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娃子是那部小说主人公的主人公

作者结束END有一部《我们同居的日子》主人工叫陆飞的我想找他们三年后续写的那部小说那里能找到,谢谢?_百度知道
作者结束END有一部《我们同居的日子》主人工叫陆飞的我想找他们三年后续写的那部小说那里能找到,谢谢?
就是作者结束END那部小说《我们一起同居的日子》后的续写男主人公叫陆飞女主人公叫冉静的那部小说?有人说有续写麻烦能告诉我网址书名
提问者采纳
那是三十写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上百度就可以找到,不行的话我发给你记得采纳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一部小说,主人公叫张军看见有一块石头像眼珠子,就买下来了,之后就有的透视眼,是什么小说,高分采纳_百度知道
有一部小说,主人公叫张军看见有一块石头像眼珠子,就买下来了,之后就有的透视眼,是什么小说,高分采纳
提问者采纳
绝品透视 作者:小妖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眼珠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与重庆江北的作者谈谈如何欣赏写作小说
与重庆江北的作者谈谈如何欣赏和写作小说
本来我是想结合我的阅读和这几年与多位小说编辑和作家的沟通,来说说《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小说》这个话题,但是临到要讲的前一天,我才发觉这个话题太大了,大到了让我一时半会儿说不清的地步。不得已,我还是觉得应该结合我们江北区业余作者的写作实践,尤其是结合《嘉陵江》上发表的一些作品,来讲讲《小说的特征及其写作》。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觉得我们首先还是要厘清一个概念,其实我个人是最不喜欢谈概念的,但是没有办法,为了把这个话题讲透,我们还是得先从概念说起。
首先声声明一点,下面我要讲到的一些现象,不是说我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实际上在小说文本的写作中,我真还不如在座的很多作者,之所以要我来讲,我理解区文联和作协的良苦用心,那就是我能够以相对宽阔的阅读视野和这么多年与大量文学刊物的互动得来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各位共享,。如有不妥,还请我在举例中涉及到的作者高抬贵手,不必计较。
今天我想说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小说,小说这个文本具有哪些最基本特征,小说和其他的叙事类作品有些什么样区别等等。
我们还是先从什么是小说讲起吧。
一,小说的基本特征和三大要素
什么是小说呢:在这里我也只能是照本宣科了。所谓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所阅读到的任何一篇小说都具有下面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就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我引用的上面这段话给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些信息,小说首先是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学体裁是在写人的基础上,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完成的。
小说不同于诗歌(诗歌可以恣意地飞翔式表述),散文(非虚构文本),报告文学(新闻特写)以及戏剧等,更不等同于新闻报道和我们平常经常看到的那些记叙类文本。因为它具有相当的文学性,所以我们说小说的三个要素就是必须要同时所具有的:1,是“典型的人物”,2,是“虚构的故事情节”,3,是“有些夸张的或者本真的环境描写”。
有的人也许就会说了,其他的文本也有这样一些特征啊。是的,刚好前两天《北京文学》的主编杨晓升先生在微博上讲到这样一个话题,大意是即便是历史事实都有它的不确定性,而新闻报道则过于拘泥于具体的事实,而小说则不同了,小说作品可以承载起社会生活的艺术真实,因为它不就事论事,更注重人性的本身是艺术探寻,更注重某一个事件对我们的最直观的刺激。我觉得杨主编的这话说得蛮有道理,对于这个话题,我在如何来架构和写作小说时再细讲。
首先我们来说说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其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具体的某个真人,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因而就会让人性的袒露显得更为集中、也就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这里我们用《嘉陵江》总第20期上彭争冬的短篇小说《乡&情》为例来说明,这篇作品中所塑造的尤夕就是如此,这个人物和他的所作所为,也许是作者所看到的,也许是作者所听说的,更有可能是作者内心深处对身边某个具体行为人的艺术拔高,还有可能就是某几个人概括起来的一个整合,但作品里的尤夕肯定不会是我们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人,这样的人物才能称为是小说中的“人物”。所以我们说,小说中的人物是与其他文本中人物所不同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有很多,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还可以在人物的行动或者对话中适当插入一些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为了大家便于去理解,我还是更多地选择江北区作者的作品来说吧。
