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祖坟为什么女性传统美德不能先入住

> 业主买房后都不敢住 窗户外就是坟墓常做噩梦
阅读 1632|回复 6
搜狐焦点网友
业主买房后都不敢住 窗户外就是坟墓常做噩梦
在某地小区内,有块杂草丛生的土丘,那是一块墓地。这块墓地的存在,令小区居民在生活上深感不便。墓主后人吴新雄说,这座墓是几十年前建的,安葬着他的父母。区里住着59户居民。一座坟墓夹在其间,坟上荒草丛生。陈珠的家在墓边一栋5层居民楼的一层,她于2005年购买了这套商品房,次年入住。这套单元房的厨房窗户外就是坟墓,相距不到1米。厨房的窗户常年不开,靠着坟墓这一侧的房间也常年不开窗户。为了不看到坟墓,陈珠还在窗户上贴纸。记者看到陈珠的家里阴暗潮湿。“由于窗户紧闭,这房子很多角落都发霉了,我们住在这里很害怕,小孩子和老人都不敢住在这里。”陈珠的女儿陈娇说,“我过去住在这里时,常常做噩梦。”王长如的房子建在这座坟墓的另一边,坟墓正好在他的家门口。他和家人至今还未住进这套楼房。小区业主告诉记者,他们是2000年左右开始陆续购买这里的房子的。当初他们跟开发商签订协议,开发商曾许诺把这里的坟墓迁走,没想到开发商收到购房款后就走了,现在留下这座坟墓的拆迁难题给业主自己解决。至于是哪家开发商,业主们都不记得了。要我在这样的地方住,我也害怕啊~~~当初怎么会买房买到这呢?
讲述|问答|必知|畅谈|
这也能主人啊
...................................................天上的白云一朵多
太恐怖了吧这
...................................................天上的白云一朵多
这房子是不是没地方建了
搜狐焦点网友
怎么会买这里的房子呢
值得顶 很好的帖子
> 业主买房后都不敢住 窗户外就是坟墓常做噩梦
&看不清?点图片更换
( Ctrl + Enter 快速发表)
免费获取无增项报价
累计人报名
热点楼盘论坛
热门楼盘推荐&& &&& 林昭遗稿研究(7)“坟墓埋不住你,你又站…
(回复林昭1,阅读《林昭何以能在狱中写作》;回复林昭2,阅读《妄想与幻灭》;回复林昭3,阅读《地狱里的预言》;回复林昭4,阅读《最强烈的抗议与爱情》;回复林昭5,阅读《林昭的生死爱欲》;回复林昭6,阅读《反抗者的内心戏剧》)撰文:艾晓明《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众账号:ohistory六、“沙场凝碧血 尽放宝石光”在林昭文稿中,一个最突出的意象就是血。从血的日常意义来说,一般人总难免恐惧和规避。血意味着疾病、伤害,与危险和死亡相连。民间禁忌中,女人的血尤其被认为是不洁的,需要避讳。巴金在小说《家》中描写了所谓“血光之灾”的悲剧,女人难产至死,丈夫不能与之见面。而林昭对血却有着独特的偏爱,血对她来说,意味着来自生命本源的表达工具,是战斗和牺牲的象征。她立血衣灵位,让死者的生命融入生者的生活。她写血书文告,宣示不屈的立场。絮语中有这样一段:她:(看着指端沁出的血)血是好看,特别这鲜血,你瞧,莹丽得像一颗红宝石似地!(默忆着)那是“五·四”时代北大骁将罗家伦“中华男儿血”里面的诗句:沙场凝碧血,尽放宝石光!我看这才沥未凝的鲜血同样闪着宝石光而且女儿血亦未必遂让男儿血专美於前哩!(日)以血为墨,血也是青春和真相的代名词。它与墨写的谎言拉开距离。在十四万言书中林昭这样写道:中国这一辈苦难的青春代以及林昭个人以鲜血写下的这许多确定真切至于毫不含糊的事实。决不可能被遮掩于、歪曲于任何墨写或墨水所写的伪善的谎言!看吧,看吧!一切长着眼睛的人都来看吧!我们这些生命树上的青色蓓蕾,我们的血是再鲜艳不过、而且再灿烂不过的墨水,人世间其它一切墨水在这样的墨水之前统统都不免黯然失色!有网友质疑林昭的长篇文稿是否真用血写成,《灵耦絮语》中林昭描写了她写血书的经验,提供了一些答案。在6月13日的絮语中林昭写了这样一段对话:她:……精力总感不足,特别一写血书,就更觉疲累,夜中写来尤其。偏是夜中与你感应最为明晰,自己的思路也更清楚,只可惜写不多会儿就坚持不住。往手指上挤血时也是,特别这左手的五指,大约表皮、皮下层并神经末梢受刺过多,现在挤不出血;稍加用力或多挤几下就一阵阵发麻发木。