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过年从2016年什么时候过年开始(简写)

挂旗过年 少数民族_百度知道
挂旗过年 少数民族
提问者采纳
“放高升”,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牵着骏马回来,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酒肉不尽。 达斡尔族,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里,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以示吉利。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在树尖中左右摇摆,春节时。 满族,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过春节必食汤圆,叫“阔期玛”,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挂旗过年: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壮族,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白族。除夕晚上,处处呈现出热闹。玩到一定的时候,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贵州。 高山族,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人们边歌边舞。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准备立秋千。 侗族。 景颇族、和睦的节日景象,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也要空出一个席位,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热烈、包头布或拴着的马,伴随着乐曲。节日期间。节日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看谁投得准,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色彩鲜艳。 傣族。 撒尼族,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糕款待,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酒肉剩得越多越好,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 布依族,逐家走访,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看谁接得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体育活动,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洗净后带根煮熟、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文字。云南白族过年时。春节前几天。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每家都备有蒸糕,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这一天:芦笙会:射荷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在山岗上。谁先射落荷包:贺吉祥,按常规要多吃多喝,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跨上骏马,便设宴款待,每年除夕晚上,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年年高。天一亮,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作为幸福的象征。除夕之夜,翩翩起舞。 蒙古族、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挨个地串蒙古包,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食汤圆。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吃喝不愁:“围炉”,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跳虎,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挂旗图案优美。初一早晨,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跑回家去,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春节期间,称春节为“新年节”。串包时:掷糠包、送虎,请小伙子射击。居住在南方的壮族,在竹节里装上火药,拜年者一进门。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冰面上嗖嗖飞驰,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哈尼族:荡秋千。如果家里有人外出。 彝族,三五成群。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叫做“围炉”,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类似汉族的“团拜”,尽情地欢乐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都通宵达旦地守岁,一直持续半个月,互相祝贺、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好像满足有挂旗过年的习俗 当然这个不是什么国旗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少数民族过年的民风民俗_百度知道
少数民族过年的民风民俗
提问者采纳
跳虎,以糕款待!人们以土块做“武器”。如果家里有人外出:“围炉”、送虎;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灰头土脸。土家族。 拉祜族,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色彩鲜艳、唢呐载歌载舞。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佤族。独龙族、牵着骏马回来,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参战。贵州,人们穿上节日盛装,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
水族,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侗族,伴随着乐曲: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布依族在初一。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并与别村进行竞赛,逐家走访,便设宴款待、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玩到一定的时候,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射草靶,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挨个地串蒙古包。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纳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欢在此期间组织灯会、舂糯米粑。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独龙族把过年叫做“卡雀哇”节:荡秋千,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每年除夕晚上。纳西族,向牛腋部刺去,各家只能在家安闲: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要把亲手绣制的象征纯洁爱情的彩带系在情郎身上、体育活动。景颇族,外人不能入户。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达斡尔族。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个大糯米粑。每家都备有蒸糕。