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的1篆字咋写一封信给朋友

共3504个阅读者,5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0:52
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王朝:“镔铁”朝
(读一点历史) &&
zyesheng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134-1.html
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个远逝的民族
  日,一位名叫克尔文的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盗掘一空的古墓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的类似文字的符号。这些"天书"究竟来自何方,它们又给世人传达怎样的信息呢?
  据考证,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么,那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后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了,后人见都没有见过。专家们断言:"天书"无疑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字。
  结论一出,人们兴奋异常,也充满期待,这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会不会由此显现出来呢?
  此后,在当年辽代的疆域内,又陆续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过对文字的破解人们或许能更多地了解契丹。1986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发现一座契丹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它是迄今为止出土辽代文物最多的墓葬。墓穴丧葬制度明显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虽然墓中的尸骨已经风化,但包裹他们全身的银丝网络和盖在头上的黄金面具记录了主人生前的雍容华贵。墓中的陪葬品从金器、玉器到生活用具精美绝伦,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骑马打仗之外的契丹。
  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强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致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是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不难看出,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个繁华的时代。
  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契丹王朝的灭亡不难从史书中查到。据记载,大辽和北宋对峙长达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灭掉大辽的却是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大辽的疆域内攻城略地,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后,完全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员耶律大石带领下被迫向西迁移,在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国。这个帝国也一度强盛,但最终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之后,契丹的残余势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频频发生,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然而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
  分析发现,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这短短的3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辽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见于史书的杀戮就持续了一个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这时遭到舍弃。
另外,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传。以此类推,契丹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契丹文化消失了,那么,契丹作为一个民族,为什么也在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呢?时至今日,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却没有当年响当当的大契丹。
  就在人们寻找契丹人蛛丝马迹的时候,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当地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从此便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的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但这些只是间接的证据,是不能给出定论的。专家们决定利用DNA技术揭开这千古之谜。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
契丹指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一、起源】: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二、发展与破亡】: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所侵侮,遂举兵杀文,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
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而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
当时盘踞燕州一带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更为暴虐,所到之处“无少长皆屠之,清水为之不流”。刘仁恭穷兵黩武,规定男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得自备兵粮从军,“闾里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分别在8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衰落。在契丹社会内部,如前所述,由于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也伴随着愈趋激烈,国家机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时萌生。
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均表明,10世纪前后的契丹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时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契丹社会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然而,当时作为联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却“不任事”,在与刘守光父子争夺中,其子被俘,在“纳马五千以赎之”遭拒绝后,只好“乞盟纳赂以求之”,从此不敢南进。痕德堇对刘氏每岁秋霜落后烧其牧地草场,牲畜多饥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按契丹俗,为盟主者必须有“德行功业”,否则应由他人替代。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了契丹诸部盟主的舞台。
