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能毒品为什么会让人上瘾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_?

禁毒教育专家: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禁毒教育|三唑伦_凤凰公益
禁毒教育专家: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副秘书长曲晓光,原本每年只有国际禁毒日(6月26日——编者注)前后,才有一些媒体的采访电话。曲晓光:首先,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这一点要切记。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副秘书长曲晓光,原本每年只有国际禁毒日(6月26日&&编者注)前后,才有一些媒体的采访电话。今年,从第一个艺人涉毒案被曝光后,他的手机几乎被各家媒体打爆。但是曲晓光把大多数采访要求都婉拒了。因为在他看来,许多媒体的焦点和讨论方向完全搞错了。 &影视明星涉毒这么大的事情,一些媒体竟然只满足于挖一些边角料进行炒作!&经过谨慎沟通,决定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后,曲晓光一见到记者就情不自禁感叹。 他说,毒品问题特别是青少年涉毒问题,最近几年快速蔓延,形势很严峻,但社会似乎不太觉察,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重视。明星吸毒案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此时正该是媒体站出来,向广大青少年讲清楚吸毒危害、可能涉毒的原因和防止染毒的办法的时候,可是,事件发酵到现在,仍然没见几家媒体来干这件当务之急的正经事。 青少年沾染毒品一般有五种原因,明星家庭和我们社会对此都重视不够 中国青年报:娱乐明星吸毒,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特殊影响? 曲晓光:当下社会,娱乐偶像在青少年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在90后、00后群体中更是如此。在偶像崇拜、青少年热衷模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娱乐明星吸毒,表面上看似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却会对青少年产生极为不良的示范与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偶像吸毒,青少年粉丝会有几种不当反应:一种是把吸毒行为当作&潮&、&酷&,进行模仿;另一种是搞不清楚自己的偶像为什么去做违法的事情,进而导致本就脆弱的价值观产生混乱。当众多粉丝对偶像吸毒行为没有太当回事时,又会反过来影响涉毒明星轻视自己的违法行为及其社会后果,即便受到法律惩处,之后仍会复吸。 中国青年报:这是不是一些公众人物涉毒被拘留后仍敢说&不后悔&的原因? 曲晓光:的确如此。在我国,吸毒是违法行为,触犯法律就应该接受惩罚,特别是公众人物,更不能拿法律开玩笑。现在,从被曝光的案件来看,吸毒这种违法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娱乐圈的一种&圈子文化&,这无形中混淆、颠覆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极大地损害了娱乐圈的道德信誉。如果不尽早根除这种&圈子文化&,往后可能会有更多影视明星身陷吸毒的丑闻之中,甚至可能出现明星吸毒低龄化的趋势。 每一次娱乐明星吸毒案件被曝光,总能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我们应该借这个机会,加紧普及有关专业知识,让青少年清楚地了解毒品的严重危害,强化青少年自觉&远离毒品&的意识。但可惜的是,我们当下一些媒体却把它当作跟风炒作的机会,不断去挖掘各种&八卦&、&隐私&,无视媒体在这个问题上的社会责任。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中国青年报:你可否具体说说,媒体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负责任的? 曲晓光:咱们就拿这几天媒体还在连续报道的柯震东、房祖名吸毒一案来说吧。现在,学界公认青少年沾染毒品一般有五种原因&&好奇心理、炫耀心理、交友不慎、缺乏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家庭环境影响。对于这五方面的原因,这几年,我们专家在做讲座或接受采访时一直不厌其烦地在提,网上也很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但却总是很难引起青少年包括家长们的注意。 而从目前警方披露的情况来看,柯震东与房祖名的案件,几乎囊括了上述全部五方面原因。首先,据柯震东交待,他初涉毒品时才20岁左右,是看到他人吸毒后自己才开始吸的,这里面肯定有好奇心的驱使;其次,作为明星,柯震东、房祖名二人身上有着耀眼的光环,觉得吸毒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甚至还会举行与毒品有关的聚会;第三,交友不慎在柯震东与房祖名二人身上体现得就更为明显了;第四,从柯震东的供述中也能看出,虽然曾经做过禁毒宣传员,但他对毒品的危害仍缺乏充分认识;最后,案件曝光之初,有媒体报道,柯震东父母对于儿子的管教原则竟然是&只管钱,只要不坐牢就行&,这种过于放纵的家庭教育,对柯震东最终染上毒品不能不说有很大关系。