟然露出了喜色。
  阎锡山抢先会见了张学良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西山别墅和宋美龄一起共进晚餐的蒋介石耳朵里,蒋介石立刻意识到阎锡山是想“先下手为强”,挖自己的墙脚,于是毫不犹豫,立刻下令,“驱车进城,直驶北京饭店”。这时已是晚间8点钟了。
  为蒋介石和张学良服务的北京饭店员工看到,当他们两个人见面时,都很高兴。这次在北京饭店的会晤,是张学良和蒋介石在历史上首次见面。
  当时张学良对蒋介石心仪已久,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蒋介石不仅是“中央政府”的“领袖”,还是“北伐的英雄”,是“孙先生事业的继承者”,而张学良对孙中山是非常敬佩的,孙中山曾赠之以“天下为公”的墨宝。在孙先生逝世之前,张学良亲自到孙先生的病榻前探视,孙先生对张学良和东北的青年讲了一番勉励的话,以及自己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张学良很感动。蒋介石不仅因为张学良在东北易帜有功,更因为当前的形势下,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对张学良也格外热情。
  在北京饭店宽畅豪华的大客厅中,灯光通明,蒋介石一边和张学良握手,一边用宁波官话,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表示欢迎的话。他特别注意到张学良穿了一身平常不大穿的中山装,这当然是张学良拥护当时的中央政府,维护中国统一的一种表示。这一切,蒋介石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一向板着的脸上,竟也微露出了笑意。他还特意与张学良并排坐在一起合影,蒋介石一生中照片不少,或者是长袍马褂、或者是戎装笔挺、或者是为表示秉承孙中山衣钵而穿的“中山装”。像在北京饭店和张学良这样亲同手足,着便装、并排而坐的照片却不多。
  这一晚,两个人密谈到夜间十点多,才意犹未尽地告别。第二天,两人又举行了正式会谈。
  7月10日,蒋介石先行离开北京,张学良和阎锡山在送走了蒋介石之后,也于当天晚上离开了北京。
  这次张学良和蒋介石会面后,中国又发生了许多变故,东北发生了中东路事件,东北军在和苏军的冲突中,损失惨重。对此,史家多有评点。有人说,这是蒋介石看到张学良在东北发展很快,为了扼制他的势力,故意挑动张学良干的。有的说,这是两人的不谋而合。不管哪种说法,从张学良和阎锡山、蒋介石的会见,以及孙中山下榻于北京饭店;蒋、冯、阎、李(李宗仁)谒陵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出,北京饭店这时已经成了中国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03条回复:
08-01 16:54 发表 
胡同深处的大堂花园——北京历史文物志
  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新鲜出炉。这些新挂牌的市级文保单位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古迹。新名单公布后,本版迅速约请北京地理迷去街巷深处寻找这些鲜为人知的古建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您一起穿越,看看这些古迹的前世今生
  魏家胡同里神秘的马辉堂花园
  魏家胡同在东四北大街的西侧,胡同不长,但是十分幽静,从胡同一直向西可以到达南剪子胡同。魏家胡同在明朝属仁寿坊,因胡同地处中城,为皇帝亲军金吾左卫驻地,因此胡同被称为卫胡同。清代,魏家胡同属正白旗。魏家胡同的称谓从“卫胡同”改为“魏家胡同”,相传是因为有一魏姓朝廷官员住在此地而得名。魏家胡同在历史上不是叱咤风云的胡同,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这条胡同因为胡同里的一座住宅而闻名遐迩,这座住宅就是魏家胡同18号的马辉堂花园。
  几乎占了整条街的马辉堂花园
  魏家胡同很好找,在通往东四北大街的路上有数条公交车都设有魏家胡同一站。我从魏家胡同的东口,走进了这条胡同。胡同虽然地处繁华的东四北大街,但是却出奇地安静。我沿着胡同的南侧一路向西,寻找魏家胡同18号。我最先遇到的是18号旁门,走进大门,里面是新盖的一排排小房,毫无花园的味道,我想估计不是这里,应该找到正门才是。我又沿着胡同的南侧向西走出了大约五六十米,在胡同的墙上,看到了熟悉的文保单位的白色标牌,上面写着“旧宅院”,标牌上面是门牌,赫然写着“18号”,原来这就是马辉堂花园了。
  走进18号,这个院子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大。据说当年马辉堂花园几乎占了整条魏家胡同,现在宅院衰落,但是还残存着当年的气势。马辉堂花园说是花园,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带花园的住宅。这座住宅建于1919年,当年占地约7000平方米。我在来马辉堂花园探访之前,查找过有关这座住宅的资料,据记载:“进大门即是花园,中间为住宅,东为戏楼。住宅由两个平行的四合院组成,院与院之间有转角走廊连接。花园中布置五组假山、水池。最大的一组假山上有一灰筒瓦歇山顶的大台球房,房西为一殿,供奉着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和财神。园中偏西处有一套三卷勾连搭的大房子,出后抱厦,此为马辉堂本人居室。园东南有一井亭。宅院最北头为一排26间平房,是下房和账房。”
  堪称京城首富的兴隆马家
  望着眼前如此“庞大”的建筑群,人们不禁产生疑问,马辉堂是何许人也?竟然拥有如此雄厚的财力。
  马辉堂是清末的营造家,其先祖马天禄在明代就参与了营造北京皇宫,到了清代其先辈马德亮兴建过承德避暑山庄。清代末年,马辉堂又参与修建过颐和园、天坛等工程,马家可谓营造世家。马家经营的木厂叫兴隆厂,专做皇家、官家木活,人称兴隆马家。明清两朝几乎所有的皇家园林宫阙里,都留下了兴隆马家施工的印迹。马家是京城的大富豪,当年京城的富豪排行榜里,兴隆马家名列其中。马家富到什么程度呢?据故宫退休瓦工、原兴隆木厂的老匠作邓久安回忆,当年兴隆木厂到户部拉银子的骡车队一眼望不到头,头车到了西四牌楼西侧的兴隆木厂,尾车还在户部。清户部就在现在的国家博物馆的位置,您想想这得拉多少银子呀。不仅如此,兴隆马家还是清政府的债主,光绪十一年,清政府要重修三海,但是在修建过程中,国库紧张,实在无法支付货款,只好请兴隆马家垫付三万多两的木料款,为此户部还专门打了欠条,这张皇家欠条上写着:“据呈请兴隆木厂商人马德春,请将十一年、十二年两年的筹垫实银三万两千二百九十四两六钱一分四厘,勿恳请照数赏罚。”清末,清政府内忧外困,这笔欠款,到清朝灭亡也没有兑现。
  据说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马辉堂关闭了兴隆木厂。马家在西扬威胡同开起了恒茂木厂,由马辉堂长子马增祺经营,下属一百多个分厂。从一线退下来的马辉堂就为自己营造了这座花园式建筑,颐养天年了。
  马辉堂花园这种出后抱厦的三卷勾连搭的大房子,在北京城仅此一处
  马辉堂在魏家胡同为自己精心修建的这座宅院,可以说凝聚了马辉堂毕生的心血。马辉堂花园以精巧而著称,厅堂用金砖墁地,墙壁磨砖对缝。整座住宅山石布局得当,花木扶疏,别有情趣。修建完成的马家花园在当时的富人豪宅中赫赫有名。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马辉堂花园随着历史变迁,也如洗尽铅华的美人,失去了风韵。
  马辉堂花园现在是某单位的宿舍,作了普通民居的住宅里处处是私搭乱建的小房。花园正中假山上的台球房,也被居民圈起来,作了住家,所以我只能在栅栏外远远地观看。即便如此,修建如大殿般有气势的台球房,在假山石的映衬下依然魅力无穷。马辉堂当年是京城有名的富豪,当时国人还不知台球是何物时,马辉堂就在自家的宅院中修建了台球房,可见其生活的奢华和品位。马辉堂花园中的亮点建筑就是院中偏西处出后抱厦的三卷勾连搭的大房子,这间房为马辉堂本人居室。据说这种出后抱厦的三卷勾连搭的大房子在北京城仅此一处,十分珍贵。而我先前看到的18号旁门,实际就是马辉堂花园东部的戏楼,这座戏楼前几年被拆除,盖起了现在的平房。
  在整座马辉堂花园中现在保存最好的要数院东的小四合院。走入简单的月亮门,一处幽静的小四合院呈现在眼前,站在院中一种疏朗大气的氛围包裹着我。院中房子墙上昔日的马灯钩还在。从这座小院后身穿过游廊可以来到另一个四合院中,一样的幽静,一样的疏朗大气。再往南去,又有一处建在山石上的房子,竹枝般的窗格,另是一番浪漫情趣。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04条回复:
08-01 16:54 发表 
吴佩孚、戴笠都曾在马辉堂花园居住过
  我在探访过程中,听院里的老居民说军阀吴佩孚、军统特务戴笠都曾在这座宅院居住过。但真是这样吗?从魏家胡同18号的马辉堂花园向正南而去,就是什锦花园19号,传说是马辉堂花园的正房和书房,是马辉堂迎客和会见政要的庭堂,有资料记载当年吴佩孚曾经居住在这里。1945年,什锦花园19号曾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住所,人称戴笠公馆。
  就目前的资料分析,如果说吴佩孚和戴笠住过马辉堂花园的话,应该不是住在魏家胡同18号。
  东公街里的顺天府大堂
  东公街在鼓楼东大街北侧,胡同北起分司厅胡同,南止鼓楼东大街,西与西公街相通,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明、清两代的顺天府署设在这条街内。民国初称东公街,民国三十六年因街位于京兆地方公署东侧而得名京兆东公街。1949年后称东公街。
  寻找东公街内的顺天府大堂
  在刚刚公布的北京市第八批文保单位中,东公街9号是顺天府大堂。想当年我们的祖辈都是顺天府的子民。我乘坐公交车来到了鼓楼东大街北侧,本以为能够很容易就找到这条胡同,谁知却一无所获,我只好询问路边晒太阳的老人,可知东公街?老人很热情地说:“你看到路边有一个像门脸又像胡同的地方,里面都是楼房,那就是东公街。”听了老人的话,我心里直打鼓,东公街里都是楼房,那还能有顺天府大堂吗?但是眼见为实,我还是决定去看看。按照老人的话,我很容易就找到了东公街,走进街里,果然如老人所言,街里楼房众多,可是我要寻找的顺天府大堂在哪里?