姜孝德主席发表在《满族文学》2013年4期上的《风雨莺花碛》大家都读过,故事里面的左晨曦和黑娃两个人物我觉得只要是认真读了的就会记得住。大家在读这篇作品时一定会注意到这样一些东西,作者既写了这两个人物的外貌,习性,也刻画了他们在几十年时事流变中,曾经有过的内心挣扎(这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了),而且还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来适当插入了一些作者一些抒情性议论,其中正面起笔和侧面烘托都到了,因此我觉得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是比较鲜明的。
我们再来说说小说的“故事情节”。一篇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文本主旨的。作者所讲的故事肯定是来源于生活,但在创作作品时一定是通过了作者的整理、提炼和架构,这就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真事更为集中、更加完整,当然也就更具有代表性。《嘉陵江》的19期大家一定是读过的了。这期刊物浓墨重彩地推出了汪淑萍和罗华英两位女士的中篇小说,我在阅读这两篇作品的时候,还真是倾注了我很深的情感的,以至于连错别字和一些句法我都和作者有过沟通。汪淑萍的《换活儿》,作者按A、B两条线交叉来叙述一个农村老婆婆命运多舛的一生以及留守乡村与孙子相依为命的故事,这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也是我们作者当下应该更多地去思考的东西。A线是老婆婆和孙子,B线是儿子儿媳的进城打工。先不说这部作品好不好,单就这个故事的艺术呈现方式,至少说明作者在写作上的一种进步。作者把两个好像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故事场域有机交会在一起,既有完整的逻辑性,也有深刻的人性展示和现实的细细思考,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作品。
罗华英的《影子无痕》,故事就更为曲折纠结一些,邱茵茵这位弱女子的情感经历让人波澜起伏唏嘘长叹,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会去想她与子俊、与代培、与李记者等几个男人的关系和纠结,更关注于故事是结局。
以上就是通常我们讲到的小说应该具备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作者给我们呈现的这些故事都是来源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而这些故事通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整理、提炼、架构,所以当作者把这些故事通过自己的小说作品还原到读者面前时,就比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庸常生活里的真人真事表现得更为集中,更加完整,当然也就更能够感动我们,具有典型的艺术效果。
说完了前面人物和故事两个要素,我们再来说说“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大家可能都会有很深的体会,在我们今天所读到任何一部小说作品中,不论它是长篇,中篇或者是短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尤其是对作品所具体反映的社会环境的重点描写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作者倾情于对环境的真情描写既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诸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也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是艺术的环境,它既包括了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这些对自然环境的描,还起着人物心境的刻画、渲染作品气氛的作用。