[本帖最后由 zyesheng 于
10:54 编辑]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回复时间: 10:53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
公元947年,辽世宗定国号为大辽,辽朝建立。辽圣宗文武韬略杰出非凡,对宋战争屡屡得胜。
公元1005年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辽共有九个帝王,政权统治时间长达210年。其疆域幅员辽阔,东至于日本海,南到天津市、河北省霸县、陕西省雁门关一线,北达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辽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公元1125年辽被女真族的金所灭。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Karakitai),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公元1218年亡于蒙古帝国。
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辉煌的历史。
【三、契丹人的消失与后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回复时间: 10:53
农业和牧业
契丹族的社会生产,大致以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前后为一分界线。在此以前,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过着食兽肉,衣兽皮,车帐为家的生活。旧史有云:“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游牧经济使契丹人拥有一支骠悍劲疾的武装力量。到了遥辇联盟末期,原始的粗放农业已在迭刺部中出现。契丹国建立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均有很大发展,为契丹国东征西讨提供了物质基础。契丹国200多年内,农业和畜牧业始终占着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重心在南部,畜牧业生产的重心在北部,处于中间的奚族故地则为半农半牧区。就其地位说,则前后有差别,大体说来,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中期即辽太宗耶律德光以后至圣宗隆绪前期,是处在农业和畜牧业并举的阶段;晚期即圣宗中期以后,农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契丹人经营的,主要还是畜牧业。
契丹社会的农业生产,是由于燕云地区大批逃亡或被掠汉人的进入,带来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在今滦河上游一带开垦了许多田地发展起来的。阿保机能统一契丹诸部和建立契丹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这里的农业生产为后盾。取得辽东地区和灭亡渤海国后,获得了农业有相当发展的第二个农业生产区。
  938年(辽会同元年),耶律德光从石晋王朝割得人口稠密、农业有高度发展的燕云十六州,使契丹国又增加了一个富饶而广阔的农业区。正是由于上述地区的农业生产为契丹贵族提供了生活所需的丰富物品,激发了广大契丹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加之契丹国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农业便在契丹社会内蓬勃发展起来。
  由于契丹人的分布区,均为干旱少雨之地,故其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粟、麦、糜、黍,亦从回纥人引种了“回纥豆”和西瓜。契丹农业的水平,以下一些数字可帮助了解梗概。977年(辽保宁九年),景宗为援助北汉,曾“赐粟二十万斜”(20万斛粟可能为南部或西南部汉人生产)。圣宗时耶律唐古因在胪朐河“督耕稼”有方,被调屯镇州(治所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达桑东青托罗盖古城),“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由于辽圣宗积极倡导农业,经过兴宗、道宗两朝,契丹农业进入鼎盛时期。其间,因粮食有余,东京道和上京道的50余城以及“沿边诸州”,都设立了储粮备缺的“和籴仓”,每仓大略储粮有“二三十万硕”。当然,由于契丹人的居住地区皆少雨和无霜期短,畜牧和戍边占去很多劳力,许多从事农业的契丹户又为半农半牧,故对契丹人的种植业所达到的水平,不能估计过高。
  畜牧业是契丹人的传统产业,向以畜牧、败渔为稼穑。922年述律后谏止阿保机南攻镇州云,“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徼利乎!”反映了契丹国初期,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居首要地位。由于畜牧业的兴衰不仅与经济生活有关,且“滋蕃群牧,务在戢兵”,直接对其兵力的强弱,国防的巩固有影响,故契丹统治者建国后在积极引进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进本民族农业发展的同时,亦未放松对畜牧经济的发展。
  1086年(大安二年),道宗耶律洪基因马匹“蕃息多至百万,赏群牧官”,以次进阶升爵,可见其对畜牧业重视的情况。
  畜牧生产有公养。私养两种。公养即所谓“群牧”,契丹国设有西路群牧使司。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浑河北马群司、漠南马群司、漠北滑水马群司、牛群司,下设太保、侍中、敞史等官员管理群牧生产;私养即契丹部民的家庭畜养。畜牧业的全面发展情况,时人没有留下记录。从上述仅官马一项就达到100万匹,可见官养和私养的羊、驼、牛、猪的数量,一定相当可观,特别是作为契丹人肉食的羊,数量当在马匹之上。
  契丹畜牧业的发展,有两个因素应该谈到:掠夺邻近民族的牲畜和被征服的属部、属国的纳贡。阿保机在建国前攻克河东、代北九郡,一次就掠回牛、羊、驼、马十余万。建国后,西征突厥、吐浑、沙陀诸部,又获“宝货、驼马、牛羊不可胜算”。
  919年北伐乌古部,掠得“牛马、车乘、庐帐、器物二十余万”。后来,由于周围诸游牧部族均先后被征服,通过战争掠夺变为从纳贡中获得。规定东丹国年贡马1000匹,女真、直不姑等10000匹,阻卜及吾独婉、惕德各20000、匹,西夏、室韦、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俪等各300匹。。契丹统治者遇有籍口征伐,他们是从来不放过掠夺牲畜的机会的。如圣宗时,耶律斜轸等征女真,一次就掠马20余万匹。上述获得的牲畜,被置于群牧司喂养。
  契丹畜牧业的发展,从建国至圣宗时一般讲来是比较平稳的,后来有过起落。影响畜牧业下落的原因有三:一是随着辽朝由盛转衰,国有群牧管理松弛。道宗时,马群太保肖陶隗曾上书:“群牧以少为多,以无为有。上下相蒙,积弊成风。”经过整顿后,牲畜才“岁以蕃息”。二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牧场缩小,1075年(辽大康元年)耶律乙辛请赐牧地,时为群牧林牙的耶律引吉说过,“今牧地褊陋,畜不蕃息”。三是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死亡。历史上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几次是在1082年(辽大康八年),因大风雪,“牛羊多死”。次年四月,又因大雪,“马死者十六、七”。肖陶苏斡在辽道宗乾统年间任漠南马群太保,因“大风伤草,马多死”,被免官。由于契丹人经营畜牧业一直是令“其自就水草”,马“蹄毛俱不剪剃”,未越过自生自长阶段,无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能不使其畜牧业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工艺和文化
契丹人在荒漠的草原上筑起都城、市镇。而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钵(契丹语“行宫”的音译)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使汉人为其开垦农田,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被并列为“天下第一”。陈国公主与驸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缸瓦窑村窑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并作为博物馆规模标志的,高达两米的大罗汉瓷像,就是辽代产品,是从河北省易县附近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诏令颁发。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解放前辽庆陵出土的“哀册”上所写的文字,都是大字。后来在庆陵壁画上和许多辽代陶器上,也发现这种契丹大字。