  东公街南口内有一座雅致的石亭,很多老人在那里下棋聊天,我走上前去询问顺天府大堂在哪里?一位老人指着北面的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说:“你进到那所学校里,往里走就看见了。”听了他的话,我将信将疑,走入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迎面而来的是一幢高大的教学楼。我顺着楼边的小路,绕到了楼的后面,只觉眼前一亮,我要找的顺天府大堂呈现在了我的眼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建于元代的大都路总治公署,明清两朝成为顺天府署
  顺天府大堂是一座高大恢弘的建筑,青砖的墙壁、乌漆的窗格大门,将大堂威严的气势诠释出来。站在顺天府大堂前,人很容易感到自己的渺小,这就是古代建筑的魅力。
  顺天府大堂曾经是元代大都路总治公署和明清两代顺天府署大堂。据史料记载,元代大都路总治公署初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元定都北京后,改金代的大兴府为大都路,到元至大年间,由监路平章政事莫吉奏请用42500缗钱购得此地,营建公署,占地面积约20亩。元被明所灭后,明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迁都北京后,定此地为顺天府署。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仍以此地为顺天府署。顺天府是负责京畿地方之事的行政机构,所属地方有大兴县、宛平县和近京各州县。其职权包括“掌京府之政令,宣化和人,劝农问俗,均贡赋,节征徭,谨祭祀,阅实户口,纠治豪猾,赈卹穷困,清录罪囚”。辛亥革命后,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京兆公署亦设在这里,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撤销京兆。从元代至民国初年,这里一直是管理京城地方的首府。
  明朝接管元的大都路总治公署后,在正统十四年三月进行了重建,景泰三年七月落成。建成后的顺天府署坐北朝南,有三重大门,正堂、后堂各五间,中堂三间,总屋为58间,此外,署内还设有五圣祠、包公祠等建筑。我们现在看到的顺天府大堂,是提审犯人的地方。我查找到的《光绪顺天府志》中有顺天府署的绘图,从图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原顺天府署的第一重门在今东公街南口,稍北即第二重,大约就是现在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大门处。
  清代,顺天府大堂有匾额为“肃清畿甸”,并有雍正皇帝的训词:“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由此可见顺天府的重要,和皇帝对它给予的厚望。清政府为突出顺天府的重要,定顺天府尹为正三品。在用印规格上也高于同级衙署,按旧制,三品衙门只能用铜印,惟顺天府准用银印。
  民国以后,顺天府署历经变迁
  清王朝灭亡后,顺天府也不复存在了。于是顺天府署曾经改为市立小学、幼稚园、东北中山中学及河北省路局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顺天府署又改成陆军司令部,成了审讯中国人的地方,周围房屋几乎都变成监狱,昔日庄严肃穆的顺天府署成为了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的人间地狱。新中国成立后,顺天府署曾先后为河北北京中学、北京第144中学,现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顺天府原前两重门已拆除,五圣祠已变成一座6层的教师宿舍楼,包公祠也被其他单位使用。顺天府署内除大堂外,其它建筑几乎全已拆除。
  现在顺天府署大堂重修,并成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保护起来,使北京地方治理机构的脉络得以传承下去。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05条回复:
08-01 17:17 发表 
郑板桥与《燕京杂咏》——北京历史文物志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名言“难得糊涂”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四次进京,留下许多佳话。《郑板桥传》、《板桥纪年》和《北京史话》中略有记述。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九月,21岁的郑板桥首次赴北京,暂居于西郊瓮山(今颐和园一带)附近。因山前山后寺院较多,他便到多座古刹寻访,与好友谈禅论画,并在漱云轩用小楷体书写了欧阳修的《秋声赋》。书画界认为这是郑板桥流传至今最早的书法作品。
郑板桥二次进京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在京期间“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他还结识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此次进京他除了广交朋友外,还在京城巡游,并将自己在京城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燕京杂咏》。
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第三次进京。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上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为此他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由此可见他的喜悦之情。然而,中了进士并不等于就有官做,朝中没有“靠山”的郑板桥,只好在京闲居。于是他游历京郊的禅林寺院,与僧人广交朋友,谈经论法,自得逍遥。他曾与西山法海寺的仁公上人、瓮山无方上人和香山卧佛寺的青崖和尚有过交往,相互唱和,留下不少诗篇。他在《赠瓮山无方上人》诗中写道:“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题目中的“瓮山”,即今颐和园万寿山,当时还没兴建清漪园(今颐和园),“御园”当指圆明园。瓮山之阳,有圆静寺,无方上人在该寺出家。他在《寄青崖和尚》诗中写道:“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花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泉声都作晚来风。”对香山卧佛寺的秀丽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郑板桥在卧佛寺小居期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户部郎中伊福纳,在其携同下,郑板桥到香山观赏红叶。“红树年年只报秋,西山岁岁想同游”,这是他此行的真实写照。他在京闲居一年,仍没有谋到一官半职,只好南归扬州。
乾隆六年(1741年),郑板桥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进京,以求“候补官缺”。他将自己的诗作和书画作品赠与慎郡王允禧,得到慎郡王的赏识。不久在他的举荐下,郑板桥终于在他中进士后的第六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春,谋得了山东范县县令之职(后又做过潍县县令),此时郑板桥已年近50岁了。从此,郑板桥开始了他为时12年的县令生涯。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06条回复:
08-01 17:19 发表 
★“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北京的生活清苦而紧促,但古都的美对于毛泽东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他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他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在北京的日子里,毛泽东经常去豆腐池胡同15号看望老师杨昌济,有时也在杨家吃饭,与老师的女儿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当年的杨开慧喜书法,懂诗词,不施粉黛,令毛泽东十分爱慕,而她对这位跟父亲高谈阔论关心国运的青年男子暗暗倾心。她在手稿中写道:“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
  毛泽东之孙毛新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觉得后来奶奶杨开慧的自白,说了她的心里话。如果说在她没有遇到我爷爷之前,她可能就坚持独身主义,她不愿意嫁人,不想结婚,但是我觉得爷爷肯定是非常有才气的。”