至于房祖名,他吸毒8年之久,作为父亲的成龙竟然毫不知情,也可见其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 如果有媒体能在此时,结合这个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例,把青少年涉毒的这五种可能性一一讲清楚,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一定会挽救不少现在还在懵懂中的孩子,尤其是他们俩的粉丝。但是,事件发酵到现在,我还没看到有多少媒体在做这件事,这很可惜!要知道,仅在微博上,柯震东就有3300多万粉丝,房祖名有700多万粉丝,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他们俩对我们青少年的潜在影响力不可小觑。 我国青少年涉毒情况非常严峻 中国青年报:我国青少年涉毒情况很严重吗? 曲晓光:非常严峻!根据《中国禁毒报告》的权威数据,1991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仅为14.8万人,截至今年4月底,这一数字变成了258万人,20多年里翻了十多倍。而在近年来登记在册的吸毒人群中,35以下青少年的比例基本超过50%,公安部禁毒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这一比例已高达75%。 当下,青少年涉毒存在五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吸毒人群低龄化。目前发现的年龄最小的吸毒者竟然只有8岁。 其次,吸毒人群普遍化。毒品现在已经不再是个别社会边缘群体才沾染的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外表光鲜的都市白领,都已经成为涉毒重点人群。 第三,毒品类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吸毒者,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毒品。 第四,吸毒场所隐蔽化。涉毒场地从酒吧、KTV等公共娱乐场所转到私人住所,歌手李代沫吸毒就是在他租住的房屋中被抓获的。 最后,聚众群体吸毒的青少年越来越多。2009年发生在湖南长沙的一起青少年聚众吸毒致死案中,吸食者因为产生幻觉而相继坠楼,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死者平均年龄不到28岁,最小的仅有19岁。而发生在四川宜宾的一起青少年聚众吸毒案件中,参加吸毒的6名20岁左右的青年全部死亡! 中国青年报:现有的毒品类型中,哪些是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和吸食的? 曲晓光:毒品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一般而言,根据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我们可以把毒品分为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两大类。通常意义上的传统毒品包括,鸦片、杜冷丁、可卡因、海洛因、大麻等。而新型毒品(也可称为合成毒品&&编者注)则包括冰毒、摇头丸、K粉、三唑伦(又称海乐神、酣乐欣,是常用的有效催眠药之一,也可用于焦虑及神经紧张等&&编者注)等。 近年来,在&嗑药&、&嗨吧&、&溜冰&、&打K&等时髦称谓的伪装下,在&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的自欺心理作用下,合成毒品已经成为青少年涉毒的主要类型,滥用合成毒品的青少年人数不断增长。公安部门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占吸毒人员总数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16.1%,2011年已经蹿升至32.7%。最高法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传统毒品海洛因在涉案毒品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甲基苯丙胺、氯胺酮等新型合成毒品在涉案毒品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中国青年报:有些人认为,吸食摇头丸、K粉等新型合成毒品,没那么容易上瘾,偶尔吸吸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损害。是这样吗? 曲晓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使人成瘾是毒品最本质的特征,包括精神上的依赖性和身体上的依赖性。吸食合成毒品后,身体短时内可能不会出现像吸食海洛因那样非常难受的症状,但是,吸食者的精神已经被控制。在毒品对人体的伤害中,最可怕的就是精神上的控制。比如说吸食冰毒一次,有可能会对吸食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非常严重、不可修复的伤害,而且会反复发作,直到摧残吸食者的大脑和精神系统。 相比鸦片、海洛因等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的传统麻醉毒品,合成毒品多以化学合成为主,会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致幻或中枢抑制作用更强,也更易成瘾。在吸食合成毒品后,吸食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会出现严重偏差,比如毒驾者,会对距离、速度产生严重误判。而冰毒会使吸食者产生幻觉,形成心理学上的迫害妄想症,总认为可能会遭受周围人的攻击,为此吸食者可能拿刀杀人。曾经发生在天津的一个案例中,吸食者因为吸食过量冰毒,精神高度亢奋,与同伴发生口角后,持刀向同伴连砍数十刀致其死亡,随后又在幻觉中自杀。