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三国之赵云传

三国赵云传3 中文版
游戏类型: 游戏语言:简体中文 游戏大小:90 MB 游戏公司:第三波 上市时间:
更新时间:操作系统:, ,
标签: & & & 专题:暂无
我要评分:
游戏介绍《三国赵云传3》是国内玩家纯子自己制作的一款动作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不是传统的回合制RPG,而是即时战斗RPG。所谓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时值乱世。一时间豪杰并起,英雄辈出。好男儿志在四方,为报知遇之恩,肝脑涂地,效犬马之劳,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一首&忠义&的赞歌。人生如酒,对酒当歌笑问&人生几何?&千古兴亡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游戏操作】
A键(对应电脑键盘):可看人物状态详情并装备武器和防具,请及时更换
S键:可打开物品菜单并选择你想要使用的物品,D键为技能菜单,选择你所擅长的技能并给与敌人致命一击
Z键:为可以在使用物品或使用技能之间互相切换
X键:可以固定人物的面向,对敌人施行远程攻击,同时X键在菜单、对话中作为取消键
C键:可以进行发起攻击,长按则可使用物品或技能,同时可按Z键进行切换,技能有等级之分,经常使用会提高技能的威力。在游戏中C键同时还起到对话,调查,决定键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有用的
上下左右键:对应人物的上下左右移动
具体的操作还是得具体实践一下。另外,如果不习惯操作方式的话,可以按F1调整按键的位置,当然你也可以使用游戏手柄。
血泊旁,雪飞扬,刀剑无痕气轩昂。
失惆怅,似徨彷,红颜薄命叹自伤。
赴红尘,负念恩,流连乱世悲风声。
欲出梦,雨断魂,烟雾朦胧踏征程。
游戏截图&视频
三国赵云传3 下载
《三国赵云传3》中文版
你可能还会喜欢
精品游戏推荐
动作游戏精品游戏
CopyRight2004年-2013年
游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沪ICP备号-6 | 沪网文[2号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全部展开收起
收藏 查看&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zhào yún]
赵云(?-229年),字子龙,(今河北省)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守公安,以督江州。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与众臣商议后建议追谥赵云为顺平侯。[1]
纠错 关闭纠错
别&&&&称虎威将军字&&&&号子龙所处时代汉末三国民族族群汉去世时间229年主要作品驳成都屋舍园田分赐诸将议主要成就两扶幼主、扫荡西川、汉水之战官&&&&爵镇军将军、永昌亭侯谥&&&&号顺平侯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受(时为,建安十一年改为郡治。[2])百姓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的人都想要依附, 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赵云自此随公孙瓒四处征讨。[3]
当时亦依附在公孙瓒处,见赵云,奇之,深加接纳。[4]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派遣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地,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5]
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赵云向刘备辞别说:“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6]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至求见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密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余部,袁绍并不知道此事。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后来随他至荆州。[7]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备投靠,屯兵于,曹操派夏侯惇、等领军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以伏兵计击破,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而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于是向刘备求情,免夏侯兰一死。而夏侯兰又明于法律,刘备用他为军正。赵云不将这位同乡为自己所用,由此可看出赵云谨慎、明智的处事态度。[8]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而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当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便禀报刘备说“赵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用手戟掷那告状的人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果然,赵云怀抱刘备的幼子,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9]此战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10]
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姿色貌美,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11]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在平定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刘备成为,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12]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放任她从带来的侍卫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知晓后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获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幸得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13]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14]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15]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听从等人的建议进攻汉中,汉中守将被黄忠所斩,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并运送大量的军粮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赵云于是授予兵力去取北山。