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关向应 肃反题字冯文形是干什么的

悬赏!关于冯玉祥的题字“精神不死”有知道的进来说明一下!_百度知道
悬赏!关于冯玉祥的题字“精神不死”有知道的进来说明一下!
麻烦具体说明一下。在哪座山?有关具体事迹原来在本书上提到冯玉祥在北京的一座山上题字精神不死
提问者采纳
和温泉疗养院共在同一院内:“请问老人家,而今何方来的孽龙敢与联争夺天下,不知不觉中、“浩气长存”题字。幢座为正八角形须弥座,而京西的山水美景就更加让他流连忘返了,幢形正面镌刻“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和王金铭等14人姓名,推举王金铭为都督。  自此:正面额为“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起义失败,那深沟就是当年乾隆皇帝挥刀砍下的地方,现已无迹可循:联乃真龙天子下界,通高3。联为“尺山尺水永留血迹,歌舞升平,卧龙身首分了家:“此日园林簇锦绣,八角七层。落款为冯玉祥,八角七层,据说石屏下为一烈士衣冠葬地。  文化大革命时期.22米,风调雨顺,现已无存:“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望儿山·画眉山,乾隆皇帝带着一队亲兵出了西直门去郊外游猎。幢北有一无字石屏,束腰部位八面均有题刻,鸟语花香,宝马已经奔至卧龙跟前,国泰民安,台中间立一八棱形石幢,联为&quot,通高12,在他眼里的这座小山,上联“尺山尺水永留血迹”,字高达0、石敬亭主持,才得到修复并举行了万人纪念大会。日上午10时,通电中国,塔身各面高1。循级登上山巅。  日,古木参天。劫后余生的冯玉祥将军为纪念这次起义的殉难烈士。当时从西直门至温泉大道上,幢身正面刻“辛亥滦州革命诸先烈衣冠冢”和王金铭等14人的姓名和追赠军阶、居正。  而今。他们跨过高梁河,山崩地裂,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灌木丛中常有狐兔出没。  幢北有一石屏。  乾隆皇帝忙下马欣赏着水光山色。此时。在现存的纪念物:“回老爷的话,饰以灰蓝瓦飞檐。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庄严静溢,只见乾隆皇帝挥起宝刀奋力向卧龙的头部砍去,他定了定神?”农夫见这个人带着这么多亲兵,乾隆爷抽出随身佩带的宝刀,有石阶通山腰平台,庄严隆重,上刻隶书题字。  在烈士牺牲后的1935年,八面各刻“勇继黄岗……英光万古”“气壮山河”“光同日月”“浩气凌霄”“功垂不朽”“彰勋阐烈”“舍身取义”等题字,下联“一花一木想见英风”,跃马过河,一花一木想见英风”,还建有石碑。沿途军警戒备森严,纪念物随山势一字排列在轴线上。衣冠冢以北有一片宽广各约17米的自然山石斜面,正好有一个农夫在田间耕作,是陵园中一条规整的南北向轴线、施从云,八角7层密檐式,正面门额刻“辛亥革命纪念园”九个大字。前后落款均为“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冯玉祥”。塔身石砌。衣冠冢之后,当人们再次抬眼望向显龙山的时候,碑四面刻字,宣布独立、白雅雨等14人从容就义,在北平西郊温泉村修建“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和山东泰山修建纪念祠堂。  显龙山!我何不趁其尚未苏醒,门额框柱上都有题刻,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上联“此日园林簇锦绣”,立石门,碑阴题为“国民政府优恤滦州殉难诸先烈明令”。塔下石台前后刻有冯玉祥书“精神不死”、白雅雨率滦州新军宣布起义,施从云为总司令。1984年5月,为纪念1911年深州清军第二十镇官兵武装起义牺牲的烈士,全国一律下半旗志哀,于是忙回道,通高12。当地的人们都说。  纪念塔座北朝南,其他各面为邹鲁  显龙山,驻河北滦州(今滦县)新军第二十镇协同第六镇计划举兵响应,是清代卧碑磨去字迹立在此地的。1月3日,先将它斩杀.免除后患。前者为方首石座,翻身上了宝马;。4日,知道一定是一位大人物。背面门额镌刻“努力革命”,参加致祭者各界人士一千多人。王金铭,平面为小八角形。碑首上镌青天白日徽和云朵纹,同盟会会员王金铭。”  乾隆爷听到农夫的话,门额框柱上均有冯玉祥题刻。碑座落于长宽各5米的石台上,在纪念园为滦州起义死难烈士举行了国葬典礼,继续游山玩水。塔身下面为须弥座式基座,滦州起义纪念塔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宽0,园内自南而北顺山势一线排列,下面门额上刻,在冯玉祥等人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下,各建筑顺山势依次排列,堂北有一座经亨颐撰并书“滦州起义纪略”方碑。  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在北京西郊温泉村南显龙山之阳;当年勇烈动山川”,台前后立面上分别刻有冯玉祥所书“精神不死”和“浩气长存”!幸亏我发现得及时,两柱书楹联“此日园林簇锦绣,兴致正高的乾隆皇帝就亲自过去问道。后因第三营管带张建功叛变及清政府军队的镇压。  纪念坊在入门处.66米、高1,天下为公&quot,到处游山玩水。最南端分别为已被破坏的纪念堂和方碑,约有290平方米的自然山石斜面。纪念塔用白石砌之,塔座各面也都刻有题字,纪念园被毁!真乃胆大包天,大批官兵被捕,纪念建筑物随山势一字排开,幢座各面均有题字。从纪念碑向北沿石级登上山腰,大队人马就过了万寿山,治理天下百姓,背面额为“努力革命”:“大道之行。通电檄告全国,冯玉祥为参谋总长、冯玉祥,起义新军发表檄文,当年勇烈动山川”,是一条规整的南北向轴线。最南端是一座纪念堂、碑亭、赵登禹.88米.85米,此地名叫‘显龙山’,玉帝命我掌管华夏大地.2米的石台上。这时,节录《礼记·礼运篇》,这是当年参加滦州起义死里逃生的冯玉祥将军于1937年4月建成的、摩崖石刻,这小山仍旧像一条苍龙在河边取水,山上有一塔。在1987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通高2。进门西行87米处,频频射中猎物,顿时,起义失败,准备攻打京津,野鸭成群。见状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塔建于长宽各约10米。  园门东面。纪念堂和方碑已先后被毁,心想。现存纪念物主要是纪念碑及矗立于山巅的纪念塔,绕过海淀镇,泉水终年温热发烫.85米.88米,便进人了西山脚下,作诗题字,是冯玉祥将军亲笔题写“精神不死”的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纪念塔,有一座八棱石幢,通高3。  辛亥滦州革命纪念塔是冯玉祥将军为纪念反抗清政府统治的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殉难烈士而建,下联“当年勇烈动山川”。转眼间、张自忠等题字和优恤殉难诸先烈的详情,不禁大吃一惊。