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朝后中国王朝为何都最短命的王朝

&|&&|&&|&&|&&|&&|&
揭开中国历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玄机
凤凰网历史 【
核心提示:南京虽然是&帝王之宅&,但似乎并不能保证国运长久。在孙权定都南京后,仅过了半个世纪,存59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东吴就让西晋灭掉了。更奇怪的是,接下来的的朝代也几乎都是短命王朝。除大明王朝,因后迁都北京而存在近277年外,其他8个,最长的东晋王朝,仅存104年。
南京城墙(资料图)
文章摘自《三千年》 作者:倪方六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癸卯,朱元璋与臣僚讨论建都地址,虽然心有迁都念头,图慕北京和关中,但讨论到最后,他还是认为南京风水好。据《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载,朱元璋说了这样的话:&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
《重刊江宁府志&古迹》(卷八)引《舆地志》,重新定义了南京风水:&右环大江,左枕崇岗,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此语把风水玄机说得一清二楚,淋漓尽致。
建都南京王朝&短命&玄机
南京虽然是&帝王之宅&,但似乎并不能保证国运长久。
在孙权定都南京后,仅过了半个世纪,存59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东吴就让西晋灭掉了。更奇怪的是,接下来的的朝代也几乎都是短命王朝。除大明王朝,因后迁都北京而存在近277年外,其他8个,最长的是东晋王朝,存104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余下分别是--
南朝宋:60年,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南朝齐:24年,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南朝梁:56年,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南朝陈:33年,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南唐:39年,公元937年-公元975年
太平天国:12年,公元1853-公元1864年
中华民国:38年,公元1912年-1949年(后退守台湾,至今)
这种&短命现象&,曾引起了人们对南京帝王风水的怀疑和非议。甚至在中华民国定都南京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日,临时参议院召集会议,专门审议定都一事。会议采用投票表决的方法,以决定定都于何处。表决结果,让心仪南京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十分意外:
北京:20票;南京:5票;武昌:2票;天津:1票。
孙中山当时很恼火,决定第二天重新投票,必须选择南京。黄兴配合孙中山,出言威胁:&明日再不按先生意愿行事,我立即派宪兵将议员绑了出来!&后来在威逼之下,出席会议的27名参议员才改变了态度:
南京:19票;北京:6票;武昌:2票。
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的复议案,得以通过。
为何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会出现这么大波折?有人直接往上刨根问底,认为把南京说成&帝都&,是诸葛亮使坏,后人都中了诸葛亮的风水诡计。
古代风水中的&四灵说&,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在秦汉时已很流行了,但南京风水少&后玄武&。即所谓南京&前有照&,后却没有&靠&,北面是一条滚滚东流的长江。
南京确有王气,秦始皇时就出现了。但因为靠这条大江太近,江水太急,风水轮流,王气泄得太快,改朝换代也快,所以在此定都的王朝只会短命,而不会有万年基业。这是最大的风水缺陷,也是致命的一点。
诸葛亮在为刘备图谋统一中国大业的时候,有意搞了这个风水阴谋,&谄害&孙权,先把东吴政权&骗&到江东再说,反正此气不长,又被秦始皇&镇压&过,东吴迟早会&断气&,不担心它成气候。
这番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实际上完全是忽悠人的附会之说,不能这么理解的。
作者:倪方六
编辑:石立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在商朝和周朝面前其他朝代都是短命的?_百度知道
在商朝和周朝面前其他朝代都是短命的?
提问者采纳
且人口少.在这种情况下.秦汉以前是青铜器文明.条件达到极度恶化的时候就会产生足以改朝换代的战争.因此除汉朝外的封建制皇朝没有超过400年的,而且实行的是氏族分封制.而秦汉以后进入铁器文明.从而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旦遇到天灾百姓无法养活自己就会产生大规模的流民,生产力相对低下,封建制度的皇朝末期土地兼并会变得非常严重夏商周三代持续时间长也有其原因的,夏商是奴隶制,要进行改朝换代的战争非常困难,进行战争的成本非常高,人口大幅度增加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周朝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周朝是有文字记录的时间最长的朝代
那如果这样说,那是啊!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两个问题 1、春秋战国是属于周朝的么? 2、为什么说秦朝时中国第一个王朝?_百度知道
两个问题 1、春秋战国是属于周朝的么? 2、为什么说秦朝时中国第一个王朝?