  但除了契丹大字之外,还有一种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迭刺创制的。解放后,辽宁锦西县狐山辽萧孝忠墓所出土的墓志和义县、建平县所出土的铜器、银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这种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教育方面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契丹的诗词既有气势磅礴之句,也有清新优美之词。辽代盛行佛教,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和佛画,河北丰润县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旷世珍宝。雕塑作品刀法遒劲,栩栩如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西塔院中的觉山寺塔、北京市天宁寺塔、辽宁省辽阳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观,是辽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兼唐代和宋朝之长处,雄健壮丽。辽的医药久负盛名,《脉诀》和《针灸书》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汉人迥然不同。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裤脚放靴筒内。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发型怪异,无论男女皆髡发。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妇女仅剃沿前额边的头发。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婚俗特点是娶亲不论辈分,近亲结婚、离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契丹贵族盛行厚葬,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出土的两套有金花银枕、鎏金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金花银靴组成的殡葬服饰,完整的体现了贵族的殡葬习俗。耶律羽之墓室豪华富丽,天下奇珍瑰宝尽汇其中。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回复时间: 10:53
【契丹文字】
我国契丹民族建立的辽王朝,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契丹与奚并出自东胡,西汉时东胡为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中(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所侵侮,遂举兵杀文,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岁推一人为盟主,唐贞观(627~649)时,盟主常为大贺氏,
730年遥辇氏取代大贺氏。9世纪60~70年代,部落渐盛,征服邻近部族如奚、室韦等。907年,耶律氏代遥辇氏为盟主,916年阿保机称王,建国号契丹;
947年改称辽。契丹国势远及中亚,故中世纪中后期西方许多国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国,这一名称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进而指称全部中国。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民族哪里去了?――科学家利用DNA技术解开历史之谜
  建立过219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机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的辽王朝。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从中足见契丹民族影响之巨。这么一个显赫的民族,肯定没有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斩尽杀绝。
  利用DNA技术研究民族源流问题是新兴起的尖端科学。研究小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墓葬如耶律羽之家族墓出土的契丹人头骨、牙齿和契丹女尸的腕骨中提取DNA。再去云南宝山地区取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还去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和其他旗、县取达斡尔、鄂温客、蒙古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从血样中提取DNA。然后经过DNA测序等一系列研究程序,终于得出结论:契丹和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后裔。这一结论令相关族群尤其是“本人”甚为满意。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人被征召殆尽,他们被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着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人作为民族存续了下来。有的好比扔在大海里的一块冰,被当地人同化了。云南“本人”犹如湖南桃源县的维吾尔族人均是元代不同民族的官兵落籍于当地而保存着原来民族的记忆。契丹的本意是“镔铁”,契丹民族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后被金国所灭。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被迫西迁,在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国,后被成吉思汗所灭。之后,契丹的残余势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契丹王朝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
  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在英语中的名称为“China”,来源于中国的瓷器名称,然而却有很多其他的外国语言并不这样称呼中国。在俄语中,中国被称为“Kitay”,还有希腊语、波斯语以及中古英语中也都是采用的这样的名称。在现代英语中,也有用“Cathay”来代表中国的情况,当我们看到以C缩写的简称时,并不全都是“China”的缩写,比如香港国泰航空有限公司的英文名为Cathay
Pacific,中国太平洋航空公司的英文名称中也用Cathay来代表中国。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称呼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呢?“Kitay”、
“Cathay”这两个词又是源自哪里,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其实,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来源于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契丹。“Kitay”就是契丹的音译。“契丹”在古代还被翻译成Kita1a或CathaIa、Cathay,是辽朝建立者的族名。法国人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说:“契丹(汉名),阿拉伯-波斯语(Khitai),蒙古语(Kital)。”《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在整个欧亚大陆成为中国的代称。在俄罗斯和整个斯拉夫语世界中,至今还用这个称呼来称中国。”现在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称呼中国直译过来是“契丹”,俄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n”,称中国人为“Kitanyes”。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Khita”、“Khata”,这都是从契丹演变而来。既然契丹是一个消逝了的少数民族,为什么会用它来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呢?
