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诗歌朗诵

诗歌的修改
浅谈诗歌作品的改与不改
&&&&&&&&&&&&&&&&&&&&&&&&&&&&&&&
&&&&&&&&一些诗友在谈到自己的诗歌时,老感觉自己的诗写得太差,很是糟糕,很希望别人给他修改。感觉别人不给他修改,他的诗就拿不出手,见不得人。这样的诗友,我不知接触多少个。他们这种过于谦恭的心态,也许是想让自己的作品质量更好,以为这样更利于对诗歌艺术高度的追求吧。只是我想,如此不自信地写着,却奢望别人来改,别人改的诗作,真就是你自己的作品了吗?
我始终认为,诗歌写作是自我的,是私密性的,别人的建议可以参考。但绝不能让别人对自己诗作大的修改。改点错别字是可以的,表达得不准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但要改,还是得需要自己动手。记得赵兴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他说一位有实力的诗人就说过,诗歌是一道闪电,闪电是不能修改的,诗歌又能修改吗?
我很赞同这种说法。诗歌是诗作者当时的一种瞬间灵感,在当时的心境,当时对生活,对社会具有的认知条件下,创造出的文学作品,如果让别人来修改,这便加进了别人对生活的理解,对诗歌语言、诗歌艺术的创造性,别人一参与修改,诗歌早就失去自我的原创性了,这不过是你和修改者合作后的作品,哪又能算你的诗作了呢?所以,我绝不愿意帮任何作者修改诗作。我可以帮你建议,也可以帮你提出我对这诗的看法,但要改,都得让你自己动手改。
&&&&&&&&&&&&&&&&&&【&2.】
我曾经看到过一诗人,在组建一本诗歌合集时,对别的诗友作品进行大的改动,全书一改下来,完全是自己的风格了,而不是一本由几十人组合而成的诗歌合集,因此这样的修改,我是不赞同的。如果我一参与别人诗作的修改,一动,就有了自己写作的风格和痕迹,就可能将作者原有的风格完全更替。一首诗作,不管作者如何写,都是他的语言符号,他对生活的表述方式和涉及程度,体现的都是他的思想和情感,别人一参与修改,就融进了别人对生活的看法,这样的参与,便让原来的诗作融合进了另一人对生活的看法,这还是你原来的风格吗?这还是你原来的诗作吗?肯定就不是了。
就是自己写的诗作,在整理诗集,或是整理后投稿,我仍然不会对诗作进行大的修改,改下错别字,看看表达得不合理的地方,这样改下就行了。如果进行大的改动,已是你现在心境与状态下改出的诗作,已不是你当时写作的初衷与原样了。因此,我更看重诗歌记录生活,记录心灵的当时性。诗行的抒写,其实是你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许这首诗歌在你当时写来,表达得有些苍白无力,但他同样是你对生活的一种看法,是你在那个阶段的情况下,对生活真实的感受与记录,如果他年后,你对此诗进行大的改动,那已是另一首作品了,就不再是你当年记录生活的真实感受了。因此,我认为诗歌的原稿与修改稿,一定要同时保留。同时,哪怕自己修改后的作品更感人,更成熟,也只是代表你现有的诗歌水平,而不是你当时写这诗作时的本真状态了。既是如此,你何不以现在的心境和思路,重新写一首?何必要将原来的诗作,改得失去当时的真实性呢?
有些诗友老是认为自己诗作太差,太见不得人。其实这是过于自卑的想法。我的诗作我也认为不是很好,但我绝不认为自己写的都是垃圾。一首诗歌以最快速度写出,也得花几分钟时间吧。这几分钟时间,也是你生命中宝贵的几分钟,你写完这首诗,你的生命其实也短了几分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几分钟里写出的诗作,消耗着你的精力,花费着你的心血,凝聚着你半生的智慧与对世界的认知程度,这都是你生命的一部份,你还能说它是垃圾吗?