……唉,想不到这样点滴的流血也会在机体上造成如此的后果哩!五月——是三十日那天吧?在那边唤我放风我就细细看这左手的手指来!……不过这好像已经告诉过你了。瞧我这份唠叨劲儿!他:不叫唠叨,自己关切一些自己也还是十分必要的,总的说来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战斗吗!我也十分珍惜你的鲜血。你觉得吗?现在你挤出的血在塑料调羹里不大凝结,即凝结了也仍可以磨开蘸着书写!……利用率提高了哩!当然一方面还是你锻炼出来的“基本功”:脱去手铐之后速度更快了!她:有时,因为水分蒸发,我以指蘸滴一两点水于内将凝澱磨开而使用;有时则是生成凝澱之后泌出的水分,是故血色深浅不一。……这里最后一段话也回答了我的一点疑问,林昭如何解决血易凝固的问题。那么《灵耦絮语》的原稿是不是血书呢?从絮语中的一些描述来看可以肯定是的,更确凿的实证则有待林昭狱中档案解密。在林昭遗稿中,血的含义丰富而强烈。林昭提炼了这个意像,使之成为对一个时代的概括;这是她对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这是同时代人惨烈的鲜血与深重的苦难,它也是这个政权欠下的血债。而且,它还是每一个人无可逃避的责任。正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剧中所揭示的:杀人的机器一旦运转起来,无论善恶,所有人都被它的履带卷入一场大毁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醒悟到:“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林昭也写到类似的精神状态——她不能不承担她的债务:她:(被着近四十度的高烧,触境生情,心如刀割。一阵惨笑之后,热泪如雨,咽喉气塞而泣不成声)……天哪!天哪!我这一身的血!……我这一身的血!……恶鬼杀人,溅得我一身是血!……我,我,我,我是怎么活到了今天的?!我怎么活到了今天的啊?!我比白毛女、比孟姜女更苦!我的冤枉!……我的血债!……我的血海深仇!……(惨笑面对站在窗外的护士)你是党员,还是团员呢?!党性与人道那能两全呢?!你们的“人道主义”、监狱医院的“人道主义”值几文钱?!五分?五分太多了,我决不肯为它花五分钱!我给你三分!将来我给你们,三分钱,我给的!三分人民币!(日)林昭还写到她的一个梦境,在梦中,林昭去到一个发生了杀人案的现场,凶手伪装积极,调查者带人们去洗刷一口木柜子,尸骸早已搬走——可是,看呀!从木柜子里洗刷下来的全都是血呢!——全都是血!鲜红鲜红如同刚刚从生人脉管里湧流而出的血!鲜红的血浸透了木质、木隙以至木筋!他把一盆血水泼在当地,那血立即凝结如膏脂而更惨烈地鲜红!他指着那一滩淋漓惨目的膏血——横被摧害的生命——仰视昊天,正视众人慨然陈辞道:“铁证已得,冤愤当伸!”(日)这个梦很长,林昭的转述中重复了这个血的场景,她在后来的絮语中也特别强调这个画面的象征意味:“要知道,林——木,这是我的本命哩!怪不怪!血都渗在木头里!……渗在木头里!……”林昭这样来理解梦的启示意义,即她有责任要为那些无辜罹难的同胞代言。她在絮语中提到1960年去世的她的“寄父”,她还让义母鲍俊群进入到她与他的对话中。而就她与柯庆施之死的关系而言,林昭更是以血为盟:她:(冥想着似凝神又似出神)……你的灵魂被着魔法!……你不得自由!……你不能够就近我!……於是你洒下了自己宝贵的鲜血!凭着你所流的血你解脱了魔法所加于的禁制!你的灵魂自由了而且带着复仇的意志变得更强有力,又在天父愍怜的爱抚里洗涤得焕然地新洁;这么地你就来到了你的小孩子的身边。你的血彰明了我的贞洁而保护了我的自由!(亲昵看他)夫子,我所爱重的夫子!你的血赢得了你的小孩子!——赢得了她发自衷心的最热烈、最执着和最忠贞的爱情!——这就是我们自由书的爱情篇!……是么?夫子。(亲他)迄今为止,我们还不完全清楚,林昭到底用血写了多少万字文稿。无论如何,这一书写行为是罕见的,但它也是以自残为代价的。絮语让我们看到,这种反常规的书写,不仅出自理性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它被情爱妄想推动。甚至可以说,是这样一种以血还血的信仰,让林昭不顾一切地以血为墨。