但是黄忠约定的时间之后仍未回来,赵云便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恰巧遇到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与敌人交手,曹操的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曹军散而复合,赵云突围而出并退入汉军的营寨内,此时部将张著受伤,又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驰马突击曹军,并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此时曹军已追至汉军的营寨前,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营寨,见曹操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赵云进入之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汉军偃旗息鼓。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也!”于是设宴欢庆直到黄昏,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16]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毙命,但其子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留赵云江州。[17]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征大军败于,刘备由秭归逃回永安,赵云进军至永安,而吴军已退。[18]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19]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20]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而赵云随即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损。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21]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违背诸葛亮的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一说是减少俸禄)。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22]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病逝。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诏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23]。”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24]
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25];次子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26]单骑救主是指赵云单枪匹马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的事情。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一次是截江救阿斗,分别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与建安十六年。赵云的单骑救主的情节常被艺术加工出现在小说、评书、戏曲等文艺作品里。
其实截江救阿斗是赵云和张飞共同完成的,并且二人有带领兵马,所以严格来讲不是,但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民间还是习惯性的将此行为也称为单骑救主。五虎上将五虎上将,是指蜀汉名将里名声最响、地位最高、能力最强的五位将军,即、、赵云、、,但是厦门大学教授却在百家讲坛栏目里提出了四虎将之说。
在撰写《》的时候,将关张马黄赵合为一传,而且仅排在传之后,列于蜀汉各之首。而五位将军又有之名,关羽、张飞被称为“熊虎之将”,赵云被称为“”,马超“与翼德并驱争先”,黄忠“勇毅冠三军”,可以看出,称这五位将军为蜀汉五虎上将,都是有史可据的。而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又先后将五位将军评为蜀汉的“”,也就是说,关张马黄赵就是所承认的蜀汉“五爪牙”。[27-28]
而五虎上将的称谓也并非是先出自《》,《三国演义》之前的《》称其为“五虎将军”,再往前推,元曲中就已经将这五位称为“五将军”或“五兄弟”。不管是“五虎上将”还是“五虎将军”,其实都只是一个称谓,一个统称而已,关张马黄赵这五人在蜀汉也绝对称得上虎将的,非要计较是出自演义还是正史,是没有意义的。
除此之外,五虎将也是见于民间史料记载中的,包括《》、《历代名臣录》,而《》的收录则以清代官方的身份对其做了全面的肯定,也就是说从明清以来,史家是认可五虎将一说的。[29-30]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但剑名却难考。[31]刘备:子龙一身是胆也。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1]
杨戏:征南(赵云)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32]《旧唐书·薛登传》: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居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效。斗将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33]大唐平百济国碑铭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标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轻生重义之(阙四字)而难(阙一字)心悬,鬼神无以蔽其形;质过松筠,风霜不能改其色。[34]萧常《萧氏续后汉书》: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论赵云伐谏):可谓深切著明。知天下大体矣。[35]
《江湖长翁集》(论汉水之谋):皆可为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谓出死入生转败为功者。[36]《续后汉书》:云忠缱绻御侮。始终不渝。为汉爪士。功烈志胆。曹樊之俦。云尤识虑经远。壮而不疏。每进忠益。辄中几会。[37]
《郑元佑集》:如赵云之安民于蜀,亦岂宜以有限之屋共无穷之求。[38]《史怀十七卷》: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39]
范光宙《史评》: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40]
《诸葛忠武侯全书》:光明洞达,可为滥赏之戒。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将而已。[41]
《二十一史论赞》:而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宁得仅以以名将律之。
《明一统志》:智勇兼全。子龙可谓有古大臣之风。[42]
万应隆《三峰史论》:赵云以汉贼不可不讨,故授以室而不顾,汉贼未灭一语,严于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43]
《历代史论》(论赵云伐吴之言):其明大义,断大策,同于,然度先主不能听也。[40]
《详注史略补遗大成》:(昭烈)用赵云而取汉中,遣关羽而攻。[44]
杨时伟《狂狷裁中》:子龙心贯金石,义薄云天,不减关张。[45]
:斯赵子龙所以艰难百战而求先主也。然则舜之;禹之于舜;皋陶稷契之于禹;伊尹之于汤;太公之于武;幸之幸者也。孔明之于刘禅;之于唐德;赵鼎之于宋高;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之完人欤。