就像刚才,有诗友在读我写乡村记忆的一组诗里,认为情感表达得真切,但感觉过于繁复了些,可表达得简略一点。他这看法,我也得重视,于是我回头再去看这组诗作,读了又读,可感觉没什么修改的呀,我就是要这样表达呢,我想说的都是这些。这也是我对生活的表述方式。把这句省了,那句省了,也许诗作简略了,可我不想这么简略地表达我对乡村的看法呀!而且,我现在的叙述方式就是这样,没法省了呀!也不知是我对自己的诗作过于自信,还是一种固执,我始终认为,每个阅读者是从自己的阅读喜好来评价你的诗作的,我们当然要顾及阅读者的口味,但过于失去自信的写,有时自己反倒找不到写作灵感。
&&&&&&&&&&&&&&&&&&&&
在零九年,我曾在诗作创作中,陷入过极为低迷的低谷。那时,我和一些诗友一样,认为自己的诗哪一首都差,每一首都拿不出手,见不得人。成天想着如何学习别人,提高诗技,有时甚至失眠。半夜三更都要爬来起,琢磨自己的诗为什么写得不好。有时也巴不得别人为自己改出一首两首好诗.在这样的心境下,我反而不敢写了。后来想,顾及那么多干嘛呢,诗歌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以我的方式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觉,如果去模仿这个,去学习那个,反而失去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风格,这还算是自己的诗吗?从此又自信地写开来。
记得有人批评过我,说我不要写那么快,博客不要更新那么快,慢一点细细打磨诗作更好。可我写诗就是这样,一大组一大组地写,偶尔写一首,一是挤点时间写的诗作,二是也想慢下来好好写。可一慢下来,我反而写不出诗了。写了一首,思绪就凝固了,迟钝了。如果我停博两三天,有可能一周,甚至半个月都不想写了。因此,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有人写一首诗很慎重,要写几个小时,一句一句慢慢想,写了甚至要放几天,修改无数次,再发博客。我就不行,如照这样写,我简直无法进行。率性写作的我,长期是在博客里在线写,一写就汹涌澎湃,不写就不写,要我这样精雕细刻地完成一首诗,那简直难上加难。
还有人批评过我,说你诗中不要用那么多形容词,这样会损害你表达的诗意。可在那段时间,我就想这么变化,这么表达。精短的短诗我也写过一些,但老这样写,感觉诗歌干巴巴的,只瘦下几根骨头,读起来好累。于是又想让诗情丰盈一点,自由散漫一点,于是,又与无数的形容词打堆,让它们自由出入于我的诗行里。一个人写诗近十年,长长短短的诗肯定也要写,精短的复杂的,肯定同样也要去尝试。我认为,诗歌的写作,可以参考别人的经验,但仅仅只是借鉴、参考,如何去写,却要完全依据自己去感受、去体悟。
对于诗歌的修改,同样也是这样。别人改出的诗,绝不是你自己的诗作了。你如今改出的你的旧作,也同样不是你当时的原创作品了。所以,我更赞同自己写诗自己改,当时写诗当时改。一首诗写好,在当时的心境之下,肯定也要回头读一读,改一改,看看有无错字,有无表达不恰当的地方,改一改、看一看,反复推敲一下,当时确定下来,就算完成一件作品了。如果老是想着让别人来改,那又如何是你的作品。如果隔了一年半载,再将此诗拿出来改,改动过大,虽然可以,但已经是对当时诗作的再创造,已同样不是当时的原创了。当然,从诗歌艺术上来说,别人修改后的你的诗作,有可能比你原有的诗作更好,可那已不纯粹是你的诗作了,早已融合了别人的诗歌经验和表达技巧,那只能算是你们的合成品了。你隔一年半载修改后的作品同样是这样,也许改得更成熟、更丰满,表达得更准确,但已是你修改后所能达到的高度,表达的是你修改后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你当时的作品,当时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了。
别人给我诗作提建议,我是很欢迎的,有时也要回头看一看,想一想自己诗作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些不足。自己的作品是否真可以别人的建议那样去改。但我绝不愿意让别人来改我的诗作,一改,就真不是自己平时的表达习惯了。别人的诗作,我有时也会适当提点建议,但我一直不赞同给别人改诗。那样一改,就变成我与她在合作完成一首诗了。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姿势,每一滴露水,都有自己反射光芒的方法。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折射在我们内心的折痕,都有自己的曲折与弯道。因此,请愿谅一些叫我修改诗作的诗友,不是子衣不愿帮你这样的忙,我不帮你修改作品,是尊重你作品的原创性,更是相信你写出的诗,不管简单还是复杂,都是你对生活最为真切的看法,那才是你最为真实的创作水平,那样的诗作,才真正体现你的思想,你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