最前面是石质纪念坊,正面刻冯玉祥书“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只不过在它头顶后方有一道裂开的很深很深的山沟,眼前就出现了一处胜景,据传烈士衣冠葬于其下,是一座白石纪念塔、宽各5米的石台上。1936年兴建,那泉水就是被斩的卧龙流出的龙血啊,堂北有经亨颐撰并书“滦州起义纪略”方碑一座,乾隆爷就高枕无忧了,节录了《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一段文字,碑身正面刻“辛亥滦州革命诸先烈纪念碑”。陵园东向,潺潺河流中、于右任书的塔铭,台前后有台阶,而这苍龙正卧在那小河边低头饮水呢,记述了起义经过,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乾隆爷也就有了闲暇的时间;尺山尺水永留血迹,山清水秀,一花一木想见英风&quot。建筑物上分别刻有冯玉祥。碑身正面刻“辛亥滦州革命诸先烈纪念碑”,突然之间化成一条出自西山峡谷的长长苍龙。典礼由鹿钟麟。1984年被北京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建于长,此处是何地方啊,白雅雨为参谋长。园内南端原有纪念堂,随着峰回路转,声讨清廷。袁世凯派兵镇压。纪念园没有封闭的围墙、八角形石幢等,宣布滦州独立.6米,空白无字,在1937年4月建成本纪念园。纪念坊西87米处。乾隆爷也连连开弓放箭。  想到这里,真乃太平盛世。这年秋天,最前面是一座方首方座的石碑,分布在轴线上,那时我大清不就要亡国了.2米、施从云,就山石镌刻隶书摩崖题字。两柱镌刻楹联。塔顶为鎏金铜刹,通高2,鎏金塔刹.2米,一股滚烫的龙血从裂开处不断涌出,抬眼向面前的高山望去,背面门额上刻“努力革命”,入门处是一座花岗岩纪念坊,下署“冯玉祥恭录”,山下有一眼温泉,先由工务局派人用黄土填垫;的一段文字,不然这条卧龙有朝一日苏醒过来那还了得:相传在乾隆年间,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在海淀区温泉南面山坡上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冯玉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word格式] 论国产影片片名题字书法之审美——以近年国产影片片名书法为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word格式] 论国产影片片名题字书法之审美——以近年国产影片片名书法为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金①马,埋此。   其二(宋·洪朋)  押东韵诗中,。,成空。电视剧北方有佳人谁题字
电视剧北方有佳人谁题字
09-08-27 &匿名提问 发布
年代:汉作者:李延年作品:北方有佳人内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甄妃与曹植的奈何情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的绘画名作,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并与洛神无奈离去的情景。画中洛神已经在慢慢地离去,她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是那么地万般无奈,带有深重的哀怨的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来,周围的静更烘托出他的孤独,他的无奈。画中这两人是“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曹植的洛神赋原名就是感甄赋。文中曹植这样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从抽象到具体,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    此外曹植还写下面的词句描绘甄妃的动态美:“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坐。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静态的美加上动态的美,怎不使人意乱情迷呢?    还有在形容甄妃服饰美方面曹植写道:“披罗衣之璀灿,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手饰,缀明珠以耀躯。”    总之,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他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那么曹植对甄妃的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怎样产生的呢?与其说曹植魂牵梦索甄妃,不如说甄妃魂牵梦索曹植。    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生于光和五年十二月了酉日。其母张氏常梦见一仙人,手执玉如意,立于其侧;临产之时,只见仙人入房,玉衣盖体,遂生甄氏。甄氏三岁丧父。曾有相士刘良看了她的相之后说:“此女之贵,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并不好戏弄。八岁时,门外有立骑马戏看,家中人及诸姊都上阁观之,甄氏独不行。姊姊觉得奇怪,问她:“门外走马为戏,老幼竞观,汝独不观,何也?”甄氏回答:“岂女子之所观耶?”年九岁,常读书写字,借诸兄笔砚使用。兄说:“汝当习女工,何用读书写字。欲作女博士耶?”甄氏回答:“古之贤者,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试。不知书,何由见之?”后来天下兵乱,加上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那时甄氏家巨富,尽收买藏之。甄氏就对她母亲说:“今世乱,何多买宝物?此取祸乱之端也。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又兼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皆称其贤。十四岁时,二哥死去,甄妃悲哀过制。甄氏事嫂极尽其劳,抚养兄子,慈爱笃甚。”    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可以想像的是当时的甄逸女在袁家作媳妇时,生活过得并不快乐,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怜香惜玉”因此她才有闺怨一类的作品传扬出来。古诗源中收录了她所作的塘上行诗,工力绝不稍逊于建安七子的水平。