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欧洲历史的书,以时间为cad轴线怎么画介绍历史,讲的很有条理而且有趣的书

第三方登录:有没有介绍历史上著名哲学家的逸闻趣事和有趣的哲学故事的书?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有没有介绍历史上著名哲学家的逸闻趣事和有趣的哲学故事的书?
有没有介绍历史上著名哲学家的逸闻趣事和有趣的哲学故事的书?
《哲学的故事》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自问世以来,经久畅销不衰.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1]&书&&&&名 哲学的故事作&&&&者 (美)威尔·杜兰特译&&&&者 蒋剑峰 / 张程程ISBN 1类&&&&别 哲学思想页&&&&数 432定&&&&价 49.00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5装&&&&帧 平装品&&&&牌 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目录1内容提要2作者简介3目录1内容提要编辑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了真理师徒三人前仆后继;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1]&2作者简介编辑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写就一系列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哲学的故事》、十一卷本《世界文明史》(后几卷是他和妻子阿里尔合著)、《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等.他终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哲学的故事》出版后,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哲学热潮.[1]&《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系列丛书的第一卷于2005年由韩国子音&母音株式会社在韩国出版,直至2010年方才出齐.加上之前的策划组稿时间,韩国出版家和众多知名学者耗时近十年,终于为广大读者奉献出这套堪称哲学盛宴的少儿普及读物.这是一套妙趣横生的故事书,改变人生的哲学课,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智慧之书!丛书每卷约4万字,插图20幅,全彩印刷.每卷均以东西方哲学史上一位著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作为主题,并将其完美地融合于贴近中小学生生活与爱好的精彩故事和插图中.丛书首先强调的就是故事的可读性.&《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内容介绍它要么把那些哲学家复活,放在读者身边,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进行思想交流;要么,请同学们“变”到哲学家所生活的时代,和哲学家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思想产生的土壤;要么,干脆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在海洋,在天空,我们的哲学家变成了各种会说话的翔鱼飞鸟.既像是探险故事,又像是科幻小说,紧张与兴奋的情绪会让读者不忍释卷.其次,这套书将50位哲学家最重要的思想用非常简明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小读者们一听就能明白,就能对这些哲学家有所认识,并陶醉于他们淳厚深邃的思想与特立独行的个性.书中每个章节末尾都附有一个小栏目“哲学放大镜”,或系统整理或深入分析章节故事中出现的哲学内容,让读者们对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书后附录中还有综合思考题和参考答案,鼓励小读者们结合社会现状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做出论述,既加深了读者对相关思想的理解,又充分开发着他们的社会观察、独立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最后,这套书还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无论是小学三年级的同学,还是高中学生都可以阅读,差别只在于由于读者身边世界的大小不同,他们从中得到的理解和收获也各不相同.甚至家长们也可以一起参与阅读,将其变为一种亲子互动,和孩子们互相分享各自对于自然和世界的认识,加深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哲学家讲述的哲学故事”丛书在同处东亚文化圈的韩国取得了巨大成功,衷心希望丛书的中文版也能为中国的孩子插上飞向未来的翅膀,能让中国的家长和孩子同样远离功利,亲近智慧,重拾好奇,学习思考,激发创造,共同成长!《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述评该套丛书以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故事将哲学家的思想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串联起来,并以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口吻生动再现,每章后都有“哲学放大镜”栏目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概况.使读者既能在阅读故事中收获乐趣与智慧,同时又能初步形成一种哲学的视野,对未来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阅读历史书?
按投票排序
113 个回答
