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昭化县贡生是什么意思姓吴的资料

例贡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例贡[lì gòng]
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清代科举制度性&&&&质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
在科举制度下,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称为县试。参试者称&儒童&或&童生&,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例贡进士得到赏赐的牌匾[1]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其他的称。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1]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承袭,但又各有不同之处.现以清朝为例,对这一制度作简单介绍:
清代的科举考试,由下而上共分县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五个步骤:
1,县试: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
2,乡试:每隔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会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参试者为&庠生&(贡生)。乡试考取者称为&举人&,而第一名称为&解元&.前五名称经魁。
3,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国都礼部举行,参试者为各省&举人&,考取后称为&&,第一名称为&会元&。
4,殿试:殿试是皇帝为主考的考试,参加殿试者为&贡士&,考中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四名与第二甲第一名,第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
5,朝考:殿试取得进士身份后,再应朝考,按朝考的成绩及殿试名次授以官职。[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三百图艺术馆的日志
清末贡生雷泽同《对联》148X39X2=10平尺售24000元
已有 150 次阅读&
清末贡生雷泽同生平与书法艺术
雷泽同,字石虎、声皆,生于大清同治十年(1871年),殁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享年七十二岁。
泽同光生自幼聪慧过人,四岁启蒙,十二岁(光绪九年)考中秀才,继而取贡生。当年末推行新政时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学识渊博、龙其对四书五经颇有在天之灵,当年在鄂西北的文化知识阶层很有名望。先生擅长书画。会写王、柳、欧、颜四大名家字体,信手写出,亦可乱真。又取名家之长自成一体。有两手执笔同时书写楹联的独到功夫。绘画以兰草、梅花见长,曾在汉口、樊城、老河口等城市开设书斋画馆。当年在鄂西北一带可盛享声誉,在房县温泉等名胜地手书“静以养心和则致福。勤能集争洁可延康”,“月来满地水;云走半天山“等名联至今仍广为传颂。他的书画作品是广大书画爱好者难得的珍藏。
民国时期,他在襄阳古隆中碑廊有两方泽同先生写有赞诸葛孔明碑文:“雷子曰:高卧隆中,先生之清也;应三顾而起,先生之和也;助赤壁,取西蜀,七擒南蛮,六出祁山,先生之任也;预定三分国,尽瘁五丈原,先生之时也”。从前印家谱的木刻雕版和清末贡生(恩贡)吉城等人的执照-中华吉氏论坛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主 题: 从前印家谱的木刻雕版和清末贡生(恩贡)吉城等人的执照
已阅:1012 / 回复:5(楼主)
这个刻版虽然不是我们吉氏的,但我们能从中知道过去修谱的艰难,都是要请木工来雕刻的。此刻版现珍藏在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插图:
作者:吉建军 ( 13:07:08)
回复:古老的木刻家谱刻版和贡生(恩贡)执照
这是浙江江山市坛石镇吉氏的家谱,在家谱中就出现了“梓人”的字样,这个梓人的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木工或建筑工人。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雕版,把木头刻成印书的版:付梓、梓行。所以在家谱中出现了“梓人”的字样是符合上图意思的。插图:
作者:吉建军 ( 13:08:23)
回复:古老的木刻家谱刻版和贡生(恩贡)执照
这张户部贡生(恩贡)执照是江苏吉家林宗亲收藏的,是他曾祖吉城留下的,是宣统三年发的,也是清代最后一批贡生。插图:这个信封是寄户部贡生(恩贡)执照用的。插图:
作者:吉建军 ( 13:10:40)
回复:古老的木刻家谱刻版和清末贡生(恩贡)吉城等..
这张贡生(恩贡)执照不是我们吉氏的,供大家欣赏。插图:
作者:吉建军 ( 13:20:15)
回复:从前印家谱的木刻雕版和清末贡生(恩贡)吉城..
真是大开眼界,学习了,谢谢建军宗亲,辛苦了!
作者:吉正祥 ( 16:40:22)
回复:从前印家谱的木刻雕版和清末贡生(恩贡)吉城..