  1919年春,这对恋人不得不暂时分别。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们结束了半年预备班的学习,就要启程出洋。4月6日,毛泽东带着许多刚刚学到的新思想和活动经验回到长沙。
  此时的北京,一股革命的力量正在发酵。一个月后,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刻意低调的毛泽东故居
  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左巷8号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虽然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门前没有任何标示牌和简介。经营胡同游的三轮车偶尔经过,导游会在门前停下来对游客简单介绍几句,不到几十秒,便拉起三轮车继续下一个景点。
  在导游看来,这个“景点”有点尴尬——毛泽东故居,值得一逛,但里面的居民常年不堪其扰,对游人非常反感。
  5月末的一个下午,敲开吉安所左巷8号的红色铁门,得知记者的来意,房主的反应是“已经说过无数次,没什么可说的了”。当年的房东李云海已经不在了,他的孙媳妇李淑清从长辈口里得知,为了节省开支,毛泽东和其他几个南方青年自己做饭,由于不会做面食,经常搞得很狼狈,房东老两口经常帮助他们。
  如今,院子里的居民觉得这是私宅,不是旅游景点,游人、学者、记者的一次次敲门来访已经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以前文物部门要把“文物保护单位”铜牌挂在院门前,但居民怕参观的游客太多,影响正常生活,就和居委会商量把牌子挂在胡同的南口和北口了。虽然牌子挂得远了,但来胡同参观的游客还是慕名找来。有一次,房东甚至把门牌号给卸下来了,结果没多久文物部门又找来了。
  在居民眼中,这座院子的确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据说,当年的房东李云海老两口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有位伟人曾经租过他们的房子,但他们仍对儿女津津乐道早年湖南那些年轻学生的生活细节。
  ★名称:吉安所左巷8号
  地址:东城区景山东街
  ☆吉安所左巷位于北京东城区景山东街,是三眼井胡同路北从西往东数的第一条胡同,长187米。吉安所左巷原称“吉安所东夹道”,因位于吉安所东侧而得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称“吉安所左巷”,曾一度改称“荣兴东巷”,后复称“吉安所左巷”。
  ☆吉安所左巷8号,在巷子东段,是一处普通的四合院。吉安所左巷8号为私有房产,据房屋档案记载,该房产购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1918年秋至1919年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绍休、陈焜甫、罗章龙、罗学瓒、欧阳玉山等八人在这个小院的3间北房中住了六七个月。当年3间北房是一明两暗,中间的1间是明间,具有厨房、餐厅和过道的功能,东、西两间每个房间各住4个人。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说:“八个人居3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对此,罗章龙的解释是:“‘大被同眠’这句话有个典故:唐朝有个姓张的人,是个大家庭,张公倡议全家人住在一个屋子里,盖一个大被子。我想,这可能是象征一家人团结的意思。润之的这句话,是形象思维的话。”在此居住期间,毛主席组织了湖南留法勤工俭学并开始研读马列主义。在京期间,毛泽东利用一切时间寻找革命道路并结识了李大钊。此次来京,对于毛泽东向马列主义者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吉安所左巷8号于日作为“毛主席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政府拨款对其进行修缮,基本保持原状。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07条回复:
08-01 17:27 发表 
十字寺基督教之谜——北京历史文物志
  1919年,有个叫哈丁的洋人来到十字寺。这座古老的寺院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寺中的两块石刻上清晰的“十字”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仔细观察发现,石刻上所刻花纹非常精美,其中一石刻的下面雕刻着一个十字立在一个莲花座上,十字横笔两端各有一颗桃尖向外的桃形心。石刻左右两侧各雕刻着一只形状相同的上宽下窄的梯形花盆,左侧花盆里是一簇荷花,艺术化了的荷叶间是一朵酒盅状破蕾初放的花蕾。花蕾上端是两个盛开的花朵,左端是几只莲蓬。右侧花盆里是一簇菊花,茂盛的枝叶将一朵盛开的菊花簇拥于正中。另一件石刻正面雕刻的是一朵盛开的荷花承托着一个十字,石刻的左右两侧各雕刻着一只形状相同的椭圆形收口出沿花盆——左侧花盆内是一棵牡丹,四周是茂盛的枝叶,正中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右侧花盆内是一束菊花,菊花枝叶茂盛,四只花朵均匀分布期间。
  第二件石刻十字交叉的空白处刻有陌生文字,一时让他困惑不解。后来西方人伯吉特教授辨认出,这是两句古叙利亚文,意思是:“仰望它,寄希望于它。”原本出自《圣经·诗篇》第三十四章5(6),而同样的古叙利亚文曾出现在一部公元6世纪的叙利亚文《路加福音》手稿封面上,这本书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内。
  原来,这两件石刻是珍贵的景教遗物。石刻的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一些基督教研究人士称之为“景教徒的最确实和最有价值的遗物”、“景教东渐史上的伟迹”。
  景教石刻的发现,揭开了一段被历史掩埋了许久的真相——这座供奉着佛教诸神的十字寺,原来曾经是一座景教寺院。
  车场村西北十字寺遗址上,一块元碑、一块辽碑十分引人注目,它们默默地讲述着十字刻的千年沧桑。这座寺院为东晋建武元年高僧慧净创建。唐贞观十二年,高僧义端路过此地,将寺院重修做了主持。辽代叫崇圣院,应历二年,高僧惠发愿重修,建造了大殿三间,中塑释迦牟尼、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元至正十八年,高僧惠诚见寺院被兵乱所毁,募缘重建,起大殿五间,中塑三净身佛十八罗汉,壁绘二十诸天四王殿宇。顺帝赐十字寺之名。但从建成直至景教石刻被发现的一千六百年间,十字寺留下的都是佛教寺院记载,未见景教寺院的任何作息。
  那么,景教究竟何时曾存在于十字寺?十字寺发现的景教石刻究竟隐藏着景教徒怎样的故事?一段景教存在的历史如何被光阴掩埋得如此了无痕迹?这是十字寺留给世人的待解之谜。
《景教:即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起源于今日叙利亚,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08条回复:
08-01 17:28 发表 
法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在京西撰写——历史纵横
贝家花园迎重生 诺奖作品撰写地复苏
中法之间的友谊,不只有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就率先建交的印证,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
那个时代,曾经有法国大夫在西山山峦中悬壶济世,为晋察冀的军民输粮送药,为延安转送第一部大功率电台;那个时代,曾经有姓名响彻文学史的法国外交秘书隐居群山,朝着一片开阔地写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史诗《阿纳巴斯》;那个时代,曾经有一群热爱中国文学和历史的法国人,西山的居民为了感激其帮助和贡献,修桥铭刻以留下当年的印记。
昨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在史迹现场宣布,本市正式启动修复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将挖掘和保护更多带有情感价值的建筑遗产。
这些中法交流的遗迹,集中在海淀区唐家岭、温泉镇和阳台山区域。据参与保护与修复规划的市规划院项目负责人介绍,中法文化交流史迹主要分布在本市的两个区域中。除了市中心旧城内的4处以外,有22处都分布在西山地区。旧城史迹主要包括北海公园东侧的中法大学旧址、贝熙业住宅遗址、法国医院旧址和法国大使馆旧址。西山地区的22处,则包括贝家花园、贝大夫桥,圣-琼佩斯创作地和著诗处,中法大学建筑遗存、理想社会实验区等。
目前,史迹总体展示方案为在旧城设置中法文化交流中心,而西山区域则作为文化交流中心新平台,贝家花园将建成中法文化交流博物馆。