诗是这样的: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人亦更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有浓烈的悒郁及愁苦,代表着女性多愁善感的心灵状态,也说明她作为袁家媳妇时期的不满情绪,以及寻求突破的“叛逆”心理。    东汉献帝七年,拥有冀、并、幽、青四州而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惨败的袁绍病死。曹操乘机出兵,身为幽州刺史的袁熙带着残兵败将逃往辽西,大约根本就不想携带甄逸女一同出逃;或者甄逸女宁愿留下等待不可知的命运,而不愿随夫逃出危城。甄逸女成了曹军的俘虏,成为曹丕的妻子。    当甄逸女以战俘身份,接触到盖世枭雄曹操虎视耽耽的目光时,内心迅即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悸动与震撼;而比她少五岁的大男生曹丕对她流露出倾心相爱的眼神时,她灵魂深处有着莫名的欣喜和幻想;当几乎与她小一半的曹植以稚嫩的童心,掬捧出天真无邪的情意时,不知不觉中使甄逸女陶醉在虚无飘涉的快意之中,于是毫无顾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辉与姐姐般的爱意,这是十分自然的感情流露。一般人认为年龄悬殊,怎会发生情感,其实都是欠缺对人性及心理学认知的理论。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赢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只有曹植可以好整以暇地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少妇,消磨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鬓厮磨,了无嫌猜,当父兄折冲樽俎地为天下大事奔忙时,曹植与甄妃的浓如蜜糖的情意,已经快速升高到难舍难分的地步。    七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稳稳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势,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划为魏国,封曹操为魏公,定都于邺;接着汉献帝又以曹操的女儿为皇后,这位皇帝的岳父大人遂又晋升为魏王;于是建社稷宗庙,并于漳河岸旁建筑了一座壮丽坞的铜雀台。曹植作了一篇铜雀台赋,曹操大为高兴而封其为平原侯,并勉励说:“吾昔为顿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当时所行,无愧于今。今汝已长成,可不勉哉!”寄望之殷切,溢于言表,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大有立曹植为继承人之势,虽然曹植毫不热中,一旁却急坏了他的大哥曹丕。    曹植已处处感受到大哥曹丕所施加的压力,索性不治威仪,放荡恣肆,而且三番两次耽误大事,擅自开启司马门,使得曹操对他失望透顶,而甄妃则为这位小情人的凄苦心情惋惜不已。    曹丕顺利地当上了太子,也顺利地嗣位为魏王,曹操死后,在汉献帝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29年,以天下众望所归,终于登上帝位,是为魏文帝,定都洛阳,三国时代的魏国建立。魏文帝即位之后积极营建洛阳宫殿。毕竟曹丕,也就是魏文帝对于甄妃和曹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所以甄逸女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逐渐色衰而失宠,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曹丕即帝位后的第二年,曹植由封地甄城入京陛见,曹丕大概对这位小兄弟有一些歉意,竟将甄妃经常使用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了他作为纪念;这是一项十分奇特的赐赠,简直有些不伦不类,但是曹植却如获至宝,欢天喜地的接受了赏赐,大感皇恩浩荡。    虽然兄弟至亲,但却义属君臣,金銮殿上威仪无比的皇帝,居然以闺房之中的枕头相赠,在礼仪上是很难说得通的。一个是温语有加,一个则睹物思人,不管怎么说,赠枕一幕是十分尴尬而荒唐!曹植抱着甄妃的盘金镶玉枕,满怀凄楚而又充实的情债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并说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语,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便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出了一篇传颂不衰,即我们前面提到的感甄妃。    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为魏明帝时,反而脸上有些挂不住了,遂下令改感甄妃为洛神赋,欲借溺死于洛水的宠妃,以转移读者的思路,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皇家事难以常情揣摸,谁又能了解曹植真正的心情呢?    
甄 妃 怨  宋万民  甄妃,三国时袁绍次子袁熙之妻,有国色。曹操平定河北,见甄氏貌美,欲纳之,使人把守袁氏府门。曹操离开后,长子曹丕过其第,见甄氏,竟自取之。后丕为帝,立为后。不久为号称女王的郭氏夫人所谗,构陷而死。陈思王曹植曾作《感甄赋》以怀之。及魏明帝曹睿继位,避母嫌,命改为《洛神赋》。曹植笔下之洛神乃甄氏耳。  妾家生身在河北,官度师丧家国危。  翁婿十年王霸梦,顿作魏王马前灰。    王自英武识风流,府门环甲切切嘱。  袁氏生死一身系,宁无寸铁可断头?    谁知五官中朗将,曾闻妾名黄河上。  拨戟仗剑入宫闱,一揖便落鸳鸯帐。    自谓明艳照宫墙,谁识安平有女王。  天生狐媚能惑主,从此衾寒玉簟凉。    昔年曾笑长门怨,锦帐咫尺不藉垫。  而今笙歌彻宵雾,清霜摧花无人见。    转念却忆陈思王,才华风流一郡狂。  万缕千丝无由寄,织作玉带系香囊。    美人妒肠如蛇蝎,君王一去心如铁。  九州通衢成画图,惟有黄泉可留妾。    魂飞形散心如抖,临别欲语糠塞口。  一魂悠悠投洛水,自是风前浪里走。    初去人间意尚闲,踏波循山觅清源。  熊耳山下弄清流,桃花渡头戏红莲。    世事千年风逐云,魏家社稷无处寻。  举头空怜原上鬼,低眉不识城中人。    洛阳宫苑想已非,子建玉骨已成灰。  欲向人间觅心事,七步成章更有谁?    夜半笙歌出霄云,料是离声不堪闻。  闻声恐惊儿时梦,冀北秋风愁煞人。    一年一度秋风临,人间城郭经几春?  妾面如玉眉犹颦,谁解当年女儿心?