到1966年1月下旬,林昭病发大吐血,她也深感血书点点滴滴,十分伤神。但她依然坚持血的献祭:“现在我一天也不肯歇手因为你的形象生存在我的血里,只要有一口呼吸,我就要使你跃然与我共生一天!”七、“母也天只,不谅人之”《灵耦絮语》堪称中国文革前夕的狂人日记,它由一个政治犯的内心世界看出去,预示了一个时代更大规模的疯狂和浩劫正在到来。和鲁迅的《狂人日记》一点不同的是,狂人的受迫害妄想与作家本人的生活是分开的;《灵耦絮语》里的“她”和现实生活中的林昭是一体的。有关情爱和自罪的妄想是林昭生活的一部分,这从监狱里对她作出的加刑报告里可以看得很清楚。而在狱方和林昭之间,还存在着一重居间调停的关系人——林昭的家属,具体来说是林昭的母亲。我在前面略有述及,但未深入展开的是有关林昭对父亲和母亲的描写。《灵耦絮语》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来描写父亲的态度,而林昭的父亲早在林昭第一次被捕一个月后殉难。林昭将他的灵位和柯氏的灵位同立在血衣上,也让他生活在灵耦之间。不仅如此,而且,林昭并将这冥婚视为依从父命。正如在絮语中她多次以父亲的话自我开解:“故你这婚姻虽得天许,仍出父命;你既有天伦爱意,便当善体亲心好事良人。”但林昭的母亲在生,母亲的态度不是林昭可以创造或左右的。从絮语中透露出的情形可见,林昭的母亲对这档冥婚情缘,态度相当谨慎。她不可能马上接受,但没有立即反驳女儿。而最终,林昭的母亲是希望林昭醒过来,接受服刑的现实,争取能够活出去。在絮语里,林昭对母亲探视的情形有所记录;大体上可以整理出这样的时间线索:日,林昭写道——她:……准备下的绝食似乎暂且又无必要进行了!——接见写信问题初步解决了!感谢天父的爱护!虽然,你也知道,在我主观方面是充分准备了誓死以争的!我完全不信任他们的许诺而只信任自己的斗争!这说明,林昭入狱后即在争取家属探视和给亲人写信的权利。并且,她也做好准备,如果被拒绝则将绝食抗争。两周后,她应该是得到了明确的答复,这个问题解决了。六天之后,林昭见到了母亲。日,林昭这日在絮语中写道——她:(案件宣判后第一次接见家人,回到囚室中犹是激情未已,一面展开绘着两座牌位的血衣,以把送来的若干食品与营养药物等通诚供荐於前,一面就和她亲爱的灵耦喁喁谈开了!……)你听得么?柯公,方才会见母亲时我正式告诉她:我结婚了,!爹爹作主,我抱牌位成亲!她问我对方是谁?我可不曾直接回答,一只连声告她我要四月十日的报纸,想来她也是聪明人况又饱历政治风涛,她会猜到——会理解——会懂得的!母亲见到苦苦思念的女儿,却听林昭告知冥婚的消息。她有可能感到震惊,也不理解。但是两年半后第一次见面,女儿被判二十年长刑;深谙政治风波险恶;慈母内心的煎熬是可想而知的。从林昭记录里可见,母亲没有立即表示意见。我想,也许她想搞清楚,林昭的精神状况究竟有没有问题。日,上次接见的十天之后,林昭再次见到母亲,母亲应林昭之要求带去两双筷子。林昭在这日的絮语中写道——她:柯公,见过了母亲你高兴吧?可爱的母亲!一走进去她先把整整齐齐的一蓝一白两双塑料筷子递给我而令我欣然破颜!……聪明的母亲!上次我一说她立刻理解而道:“哦,你是抱牌位结了婚所以要两双筷子,是不是?”确实,但这终究还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可也是亲人们共伴着我的象征:喏,白的为父亲,蓝的为你!……当然母亲的理解也并不错:这同时象征而标志——纪念着你我的冥婚,故我把它们一蓝一白配起来!——鸳鸯筷!十九日初次接见告诉她我已遵爹爹之命抱牌位成婚,廿五日写信又告诉她我所嫁上门女婿是李秀成而且还一再向她提说四月十日的报纸!若然还猜解不出,那也真正不成其为我的母亲了!不过我考虑还是应当正式见面!——应当正式会亲,才是道理!聪明的母亲,她已经充分理解女儿的苦心而承认着我们的缔婚了!这两双筷子就是证明:母亲推爱女之心而接纳你便正式成为我们家庭之中的一员!……母亲很有可能只是因为心疼爱女,为遂其愿而带去两双筷子;也可能是为林昭祭奠父亲而多带了一双筷子。无论如何,有亲人陪伴林昭,这样的想象可能是林昭母亲愿意女儿保有的。但是,在母亲第三次见到林昭时,她可能表达了对林昭身体的痛惜,言语间也戳破了林昭的幻想。日,林昭在这日的絮语里写道——(接见过后——到了上海市监狱以后的第三次接见,她回来,草草地供过了食,便坐在那里对着那些食品发怔……)他:(倚在她肩后坐下,偎贴着她)别难过!