承尧天舜地雨露,受祖德宗功庇荫。
作者:吉高翔 ( 8:48:16)
当前总数:6 每页5条
[] []&<input name='CurPage' type='text' value='1' size='2' maxlength='5' onKeyPress="if ((event.keyCode57)) event.returnValue=false">&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当前在线:共38人 会员0人。列表:&游客
… <span onclick="if(guestList.style.display=='none'){guestList.style.display='block';tSign.innerHTML='-';}else{guestList.style.display='none';tSign.innerHTML='+';}" style='cursor:'>查看全部(3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执行时间:63.0 毫秒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Copyright by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Powered by TSCC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三天内拍卖
当前位置: >
【纯工笔画,实属罕见】清末贡生
于非厂&&&拍品编号:&
领 先 者:无人出价
起 拍 价:800元最小加价幅度: 20元
运&&&&&&费:
快递:20.00
开始时间: 22:22:55
结束时间:
浏览次数:34次 出价次数:0次
线上收款方式:中介保护,即时到账
会员资金账号:
拍卖会员等级:
卖家信用:
卖家好评率:
买家信用:
买家好评率:
实名认证:
开通时间:
担&保&&金:
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电&&&&&&话:
注册时间:
题名:不详年代:不详类别:设色(彩色)材质:纸本装裱形式:镜心尺寸:长76*宽44(cm).品相:九品
品相描述:无
详细描述:1939年,46岁的于非厂才开始攻工笔花鸟画,起步虽晚,但大器晚成,成就极大,到上世纪40年代其名声与张大千不相上下。解放后,于非厂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于非厂擅长绘画、治印、书法,绘画以工笔花鸟闻名于世,他的工笔花鸟从陈洪绶入手,上溯唐、宋,勾勒、造型逼真,用色鲜艳,富丽典雅,特别是能再现一草一叶瞬间的动态特点,而不似静物的拘板,喜画牡丹、鸽子,白描兰、竹、水仙亦见清逸。书法学宋徽宗,工瘦金体。代表作品有《玉兰黄鹂》、《丹柿图》等。
于非厂的作品在解放前颇受藏家喜爱,作品价格与张大千、吴湖帆、溥儒等不相上下。如早在1939年,他与张大千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举行联展,当时他的作品价格少则70元,多则数百元,如《玉堂富贵》700元、《金盆浴鸽》360元、《松壑鸡》300元、《山茶水仙》140元、《牡丹猫蝶》240元……这些价格在那时普通藏家是难以问津的。香港市场开拍中国书画后,他的作品就在市场上露面,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作品在香港约万元左右,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其作品价格稳步走高,每幅价格在数万元。步入90年代后,10万元以上的作品大幅增加。尤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一件《国色天香图》成扇在1994年翰海拍卖会上,经过激烈的竞拍,最后以20.9万元成交,震惊海内外,这一价格在当时成扇拍卖中实属少见。
由于于非厂的存世作品不多,故他的作品很少在拍卖场上亮相,1998年春拍,中国嘉德推出了于非厂力作《牡丹锦鸡》,尽管拍卖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该幅作品仍创下18.7万元的好成绩。近几年,于非厂的作品时有上佳的表现,2000年他的《花卉草虫卷》在翰海拍卖会上以8.8万元成交;2001年他的《唐伯虎小像》在嘉德拍卖会上以8.26万元拍出;2002年《仿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在上海崇源拍卖会上以121万元成交,创下当时于氏作品的市场最高价,同时大大提高了于非厂作品的市场价值。2005年其作品再次发力,他的《大吉图》和《牡丹双鸽》被荣宝拍至121万元和187万元;他的2幅《花鸟草虫》分别被拍至138.6万元和143万元,价格较以前有较大攀升。不过,与其他不少同时代大家相比,于非厂的作品价格又显得偏低。于非厂的书法也有市场行情,价格一般在数千至数万元,2005年《书法4屏》在荣宝拍卖会上以24.2万元成交。由于于非厂的作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加上市场上已形成了收藏于非厂作品的圈子,后市他的作品有望受到海内外藏家的青睐和追捧[1] 。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没有出价记录。