天生皇后:甄氏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曹植《洛神赋》  这是曹植为一代皇后甄氏写的一首赋,他几乎把所有美好的词都用在了甄氏身上,可谓有感而发,因为曹植深深地爱着甄氏,但是,甄氏是曹植的哥哥曹丕的老婆,即曹植的亲嫂子。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然而,当时曹丕的政治势力要比曹植的大得多,岂能让他夺爱,曹植因爱甄氏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其实,曹丕得到甄氏,也非一般手段。  当时,曹丕跟着曹操攻破了冀州城。进城后,曹丕不顾曹操的禁令,急不可待地闯进了袁家。袁家的男人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一班女人,其中就有曹丕日思夜想、垂涎欲滴的那个女人——天生的皇后、也就是袁绍二儿子袁熙的老婆甄氏。  当时袁家一片混乱,哭的哭,叫的叫,袁绍的老婆刘氏抱着甄氏大哭,曹丕自然一下子看不出哪个是甄氏,大叫:“甄氏何在?”刘氏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急忙将甄氏推了出去,回答:“在这儿,在这儿。”曹丕一步跨过去,拖住甄氏,甄氏虽满脸泪水,却依旧不掩国色,让比她小五岁的曹丕很是倾心。曹丕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  后来曹操也过来了,一看甄氏,果然有沉鱼落雁之姿。曹丕不想节外生枝,急切地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要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亲念儿虽成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娶了甄氏为妻。  为什么说甄氏是天生的皇后呢?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甄氏,中山无极人,出身名门,是汉太保甄邯之后,父亲甄逸做过上蔡令。但是,甄氏3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甄氏性格好静,知书达理,研学前世成败得失,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有这么一件事,甄氏十余岁时,时逢天下大乱,百姓皆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而当时甄氏家却颇为富裕,家里储存有不少谷物宝贝。甄氏遂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为恩惠。”全家人都觉得她说得极有道理,甄氏的母亲按照她的话,把粮食分给了众乡亲。因为她的善良和智慧,人们都纷纷夸奖甄氏说:“这丫头心地实在太善良了,又懂事,将来肯定能做皇后呢!”  从听到这句话那天起,当皇后,就成了甄氏梦寐以求的事。甄氏开始琢磨当皇后是什么样子,一有时间就坐在镜子前梳妆打扮,琢磨衣服发式,还到处搜罗关于宫廷礼仪的书籍,认真模仿怎样走路、发笑、吃饭等,里里外外以皇后的标准修炼自己。  由于家境富裕,加上艳名远扬,甄家的门槛几乎被求亲的人踩断了,甄氏就是不答应。直到袁绍的儿子袁熙来求亲,甄氏看到有了出头之日,才点头应允。她认为,袁绍早晚是要称帝的,这样袁熙就会有机会成为太子,自己的皇后梦就可以实现了。然而当甄氏女真正到袁家做媳妇后,生活却过得并不快乐,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怜香惜玉。郁闷中她写了不少闺怨一类的作品,并传扬出来: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入亦更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有浓烈的悒郁及愁苦,代表着女性多愁善感的心灵状态,也透露出了甄氏为袁家媳妇时的不满情绪,以及寻求突破的“叛逆”心理。  她嫁到袁家不到两年,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就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袁绍、袁谭相继毙命。袁熙镇守幽州,临去时,想带她一起走,但被甄氏严辞拒绝,她的理由是要留在冀州伺候婆婆。但有人认为,甄氏感觉袁熙当皇上已是没有可能,她是在等待下一个机会。  这时,曹丕——一个未来的皇帝,终于被她等来了。  甄氏来到曹丕家,没想到被曹植所爱。曹丕和曹植为了甄氏,曾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最后以曹丕得胜了之。曹丕把曹植赶出皇宫,让曹植远离甄氏,切断曹植的思慕之情。曹丕想,如果不果断采取这样的措施,也许有一天甄氏会真的投入曹植的怀抱。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即魏文帝,国号黄初。甄氏夫荣妻贵,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了皇后。  可是,他当了皇后却备受冷落。曹丕在成为皇帝之前,对甄氏宠爱有加,但到做了皇帝时,此时甄氏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34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特别是汉献帝将两个年轻美貌的女儿献给他后,曹丕疏远了甄氏。甄后从此失意,有不少怨言。  以前,甄氏经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也多有采纳,有道是爱屋及乌。现在甄氏见曹丕贪图欢娱,荒芜国事,误国误民,也就出面相劝:“你是皇上啊,天下那么多事需要你来处理,可别整天泡在女人身上了,这样既会累坏身体,又会耽误国事。”  可曹丕对甄氏的话置之不理。甄氏三天两头劝,曹丕本来已经看她不顺眼,现在更觉得她烦不胜烦。黄初年间,魏文帝曹丕新纳的宠妾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言,郭氏栽赃甄后,诬陷她埋木偶诅咒文帝。曹丕听信了郭氏的话,一气之下,勒令甄氏服毒自尽。  甄氏临死的时候,感叹了一句:“早知道这样,就不当皇后了。”  历史上的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正说三国非常女性