……别……你是聪明人,也要体谅老人家的不得已:母亲何尝愿意这样?……当然,作为生身者她怎能不痛惜你的身体!&她:(怔了半响)……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不过问题全不在此:我闭着眼睛也不难想象他们的肮脏勾当!恶鬼!恶鬼,十恶不赦的恶鬼!他:唉,林昭,现在问题的症结就只在我身上!她:(惨笑)话得这样说:现在问题的症结就在恶鬼一心只想抹掉你这笔帐!——一心只想抹掉你的血!但这怎么可能呢!他抹不掉!抹不掉呀!你记得么我的那个梦:血都深深地渗在木头里!——渗透在木质、木隙、木纹和木筋里!……   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推知母亲的态度。林昭这么写,可见她也努力站在母亲的角度来想;但接下来她引的古诗则透露了母亲对冥婚的反对。这些诗句出自《诗经》中的《鄘风·柏舟》,林昭引的诗句出自第一段,原文为: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关于这首诗,《毛诗序》的解释是:《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絶之。但今人多认为与贞妇守义无关,总之是一位女子爱上心仪的人。但母亲反对,少女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不由得长叹,天啊亲爱的妈妈,为何不体谅我的心。林昭引诗自况,而她又认为,也不能完全怪母亲,母亲可能是受到了恶鬼(狱方或者外界)的影响,是他们抹杀了柯庆施被谋杀这笔账。林昭又回想到她的血梦,她认为,那些冤魂的血是她要背负的责任。林昭再次写到母亲是二十天之后,日——(又一次接见了家人回来,她把所得的食品一一陈设於铺上,合掌通诚而作了供食仪式。)她:你们也领一点我的诚心。爹爹,我知道爹爹今天在哩!爹爹今天该不至於有啥不高兴吧?妈妈除了一句所谓跟你吃醋的笑话之外什么也没说。……母亲心疼女儿,多么不愿意让孩子和自己不欢而散。从母亲的隐忍可以看出,她不忍拂林昭的意。两天之后林昭记录了她与狱方的一次冲突:“早晨她便借着室门启闭之由与人们闹了一场,把早饭也泼在了地上。上午唱赞美诗时又被别有用心者所扰乱,她乃索性大声向人们证起道来”……林昭泼掉早饭,可能已经开始绝食。8月24日,林昭母亲再来探视——与上次接见仅隔了四天。我推测是监狱方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要求“家属规劝”囚犯服从改造。林昭絮语中没有写母亲说过什么,只是写道“(为着某种原因母亲又来探视了一次,并且带来一些东西……)”。母亲带来的食品用一只圆形的钢精盒装着。林昭在这日的絮语里写到她如何抚弄着这个盒子,和前面有着曲折历程的空铁罐做比较。9月3日,林昭絮语里写道,她跟爹爹说:“这回跟妈妈把水果要来了我就一直堆在这里权当荐供。”这里指的应该就是一周前母亲带来的苹果。9月6日,有可能是母亲送物再来,絮语里写道:她:(像怒跳的孩子般把两柄——一对钢精调羹举在手里轻轻敲击着 ,调羹乃发出晶亮可听的铿锵之声)看,来了!——也算是我们冥婚四月的贺礼!一个月后,10月6日,絮语里记载母亲再送食品来。10月7日,林昭的“冥婚之夜”,絮语里两个人物兴高采烈。这天他们有面包、火腿、鱼形的巧克力。她对他说:“巧克力最妙,因为阔别了数年!……你陪我吃!”11月2日,上午接见,林昭收到母亲送来的数种食品,包括巧克力糖。这次接见可能母女交流得较好,絮语里写道:“妈妈说的:家里养了头猫。我问妈妈叫不叫它平男?妈妈笑了!……”平男是林昭的小名。此后,在11月15日的絮语里,林昭再次提到母亲。有可能是母亲给林昭送来了谈诗韵的书,林昭写道:“这两天连诗韵都没去摸它!妈妈倒还叫我要耐得闲!(寂寞地微笑)唉!妈妈!不知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天下最最叫人没有办法的就是妈妈!……这本‘牧人的话’里也描写了一个妈妈而且描写得很好,引起我对于妇女之痛苦的深思!……所以母亲总是值得尊敬的!……”就上述记录来看,母亲非常心疼林昭。林昭的母亲许宪民,民国时代苏州妇女运动的先驱,大革命时期共产党江苏省委书记的胞妹,追求民主自由的社会活动家……在父亲殉难后,母亲是林昭惟一可以依靠的长辈了。