“济世之医”原址
呼吁六年获保护
在西山山峦重叠处,经一条小路上山走上三四分钟,周遭渐渐凉下来,静下来。虽然“贝家花园”这个地名从百度上一搜就能找到,但现在道路仍然难行,弯弯曲曲的山路爬下来,一行人额角都见了汗。
在一座三层方形花岗岩城堡前,名城委专家舒乙停住了脚:“你们一定要转过去看看,看看那个‘济世之医’的匾额。”
这已经是舒乙第4次爬上阳台山,来到这座城堡前。这座小城堡,就是贝熙业当时建设的免费诊所。舒乙说,贝熙业在这里藏过药,藏过地下共产党员,更藏过当时送往延安的惟一一部大功率电台。
顺着山势再往上走,还有当年贝熙业为女儿设置的水泥秋千架、柱盆喷泉。从这里依次向两边,分别是贝熙业居住的二层小楼,和为患病女儿单独搭建的南房。
从2006年开始,舒乙开始呼吁保护贝家花园,在2012年初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会议上,舒乙作为新进专家,再次直接要求保护修缮贝家花园。而他的理由是,法国人贝熙业自1912年来到中国、在法国驻华公使馆任医师后,一直同情、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设在贝家花园下的村民免费诊所,其实是个八路军的交通站,当时地下共产党员黄浩与他联络,药品经过他的手进入“青纱帐”,一直送到晋察冀的红军身边,送到白求恩身边。
这个呼吁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针对贝家花园以及周边区域的史迹挖掘、保护和修缮工作也立即启动。从2012年至今,市规划院工作人员对中法文化交流遗址群周边的史迹如贝家花园、贝大夫桥、圣-琼佩斯著诗处、桃源观、中法大学旧址、温泉女中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绘制出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的区域范围和资源分布。
昨天,规划师们还根据西山区域的现状,展示出不同的步行路线、车行路线和“驴友”路线。参观时间从两个小时到6个小时不等。而这一路线,需要等到建筑修复后,方能对外开放。
京西诺奖得主写作地将重现
圣-琼佩斯1887年出生于法国。1916年来到中国后,5年内历任法国驻中国使馆秘书等职,1921年在北京管家岭地区,构思完成史诗《阿纳巴斯》和《王子的友情》。正是这部曾经被译名《远征》的《阿纳巴斯》,在196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根据现有发布的材料、当年的照片,以及后来找到的房主房契,确定这曾经是一位法国人购买的宅院。而圣-琼佩斯当年曾经在这里居住、写作史诗,则是可以找到公开出版物和照片证据的。”历史文化学者张文大是西山区域的“活地图”,一边说着,他一边从书包里掏出密封好的照片原件,对照着一棵生长在石头缝中的松树说。
“依据保护对象现状的紧迫性,首期将对和贝熙业、圣-琼佩斯有关的建筑进行修复。”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被保护的贝家花园将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花园门外的3层西式城堡,第二部分是位于北山的住房,第三部分则是贝熙业女儿在南山上养病的住房。另外,诺奖得主圣-琼佩斯的创作地,将根据现状遗存和史料研究,开展修复工作。
据了解,贝家花园已经获批385万元的修复费用,而圣-琼佩斯著诗处,政府也将投资198万元进行修缮。
修整将保留原有“混搭”风格
在修建时,贝家花园已经带有了一些现代建筑的痕迹,也使用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而这次修缮的目的是保持文物建筑历史风貌的延续,因此,当初混凝土和木质结构的“混搭”风格还将继续留存。
贝熙业居住的二层北楼和女儿居住的南部正房,建筑外立面的油饰已经残损。施工人员将用混凝土修复台基、墙体。而木质方面,工人将修补大木架,更换椽飞、望板。这栋彩绘雕梁的建筑,也将在油工的描绘下重现神采。修复后,整个楼内将恢复民国时期装修。
名城委办公室副主任邱跃表示,目前,本市为了落实“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共设置了4个试点。这4个试点包括西城区的天桥演艺区、海淀区的中法文化交流区域、房山南窖乡水峪村和平谷区的仁义胡同。这4个试点包括旧城、近郊、远郊,涵盖城市和农村,类型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既有单体建筑,又有文化线路和传统村落。
“相对于文物普查登记对于建筑质量、建造水平的重视,这次梳理更关注在建筑和空间中活动的人物、发生的故事、产生的情感和承载的跨国文化。虽然有些建筑不具备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因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也同样被列入保护范围中。”市规划院相关负责人说。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09条回复:
08-01 17:29 发表 
京绣传人说京绣——北京历史文物志
京绣大师姚富瑛的工作室就在京城非遗项目聚集地“百工坊”。近70岁的姚富瑛打从1953年就开始刺绣,是京绣技艺第四代传人。
姚富瑛的工作室里,挂满了京绣作品,说起刺绣,老人如数家珍。“现在人们只知‘湘苏蜀粤’而不知有‘京’,别说外地人,就连咱老北京人也没多少知道京绣的了。京绣是‘燕京八绝’之一,曾和现在‘四大名绣’中的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清康熙-雍正时期开始在宫廷设造办处,有绣工专门为皇宫及官员服装刺绣。现在年轻人都以为电视剧里的龙袍才是京绣,其实京绣的品种多了,上至皇帝的服饰,下至宫女的服饰都有京绣。”
和湘苏蜀粤“四大名绣”相比,京绣的特色在哪儿呢?姚富瑛说:在刺绣标准上,京绣讲究“平光齐韵、和顺细密”,这点不亚于苏绣。不过,京绣最大的特点在于:“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其他刺绣,都可以没有寓意,比如粤绣的风景、蜀绣的几何图案、湘绣的人物,都可以没有特殊含义的。可京绣每个图案都有含义,主题都是吉祥。比如,牡丹寓意富贵吉祥,祥云寓意祥云瑞蔼风调雨顺,仙桃寓意仙桃捧寿,太平花表示太平盛世,松鹤寓意松鹤延年,海水江崖、吉祥八宝则寓意永世吉祥万世升平……
京绣的手法有什么特点?老人拿出一幅用金线绣成的“寿”字,说:“京绣有盘金绣、打仔绣、圈金绣、平绣四种手法。这个‘寿’字用的是盘金绣,首先这线是黄金锤箔后捻成,绣法呢,是用一根金线不断地盘,要把字的笔锋盘出来,又要盘得很整齐。”姚富瑛说着又拿出一件刺绣作品,“你再看这是打仔绣,每绣一针打个疙瘩,这种绣法看起来厚重、立体感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0条回复:
08-01 17:32 发表 
曹雪芹与北京的未了情——北京历史文物志
曹雪芹留情地点之一: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说贾宝玉“当下随了仙姑进入二层门内,至两边配殿,皆有匾额对联,一时看不尽许多,惟见几处写的是:‘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悲秋司’……宝玉喜不自胜,抬头看这司上的匾上,乃是‘薄命司’三字……”。
您不觉得曹雪芹对这“太虚幻境”的描述有点耳熟吗?我给您提个醒,朝阳门外神路街的东岳庙里,就跟这“太虚幻境”有几分相似。
这东岳庙里,供奉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这东岳大帝到底都管什么呢?这么说吧,娶妻生子、柴米油盐、前世今生、善恶报应他都管。
您看周围这些格子间,就是泰山神手下的各部门办公室,统称七十六司,跟“太虚幻境”所描述的情景基本一样,只不过从名称上有些出入。“太虚幻境”里的门牌匾额,写的都是些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词儿,比如什么“薄命”啊“悲秋”啊“痴情”啊,而东岳庙里都是些“送子司”、“索命司”、“速报司”等等。不是有句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吗?毕竟老百姓不能像贾宝玉一样靠谈情说爱过日子,平日里求神仙也都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以我们总结出一个结论,东岳庙与“太虚幻境”相比,只不过是服务对象不同而已了。
除了太虚幻境之外,《红楼梦》第八十回还提到过东岳庙,但这时候已经不是借“太虚幻境”之名了。书中说贾宝玉随着两三个老嬷嬷到天齐庙烧香还愿,这“天齐庙”就是东岳庙在民间的叫法。明眼人可以看出来,曹雪芹经常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写进《红楼梦》里,只不过主角儿都换成了贾宝玉,所以有人说了,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自己。话说到这儿,又冒出一个争论的焦点:这曹雪芹是不是和贾宝玉长的一样的帅昵?