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大麻成瘾性较低,偶尔吸食没有问题,甚至还出现了&大麻合法化&的声音。对此,你怎么看? 曲晓光:传统天然的大麻植物干品,被当作毒性较低的软性毒品,在世界范围内滥用的人数最多。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国家实行大麻合法化,而且在用量、用途等方面都有严格限制。所谓的&合法化&,也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放开。 目前,由于现代农业的培育技术和化学提纯技术的发展,已使大麻中的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的含量大大提高,人吸食大麻制品后,会使人体产生强烈的致幻效应。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天然植物干品的大麻,活性成分含量在0.3%左右,但是现代植物培育的大麻活性成分含量可以达到20%之多,如果再提纯,比如说浓缩成大麻树脂,或者大麻油,这个含量比重就更高了。如果吸食这样的大麻毒品,对身体的严重伤害简直不可想象。 我国目前青少年涉毒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而且现在所说的大麻类毒品已非原始的大麻植物干品,所以说,&大麻合法化&这种舆论,在明星吸毒案件连续曝光时传播开来,往最轻处说是哗众取宠,完全站不住脚。 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这一点要切记 中国青年报:想要远离毒品,青少年都应该注意哪些? 曲晓光:首先,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这一点要切记。 如果有人告诉你&吸毒可以减肥&,千万不要尝试,因为这不是减肥的问题,更可能的是会减掉性命。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吸毒很帅,很时尚&,千万不要听信,因为它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会对身体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在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一定要警惕陌生人给的香烟、饮料、食物等;看到朋友们吸毒,他们劝你加入,如果你突然拒绝可能会遭到一些意外伤害,这个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走开。 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喝大量的止咳水,不要相信这些东西能提神或者能够让你学习效率提高。 当遇到无法排解的事情时,一定要跟家长沟通,不要寻求毒品来排解这种不良情绪。 最后,如果万一沾染上毒品,千万不能隐瞒,自己偷偷在家熬着。毒瘾是反复发作的脑疾病,它既然是病,就需要救治。毒瘾发作,不是靠个人的意志力能够抵抗得了的,所以应该尽早告诉身边亲近的人,尽快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中国青年报:你长期从事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对于目前的禁毒教育工作,你有什么建议? 曲晓光:以前,一提到禁毒教育,大家都会想到挂条幅、贴海报、办讲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前许多禁毒教育的做法之所以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太过被动,参与者往往是看一眼海报或者听一场讲座就完了,事后很难留下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近年摸索主动参与式的禁毒教育方法,即把本身属于涉毒高危人群的人,培养成禁毒志愿者,让他们主动从事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影响身边人。也就是说,把禁毒志愿者作为&种子&,让他们既能抵御自身免受毒品的侵蚀,也能创造出优质的禁毒文化产品,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禁毒事业。 比如,对于近年来对大学生毒品认知的调查和青少年吸毒人数增长迅速的问题,去年我们尝试开展&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联盟&,第一批联系了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8所高校的相关院系,并联合社区青年汇、戒毒所等单位,将禁毒教育与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志愿活动结合起来,以潜移默化替代直接灌输,让生硬的禁毒宣教寓于故事中,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展现内容,在社会上收到良好效果。项目启动短短几个月,参与的大学生人数就超过两万人,许多学生们主创的禁毒宣传教育成果新颖鲜活,让人眼前一亮。 (原标题:禁毒教育专家: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
[责任编辑:杨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公益官方微信
播放数:7078650
播放数:4389710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717
48小时点击排行“音频毒品”易让人上瘾 与真实毒品有同等危害
来源:大河网-河南法制报
  “音频毒品”泛滥中不中招在你&