重庆子衣于璧南河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
&&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写儿童诗的常见问题及其修改
作者:王辉锋 
来源:本站  时间:
&&同学们,这一次,我们通过几首诗的对比修改,来学习修改儿童诗,从而明白在写儿童诗时会经常出现的问题。
首先来看这两首诗:
河南省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六(6)班张骞
儿童诗歌并不难,
有了想象很简单。
动物植物会说话,
诗歌自然就出现。
儿童诗歌很简单,
有了想象就不难。
动物植物会说话,
诗歌自然会出现。
这两首诗其实是一首,是同一个同学写的,下面的是他最初写出来的样子,上面的是在我指导下修改后的样子。(后面的用作对比修改的诗同,不再赘言。)我们结合诗的内容,上下对比着看看,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
首先,题目为什么要由《诗》改为《儿童诗》呢?
这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儿童诗的,只有把题目改成《儿童诗》,题目才贴合内容。你的想法对吗?
为什么要把原诗第一句中的“很简单”与第二句中的“就不难”互换位置,并把“就不难”改成“并不难”呢?
答案是:“很简单”与“就不难”相比,前者的简单程度要重一些,后者的简单程度要轻一些,一般的顺序应该是由程度轻到程度重,而不是相反。因此,要作这样的修改。
诗最后一句中的“会”为什么要改为“就”呢?
与作文相比,儿童诗用的字一般都比较少,所以,在写儿童诗时,一般地要避免用字重复。因此,要把最后一句中的“会”改成“就”,以免与上一句中的“会”重复。刚才之所以把原诗第二句中的“就不难” 改成“并不难”,既是为了避免与改动后第四句中的“就”重复,也是为了让修改后的第一句读起来更顺畅――修改后的第一句如果还用“就”,单独读没毛病,但放在整首诗中读就不通顺了。这就告诉我们,修改诗是需要把整首诗读读的。
通过这首诗的对比修改,可以总结出在写儿童诗时会经常出现的三个问题:一是题目与内容不贴合不一致,二是诗句的逻辑顺序不够恰当,三是用字重复,不注意遣词用语。
我们接着来看下面的诗的对比修改:
河南省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五(8)班王 鹏
转眼间大地铺上了棉花毯,
这么冷的天,
是谁在天空把棉花散?
转眼间大地铺上了羊毛毡,
这么冷的天,
是谁在天空剪羊毛?
第一处,是把原诗第一和第三句中的“羊毛”改成了“棉花”,为什么呢?
“羊毛”和雪花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把雪花想象并比喻成“羊毛”是不恰当的,所以要把“羊毛”改成“棉花”。你是这样想的吗?
第二处,是把原诗第一句中的“毡”改成了“毯”,又是为什么呢?
“毡”是比较硬的,雪花铺在地上是比较松软的,作者把雪花铺在地上想象并比喻成“毡”铺在地上也是不恰当的,所以要这样改。同学们,你的答案是什么呢?和这个对比一下吧。
第三处,是把原诗的第三句改成了“把”字句,你们明白是为什么吗?
和作文相比,诗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讲究音韵美。把原诗第三句改成“把”字句后,这首诗的所有诗句就都押韵了,读起来就朗朗上口,音韵感更强了。
这首诗的对比修改,让我们可以总结出在写儿童诗时会经常出现的另两个问题:一是想象和修辞手法不恰当,二是忽略了诗句押韵,没注意诗歌音韵美的特点。
再来看下面的诗的对比修改:
河南省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儿童班李若涵
春姑娘有一条超长的项链
串着无数颗珍珠
她总想数清又总数不清
一天她又正在数
在试珍珠项链
这首诗的改动比较大,为什么呢?
