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白居易易断是在暮春时节百花凋落之时欣喜的发现了桃花中纪解长恨歌 白居易易的一句诗

必背古诗50首详解
1. 江 &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释] & &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古诗今译 & &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了,叶子浮出水面紧密相连。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在莲叶东面嬉戏,鱼儿在莲叶西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南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北面嬉戏。(注:后五句意义相同,都是说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意思。)赏析 &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 &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2. 敕 勒 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 &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 &4.苍苍:青色。古诗今译 &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赏析 &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3. 咏 &鹅骆宾王鹅 鹅 鹅,曲 项 向 天 歌。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注释] &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 &2.项:颈的后部。 &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古诗今译 &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赏析 &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作者简介 &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人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就有诗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之一。4. &风李 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古诗今译 & &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赏析 &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 &这首诗也可以作为一条谜语,全诗内容为谜面,题目为谜底,有意思吧。作者简介 &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5. 咏 &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 &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 &2.妆:装饰,打扮。 &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古诗今译 &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赏析 &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度到春风。说春风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 &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6. 凉 州 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 & &1.仞:古代长度计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丈。 & &2.羌笛: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 &3.怨杨柳:“折杨柳枝”为一种乐曲,曲调有些哀怨,以寄托思乡之情。 & &4.春风:语意双关,实写大自然的春风,亦喻帝王的关爱之情。古诗今译 &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枝》这样哀怨的曲调?春风是不会度过玉门关的。7. 凉 州 词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诗今译 &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赏析 & &这两首边塞诗都以《凉州词》为名。凉州,唐代属陇右道,典型的边塞地区,在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唐代用这个题目写诗的人很多,内容大多是军营生活。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也是如此。这就使这两首诗有了许多相似之处。 & &1、题材相同 & &两诗都以军营生活为吟咏对象。王之涣的诗写了军营之景:远望黄河远上,与天相接,辽远高阔,壮美无比;写了军营生活之境:山高万仞,孤城一片,单薄狭小的孤城安插在高山环抱之中,体积悬殊,给人一种孤独之感,抑或说压抑之念;写了军营生活之情:战士们吹着羌笛,以幽幽笛声表达着独特的感受。王翰的诗则用类似电影中特写镜头的手法,集中再现了军中饮酒的豪壮场面:战士们端起酒杯,斟满美酒,正欲开怀畅饮,忽传铮铮琮琮的琵琶声,那是集合队伍、准备出发的信号。尽管如此,战士们仍要开怀畅饮,以尽其情,以壮其行,他们深知“古来征战几人回”,抱着战死疆场的决心,抒发壮怀激烈的豪情。 & &2、都善于以边关特有景物来勾勒边塞风情 & &王之涣的诗以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几笔勾勒,一幅北方边界特有的画面展现到读者面前。战士吹奏的羌笛是少数民族羌族的乐器,听到羌笛,读者眼前就仿佛出现异族风情。所有这些景、物,都是边疆特有,组合起来,就洋溢着边关气氛。王翰的诗也是如此:葡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再用贵重的夜光杯倒满红红的葡萄美酒,这特有的镜头,一下子把人们拉到前线。琵琶也西域盛行乐器,这一切渲染了浓浓的异域色彩。 & &3、都善于用音乐来渲染气氛 & &王之涣的诗萦绕的是羌笛声,而吹的又是北朝乐府《折杨柳枝》。听到《折杨柳枝》的曲子,征人就自然想到离别、想到家乡、想到春天了。然而,关外离故乡千里之遥,只有大风飞沙,见不到任何春的消息,征戍将士自然哀怨重重了。于是,羌笛声中,亦流露出怨恨之情。很显然,那哀怨的笛声洋溢在诗中,就使这首诗的主题得到浓化。王翰的诗中响起的是琵琶声。琵琶是一种弹拨类乐器,一般演奏节奏比较急促的曲子,适宜于渲染紧张激烈的场面和情绪激昂之情。诗中描绘的琵琶声就渲染了一种急促的气氛,使人感到战场的紧张、战斗的临近,从而从侧面表现了驰骋沙场的将士不畏死亡、壮心激越的情愫。作者简介 &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 &王翰(《旧唐书》作王瀚),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8.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 &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 &2.白日:太阳。 &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 &4.穷:尽。古诗今译 &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 &赏析 &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9. 春 &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古诗今译 &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一觉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赏析 &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令人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作者简介 &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二人合称“王孟”。10. 如 梦 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 & &1.雨疏风骤:雨水稀疏,风刮得急。 & &2.浓睡:酣睡,沉睡。 & &3.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 &4.绿肥红瘦:是说花凋零了,叶子显得茂密。古诗今译 & &昨天夜里雨虽然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清早醒来)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样。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在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赏析 &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 &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回语答得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作者简介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11. 出 &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1.不教胡马的“教”,读jiāo交。2.龙城飞将:指西汉大将军李广。3.胡人:泛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古诗今译: & &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赏析 &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作者简介 & &王昌龄(698?—756?),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12.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 &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 &2.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 &3.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 &4.平明:清晨。 & &5.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 &6.冰心玉壶:“冰心”比喻心的纯洁。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古诗今译 &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赏析 &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13. 鹿 &柴王 &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注释] &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 &3.但:只。 &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古诗今译 &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赏析 &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作者简介 &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4. 送元二使安西王 &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 & &1.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 &2.使:奉命出使。 & &3.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 &4.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 &5.浥:湿润。 & &6.客舍:旅店。 & &7.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 &8.更:再。 & &9.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古诗今译 &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的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赏析 & &此诗又题为《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1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 &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 &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 &2.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 &3.异乡:他乡。 & &4.