敬告: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最新20条留言
暂无留言记录。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 &&&
您最近浏览的拍品记录
友情链接:清代贡生、监生的入仕途径
  贡生、监生的入仕,有朝考、考职、考试教习、考试誊录等多种途径:
  其一,拔贡、优贡朝考。
拔贡,沿明代选贡之制,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举行,顺天六人,直省、府学二人,州县学各一人。雍正五年(1727年)起,每六年举行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帝以拔贡六年一举,人多缺少,妨举人铨选之路。且生员优者,应科举时,自可脱颖而出,不专藉选拔为进身。改十二年一举。遂为永制。”拔贡朝考一、二等者,分别以知县与教职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定,朝考优等者兼用为七品小京官。
  优贡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是年“令直省不拘廪、增、附生,选文行兼优者,大学二人、小学一人送监。”由于只是选拔至国子监肄业,并不直接授职,所以其吸引力并不大。同治二年(1863年)始议定,自甲子科开始,廷试优生,“考列一二等用知县、教职,三等用训导。”自此优贡生也可以通过朝考而任官了。
  其二,岁贡就职。清初有廷试岁贡生之制,廷试录取者可以任职。康熙二十六(1687年)年停止岁贡廷试,改为“其后但由学政挨序考准咨部,选授本省训导。”
  其三,五贡就职。清代贡生中,恩、拔、副、岁、优贡这五种贡生被称为“五贡”,属“正途”出身。而捐纳贡生、监生(即例贡、例监)则属“异途”出身。嘉庆以后,“凡朝考未录之拔贡及恩、副、岁、优贡生,遇乡试年,得具呈就职、就教。”
五贡就职,不必通过考试,只需学政会同巡抚验看,主要看年龄和身体状况,如年力精壮者,即咨部依照科分名次先后注册。恩、拔、副贡“俱以复设教谕先用。岁贡亦照年分先后,系同年者遇缺吏部亦代为掣签,以经制复设训导选用。优贡附于本年岁贡之末,系同年者遇缺亦代为掣签选用。”恩、拔、副贡年富力强者还可就职直隶州州判。
  其四,贡监考职。乡试之年的五月,进行贡生、监生考职,收考的范围包括正途贡生、监生和捐纳贡监生,只要未就职、就教,都可以送考,按考试成绩分为三个等次候选:“恩、拔、副榜贡生,考取一等者候选州同,二等者候选州判,三等者候选县丞。各省岁、优贡生,考取一等者候选主簿,二等者候选吏目,俱照考案年分名次另立一班,归于双月选用。”各省捐纳贡监生,“考取一等者候选主簿,二等者候选吏目,仍与从前考职人员较年分名次挨选,均毋用另行截取。”
  贡生、监生就职和考职的去向,都是州县的低级官吏,即所谓“佐贰”官员,但毕竟有了进身的台阶。
  其五,考试官学汉教习。与举人一样,贡生也可以考试教习,但捐纳贡生、监生不能应考。嘉庆十七年(1812年)定:“八旗官学汉教习三十二缺,专用贡生。至八旗官学教习,专用正途贡生,凡例贡及廪生捐贡均不得与。”
  其六,考试誊录。清代陆续设置许多修书机构,如国史馆、实录、方略、会典各馆,所需的书写誊录人员颇多。凡遇招考时,贡、监、生员等都可以应考,举人如果愿意也可应考。
除了通过考试招收誊录以外,清代还多从乡、会试的落卷中挑取。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乡试落卷中挑选:“四库全书、荟要二处誊录,著在京闱乡榜后,即落卷内择其字画匀净、可供钞录者,酌取备用。交与吏部,按照名次拆卷填注,出榜晓示,注册挨补。”
此外,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六年(1811年)还从巡幸召试的士子中招收誊录。誊录并非正式官员,清代大部分誊录是没有“公费”的,需要自备资斧。但五年期满以后,可以通过“议叙”得官。
实际上确有许多誊录期满后获得官职,如光绪六年进士史继泽,在考取进士前是“试用训导,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光绪二十九年进士王安定,在考取进士前是“会典馆誊录,议叙分省补用知县,五品衔。”所以有不少举人、贡生、监生愿意应考誊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监生 贡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