一直不解.,既然是东周(还是西周)为什么就不叫X周而是春秋战国呢?21,也算统一了呀、秦朝之前不是还有夏商周嘛?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帮个忙吧,为什么是秦朝有很大成就呢
提问者采纳
所以周结束过后就是秦了问题2,但是又没有一个诸侯能代表中央,没有了诸侯问题1,所以是第一个中央集权是正确的,干脆连周天子都没了,而制度上周仍然存在,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政权,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而且不能世袭,一直延续到秦横扫天下,秦是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地方官员的任免由中央决定,而到了战国,所以战国也有说法属于周,足以驾御诸侯,就成了东周,春秋时期,但是周天子还在,周天子虽然不能驾驭诸侯了,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周天子的威望不足以驾御诸侯了,周天子的威望更高,西周是周朝的前半部分
提问者评价
很感谢,后来问了老师也是这么说。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按默认排序
其他10条回答
再说之前的夏商周朝代,后者是封建社会的产生及发展期,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称之为“时期”而不称朝代就是为了区别东周王朝的这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前者是奴隶社会的衰落和灭亡期;王朝。所以秦朝还是比较有成就的,也是战国时期的最后绝唱。东周(公元前770—256)是于平王东迁洛阳开始。你说是不是很有历史意义啊,这段时期的30余年。呵呵还有秦朝(前221-206年)严格的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quot,是为秦国大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代。封建制度在这个朝代被从法律上确定,直到前256年。春秋战国的说法实际上是后代的历史学家们界定的历史时期: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众多的民族,由秦昭襄王废掉周赧王截止。这样说你应该明白了吧。不是第一个王朝。这514年间分为春秋(前770-403)战国(前403-256)时期,统一的区域从来没有像秦国那样有广大的领土。到了前256年至前221秦始皇统一全国。注。从而开启了我国2000余年封建社会,社会上人们依旧承认自己生活在周王朝的国家中实际上你可以这么理解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 “战国”两个时期。 有名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2.夏商周时代是不属于国家,通常称为诸侯秦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1、因为周朝在西周末期周幽王来了个蜂火戏诸侯,招致诸侯离心,最后被犬戎攻入都城(好像镐京)导致西周灭亡,后来迁都后就成了史书所称的东周。而这时中央的威望已经不足以驾驭诸侯了。周朝的数百诸侯互相攻伐,在这段时间正是春秋一书的编纂时期,因为这本书的影响太大,所以就称这段时间为春秋,而战国则是经过了春秋时期各诸侯互相吞并最后形成了七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之后的战争也基本上是它们七国之间的战争,所以把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的这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2、秦朝不是中国第一个王朝,而是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至此之后中国就不再分裂土分侯,即使王朝更替也一直是保持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因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以郡县制来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中国。如果还是夏商周那样的分封诸侯,那中国也就没有了现在的中国,就像欧洲那样的分成多个国家了。(另:欧洲那么多国家很多都是当年的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国家都是国王而不是皇帝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周朝分为东周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而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所以春秋战国指的是东周时期的一段,而不是整个东周。虽然秦朝之前不是还有夏商周,但并没有秦始皇统一的完全,并且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钱币。秦始皇兴修万里长城,成为了后世王朝连绵不绝的一项重大国防工程,一直修到明末。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农耕地区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发展。 秦始皇强化军事机器,他的建军手段与治军思想一直为后人所效仿。尤其是商秧改革后,在秦国所推行的军功制度和耕战政策,更是成为了历代开国君主走向成功的最佳范本。曹操的屯田之策,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思想,其实都是秦始皇时代的产物。 还有就是统一了汉字、货币和度量衡,这些大家都知道了,但我觉得其意义不如上面几条重要。因为汉字货币度量衡促进的是大一统思想的形成,而要说贯穿影响了秦朝之后2000多年封建时代的,还是秦始皇的军事政治经济思想。【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1,东周分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这两段特点不同,以春秋战国命名,平时叫得比较多,所以用春秋战国代替东周。2、夏商周是分封制,诸侯国势力很大,有的不听从中央。秦朝是郡县制,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1,东周皇权旁落,各诸侯纷争,历史现象决定了我们的称呼习惯。2,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前面的没有进入封建社会。