在《嘉陵江》的18期上发表的易刚先生的中篇小说《我的身体是个谜》,在环境描写上,就是一部很有特点的作品。《我的身体是个谜》所描写的故事和场域,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红旗河沟立交桥、桥下互通式过道、密密麻麻的小摊,不远处是人声鼎沸的汽车北站、四处游荡着的窥测时机的扒手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情状。而在这个拥挤喧闹的场景里,一个不大但还有些特别的小书摊,上面的古旧书籍屡屡引起“谭合宜”的驻足流连,故事就是从这个环境里漫漶开来。说到这篇作品,我想起湖南著名作家水运宪在点评吴刘维的作品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吴刘维的作品大多都是贴地飞行,是生活的真实艺术写照。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生动,也可以拿来说说易刚。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的“贴地飞行”,是作者在小说创作实践中,观察和描写生活的一种视野和一种姿态。因为是贴地的,所以这样的作品很接地气;又因为他的姿态是飞行的,故而又能够在相当的场域里扩张着自己的视野,可以较为宏观地把控部分生活的特质。
我不知道易刚是不是曾经有过这样思索,但他在作品里为我们所展示出来的东西,与吴刘维的那种贴地飞行的创作姿态有着一种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作者是“贴地飞行”,那么在写作时就不必有好高骛远力不从心的忧虑,笔下就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自信,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他没有选择一种静态的叙述,而是在叙述时揉进了足够宽广的视野,所以这就让他的叙述更从容、描摹更充分,这些都使得我们在欣赏他的这部作品时,感觉到更加舒展。
二,小说如何写作
我觉得由我来讲这个话题,似乎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好在今天在座的都是一些朋友,我说说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也无妨。刚才我在讲小说的基本特征及其要素时,就是想先要和大家讨论什么样的文章才像小说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接下来我们要去做这个事情,就是怎样去鉴赏,怎样去写作小说了。为什么说要先去鉴赏,每个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就我们在座的朋友来讲,鉴赏的目的恐怕更多地还会落脚在自己的写作上,如果我的这个说法大家认为靠谱,那么我们就先来说说鉴赏吧。
从字面上,鉴赏作品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一部作品很难有一把标尺去考较,所以大家都可以说三道四,这不奇怪,因为每个人的学识、修养、生活体验不同,他们眼中的作品所传达出来的艺术气韵肯定不一样。我们今天说鉴赏是与如何写作挂钩的,所以我在这里尽量用一些当下大家共同关注的作品实例并且结合我自己阅读的体会,把它讲得活泼一点,以便让大家听起来能够轻松一些,也能够体味到一些东西。
1,我们的鉴赏,必须建立在阅读相当数量的小说上。
首先,我们每个喜欢文学的人都有着这样的一种体验,当我们拿到一部文学作品时,第一时间里,都很难确定这部作品是不是真的好看。说句实话,对于每一位读者而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是绝对的,也许这部作品你特别不喜欢,而另外的读者却特别的喜欢,这缘于我们每个读者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文学修养和所经历的生活有关。也就是说,每个人所具有的或者是能够接受到的文学气场是不一样的。其次,我个人觉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所必须要具备的一些普遍价值还是应该有的。任何一部大家公认的好作品,我们在阅读以后都会有一种心胸旷达,心情舒意的感受,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阅读中所有的愁肠百结、万千困惑与百无聊赖,都会在阅读完的那一瞬间得到异常快慰的开解,合上书本后你就会有一种隐隐的滋润涌上心头,这是一种漫漫漶漶悠然自得的心境,我觉得这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
再次,由于全国各地广大朋友的眷顾,我能够阅读到的文学作品可谓是很多很多,几乎每月都会定期有10多家核心文学刊物与我交流互动,还有一些天南地北的作者寄来的小说作品,其中也不乏像《嘉陵江》级别的刊物。大家比较看重我在新浪微博上的“读刊即评”,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徐坤在微博上鼓励我说,你的“读刊即评”有一种杀伐决断的气势,我很欣慰。其实我自己知道,我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我就是一个草根读者,没有中国文联或者中国作协圈子里的这帮和那派羁绊。我觉得这让我很是恣意旷达,但我在写每篇作品的“微博读刊即评”时,还是很认真地遣词造句的,毕竟只有140字,要涵盖必要的要素,三言两语点评完那还有点考验人的文字能力。这件事情在过去是我的一种爱好,而现在则渐渐演变成了一种责任。