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生于光和五年十二月了酉日。其母张氏常梦见一仙人,手执玉如意,立于其侧;临产之时,只见仙人入房,玉衣盖体,遂生甄氏。甄氏三岁丧父。曾有相士刘良看了她的相之后说:“此女之贵,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并不好戏弄。八岁时,门外有立骑马戏看,家中人及诸姊都上阁观之,甄氏独不行。姊姊觉得奇怪,问她:“门外走马为戏,老幼竞观,汝独不观,何也?”甄氏回答:“岂女子之所观耶?”年九岁,常读书写字,借诸兄笔砚使用。   兄说:“汝当习女工,何用读书写字。欲作女博士耶?”甄氏回答:“古之贤者,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试。不知书,何由见之?”后来天下兵乱,加上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那时甄氏家巨富,尽收买藏之。甄氏就对她母亲说:“今世乱,何多买宝物?此取祸乱之端也。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又兼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皆称其贤。十四岁时,二哥死去,甄妃悲哀过制。甄氏事嫂极尽其劳,抚养兄子,慈爱笃甚。”   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可以想像的是当时的甄逸女在袁家作媳妇时,生活过得并不快乐,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怜香惜玉”因此她才有闺怨一类的作品传扬出来。   《古诗源》中收录了她所作的《塘上行》诗,工力绝不稍逊于建安七子的水平。诗是这样的: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人亦更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有浓烈的悒郁及愁苦,代表着女性多愁善感的心灵状态,也说明她作为袁家媳妇时期的不满情绪,以及寻求突破的“叛逆”心理。   东汉献帝七年,拥有冀、并、幽、青四州而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惨败的袁绍病死。曹操乘机出兵,身为幽州刺史的袁熙带着残兵败将逃往辽西,大约根本就不想携带甄逸女一同出逃;或者甄逸女宁愿留下等待不可知的命运,而不愿随夫逃出危城。甄逸女成了曹军的俘虏,成为曹丕的妻子。   当甄逸女以战俘身份,接触到盖世枭雄曹操虎视耽耽的目光时,内心迅即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悸动与震撼;而比她少五岁的大男生曹丕对她流露出倾心相爱的眼神时,她灵魂深处有着莫名的欣喜和幻想;当几乎与她小一半的曹植以稚嫩的童心,掬捧出天真无邪的情意时,不知不觉中使甄逸女陶醉在虚无飘涉的快意之中,于是毫无顾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辉与姐姐般的爱意,这是十分自然的感情流露。一般人认为年龄悬殊,怎会发生情感,其实都是欠缺对人性及心理学认知的理论。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赢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只有曹植可以好整以暇地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少妇,消磨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鬓厮磨,了无嫌猜,当父兄折冲樽俎地为天下大事奔忙时,曹植与甄妃的浓如蜜糖的情意,已经快速升高到难舍难分的地步。   七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稳稳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势,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划为魏国,封曹操为魏公,定都于邺;接着汉献帝又以曹操的女儿为皇后,这位皇帝的岳父大人遂又晋升为魏王;于是建社稷宗庙.并于漳河岸旁建筑了一座壮丽巍峨的铜雀台。曹植作了一篇《铜雀台赋》,曹操大为高兴而封其为平原侯,并勉励说:“吾昔为顿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当时所行,无愧于今。今汝已长成,可不勉哉!”寄望之殷切,溢于言表,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大有立曹植为继承人之势,虽然曹植毫不热中,一旁却急坏了他的大哥曹丕。   曹植已处处感受到大哥曹丕所施加的压力,索性不治威仪,放荡恣肆,而且三番两次耽误大事,擅自开启司马门,使得曹操对他失望透顶,而甄妃则为这位小情人的凄苦心情惋惜不已。   曹丕顺利地当上了太子,也顺利地嗣位为魏王,曹操死后,在汉献帝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29年,以天下众望所归,终于登上帝位,是为魏文帝,定都洛阳,三国时代的魏国建立。魏文帝即位之后积极营建洛阳宫殿。毕竟曹丕,也就是魏文帝对于甄妃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所以甄逸女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逐渐色衰而失宠,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甄妃,三国时袁绍次子袁熙之妻,有国色。曹操平定河北,见甄氏貌美,欲纳之,使人把守袁氏府门。曹操离开后,长子曹丕过其第,见甄氏,竟自取之。后丕为帝,立为后。不久为号称女王的郭氏夫人所谗,构陷而死。陈思王曹植曾作《感甄赋》以怀之。及魏明帝曹睿继位,避母嫌,命改为《洛神赋》。曹植笔下之洛神乃甄氏耳。