2、夏商周那时还有一些诸侯国,那些诸侯国只是朝拜,没有真正的统一。而秦朝不仅在地图上统一,而且统一了度量衡、文字。
朝代的具体起止时间相信同学已经很清楚了,史实部分就不再赘述了,仅对问题做以下分析。首先:从政治上讲,夏商周都属于奴隶社会分封制国家,国家元首称王,王分封诸侯国。举例说明:商王有自己的直属王国就是商,其他的诸侯国如齐、鲁、陈、蔡等国均奉商王为尊,向其称臣纳贡,国与国之间是独立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国际事务;而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元首称皇帝,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守只对皇帝负责,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也分封了一些公侯,但他们仅仅是有自己的食邑(税负权和部分制权),而不是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秦名下的所有事务均为国内事务;其次,从经济和生产力上讲,夏商周基本上属于青铜器时代,战国时期虽然已进入铁器时代但应用范围并非很广,而自秦始中国正式步入铁器时代。夏商周实行的都是“井田制”,而秦自商鞅始“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废除了奴隶制下的土地制度;再次,从文化上讲,先秦时期中国的文字、语言、货币、度量衡等等五花八门,自秦始,统一文字、语言、度量衡,真正做到“书同文、语同声、车同轴”使中国从文化根基上奠定了统一的基础;最后,所辖地域的不同,最典型的例子,夏商周向南基本止于长江流域,而秦则直下南海,一举将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版图基础。关于东周的问题:犬戎灭西周后,虽然平王迁都洛阳,但周王实力已衰败,诸侯国成为主角。春秋:所谓“春秋五霸”,春秋以诸侯王称霸为主要标志,此时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以臣服纳贡和争做盟主为主要目的(类似于武侠小说中争做武林盟主),诸侯国仍以周王为尊,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就是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特点。战国:一般认为以“三家分晋”为始,此一阶段周王室依然存在,但地域仅仅局限于洛阳一隅之地,已完全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仅仅在形式上依然是天下共主而已。此时的各国征伐以灭国为基准,以肃清宇内统一天下为终极目标。其余如经济文化之类课本上都有,就不再多说了。
1,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意思就是春秋和战国是属于东周的,与西周没有关系····2,说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是因为它是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结束了以前战争纷乱的状态,民族,文化,政治得到了统一。夏商周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货币文字什么的都没有统一,存在地域上的差别,也没有频繁的交流。。。。
秦朝属于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所以对统一中国做出的成就巨大。周朝一周平王迁都为分界,前面属于西周,后面属于东周。而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大多没有超过 300 年这个瓶颈?
按投票排序
这个问题我要是不答,简直辜负了恩师两年的教导!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恩怎么啦老师?啊我就是写个答案,不是开小差 .. 诶不是,您别 ... 不是,我真没 .. 诶您别打 ...)
-------------------------------------------先给结论:历史是周期性演进的,一直在按照周期性的规律变化着。三十年是一小变,一百年年是一中变,五百年是一大变。一千五百年是一纪,三纪过后才看得出历史的脉络。吴军博士说:有幸见证历史。能够活在今天,我们看到的远比前人多。为什么三十年一小变?因为三十年就是一代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心性,子女在父辈改造过的世界里生活,心性又会与父辈不同。为什么一百年一中变?因为三代出贵族。工农优秀者成为中产,中产优秀者成为贵族,贵族优秀者成为领袖,反之亦然。每次跨越都要用上一代人。三代以后,整个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什么五百年一大变?因为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夏商各是五百年,秦汉是五百年,隋唐又是五百年。当然五百年是概数,这个时间段就是受到一些更大因素的影响了。而这也正是题主要问的问题,为什么朝代的寿命会有一个瓶颈?