这首诗的内容有一定的故事性,故事性内容的诗歌一般地要写得具体一些。这首诗的毛病就是把故事性内容的诗歌写得过于简单了。实际上,这首诗的毛病也是我们在写记事作文时常有的毛病:事情不具体。
我们把下面的诗读一遍,然后把其中的第三、第四句颠倒顺序再读一遍,细细地品一下,哪一种顺序读起来顺口。
河南省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儿童诗班王婷婷
今天的阳光真好,
搞得我只想睡觉,
还是不奏效。
烦恼正困扰,
一朵云来到。
还没来得及笑,
它又逃之夭夭。
很显然,第三、第四句颠倒顺序后,诗句读起来更顺口。
也就是说,这首诗的毛病是没注意诗歌的音韵美。实际上,不注意诗歌的音韵美这个在儿童诗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老师刚才已经讲过了,为什么要再讲一次呢?这是因为,刚才讲的不注意诗歌的音韵美指的是忽略了诗句的押韵,这里指的是因为诗句顺序问题造成诗句读起来不顺口。也就是说,不注意诗歌的音韵美不仅仅是指忽略诗句的押韵,还包括其他情况。同样的,老师刚才讲过的不注意遣词用语这个儿童诗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在那里是指用字重复;而不注意遣词用语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指用字重复,还包括用词重复,诗句表达不准确、不精练等情况。
当然了,在儿童诗写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老师以上讲的只是最常见的问题。这些最常见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在写作文时最常见的问题。而无论是写儿童诗还是作文,只要写的时候注意,写后再认真修改,这些最常见的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本次的作业就是:写一首儿童诗,对照老师讲的,认真看看有没有这些最常见的毛病,有了进行修改。
版权所有 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         服务提供: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诗歌修改实例
诗歌修改实例
自从编选《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以来,一直都会收到大量的投稿信,有狂妄者自认为才高八斗,天下无人能出其右,更多的当然还是谦逊之人,言之多批评,并希望能修改指点一二。我一直认为诗歌是很难修改的,即使修改也应该由作者本人来完成,基于这一点,我绝少去改动作者的作品。今天在网络诗选上读到南南千雪的这三首诗,一时兴起作了小小的改动,征得作者本人同意,辑录于此,算是给请求改诗作者的一个交待。需要声明的是,所改仅供参考!
原作:远方也是雨的样子
你看到的这些树叶
是我西窗外的树叶
有些发黄,有些发亮它们上面有一些雨不是雨滴而是一整片雨一片叶子上面就有一片雨叶子不同,雨的形状也不同我们没有说到过雨的形状可能我们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雨的形状我看见这么多落满雨的叶子我觉得雨就是这些叶子的形状带着大大的锯齿把途经它的另一些雨锯成碎屑雨落下去落在汽车的顶部雨变成了汽车的样子雨落在伞上面雨就是伞的样子还有一些雨落在远方远方也是雨的样子
修改后:雨的样子
你看到的这些树叶和我西窗外的树叶不同这么多落满雨的叶子带着大大的锯齿把途经它的另一些雨锯成碎屑
当它落在汽车的顶部它就变成了汽车的样子当它落在伞上面它就成了伞的样子还有一些雨落在远方它们就成了远方的样子
修改说明:原作前面的铺陈过于繁琐,删除以显干净。最后一句为诗眼,“远方的样子”是虚的,雨是实的,虚实相生更能凸现诗意。