《读通鉴论》: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承愚暗之冲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力尚全,气,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46]
:赵云遇曹瞒而开璧,李广值匈奴而反前,皆不足而虚示之有余者也,卒以疑敌人之心,一因以破虏,一因以全师,益胆略过人哉。 (《百大家评注史记》引)
:“夫昭烈至仁厚,孔明之忠顺,固可以为君臣师表;而蒋琬、费祎、董允之治国,关、张、赵、马之用兵,与夫诸葛氏之有瞻、尚,关氏之有彝,张氏、赵氏之有遵及广,推其所由来,昭烈、孔明之事,盖有出乎区区功业之外、成败之表者。”
张萱《西园闻见录》:赵云,文鸯,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
宋徵璧《左氏兵法测要》:张辽、赵云出入敌垒,使敌披靡,以英风猛气自足慑敌,敌不敢害也,然非大将之道。李光地:①赵云、不独有将畧,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②蜀汉虽小,年数不多,却有可观。人物之盛,亦不止一武侯,即如关侯对张辽言:“吾极知曹公待我厚,但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悖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何等磊落。赵子龙不受第宅,曰:“霍去病尚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室未复,无所用此。”又谓“汉贼曹操,非孙权。”都中义理。张翼德释严颜,奉之上坐而受教,何等风谊,受刘子初之侮慢而不怒,何等气度,至后尚有蒋公琰、费文伟,即姜伯约亦有意思。朱子以正统归之,允当。“荧惑守心”之说,渺茫不可知,惟以人道大义为定,方是正理。
王复礼《季汉五志》:顺平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当阳救主。奋不顾身。汉水立功。威还似虎。语云。。志欲圆而行欲方。其顺平之谓乎。[47]
计大受《史林测义》(论赵云谏东征):时则不愧诸葛忠武之大节。而有古大臣之风烈已。[48]
《通鉴触绪》:云固之有本末者,而兼有儒臣体用矣。
陈允锡《史纬》(论赵云谏东征):此策甚高,备不从以取败,天不祚汉也。[49]
《四史评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皆为蜀之名将,故合传。
(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兼济堂文集》:倘用顺平之言,舍孙权而取关中,响应,汉室可兴矣。[50]
赵作羹《季汉记》(评分田之谏):观云此议,得为治之本矣。
朱可亭:①《历代名臣录》:云与关张及马超黄忠。号五虎将。陈寿以其强挚壮猛。比于灌滕。②《史传三编》:故孙膑减灶而虞诩增灶,增垒而赵云开垒,虚实强弱之形,兵事固倏忽而异变也。[51]
林畅园师:以孙夫人之横,但任赵云、法正二人便足以制之,贤者之有益于人国如此。[52]
《同治桂阳直隶州记》:顺平虎臣,略地领镇。却婚辞宅,毅志弥奋。
《三省山内边防论》:褒中栈道栈阁,用赵云王平辈忠谨慎密,良将专司之。其意固有在也。
陈淡野《相理衡真》:人亦一器也,莫不各有其量。如天地之量,圣贤帝王之所效焉。山岳江海之量,公侯卿相之所则焉。古夷齐有容人之大量,孟夫子有浩然之气量,范文正公有济世之德量,郭子仪有福量,诸葛武侯有智量,欧阳永叔有才量,吕蒙正有度量,赵子龙有胆量,李德裕有力量,此皆远大之器。
《读史纠谬》:赵云别传载云从先主本末及辞赐田谏东征,皆识大体。
《三国志集解》:樊氏国色,而子龙不取,贤于关羽之乞娶妻去远矣。
《读三国志蠡述》:赵云于长阪一役,抱后主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又孙夫人还吴,云与张飞截江夺后主,此两事至今赫赫在目,卒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获美谥,有以哉。[53]
黄彭年《选将论》:赵云以数十骑遇敌,开军门偃旗息鼓,勇在胆也。吴云《两罍轩尺牍》:天性勇毅,身为大帅仍复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此赵顺平,常开平之遗风。长子:
次子:[54]四川大邑:,顺平侯
四川大邑赵云墓[55]赵云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在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四周有石砌女墙,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赤胆永佑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因赵云曾在大邑戍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56]
河北正定:
河北赵云庙1996年,人民政府斥巨资将旧庙拆建重修,对外开放。重修之庙占地二十余亩,造型古朴,气势宏伟,其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顺平侯殿。主殿鱼贯中轴,左右配殿翼辅两侧,整个布局开阔大方,整齐匀称。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树木点缀其中,由为肃穆典雅。现展出之,赵云饮马槽,均为庙内原存遗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为正定出土文物。其余,红崖天书等无不与三国故事有关者。赵云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与世界文明之、容国府毗邻。景点聊缀,相得益彰。为弘扬民族文化,重现赵子龙雄姿,正定县旅游局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的赵云庙已于日正式对游客开放。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其格局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平侯殿组成,新庙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等著名景点连成一片、相得益彰。赵云庙的落成开放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57]
全国各地关于赵云的庙宇很多,河南南阳南三十里屯东赵云祠墓,四川黎州大渡河守御所安靖坝左赵云祠。台湾台南县佳里镇子良里子龙庙,湖广桂阳州城外下赵云祠等等不胜枚举。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在小说《》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名将对战,冲锋陷阵罕见败绩,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随诸葛亮吊祭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一门五将。[58-59]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时封赵云与、张飞、马超、黄忠五位将军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五虎将之名因此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国勇将代名词。而赵云又有许多机智应变、忠君为民的出色表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死后被后主追封大将军,谥顺平侯。平话里“赵云使一条枪名曰,海角天涯。《三国志》除张飞,第一条枪。”
赵云在《三国志平话》中登场时为将,当时刘备失了,与关张相失,欲向借兵以讨曹操,袁谭久不能决,后来赵云便以刘备为仁德之人,舍了袁绍跟随刘备。之后刘备、赵云听说古城有一“无姓大王”,使一条枪丈八神矛,万人难敌。刘备怀疑是张飞,赵云便出战“无姓大王”,硬战六十合,赵云气力不加,败回马本阵里来。刘备乃认出“无姓大王”果然就是张飞,兄弟相认。 当阳长坂一役,赵云单马入曹军中,欲寻刘备家族,遇见甘夫人时,她右腹已受箭伤,深可见肠,在把阿斗托附给赵云之后,于墙下身死。赵云乃推倒墙,盖其尸。之后赵云怀抱阿斗南走,撞入曹军军阵,曰:“我于百万军中与主公救阿斗!”