  契丹族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并建立了国家,曾经创造过非常繁荣的文明。那时,契丹兵
强马壮,令周围的许多小国望而生畏。我国对外联系主要依靠向西、向北的丝绸之路,经西域到达中亚、西亚,再辗转到达欧洲国家。契丹占据着沟通我国内地与欧洲国家联系的交通要道,因此成为我国的对外窗口。来自欧洲的外国人首先要经过契丹才能进入我国内地,这里也就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尤其是对于处在我国北方的俄罗斯,因为契丹是俄罗斯与中国的必经之路。随着契丹的逐渐强大,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理解。甚至很多当时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契丹而不知道中国有宋朝。  契丹不仅在对外联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本身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由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也已经十分发达,它还把自身的文化等向外传输,影响着外界对中国印象。外国甚至认为契丹就代表的整个中华民族,因此就把契丹作为对整个中国的称呼。
  后来,虽然契丹衰落了,繁盛的文明也随着消失,但是那些已经形成习惯的欧洲国家仍然没有改变这种以契丹国名、族名代表中国的习惯。这种习惯在这些国家中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它的原意已经被人们遗忘,但是从这个词汇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契丹繁盛时是何等景象。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少数民族,是鲜卑族衍化出来的一支,过着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契丹最早分为8个部落,部落首领每3年推举一名盟主作为头领。唐太宗时,契丹首领窟哥率领部族向唐朝称臣,唐朝在那里设置了松漠都督府,并把这一地区分为十州管辖,封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赐姓李。契丹定期向唐政府缴纳贡品,并从那里得到所需的日用品、兵器等。
  后来,唐朝走向衰落,北方草原上突厥称雄,实力较弱的契丹只得臣服于突厥,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在唐与突厥间徘徊。到了公元9世纪中期,契丹部落逐渐的发展壮大,开始称霸草原。唐武则天时,契丹首领李尽忠,因受唐朝官员的侮辱而起兵反抗,自称“无上可汗”,率领数万大军击退了唐朝的军队。契丹的部队兵勇马壮,战斗力很强,有统一的指挥和组织。武则天数次派多大几十万的大军前去剿灭,才把契丹打退。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契丹与唐朝一直分分合合,朝贡与冲突并存。直到公元842,契丹才与唐朝正式恢复臣附关系。
  唐朝灭亡后,契丹开始组建起自己的中央政权来。公元907年,契丹内部的耶律家族中的杰出人物阿保机取得了盟主的地位,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了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公元916年,雄姿英发的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后世称耶律阿保机为辽太祖。  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渤海国,取得了胜利,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公元938年,契丹不断向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国家发动战争,凭借着强大的兵力连续赢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后晋石敬瑭在对契丹战争失败后,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口割让给契丹。从此,契丹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公元947年,辽世宗改契丹国号为大辽。宋朝建立后,辽国不断对其发动侵略战争。辽圣宗统治时期,辽国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再加上他本人杰出的领导才能,对宋战争屡屡得胜,取得了宋朝的大量土地。公元1104年,辽国的军事胜利达到了顶峰,逼迫宋朝与其签订了澶渊之盟,迫使宋朝割让了淮河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雄霸中国半壁江山。在对外扩张的同时,辽十分注重与周边强大的其他少数民族国家的关系,用以牵制宋朝的军事势力及战斗部署。它与西夏订立了联盟,共同抵御宋朝,从而使当时的形式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
  在以后的将近200年的时间中,辽国多次易名。公元983年,圣宗皇帝统和改国号辽为大契丹。公元1066年,道宗皇帝又恢复了大辽的国号。辽国共经历了九位帝王,统治时间长达210年。在国家最为强盛的时期,疆域十分广大,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人口也达到了20万之多。随着契丹国的东征西讨,国家不断强大的同时,契丹的统治者及贵族也开始腐化。
  辽圣宗之后的几代帝王的腐败一朝甚于一朝。他们崇拜佛教,为此不惜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庙宇国势因此而日渐衰落,民不聊生。辽兴宗时,他向天下召集佛僧讲习佛法,在开泰寺铸造了巨大的银质佛像。辽道宗时,佛教更为盛行,曾经出现过一天就有3000余人出家为僧的记录。那时,朝廷光供用全国僧尼每天吃的饭就要花费36万贯。1059年,他又下令大修大吴天寺,竟然耗费了18万贯,后重修造塔又费10余万贯。而此时,朝廷征收户部欠款才44万贯,可见耗费之巨。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因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造成各部落间互相倾轧,辽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削弱。