为什么读史,是一个情怀问题。为了明得失,为了咨诹善道,为了有资于治道,为了八卦,为了让自己显得有文化等等。至于如何阅读历史书,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想读汉代历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猎;想研究三国,前面汉代豪族和后面南朝世家门阀都要了然于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须上追五代藩镇,再追中唐节度使,再溯安史之乱前后,直至初唐用武、隋代军功乃至北魏六镇渊薮,一条主线联络数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轻忽。这还只是政治史一条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艺风气、气候、地理等等,无不对当时人的行为造成影响。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复合促成。单读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叠加几个维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动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规模南下侵袭,若叠加气候曲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再进一步深究,会发现与15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再回过头读相关史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再比如孟尝君有过一段事迹“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 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如果叠加家具发展史,就会明白,当时没有宽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凭几,双膝跽坐在席上。这种家具结构和人体工学,决定了没法大家凑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别人吃的什么,眼神不好真看不到,发生误会再所难免。再看南唐《韩熙载夜宴图》,里面宾客围坐高桌,但食物却是每人一份,说明五代十国正是分餐到合餐的过渡时期。带着这种认识回过头去看鸿门宴,立刻就会汗水涔涔。当时幸亏是分餐制,大家各据一几,彼此相距有些距离,项庄才不得不用舞剑为借口靠近刘邦,给了别人反应时间——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项庄早一剑从桌子底下捅过去,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这个说起来没完没了,以后可以慢慢一项一项深入研究,没法一蹴而就。就入门而言,最首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个基本功,是读图。读史必读图,史书很大篇幅都是围着山河地理说事,历代注书的,也要花大力气在地名考证上。不明白地理和行政区划分,就没法明白围绕这些事情的政治军事行为,不知其价值所在。倘若读者不知敖仓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它和关中的地理关系,永远搞不清楚为何郦食其听说项羽放弃敖仓时大喜过望,祝贺刘邦“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更不会明白楚汉为什么要围绕敖仓打得头破血流。倘若读者不熟燕云十六州的地形地貌,便不会明白燕云以南,再无关隘险阻,中原顿成刀俎鱼肉,自然更不会理解宋代对十六州的执着不只是自尊心,而是安全感。古人不幸福,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地理专著和工具太少,光是钻研这一项便要穷尽一生去理解。所幸我们生在现代,比他们幸福多了。我推荐业余历史爱好者们要善用google地图,如果不方便的话,百度地图也差强人意。读史之时,随读随看,还可以切换行政区划和地貌,缩放推移,十分方便,还可以测距。很多史事,本来茫然不可解,一放到地图上,登时就有豁然开朗之感。比如猇亭之战。光读史书,只知道刘备带兵打到猇亭,陆逊死守不出。刘备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光,灰溜溜地跑了。但结合下面这张图,立刻就能看明白,为什么刘备一路沿江南打到猇亭,陆逊就不能退了。猇亭沿江以东以南,即是宜都。从地形图上能看到,长江在鄂西山地的险峻地势到这里就开始变缓,在宜都形成一个丘陵过渡带,再往东就是江汉平原。换句话说,刘备只要打下猇亭,就能拿下宜都,拿下宜都,就等于从长江山区冲出来,进入平原地带,吴军这仗就没法打了。宜都号称“楚蜀咽喉”、“三峡门城”,可不是浪得虚名。而刘备为什么连营?历代都说他连营是一个昏招,可看了这个地形图就明白,刘备也不想连营,从夷陵到猇亭的长江南岸,全是山地,兵力根本展不开,只能把营地拉长,结果被陆逊窥出了破绽,招致大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斜谷,进占眉县。当时司马懿跟手下人说了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后来这句话被罗贯中写进了三国演义,作为司马懿故弄玄虚的证据之一。演义不去管他,正史里司马懿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出武功就是爷们儿,出五丈原就诸军无事?而如果我们看了地形图,再结合当时形势,就能明白司马懿这句话的用意何在。A处是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背靠褒斜道;在它的东边是武功县,武功南边正对着骆谷道,西边是宝鸡,也就是当年的陈仓城。如果诸葛亮从骆谷道出来攻打武功,离东边的长安不足两百里,等于戳到了曹魏的心尖儿。战局到了那个地步,不考虑军事因素,光是政治压力,就会逼迫司马懿跟诸葛亮决战。到时候狭路相逢勇者胜,胜败在五五之数。就算诸葛亮肯,司马懿还不干呢。如果诸葛亮从斜谷出来,驻扎五丈原,那他就是打算渡过渭水,打下岐山。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岐山以北是崇山峻岭,诸葛亮一旦攻拔这里,等于掐断了陇西和关中的联系,战略意图和当年守街亭相仿。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守。你不打我也不打,你打我也不打。我们从地形图上明白了双方的意图以后,对史书里这段记载也就理解透彻了:“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所以司马懿这句话结合地理看,实是一句略带着点后怕的庆幸。不读图,是体会不出他这种感觉的。PS:来知乎的人,我相信都是来交流经验分享知识的,别做无聊讨厌的事。在这儿刷祥瑞御免的,对不起,原来我只是一律删除,现在起我一律拖黑,谢谢理解。
我有两个简单的方法推荐你看历史书的时候用。1.根据历史书是西史还是中国历史而购买或者打印一份地图(中国历史买现代地图也无所谓,但是西方史最好还是弄个古代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图两份),读书上历史到哪你就标注到哪。。这样字体的文字到了你脑中就转换成了一幅幅图画。2.旁边自己做个表,是按照时间来排序的。也许你在A书中看到的里程碑事件A,但又在B书中看到了里程碑事件B,然后两个就能串联起来了,旁边做好这个是哪个书里面看到的。时间长了,你脑子里又多了一个历史的纵轴。祝好。
