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保护护国殇墓园纪念馆

铭记历史 不忘国殇――访滇西抗战纪念馆(高清组图)
国殇墓园正门,为八字形古式门楼,门额镶有“国殇墓园”四个大字(摄影:张攀)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尹牧 张攀 赵阳):12月底的黄昏时分,云南省腾冲县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内依然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前庄严肃穆地鞠躬祭拜,表达对在此牺牲的抗日先烈的深深缅怀。
  68年前,9168名远征军战士和19名美国盟军士兵在这块土地上历经127天的“焦土”抗战、全歼日军6000余人,用血肉之躯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光复了被占2年4个月零4天的腾冲城,战斗异常惨烈。国殇墓园就是为纪念这些在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这里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一位带着孩子来此拜谒的先生在看到立满3346块碑的烈士墓冢后说,自己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想哭,“这段历史太让人伤心了,中国人抗战做到这样,真的该竖大拇指。看到这个场面,哪个中国人都会掉眼泪,像我们这样平时坚强的人都一样会掉泪”。
  中国远征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遣在中缅印三地对日作战的部队,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远征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国殇墓园内专门辟有纪念远征军将士和讲述这段史实的群雕。 1
更多新闻v&& 15:21:02v&& 15:04:34v&& 10:17:51v&& 21:38:28
•&?•&?•&
•&•&•&•&•&•&•&•&•&•&
NEWS 猜猜看
&&& 现代社会的法制精神里,法律惩戒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教育为主,而不是用藤鞭挥舞的“血肉横飞”场面来震慑犯罪,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大代表“引入鞭刑”的建议不可取。
新闻辩论会中国建设报
选择背景色:
“抗战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抗战历史建筑”研究的文化概说(上)
  “抗战历史建筑”是20世纪30年代迄今仍在不断丰厚的主题类建筑,它们既是历史的,更是文化的;既有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日浴血奋战,更有各阶层人士万众一心携手抗战的史诗;既有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史实,更有记录国民党正面战场上一次又一次惨烈悲壮战役的载体。带着这些课题,建筑文化考察组自2009年8月至12月多次赴重庆、四川、云南、湖南、河北等地考察,我们不仅为卢沟桥畔青铜史诗般神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所震撼,更为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湖南南岳忠烈祠等鲜为人知的史实所折服和感动。如果说重庆的抗战遗址是中国陪都的抗战纪念历史建筑,那么探索更大规模的抗战正面战场上的历史建筑及遗址意义更为重大,不如此它们将在悲凉现状下很快消失,这种消失将意味着在抗战主题意义上的“中国忘记”。
  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抗战历史建筑”研究的大纲不单纯是悲凉的抢救和保护,更要在“抗战历史建筑”的界定上来一场“史学革命”,从此种意义上讲只要是抗战英烈就该缅怀,就要为他竖纪念碑,也就是愿一切灵魂都有安居的家。在卢沟桥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的38尊雕像中有一尊“南国劲旅”,这组画面表现了中国远征军与盟军美国官兵在滇西并肩作战的场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从云南西南部边境进攻,并先后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区。中国军队和美国盟军,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下,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反攻,相继在宝山、松山、龙陵、腾冲等地将侵略者赶出了国土揭开了抗战胜利的序幕。这里以全中国最早建成且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腾冲国殇墓园为例:
  腾冲扼滇缅边境之要冲,早在西汉就有商道从内地经这里通向东南亚,尤其到了近代,由于大量民众到国外谋生,它更成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素有“小上海”之美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腾冲成为中国抗战西南最前线,正当中国入缅远征军主力在曼德勒以南地区与日军作战时,日军乘我后方之空虚,日在没费一枪一弹情况下占据腾冲。1944年,我军历时四个月,动用一个集团军两军五师与敌展开了逐屋逐巷的争夺,终于在当年9月14日将顽敌全歼,光复全城。今日,位于来凤山下、叠水河畔的腾冲国殇墓园,就长眠着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的八千英灵。诚如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在腾冲军民庆祝1945年元旦演讲词中所说,“腾冲是抗战以来第一个收复的县城……腾冲的收复,不仅是抗战胜利的先声,也是同盟反攻胜利的关键”。日,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建筑委员会成立,烈士陵园之址选在县城西南约一公里的小团坡。这座海拔1662.7米的圆形小山,其右为腾冲象征的来凤山,其左为叠水河,整体布局仿南京中山陵。自山顶向东北往下,以百余级石阶相连至坡脚处建筑忠烈祠,它面阔五间,为一传统重檐回廊式,正厅为每年祭祀忠烈之享堂,墙壁上嵌以石碑近百方,上镌20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官兵名讳及其军衔、籍贯;集团军总部以下的,以军、师、团、营、连序列编排。