  辽朝皇帝的腐败使国力大大受损,而辽朝下属的女真族的一支却悄悄的发展起来。1114年,完颜阿骨打率领所属的2500名士兵起兵反抗辽国的统治,并在战斗中节节胜利,连败辽国的数十万大军。辽国的腐败统治还使其统治下生活贫困的各族人民效仿完颜阿骨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辽国的统治。渤海高永昌自立称帝,紧接着东方的铁骊、兀惹等叛入女真,安生儿和张高儿领导20余万人攻城略地,董庞儿聚集了一万余人起义,北面和西面的乌古、敌烈、阻卜等都先后叛归女真或各自为政。一时间,辽国统治者陷入了四面楚歌、分崩离析的境地。  1124年,辽国在与金国的中京决战中失败,耶律大石率所属部下逃往西部,另一支契丹部族在八刺黑的率领下逃到伊朗。1125年,辽国灭亡。
  八刺黑在伊朗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并改信伊斯兰教,被当地人渐渐融合,不再具备契丹族的特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称帝,建年号延庆,哈剌契丹国正式建立,史称“西辽”或“西契丹”、“后契丹”。
1218年,西辽被蒙古大军消灭,从此契丹正式灭亡。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回复时间: 10:54
 随着国家的消亡,契丹辉煌的文化、艺术也被历史尘封。我们只有从那些精美的出土文物和残存的契丹遗迹上追思它曾经的辉煌。契丹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创造了一系列文明。
  契丹在与中原政权的交战争,俘虏了许多百姓和士兵。他们让这些被俘的人从事农耕和手工业,不仅使契丹贵族的财富日益积累增多,也促进了契丹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游牧的契丹逐渐出现了定居放牧的形式。他们在草原上筑起城镇,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皇帝在这些都城内轮流处理政务。那时,皇帝的行宫叫做捺钵,是处理政务的场所,也是国家的行政中心。在官吏制度上,契丹设南面官和北面官,采用了“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思想,并采用了汉族的科举制选拔官吏。
  契丹是一个极力对外扩张的国家,为了制造众多先进的兵器,大力发展冶铁业。现在发现的一些契丹时期的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契丹统治者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上层的契丹人大都十分注重文化修养,有的有诗文集,有的精通契丹文、汉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契丹的绘画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稀世珍宝。
  契丹人在服饰、发型等生活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与汉族大大不同。他们的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脚放靴筒内。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发型怪异,无论男女皆髡(
kūn)发。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妇女仅剃沿前额边的头发。
  契丹与周边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南唐、吴越常有使节到契丹,后晋、北汉依赖契丹,吐蕃、吐谷浑、党项、西夏、回鹘部落等都经常去向契丹皇帝朝贡。此外,契丹还与外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朝鲜、日本、波斯、大食等国都与契丹有着贸易或是政治上的联系。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玛淄和玻璃筹文物,很多都来自西方国家。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一出古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奇特的书籍。这些书籍里的文字既不是汉字,也不是留存下来的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谁也没有见过。
  陵墓中出土的哀册和碑刻上显示着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字,考古学家们因文字的大小而称呼为大字和小字。大字是一种与汉字的结构十分相似的方块字,有的还包含着一些汉字的偏旁,但是又与汉字有着很大的不同,也不同于同样发源于汉字的朝鲜文和日文。小字与大字的风格迥异,是一种类似于拼音组成的文字,由300多个原子根据不同的排列顺序组合而成。这些字虽不是汉字,但却带有明显的汉字风格和特点,比如在文字的写法上也分为正楷、行草、篆书等字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词抬头或空格。小字的原字有一个书写形式代表几种语音或一个语音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此,同一个词或词素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即使到现在,考古学家们也没有完整的破译其中的一个句子。
  考古学家们为了弄清这到底是哪一族的语言,便对墓葬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得出墓葬属于辽国也就是契丹国的答案。由此推断这种文字也就应该是契丹文字了。
  于是,考古学家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文献资料,终于在宋代王易所著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的《书史会要》里找到了几个收录的契丹字,它们与这些文字十分相似,考古学家们正式确定这就是失踪了将近千年的契丹文字。
  人们都为这个消息而震惊了,契丹国前前后后只存在了二三百年的时间,又是远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凭借着什么力量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文字的呢?