赵云血战之后抱著阿斗终于见到刘备。刘备接过阿斗,掷于地上曰:“为辱子,几乎折了吾之良将赵云!”至刘备平定益州乃恩封,将关公封寿亭侯,张飞封西长侯,封定远侯,黄忠封定乱侯,赵云则封为立国侯。
的评书《》、《》与《赵子龙》,也对赵云有很大篇幅的介绍。[60]京剧赵云形象在传统戏剧方面,赵云在京剧中为著名的角色,特征为扮相俊逸,身段威武稳健,嗓门洪亮。著名的京剧大师便以扮演赵云,表演《长坂坡》的剧目著称,有“活赵云、活子龙”的外号。[61]
以赵云为主要角色的京剧故事主要有《》、《》、《》、《取桂阳》、《截江夺斗》[61]、《龙凤呈祥》[62]、《》、《》等。
元杂剧中,在《单刀会》中有“赵子龙胆大如斗”之句,在《襄阳会》《》《隔江斗智》等近十本杂剧中,赵云都作为较重要角色出场。杂剧时代,“五虎将”一称呼已经极为普遍,而且“赵子龙胆气豪”是剧作家们的共识。赵云作为主角的杂剧有《赵子龙大闹泥塔镇》一本,但已失传。赵云谨慎细心的特点亦被加以强调,出演赵云的演员都会被特别要求,必须要表现出赵云胆大而又细心的特点。
电视剧/电影
1985《诸葛亮》汤镇宗1994
《三国演义》
张山(青年)
杨凡(中年)
侯永生(老年)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三国之见龙卸甲》
《赤壁》(上)(下)
聂远2015《武神赵子龙》黄天崎(少年)
林更新(成年)
武侯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提供资源类型: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帖子主题:三国时期最优秀的人物:赵云的悲剧人生
共&804&个阅读者&
工&&分:413409排&&名:920劳动点:32344排&&名:0发帖数:11016
军号:1096207 头衔:灭倭部队CEO 工分:413409
/ 排名:92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三国时期最优秀的人物:赵云的悲剧人生
文章提交者:aqssm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三国时期最优秀的人物:赵云的悲剧人生说起三国,谁都耳熟能详。而说起三国演义中的各个人物,相信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偏重。今天,我想说说自己对三国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蜀国大将赵云的看法。因为我的水平有限,如果有说错和不足的地方,还希望朋友们指出批评!很多人都说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最杰出的人物。我想那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赵云的武艺很强,而且很有事业心,尊重领导,忠实可靠。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赵云不是武艺最高强的,因为如果我们现在来排个座次的话,吕布才是当时坐武将第一把交椅的不二人选。就其受重视程度,赵云在蜀国的地位不如关羽和张飞,就其经历来说,远不如曹军中的张辽、张颌、徐晃这些人风光,而就他在日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言,他却还是不如刘关张三兄弟(这三个人都是被谥封了帝号的)。但是现在说起他,大家还是兴奋不已,随便一个小孩都能说上两句。而且我还记得自己在大学期间玩过的一款中国人自己开发的《赵云传》,虽然设计的粗糙了一点,但是还是很好玩的,而这也证明了赵云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高的,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具体原因应该是:赵云出身贫寒,自幼勤学苦练,他的一身武艺都是自学而来(具体的我还没查到),他幼年和少年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如果是在和平时期,赵云恐怕不可能
成为后来的一代将才,只能在农村生老病死一辈子。但是当时是乱世,朝廷无力治理而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这是一个时局相当动荡的时期,人民饱受其苦,但是也是个难得的机遇期,因为任何曾经默默无闻的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实力通过这样那样的表现,成就自己的一番作为,当然失败者甚至因此而丧命者也不少。但是,成功了!我第一次看见赵云是在公孙瓒和袁绍的对垒之中,他一下子杀出来,杀了那个袁军大将,救下了的性命。显然他是经过了观察和考虑了的,为什么他不投向袁绍而是他的对手,尽管袁绍的实力远在公孙之上,因为他看的出来,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是自己没主见,而且为人骄横,是个难伺候的主(或许他投过,但是因为出身贫寒而被拒绝了)。而公孙瓒和交锋的地方应该离他的家乡不远,这也是为什么他投向公孙瓒而不是袁绍,该横不是其他诸侯的原因。现在很多人都很感兴趣