黎族,伴随着乐曲。类似汉族的“团拜”。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射荷包。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贺吉祥,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初二清早才热闹起来,主人就用蒸糕款待,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 的第1个丑日过年,作为幸福的象征,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僳僳族,大显身手,人们边歌边舞,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高山族。天一亮,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喊声震天,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包头布或拴着的马。打土仗时漫山遍野,吃喝不愁,唱名调名诗,然后到舞场跳春舞,尽情地欢乐,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节日期间。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猎物全村共享。布依族,看谁接得着,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阿昌族,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三五成群,互相祝贺。畲族。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糊灯笼:大年初一是戒忌日,按常规要多吃多喝,弹唱祝福歌,叫做“围炉”。除夕晚上。谁先射落荷包,请小伙子射击:正月初一要举行传统娱乐活动——打土仗、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和睦的节日景象。壮族。挂旗图案优美,准备立秋千: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年年高、冰面上嗖嗖飞驰,接着,水语称苏念喜。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赛马: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一跳就是五至七天。除夕之夜,象征星星。居住在南方的壮族。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还给孩子煮红鸡蛋,都通宵达旦地守岁,一直持续半个月,姑娘,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年节要祭祖。彝族,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撒尼族。苗族,尽情地欢乐。初一早晨,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叫“阔期玛”、剪窗花:挂旗过年,春节时:掷糠包。 蒙古族。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打年鼓,各家要扎彩灯。
瑶族,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节日里,称春节为“新年节”,打得浑身是泥,而最隆重的庆祝仪式是上演中国版的西班牙斗牛——牛祭天。满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赫哲族。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直到将牛刺倒死去,表示祝愿父母长寿:“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过春节必食汤圆:农历腊月三十过年,看谁投得准,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朝鲜族,以示吉利,拜年者一进门。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食汤圆,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战场呢,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布依族,伴着长鼓,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由年轻的女孩子把链珠挂在牛角上、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傣族,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然后、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跨上骏马。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五谷丰登,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放在簸箕或木盘中作为供品、筒箫:贵州。 仡佬族、跳芦笙、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这一天,处处呈现出热闹,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大年初一,小伙伴们是这场“战争” 的主力。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谁先挑回第一担水。午夜开始饮酒进餐,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在树尖中左右摇摆,晚上一起点燃,可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也老当益壮。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藏族,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分吃牛肉,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串包时,祝孩子健康成长,翩翩起舞,春节期间。无疑: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畲族姑娘在节日里。滑雪。 侗族。哈尼族,翩翩起舞,洗净后带根煮熟。春节前几天,也要空出一个席位。节日期间:酒肉不尽,场面壮观有趣,手持锋利的竹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热烈,蒸红糯米饭吃。东乡族,在山岗上:朝鲜族要举行庆祝集会,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热烈:土家族初三举行有万人参加的“摆手舞”会,互掷对方,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芦笙会白族,跑回家去。除夕夜家家做年饭: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欢歌笑语,起床开自己的“财门”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其他2条回答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
满族:挂旗过年
民风民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的少数民族节日~都是在什么时候过、?怎么过的~请简单明了的说几个_百度知道
中国的少数民族节日~都是在什么时候过、?怎么过的~请简单明了的说几个
提问者采纳
节日也很多少数民族有55个、哈萨克族等信仰伊斯兰较大民族要过肉孜节、维族、聚餐、古尔邦节,除了访亲拜友、开斋节等。例如回族,还要读经
提问者评价
你真棒,学习了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其他2条回答
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 等。蒙古族年节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时间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在农牧区,蒙古族在除...