不请自来,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相对有发言权。为什么呢?在知乎混,混的是个相对真诚和自我剖析,我读历史是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所谓千秋邈矣,百战归来,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所限,而一切才刚刚开始的时候,玩砸了。具体什么事儿玩砸了就不透露了,总之,过程大概类似于,用一个又一个的新项目来掩盖过去做不下去的旧项目(这些项目之间都有关系),然后,由于一个很匪夷所思的小错误,连锁反应,一起完蛋了。完蛋之后就是躲起来不见人(过于丢脸),这个时候,无意中,翻到上半部《资治通鉴》。字很小,我以前对正统史书也是不太感冒的(这是脑残行为),我相信,如果我当时不是自己恶心自己到了极点,断掉所有社交联系,我断然不会去看司马光的喋喋不休。你看,开始读史,不是因为兴趣,不是因为觉得有用,纯属是无事可看,无人可谈。所以这个时候的经验就很宝贵了。废话说到这里,正式开始。读史的入手书籍,我推荐《资治通鉴》或者《左传》这样的编年体史书,事件脉络相对清晰,但是要深究细节,则要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上,用《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展开,纪传体里,一个事件的叙述角度可能有好几种,这有助于在乎细节的读者了解一个事件的全部暗角。举一个比较具体的案例吧。大将军何进杀宦官这件事儿。资治通鉴会告诉你整个事件的大致过程:何进是何太后的兄弟,他们家是杀猪的,汉灵帝很抬举何进,何太后和董太后不对付,宦官和何进有矛盾。何进在决定是不是要诛杀宦官的时候,有三个人提出了对策,袁绍,陈琳,曹操。何进采取的是袁绍的对策,最后丢了脑袋,宦官和何进家属被杀光,董卓进城,何进的幕僚集团纷纷跑路。好了,你把时间顺序已经搞清楚了。接着,看一下汉灵帝之前的一些行为,西园八校尉的名单,袁绍对汉灵帝的评价,黄巾起义的细节,好了,你了解了士人和宦官深层矛盾的根源(在我看来是皇权和士人的矛盾)。接着,你可以看看袁绍传,曹操本纪,陈琳传(不确定有),研究一下这三个人提出不同方案的原因,除了智商,还有什么。最后你要思考一个问题,袁绍为什么能够说服何进?是何进脑残吗?曹操为什么会站在何进的利益上考虑问题,为什么不想闹大?袁绍把局面搞大到不可收拾后,对他有什么好处?好,接下来是更为精深的内容。第一,是东汉时期洛阳城的地图,要看清楚何进家,皇宫,南军,北军的分布,这样你就看懂了袁绍和袁术的部署。第二,是当时宦官集团的整体反应,及其原因(我记得张让是向汉少帝哭泣拜别,我等死,陛下努力自爱,然后投河自尽)。第三,卢植等大儒的婚姻关系,家族背景,后代官位,这些人在大乱中的角色。第四,是董卓册立汉献帝的原因,以及董卓对士人集团的态度。第五,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曹操恨袁绍等士族领袖恨到骨子里?(竖子不足与谋!)犹记得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对这一段曹操的演绎,曹操一个人走在洛阳的废墟上,脸色铁青,背景朗诵是曹操的《蒿里行》。好了,这就是针对一个特定政治事件的思考路径。精读的方法就介绍到这里,心法是,把历史人物当成历史人物。下来是泛读,泛读直接推荐看《资治通鉴》,对于纪传体,泛读是可耻且必然产生歧义的。资治通鉴里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是乱世,很多历史上留名千载的人物,他的寿命不过两三页而已,生前悲壮,死的窝囊。两晋南北朝,中原大流血,你熟知的那些名字,不过是历史的浮萍,何况,能够上史书的人,其能力和见识大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当他们快速降生,又迫不及待地死去的时候,我获取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宁。说几个我记忆犹新的片段吧:1,司马懿来到了诸葛亮的营垒,这是他最强大的对手,现在他已经死去。他并非死于自己之手,而是死于天命。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生活细节关心的很细(询问诸葛亮的饭量),他仔细研习了诸葛亮留下的书册,军营布局,最后说了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天下奇才也。”那个时候,三国时代的英雄已经凋零殆尽。2,贾诩的孙子,以及其他的关西士族拥戴司马家的另一个皇子在长安登基,当时长安刚刚光复,整个关中一片残破,这是关西士族的力量在曹睿郭太后死去后的又一次全力挣扎,就在一切都安定下来的时候,贾诩的孙子在同西北胡人的战斗中阵亡——细节是,他是在追逐战中从马上掉了下来,然后陷溺于一条小溪。3,冉闵带着不足一万士兵北上中山,寻找军粮,并准备与鲜卑人决战。那个时候的冉闵刚刚艰难地击败了中原的所有对手,但是他并不是胜利者。氐族正在向关中西进,羌人投靠了东晋,整个中原大地三年没有农耕,而养精蓄锐的前燕正在大举南下——没有人认为他能够胜利。十五天后,冉闵依然奇迹般地击穿了慕容恪的中军,这是他最后的一击,却打错了方向——端坐在慕容恪中军的并不是慕容恪本人,而是他最得力的幕僚高开。高开自然死于冉闵的全力一击,但是,这没有什么意义。4,拓跋珪在距离燕军很遥远的地方就听说了慕容垂亲出的消息,年轻的君主临阵破胆,向大漠后方狂奔了数日——这是垂暮的狮子对年轻独狼最沉重也最深切的教训,而那之后的几十年中,拓跋珪都无法逃离这种破胆万状的恐怖情绪。而慕容垂在完成这最后的胜利后,就在燕军覆灭的参合陂上吐血倒地。从军事学的造诣来说,慕容垂达到了当时北方人的巅峰,但这并不能保证他挽救自己的家族和帝国——岁月流水,时光冷灰。5,还有很多瞬间,周成的孤城,陈霸先的末日,刘裕的哀嚎,高欢最后时刻的敕勒歌,桓温的慨叹,这些瞬间都和初生与死亡的交替有关。我无法告诉你,这些让我身临其境的历史场面究竟通过怎样的机制挽救了我自己,我只能告诉你,就在那些彻夜沉溺于《资治通鉴》的沉默岁月(一年),我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安宁。我们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有着不亚于宗教的力量。我并不是说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那些书写历史的史官的用词和体例,文字本身具备着传递潜意识的能力,而这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此刻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是的,明明白白地说,我在向陈寿和司马光致敬。只要你在阅读的时候带入进去,带着敬畏和感情。这是泛读时的心法,把历史人物当成自己。在泛读和精读的基础上,是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民族观,这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冗长繁杂,词不达意,希望没有离题。感谢楼主提供了一个让我反躬自照的机会,也希望这些文字能够有所助益。谢谢你。