  据历史记载,契丹改国号为辽之后,统治者就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创制契丹文字。契丹文字有两种形式,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令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的结构和偏旁创制的,有3000多字。契丹小字由辽太祖的弟弟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而成,为拼音文字,约500个发音符号,书写起来比契丹大字简便。有文献记载,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就是“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的意思。这两种文字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与蒙古文字非常相似。契丹文字的创制开了中国北方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制字的先河。把汉字笔画和书写法的艺术与拼音结合起来,也是我国文字学方面的一个奇迹。  契丹文创制完成之后,统治者立刻在全国颁布使用。但是,这种文字并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是因为在契丹国内生活着为数众多的汉族人,他们都使用汉字,并不愿意接受新创的契丹文字。并且,在契丹本民族中,也有很多人更为崇拜汉族的文化艺术。这样,契丹文只是在上层社会的小范围内流行,尤其是统治者大都通晓契丹文字,用以增强本国的威信;而在辽国民间,契丹文字大多只被用于刻碑、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方面。
  随着契丹的对外扩张和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契丹文字逐渐向周边地区流传。后来的女真族为了创制自己的民族文字,在契丹文中吸取了很多营养。契丹文在女真制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辽国被金所灭后,契丹文字并没有被废止,仍在使用。契丹的余部逃亡后建立的西辽政权也延续了祖先创制的文字,这就使契丹文字在契丹亡国后保存了下来。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91年,金章宗为了巩固对前辽土地和人民的统治,下令废止契丹字。1211年,西辽政权也灭亡了,契丹文字失传。这种文字从创制到废止,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1977年,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发现了一个大规模的辽代墓葬。在这个墓葬中,出土了两幅精美的《契丹人引马图》。第一幅图描绘了一位留着胡须的契丹引马人,左手执棍,右手执辔,戴帽,着长袍,穿短靴,身向前冲,左腿弓,右腿蹬,右足尖点地。左边一人右手执细鼓棰,击鼓而舞,戴幞头,着长袍,尖头靴,两腿半蹲,合着鼓的节奏在起舞。两人中间一匹骏马正奋蹄前奔。第二幅图描绘了一位契丹牵马者披髡发,执棍,棍上有铁环,着长袍,长毡靴,马扬后右蹄。右面站着另一个人戴黑色帽、着长袍、长靴,尖头朝上,两足同时向左,似为移步,击长鼓而舞。
  在这两幅图中,着重突出了对马的描画。马背上那精致的马鞍更是引人注目。在我国历史上,契丹鞍是最受兵家欢迎的一种马具。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马鞍不仅十分适合战场上使用,制作也十分精美、讲究。在北宋时,契丹鞍与中原地区的端砚、蜀锦、定瓷并称为“天下第一”。契丹鞍也是辽代墓葬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陪葬品之一。在赤峰市大营子发现的辽驸马赠卫国王墓中,出土了制作极为精美、奢华的铜鎏金马鞍具以及全套马饰具,多达l64件,充分反映了那时辽国马鞍具的先进与兴盛。  在辽国的历史上,马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契丹人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马匹获得食物、生活用品。马还是契丹人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他们骑在马上在大草原上往来驰骋,放牧马群、牛羊。马还是战场上不可缺少的作战工具。战马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名大将若是没有一匹与之相匹配的战马,即使武功再高,也很难在战斗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契丹有着数量众多的强壮战马,才能在草原上征战驰骋,征服了周边的许多邻国、部落,并给中原的汉族政权以致命的打击,由此获得了中原地区的大片领土和大量人口。也正因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契丹国才不断的发展壮大。因此,战马在契丹国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契丹人喜爱马匹,也最敬重马匹,把马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在契丹贵族墓葬中,均有马或马具随葬,还有打马球图、引马图等壁画。
  为了更加方便地驾驭战马,契丹人不断地对马鞍进行改造,使之既能满足骑马人的要求,舒适、适用,又能合理的保护马匹不受伤害。在辽国,为了进一步提高契丹鞍的制造工艺,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制造马鞍、马具的部门。经过多年的改造,他们发明了独特的契丹鞍。
  长于骑射的契丹把铁、皮革和木器原料被用于制作契丹鞍。契丹贵族所用马鞍,十分考究。从辽太祖的儿子东丹国王耶律倍所画
“牵黄臂苍”、“鞍勒率皆瑰奇”的契丹贵族形象中,都可以看出马鞍的精美。中原的宋朝对契丹马鞍的制作工艺十分称赞,称“契丹鞍,夏国剑,……皆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契丹鞍还被作为礼品送给契丹周边的国家,我国历史中记载的辽馈赠宋朝、高丽国的物品中就有契丹鞍,且种类繁多,精致之极。