整个烈士陵园取楚辞“国殇”篇名,称“腾冲国殇墓园”,日开工,7月7日抗战八周年时举行落成仪式及公祭抗日英烈大会。1994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腾冲国殇墓园的基础上建立“滇西抗战纪念馆”。日,国务院将此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缅怀抗战英烈的挽歌,我认为“抗战历史建筑”不仅要接受理性的检验,更该是现时代媒体人的文化担当,因为不如此无法从历史、文化乃至大政治观去见证史实。谈及“抗战历史建筑”给我以深刻印记的不仅有衡阳保卫战纪念城,更有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岳忠烈祠。南岳忠烈祠,位于南岳香炉峰下,巍巍衡岳、风光秀丽、文化久远、历来忠魂永驻,于1939年动议筹建,1940年破土动工,1943年6月底竣工并于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南岳的山水顿显磅礴的浩然正气,敞开博大的胸怀,迎葬抗日阵亡将士的忠骨,立祠祀享,以垂千秋。整座祠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按前低后高地形布局,依次为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和享堂。除纪念碑和纪念亭为纯石结构外,其余皆为石墙碧瓦,单檐翘角。建筑师寓雄浑于庄重之中,含森严于肃穆之内的宫殿式建筑形制,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最令人久久伫立的是七·七纪念碑,它由五颗石制巨型炮弹成梅花形矗立于碑基,直指青天,寓全民奋起的“武力御侮”之意。享堂即忠烈祠、居祠宇最高处,为整座祠宇的主体建筑,祠宇周围青山绿岭中,分布着13座烈士墓葬,在享堂内供着72位忠烈将军的神位。“忠”者: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烈”者: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之谓。在这里我们可读到十分熟悉的将军名字:佟麟阁、赵登禹、吴克仁、罗芳珪、张自忠、张敬、戴安澜、彭士量、孙明瑾、齐学启等。在衡阳的陆家新屋珍贵的抗日遗址,在“忠烈壮国魂”展览中,可读到当年毛泽东的评价“守衡阳的将士们是英勇的”;陆军少将罗芳珪,在日台儿庄会战的南口战役中殉国,周恩来为他所作挽联是“为国家合作抗日,南口防守决死战,声震中外;作民族复兴英雄,台庄大捷成壮丽,独有千秋。”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有胡耀邦、乔石、朱镕基、尉建行等莅祠参观,给予这些典型的“抗战历史建筑”及其抗战文化以公正评介。
南岳忠烈祠将军纪念碑
衡阳抗战纪念城
&&&&&& &&&
本网站由中国建设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建设报社出版技术部& 电话:(010)0请输入图片中的文字继续访问网葬文化 >>
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
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
时间:日&&
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
谨向静躺在这里的有名的无名的英灵致敬!
已有条评论
您好:爱无止境
如果你对此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金点子平台反馈。
孝爱南非叶,替天下儿女尽孝
十大排行榜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来源:
滇西抗战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
滇西抗战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占地80余亩。日(即卢沟桥事变8周年纪念日)落成。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为国殇墓园。“国殇"即为国作战而牺牲的壮士。国殇墓园是一座埋葬着滇西抗战中为国捐躯的8000,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国殇墓园以小团坡为起点,在其东北向的中轴线上,建有"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战区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纪念堂"
及墓园大门。
国殇墓园建成于日,占地88亩,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由大门经长通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再循石级而上,至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的第二级台阶挡土墙,沿墙分两侧上至第二台阶,建有忠烈祠。忠烈祠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忠烈祠后为相对高度31米的圆锥形小团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墓园大门一侧筑有“倭冢”一座,埋日军尸于其中,并由李根源先生题书刻石名"倭家",以示侵略者的失败。纪念塔建于坡顶。坡上苍松翠柏,青草黄花,相伴着3168座排列整齐、挺然屹立的碑石,每块碑石上刻有一位当年攻城阵亡烈士的姓名、籍贯、军衔、职务等。墓园西边,大盈江水汹涌狂奔,滴水瀑布的巨大轰鸣回应着墓园之松涛呜咽;隔涧相对的龙光台上,明将邓子龙所书"剑扫风烟"4个大字依稀可见;风岭晴岗在它的东侧,高耸的文笔塔与纪念塔相对应;向南望,美丽的和顺侨乡烟霞檬拢,风光晴旋;极目北眺,笼笼朝云,瑞祥生辉;有名的史迪威公路--那条壮士们用生命捍卫的"抗战大动脉",从它的旁边婉蜒而过。坡前,是抗日英烈纪念堂。堂中陈列有碑刻的"总理遗嘱"及"天下为公"之训言。
&&&&腾冲为云南省西部重镇,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944年5月,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全歼守城日军6千余人,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子斌等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为纪念捐躯英烈腾冲人民在腾冲古城郊外一座圆形小山修建了“国殇墓园”。
(责任编辑:谷h)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