原作:果实
我们看到叶子下面结着一些果实这些果实一定有属于它们的名字但我叫不出它们的样子圆圆的虽被雨水浸湿但还能看到果实上面一层毛茸茸的东西应该是这雨太冷了它们在叶子的下面依偎得很紧我仿佛觉得它们带着各自的体温温暖过彼此
修改后:果实
我们看到叶子下面结着一些果实这些果实一定有属于它们的名字它们圆圆的虽被雨水浸湿但还能看到果实上面一层毛茸茸的东西应该是雨太冷了它们在叶子的下面依偎得很紧带着各自的体温温暖着彼此
修改说明:“但我叫不出”这一句显然属于多余。删去“我仿佛觉得它们”是将这一句的主观抒情转换成为客观呈现,最后一句中的“过”改为“着”,虽一字之差,却是“过去”和“当下”之别,语境之诗意不言而喻。
原作:盼雪
小雪的节令已过雪还没有下过雨让空气变得更加冷和潮湿我们是不是渴望再冷些雪就可以来我们可以在下雪天写一首真正雪的诗写一首白茫茫的诗写一首带着翅膀可以飞的诗
修改后:盼雪
小雪的节令已过雪还没有落下来雨让空气变得更加阴冷和潮湿我们却渴望再冷些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下雪天写一首白茫茫的诗写一首带着翅膀可以飞的诗
修改说明:前几句字词的修改是为了让诗的语言更为干净,而“真正雪的诗”其实就是后面“白茫茫的诗”和“带着翅膀可以飞的诗”,因而属于多余的一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的位置: >>
关于诗歌的修改
文字、语句之间的意义不谐与分裂,是初学者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文字都有固定的含义,语句也有固定的意义指向,而由句群形成的作品更有其欲表现的意蕴与主题。但事实上初学者开始诗歌创作时所运用的文字、语句和句群,未必一定是作品的意蕴与主题所需要的文字、语句和句群,这就不能不发生一些意义的不谐与分裂。在这个意义上,修改作品的过程,便是消除可能产生的意义不谐和分裂的过程。其实意义的不谐和分裂有时更多是由于事理逻辑不统一所造成的,原因是一个意蕴或主题有时需要许多文字、语句和句群来表达,于是它们之间就必然形成一定的逻辑关联,初学者的问题恰恰是无法安排好这些逻辑关联,以至于出现各种各样的意义不谐和分裂。事实上一个毫无瑕疵的诗歌作品,既表现为文字、语句和句群的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还表现为文字、语句和句群之间的逻辑关联严密恰当,同时还是意蕴与主题所必需的逻辑关联。而对语言功力还欠火候的初学者来说,要创作出这样的一个作品,当然就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而诗歌作品所需要的逻辑关联,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所谓事理逻辑,即诗歌描写的事物或生活本身要符合它们自身的情形或道理。一种是所谓语言逻辑,即文字、语句或句群之间所必须建立起的某种合适的语法联系。而诗歌初学者恰恰最容易在这两个方面出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珠粒
&&&&我把我对你的爱
&&&&一粒一粒地攒着
&&&&只等晚来的春风
&&&&串成&心&字形
&&&&叩开你尘封的心门