  契丹人以鞍马为家,也十分注重其他马具的装饰。许多契丹贵族的马鞍上都用黄金包裹,上面镶有各种名贵的宝石,刻着精美的花纹。在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出土的鎏金银鞍桥外包镶錾(zàn)花鎏金饰件,呈拱形,正面锤E展翅双凤及牡丹纹,异常精美。1999年,在辽宁省彰武县苇子沟乡朝阳沟村还出土了一件双面人头鎏金银铃,也是马鞍的装饰品。银铃由双面人头和上窄下宽的六面体组成,所刻画的男性形象栩栩如生。
  另一件极具契丹民族特色的就是鸡冠壶了。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辽宁省朝阳地区辽代墓中,出土了一把辽代仿皮囊式鸡冠壶,壶通体褐胎黄釉,由于釉层较薄且年代久远,多已脱落。这把鸡冠壶高21厘米,筒状小口,鼓腹下垂,小平底略内凹。上部两侧缓收合为鸡冠状,冠上中部有一凹槽,凹槽处加饰仿缝合皮囊的榫状物,凹槽两侧各有一圆形穿孔。腹中部有两条凸弦纹曲弧向上,共承起一火焰状物。在边缘处还加饰一条上窄下宽的带状边饰,似仿皮囊为防止泄露而加饰的边饰一样。上加复层台状小盖,盖上有螺旋状小钮。
  鸡冠壶是是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而烧造的,亦称皮囊壶。因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穿孔,故称鸡冠壶,又因形似马蹬,称马蹬壶。鸡冠壶的式样很多,有扁身单孔及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等等。辨别鸡冠壶年代的早晚,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壶身保留的皮囊形象多少来区分。扁身单孔式,是辽代早期形式,壶体上扁下圆,肥身,上有竖直的管状口和鸡冠状单孔系,器身似两片皮页,下加圆底上加管口缝合而成。内蒙古赤峰大营子辽墓出土的鸡冠壶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扁身双孔式除自身保留着仿皮囊形象以外,在造型与装饰艺术方面更加精美,如在双系的部位贴塑攀附的猴等动物。有的鸡冠壶壶底刻有“官”字,表明是政府负责烧制的。近年,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据考证,这座瓷窑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在鸡冠壶的颜色上又有单色釉、三彩陶器之分。三彩釉陶鸡冠壶的釉色以绿色为多,白釉黄釉等级不高,酱釉和茶叶墨绿釉最为稀少,一般都是赤峰“缸瓦窑”官窑烧制的。
  鸡冠壶的发明和使用与契丹族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处游牧是契丹最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在游牧时如何携带水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普通的瓷壶都是圆形或方形的,不便于携带。因此,扁体弧底、适于悬挂在马鞍上的皮囊壶成了他们必备的生活用具。随着契丹的发展壮大,契丹人对水壶的追求也越来越精美。这种皮囊壶由于不美观渐渐的被人们所淘汰。契丹人对外部美观,但不实用的传统的瓷壶进行了改造,把水壶设计成皮囊壶的样式,使瓷壶与皮囊户的优点充分的结合起来。鸡冠壶的造型完全模仿皮囊壶,连皮革的接缝和细密的针脚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初看者很难分辨出是皮囊户还是瓷壶。
  随着时间的发展,仿皮囊鸡冠壶开始渐渐的脱离皮囊的原形。1954年辽宁赤峰辽驸马墓出土的白釉鸡冠壶和辽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刻花提梁壶,皮囊壶的特征已经不明显。
  通过鸡冠壶,可以看出辽国制瓷业的兴旺发达。辽代制瓷业在当时手工业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没有陶瓷业生产之前,契丹人日常生活用器皿皆用木、皮囊及粗陋的泥陶制成。有了陶瓷业后,所烧造陶瓷器和釉陶瓷器即成为日常生活主要用品,一改过去的简陋。从辽国的陶瓷业中,还可以看出其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辽国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辽三彩器仿唐三彩而来,釉色较唐三彩器更为浓艳,海棠长盘则为模仿波斯式金银八曲盘形制作成。这些都反映了契丹对周边文化的吸纳。  上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yù)在做一项调查时,偶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从祖上传下来的珍藏多年的两份家谱。这两份家谱由于时间的久远已经变黄了,透露出浓郁的历史气息。它们一份是用蒙古文字书写的,另一份是用汉字书写的。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15年,一份颁于民国1918年,均用蒙文书写。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
  后来,经过当地考古学家对这两份家谱和文书的多年研究,认定叶长青所属的叶氏家族是古契丹后裔,族源出自耶律氏。考古学家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断定“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契丹灭亡后,契丹族在历史上逐渐销声匿迹。但是,这样一个曾经称霸蒙古草原、创制两种文字、经济发达的强大民族为何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丝痕迹呢,契丹人在亡国后又去了哪里呢?从“耶律”到“叶”姓氏的转变,可以看出契丹人的最终归处。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到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中了。
  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文化经常被大家忽视,这就是姓名文化。这种文化不像其他文化的表现形式那样明显,是一种长时间逐渐衍化的过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的姓名文化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我国的姓名史上,中原地区的人们先有名字。随着统一的多名族国家的发展,人们为了区分自己的所属地区、家族等情况,开始在名字前面加上一个群体的统一标志,于是姓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是以封地为姓或以国家的名称为姓。