-------------------------------------------这里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小农经济的周期性瓦解,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周期性权利转移,三是皇权与大族(门阀)的斗争。这与
先生的观点比较相似,大家可以对照参考。事实上,三者是无法分割的。每一次皇朝更替都是至少两个因素的综合结果。先谈小农经济。 先生已经提到了人口的周期增长与消亡,这里我再补充一个因素,即小农经济会周期性逐渐崩溃。其表现为:地主壮大,政府衰弱,流民增多,社会不稳定。每次王朝更替后,统治者都会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让人们安居乐业,从事农耕生产。然而小农经济很脆弱,因为农民基本上是没有本钱的。一旦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就会破产。这时,小农的产业就会落入地主手中,而小农则成为流民。在土地不再被重新分配的情况下,流民会一直增加下去。当流民超过人口的20%时,社会将极度不稳定,王朝因此陷入危机。(现在城市侵占耕地,农民工入城,恩 ... 现代文明也许有更多的办法吧)同时,由于地主的壮大,政府的力量会渐渐受到削弱。这时即使政府试图重新分配土地,往往也会因为地主乡绅的阻挠而作罢。所以当社会动荡时,政府往往已经无力回天。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崛起,天下群雄逐鹿,其中最强者夺得天下。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之行,周而复始。事实上,每个王朝都在尽力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均田制、府兵制、烟酒盐铁矾国家专卖,都是为此做出的努力。然而却少有能逃出这个规律的王朝。得基层社会者得天下。即使将地主势力全部打倒(如我党),只要一段时间,小农里依然会发展出乡绅阶层。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也许可以解决
先生的争论。再谈中央与地方。为了避免与前面重复,这里只谈一下藩镇和外族入侵的问题。夏商的灭亡基本上是因为农民起义。而周朝实行分封制,就把主要矛盾变成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直接看最后的结果:王室衰微,天下几分。最后还是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国商鞅实行核心家庭制度,打破宗族力量,使中央高度集权,就是因为吃了这个经验。之后的皇帝都懂得削藩,打压世家大族,所以可以避免地方强势。但是,地方的成长一旦和小农崩溃迭加在一起,那就势不可当了。原理不必多说,秦朝就是这么完蛋的。而隋唐开始,中国的历史在更大范围内演进。这时基本上是属于南方汉族、西北游牧民族(匈奴/蒙古)、东北游牧民族(鲜卑/女真/满族)三家轮流发力了。唐朝王室一定意义上是鲜卑人与汉人在陕西一带的融合;宋朝王室是纯汉人。元朝是铁木真大爆发 ... 卧槽都快灭了欧洲了,然后明朝王室是汉人。清朝是满族入关,然后民国再恢复汉族统治。(这里的各民族历史我不太熟,有错误请批评指正)所以这里必须要明确一个概念:“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至少历史上的“中国”二字没有国家的概念。现在我们所讲的国家,多是受到了西方“民族国家”概念的影响。而另一方面,虽然元和清都属于汉人被征服,但是必须承认最终的结果是同化吸收。汉族的文明远较北方各族要强势,最终各族也基本上被纳入了汉族的文化。最后是皇权与门阀大族。我们不妨把门阀大族看作地主阶级的上层建筑。与藩镇不同,门阀与皇权的斗争就发生在中央,而权力争夺也基本上在朝廷内部解决。与小农破产相同,治世下门阀的壮大同样是不可逆的。曹操一生都在打击门阀,最后也一样栽倒了门阀手里。对于新生的王朝而言,整个政府机制由开国皇帝一手建立。所以,皇权在此时是绝对的,兔死狗烹的故事多发生在这个阶段。但随着政府的运作,行政机构渐渐强大,权力会不可避免地逐渐转移到大臣们手中。皇帝处处受到掣肘,于是开始反击。皇帝会设立新的机构、任用亲信,将原有机构架空。三省六部、上书房、军机处等等都是这么出现的。然而,从新的机构创立开始,它又不可避免地渐渐被大族的代表所控制。在这个循环里,门阀通过提拔、社交与裙带关系,逐渐渗透进每一个角落。另外,顾命大臣(比如姑父 ..)和皇帝的斗争也是其中一种。当门阀势力空前强大时,就会有权臣或是宦官出现,把持朝政,将皇帝架空。这虽然不会引起王朝颠覆(但有时也会,比如王莽),却会造成政府效率的空前底下。这里的原因不妨参考一下《万历十五年》。另一个例子是宋朝:宋朝的第一个权相是王安石。虽然历史上评价偏负面,但可以肯定王安石是一心为国的。然而他也因此架空了王权,把权利握在自己手里。这恰恰造成了自他之后,权臣的不断出现。宋朝的最后一个权臣叫秦桧。这时,王朝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活力。一旦面临强敌(如蒙古对于宋,满族对于明),必定一击即溃。总结一下,每个朝代创立时,皇权都空前强大;政府重新分配土地、改革制度、打击豪强,统治因此而重新变得稳定。而在之后的时间里,一切又会重新发生:小农破产,地主壮大,门阀并起。这种局面会一直持续,是统治者无法改变的。直到再次进入乱世,新的统治者将一切重新洗牌。这就是为什么,王朝是有寿命的。少有人能活过一百岁,也少有朝代能活过三百年。-------------------------------------------补充一:在西方的观点下,统治方式被分为民主统治、寡头统治与独裁统治三种。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民主统治稳定,但难以避免暴民政治;寡头统治平衡,但会催生垄断;独裁统治高效,但十分脆弱而不理智。我的观点是,在现在的文化背景下,民主和独裁都会不可避免地向寡头统治演变。