我阅读过的史书不多,完全读完的是《贞观政要》,读完大半的是《史记》、《三国志》,读过部分的是《资治通鉴》,正在读的是《续资治通鉴》。宋神宗为《资治通鉴》定书名时,是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我作为平常老百姓,读史书虽不能资于治道,但能资于我的精神世界,助我思考和总结,在经典的句子里一次次感受着「古人诚不我欺」的惊喜。给几点自己的意见。【明确读史的目标】读史有两大功能:「收集素材」、「总结经验教训」「收集素材」:历史素材可用于辩论、讲课、作报告、创作历史小说、写历史小文等。社会学畅销书《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的作者吴思,在书中多引用各种历史素材,亮点是他除了引用正史,还引用了很多野史、笔记、县志。比如从四川的《眉山县志》和《荣县志》里选取两个县里老百姓告官的故事,相当切合主题。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的作者二月河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他以“宋朝官员工资历史上最高,宋朝却是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为依据反对高薪养廉。之后,他又陆续以“历史上没有因反腐而颠覆的政权”、“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 ”为依据力挺国家反腐。唐中宗复位后,有人检举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欲谋不轨。唐中宗令萧至忠审理此案。 萧至忠向唐中宗进言求他不要怀疑自己的弟弟妹妹,并引用了《汉书》里的「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又提起了当年武则天想立李旦做天子,李旦以绝食相拒坚决要让给哥哥李显的旧事。唐中宗一听,很有感触,不再处理这次举报。注:萧至忠引用的「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是汉文帝时民间流传的歌谣歌词,是在讽喻汉文帝刘恒不能相容当时唯一在世的同父弟弟淮南王刘长,使其绝食而死的事。萧至忠不是唯一引用的,北宋的左司谏刘正夫也引用此歌谣,求宋徽宗放过与自己争过皇位的异母弟弟赵似。「总结经验教训」:从史书里可总结出各种经验教训,包括如何处理人情世故、政策措施的改进历史、劝谏辩论的口才之道、有效的战术谋略方法等等。东汉的第四任皇帝汉和帝,不满嫡母窦太后的家族专权,就从千乘王刘伉处借取《外戚传》(帝将诛窦氏,欲得《外戚传》),和宦官郑众一起阅读,从中学到了西汉时文帝诛薄昭、武帝诛窦婴、昭帝诛上官桀、宣帝诛霍禹等事的斗争经验,经过充分准备将窦氏集团一网打尽。隋文帝时,尚书仆射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相互勾结成为朋党,被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隋文帝调查属实后,拿出《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但还是被免职。「九锡」之礼包括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斧钺,九锡秬鬯。这些物件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受九锡者之后大多篡位(王莽、曹操、司马昭、高欢),故历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锡以避嫌,包括蜀汉丞相诸葛亮、刚推翻曹爽的司马懿、助晋惠帝复位的司马颖。我从史书里总结口才技巧,在豆瓣上写了一个帖子,已经有900+个红心。【配齐读史的工具】:云笔记软件:大部分时候我是读网页版的史书,比如:;;。我会复制比较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分类存在云笔记软件里。如果是在手机上看网页或电子书,就先复制到手机备忘录里,积到一定数量再复制到云笔记里。几年前先选择印象笔记,因为那时候它还是国外服务器同步慢,于是换用有道笔记,后来知道印象笔记同步速度正常了,但已经懒得把资料全转移了。数据资料库账号:那些网上分享的中国知网账号都不好用,后来是在淘宝上买了一种五元三个月的帐号。它是在自己的网站上搜集一些机关单位登数据资料库的端口,供充值了的用户使用,还算好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方正数据库、吾喜杂志网都有。手机:平时在书上杂志上看到不错的历史文章,就可以用手机对着文章拍下来存着。在用手机阅读网页时,也可以把历史类知识复制粘贴到备忘录里存着。【选定读史的范围】没有必要全部读完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挑重要朝代的知名能干皇帝认真地看就是了,比如汉朝的文帝、武帝、宣帝,比如唐朝的太祖、武后、玄宗,比如宋朝的太祖、太宗、仁宗等等。有的朝代虽统一,但在昏君在位的时期(比如唐中宗)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记录,全是记录他怎么昏庸怎么昏庸,找不到他与大臣间有什么充满水平的对话,找不到他推行了什么好政策。有的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还好,因为年代久远史料记载就会精练些,所以能看到那么多灿烂夺目的智慧故事。但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等时期,则大量记载了之间如何打仗如何打仗,真的是读不下去。再者,收集了一些不知名皇帝的历史素材,用着也很不方便,因为人们普遍不太认识。人们普遍对皇帝的认识来自于电视剧、演义小说等,但中国还有那么多个朝代那么多皇帝没有拍成电视剧,古人或许写了历史演义小说但没有对现代有影响力的。比如罗贯中虽然用《三国演义》使三国时期这一段历史在中国人心里有了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他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却没有让中国人对五代有印象。宇文泰、高欢、苻坚、柴荣等还属于人们真不熟悉事迹但听过名字的,但更多的皇帝是人们普遍不知道存在过的。东汉除了开国的刘秀亡国的刘协,中间的皇帝没人知道;两晋除了最开始的晋武晋惠,后来的皇帝也没人知道。在《明朝那些事》连载之前,人们普遍都不知道明朝中间的几位皇帝是谁谁谁。我的建议是最开始只需要读史书里关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康熙帝、乾隆帝等人人都知道的皇帝时期的史料,有了一定基础后再进行下一步计划。【读史的注意事项:史书是失真的】失真原因一:史官出错。比如司马迁在编《史记》时,只是写汉惠帝的皇后张氏是张敖的女儿「敖女」,没有说她是张敖和鲁元公主的女儿。同一本《史记》里,陈阿娇是「长公主嫖女」、陈阿娇的兄弟是「长公主子蟜」。这样的用词差别,很明显说明张皇后和鲁元公主不是亲母女。但东汉的班固编《汉书》时,直接就把张皇后的身份改成了「公主女」。从那个时期开始,舅甥乱伦的丑闻就传开了,晋人又写了小说《汉宫春色》,编造了刘邦戚夫人也喜欢张嫣这个外孙女,汉惠帝拒绝配婚但被吕后劝服等情节。所以电视剧里永久保留了舅甥结婚的戏码,中国人都相信了。我的考证博文:
再比如唐宪宗时期刘肃写《大唐新语》时,只是记载「则天知之,各杖一百,截去手,投于酒瓮中,谓左右曰:“令此两妪骨醉可矣。”」。刘肃只是说截去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手,没有说截去手脚。「手」更适合理解成手掌,而不是整条手臂。此句之后并没说王皇后和萧淑妃还活着,根据语境应是说投入酒瓮前王皇后和萧淑妃已被打死或已奄奄一息。但北宋的宋祁在编《旧唐书》时,就改成了「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不严谨地加上了脚也被砍掉,在酒瓮里还能活上几天的情节。后来欧阳修编的《新唐书》、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都延续了宋祁的记载。使得如今的学者们网友们都以正史记载不符合医学常识,否定武则天虐杀王皇后萧淑妃。但刘肃最初的记载是符合医学常识的,只是宋祁更改了他的记载。失真原因二:政治需要。唐太宗改史的事比较有名了,再举一个不太熟知的例子:宋哲宗的原配皇后孟氏,因巫蛊罪被废,她的对手婕妤刘清菁继任皇后。《宋史》里的记载很莫名其妙,先是孟皇后精通医术的姐姐拿道家治病符水入宫,诊治孟皇后女儿福庆公主,孟皇后震惊,向哲宗坦白,哲宗也没有计较。后来又开始流传皇后养母听任宣夫人燕氏、尼姑法端与供奉官王坚行巫蛊,哲宗下令彻查,孟皇后宫中宫女太监被严刑逼供,于是孟皇后获罪被废。当时我就奇怪:为什么皇帝已经知道孟皇后姐姐带符水进宫的事了,已经表明态度不反对。突然又追究起孟皇后的责任来了,为什么突然冒出燕氏法端等人了。哲宗就这么弄不清楚么?通过一部历史小说《御天香》的情节,我找到了另一本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的记录,终于找到了《宋史》中间漏掉的那一部分:坚坐以家藏雷公式示法端,又以所得南方枫木,同法端即光教院造式作后祷祠,有“所厌者伏,所求者得”等语;式成,恐门户几察,以生枣覆之而入。法端坐与坚同造式,又尝令坚求闾巷间,所谓驴驹媚蛇雾叩头虫者欲以进,后令佩侍上寝殿。燕氏坐上过后閤,作欢喜字烧符取灰,将置茶中以进,会上不欲茶而止;又用和水以洒御道,冀上数来;又令坚绘刘婕妤像,以大钉钉其心;又欲取五月中瘵死宫人烧秘灰,置刘婕妤寝,几其以此疾患死;又取七家针各一,烧符置刘閤中,皆以厌恶,卒无验。狱成,侍御史董敦逸录问。这一段文字明确记录了当时所查到孟皇后等人行巫蛊的各种细节,包括用驴驹媚等物制媚药,把病死者骨灰放到刘清菁宫室,用大钉钉在刘清菁画像上等等,看来这还真不是冤狱。贴吧里还有网友找出了一段史料,在宋徽宗即位初,皇后刘清菁被流言困扰,曾要求对质,再审查孟废后巫蛊案,声明自己若干预审查就自愿被废,底气十足。南宋皇室改史料的原因也容易想清楚,因为刘皇后在宋徽宗时期就因干涉朝政被逼自杀了,算是罪妇。而孟废后却因北宋灭亡,作为宋高宗的婶婶被迎到南宋成了皇太后,一下子由巫蛊罪犯人变成母仪天下的皇伯母。宋高宗若不把婶婶的档案洗干净,就是给自己的政权抹黑了。至于那个已死多年的刘皇后,从此就被背上了“奸妃陷害贤后”的罪名遗臭万年了。【什么是有价值的史料】我专注于这几个范围:「处理人情世故」、「管理学」、「心理学」、「行为模范」、「失败教训」、「心机谋略」、「传奇故事」等。下面举出几个例子,供大家体会。「处理人情世故」 汉武帝刚任命窦婴做丞相,门客籍福去就便就便提醒他说:「您的天性是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当今好人称赞您,所以您当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坏人,坏人相当多,他们也会毁谤您的。如果您能并容好人和坏人,那么您丞相的职位就可以保持长久;如果不能够这样的话,马上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窦婴不听籍福的建议,最终果然被汉武帝的舅舅田鼢陷害而死。汉景帝时的栗姬、汉元帝时的萧望之、唐玄宗时的严挺之等很多人都是败于处事不圆滑上。东汉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虽然全颍川郡的人都去祭吊,但名流雅士都不屑去,只有陈寔独自前去,给了张让面子。 后来朝廷杀党人时,陈寔就能从张让手下保全很多人的性命(让以寔故,颇多全活)。郭子仪接见卢杞时,知道姬妾们看到他丑陋的长相会笑,所以特意把姬妾全部叫开(及闻杞至,子仪悉令屏去,独隐几以待之),卢杞后来害死颜真卿、杨炎、张镒等人,并没害郭子仪。明朝的李东阳与焦芳建立交情,使奸宦刘瑾碍于焦芳的面子不好整治李东阳,也是这个道理。「管理学」隋灭陈之战中,李德林提供了非常好的用兵方略,但李德林没有上战场。灭陈后隋文帝授予李德林柱国,进封爵位为郡公,有人向高颎提出这会让上过战场的将士不满(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高颎把话转述给隋文帝,于是隋文帝中止对李德林的封赏。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建议:“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求天下贤才,因才授官,这是宰相的职责。近来听说你们受理辞讼案情,日不暇接,怎么能帮助朕求得贤才呢?”因此下令“尚书省琐细事务归尚书左右丞掌管,只有应当奏明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行为模范」为什么乾隆帝极喜爱五阿哥永琪?因为永琪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传世。永琪工书善画,尤长于书,与其弟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齐名。可惜永琪早逝,没能成为皇太子。「失败教训」汉成帝刘骜的儿子都被赵合德暗害,已过四十岁的刘骜只得考察自己的弟弟刘兴和侄儿刘欣,从中选继承人。但刘兴的表现实在太差:西汉法令也不知道,《尚书》也背不出,吃饭也没有礼仪,鞋带松了也不系(令诵《尚书》,又废;及赐食于前,后饱;起下,袜系解),给了汉成帝很差的印象。于是汉成帝选择知法令又能背《诗经》的刘欣为皇太子。[另一个读书方法的答案,多交流]:----------------------------------------------------------------------------------------------------日大修改,之间的答案太简单。