  契丹族的姓名发展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姓氏的出现比中原晚。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是,契丹族姓名还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无论是母系氏族社会,还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契丹族的人们都是有名无姓的。契丹族传说中的三位精明能干的国主名为:乃呵、口呙呵、尽里昏呵,并没有姓氏。契丹发展史中记载的阻午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也是以名字来划分的。《契丹国志》记载:“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即使在北魏、隋唐时期,契丹族已经逐步发展壮大,但仍然没有出现姓氏。那时,人们区分不同的地区是依靠部落的名字,如:悉万丹部、何大何部、具伏佛部、郁羽陵部、日连部等等。即使是契丹的统治者,也没有自己的姓氏,比如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叔父述澜,德祖国撒刺的都只有名字。
  契丹归附于唐朝后,唐太宗在那里设置松漠都督府,封窟哥为都督,赐契丹姓“李”、“孙”两姓。李姓的契丹首领有李尽忠、李失活、李过折,孙姓的契丹部落首领有孙散曹、孙万荣等。这时,契丹族虽然有了姓氏,但只有李、孙两姓,且只有少数上层贵族有姓,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皇族、后族均以耶律、萧为姓。“耶律”在汉族中就是“刘”,以“耶律”和“萧”作为姓氏是因为契丹人尤其是契丹贵族崇拜中原的汉高祖刘邦和贤相萧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中层人士以及平民百姓也开始使用“耶律”和“萧”作为姓氏。契丹族的两姓制的落后状况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此外,契丹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出现,东丹王耶律倍入后唐,即被赐名李慕华,后改名李赞华,他的五百名随从也被各赐穆、罕、罗、易、盖等汉姓。
  契丹族取名的方法很多,但一般都比较直接、粗俗、浅显。辽西郡王,辽景宗之弟耶律宗政之子取名耶律驴粪。在《辽史》中,还记载了有叫耶律马驴、耶律赤狗的的人。有按在家族中辈分排行来命名的,如耶律郭三、耶律吴九、耶律韩七、萧杨六等。有以出生时的体重取名的,如石抹五斤、耶律八斤。有以宗教术语取名的,如耶律观音、萧观音、萧和尚、耶律佛留、耶律大悲奴等。辽国的一位公主就名为耶律观音女。还有一类是比较儒雅的名字,一般都是契丹贵族选用的,汉族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被包含在名字里,如耶律仁先、耶律义先、萧德温、萧德良、萧孝穆等。
  辽国灭亡后,契丹成为被统治民族。虽然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的西辽,仍保持了耶律、萧两个姓氏,但在西辽被蒙古大军灭亡后,即逐渐被当地的回鹘等土著民族同化了。由契丹人八刺黑在伊朗中部建立的起儿漫王朝,则改信伊斯兰教,后裔姓名更是少有契丹姓痕迹。
  金朝统治者为了报复辽国以前对金的欺压,把耶律改成移刺,萧改为石抹。《元史食货志》记载,移刺是牵马的马卒,而石抹是奴婢的意思。此外,金国统治者为了拉拢安抚契丹的上层贵族,也曾把国姓“完颜”赐予他们。此外,金国还赐予了契丹族女真姓“蒲察”。但是,契丹人对金国的赐姓大多是不满的,把这看成是一种侮辱,因此仍有人以耶律、萧为姓。
  元朝统治者为了统一中国,号召契丹人参加灭金、南宋的战争。契丹人因骁勇善战而屡建战功。许多契丹人奏请朝廷,要求复归本姓,并被批准。故元代契丹人耶律与萧,移刺与石抹四姓并存。在这一时期,契丹人还有改为黄、王、郑等汉姓的。现在,云南施甸等县的契丹后裔就是随蒙古大军征战到这里的,先由阿姓演变成“阿莽蒋”、“阿莽杨”、“阿莽李”,后改成汉姓蒋、杨、李、赵。元朝以后,契丹姓氏已经大大减少,在史书中很少出现。
  契丹姓氏的演变,促进了契丹文明的发展,也加快了契丹与其他民族融合的速度。因此,在契丹国淡出历史舞台后,契丹人也在历史记载中随之渐渐消失。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契丹国。
  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渤海国,取得了胜利,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契丹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公元947年,辽世宗将契丹改国号为大辽,辽国正式建立。
  公元983年,辽圣宗皇帝改国号辽为大契丹。
  公元1104年,辽国在与宋军的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逼迫北宋订立了澶渊之盟,从此,辽国雄霸中国半壁江山,军事实力达到了顶峰。
  公元1066年,道宗皇帝恢复了大辽的国号。
  公元1031年,辽圣宗去世,辽国开始由盛转衰。
  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所属的2500名士兵起兵反抗辽国的统治,并在战斗中节节胜利,掀起了反辽的序幕,也是辽国的军事实力由盛转衰的标志。
  公元1124年,辽国在与金国的中京决战失败,次年辽国灭亡。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称帝,建立“西辽”,是辽国复国的标志。
  公元1218年,西辽被蒙古大军消灭,辽国正式灭亡。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回复时间: 12:01
民族消失了,其文化自然也就消失了。大势所趋,不可更改啊。历史,永远吞没一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英语老师写一封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