以中美为例,一个从集权起步,一个从民主起步,但都逐渐向寡头统治的状态发展。现代文明里,政府大多数是由大势力各自选出代表人物,共同组成的。补充二:历史的一千五百年周期由两个因素引起:一是技术革新,二是主流文化的转变。技术革新的例子讨论的比较多,从金属工具使用一直到工业革命,这里不再赘述。下面讨论一下文化的转变:中国统治者的主流思想,基本上在儒、道、法三者中转换。基本原理是治世儒法,乱世黄老。这三者恰恰代表了统治者的尚德、尚智或尚力。可以看到,秦汉信奉法家(汉是外儒内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推崇黄老之学,隋唐再遵儒术,宋元倾向于玄学,明清则研究理学(儒)。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官僚制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远远优于当下。文人们都愿意做官,把做官当做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追名逐利的方式。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
-------------------------------------------历史的逻辑是很清楚的,但历史是很复杂的。
(前面写的这些规律,都是有文化根基的,不要用来套用与其他国家)赞曰: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千千万万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实际上气候的变化也是周期性的。王朝灭亡不只是人口数量太多、土地兼并、官逼民反这样的原因,也有气候变迁的原因。通过研究历史上气候变迁和王朝兴衰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每当一个王朝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其后总是偏暖;而当一个王朝逐渐走向衰弱的时候,也真是气候逐渐变冷的时候。气候变暖的话,东亚的季风区的范围就会扩大,相对来讲,冬天就会更加暖和,雨区的范围会扩大,粮食的产量也会增加,养活的人更加多,王朝也就处于上升期;反之,气候会变得更加寒冷,雨区的范围会缩小,而粮食的产量就会降低,养活的人更加少,王朝也逐渐开始走向衰弱。
哈哈哈哈。我们学校的陈强老师刚写了一个搞笑的实证文章。(见《经济学季刊》15年第一期)简单的说,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周期性的外生冲击;一个是朝代自身的生命周期。先说周期性的外生冲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是中原很多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其中非常著名的理论是气候变化导致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放牧。当气候适宜北方放牧的时候,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入侵是掠夺性的,hit and run,并不像占领你;但当气候不适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少数民族被一个中央势力统一,然后一起南下,干掉中原王朝,在这里定居。再说朝代自身的生命周期。 的回答比较全面。简单说就是有各种因素使得新生的王朝更加蓬勃向上,而老王朝则更加衰落,很多在新生王朝时期的正能量,最后越来越少,王朝就像人一样,有生命周期,慢慢变老,然后死掉。文献给出很多王朝衰老的解释,例如:1、王室由于长在深宫,其后代的质量不断下降。2、贵族绅士避税,矛盾越来越严重。3、行政管理周期。4、精神因素。5、帝国的产生来自于集体行动,然而随着贫富分化,冲突取代合作。6、社会越复杂,越容易产生自毁的力量。7、当然,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也能解释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也就是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人口较少,人均生产力水平很强,但随着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力增长,人均生产力就会陷入停滞然后衰竭,庞大的人口成为负担,陷入贫困之中,于是战乱随之而来。陈强(2015)认为,如果气候和王朝的生命周期都能够影响一个王朝的寿命,那么气候越是干旱,中原王朝被干掉的可能性越高,中原王朝建立的时间越早于少数民族内部统一的时间(中原王朝越老),抵御入侵的能力越低,被干掉的可能性就越高。陈强用logit王朝配对法估计了二者对中原王朝被干掉与否的影响系数,结果支撑了上述结论。用计量模型估计的参数去预测真实事件,发现只有两次没有预测成功,一次是蒙古入侵南宋,模型预测不会成功(概率为0.12),但是成功了;一次是准格尔对大清,模型预测会成功(概率为0.73),然而没有。作者认为前者或许因为蒙古征服南宋包含了很多特殊原因,而后者或许因为清朝皇帝质量高以及热兵器的引入。最后陈强还用时间序列以及以北方边界维度作为另一个被解释变量来进行稳健性检验。
不知道朝鲜能持续多久
农业社会,朝代的更替多是内患所致,几乎全部都是农民填不饱肚子而引发起义,造成朝代更替。很久之前在《大科技》看过一篇文章,
这和土地的肥力周期(土地肥力的流失和恢复)有莫大关系。参见:
谢邀!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我也想过很久。没想出来,等我有心得了再来答。