的是:如果条件允许,赵云当初会投奔曹操吗?要知道,曹操可是当时的第一号人物,但是我怀疑,赵云出山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当时曹操有足够的实力吗?如果是他交恶董卓,逃亡途中,那赵云怎么投奔他?就算是他日益强悍之时,我相信赵云也不会投奔他,否则,怎么会有以后当阳长坂坡他怀抱阿斗,在曹军阵营里冲杀,宁可冒被乱箭射死的危险也不愿意当场投降曹操的情景?在这里我也要说句题外话:当年在长坂坡,赵云为什么如此卖命,而不愿意被曹操俘虏?要知道幸亏曹操爱材,只想把他活捉,使用了陷马坑和拌马索而没有使用弓箭,否则他早就死不知多少回了。到底是为了显示他的勇猛忠诚,还是为了他自己心里的信念:一朝为手下,愿终生为其效力?如果当初一开始他就投于门下做将军,不见得就比以后他被授“蜀国”那样逊色多少,相反,以他的实力和忠勇,或许不如,但最起码应该和、曹仁一样的级别!到时候,那就是他带兵攻打刘备,而不会有后来的长坂坡英雄
了,而要知道,这是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我看这是《三国演义》作者的刻意而为之,因为他要塑造一个完美的忠勇形象,他不是武艺最强悍的,但是却是最忠于自己的主人的,而这样的最优秀主人已经有了,那就是代表汉室宗亲的刘备刘皇叔,因为当时汉室已经日薄西山,急需一个人物来带领大家匡复汉室,振兴汉朝!赵云很荣幸的被选中了,他是最忠诚的形象,他是要忠于的,怎么可能投奔他人?去公孙瓒处也只是权益之计,就当实习了,因为这个时候刘备和他的两个弟弟都还没安身之处,诸葛亮都还没出山呢,怎么去他那里混呢?但是又必须认识啊,所以就安排刘备他们暂时到公孙瓒处安身……这样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难怪《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史上非常优秀的一部文学巨著啊,作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倾向而又不让人看的太明白,真是费尽心思,而最后这一切的一切,却又显得那样自然而没有造作之感。所以我敢保证,就算条件再好,赵云都不可能投奔曹操,因为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赵云这个肩负着未来匡复汉室责任的最大首领,怎么可能投向曹贼,自毁形象呢?赵云的具体经历我就不用说了,三岁大的小孩都会背。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他如何努力,也无论作者如何杜撰,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汉室气数已尽,无论是、关羽、张飞,还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勇敢善战的赵云,还其他的什么魏延、马超、马岱、廖化,这些蜀国文官和都无法扭转这个历史进程,这就是哲学上经常说的“虽然英雄人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乃至影响历史的进程,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前进方向”的道理。但是作者在前面已经把赵云塑造的太完美了,后面怎么把形势扭转下来呢?作者到底是水平不错,借用了历史和自己的艺术手法,巧妙的利用了关羽这个人物!没错,关羽被利用了,他的确也很强,但是也有最大的缺点:太骄傲了,除了刘备和张飞,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谁的指挥都没用(这里我不多说了,以后我会专门说起他的),就是因为他的骄狂自大,被孙权钻了空子,所以才会有以后的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使刘备这个一直很能忍耐的枭雄一怒之下出兵攻打东吴,再辅以张飞的死于非命和黄忠的冲动而亡,后来的“火烧连营”,蜀国精锐一夜之间消耗殆尽……我看,就这样的形势,刘备回到白帝城是不得不死了!我说这些显然是有根据的,否则为什么当初刘备入川之时,不让冷静忠勇的赵云守备荆州,反而用骄横大意的关羽呢?这样一折腾别说是日益强大,地位稳固的曹魏,就连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弱小的东吴他都对付不了了,还谈什么匡复汉室,统一中原?而作者在这里显然又不想一下子把蜀国写的彻底完了,因为三国之势初成,蜀国当时实力虽然大减,元气大伤,但是还没有到完全毁灭的边缘,阿斗虽然是滩扶不上墙的烂泥,但是当时毕竟还有诸葛亮和赵云辅佐。事业就有了后面的魏国团结其他实力。数路大军围攻蜀国,击破这样的围攻,一可以显示蜀国实力尚存,不是可以欺负的,二可以显示诸葛亮的杰出指挥和协调功能,三就可以显示赵云作为武将的强大实力!虽然汉室是匡复不了了,但是刘备的子孙还在,皇室宗亲还有人健在,还可以给天下人一种希望,还可以努把力,看历史是否能扭转,“百足之虫,死而未僵”啊!可惜,虽然围攻被击破了,偏偏又摊上了一个孟获,在边境线上兴风作浪,危害蜀国后方安全!赵云刚刚作好出击的准备,却又不得不把自己的军队转回来对付。等他把孟获收拾好,魏国的又渐渐崛起,司马家族开始成为蜀国的主要对手了……该当蜀汉无法匡复汉室,该当诸葛亮的最终结局在啊!有人就说了,当时的作者