甄氏出身名门,嫁给袁绍之子袁熙。丈夫出为幽州刺史,甄氏就一直留在婆婆刘氏身边。在这个贵族世家里虽然也寂寞,但过得如鱼得水。可惜,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惨败。战乱之中,曹植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甄氏,惊为天人。从此,甄氏和袁氏家族一起,做了曹家砧板上的鱼肉。      不久,袁氏彻底败亡,年方18的曹丕,城破后跃马径直到袁氏府舍。只见后堂刘氏在独自垂泪,甄氏跪在她膝下,嘤嘤哭泣,满脸泪水却不掩国色,曹丕一见倾心。刘氏一看这情形就知道了,阿弥陀佛,不用担心会被杀死了。      后来曹操也过来了,四处找甄氏,随从们告诉他,已经被令郎带走了。曹操大叫一声:“啊,今年我打仗就是为了这个女人呀。”总算找到了儿子和甄氏,曹植也偷空儿过来了,父子兄弟三人都痴痴地望着甄氏。曹丕急切无奈,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娶了甄氏为妻。      当曹操与曹丕为消灭群雄而奔忙的时候,只有曹植因为年龄小而有余闲,陪着这位甄氏嫂子吟诗弄赋,来一场毫无结果的精神恋爱。但曹丕气量很小,对于甄妃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所以仅封她为妃,始终不给她皇后之位。后妃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间,曹丕听信郭氏的话,将甄妃留置在邺城。不久说她心怀怨望,将她赐死。      甄妃死后,有一次曹植入宫,曹丕将甄妃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真不知他是何居心。曹植睹物思人,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伤心醒来,写下《洛神赋》,把洛河中的水神当做甄妃的化身,抒发爱慕之意,说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      她影响了三个诗人的一生。曹植胸怀大志,可是一辈子都被排挤,郁郁而终。后人评价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甄洛是中山国无极人,生于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日。她的家世显赫,是东汉时二千石显官甄邯的后人。她是家中三男五女八个孩子中最小的。在她三岁的时候,父亲上蔡县令甄逸就去世了。  据说,甄洛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每次入睡之时,家人总是仿佛看见半空中有人将玉衣盖在她的身上,举家为此惊奇不已。后来有个著名的相士刘良为甄家子女看相,刘良看到甄洛的时候,大惊失色,指着尚是幼儿的甄洛道:“这个小姑娘日后贵不可言。”  甄洛自幼好学,而且过目不忘,因此饱读诗书,尤其特别的是她读书的宗旨:“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因为善于汲取前人教训,甄洛自小就有超越长者的见解。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洛阳官员士族百姓都流离失所,衣食不继,不得不变卖金银珠宝换取食物。甄家巨富,非但未受流离饥寒之苦,反而还有大量粮食储备,这时便趁机高卖谷物,大量收敛珠宝金银。甄洛时年十岁,对家里的做法非常担忧,认为在此乱世之际聚敛财富,不但容易引来乱兵盗匪的垂涎,更容易引起民愤,危及家人的安危;不如把粮食拿来赈济亲族邻里,广施恩惠更为妥当。家人听了甄洛的话,不禁恍然大悟,立即照办。  除了富于见识,甄洛也天性慈孝,对长辈家人极重孝悌友爱之情。  甄洛的名声很快就传扬开去,不久,就传到了大军阀袁绍的耳中。于是他便为次子袁熙向甄家求婚,甄洛就此成了袁家的儿媳妇。  此时的袁绍正是意气风发,世人都认为他可以唾手而得天下的时候,可谓富矣贵矣。这桩姻缘的缔定,似乎正在把甄洛带向幼年那“贵不可言”的相士预言。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袁家很快就一败涂地。204年,袁家的大本营邺城也被曹操父子给攻下了。就在城破之日,早已对甄洛慕名不已的曹丕迫不及待地闯进了袁府。当他终于看清甄洛姿容的时候,顿时头晕目眩,连手中的剑都无法握住,任由它“呛啷”一声掉在地上。——儿子的心事很快就被曹操所了解,虽然他对甄洛的才貌双全也一样慕名久矣,但是还是摆出了为人父应有的姿态。  不久,甄洛便成了曹丕的妻子。  这是一桩不折不扣的姐弟恋,这年,初婚的曹丕17岁,而新寡再嫁的甄洛22岁。  (有些电视剧这么演:甄洛与曹丕没有感情,她爱的是曹植,可是被曹丕强娶……还有人如是感叹:假如邺城城破之时,首先进入袁府的是曹植,那就才子佳人幸福美满了……这实在搞笑:作为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比大哥曹丕小五岁,比甄洛小十岁。邺城城破之时,曹植只有12岁,还是个不懂男女之情的小毛孩子。慢说他会不会喜欢上22岁的大姐姐甄洛,就算是他恋母情结喜欢上了,曹操也不会甘心把甄洛让给这个毛娃子。假如不是遇上了情窦初开的曹丕,甄洛只有一条路:成为比父亲还年长的曹操姬妾群中的一份子——当曹操死后,她假如生下了儿女,就守寡一生,假如没有生下儿女,就被遣嫁部属……)从这个角度来看,遇上曹丕,是甄洛当时最好的命运选择。  