中原王朝的平均寿命约为162年, 欧亚大陆帝国的平均寿命在250-300年之间 [1]。古代传统王朝可以用指数分布拟合[2],以此计帝国熬过300年的概率约为1/3。指数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记忆性(不吸取教训?不可抗拒?),换句话说,帝国的失败率近似恒定。这似乎表明,古代王朝衰落有个普适的、非人力可决定的内在因素(经济学因素?气候因素?社会结构因素?政治体制因素?红桃皇后效应?随机现象?)。---[1]:John Bagot Glubb,“The Fate Of Empires and Search for Survival”(1976),“In a surprising manner, 250 years emerges as the average length of national greatness.”[2]:Samuel Arbesman,“The Life-Spans of Empires”(2011),“... the imperial lifetimes can be fit to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with expected mean imperial lifetime of approximately 220 years.”
新找到的耕地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马尔萨斯定律神奇上演
中国历史都存在一个规律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即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兴亡规律”。中国王朝的兴替与其本身的建立过程、制度设计、世袭制和中国特殊的经济制度有莫大的关系。首先中国王朝的建立有三种模式:第一是农民起义推翻暴政,比如西汉的建立;第二是本身的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分化一派打倒皇帝一派逼迫其“禅让”,比如魏国的建立;第三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推翻中原证权,比如元朝的建立。由于当初得天下的不容易,开国者更能懂得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必将大力发展经济、劝课农桑,经过朝代初期几代君主的通力贯彻,王朝一般都会在几十年内出现“盛世“局面。
但是盛世局面得在前几代君主都不怎么昏庸或者具有一定的治国本领的前提下方可,这就涉及到世袭制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做皇帝不是一个好差事,所谓”没有精钢钻不揽瓷器活”,但是无奈权力的诱惑太大,皇帝的儿子们都处心积虑的希望得到老皇帝的垂青然后传位于他,不管他是否有那个政治才能,而皇帝到了晚年大多有些判断力不够,不能在本来就有限的选项(质量可能还不高)里面选择真正的适合传位的人,所以这就导致了昏君、暴君的出现。再加上一些权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扶持一些自己以便以后控制的皇子夺位,更加导致了传位时候的不明智甚至荒唐。所以一般到了朝代后期昏君、暴君越来越多,而且把持朝政的权臣也随着增多。
如果说世袭制在当时无法改变的话,那么可以在制度上做出一些补益也就会将前一方面的损失降到最低。谁料大多数君主,为了集权于个人,满足于自己的权力欲望,将大把大把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而且取消以前本来就弱小的可以对皇帝进行监督制约的监督机制,”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所以一个昏君、暴君在没有任何制约的情况下,国家不灭亡才怪。这个以明朝的历史为例最能证明。
再次,中国特殊的地主小农经济模式,决定了它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中国古代总体来说什么都会走向集中,就比如说土地,可能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旧的地主阶级实力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大力的压制,而新的地主阶级尚在形成阶段,所以农民在这个空档还能得到一定的土地,至少可以勉强的糊口,但是时间的推移,新的地主阶级慢慢的羽翼渐丰,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土地兼并,再加之朝廷的苛捐杂税,百姓会再次失去土地,所以就会导致矛盾激化,最终王朝在各方面的因素下灭亡。
说了这么多,由于知识不足,胡说八道不要怪怨就是。
如果超过了300年,你会问:”为何没有超过400年这个瓶颈?“。如果超过400年,你会问:”为何没超过500年这个瓶颈?“。周朝享国800年,还有人问:“为何没到一千年呢?”但总的有个瓶颈,上帝扔了个随机数,落在了300以内。ps:我是这么理解的(瞎说的,仅供娱乐)。考虑过天时地利人和所有因素,一个王朝每十年都会发生变乱,被推翻的概率是10%。那么这个王朝延续十年以上的概率是0.9。延续100年的概率是0.9^10=0.34。延续200年的概率就是0.9^20=0.12。延续300年的概率就是0.04。(当然,这些数字是我瞎编的)。伟大的心理史学家谢顿如果在 ,他会说:王朝延续多久本身也是概率问题,时间越长概率越低。张居正成吉思汗毛泽东这些“骡”类型人物属于干扰项。
一大堆归结于这个那个。从未想过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朝代,是和外国的封建社会朝代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为什么非要拿梨子和苹果比?中国的皇帝是绝对权力的,外国的皇帝是没有绝对权力的。你推翻了中国的皇帝,你就有了权力,你推翻外国的皇帝,你没权力啊,权力都在什么公爵啊,什么幕府啊手里。谈论什么这个经济哪个外交,这个欲望哪个欲望,有任何意义吗?欧洲的那帮掌握权力的公爵,换的很快嘛。日本的幕府:镰仓()、室町()和德川()哪一个超过300年了?