对于中国历史,读了不少历史书了,介绍一下自己的想法吧:先观其大略、再寻其脉络。建议的读书顺序:首先推荐《中国历代战争史》(18册)。原因:有地图!左图右史才能对整个历史格局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把握。如果时间有限,推荐读第一册(春秋)、第二册(战国)部分。中国历代政局变幻,地理是不可不重视的因素。春秋战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理特点,之后几千年的政局变幻,似乎是基本逃不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博弈规律。吐槽:18册实在太多,至今没全读完啊摔!注:感谢 知友提到该系列书中包含很多史料上的错误,在下才疏学浅又疏于考证,朋友们阅读时还请留意。然后推荐钱穆《国史大纲》(2册)。原因:历史不仅仅是战争,文化、制度等等其他因素也精彩绝伦。钱穆是中国思想史的大家,《国史大纲》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实如果对思想史有兴趣又有足够耐心的话可以读一读他老人家的《中国思想史论丛》(10册)。时间有限的话可以读一读《中国思想史》,挺小一册。)再吐槽:《中国思想史论丛》(10册)好虐心,读到心力憔悴,读书请谨慎。(补充:《吕思勉谈中国历史》,上册可目为中国文化史制度史,分门别类,简洁而条理清晰,可以作一个大致的了解,更推荐在读完《国史大纲》之后与之参照着看。)之后推荐费正清主持的《剑桥中国史》(11册)原因:角度更中立。内容涵盖秦汉以降的大部分中国历史。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南北朝部分与两宋部分!时间有限的话选择《剑桥中华晚清史》(2册)、《剑桥中华民国史》(2册)。这里就不吐槽了。以上是用来构建整体框架的关于中国历史脉络,推荐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点,比较著名的是《万历十五年》。备注:他的所有书其实都值得读一读。至于对历史更深入的探讨,力所不及。泛读过陈寅恪(治南北朝、隋唐史)《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黄仁宇(明代财政制度)《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补充:吕思勉先生的断代史,目前读了《两晋南北朝史》,大致体例是上册为较为正统的政治军事史,下册介绍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偶尔加以点评,非常精彩。)其他:《廿四史》、《资治通鉴》。我只读了《史记》、小部分《资治通鉴》。但是作为传承已久的历史著作,可以说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吧,有空读一读想必不错。(补充:终于...泪奔...看完前四史了!爱好三国的,《三国志》不能不看!裴松之的注释(差不多是一本“新三国志”了都)不能不看!)PS:这是个人建议啦,但我自己并不是按照这个顺序读的这些书。
已经有很多如何读史的回答了,我来说说如何避开读史的误区吧。这也是在我自己尝试写行业历史时,被骂醒后获得了一些经验。  史书往往是结果主义的,因为写书的人知道整个故事的开头、过程、结果,所以无论他怎么写,书中的人因为什么变成王,因为什么变成寇,都会在逻辑下慢慢汇聚成书,比如,历史书上评价秦始皇,肯定是正面大于负面,这就是结果主义,这会成为误区的一个开始。  史书看多了以后,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总以为自己会旁观者清,看着书上动不动几十万大军攻城掠地,不惜代价的厮杀,最后把自己当成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主角。再者是看着政治斗争中牺牲小我,换取大局胜利的所谓 “识大局顾大体” 的价值观 ,这些错觉会让读史者的思维方式开始越来越脱离人群。  我就因为这个被骂了很多次,因为我总是让自己站在整个电子竞技的高度上去描述整体的发展,于是就开始与具体的项目兴衰距离越来越远,也与玩家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的喜怒都被我忽视了。  直到有一天,有个人回复我说:你批评DOTA的死忠玩家固步自封不顾电竞发展的大局趋势,但是电子竞技不正是因为这些死忠玩家的固执和坚守而发展到现在的吗?  我被这句话敲醒了,那一瞬间我想起了另一句经常听到的话:不要走的太久,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显然我的确是过于关注电竞未来的发展,而忘记了电子竞技本来就是为大家带来快乐和梦想的,我不应该如此生硬去讲项目的兴衰,给他们的梦想泼冷水,这是我错了。  同时,我开始明白如今这个误区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史书读的越多的人,越是认同“识大体顾大局”,这经常让有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和教授偶尔说出一两句找骂,甚至反人类的话,比如,穷人就应该离开大城市!等等。如今,不但是政府高层,还是公司管理层,都会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事情,却忘记了立国之本是为民,公司之本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因为走的太久,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  醒过来后,再读历史,我开始知道不但要从宏观上看待事态发展,也要重视微观上的细节变化,记录电竞行业的变迁,也记录死忠玩家的感受,并且经常提醒自己,无论是站的多远或者离得多近,都不应该忘记初衷。
今年正好上了一门老师领着我们读书的课,加之下周要写读书报告,怒答!上述答案基本涉及的是如何阅读中国史书,但对于西方史书的阅读涉及很少,我的专业恰恰使我读了不少西方史书,这里有一些心得。1 了解作者和他的理论建构。西方的史学理论流派实在是很多,实证史学、年鉴学派……每个学派对治史的目标和方法论想法都不太一样,同一流派内部的各个学者也有不同的想法。在读书之前,最好先上维基了解一下作者和他所持的史观。比如实证史学派的学者会有大量考证的内容,年鉴学派则会用社会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的方法研究历史。这些阅读前基本的背景材料都是很必要的。2 认!真!读!前!言!我的老师说过,当你没有时间读一本书的时候,读前言,就知道这本书讲什么了。对于史书来说,这本书写作的目的、所涉及的领域、年代,以及使用的原始材料,基本都在前言里说的很明白。读书之前先弄明白大概关于什么内容的,才不至于一头雾水。3 先速读再慢读。这是我多次写读书报告得出的结论。历史书籍一般而言信息量都非常大,在对这个领域不熟的情况下,如果一开始就精读,非常有可能啃两章就很累很晕看不下去了。我一般会用一个小时很快的翻阅一下每个章节的内容,试图理顺作者大的思路。这个时候对书的脉络有了一定掌握,再反过来慢慢读,每个章节的内容会更容易理解。4 写思维导图。每读完一个章节,我会把书合起来,在白纸上写下来我能想到的关键词和核心论点,然后简单写一下它们之间的关联,然后再翻开书读一遍,看看有没有重要的点被我遗漏,补充进去。这样基本能保证你读一章就能消化一章。全书读完再做一张大的思维导图,基本就能把书读到肚子里去了。5 看看其他人的评论。西方史学的现象级的著作基本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会有专门研究这本书的论文或者书,找来看看,会让你对书的了解更深入。当然,这已经是另一个范围的读书了。希望对想要认真阅读西方史学著作的人有一点启发!