但母女俩在冥婚这件事上势必无法沟通,11月19日,母亲又带了肉菜和鲜果来看林昭。这日,林昭写道:“ 一次不愉快的接见,她回到屋里大哭了一场。”四天之后的23日,林昭父亲的殉难日,林昭把母亲带来的肉松、牛肉和红烧蛋一直留到这天为父亲荐供,结果发现两样菜都有了异味。她后悔道:“我也忒大意,只想着这天已经冷了呢!……大约放在靠里的地方太不通风了!”此后林昭只是写道家里送了些食物来,好像母女之间没有见面。而且,林昭还不肯要。12月4日“絮语”里记载:“(下午,家里送了些食物来……当然是人们去通知的。她先不肯要,后来蹩得没法才让劳勤给一包包送进了门里。并也顺水推舟地受了一餐晚饭——米汤和菜。)。”这里说“人们去通知的”,有可能指狱方。接下来是日,家里有送食物来,但没有林昭信中要的东西。林昭受到巨大刺激,当晚大吐血。1月20日,乙巳年除夕之夜,林昭用家里送来的一些食品在血衣灵位前荐供。食品有一块白年糕、一袋花生米和一些水果糖。1月29日,林昭大吐血并高烧,午夜进了监狱医院。2月5日,絮语里写道接见(下午,母亲和妹妹来了。当然是一次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会见。她叙述了病情之后忍不住声泪俱下!……(“说说清楚,回头别什么都推在我不吃药的头上!我要给他们逼死了!(“他们要我做的事情是我不能做的!逼死我也无用!国家大事我又不懂!我也没那本事叫美国人退出越南!我只求自己死得安静些!(“……”)林昭在絮语里对“他”转述,当日,母亲带来了很多食物。但母亲对林昭的倾诉保持沉默。林昭写道:唉,可怜的妈妈!我在那里说着她只是闭着眼睛默然无语,我想她是忍着眼泪哩!我倒忘了跟她说:恶鬼受了印度尼西亚人的气也要找上我来!昨天那回子混球事儿准是为印度尼西亚人恶骂了他之故!今个看见隔夜报纸我就明白了!(无情无绪地一笑)凭那片言只语我猜也猜得到:大约他们骂恶鬼是败坏世界的大淫妇来着!这是启示录里的话呢!从这段话里可见,母亲是不愿意反驳林昭的。她一定非常清楚,林昭精神上深受刺激,她不能再激化她的情绪。她也不可能和林昭有生活琐事之外的其他交流。母亲给林昭的信,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有一封,写于日。这封无比宝贵的书信得以留存,是因为林昭在《血书家信》里抄录了这封信。对这封写于一年多后的信,我将留到论及林昭家书的文章里详述。十天之后,可能母亲再次去看林昭了。次日(1月17日)的絮语里“她”“从一只浅蓝色毛巾袋里取出两只一样尺寸的浅绿色汤盆”。《灵耦絮语》里最后一次写道家属接见是在1966年的2月28日:“(接见回来,也得了些东西;但是她不高兴,无情无绪地鼓着嘴巴。)”林昭不爱母亲吗?不,绝不是这样。她对母亲率性,依旧小女儿情态。而在见不到母亲时,她一直在祈祷里恳求天父,求主保佑母亲的生命。母亲对林昭的爱更是十指连心,从送进监狱的各种食品来看,母亲对林昭连续不断地绝食、血书、反抗,显然是心忧如焚。她也一定是节衣缩食才为林昭买了那么多贵重的食品,竭力为林昭打通一条生命线。母亲的感情可能全都向这个狱中的大女儿倾斜了,以至于她对家里的一对小儿女,林昭的弟弟妹妹都有所忽略。作家赵锐在《林昭传》中所描述的母子人伦悲剧,是林昭不可能知道的。代结语:“坟墓埋不住你,你又站起来了!”今年“人民网”的“文史·近现代史”栏目刊出了叶永烈先生的文章:《揭秘柯庆施之死:并非死于肺癌或“谋杀”》(原文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12期》,原标题为《“上海王”柯庆施》(下)》。其提要中说到:不仅柯庆施患肺癌属于“绝密”,就连死于什么病,当时也是“绝密”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柯庆施之死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当时报刊上提及他的时候,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总是称他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毛主席的好学生柯庆施同志”。