是不是很有扩版意识哦,很知道吊大家胃口,多写几个篇幅嘛。但是我认为,这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的时间
跨度他是必须考虑的,小说可以是杜撰的,但是也应该有事实的根据,否则写成了现在很多的小说,就算当时有人喜欢看,但是怎么保证小说能流芳百世,历朝历代都有人理解,抄诵?而这个时间跨度……就只能把当时的某些事情经历的实际时间写长一点,来连接历史了。至于赵云的缺点,没有人说起。现在的有些人也批评过他的某些事情,比如他不应该为了个笨蛋阿斗在长坂坡
这样拼命,也不应该跨江截阿斗,费尽心思把这个扶不上墙的家伙救回来,而他虽然勇猛,但是对自己的后代却教育不力,去世以后赵云后人只能为他戴孝守夜,而不能像关羽和张飞的儿子那样带孝出击,为他们报仇,为蜀国创建军功。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人还是没有理解历史的精髓!因为赵云是不可能不救阿斗的,就算他再傻再笨,也是刘皇叔唯一的骨血,也是刘氏宗亲最后的命脉之所在,况且说白了,当时幼年和少年时候的他也没表现出自己有多笨啊,既然是这样,赵云就必须救,而且要主动救!因为这样,也为表现他的忠勇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证据,让大家更喜欢他。同样,赵云是无法后继有人的,他的忠勇只是为了那个气数已尽的汉室,现在汉室差不多了,他也应该走了;就算他的后人能打仗又怎么样?没看见张苞摔死的多不值得吗?没看见关平、关兴后来就死的死,埋没的埋没了吗?毕竟这些人物已经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再高明的写法,再加上尽量多的杜撰,显然也是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的,“江山代有人才
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个人可以风光一时。不可能风光一世,连聪明绝顶的诸葛亮都遇到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司马懿了呢,那你赵云是不是也必然在一定时候让贤呢?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其实赵云的悲哀并不在于他投错了主人,更不在于他的忠勇,而在于他的时代已经没有汉室的匡复希望了,而且作者需要一个人来担当这样的悲剧角色,而赵云被选中了。该当他倒霉啊。虽然从这个角度来说赵云是悲剧人物,但是却给大家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味的历史典故,“当阳长坂坡”的壮举就足够大家兴奋地说上一阵子的了!赵云是不是真的那样猛我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是他为了心中的信念,百折不挠,,宁可冒杀头的危险也要去完成任务的英雄作风就是现在很多人都缺乏的,也是现在这个社会都渴望看见的,因为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男人!我认为,赵云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人物。没有了赵云,少了很多精彩,蜀魏吴争霸少了很多英雄气概,没有了赵云,我们怎么去寻找时代的精髓呢?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19本帖已赚金币: 0
踏平东海万顷浪,不灭倭奴誓不还!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三国时期最优秀的人物:赵云的悲剧人生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3052排&&名:0劳动点:453排&&名:0发帖数:4670 军号:1178406 头衔:预备役上士 工分:13052
左箭头-小图标
赵云真乃英雄也!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00排&&名:0劳动点:-301排&&名:0发帖数:4
军号:138746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真实赵云亦英雄!(ZT)在颠覆历史之风甚嚣尘上的今天,三国时刘蜀猛将赵云也成了无聊之辈肆意贬低的对象。其实,正史中赵云固然不像在《三国演义》中那样有说不完的故事,但也决非无足轻重之辈。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开蜀益天地的刘焉、刘璋父子以及先、后二主、后妃传外,《诸葛亮传》居首,接着就是“关长马黄赵”的合传,这至少说明:第一,赵云也是蜀国的开国功臣之一;第二,其职位虽不如关张马黄,但功劳(或重要性)与这四人并驾齐驱。