大学本科时学的是历史专业。结果在四年里一直陷入了一个误区:重理论轻史实。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史学理论上面去了,每次去图书馆借书都是那些大家的研究著作。并且当时还限制了许多条条框框:著作不是古籍、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出版的不看;不是名家的不看;不感兴趣的不看......结果就变成了一个空谈义理、毫无史实的人,当时以为那些史实都是入门级的,自己不需要阅读,久而久之,基本事实就越来越匮乏。以致现在想起来都感慨万千啊。现在走入社会,看历史书就变成了兴趣,不会再给自己限制那么多条件,当然上面的三条还是我选择书的标准。至于如何读?个人感觉,既然是历史书,就要跟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你要知道你读的这部书所记述的大致背景。你读到某些章节时,要能够想到在与此相关的历史事情。千万不能以今否古。不要希望读一本书后立马就觉得自己的觉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历史书籍需要慢慢读、慢慢品。有时一个章节就需要你慢慢品。上学时,老师上课,讲到课本上的一句话,问我们会出现书中描写的情况时,大家都不清楚。结果老师花了一节课来给我们讲这背后的事情。期间老师旁征博引,让我肃然起了敬呀。原来书上表面的一段话,背后就有这么多的历史信息。需要慢慢读。读的时候要记得带个笔,有感悟时要及时记下来,不要担心自己的感悟是不是很幼稚或者担心在书上乱画是不爱书的表现,书买来就是读的,那些被放在柜子里的都是当摆设的。以后再看这部分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感想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当时没有这样的感觉呢,这样其实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方法。话说当年金庸创办《明报》写社会评论。好多人都惊讶于金庸的对时事预见性。有人就问他是不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回答说,我熟读二十四史。中国人的办事方式虽然千变万化,但都跑不出二十四史, 把二十四史读完了,还弄不懂现在的一些事情吗(很久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具体的记不清,但内容大致如此,此处引用,只想说读书的一些好处,若与原话有出入,也是无心)最后一段:毛主席也是熟读历史书的。看完后,就会觉得,读历史书最大的方法是有兴趣。若是没有兴趣,再好的方法也不行。
台湾大学的吕世浩老师在讲《史记》的时候曾提到读史的方法,现摘录如下。1、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人的位置去想,每一个人物都想一遍,在那个环境下你会做什么选择。2、揣摩通透。把每一个环境都想的清清楚楚,每一种可能性都想到。3、体贴入微。做到以上两点还不够,想到每一种可能性是道理,但人不只有道理,人还有性情。4、洞察表里。做到以上三点就能洞察表里,如此方能更好的理解历史。清代名臣左宗棠谈怎么读历史: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讲古人比擬。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时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宋代著名史学家吕祖谦,谈怎么读历史: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厉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简单讲,读史就是不断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相互印证。
先看外国人写的历史。先看世界史外国史(外国作者)。看趣味历史,专题历史(经济,技术发明,战争)。History made everyday.