曹雪芹留情地点之二:平郡王府(现北京市西城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咱们从前看过不少关于曹雪芹的画像、雕塑,虽说看不出来有多帅吧,但至少还算是长的干净利索。但前一阵儿有人说了:“其实曹雪芹又矮又胖,还特黑。”估计好多女性红迷一听这话心都得碎了,不过这种言论还是有点可信度的,这话还得从新文化街的克勤郡王府说起。
西城区新文化街,原来叫石驸马大街,这儿有一座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就是我们要找的克勤郡王府,曹雪芹那会儿叫平郡王府。平郡王是什么角儿呢?这么说吧,他的老祖宗,就是《孝庄秘史》里的那位礼亲王代善。
当时的小平郡王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哥。曹家被抄之后,曹雪芹一度住在平郡王府里。而刚才说曹雪芹长得又矮又胖又黑那位,据说就是平郡王的后代,所以这种言论还是有一点可信度的。不过女性朋友们也没必要为此而伤心,毕竟长得丑不是他的错,谁说知识分子都得长的跟潘安似的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平郡王府当时被称做西府,而在东边,还有一座贝勒府,相对而言被叫做东府。当年曹雪芹经常在东府和西府之间流窜,因此有红学家认为,这里便是《红楼梦》荣宁二府的原型了。
有人推测说,小平郡王福彭就是《红楼梦》里北静王的原型。其实说来,书里并没有说荣宁二府和大观园究竟在哪里,但是我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书里的王熙凤、尤二姐、晴雯等人物,说出话来都是一口京片子味儿,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曹雪芹在北京的生活经历在《红楼梦》中所产生的影响。
曹雪芹留情地点之三:北京市崇文区广渠门一带(原蒜市口十七间半)
话说曹家因为亏空公款被抄家之后,雍正皇帝下了道圣旨:从曹家的祖产中,留下蒜市口的十七间半房和张家湾的八十亩地,让曹家的孤儿寡母踏实过日子。
当年的蒜市口就在现在的广渠门一带,如今这地方可谓是寸土寸金,高楼林立,跟十年前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了。那会儿蒜市口一带还没拆迁,十七间半房听着不少,但架不住曹家人多啊,所以估计当年住着还是挺紧巴的。蒜市口位于崇文门外,从地理位置上讲,这儿原本是底层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可见当时曹家已经落魄到了一定的程度。
其实说来曹家原本是汉族,但历史上又说曹雪芹属正白旗,这是为什么呢?您还记得《红楼梦》里焦大喝醉酒骂人的那段话吗?这话里说的挺明白,荣国公是跟着皇帝在战场上拼死拼活杀出来的富贵,这里边影射的正是曹雪芹的家世。他们家原本是明朝汉人,明末清初投降了,跟着大清皇帝入了关,被抬成了正白旗的包衣。但是您想想,以当年而论,这汉人降了清、入了旗,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就是叛徒。这会儿又被清政府抄了家,治了罪,说好听了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说难听点就叫“丧家犬”,所以我们不难想像,当年曹雪芹在蒜市口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困苦了。
北京人总爱用“胡同串子”来形容生活在胡同里,整天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人。殊不知曹雪芹这位少爷也有过胡同串子的生活经历,正是这段经历,为《红楼梦》的诞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曹雪芹留情地点之四:北京市崇文区花市斜街东口路北(卧佛寺)
说起卧佛寺,肯定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西山,但今儿个咱们要说的卧佛寺在东城区花市斜街。具体点说,就在今天的花市斜街东口路北。这座寺庙原名叫云盖寺,因为里边供奉着一座卧佛,所以老百姓又管它叫卧佛寺。现如今寺没了,但佛还在,在哪呢?就在宣武区的法源寺里。据说这尊卧佛比西山卧佛寺里那座还长两米呢。
话说当年住在蒜市口,也就是现在广渠门一带的曹雪芹,没事儿的时候就满世界瞎溜达,当起了优哉游哉的胡同串子。凑巧花市斜街离广渠门也不远,所以卧佛寺成了少年曹雪芹的流窜地点之一。据说在他最倒霉的时候,还在这里边儿住过呢。但是那会儿的卧佛寺香火不那么旺盛了,知识分子最容易触景生情,曹雪芹还得加个“更”字儿,我们可以试想,那会儿落魄的曹雪芹,寄居在苍凉的卧佛寺之中,两者都处于今非昔比的境地,那心情,可谓是悲从中来、五味杂陈啊。
有人分析说,《红楼梦》里“贾雨村寄居葫芦庙”的情景,‘就是源自曹雪芹在花市卧佛寺的经历。想必电视机前的中学生们都学过一篇文章叫“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葫芦僧指的就是贾雨村。除了花市之外,西城也有一座卧佛寺,是曹雪芹常去的地方,按说这地方离蒜市口可是不近,他来这儿干吗呢?
曹雪芹留情地点之五:北京市西城区卧佛寺
西城的卧佛寺,就在现在复兴门桥和闹市口的交界处,具体点说在长话大楼附近。清代朱新在《京师坊巷志稿》里对这座寺庙有所记载:“卧佛寺,唐淤泥寺也,中有檀佛像。康熙四年移奉宏仁寺。”说这座卧佛寺就是唐代的淤泥寺,里边供奉着檀木做的佛像,佛像在康熙四年移到了宏仁寺。相传当年曹雪芹就寄居在这座卧佛寺里,为什么呢?这是由曹雪芹当时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西单有个小石虎胡同,就是现在西单中友百货商场后面的那条胡同。小石虎胡同33号原来是右翼宗学府,曹雪芹失去了少爷身份之后,无奈之下到右翼宗学府教书。现如今的右翼宗学府已经变成了“民族大世界”服装市场,一个个服装摊位见缝插针般相继涌现,只有从中友百货的二楼眺望,才能看出这座宅子三进院落的格局来。
话说当年曹雪芹在这儿工作的时候,原本下班以后住在刑部街的老丈人家,不承想啊,老头子势利眼,曹雪芹又脸皮薄,得了,咱惹不起躲得起,就这样,离西单不远的卧佛寺成了曹雪芹的临时宿舍。曹雪芹的寄宿经历证明一个事实:古代的寺庙跟现在的地下通道、水泥管子差不多,颇受无家可归的盲流们的青睐。
有热心观众给我们留言,说右翼宗学府不在中友百货的后面,而是在现在北京三中的校址上。事实究竟如何?北京三中和右翼宗学府到底有什么关系?西单的“民族大世界”到底是什么地方?我们究竟是否找错地方了昵?