  音乐能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但有一种音乐却并非如此。这种特殊音乐毫无旋律可言,却能刺激脑电波,让听到这种音乐的人陷入类似吃过迷幻药后的疯狂状态。这种被称为“音频毒品”的音乐在网络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甚至使人上瘾。
  在许多对这种音乐的介绍中,标注着可消除不安、抑郁情绪的功效,将其称为“类似毒品”、“镇静剂”等。这种音乐是否真如网络所传那样神乎其神?心理咨询师表示,这其实是一种催眠音乐或者一种暗示,听时间长了会使耳膜和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反应,影响听者的心理健康,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由于此类音频的有害性无法得以证实,所以,如何监管成了难题。相关人士建议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并提醒网友:心绪不佳时要谨慎选择音乐,不要借“音频毒品”来消除不安、抑郁情绪。
  “几天前,我在浏览网页时发现了这种音频,据说听后可以产生吸入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后的感觉,我想尝尝鲜。”市民王先生说。从网络上的留言来看,像王先生这类想尝鲜的人不在少数。
  吸引他们的就是“音频毒品”。在相关网站有关于“音频毒品”的介绍:“音频毒品”英文名称为I-Doser,也可以称作“听的MP3毒品”。它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引起脑电波起伏,使人进入幻觉状态。介绍还称其能使人产生类似吸食致幻剂、大麻、冰毒等毒品的效果,并使听者逐渐产生精神依赖。
  今年大学毕业的小张告诉记者,自己也曾听过这种音乐。她是无意中在一个论坛上发现了“音频毒品”,出于好奇就进入网站听了几段。“我刚开始还以为自己的耳机坏了,就只听到一个单调的声音,后来我在网上查了别人的留言才知道就是这个样子的。当时,我下载了几首,舍友包括班上同学都很感兴趣,好多人都听了,有人说听着很有感觉,上课的时候还有睡觉前都听。但有的人并不怎么喜欢。”
  有网友表示,自己在听了这种音乐以后开始感觉不舒服,后来却欲罢不能,有些上瘾了。听一段时间之后,听力开始下降,总提不起精神来。
  记者注意到,有大量与“音频毒品”相关的视频被上传到视频网站YouTube上。从这些视频中可以看到,听这种奇怪音乐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并且都戴着耳机,有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蒙上双眼,如痴如醉,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有的却像是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紧闭双眼,在床上挣扎。
  网络上很多网友都在讨论“音频毒品”,也有人把它称为“可听药”,不少人在寻找下载地址。
  记者在百度上输入“音频毒品下载”进行搜索,竟出现大约124万个相关结果,各种下载网址、试听网址纷纷出现。相关的数码音频制品在诸多网站上也有售卖。
  记者将随机下载的几种“音频毒品”文件试听了一下,大部分音乐长约10分钟,它们通常都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名字,例如“地狱之门”、“上帝之手”、“鸦片”和“大麻”等。每种文件打开后听上去基本是不同的嘈杂声,有类似于电视上“雪花台”的声音,有“嗡嗡嗡”的声音,也有像尖锐哨声一样刺耳的声音,有的则只能听到“呜&&呜&&”的声音,非常缓慢,断断续续的。
  在这些对“音频毒品”的介绍中,除了对部分音频的内容和效果作了介绍外,还建议听者最好用随身听或者MP3,听的时候要闭上眼睛、在私密的环境中倾听,以达到最佳效果。网友“飞跃的幸福”说:“我听了,出现了幻觉,劝大家别听,头昏&&”
  随后,记者又点开给五六个人试听,大家的感觉各有不同。“烧开水的声音”、“鬼叫”、“马路噪声”&&多数人觉得这些音频文件只是一些噪声和杂乱的声音,没有丝毫旋律可言。几个人一致认为,这样的“噪声”听一会儿就有焦虑不安的感觉,听得时间长了想“打人”。
  据了解,此类“音频毒品”由某网站在2009年开设,该网站推出了73种免费I-DoserMP3文件,并细分为消除不安情绪、消除抑郁情绪、类似毒品、镇静剂等十大类别。网站没有介绍是谁开发、如何开发以及是否经过医学验证等问题。近几年,这种“数码毒品”已随着网络迅速在全世界散播。
  这类音频并没有像音乐一样的美感,怎么会让人上瘾呢?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认为,所谓的“音频毒品”其实就是一种催眠音乐或者一种暗示,基本上这类音频都是以单调的长音为主,通过重复刺激,强化暗示,利用听者的生活体验对于声音产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使部分人接受暗示,进而形成强烈的情绪体验,包括轻松的、愉悦的和恐惧的、难受的等,甚至少数极易接受暗示的人会形成幻觉。而真正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自我暗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体验都不一样,有的人听到的是噪声,有的人听到的是乐音,所以不是所有人都会产生类似催眠的体验。一般来说,能产生催眠体验的人应该不会超过10%,所以“音频毒品”也没有那么玄。不管产生的情绪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由于这种情绪体验比较集中强烈,产生的刺激会使少数人去追求重复的体验,形成了所谓的“上瘾”。