这虽然是很早的问题了,当也试着来回答下。第一,不要用现在人的视角看评价古人,不要开上帝视角第二,要对历史背景有了解,包括事件,人物,当时的政治制度。千万不要孤立的看历史事件,能在历史上留名的绝非像某些人说的觉得古人傻逼,人家精着呢。只不过成完败寇。第三,要带有目的读,有时不必太在意历史真假,你不是研究理论的。
不要一本书一本书的看,而是要一件事一件事的看。仔细研究一件事,广纳吸收不同书里面的观点。
我一般是目标和兴趣导向。空间上以时间为线索,高中买过一本世界史时间图解之类的,把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里,然后以时间为轴线寻找兴趣点。发现了兴趣点直接wiki,兴趣点可能是一个人物,事件,也可能是一个现象趋势。围绕这个趋势按图索骥查看相关的文献,跟拼图一样慢慢地跟黑屋里蜡烛照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思考下去,一个现象一个现象联系起来,最后再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
想象你置身于当时会如何做
首先要有看小说的心情然后最关键的是要有八卦精神
作为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来讲点个人经历,与大家交流下。最初喜欢上看历史方面书,是因为初中的一次历史竞赛。由于那时啥也不懂,也没所谓材料,人又那时候实诚,就试着把初中的两本中国古代史背了下来。最后的考试结果忘了,可整个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框架有了。在别人还分不清东晋和西晋哪个前时,我已然有了个整体感觉,读相关历史书时,也显得轻松许多。故应该先把握整体框架。后来迷上了看《三国演义》,虽然不是正史,却让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好奇。会去想知道一下,真正历史的刘关张诸葛司马们,是什么样。就开始翻《三国志》,乃至后面看民国的《反三国志》这种民间奇葩书。总体来说,读正史是挺无聊的一件事,不妨先看点旁门左道,培养下兴趣吧。看《史记》可以先拿蔡志忠的漫画版来瞅瞅,看明史可以先拿本《明朝那些事》来愉悦下,看宋史先吃饭时候看点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学了点历史,虽然也是一知半解的门外汉,但在众多理科生里面,一直也是好生得瑟。玩真三,给他们讲三国故事;看网络穿越小说,给他们讲点典故;卧谈会时,再给他们普及点历史常识。顿时,求知欲和装逼欲,都双重满足了。所以,我一向认为,学好任何一样东西,都得找到其正能量的反馈方法。与其他历史爱好者多多交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之前长期潜水于天涯的煮酒论史,惊叹于诸位大神的惊采绝艳。现在也看看各位在知乎上的各种历史问答,都是受益匪浅呀。个人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初为替古人担忧;再为惊觉历史和现实总是惊人的相似,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世事,也学会了借古讽今。到如今,反照己身,却能从历史人物中挣扎纠结中,看到了自己的无奈。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一种信仰,一种抗争命运的力量吧。
文科女生,山川地形只对家乡有兴趣,军事更不在考虑范围内~但是,读史的乐趣远远大于舆地步兵之学。个人的读史方法,也在这种乐趣中~其一,能接触到许多神神道道的事情。古代文明跟现代文明差别很大,比方今天天气昏暗,飞沙走石,今人认为是天气,古人却认为是天变,是妖怪。这类记载很多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的《五行志》。细读此类历史书,就相当于读玄怪小说,令人瞠目结舌。而且,史书清晰地记载了这些宗教活动是怎么影响了几百上千年的政治。其二,能真切地了解到当时的人心、社会变迁。今人谈古,多是想当然而谈。若细细读历史,会发现历史特别好玩,历史上的人物非常真实。比如你知道宋仁宗贬谪范仲淹是跟他原配皇后闹别扭引起的吗?大家都知道宋代重视文官,但是知道文官敢把唾沫星子喷到仁宗脸上,皇帝都不敢给老丈人走后门的事情吗?宋代相权是研究的一个热点,但这个热点非常好玩。比如真宗想封禅怕王丞相不答应偷偷摸摸地送了一罐子珍珠去他家。历史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非常有趣。这里推荐《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面故事非常真实,出人意料。比如欧阳修吃生鱼片等等。其三,能认识到“人”。人文学科终究是人的学科,历史进程、历史大事都是人决定的,跟其他劳什子没关系。比如说明亡,说到底就是崇祯皇帝没本事。只会下田耕地,补补睡衣这些面子活。部下打仗要钱没钱,要人不给人,重视西学又不肯爽爽快快地买火炮操练炮兵,脑子没有一个明确的施政纲领。所以明亡于清,中国历史的改变都与此人有关。读历史的时候,注意分析人、分析事件,会有无穷的收获。其四,可以了解政治社会变迁。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史官传统,有丰富的供后人探寻。可惜现在做学问的人没多少愿意下苦工看原典了。我认为可靠的中国历史读书方法:1 带着问题去读。看书是一件费力的事情,没有强烈的求知欲。那些厚厚的典籍是看看不进去的。
若要看制度史、社会史,推荐读历代志、表。个人觉得好看一点的是五行志、选举志。2 要发挥想像力,揣摩当事人的心态,把自己带入其中。这一点在读纪传的时候特别有用,读一篇文章下来,简直是看了一部电影。最好的对哪个人感兴趣,就去找他(她)的传记,没有特定的话就推荐《史记》《汉书》,这两部书写得特别好,文章布局之精彩,文字之优美堪为文言文之典范。3 选准书。读正史很累的,除了史记汉书,所以可读一读其他私人著述。比如对南北朝感兴趣就翻翻《世说新语》,我个人对宋、明感兴趣,我就读《续资治通鉴长编》、《明史纪事本末》,闲来无事翻翻《明实录》。不知道该读哪些书的朋友建议去翻“四库提要”。4 读好的研究著作。这可以省下好多好多力气。5 培养对传统的亲近感。如果对传统中国很生疏的话,史书是决计读不下去的。所以读读什么古诗十九首啊,汉乐府啊,唐传奇呀,明代的情色小说,清代的戏曲什么的,都有帮助。一点拙见,希望对您有用~不要折叠我亲!~
为什么要读历史书?如果只是知道一些故事,那二十四史和故事会的本质区别在哪?情节更复杂?一个人可能可以对三国志人物故事倒背如流,但对他而言,就真的读懂了历史书么,一个人甚至可能对会典、实录这样的高级史书也烂熟于心,能够随意复述史料,这能够说明他读懂了么如果只在这个层面,不觉得读历史有什么意义,自然也无所谓“如何读历史书”,和读故事一样读就行了,假如区别只是在于你所读的那些是真实,或可能真实发生过的事。所谓情怀什么的,也太自欺欺人了吧。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楼主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至于下面的很多答案,甚至赞同很多的答案,其实都只是把历史当作故事书而已,那何必浪费时间在上面呢,人生苦短,又有什么必要一定看一些发生在死人身上的事。
读故事,不如读账本。 钱从哪儿来,以什么形式收进来,以什么政策扩大收入,怎么花出去,主要花在哪里?财政史能提供更客观的历史画面。
先读故事,再读人物,最后读思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频同轴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