曹雪芹留情地点之六:北京市东城区富国街(现北京市第三中学)
7路公共汽车在平安大街和赵登禹路的交界处有一站地,叫祖家街。您甭在地图上寻摸,新版地图里的祖家街,已经改名叫富国街了。
您还记得《孝庄秘史》里,跟洪承畴一样被俘的那位骁勇善战的祖大寿吗?他被皇太极招安之后,入了汉军正黄旗,而后把家安在了当时的西城大桥胡同,所以后来这里改名叫了祖家街。话说祖大寿去世之后,故居变成了祠堂,具体的位置就是现在北京三中的校址。
那么说了半天,这三中跟右翼宗学府有什么关系呢?北京三中至今有二百八十年历史了,它的前身就是清政府为八旗创办的右翼宗学府。但是您听准了,是前身而不是原址。也就是说,曹雪芹的确在北京三中工作过,但当时的北京三中不存祖家街,而是在西单“民族大世界”,这下您闹明白了吧。
说来也巧,北京三中的传统建筑形式,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右翼宗学府的旧址,其实这里是祖大寿家的花园,他们家的祠堂也成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如此,北京三中为了寻根溯源,还从文物局的仓库里找出了原来小石虎胡同口的石虎雕像,摆放在了曹雪芹陈列室里。
您听明白了吧,当时曹雪芹的工作单位是北京三中,也就是右翼宗学府,但他的工作地点不在祖家街,而在西单小石虎胡同,也就是现在的“民族大世界”服装市场里。
除了以上咱们提到的那些地点之外,曹雪芹在北京可谓是四处留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香山黄叶村的曹雪芹故居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1条回复:
08-01 17:33 发表 
我在“教堂”里读书——北京历史文物志
居京的经历各式各样,我曾在教堂里读书恐怕是一绝。
我的母校——北京167中,其前身是贝满女子中学,建于1864年(同治三年),是当时有名的西式教会学校。父母给我起的名字——“俐”,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女孩儿名,而我上的中学又偏偏是当初的女子学校,命运捉弄人以至于此,我真无话可说。而我的老校友中自然都是社会各界的女子名人——谢冰心(作家)、李德权(卫生部部长)、孙维世(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王琇瑛(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舒绣文(演员)、阮若珊(戏剧人)、周懿娴(国家女篮教练)……
1971年的冬天,当我第一次踏入母校校园时,刚下过一场雪。白雪覆盖着椭圆形的操场,也将其环绕着的苍翠柏树点缀得仪态端庄。俯瞰着操场的,是那座比我的爷爷奶奶还要老许多许多的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它矗立在北方特有的湛蓝的天幕里,一缕又一缕金色阳光像是披挂在它身上的无数条绶带。我仰望着它圆滚滚、光滑滑的尖顶和那些折射出斑斓色彩的玻璃窗,感到无比好奇,好像童年时代巧遇一个神秘有趣的玩伴。我在它紧闭的大门前的台阶上上下奔跑,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心里想着:“不错,我喜欢这座学校。”
学校不错,但时候赶得不好,正值“文革”后期。
我居住的柏树胡同的院子里,就有一幢和学校教学楼一样的欧式小楼。小时候,在木制楼梯上爬上爬下曾是一种游戏,“咚咚”、“咚咚”的声响让人心跳加快,那是水泥地所没有的回应步履的热烈鼓声。没想到,我上课下课所经过的路径,也同样充满了架子鼓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教堂两边的座座小楼从建筑的角度看,无论其年代还是样式都属文物系列,只不过那时——我们这些初中十三四岁的孩子只知道“大闹天宫”地乱折腾。当着老师,就常常使椅子、扫帚、簸箕漫天飞,哪还顾得念书。我们的英语老师丁准,留美归来,据说曾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秘书。他见学生无意学习,便在讲台上沉痛不已地说:“你们这样,中国就完了!”
“你们这样,中国就完了!”
——40年前英语老师丁准的话,我听时震撼,过后感慨,至今不忘,永生铭记。
当时,书店里的英文书仅有一本简单的《英语900句》算是标准、实用的教材,而我们上课所学的教材反而让人提不起兴趣。我居然随意而莽撞地向老师丁准求助:“丁老师,我怎么也买不到《英语900句》,您有吗?”我这随口一问不要紧,却给老师带来多大的负担!没过几天,丁准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递给我一本手抄书《英语900句》。那是丁老师自己一笔一划抄写的啊,用圆珠笔抄写,拓蓝纸的痕迹斑斑……我的眼眶潮湿……
每逢学校或年级开大会或上大课时,我们一个班、一个班地排队走进教堂。
教堂内给人空阔无比的感觉,也显得庄严肃穆,天花板很高,长条椅很坚实,地板很光洁,百叶窗很温暖,更有一种渗透于整个建筑一木一石的、无处不在的音乐或精神,让人感动。怪了!我们这些只会调皮捣蛋的学生,一来到这里竟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个个变得安静、懂事起来。女孩子变得漂亮,男孩子变得绅士,坐姿典雅,神色安闲,仪态从容,目光纯净。从未见有人在此大声喧哗或无事生非或你推我搡或顶撞老师。这个“大课堂”每每静谧得能听得见每个人的呼吸和心跳,而讲话的老师的声音也如同有扩音器的帮助而洪亮、深沉。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这里也令人感觉凉爽舒适,而最寒冷的冬季则又会暖意融融。
那是我的突发奇想,还是远见卓识呢,在初中毕业后离开母校两年时,我作为当年三年六班的班长向班主任魏俊山提议,让所有三年六班的同学(升高中时六班被拆散)在学校的教堂前聚会、合影。于是,一张无比珍贵的我们与大教堂的合影留下来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2条回复:
08-01 17:41 发表 
曹雪芹故居“八景”——北京历史文物志
在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故居周围,有很多和曹雪芹与《红楼梦》有关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红学家们把其中的八处列为“故居八景”这八景分别为:“古槐幽夏”、“古墩远眺”、“河墙烟柳”、“古井微波”、“元宝遗石”、“木石姻缘”、“广泉古井”、“一拳顽石”。
一 “古槐幽夏”
在曹雪芹故居门前屹立着三棵古槐,这三棵古槐为京城名槐。据这三棵古槐的干粗看,它们应为元槐。过去在香山一带流传着有关曹公故居的小曲之一是这样唱的:“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而现在的纪念馆门前就屹立着三棵古槐,其中门东边的一棵就是著名的“歪脖槐”。一位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曾著文:“他(曹公)住的地方在四王府的西边,地藏口的左边靠近河的地方,那儿今天还有一棵大槐树”。应该说这位红学家是调查的比较仔细的。据当地的老人们说,过去在曹公门前生长着很多野芹菜,曹公经常用它给百姓们治病,并自己起名为“芹”。纪念馆门前的景物和小曲正相吻合的。特别是在盛夏,巨冠浓阴,故居门前是“庐结西郊别样幽”。
二 “古墩远眺”
在香山卧佛寺一带,遗有很多乾隆年间的古碉楼,这是为纪念平定云南大小金川叛乱胜利而修建的。曹雪芹经常和好友敦敏、敦诚、鄂比、张宜泉等,登临正白旗村东边“金山三环”山麓的一个古碉楼。这个碉楼内部空心,是可以登临的“活碉楼”。他们饮酒赋诗,极目远眺,抒发胸怀。敦敏还写有名篇《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诗云:“秋色召人上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诗中的黄叶村即正白旗村,村中当年的开山娘娘庙的钟声敲响,阵阵西风刮来,在东边的古碉楼上听的正清楚。诗句中的描写正合当时的景物。
三 “河墙烟柳”
河墙在故居(纪念馆)西边的河东岸,原墙是用大花岗岩砌成。在墙旁垂柳,春夏时节,烟柳迷蒙,景色秀丽。这里过去是“柳营春试马”习武的地方。因满族八旗有骑马善射的习惯,这里也是正白旗营(村)兵丁们操练的地方。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闻芷园种柳》,诗云:“柔丝青可把,愁絮拨难开。惆怅横戈地,秋风拂马来”。现在这个地方,仍是古柳依依,是隔柳远望西山的好地方。现在这个地方立有一巨石,上书“河墙烟柳”。
四 “古井微波”
在故居的北边有一口古井,古井两旁有高墩,高墩上横架有大木,是为打水之用。过去是正白旗村人马饮用之水。此井很深,人由井口下视,能见闪闪微波。此井水甘甜清冽。相传此井开凿在清初建旗营时,曹寅曾有诗云:“抱瓮汲深井,井深耸毛发”写出了这一地区水井的特点。当年曹雪芹就是用这口井的水生活,并用这口井的水研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作《红楼梦》。现此井已为一景点。在井西有一古碉楼,古碉南有一铁炮。组成一小景区。
五:“元宝遗石”
在樱桃沟里的水源头南边有一块巨石,岩石上大底小,形似元宝,故名“元宝石”。此石又叫“白鹿岩”,相传在辽代时,有仙人骑白鹿到此,并住在岩石的洞内,所以洞叫“白鹿洞”。在《红楼梦》的开卷第一回,提到一僧一道席地坐青埂峰下,见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元宝石形如元宝,可又无实际用处,这不就是那僧托于手上的石头。宝玉又名“神瑛侍者”。“神”大者,“瑛”石者。元宝石旁的水源头是甘露。大元宝石也就是“神瑛侍者”。也就是说,大元宝石就是贾宝玉。在香山一带,流传着一首小曲:“数九隆冬冷溲冰,檐前那个滴水结冰棱。什么人留下那个半部《红楼梦》,剩下的那半部谁也说不清……林黛玉好比那个山上的灵芝草,贾宝玉是块大石头有灵性”。而巧合的是,在元宝石旁就有一古柏生在裂石中,这不就是灵芝草和元宝石的前盟。
六:“木石姻缘”
在元宝石南。有一块居高临下的巨大危石。令人惊奇的是,在其绝顶上竟然生长着一棵峥嵘的古柏。这棵古柏凌空挺立,傲骨藏风,姿态奇绝。人们称为“石上柏”又名“石上松”。(因为古人认为松柏同种,有时柏亦称松)。石上柏高达10米多,干周长达1.8米。它成树体虽不巨大,但树龄已四五百多年,可谓一棵不老柏。它成为北京的名柏之一。这棵石上柏还和孙承泽、曹雪芹有关。孙承泽隐居的“水流云在”处,这里近靠“石上柏”。他在《春明梦余录》书里写有关于石上柏的记载:“独岩口古桧一株,根出两石相夹处,盘旋横绕,倒挂于外……”相传曹雪芹是看到了“石上柏”的“木石姻缘”(又称“木石前盟”、“木石奇缘”、“木生石中”),大受起发,联想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而写作黄叶村的“抗风轩”,创作出举世名著《红楼梦》的。在香山一带,一直流传着小曲“退谷石上松,人称木石缘。巨石嶙峋宝,甘泉溢水甜。山上疯僧洞,山下白鹿岩。曹公生花笔,宝黛永世传”。这首小曲也正把曹公和《红楼梦》和樱桃沟的“三绝”水源头、元宝石、石上柏联系起来。