叶永烈采访了上海市当时负责高干保健的医生、柯庆施身边的秘书,查阅了上海市委办公厅保存的档案,从而详细陈述了柯庆施的死因。简言之,是因病死亡。由于病势凶猛,死得突然,当时还根据彭真电话指示,对柯庆施遗体进行了解剖;结论确证是死于出血性胰腺炎。根据叶永烈文章所示,1967年文革期间,柯庆施死于政治陷害的消息一度传遍全国:“惊心动魄的标题:《谁是谋害柯庆施的凶手?》、《揭开柯老被害的内幕》、《柯老被害之谜》……略摘几段原文,便可以闻见浓烈的火药味儿:‘柯老是被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害死的。文化大革命开展以来,成都、华东等地的革命造反派根据揭发出来的大量事实证明,柯老的死是严重的政治陷害。’”我认为,这些判断,包括林昭早在1965年对柯庆施之死的怀疑和推断(除了她写申诉信的原因之外),实际与当时中共政治斗争没有透明度,体制没有监督和制衡有着重要关系。1950年代以来,政治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不仅是党外知识分子遭到整肃,党内也一样排除异己。从宣布高饶“反党联盟”,到后来扩大为“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反党集”团;从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到此后水电部党组以“李锐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外交部“张闻天反党集团”、福建省省长江一真、副省长魏金水的“反党集团”等等……因此,一个政治人物,位极国务院副总理,却突然从政治舞台上消失;由此引发有关他遭致政治陷害的猜疑和联想,这只能说是极权政治的恶果之一。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任何一种政治变动都可能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人们或者是麻木和被动地随波逐流,或者是抓住一星半点线索,根据自己的政治经验加以诠释,从而决定在新的一场政治风暴里如何自处;这是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不做的选择。当然,像林昭那样的反抗者只有极少数人。而像她那样留下如此厚重的几十万字狱中文书者,找遍中国、找遍世界,可能只有一个。胡杰先生十多年前拍摄林昭纪录片时寻得一份宝贵的历史档案,抄录者的标题为“林昭案加刑材料摘录”。其中,在“服刑改造期间重新犯罪的主要罪行”里,对《灵耦絮语》有这样的记录:林犯还污蔑我们的伟大领袖暗杀了柯庆施同志,胡诌什么已与柯老“冥婚”,要为柯老报仇伸冤,并以日记的形式用污血写下了所谓与柯老的灵耦“共同生活”的十八万字的、内容极其反动、下流、荒诞的《灵耦絮语》。在衬衣上用血画下柯老的灵位,和她反革命父亲(自杀死亡)的灵位并列,侮辱我党和国家领导人。《灵耦絮语》中林昭自己描绘的鸣冤和血书行为,在这份“加刑材料”中也有记载,它说明了林昭记录的真实性:平时,经常大声呼喊“冤枉”,用血写下“不白之冤”等字样,千万次地使用极其刻薄和恶毒的语言侮辱咒骂预审、管教工作人员是“法西斯强盗”,“姓共的走狗”,等等。公开把绣有“冤”字的毛巾、黑纱缠在头上,绕在臂上;用血写成“冤”字贴在墙上,挂在门上。多次准备跳楼、上吊,砸碎玻璃窗,用碎玻璃划破静脉,企图自杀。在“监内反动表现”和“罪证摘录”这两部分里,记录了如下具体日期林昭的行为:日、9月6日、7月15日、7月25日、8月4日、10月2日、10月9日、11月11日、11月23日、日这些日子里林昭血涂毛像,撕人民日报,在监室里用血书写“国恨家仇”等字句。这些所谓反动表现和“罪证”,我们在《灵耦絮语》当日的记载中,能够找到对应的描述。这更具体说明了,《灵耦絮语》这些内容不是想象和编造,而是纪实。其中,我们找不到的记录是:举证中两次署明“为女民井翟为申所亲见,65、10、2记”。还有,林昭在父亲殉难日时写于狱室墙壁上写的血书标语,狱方“摄有照片”。林犯在毛巾上绣上“冤”字,缠在头上,“(原件存监狱)”。