  体验“音频毒品”的人不断在网上发帖介绍亲身感受,希望亲自体验的网友也在迅速增多。市民张先生认为,青少年对这些新奇的东西很好奇,如果在网上随便就可以下载,很可能孩子听后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蔡劲林指出,由于一些音频只是简单的长音不断重复,用耳机长时间收听会使耳膜和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反应,经常性地长时间收听会使这些器官受损。如果是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些音频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是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恐惧、恶心、痛苦等,时间长了会影响听者的心理健康,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他建议人们不要轻易尝试。
  另外,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药品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称,“音频毒品”可能会引诱青少年尝试真毒品,父母应多加留意。
  记者向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对方称对于“音频毒品”尚无明确界定,需要先交与相关监管部门调查核实其是否存在危害性。随后,记者向文化稽查部门咨询得知,由于“音频毒品”既不是毒品,也不是淫秽物品,只是一种音乐,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可以限制它。
  从神经心理学上分析,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人会受声音影响产生幻觉,心理素质好的人产生幻觉的可能性较小。蔡劲林说,像这种“上瘾”状况,要停止听“音频毒品”并尽快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和心理治疗。另外,合适的音乐能让烦躁者安静,让抑郁者振奋,让焦虑者心态平和,而有些音乐则会让人伤感。如果心绪不佳,需求助于音乐来缓解,一定要谨慎选择,最好不要轻易尝试“音频毒品”。
  针对青少年痴迷“音频毒品”的现象,网友“文森”认为,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有效掌握子女的活动动向,引导绿色上网,发现不良网站要及时举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关注此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可能有危害的“毒品”,及时评估和判断这种流行事物对社会秩序可能带来的危害,加强宣传和正确引导。
  此外,也有家长建议,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把“音频毒品”和真实毒品的危害一起宣传,鼓励学生多听健康向上的音乐。公安治安部门结合对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的检查,及时发现场所里的“音频毒品”,对场所负责人进行宣传和教育,防患于未然,杜绝青少年因听“音频毒品”产生幻觉而引发案件。除此之外,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监控,及时屏蔽提供这种有害的“音频毒品”下载的网站链接,从源头上堵住“音频毒品”泛滥。
(责任编辑:news6)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惨不忍睹!……[]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编辑:王健】
【】【】【】
精彩图片推荐内蒙古日报数字报刊平台-北方新闻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第10版:一周说法
&&标题导航
&&按期查询: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青少年滥用新型毒品快速蔓延 学校加强预防教育最关键
——访自治区公安厅禁毒总队政委唐树仁
&&&&□本报记者&&胡芳&&见习记者&&李晗&&&&吸食合成毒品人员中一半以上是青少年&&&&记者:我区青少年涉毒情况很严重吗?&&&&唐树仁:非常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区35岁以下的吸毒人员有1.9万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45%,年均增长25%。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连续发现不满14岁的青少年吸毒人员。同时,35岁以下人群也成为合成毒品滥用的主体。&&&&记者:为什么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的比例大?&&&&唐树仁:所谓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这些传统毒品而言。鸦片、海洛因主要取材于罂粟,合成毒品是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物,它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致幻或中枢抑制等作用。因为是近20年才在我国出现滥用,所以又被称为新型毒品。常见的合成毒品有冰毒、麻古、K粉、摇头丸、止咳水等。吸食传统毒品以中老年人为主,但传统毒品的原料获取渠道越来越少,而新型毒品原料供应的市场面广,成本较低,甚至一个掌握较多化学知识的人也能自制毒品,所以发展较快。