该诗所出现的一大问题便是表现不符合事理逻辑。将&爱&比喻为珍贵的&珠粒&,这没有问题,将它们&一粒一粒攒着&,这也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后三行,&晚来的春风&既不是针也不是线,如何能将那些&珠粒&&串&起来?而且还指定要&串成&心&字形&?而退一步说,即便能&串成&心&字形&,它也不是手指,又如何能接着&叩开&&尘封的心门&?如此一分析,便能发现语句之间的连接明显违反了事理逻辑。而不符合语言逻辑,主要是指文字、语句和句群之间的语法安排不够严密,以至于造成误植或混淆,或者有上句没下句,或者有前因无后果,或者有通知无回答(有照无应),或是无通知却回答(无照有应)等等。其实语句或句群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因为它们更多属于复句,而复句本身就五花八门,比如仅是联合复句,便可分为并列复句、顺承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和解注复句,这么多的复句类型,如果稍不留意或把握得不准,就是错用了一个关联词语,就都有可能变成不伦不类的复句,从而造成语法逻辑上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意义的不谐和分裂,以及完成事理逻辑的统一呢?修改时可以选择这样做:
a、必须预先交代。
所谓&预先交代&,是说当后面的情形发生前,要预先提供其发生的条件或理由,也就是要预先通知。如前举《珠粒》,你要&串成&心&字形&,就必须&交代&有针或有线,因为有了针线,&串&的动作才能名正言顺。&叩门&也是如此,只有&交代&了有手,才可能来&叩门&。所以,《珠粒》一诗可以这样来改:
&&&&我把对你的爱
&&&&一粒一粒地攒着
&&&&只等晚来如线的春风
&&&&将它串成&心&形
&&&&再用它温柔的手
&&&&叩开你尘封的心门
因为第三行&交代&了是&如线的春风&,&串成&心&形&就顺理成章,第五行&交代&了&温柔的手&,&叩开你尘封的心门&,也便理所当然。可见只要预先有所&交代&,一般都不会违反事理逻辑。《珠粒》一诗如果用写作概念就是&前后照应&的工作没有做好,&照&是&通知&,&应&是&回答&,如果在作品里没有&通知&就&回答&,或者&通知&了没有&回答&,都极容易造成不符合事理逻辑的情况发生。《珠粒》这首诗是因为没有&通知&就&回答&了,从而违反了事理逻辑。而后面所举的《情话》一诗则属于&通知&了却没有&回答&,都不能不造成不符合事理逻辑的现象发生,也都不能不让读者感到表达有些不自然。
&b、调整语句。
&当语句或句群之间明显发生意义的不谐和分裂以及不符合事理逻辑时,另一个做法就是调整其语句。一般而言,问题小的语句其调整的力度可能不会很大,有时也只是调整几个词语而已,甚至只是个别关联词语。但对问题大的句群来说,调整的力度可能会比较大,因为某个字义偏离可能不会偏离很多,换个文字也许就能解决了,但如果是语句之间发生意义偏离,便很有可能偏离较多,所以,调整的重点应该放在语句或句群上。通过调整语句或句群,让它们的意义指向一致起来,事理逻辑统一起来,就能更好地来表达意蕴与主题了。如《珠粒》的后三行不符合事理逻辑,就可以只调整后三行:
&&&&&&&&只等你用你的心针
&&&&&&&&将它们串成&心&形
&&&&&&&&来装饰你寂寞的心扉
这样也能做到事理逻辑的统一,五行的内容也就都统一起来了。
c、加减增删。
有些时候意义的不谐和分裂,来自语句的意义跳跃太大,有时则来自省略过多;有时来自内容不够均衡,某些内容的分量过大,某些内容的分量又过小。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加减增删。意义跳跃太大的就做适当增补,使意义跳跃不至于太大;内容分量过大的就削减,使其与另外的内容分量相称;内容分量过小的就增添补足,使其尽可能充分。但无论怎么来做,都要以意蕴与主题的表达,以及艺术的需要为前提,也就是说,意蕴和主题需要增添的便增添,意蕴和主题需要削删的就削删;艺术需要增加的便增加,艺术需要削减的便削减,只有这样内容的加减增删才会有价值。而当语句或句群经过了加减增删,意义的不谐和分裂就会被弥合,事理逻辑不统一也会被消除。
d、统一语法关系。