倍:加倍,更加。 & &5.遥知:远远推想。 & &6.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古诗今译 &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赏析 &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16. 静 夜 思李 &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注释] & &举头:抬头。 & &古诗今译 &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赏析 &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简介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他在诗歌中热烈歌唱进步的社会理想,表示了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极大轻蔑;他善于以豪迈的笔墨描绘祖国壮丽山河,写了许多想象丰富、气势奔放的优秀诗篇。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李白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诗仙”,是人们对他的美称。17. 古朗月行李 &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注释] &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古诗今译 &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赏析 &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18. 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注释] & &1.香炉: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一座高峰。 & &2.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古诗今译 &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赏析 &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19. 赠 汪 伦李 &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 &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古诗今译 &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赏析 &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 &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 &2.之:往。 & &3.广陵:即扬州。 &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 &5.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 &6.尽:消失。 & &7.唯见:只见。古诗今译 &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赏析 &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三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 &诗的第三、四句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21. 早发白帝城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 & &1.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为东汉公孙述所筑。 & &2.朝:早晨。 & &3.辞:告别。 & &4.江陵:今湖北江陵。 & &5.还:返回。 & &6.啼:叫。 & &7.住:停息。 & &8.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古诗今译 & &早晨告别彩云间的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可回返。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响,一叶小舟已驶过万重山峦赏析 & &李白晚年,被朝廷流放夜郎,西行到川东白帝城,赶上全国大赦,重获自由。这首七言绝句,是他乘船东下返回江陵时的作品。在一个霞光灿烂的清晨,诗人告别彩去缭绕的白帝城,登上归舟,沿江而下,只一天便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彩云间”,形容白帝城地势高峻,晨光迷人;“千里”、“一日”,表现江流湍急,船行神速。所有这些,又都烘托着诗人一路欢欣喜悦的激情。从白帝到江陵,要穿过七百里三峡。这里山势雄奇,林木苍翠,上有变幻多姿的云霞烟雾,下有惊心动魄的险滩急流。对这一切,归心似箭的诗人全不在意,只听得两岸山上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就像在为诗人夹道送行一般。可诗人顾不上理睬它们,轻快的小船早就掠过峡谷,把一道道峦抛到身后去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多么壮丽的山川,多么畅快的归途,多么飘逸潇洒、神采飞扬的诗句啊! & &这首小诗,是公认的古代山水绝句中最优秀的篇章。22. 望天门山李 &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 &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 &4.出:突出。 & &5.日边:天边。古诗今译 &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赏析 &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仅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23. 别 董 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 &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 &2.曛:昏暗。 & &3.君:指的是董大。古诗今译 &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赏析 &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作者简介 &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24. 绝 & 句杜 &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 & &迟日:即春日,因为春日比冬日长,太阳迟迟降落,故称“迟日”。古诗今译 & &春日的骄阳冉冉升起,山河大地显得那么明丽而富有生机;盛开的鲜花,如茵的芳草,在惠暖的春风里散发出沁人的馨香。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赏析 &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作者简介 &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25. 绝 &句杜 &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1.白鹭:一种水羽毛鸟,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2.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3.东吴:指现在江苏省一带地方,古代是吴国所在地。古诗今译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门前的岷江上,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赏析这虽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带着春意的来客。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构成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作者饱蘸喜悦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望遥见祖国辽阔的疆域。“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26. 春夜喜雨杜 &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 & &1.乃:就。 &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 &3.潜:暗暗地,悄悄地。 &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 &5.径:乡下的小路。 &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 &7.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古诗今译 & &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随着春风潜入夜晚,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乡间小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赏析 &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27. 江畔独步寻花杜 &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 &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 &2.蹊(xī):小路。 & &3.娇:可爱的。 &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古诗今译 &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赏析
&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28. 游 子 吟孟 &郊慈 母 手 中 线,游 子 身 上 衣。临 行 密 密 缝,意 恐 迟 迟 归。谁 言 寸 草 心,报 得 三 春 晖。[注释] & &1.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 &2.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 &3.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古诗今译 &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迟迟不能回来。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赏析 &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殊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作者简介 &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29. 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 &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老头儿。古诗今译 &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赏析 &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作者简介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宗元集》45卷。 30. 寻隐者不遇贾 &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 & &1.寻:寻访。 &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古诗今译 & &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赏析 &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作者简介 & &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31. 枫桥夜泊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 &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 &3.江枫:江边的枫树。 &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 &6.姑苏:即苏州。 &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古诗今译 &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赏析 &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应当是上弦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作者简介 & &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32. 渔 歌 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注释] &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 &2.白鹭:一种水鸟。 &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古诗今译 &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流连不归。赏析 &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夫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夫捕鱼的情态。渔夫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作者简介 &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33. 塞 下 曲卢 &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注释] &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 &2.月黑:没有月光。 &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 &4.遁:逃走。 & &5.将:率领。 &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 &7.逐:追赶。古诗今译 &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赏析 &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作者简介 &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34. 望 洞 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注释] &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 &3.潭面:指湖面。 &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 &5.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古诗今译 &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赏析 &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作者简介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有《刘梦得文集》传世。35.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释] &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 &2.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 &3.浪淘:波浪淘洗。 & &4.簸:掀翻。古诗今译 &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赏析 &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出神入化。后两句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36.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 &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 &2.古原:古原野。 & &3.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 &4.枯:枯萎。 & &5.荣:茂盛。 & &6.远芳:草香远播。 & &7.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 &8.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家远游的友人。 & &9.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古诗今译 & &荒原上野草丛生,一年一度绿了又黄,黄了又绿。野火烧不尽它们,春风吹来又开始滋生萌芽。远处的芳草浸染着古道,晴空下绿草与荒城相连。又在这里送游子远行,萋萋绿草也仿佛满怀别情。赏析 &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37. 池 &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注释] & &1.艇:轻便的船。 & &2.采:摘取;收集。 & &3.解:懂得。 & &4.浮萍:池塘里的水草。古诗今译 & &天真无邪的小娃娃独自撑着一艘小船儿,悄悄地划到荷丛中摘了许多白莲蓬回来。兴高采烈得都不知道隐藏起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浪。赏析 &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诗歌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38.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注释] & &1.忆江南:词牌名。 & &2.谙:熟悉。 &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在朝阳照耀下也显红色。 & &4.蓝:蓝草,叶子青绿色,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 &5.忆:怀念。古诗今译 &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赏析 &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的美好景色。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诗人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39. 悯 &农李 &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 & &1.粟:谷子,去皮后就是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 &2.子:谷子。 & &3.四海:全国之内。 & &4.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 &5.犹:还是。古诗今译 & &春天种下一粒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赏析 &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粒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作者简介 &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40. 悯 &农李 &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 & &1.悯:怜悯。 & &2.锄禾:用锄头疏松禾苗周围的土。古诗今译 &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赏析 &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41. 山 &行杜 &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 &1.山行:在山里走。 &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 &3.径:小路。 & &4.坐:因为、由于。 & &5.于:比。古诗今译 &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赏析 &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简介 &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州文集》。42. 清 &明杜 &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 & &1.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 &2.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 &3.借问:请问。古诗今译 &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下个不停。游人遇雨,行倦兴败,心境愁苦,很想找一家酒店喝上几杯。见到牧童,便满怀希望地问:“何处有酒店?”牧童应声指了指前方那杏花盛开的村子。赏析 &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43. 江 南 春杜 &牧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 & &1.郭:外城。 & &2.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 &3.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古诗今译 &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赏析 &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体现了对统治者的抨击。 &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44. 乐 游 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释] &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古诗今译 &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赏析 &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全唐诗》编其诗三卷。45. 蜂罗 &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注释] & &1.山尖:山峰。 & &2.无限风光尽被占:指蜜蜂到处采集百花酿蜜。古诗今译 & &不管是平地还是高山,无限风光都被蜜蜂采花酿蜜时独占了。它辛辛苦苦采集百花酿成的蜂蜜,究竟是为谁送去甘甜呢?赏析 &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作者简介 & &罗隐(833—909),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唐末社会的黑暗面。46.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注释] &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 &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 &3.莓:一种小草。 & &4.苔:苔藓植物。 & &5.借问:向人打听。 & &6.应:理睬。 & &7.遥:远远地。古诗今译 &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赏析 &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作者简介 & &胡令能(生卒不详),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47.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注释] & &1.渔者:捕鱼的人。 & &2.但:只。 & &3.爱:喜欢。 &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 &5.君:你。 & &6.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 &7.出没:忽隐忽现。古诗今译 & &在江上来往的人,只知道鲈鱼味道好。可是你看打鱼人驾着的小船,在风浪中出没多么辛苦啊!赏析 &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之所在。作者简介 & &范仲淹(989─1052),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有《范文正公集》。48. 元 &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释] &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 &2.屠苏:古代春节必饮的一种药酒。 & &3.曈曈日:日出时明亮的样子。 & &4.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古诗今译 & &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赏析 &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作者简介 & &王安石(),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有《临川先生文集》。49.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 & &1.泊:停船靠岸。 & &2.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 &3.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 &4.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 &5.绿:吹绿了。 & &6.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古诗今译 &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赏析 &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最新班级日志
关注三人行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忆江南 白居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