而且,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批评中,陈寿对关张马都是有赞有弹,而对黄忠赵云却只有赞没有弹并把这二人比作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所倚重的骁勇上将灌婴、夏侯婴相提并论(其灌、滕之徒欤)——各位如有兴趣可参阅《史记·滕灌列传》,看看灌婴、夏侯婴是何等人物。曾为蜀国官员、深谙当时情形的陈寿这样评传,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赵云在蜀汉的真实地位。然而陈寿的《三国志*赵云传》的确着墨不多,这又如何解释呢?其实这很好理解:在那个年代,“功高莫过救驾”的观念根深蒂固,而赵云这一条就足够了,其他都不再重要。易中天先生在CCTV10“百家讲坛”中认为刘备对赵云不够信任,“乙醚”们便迅速跟进,理由是刘备伐吴时没带赵云,可这理由也太牵强了:没带赵云,的确可能有因赵云反对伐吴而对赵云产生不满的因素,但不满不等同于不信任。刘备不是也没带诸葛亮去吗?能因此就认为刘备也不信任诸葛亮吗?还有人以赵云得到的封赏不如关张马黄为理由来证明赵云不被刘备信任重用。夺取西川后,刘备对赵云的封赏的确不如关、张、马、黄等人,我以为,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平衡各方势力的需要:既要对夺蜀有功的荆州集团人员论功行赏,又要安抚原刘璋东州集团的官僚群体,还要顾及在刘焉、刘璋父子之前就已久居川蜀的益州集团的士族,“僧多粥少、人多职少”,这就需要有人受点委屈、作出点牺牲。那么在荆州集团中,赵云就是要受点委屈的首当其冲者——为什么是赵云而不是其他人呢?这是由赵云的性格、品格决定的。我们先看关、张、马。为了能证明自己比马超强,关羽甚至要专门从荆州奔川蜀与马超“PK”,这样的人能指望他谦逊礼让吗?更何况在荆州集团诸将中,关羽首屈一指,牺牲他没有可能;而张飞马超呢?当刘备欲封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说了这样一番话:“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就是说,黄忠立的大功(如斩夏侯渊),马超张飞就在跟前亲眼所见,所以皇上您下喻封黄忠,马、张是可以接受的。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马、张还会接受吗?显然,马、张也不是谦让之人(当然,他们的功劳也足以使他们获得的封赏实至名归)。而赵云则不然。姜维恰如其分的评说赵云“柔贤慈惠”,他不争功、不争赏赐的高风亮节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不必赘述。以知人识人见长的刘备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于是,赵云成了当然的牺牲品——这就使刘备封赏时省了不少事——委屈一个不会斤斤计较的赵云,其他功劳不如赵云的就更无话可说了。有翻案瘾的人对赵云诟病最多的是赵云的统兵作战能力,什么“只不过是刘备的护卫”啦、什么 “没有单独带过兵” 啦、什么“打仗次数少”啦等等。那么,这类说法成立吗?刘备未成气候时,赵云的确没有参与统兵野战而是被刘备留在身边保护自己,这其中原因大概有二:其一,当时刘备没有多少兵,有关张二人来带就足以了;其二,关羽、张飞虽与刘备“恩若兄弟”,但一遇紧急情况,刘备的妻小就被扔下没人管了,多次被敌人俘获,但自从有了赵云护卫后,这种情况就再没出现。长坂恶战,即使被曹军冲散,赵云依然闯入曹操亲率的五千铁骑之中救出了年幼的阿斗和甘夫人。有这样的忠勇之将护卫,刘备焉肯轻易撒手?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云“只不过是刘备的护卫”——赤壁战后,赵云便成为镇守一方的桂阳太守就是明证;说赵云“没有单独带过兵”的人显然对三国正史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三国志*赵云传》)。有正史的明文记载,何来赵云“没有单独带过兵”之说?再者,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认为驰援刘备的荆州军,诸葛亮和赵云一路,张飞单独一路。错了!那是小说家言,在江州分手后,单独一路的是赵云。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展开当时的作战地图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孔明、张、赵进取西川攻下的重要地方大约有五处:白帝、江州、江阳、德阳、资中,其中,白帝和江州是孔明、张飞、赵云共破;德阳为张飞所破;而江阳、资中则为赵云单独率部攻取!史料凿凿,所谓“赵云一直都没有率领部队大规模作战和治军的经验”之说可以休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为了贬低赵云,竟胡说什么“江阳、资中根本没有敌军作战力量阻拦”,对这种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本不值一驳,只是不知如此下贱的胡说八道究竟出于何种心态?贬低赵云的另一个理由是《三国志》对赵云的战事记载只有寥寥几笔。那么《三国志》写别人的就多吗?比如写张飞,不过就是据当阳断水拒曹、破巴郡义释严颜、战汉中击败张郃共三次。