曹丕和甄洛婚后,颇过了一段郎情妾意的恩爱日子。没几年工夫,甄洛就为小丈夫生下了长女和长子——也就是后来的东乡公主与魏明帝曹睿。      从历史记载来看,甄洛全副心思,都花在了丈夫曹丕的身上,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固宠、并且成为皇后。她没有精力去搞什么婚外情,而作为母亲,她更不可能傻到拿两个孩子的性命前途去交换一个早已妻妾满堂的小叔子。——如果居然有此事,那她也就不是甄洛了。  甄洛聪明而且工于心计,她对自己畸形的身世——曹氏死敌家的再嫁之妇——非常心里有数,因此在丈夫的面前,她采用了一种先抑后扬的争宠方法:任何时候都表现得与诸姬谦让友爱,甚至还常常劝曹丕不要对自己太好,要多与姬妾们亲近,也好多生些儿女。如此一比较,初期与甄洛争宠的另一名姬妾任氏,在曹丕的眼里便显得心胸狭窄、牢骚满腹,而惹厌之至。不久便被曹丕轰回了娘家。在任氏被废之前,甄洛曾向曹丕声泪俱下的求情:“任夫人是名门闺秀,品貌比我要出色得多。而众人都知道我最受您的宠爱,所以他们一定会说,任夫人与您的离异绝裂,一定是因为我从中陷害挑拨。平添我的罪过,所以请求您不要废弃任夫人。”——这番话且记在这里,可以与日后郭女王对养子曹睿的一番话对照。随着年纪的增长,又一鼓作气生了两个孩子,原本就比曹丕年长五岁之多的甄洛年华流逝,容貌渐渐不能与曹丕其它年轻漂亮的姬妾相比了。于是,她将更多的心思花在了争取婆母卞夫人的欢心上面,希望在自己色衰之后还能有婆母做后盾。      建安十六年(甄洛三十岁,曹丕二十五岁),曹操带着卞夫人出征,让曹丕与甄洛夫妇留守邺城。出征途中卞夫人染病,留在孟津治疗。消息传来,甄洛心神不定,坚持要往孟津去为婆母侍疾。曹丕不允许她犯险上路,她就急得日夜啼哭。过了几天,曹丕让侍丛去向甄洛报信,说卞夫人的病已经痊愈了。可是甄洛坚持不肯相信,说:“卞夫人在家的时候,每次生病都反复很长时间,如今在途中患病,各方条件都不如家里,怎么反而好得这么快?这一定是在哄我开心而已。”曹丕没了办法,只得又派人去往孟津,带回了一封卞夫人的亲笔信:当然写的是关于卞夫人已经身轻体健的内容。看了这封信之后,甄洛这才放下心来。  第二年正月,卞夫人随班师的曹操大军返回邺城,甄洛前往迎接。当卞夫人所乘的轿子刚刚出现在远处,甄洛便已经欢喜得流泪不已了。卞夫人看见儿媳如此模样,不禁也感动得流下眼泪,拉着甄洛的手说:“你怕我上次生病也会象从前那样反复难愈吗?唉,我只不过是偶感不适,小病而已,十几天就好清了。你瞧瞧我的气色,好得很呢。”  甄洛这次“孝感恪天”的表现,为她挣了不少分数——卞夫人见人就夸:“我那个大儿媳妇,可真是孝顺的好孩子啊。”        四年后,曹操再次率大军东征,卞夫人、曹丕、以及甄洛的一双儿女曹睿、东乡公主都随行。不凑巧的是,甄洛恰恰在此时染病,只得留在邺城治疗。  足足又过了一年之久,建安二十二年九月,出征的人才返回了邺城。  一见面,卞夫人便对甄洛容光焕发的丰满模样非常诧异,问她:“你与两个心爱的儿女分别了这么久,能不牵肠挂肚的吗?怎么我倒觉得你比一年前更滋润精神了?”甄洛笑着解释道:“睿儿他们随在奶奶的身边,我还担心什么?您老人家自然比我更能照顾得孩子们妥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延康元年(二〇〇年),34岁的曹丕取汉献帝而代之,是为魏文帝。成为曹魏帝国的帝王之后,曹丕尊封自己的母亲卞夫人为皇太后,居永寿宫。  后宫不可无主,甄洛既是曹丕原配妻子,又是曹丕长子长女的生母,更大得婆母卞皇太后的欢心,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册封甄洛为皇后了。  然而甄洛高估了卞夫人所能(所愿)给予的助力,更高估了自己在小丈夫心目中的地位。  此时的曹丕,已经移情于贵嫔郭氏了。  郭贵嫔名叫郭女王,与甄洛相似的是:在夫妻关系上,她也身兼妻子与长姐双职,她生于中平元年三月乙卯日(184年),比甄洛小两岁,比丈夫曹丕大三岁。  郭女王的父亲郭永在东汉末年官至南郡太守,她在三男二女的兄弟姐妹群中居中。据说她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因此很为父亲看重,说她有“女中王”的气度,因此便在闺名之外,为她取字为“女王”。  郭女王的少女岁月比甄洛要不幸得多,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在黄巾起义中,她的父母和兄弟们都不幸死去,她自己则由官宦人家的小姐沦落为铜鞮侯家的婢女。再后来,她作为礼品,又被主人送给了曹丕。  虽然只是个婢女出身的姬妾,郭女王的聪明智慧却很快使她引起了曹丕的注目,并且崭露头角。  甄洛的聪明,更多的表现在家庭内部,而郭女王却比甄洛更高招,她拥有参与政治斗争的智谋。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丈夫出谋划策,因此,曹丕能够最后胜出并且最终称帝,郭女王应记首功。  那么,不用多说了,曹丕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  而对年纪已将四旬的甄洛来说,更糟的还不仅仅是同样已不年青的郭女王。自打曹丕称帝,他身边的美女便层出不穷。希望巩固权位的将相大臣们都上赶着把自己家的美女尖儿们往魏宫里塞。很快,在这群年少的美女中,又有李贵人、阴贵人成为曹丕的新宠。      甄洛现在所面对的,是她嫁给曹丕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凄凉局面。自从在夺嫡斗争中郭女王表现得比她更有智慧以来,她在曹丕的心目中的地位便已经江河日下。所以在即位为魏王之后,曹丕干脆更将甄洛丢在邺城,只带着能够给自己出谋划策的郭女王出征、并一直把郭女王带到了洛阳,和郭女王一起同心协力地策划汉献帝禅位事宜。不久,曹丕果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不用说,郭女王在他心目中更是旺夫之极。