上述记录,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林昭档案提供了线索。假如,假如林昭在狱中有所放弃,至少停止书写,也许她能侥幸活下来吧?但历史没有假如,林昭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她的政治挑战和时代书写。在这份报告上,有劳改局意见:“……我们意见,林犯应予执行死刑。”。三天之后,上海市公安局长王鉴批示:“同意起诉加刑,请与检察院、法院商量研究,有何意见。 66 、12 、8”。苏州灵岩山上,林昭如今已经与父母一起,在故乡长眠。林昭墓地上的摄像头居高临下,以强权的傲慢睥睨世人。随着林昭精神的传扬,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她的殉难日来到墓前向她致敬。这正如林昭在四十八年前的絮语中借“他”的口吻说她自己:“坟墓埋不住你,你又站起来了!”(日)这个预言力拔千钧,近年来,12月16日——林昭冥诞成为一个新的纪念日。今天,我看到新浪微博上刘晓原律师留言:“本想去林昭墓地,但因墓地路边,警察便衣林立,无法成行。”当年错杀林昭还做到了平反,如今居然囚禁林昭之墓地,阻隔人们的纪念,这是可悲还是可笑?近年来对林昭的灵魂实施的封锁,表现出专制的新形式即维稳体制的愚昧和懦弱。这从反面印证了林昭与今天这个时代的紧密关系,证明了她灵魂的强悍和感召力。但是,遗憾的是,林昭最大的心愿至今没有实现;那就是让她在狱中所写的一切公诸天下。她曾那样地确信:“你所受的一切苦楚——你所流沥的每一滴血都必彰显在公义的阳光之下而大白于众人眼目之前!”她还想过:“血的文稿和诗来日都该用红色付印!为纪念我所流的血!……”这里,对于今天的读者,一个必然会引起争议或者说一个认识上困难可能是在于,怎么看待林昭文稿中的精神异象。换个通俗的说法,林昭的这些文稿如果不止于保留在胡佛研究中心,只让很少的幸运读者接触到;而是公开出版,今天的读者会轻贱她的妄想吗?会因为她不靠谱的言论而否定她的批判深度,从而践踏这位“圣女”形象吗?在这篇长文的结尾,我想说说个人感受。读完林昭遗稿,我问自己:你还认同“圣女林昭”的说法吗?我回答:是的,我确信。我现在才明白了,圣女林昭这个说法是恰当的。林昭是圣女,不是说她的言论和书写正确无误或完美无缺;而是说,她在非人的环境下,以殉道者的理想和精神力量坚持反抗,宁死不屈,从而让她的生命得到这样的彰显:“感谢天父如我所祈求的赐予了我以为主作见证的光荣!”还有呢?你不觉得她的混乱和病态也影响了她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说服力吗?我想到纳粹德国时期的殉道者朋霍费尔,作者被绞杀时年仅39岁,比林昭年长三岁。作为基督徒,朋霍费尔在二战前夕,明知回国凶险,依然选择离开美国而参加到德国的地下抵抗运动中,直至被捕遇害。朋霍费尔也留下一部《狱中书简》,其中有回忆、思考,正气凛然,但是没有疯狂。朋霍费尔被囚禁了一年零三天,相比起来,林昭失去自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日到日遇难这8年半的时间里,她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是处于保释状态。林昭的处境比朋霍费尔更艰难。朋霍费尔《狱中书简》的编选者埃伯哈特·贝特格评价说:这些书信使我们能够重现一幅单人囚室里的生活的图景,过着这种生活的,是一个非同寻常敏感的人。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种个人生活的隐秘细节,这种生活已惊人地融汇入外面世界正在发生的悲惨事件,与之融为一体,一个由多思的头脑和敏感的心灵造成的统一体。林昭的狱中遗稿有着同样的品质,但由于林昭系狱时间之长,其内容更丰富也更复杂。无论如何,它都是对中国1960年代至文革初期生活一个深刻的揭露。通过这些遗稿,我们必须承认,除了人们知道的林昭的那些身份:北京大学女生、右派、青年反抗者、自由战士、基督徒等,林昭一个最重要的、名副其实的身份还有:青年女作家。林昭的遗稿有着历史价值,仅就《灵耦絮语》而言,它详细记录了大约三百天里一位女性政治犯的内心历程,表现了她对自由、对生命的热爱;还有她对历史的担当。