此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青少年的预防教育没跟上,他们没有认清新型毒品的真面目和危害。&&&&合成毒品在我区各地快速蔓延,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旗县区,特别是东部盟市,发展蔓延得更快,给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及吸毒者自身带来了严重危害。药物滥用者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以下人群为合成毒品的滥用主体,波及到不同文化程度,蔓延到社会各个层面。在吸毒人群中,70.1%的合成毒品滥用者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青少年涉毒多出于好奇心或被朋友拉下水&&&&记者:哪些原因导致这么多青少年涉毒?&&&&唐树仁:青少年吸毒首先是好奇心的驱使,当今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手机、互联网等,而青少年大多是网民,如果有人在网上吸贩毒,就会引起其他青少年的好奇甚至模仿。加上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浮躁的心态,为了缓解压力寻求刺激加之交友不慎,很有可能沾染毒品。此外,近年来公众人物吸毒行为也在增加,他们本身有着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这样间接对青少年起到了反面的带头作用。再有就是很多青少年对毒品危害认识不到位,认为有些新型毒品不是毒,吸上一两次不会上瘾。另外,社会对青少年防毒宣传的认识不到位,覆盖不全面,力度不够也是原因之一。&&&&记者:一些年轻人认为吸食一两次新型毒品不会上瘾。是这样吗?&&&&唐树仁:切记: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很多吸毒者并不是不了解毒品的危害,而是他们对自己的意志力太过自信,认为吸食一两次不会上瘾。新型毒品滥用主要发生在娱乐场所,不少80后、90后在朋友的引诱和劝说下,将吸食合成毒品视为时髦,他们往往认为这些毒品成瘾性较低,但这是错误的。&&&&新型毒品也会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导致很强的精神依赖,并会使吸毒者致幻,最终导致其做出自杀或残害他人的举动等等。&&&&抓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最关键&&&&记者: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毒品危害教育?&&&&唐树仁:从这一群体涉毒活动的发展态势看,如果不加强必要的教育并采取措施,未来10年,他们很可能成为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主体。因此,以学校为重点加强合成毒品等禁毒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工程。只有把这项工作抓好,才是真正抓住了禁毒工作的要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在校学生有43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抓住了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就抓住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主战场,再通过“小手拉大手”,还可以把毒品预防教育从学校辐射到全社会。&&&&最近,美国白宫政策办公室发布的《2014年毒品控制策略报告》,用神经科学来揭示吸毒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大脑疾病,。据该报告统计分析,在面向学校的毒品滥用预防项目中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在以后应对毒品滥用问题中节约18美元。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记者:目前我们的禁毒宣传教育还有哪些缺欠?&&&&唐树仁:我们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相比当前合成毒品形势的发展还处于弱势,甚至是落后的状态。公众对合成毒品存在着明显的认识误区,说明禁毒宣传教育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预防为主,这是我们禁毒工作的基本原则。预防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就是教育,我们开展的禁毒宣传“六进”活动首先就是“进校园”。下一步我们会把“宣传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外,预防毒品宣传工作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自治区禁毒办将联合各个单位和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渠道来确保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无死角,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请您选择其他数字报纸 内蒙古日报(汉文) 内蒙古日报(蒙文) 北方新报 北方经济报 北方周末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治市毒品筋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