七:“广泉古井”
樱桃沟在明代时古刹很多,后大多圮毁。广泉寺位于沟的北山上,在明末已为废寺。虽为废寺,但多有文人墨客赋诗赞寺,如明末文人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二作者之一)就写有《游广泉废寺》。曹雪芹和好友张宜泉曾游广泉废寺,这里环境优美,人迹罕至。张宜泉还写有名篇《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诗云:“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 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
八:“一拳顽石”
一拳顽石是在香山公园内的南边十八盘,阆风亭下的一块巨石,因形似握拳,所以得名“一拳石”。石上的题字“一拳石”为清乾隆皇帝所题,其意为“先人掌拳(权)”。而曹雪芹题曰“一拳顽石”,是打向封建社会的叛逆拳石。现在遗存的曹雪芹的两只黄松书箱中,是他在结婚时,他的好友鄂比送的。一只的箱盖上画有一丛兰花和一拳顽石。并题有“题芹溪处士句”,诗云:“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在北京植物园内还有很多景物和曹雪芹与《红楼梦》有关,如“秋风黄叶”、“太虚幻境”、“阶柳庭花”、“碧水青山”、“薜萝门巷”、“满目蓬蒿”、“画眉黛石”等。这些景观的传说都和曹雪芹有关,也说明人民对曹雪芹的热爱。游人见景生情,会更加怀念曹雪芹,增添了北京植物园的红楼旅游文化色彩。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3条回复:
08-01 17:47 发表 
史家胡同——北京历史文物志
  北京过去有三条史家胡同,分别位于崇文门外、广安门外和朝阳门内。现在要介绍的这条史家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属朝阳门街道辖区。近几十年,其以史家胡同小学而闻名于京城。
  史家胡同究竟是谁的杰作?在那些青砖背后,屋檐下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档案史料实地调查能为我们做一个相对完整的还原。
  从元代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条胡同,只是我们难以弄清它当时叫什么火巷罢了。它作为规划元大都的骨架之一,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史家胡同明朝属黄华坊,据传是因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我们在胡同东口路北甬道内的西墙上,还发现了许多明代弘治年间广顺窑的建筑用砖。清朝,史家胡同属镶白旗,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史家胡同的全貌。民国时期,史家胡同属内一区。新中国成立后属于东单区。以后,东单区与东四区合并后属于东城区。
  当我们翻开史家胡同的档案史料,就会发现胡同里掩藏着那么多的故事,在这其中反映最多的就是胡同里的文化教育和曾经住在胡同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了。这同时也构成了史家胡同历史文化的特点。
  史家胡同的教育渊源
  北大清华两名校长在此考试赴美留学
  早在1724年(雍正二年)清朝在胡同西口建立了左翼宗学,到现在已有287年的历史。民国初年,左翼宗学改为市立第二中学,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二中学迁至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三十年代末史家胡同小学在原市立第二中学故址建立,而今它已成为北京市最著名的小学之一。
  清朝末年,20世纪初,史家胡同在知识界相当知名,那是因为利用庚子赔款而考取出国留学的游美学务处就设在这条胡同。1909年5月,清政府制定了《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 ,明文规定赴美学生以学习实业为主:“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在组织上,由外务部和学部两家派出官员组成“游美学务处”负责考试挑选、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这个学务处先是在候位胡同,后是在史家胡同办公,考场自然也就设在史家胡同,考生看成绩也是在此地。
  当年,第一批考生630 人参加了考试,47人被录取。第二年7 月,第二批400多人参加考试。考试分作两场;第一场是在21日,上午考国文,题目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 ,是篇论说文。下午考英文,英文作文题目是《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国文和英文考试及格后,才许可5 天后参加第二场,这场考试共计3天,考试的内容多,有平面几何、希腊史、罗马史、德语或法语、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化学、三角、立体几何、英国史、世界地理、拉丁文等。这次考试录取70人。
  第三次为1911年6月,录取了63人。这也是最后一批,此后,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清华大学选派赴美留学生了。
  从这里考试出去的有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曾任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等人。
  史家胡同的丹麦使馆
  警察厅出警记录再现使馆枪击事件
  1912年,丹麦公使馆在北京建立,阿列斐伯爵成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公使”。《燕京风土录》其中一篇题为《东交民巷》的文章,有下面几行文字:
  “东西洋各国使馆皆设立在东交民巷使界之中,丹国使馆始而租得崇文门内大街灯市口史家胡同路北绍宅。绍名昌,字任庭,前清进士,至法部尚书。”
  1915年,丹国使馆内曾发生一起枪案。京师警察厅有关于史家胡同丹国使馆内施放枪声查验情形的详报。内左二区警察署长孙秉璋4月6日向京师警察厅总监呈文:4月4日深夜2时余,内左二区警署巡长达隆阿巡查至东罗圈胡同,忽听西面传来枪声,寻声立即赶到史家胡同丹麦公使馆门前,询问守望执勤巡警恩全,答称适才使馆内施放一枪,但不知何事。正欲入内询问,使馆护院人周兴五开门走出,称他在院内巡视时发现房上似有人影,随即施放一枪,以为震慑,并称在西小院内捡拾到“蜈蚣梯”一具,携出交予巡警,声明并未丢失物件。5日警署署员金奎、玉福得到报告,随即前往查验。面谒丹麦公使阿列斐,公使重述案情如周兴五,随后带警员前往西小院查验……查验结束后,公使提出希望门前守望巡警每于夜间撤入院内,帮同护院人巡查。署员等未允所请,但告以将在使馆后墙外内务部街一带夜间加派巡警,勤加巡逻。  
  1915年“丹国使馆内施放枪声”的档案写明公使馆位于胡同路北,门牌二十二号,“院落十二处,计房一百余间”。
  史家胡同里的名人轶事
  范汉杰:居此赴任锦州战役
  北京市档案馆藏有年北平市户口调查表,这个时间段正是大的历史变革前的非常时期,因此,这些档案显得弥足珍贵。
  1948年对于住在史家胡同的范汉杰最为难熬:范汉杰()名德正,字汉杰,1896年生于广东大埔县, 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是第一期毕业生。参加过第一、二次讨伐陈炯明的东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二十七军军长,率部在山西太行抗击日军达4年之久。1941年升为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后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国防部陆军副总司令、第一兵团司令官兼热河省主席。
  1948年初,东北战局如箭上弦。范汉杰在9月被蒋任命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指挥1个兵团、4个军、14个师约15万人防守锦州,担负着保护东北国民党军咽喉的重任。
  1948年9月,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林罗刘调集东北野战军主力共11个纵队发起锦州战役。范汉杰急电蒋介石、卫立煌派兵支援。蒋见局势严重,亲飞沈阳督战,专门派了一架飞机往锦州空投一信给范汉杰,询问他是否能将军队撤至锦西以利突围。范汉杰复电蒋介石表示坚守锦州,认为如能在锦州吸引住解放军主力,则可以从关内和沈阳抽调两个兵团分南北夹击解围,进而可以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10月初,解放军各路纵队将锦州城死死围住,并用大炮不分昼夜轮番轰炸。范汉杰见大势已去,于10月14日黄昏,乘着夜色,携其太太与兵团司令、参谋长往城外逃跑。翌日,在离锦州20多里的一条小路上被解放军俘获。
  范汉杰被俘后,被关押改造12年,1960年被特赦。在北京郊区园艺队劳动。1962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曾撰写了《锦州战役回忆》等文章。1964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2岁。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4条回复:
08-01 17:52 发表 
燕昭北筑黄金台——北京历史文物志
“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是很特别的一个。一、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战国时代;二、遗址说法不一,难以确定,现在也没有留下踪影;三、虽说是“夕照”,并不以风光取胜,它的寓意却是让人长久怀念的。前人写它的诗,也往往从这里点题,最明显的两句是:“燕昭北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