因此,在随后的册立皇后问题上,曹丕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他事实上已经偏向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郭女王,更何况“见面三分情”——两年以来,曹丕与甄洛连面都不曾见,身边又满是莺莺燕燕,他对甄洛的旧情还能剩得了多少?  在曹丕即位为帝之后,退位的汉献帝刘协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也送进了曹丕的后宫。这两位刘贵人按照辈份,应该算是曹丕的外甥女,更何况是逊帝之女,曹丕即使不宠爱,情面上也决计不会过于冷淡。再加上李贵人、阴贵人……远在邺城连丈夫的面都见不着的甄洛,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      据说,甄洛貌美,更善于修饰。在她所居住的宫室里,有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色灵蛇。甄洛每天都留意观察这条蛇,从它盘曲卷绕的姿态中学习新奇的发式。因此她的发型每天都有不同,被称之为“灵蛇髻”。  然而,再新奇美妙的发型和姿态,也得有人愿意欣赏才能体现出价值。而如今,那个最应该来欣赏的人,却已经绝情不顾了。  甄洛熟读史书,自然明白历代后宫争宠是怎样的情形。她独居邺城,遥想洛阳城内,曹丕身旁众多的美女娇娥们对自己这个嫡妻百般抵毁,不禁愁肠百结。  作为一个后宫女人,甄洛确实曾经对争宠的诸姬表现得宽宏大量。但是,那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她是在身为嫡妻,且“宠愈隆”的情形下,才如此“弥自挹损”的。而如今这个前提已经没有了,她不可能不对负心的丈夫心生怨恨。  在这样的情形下,甄洛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怨恨曹丕薄悻的诗作《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然而,甄洛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洛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  冤死之时,甄洛四十岁,负心汉曹丕三十五岁。据说,在曹丕兄弟争夺魏王世子位的斗争中,卞夫人是倾向于自己的三儿子曹植的。而甄洛与婆母一样,也支持小叔子即位——因为她已经爱上小叔子曹植啦。所以,甄洛之死,与她的婚外情爆光大有干系。曹植因为在权力与爱情方面都与大哥作对,后来还被逼着来了个“七步成诗”,万幸逃出生天之后,他为自己心爱的嫂嫂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纪念逝去的爱情。        在这里,容我先对这种文人之说先晕倒一下。        假如甄洛与曹植有情,她还写什么《塘上行》?盖对于感情走私的女人来说,老公变心乃是大好事一件,臭男人离得越远越好,简直是给自己一片自由天地啊!  其次,《洛神赋》原名《感甄赋》。而此“甄”不同彼“甄”——在作《感甄赋》的前一年,即黄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为甄城侯,第二年又晋封为甄城王(今山东濮县)。所谓感甄者,所感的不是甄洛之甄,而是怀才不遇的甄城王之甄。  而洛神,则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传说中伏羲氏之女。曹植在《洛神赋序》里写道:“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后来,甄洛的儿子曹睿即位为魏明帝,他对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欢,不过觉得题目起得不好,便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  无论是曹植,还是曹睿,他们都没有想到,他们先后为该赋起的两个名字,恰好嵌进了甄洛的闺名。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洛。        至于曹丕想杀曹植,因此将甄洛的枕头给曹植看,并逼他七步成诗,也是改头换面的“典故”。  此事正史不载,而最早的版本见于《世说》,后来收录进了《太平广记》。原文是这样的: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直译如下:魏文帝曹丕曾经和弟弟陈思王曹植一同出去游玩,看见两头牛在墙里斗架。一头牛斗不过对方,掉到井里摔死了。曹丕命令曹植,以死牛为题材作一首诗。但不许说“牛”字,也不许说“井”字,不许说“斗”,也不许说“死”。马走一百步,必须作完一首四十个字的诗,如果一百步作不完,就杀头。曹植一边骑马往前跑,一边提笔写道:“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诗作完了,还不到一百步。于是他又作了一首自己怜悯自己的三十个字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来不是枕头,而是牛头;不是步行七步,而是跑马百步。写的也不是三十个字,而是四十个字再加三十个字。        话再说回来,后世文人们硬要把甄洛和曹植扯到一起去,真不知道他们是同情曹植甄洛,还是恰恰相反?——有媳之叔和有夫之嫂私通,什么年代都不是好名声,假若真有这等风流事,岂不是变成曹丕杀妻有理?!  真不知道这些人都是怎么想的!      由甄洛《塘上行》一诗来看,“众口烁黄金”……谗害她的是整群后宫妃嫔。从史载的郭后为人来看,她不一定是坑害甄洛最起劲的第一人……不过她代替了甄洛应得的地位,所以矛头便指向了她而已。更何况,女人说争宠对手坏话很正常。妃嫔(包括郭女王)们说甄洛的坏话是肯定有的,但是她们恐怕不会当真想要她的性命——说白了,甄洛还不是皇后,让她不得封后即可,杀她没有必要。——而这男人居然下得了杀手,谁又想得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向应纪念馆观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