据我所知,很多文学刊物向我约稿都是从微博上先了解到我的。还有一些喜欢我评论文字的朋友,把他们精心创作出版的大作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我的手上,有的时候我还能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逼迫着我。我不敢说这就是一种特别快乐的时光,但是我觉得我自己过得蛮充实。
2,我更偏重于阅读的小说要具有一种生活的厚重度。不论是宏大叙事还是底层百姓叙事,不论其篇幅长短,也不论作者既往的名气,我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你要在第一时间里能够感动到我。我个人至今很坚定地认为,感动是一部作品取得成功的最起码前提,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但这个前提性是不可或缺的。我曾经读过有些名气很大的作家的作品,读了好几万字,我仍然找不到作品“勾引”我的基点(感谢易刚先生觉得我“勾引”这个词用得好),是的,你名气再大,我读了几十页依然是一堆鸡零狗碎,依然让我找不着北,那么我肯定会立马放弃。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这些元素,我的阅读需求肯定和很多作者、读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注意到江北作家群里常常有读经典还是读当下作品的讨论,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每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和阅读时间,安排妥当你自己的阅读计划。我觉得这是一个广泛浏览和深度阅读的问题,浏览的目的在于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就是要寻找到你自己深度阅读的契机。有些话题不便在这里深说,但我特别想告知喜欢小说写作,或者有创作小说意愿的作者,你们现阶段的阅读恐怕还是要以当下的文学作品为主。在当下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去找寻到写作的机缘,我们在座的都是作协会员,而且都多多少少地写过一些作品,而且还尝试写过小说,那么我觉得我们的阅读就附着了一种看似较为功利的模仿与描摹,但我觉得这是小说作者最初的必由之路。我不知道这样去说是不是在理论上站得住脚,但我真是认为,这是我们很多的小说初学者应该多多去思考一下的话题。
我们的鉴赏,必须要建立在阅读相当数量的小说上。我们是一群文学爱好者,我们的阅读就注定和一般的读者不一样,而且是有着一种大到繁荣文学创作小到实现自身价值的荣誉感,说得更直白一点,我们今天的阅读目的就是想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多少有一些感悟,然后再把这种感悟变成我们自己的文字,进而体现在我们自己创作的小说中。假如大家还赞同我这个论点的话,那大家就必须要更多更广泛地阅读今天的小说作品,只读一本《嘉陵江》显然是不够的,不仅是量上不够,即便是从作品的品质上说也还有待提高。我说这段话,并非空对空,而是有所指的,前次,有位作者把作品发给我,我读后真是特别不好说,该作品不仅结构单一老套,而且语言也乏善可陈,这样的东西怎么也敢叫小说,我真是被他的举动搞蒙了。我常常和一些朋友聊天,问他们最近都读过一些什么小说没有,他们往往信誓旦旦地告诉我,每期《嘉陵江》都在认真地读啊,而且区作协所发的书刊也读过,我听完这话无语了。我无法要求这样一位文学同仁能够拿出怎么样好的小说作品来,但起码你先要写得像小说。
3,下面就谈到了小说的写作了。
怎样写小说,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是前面两个点的延伸。只要你有一定的文字功夫,能够在观察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并且有能力把这种思考用文学的手段表达出来,那就会成为一篇还不错的小说作品。
多读作品:
把自己的作品和别人发表的作品多作客观比较。有一件事情刺激到我,不吐不快。有一些朋友常常说《嘉陵江》上发表的作品了得,尤其是小说,刚开始听,我觉得是调侃,继而发觉作者群众有人真的这么去认为,那我就觉得特别诧异了。我时时在去想,这些朋友是基于什么样的一种心理敢于如此放言呢,且不说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了,就是区县级的内刊我们又读过多少呢,在座的怕读得是真不多。退一万步说,即便是有了足够的比较,敢于如此宣称的,那也是需要有足够的自信了。私下里我也和一些还算比较冷静朋友交换过意见,说到底我觉得这不能全怪大家,还是我们平时读的文学作品相对较少的缘故。
所以,在谈到如何写小说的时候,我就特别负责并真诚地告诫各位,真的是要多去读读作品了,至少你在读的过程中了解到当下的文学界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文学刊物或者说出版社都在关心什么样的作品,我们的作家当下处在什么样的艺术场域,这些都是很必须的,而且我们还可以欣赏时借鉴一些成功的写作手法来举一反三。
勤奋写作:
任何写作的过程勤奋是基础,小说创作尤其如此。客观地说。当一个小说作者是不容易,当一个很成功的小说作家尤其艰难,这不仅需要天赋秉异,同时也需要作者的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嘉陵江》编辑易刚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件事情,说有作者曾经抱怨,他自己写的小说屡屡不能发表,以后都不想写了云云。当时我和万龙生老师听了都特别的不安,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特别不好的念头。大家往往很容易看见成功者在人前的光鲜,恐怕很难知晓他们曾经的困惑与艰难。在座的很多老作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有很多的文章被弃之不用,有很多的作品胎死腹中,这些伤痛无法统计,无人明白,最多的就是给了自己最坚定的信念。小说创作更是需要有不懈的笔耕,才能找到创作的突破口,这已经被无数作者证明过。
4,试举著名作家的写作实例。
故事:写小说首先要想好一个婉转曲折的故事,而且在架构这个故事的时候设计好一些人物,情节,故事场域,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环境描写。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有点故事可能会涉及到几年,拿陕西籍作家张浩文先生的《绝秦书》来说,他从历史书上看到了1927年至1929年,那场牵涉到北方八省的特大饥馑后,前后做过很多大量的案头工作和资料准备,单是实地采访就深入到8个区县,而且在架构好这个故事后,又做足了很扎实的文字功夫和生活素材积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这部作品从最初的准备到在《中国作家》发表,前后经历了差不多长达10年时间,而他的具体写作时间不到一年,所以大家可以想见,一部史诗性作品的产生的不容易。
这部作品发表后由西安的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2013年被《中国作家》评选为“剑门关”文学大奖,中国出版集团年度大奖,中国作协的年度长篇小说大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协在给他的授奖词中几乎是直接把我发表在《黄河文学》去年11期上的评论撷取下来,这里给大家秀秀:《绝秦书》以关中西府的一个叫周家寨的村庄作为故事演绎的轴心,把两个颇有代表性的家庭他们之间家长里短般的摩擦被作品描写得惟妙惟肖。作者用很细腻的描写,把广袤的三秦大地、尤其是关中地区那极其浓郁醇厚的风土人情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并不长,故事主线描绘了灾难发生的起因、骤变、异化、直至惨烈无比的全过程,副线是周立言几兄弟出生、成长、读书、创业、直到牺牲,两条线索用浓浓的乡情和醇厚的民俗紧密地交叉在一起,相互映衬交相辉映,我们随着他宽阔的视野,去描绘、还原、打量当年那个特定的时代,思考近代乡土中国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这就很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高远的立意和阔达的情怀。
我在这里讲张浩文的作品,更多的提请大家去欣赏,但假如我们中有人需要架构这样一部作品,肯定是要做好很仔细的心理准备的,写作这样的作品,在思考不成熟,架构不到位,功夫不到家的时候,千万不要盲动。说到这里,我倒特希望姜孝德先生把他的“黑院墙研究”用小说形式演绎出来,比如就写一部长篇小说《潘天寿》,我觉得此前那篇小传,思路就很清晰,框架很合理,叙述有情感,现在欠缺的就是用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来串联。
小说的故事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我们每天面对海量的新闻,河北的作家关仁山写过一个中篇《飘雪》,据他自己介绍他这篇作品缘于一个新闻报道。唐山市发生了一起刑事案件,一个小有成就的老板,过失杀死了情人,把情人放置在小车的后备箱里,驱车800公里,最后还是在亲情的感召下投案自首,这是新闻,新闻完了就完了,但这个新闻背后有些什么样的情感纠结,人与人之间曾经有过怎样的关联,以及他们何以就到了要以死决裂的地步呢,新闻没有交代,公安机关也不可能将案情和盘托出,这就为我们的小说作家留下了充分的想象和架构的空间,于是作者重新按照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社会的考量来架构了一个情节凄婉,动人心魄的故事,写出了一部很有力度的作品。
语言:小说是有小说自己的语言体系的,这也是我一再叫大家多读作品,尤其是当下作品的原因。我们现在很多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故事也蛮好,情感的面和结构都尚不错,但就是阅读起来不是那么顺畅自然,大家在写作之前多思考一下我这篇作品想要表述什么,怎么去表述最好,什么方式才是最适合我自己的写作习惯。当然也要看看别人在表述同样一件事情上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咀嚼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读一些作品可以有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会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快感,这个就有必要刻意地去磨砺。