黄金台,就是金台,相传是燕昭王所建。值得说的是,燕昭王为什么要建黄金台。
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儿子。公元前三一一年,他是在国内平息了太子平的叛乱,终止了齐国的侵略以后继承王位的。当时,燕国十分衰弱,邻邦又是强国,常来扰乱,处境非常困难。昭王想重振国家,就亲自去找著名的学者郭隗,求教治国之策。郭隗说:“贤明的君主,把他的臣下当作自己的老师、朋友。暴君和亡国之君,把自己的臣下当作奴仆。好的国君能迎来天下贤士的赞助。对臣下骄横专断,随便指使,任意斥责,只能得到拍马奉承的无用之辈。”燕昭王听了,决心招揽人才。他又问郭隗:“我应该先去拜访谁呢?”郭隗却告诉他一段故事:“听说古代有位国君,用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买了三年却没买到。有一天,有个人去见国王说,‘我能买到’。国王就让他去买。那个人用了三个月时间,五百两黄金,买回来的却是一个死千里马的头。国君非常生气,说‘我要你买活的,死的有什么用?浪费我五百两黄金。’那人说,‘买死千里马的头,都肯花五百两黄金,天下人一定会认为您是真心想买千里马,那千里马一定会买到的。’果然不出三年,这位国君买到了三匹千里马。”
燕昭王于是建起黄金台,上面放了一千两黄金,招揽天下贤士。
看来,事情也有些离奇。不过,燕昭王纳贤,却是有史实记载的,他“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燕昭王拜他为师,经常登门求教。著名军事家乐毅,本来是魏国派来出使燕国的,燕昭王拜他为亚卿,他也就留在燕国了。在这些文臣武将的扶植下,燕昭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发展生产,加强国防。“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燕国由弱变强,由穷变富。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5条回复:
08-02 10:17 发表 
总布胡同——北京历史文物志
“十一”期间,许多好寻北京历史足迹的人有了新去处———从9月30日起,由建国门街道主办的“总布胡同今昔展”在西总布小学开幕。形成于元代、作为北京最早的胡同之一的总布胡同记载下了北京600多年的历史,从这一条胡同600多年的变迁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北京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美好的现在、未来。
总布胡同:记载历史的变迁
总布胡同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属明时坊,因总捕衙署设于此,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西总布胡同。民国三十六年将原城隍庙街改称北总布胡同,并沿称至今。
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时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东总布胡同马路。在西总布胡同27号,现尚存李鸿章公祠的一段红墙。李鸿章(),曾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为洋务派首领。
北总布胡同2号大宅院,原是1918年美国钢铁大王洛克菲勒用建协和医院剩下的材料为其父母建造的一所住宅,直到珍珠港事件后才回国。此院后来归一日本官僚居住,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作为接收大员居住于此。1946年此处又成为军调部国民党代表驻地。军调部由中共代表叶剑英、国民党政府代表郑介民、美国政府代表罗布森组成。1945年12月,美国政府在调停中国内战的名义下,派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到中国。日,国共双方在美国代表参加下,签订了停战协定。根据协定,由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和美国代表三方成立军调处执行部于北平,以监督实施停战协定。
总布胡同:记录名人足迹
1931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居住北总布胡同,那所房子成了有名的“太太的客厅”,这座“太太的客厅”正像有人说的:“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孕育出了无数思想、作品和人才。
30年代与梁思成夫妇毗邻而居的是金岳霖。由于志趣相投,交情甚深,此间常在其寓所举办的周末沙龙,在京城也小有名气。
梁思成夫妇的座上宾还有费正清夫妇。这对极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从1929年起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思想以及中西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费正清这三个字就意味着美国的汉学研究。1932年2月,他在西总布胡同2l号(老门牌)租了一套华丽的住宅,与威尔玛(费慰梅)结婚。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也曾住在这条胡同里。195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但同时也使他遭受错误批判。从1957年至1981年去世,马寅初一直住在这里,去世时享年100岁,其夫人在105岁时去世,两人是这条胡同里有名的长寿夫妇。
董希文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油画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美术的里程碑,其主要绘制过程是在西总布胡同74号的小二层楼上。他一生的创作生涯,又意味着对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事业的最初的探索和开拓。
在东总布胡同45号院(老门牌),还住过一批著名作家。像一生讴歌淳朴农民的赵树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著名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张光年,笔名光未然;著名作家刘白羽、萧乾等。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6条回复:
08-02 10:20 发表 
五学院沧桑——北京历史文物志
  北伐既成,政府南迁,国府教育部规定,单科大学,皆称学院。于是北京私立大学中,有一二科者,均于教育部立案时,更名学院。
其时有五:协和医学院、朝阳学院、中国学院、民国学院与铁路学院。其规模之宏廓,其实并不亚于综合大学。笔者当年负笈北京,虽未就读此五学院,然五院之中,或有同乡,或有旧友,时相过从。每念旧游,犹复低回。
  五院之中,协和在原豫王府,层楼叠阁,上覆以绿琉璃瓦,校舍之富丽堂皇,北大师大固非其匹,即清华燕京亦难望其项背。当时协和得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大力资助,经费之充沛,设备之完善,在国内医校中,堪称一时独步。协和学期亦长,欲入协和者,需于高中毕业后,先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三年毕业后,再进入协和本科,再读五年,全程计八年。毕业后可同时获三个学位,即燕京理学士、协和医学士与美国纽约大学所赠医学博士。当时习医者,倘得考入协和,真不啻龙门一登,身价十倍也。
  朝阳学院以在朝阳门内而得名,正如日本早稻田大学之早稻田得名。其法律系一向蜚声海内。盖国府历届高等文官考试之法官考试,朝阳及第者之多,位居首列。司法界向有“南有东吴,北有朝阳”之称。尤其北方各省,法院推、检,几无院无朝阳同学,甚至偶或开庭,推、检、书记官及辩护律师,几半皆先后同窗。因之又有“无朝不成院”之说。
  中国学院在原郑王府,其先为明姚广孝府第,及今已五百余年矣。京中旧日府第,有疑为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用作模特者,凡数处,郑王府即其一。中院凡六系,即国学、哲教、理化、生物、法律、政经等系。主国学系者为吴承仕先生,吴为章太炎先生入室弟子,治学谨严,造就颇多,以是中院国学系蜚声北方。
  民国学院在太平湖附近,同学颇多东北人。学院除设有文、法、政、经诸系外,尚有新闻专修科,聘有京中名报人主讲,以是华北、东北一带,业新闻者,不少出身民国学院。
  铁路学院在东城干面胡同,原名铁路大学,与另一个国立交通大学北京铁道管理学院,一在东城,一在西城;一为私立,一为国立,并非一校。铁路学院有铁路管理与财务管理两系。毕业同学在铁路及机关财务会计部门任职者甚多。
  当年北京五学院,已自荡然,然门墙桃李,则遍海内外,每念旧侣,犹足令人感慨系之。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7条回复:
08-02 10:41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8条回复:
08-02 10:42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19条回复:
08-02 10:42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第120条回复:
08-02 10:43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134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请选择要上传的图片或音视频文件(小于600K)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如果您希望发贴,请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口令;如果您还没有注册,请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同串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