通过《灵耦絮语》,今天的人们可以看到,在残酷的监狱环境中,林昭穷尽一切身体和生活的资源来坚持写作,从而彰显了人性的深度、丰富性和对自由的信仰。监狱封闭了林昭生活的许多可能性,这对人的戕害体现在林昭的精神异象里。林昭的妄想症是这一残害的结果之一,但是,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签来封闭对林昭的认识。林昭对极权社会的独立思考是在她进入监狱之前就开始了的,这种批判能力并没有为其精神疾患完全破坏。由于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关情爱的妄想通过写作释放出来,从而成就了当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幻想性纪实作品。也许我妄用了幻想和纪实这样的文类概念,我想说的是,在妄想和现实感受交相激荡的过程中,林昭把不自由的精神痛苦和被囚禁的现实经验转换为了文字的奇葩。在当代文学堕落为奴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林昭继承了民国时代的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的现代精神。她吸取通俗小说言情写意的传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实现梦想、欲望和自由的写作方式。要再过三十年,才有另一位作家王小波说出这种文学的境界:一个人只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也许还是要说:疾病就是疾病,难道疾病就没有限制林昭的创造力吗?是,前文已经说到,林昭的血书、自残和带有自虐性质的绝食,都和她以血还血的妄想有一定关系。这加剧了她的病情,使其本来就有严重肺病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妄想导致她和母亲交流中有障碍,加重了母亲的忧虑,影响了母亲的健康。妄想在具体情境中也使她和与之相处的狱警与同室囚犯关系紧张。还有,最主要的是,妄想让林昭自己经常处于一触即发的激烈状态。如果妄想症有这么多副作用,如果她的写作因此有失准确,她的观察被扭曲,她的思考出现脱节和断裂,为什么还要研究林昭?问到这里,我想说:我要挑战自我,我想理解像林昭这样一个人在极端处境下的生活状态。我问自己: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接受一个水晶般透明的圣女形象,而不能直视复杂,进入幻想与幻灭的交错境地,进入灵魂的阴阳两界?说到底,极权社会是反复杂性的社会,它把人性压扁,抽空;变成可以操作的符号。而林昭忠于自我的写作,却是要我们用复杂的方式去理解的。它挑战我们的思维习惯。但如果我们不能忠实地面对林昭的自我,那我们恰恰已经被反理性、反智的强权俘获。到今年3月8日——遗稿《灵耦絮语》停笔的日子,这部作品已经等待了四十七年——等待读者打开它的扉页。它还要再等多久才能成为正式出版物,抵达更多的读者?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而且,在中国大陆,毛泽东依然居于红色偶像的顶端,林昭的挑战再度成为不合法的绝响。这一切意味着,极权时代的心狱至今没有放过林昭。是时候了,让我们自己来拆除心狱——倾听《灵耦絮语》,走近一个真实的林昭。日初稿,12月17日凌晨第二稿。这里是《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众账号,欢迎关注方法1: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关注方法2:在添加朋友中搜索ohistory东方历史公益淘宝店:http://shop.gohistory.net/
点击展开全文
《东方历史评论》杂志官方微信账号,每天提供新鲜洞见。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南女性传统服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