大家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各种语言表达的可能。小说的语言尤多地体现在它的故事进展过程和人物间关系的叙述,这个是比较考究的,也没有标准的模式可循,更多的要靠自己的写作实践。我建议大家特别要关注一些语言特别好的作品,比如可能大家都会有印象的作家作品有:《红楼梦》《悲惨世界》《乱世佳人》《百年孤独》这些经典小说,同样像当今的尤凤伟,胡学文,陈应松,阿袁,林那北,姚鄂梅,方方,余一鸣,杨少衡,邵丽,马金莲,迟子建,阿城,孙频等人的小说都值得去品品,他们能够在语言的随意辗转滕腾挪间,就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架构,一个场域很自然地就转移到另一个场域,你阅读时丝毫感觉不到其中过度的生涩和僵硬。
说个题外话,说到语言,有时候在微博上互动都会有一种诙谐的感觉,前天《北京文学》的师力斌先生在微博上展示了该刊准备发表的一首诗歌,我开玩笑说,这首诗歌我看不出来好,也看不出来不好,师力斌回答说,是的,新诗正因为“新”,所以少了一些框框,请注意他接下来的话:因为没有顾忌,新诗可以自由随意地飞翔,不必去考虑制空权和收费站,唯一要考虑是就是在哪里加油了。你看,一个很随便的聊天,因语言味道到了,是不是感觉聊天就要有味道多了。语言这方面我还得讲讲姜孝德的《潘天寿小传》,这是我阅读他的文章以来首度迫切想和他交流的,姜主席因为是领导,恰好又是研究员出身,文章的语言大多都特讲究规范,讲究语法,讲究意境,讲究一多,难免会板起面孔,但这篇小传我读了后感觉很舒展,我似乎能够感觉到他写作时的停顿,我觉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了。
环境描写:环境的描写易刚最有发言权,我尽管读他的作品不多,但我真觉得他是很能够把环境营造得让自己的作品去自由扑腾的作者。我这里还想给大家介绍黑龙江作家迟子建。
他的《黄鸡白酒》是一篇非常著名的中篇小说。阅读迟子建的这篇小说,感觉就像是她带领我们去游历了一次大东北那神秘富饶的黑土地,感受别样况味的社会百态,感受到了那里多姿多彩的人间风情。《黄鸡白酒》描写了我一直都很神往的北国边城哈尔滨,故事是以一个名字叫做“黄鸡白酒”的小酒馆为轴心而展。这里有小智慧并且颇会小算计的冯老板,有聪慧睿智的“春婆婆”,90岁的春婆婆的生活单调而自得,每天下午便准时出现在“黄鸡白酒”,品咂着小酒馆的各色豆子喝喝烧酒,抑或也啃啃这个店里很有特色的麻油鸡,当然也慢条斯理地品咂着自己90多年来的岁月过往,品咂着她那并不惊心动魄但是却意味悠长的一生。春婆婆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日子过得恬淡而惬意,一切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对她来讲都只是飘渺的过眼烟云。几十年来唯一不能改变的只是在故去丈夫的生日那天,她独自到丈夫筑路的地方去细细寻味摩挲凭吊,全然不顾时尚摩登的路人不解的目光。而与春婆婆为邻的各色人等就显得很社会和很生活了。
作品对涉及到的邻里矛盾、日常家居、男女情事等都有着很充分地体现和展示,把哈尔滨这个曾经留下过苏俄人足迹、日本人血腥的城市里那种多姿多彩的市井风格和市民心境用文学的形式向读者一一罗列解剖,读起来很是轻松自然也赏心悦目。作者能够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那林林总总、错综复杂的琐碎事件和一些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生活细节放在她的作品里面精心描摹,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就需要有很深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文学造诣了。
这里可以摘录一段我对这部作品的评论片段给大家欣赏:春婆婆迈着蹒跚的步履品咂着小酒自得意满的神情,郑二楞两口子客居城市苦苦打拼的困境,王老闷的狡黠,刘蓝袍的势利,尚易开的惟利是图等等便一股脑儿地向你扑面而来,由不得你不牵肠挂肚,春婆婆年轻的时候精心绞制的两双鞋样与丈夫并埋在坚固的铺路石下,守寡的她几十年里都存在着一个念想,这个念想是那样地让读者怦然心动;供暖设施的改造过程更是倾注了作者对生活的切身体验,那其中的酸甜苦辣被作者演绎得有形有色一波三折;作者对春婆婆心态的细致刻画更是一绝,寥寥数语就把一位旷世寡居老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事态的变革演进所表现出来的从容淡定怡然自得描写得淋漓尽致,我觉得这就不单单是一个老人对普通生活的态度了。它似乎还上升到了一个广义的哲学范畴,虽然她目不识丁,但是她对人世间遭际的随遇而安的确应该是我们很多人都应该去努力效仿的。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大家听了我讲的这些东西,是不是还有些感悟,但我想归根结底地说一句话,既然我们爱好文学,我们也多少想在小说创作中有些建树,那么我是真心地在这里说一句,更多地读一些小说作品吧,当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但我倒是更想建议你们的是,选择切合你们的写作特点的作品去阅读。前面的风景依然美不胜收,但我们要真实地融入到这风景中,第一步做的那就是加倍的勤奋和努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主人公刘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