陈寿著《三国志》成史简略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裴松之注三国志》。裴注为《三国志》平添了许多资料,裴本人未对这些资料予以否定,那么《裴注三国志》就可同样视为正史,这为史学家们公认。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裴注三国志》把赵云和张飞的军事作战行为“PK”一下:张飞守下邳败于吕布,赵云在博望对垒夏侯惇军生擒夏侯兰;张飞当阳断水拒曹、赵云于曹军铁骑中救出幼主主母;张飞破巴郡释严颜,赵云攻江阳占资中;张飞战汉中击败张郃,赵云据汉水“将数十骑轻行”对垒“曹公扬兵大出”,不仅救出了黄忠张著,还用计使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请问,赵云差在哪里?特别是汉水这一战,赵云面对的是曹操亲自统帅的大军却仍能取胜:救黄忠张著是大勇,而随后的“空营计”使足智多谋老奸巨滑的曹操生疑,又“以戎弩於后射”曹军,使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这又是大智。要知道,这都是在仓促之间做出的部署,说赵云智勇双全过分吗?有人还喜欢动不动就拿赵云在首次北伐中箕谷的失利说三道四,其实,有时一个人的统军作战才能和恰恰是在失利中表现出来的——因为,常胜将军是没有的,面对失利或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彻底崩溃、或临危不乱冷静应对转危为安,这往往成为一个统帅真实水平的试金石;有比较才有鉴别。就以刘备手下头号大将关羽为例,他前后失败两次:一次守下邳失利,被曹操生擒;再一次就是大意失荆州,不仅全军覆没连自己也身首异处。而赵云则是在街亭突然崩溃、“曹真遣大众当之…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的。然而仍能“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以至于连诸葛亮都很惊讶的问道:“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赵云治军用兵的能力还用得着再多说吗?如果我们能认真对待历史,就可以毫不犹豫的得出结论:真实赵云亦英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294排&&名:0劳动点:3183排&&名:0发帖数:996 军号:716444 工分:3294
左箭头-小图标
三国演义里的赵云说没得重用那也不是啊!五虎有他,又是大耳的贴身警卫只是上阵出彩的机会好象没有关张这些人多罢了!只能这样说大耳特别喜欢这白马将军,不舍得他上阵杀敌冒风险!至于楼上说的悲剧绝对的不赞同,赵云的崇拜者现在都还是一堆一堆的,况且又是老死善终,所以何来悲剧....如果说悲剧...我觉的姜维才算的上是!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85排&&名:0劳动点:-407排&&名:0发帖数:1557 军号:373941
左箭头-小图标
悲剧也是英雄身上的一种光环....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426排&&名:0劳动点:280排&&名:0发帖数:154 军号:1240630 工分:426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凤凰1
在第4楼的发言:在刘备阵型中有哪个不是悲剧的?是啊 生在那个时代 又有谁不是悲剧呢!!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908排&&名:0劳动点:3831排&&名:0发帖数:2536 军号:1110909 工分:3908
左箭头-小图标
在刘备阵型中有哪个不是悲剧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1排&&名:0劳动点:90排&&名:0发帖数:60 军号:1404046 工分:91
左箭头-小图标
子龙一身都是胆呀,三国中我最喜欢的武将。每次玩三国类游戏必定不惜代价要搞到手。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7648排&&名:0劳动点:1237排&&名:0发帖数:466 军号:225275 工分:7648
左箭头-小图标
呃,楼主,这个。。。。演义和历史是有差距的,从三国志——史书和三国演义——小说的对比来看,赵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应该是结合了陈到和赵云两人的事迹描写的,赵云有其勇武过人之处,但是并非象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完美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9条记录]&分页:
&对三国时期最优秀的人物:赵云的悲剧人生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三国名将赵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