前面说过意义的不谐和分裂,有时是因为语句之间不符合语法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来统一语句的语法关系。还以前面举过的一篇习作《情话》为例,这首短诗的一个毛病就是语句间没有将语法一致起来。前两行用的是请求语气,后两行自然应该回应请求才是,但后两行却没有回应请求。那么要想让后两行与前两行的语法一致起来,就需要回应究竟是斟满还是没有斟满?如果斟满或未斟满又是为什么?即什么理由让其斟满或未斟满。可以作如下修改:
黑夜请用你温柔的手
再斟满我的杯
可我的杯依然空着
因为不见了你温柔的手
这种修改不仅回应了前两行的请求,而且还借用诗里的原话来回应,既显得生动有趣,也显得更有针对性。当然还可以根据第一行里&黑夜&的意思而改为:
&&&&&&&&黑夜请用你温柔的手
&&&&&&&&再斟满我的杯
&&&&&&&&可我的杯依然空着
&&&&&&&&因为天色早已亮了
&因为天色早已亮了&,&黑夜&当然也就无法&再&来&斟&酒了。这两种改法都将语法关系统一了起来。还有一种改法是:可先将标题改为《星星醉话》,将全诗内容都统一为&星星&说的话,这样不仅能造成内容的完全一致,还能造成主人公的完全一致,从而避免了在原习作里,前两行的主人公是&我&,后两行的主人公是&星星&这样的分裂。接着将请求语气所表现的未发生的情况改为已然发生的情况:
黑夜用温柔的手
斟满了我的杯
我用满眼醉意的闪烁
与月亮说悄悄话呢
经过如此的修改,语句间的语法关系都被一致起来,所有的文字、语句就都形成了表现的合力。所以,要想让诗歌作品的文字、语句和句群形成表现的合力,不仅需要做到事理逻辑统一,还要做到语法关系统一。一旦做到了这两个统一,诗歌作品所表现的意义也就不会发生枝蔓或分裂,所有的文字、语句和句群都为表现意蕴和主题服务,当然就很容易形成表现的合力了。
e、考虑语境。
最后,要想避免表现不符合事理逻辑,还要考虑语境问题。有时需要依据意蕴的情况而发生改变。有一首诗叫《高压锅》:
当你把我的真心
放入怀疑的高压锅里
蒸煮过数小时
我的真心连骨头
恐怕都被煮烂了
在这首诗的语境里,主要是表现了一种&爱人不疑&的意思,也就是&如果你要是爱对方,就不要怀疑对方的真心;如果你怀疑对方的真心,对方可能真的对你就不再真心。&但这个语境能不能表现&你虽怀疑我的真心,但我的真心永不改变&这样的意思呢?显然是难以表现的,或者说硬要表现就很可能造成不符合事理逻辑的情况发生。现在高压锅已经很普及了,家庭里用高压锅,主要是煮那些很难煮烂的东西,那些很难煮烂的东西放进高压锅里煮,不仅容易煮烂,而且煮得时间长了,连坚硬的骨头都能煮酥。那么如果是肉的&真心&放进高压锅里煮,怎么能会不烂呢,所以,在上述《高压锅》的语境里是无法表现&你虽怀疑我的真心,但我的真心永不改变&这样的意思。但如果想表现这样的意思其实也并不困难,只需要对上述语境稍作修改即可,最简单的就是在&真心&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铁的&,&铁的真心&无论放进&高压锅&里煮多长时间,都不会煮烂的,因为&高压锅&里的温度大概只有一二百度,而融化&铁&则需要一千多度,所以,&铁的真心&无论怎么在&高压锅&里煮都不会煮烂的,所以,如果想要表现&你虽怀疑我的真心,但我的真心永不改变&这样的意思,只需要稍稍修改一下语境就行了:
即便把我铁的真心
放入你怀疑的高压锅里
蒸煮无数年
就能把我真心煮烂吗
这样改当然最简单,疑问句把结果留给主人公&你&和读者来判断,结论当然是煮不烂。不过还可以改得更有悬念一些,更有因果关系一些:
即便把我的真心
放入你怀疑的高压锅里
蒸煮无数年
也不会把我真心煮烂
因为我的真心是铁做的
用一句话来表示自己的真心是铁做的,这便是蒸煮无数年来蒸煮不烂的原因。两种表现都符合事理逻辑,而且也都能把&你虽怀疑我的真心,但我的真心永不改变&这个意思完全表现出来。所以,语境对表现是否符合事理逻辑也很重要,因为语境本身就是一种限定,有了语境的限定,就必须寻找到符合这种限定的事理逻辑;如果违反了语境的限定,当然就容易造成事理逻辑的违反,让语句无法形成表现的合力。
发表排行版
正在加载数据...
互改排行版
正在加载数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