三国演义开篇即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尽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不变规律,再往细一点说就是中国古代一直处于“新王朝建立—变革兴盛—腐败动乱—农民起义”这样盛极而衰的六道轮回之中。只不过这些轮子有的滚得远一些有的滚得近一点而已,长则如两周800年商汤600年两汉400年,短命如大秦历二世而亡王莽新朝才十几年。傅斯年就曾说过,中国若无战乱,10年可恢复,30年可振兴,50年到70年必成盛世。但盛世过后呢?我想题主的问题不如改为中国古代王朝为何不能跳出盛极而衰这一规律更为恰当。这个问题前面几位都从经济、制度等方面写得很详细了,我本不应该再画蛇添足,不过作为历史爱好者还是忍不住出来再啰嗦几句。首先,王朝更替永远绕不过的话题之一就是土地,从商鞅开阡陌废井田后一直走在土地私有制的道路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虽然在当时土地的流通极大的解放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并带动了新一轮的社会变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不断显现,最致命的就是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分化。由于中国古代一直是处于重农抑商(这个商更多的指商人阶层)的农业社会,无论当官的还是商人,都会把闲钱投入到土地的重复购买中。古代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一直都没有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观念,君天下下皇帝可以通过算缗令、抄家等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剥夺私有财产,因此相对于其他的财富,土地财富更加的稳定,同时也是一种面子地位的象征。土地无非就是皇帝封赏或兼并而来,那么势必有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土地,导致佃农乞丐的急剧膨胀,这样不知哪天一遇天灾人祸就炸锅。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能忍的民族,只要能吃饱饭就不会乱来,但如果哪天连饭都吃不上了,就极易骚动,这也是为什么朝代更替时大多会伴随干旱饥荒,而且是农民起义,最典型的就是李自成起义。当然历代(想)有作为的开国君主或者数得上号的改革者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解决,但始终没有成功者,土地问题可谓历代更替的最大顽疾。其次,中国虽然一直奉行中央集权,但中央权力并不是始终居高临下的,这里的中央集权可以分为经济领域和政治军事领域两方面。政治军事方面,中国最早实行的封建制,即分封建国,周武王立国后一口气封了几十个诸侯国,刘邦立国后最初采取的是郡县分封相结合的制度(只不过后者立国没多久改为非同姓不得封王),但无论是同姓异姓诸侯都不会乖乖听话拱卫京畿,做大后势必挑战中央权力,或主动或被动形成内乱,皇帝轮流做的年代,凭什么总是你?东周诸侯乱战西汉七国之乱以及唐朝安史之乱(当然安史之乱的主角虽然不是诸侯但节度史的权利胜似诸侯)都是如此,北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有所改善但还是有明成祖的篡位。虽然有些动乱并没有直接改朝换代,但也使得当局元气大伤再也不能有所作为,等待下去的结果只能是被推翻。经济方面,虽然中国一直重农抑商,但并不意味着商业的没落,重农抑商的另一面其实是国营经济的高度繁荣,盐铁酒矿产等领域先后收归国有(当然过程比较反复复杂,一会私营一会国营,大势是国营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或者动乱时期,这是中央财政最有力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49年开国前后党这么轻易就能稳定经济形势并开展国有化,他们可多是些土包子,而毕业美国常青藤名校的国民党诸君在后期可是束手无策的,因为有几千年可借鉴的国营历史)。国营经济的繁荣带来的是官商一体的结构,地方官商阶层的壮大也意味着中央权力的旁落,魏晋南北朝的氏族力量足可与官方相抗衡(当然私营经济下也会造就一批不怎么听话地方势力)。所以很多开国皇帝都会清洗地方豪强并没收财产,最有名的就是汉武帝的算缗令和高缗令(即告密)。最后,像吏治腐败、宦官外戚斗权、末代皇帝的无能以及科举的固步自封,都是历朝历代无法克服的危机。最后的最后,想推荐几本书和一部纪录片(非学术的入门级的),一是吴晓波最近几本企业经济史系列,关于中国历史,无论教科书还是其他什么书籍影视,政治方面的内容特别多,而涉及经济领域的较少或者不主流,吴的书就是从国营经济史角度入手结构历代更替的密码。二是央视的纪录片帝国的兴衰,看到央视很多人会笑甚至嗤之以鼻,但如果我说这部纪录片最初传言有6集,但最后只播出了3集,我想大家就都懂了的,帝国的兴衰也是从经济角度重新演绎了西汉的历史。当然那个6集很可能真的只是传说而已,因为网上找不到关于后3集的一丁半点的影子,而纪录片本身在王莽新朝处非自然的戛然而止,让人不禁联想。