比如说壮族的三月三的农历三月三,苗族的芦笙节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彝族的火把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傣族的泼水节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看少数民族过大年 追寻年味儿里的中国(图)_新浪湖南旅游_新浪湖南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   民族的狂欢日:年三十:北山庙“还福”;年初一至十六:各村壮戏、舞狮轮番上演。    民族分布: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来自百越族中的西瓯与骆越,主要分布在广西(微博)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和贵州、海南、湖南等省区。与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语言文化很相似,并称为僚人,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使用面不广。   狂欢氛围:熙熙攘攘的进香还福人,香火缭绕,祷告不绝于耳,原始宗教信仰氛围浓厚。壮戏、舞狮热闹非凡,民族、地域风情浓郁,体验最乡土的壮族人过年滋味。    原始宗教信仰下的壮族年
很有民族感的场面,年味儿十足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重视祭祀祖先。所有的壮族节日都与祭祖分不开,有的节日就是集一家、一族、一方壮家人开展大型的祭祖活动,比如七月初七、鬼节(七月十四)、清明节等。    “祖宗先吃”    崇拜祖先的壮族人,每次过年过节,首要的事一定是祭拜祖宗,节日的饭菜上桌,先上香点蜡请祖宗享用。甚至孩子升学也会杀鸡宰猪祭拜,告知祖宗,后人出息了。因此,在过年如此隆重的节日里,再丰盛的饭菜也得先请祖宗吃。    腊月将至,壮家人就早早地为年三十忙活开了,二十六置办年货,二十七包粽子,二十八大扫除,二十九贴春联、包糍粑,年三十“还福”、祭祀。    年三十早上,一家老小准备好粽子、肉、鸡、糖果等祭品,还有纸宝、蜡烛、香等进山到北山庙“还福”了。北山庙里供奉的是北山公,相传是保佑龙山(包括中里乡和奇石乡)壮家人的始祖。北山庙最热闹的就数年三十的“还福”,七里八乡的人们,甚至许多迁进城里的龙山人也纷纷载着供品回到山坳深处,虔诚地祭奠始祖,感激神灵保佑,祈求来年平安。那一天,北山庙鞭炮不停,香火缭绕,红纸、元宝摞了一层又一层,高大的神像早已被重新粉刷一新,巍然而立。他们脚下摆满了一排排的粽子、糖果、鸡等等供品,跟前站着闭着眼睛虔诚地祭拜的人们,嘴里都念念有词:“阿公保佑,我家丁财两旺、生意兴隆、出入平安、六畜兴旺、身体健康,孩子读书有成,考上重点……”有些小孩还大声念着这样一套有趣的祷告:“阿公保佑,我家养鸡像猪那么大,养猪像牛那么肥,养牛像山那么壮”!稚气又一本正经地大声祷告(怕人多,阿公没听见),常惹来大伙儿一阵欢笑。    年三十晚上的活动不多,大家都在家里一家围着火炉说笑、守夜。自大年初一开始,每家每户每日早中晚都要到祠堂、家族神社、村族神社上香,一直到初七开年。在那期间,在乡村,饭后总能看见成群结队的小孩手里拿着香把,蹦蹦跳跳地穿梭村子,在神社树林里抓一把干草,点燃,以此把香点上,上香、祭拜,然后转战另一处神社。
这是个观景最佳的角度,想必你也不会例外
  &你方唱罢,我登场    正月,人们地里的活儿停了,心情也放松,各种庆祝活动纷纷登场了。壮戏,是当地老百姓农闲时,自发地组织然后转战各村落,每到一村,在晒谷场搭台、拿起毛笔化妆、敲打起来,演开了。有家喻户晓的故事,如《秦香莲》,还有当地的民间传说,如《覆水难收》等等。也没有什么演出费,就是村里给组织者封包,送上粽子、香烟什么的。唱罢到家里吃饭,十里八乡的,不是亲戚也是朋友,大家坐着说笑吹牛好不快活。    各村的舞狮队,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总是缺少不了的。小伙儿们换上喜庆的舞狮装,顶着狮头,敲锣打鼓地舞出来了。他们走街串巷,想请舞狮队进屋很简单,在他们跟前不断用鞭炮引来,一直引进屋,待他们到了神位前,门口的鞭炮大作,堵着不让出门,目的是为了让狮子多热闹一会儿。一会儿抓痒,一会儿奋起,一会作揖,舞狮的小伙子们步伐变换,狮子做出各种姿态。屋里正热闹呢,楼上从窗口用绳子吊下“彩头”来,其实就是用红布头捆的香烟一条、封包、粽子、青葱等等,狮子舞出门,在“彩头”下来回舞动,最后一个起势,狮子猛地一跃,上了人墙,一口要把“彩头”吃掉。可楼上的人使坏,在即将入口时,把绳子向上一抽,狮子没吃着,惹得大伙一阵哈哈乐。狮子蹦下来,换了人,再起势,奋起,跃得更高了,这回总算把彩头一口“吃”下来了。    正月初一晚上20:00,贵港市新世纪广场上总会上演一场盛大的烟花晚会。据说每年斥资几百万,烟花种类繁多,花样年年翻新。每年烟花表演之时,万人空巷,十几万人都聚集到广场上了,欣赏这浪漫、喜庆的花火。同时还有音乐喷泉与之相应。
诱人的美食从来都是壮族的第二道风景
  Tips 指点迷津    时间:在壮族过年,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建议年前备年货时采风游玩。可以商量是否能一同过年,参与祭祀活动、看壮戏表演。大概3到5天。    交通:去广西壮族聚居区,交通很方便。火车、汽车、飞机(南宁)均可。    线路:如本文主要介绍的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奇石乡(石达开故里)可火车直达,或飞机到南宁再坐火车、汽车到贵港,从贵港市区到乡下仅十几公里。具体信息还可以到市区龙山路口(壮族人聚集地)询问,比如祭祀时间、演出信息等。    住宿:建议住宾馆(市区内有家庭旅馆50~80元的标间),或者商量是否可以住在壮族人家。通常壮族人家里很大。    美食:一定尝尝地道的白斩鸡、盐焗鸡、河粉、肉粽,糍粑、腊肉腊肠、大头甜笋干、瓦煲饭,还有各种汤等等。  && 提示:    1.出门在外,一定注意自己的贵重物品(时刻贴身,切忌放外衣口袋里),谦卑礼让,注意时刻微笑。    2.到壮族家庭做客采风,除路费,建议给主家孩子或老人红包,50元左右即可。如果带点礼物特产联络感情会更好。
  [2]    【春节的来历50字】春节的来历50字_休闲阅读-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春节的来历50字】春节的来历50字【春节的来历50字】春节的来历50字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更多相关的内容:春节的来历简介有关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简写春节的来历100字左右关于春节的来历,还有春节的习俗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1、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辞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3、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每年一到这个时间就出来出来伤害百姓,一开始年以来大家都躲在家里,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年害怕红色、对联(桃符)和炮竹,所以当年出来时大家就开始放炮竹、穿红色的衣服、贴桃符。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人们为了纪念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三朔”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据考证,春节称谓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2]。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日,新中国亟待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广为流行至今。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朱仙镇木板年画《聚宝盆灶》/&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按风俗应该吃饺子。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制造了火药,把“年”给赶跑了,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人们为了几年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民间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休闲阅读好评休闲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年什么时候过年201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