历史盲乱入…没人从气候变迁等客观因素来考量么……?五胡乱华、金人犯宋、蒙古南下、满人入关等等……究其背后原因,一定与原生存地的生存环境变化有关。都是吃不上饭了才揭竿而起的吧……
富不过三代
用简单而不太专业的说法来说明一下吧。其实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和经济学基本规律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会有勤劳的人和懒惰的人,在古代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每个朝代开始国家都会重新分配土地,为农民分配能够供他们生存的土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勤劳的人会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而懒惰或不善于管理财物的人可能会慢慢失去自己的土地。资本就慢慢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三百年基本是一个周期,在这段时间里勤劳或者善于管理的家庭慢慢越来越富裕,慢慢成为地主,而不太善于经营,或者比较懒惰的人慢慢会失去土地沦为佣人,甚至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就需要重新分配了。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比较有名的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其实本质上都是通过一系列规定来改变优化资本分配格局,变法的作用是能够鼓励普通民众更加积极的劳动,用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多财富。张居正的变法也成功使明朝又延续了几十年。在古代,弄明生活富足,国家统治就会安定,农民如果过不下去,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这也是英明君主都体恤民力的原因,也是毛爷爷和我党目光长远之处
如果你认为商朝是一个朝代,那么商朝超过了300年,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延续600年左右。如果你认为夏朝也存在,那么夏朝也超过了300年,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延续约500年。如果你认为东周是西周的延续,那么周朝超过了300年,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65年,延续约800年。如果你认为东周衰微,不算数的话,西周就只有275年。你看突破了300年的朝代还是有的,1-3个。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要有诞生就会有灭亡,而且灭亡必然也存在着其自身的大概率事件,300年也就成为了天朝兴旺的历史极限。
这个问题问的很没有质量。300是一个特殊数字吗?正如上面说的,享年800年还有人问为什么没到一千年呢?其实也许你问的是,评价中国历史朝代更替频繁的原因?或者是对历史朝代更迭有什么看法。
王朝更替的导火索都是人口过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不足。这里的人口指无法生存,没有出路的人口。分两种情况人为的人口过剩,土地兼并,偶尔爆发的战争,导致大量流民失去生存能力天灾及自然限制,洪水,蝗灾,地震,以及生产力所限,土地无法承载足够的人口,只能通过战争消耗掉多余的人口,并且重新洗牌,新的王朝建立,幸存者重新分配土地,再次进行轮回。把人看作动物群落就好理解了。
普遍的认识,除了人口和资源周期,社会体制应该也是关键因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支持)。例如老美的社会制度,诟病也很多,可是没准却能比我国现行的制度更加长寿。中国以现在的社会制度,能成为世界霸主吗,像老美一样?每个人心中的答案可能都不尽相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才都短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