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 1642|回复: 0
萧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 积分
线装书印制技艺 &&义桥镇传统线装书印制技艺为杭州市级非遗项目。其使用传统印刷技艺的宣纸古籍线装本,采用手工石印、折页、配本、串纸捻、併本、上面、穿线缝书、装酏函套等多种程度,其成品纸质轻柔,古色古香,保持了古籍书的历史风貌和原汁原味,为弘扬祖文化、传承华夏历史精华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目前在义桥镇已建有古籍文化创意产业园。
0.jpg (13.7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萧山霉干菜  霉干菜制作技艺为市级非遗项目。是一项流传于乡间的一项传统技艺,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其发源地在素有“浙东霉干菜基地”之称的益农镇星联村。:霉干菜别有风味,又是价廉物美的副食品,吃了开胃,夏天用它做汤佐餐,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所以在民间,几乎家家腌制,常年食用。霉干菜的制作过程讲究,采用新鲜大叶芥菜、雪里蕻菜为原料,经过八道工序,前后历时约一个月。如今梅干菜已成为来萧旅游的伴手礼,“干菜焖肉”为民间传统风味的名菜。
0.jpg (26.81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徐同泰土法制酱技艺  徐同泰土法制酱技艺为第三批杭州市级非遗项目,河上徐同泰酱品为百年老字号。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家境贫寒的徐三春夫妇靠摆酱油摊起家,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创建了徐同泰酱园。从调料到酱菜到酒楼的味王世家——徐同泰的影响力,在上世纪初的江浙地区,一度与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药材铺“胡庆余堂”并驾齐驱,当时民间的说法是:“问药胡庆余,润味徐同泰”。如今有推陈出新,推出了徐同泰澳门豆捞拌饭酱,其祖传秘制绝活和至今还传承的独特制作技艺,使徐同泰至今深受消费者青睐。
0.jpg (21.3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瓷印制作工艺& && &瓷印制作工艺为杭州市级非遗项目。据传晋代才开始有瓷印,瓷印烧制难度较大而存世很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印章早在商代就已出现,至战国形成了首次高峰,秦汉持续发展,后历唐宋的数百年低迷,于元朝再次抬头,至明清,已显现了夺目的辉煌。蔡履平通过多年累月的潜心研究,通过学习无数次对瓷印的烧造失败总结,积累了经验,终于成功烧造出风格特具的瓷印精品,有诗为证“正是玲珑吾所爱,奏刀虚处见神主”。2005年,蔡履平为当时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特制了一枚瓷印,2012年携百余方自制瓷印入港办展览,登入大雅之堂。
0.jpg (23.66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金雕银刻技艺 & &金雕银刻为杭州市级非遗项目。金银制品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而又极具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金雕银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是到了唐代,这项工艺从皇宫流传到了民间。从此以后,金雕银刻的饰品成为了荣华富贵的象征,也是普通老百姓欣赏和佩带的对象,更有喜爱者收藏起金雕银刻的作品。萧山金银雕刻艺人王惠良师承技艺,代表作有“银座金塔”的北京天坛和杭州雷峰塔。
0.jpg (14.41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箍桶草舍搭建技艺  草舍搭建技艺为杭州市非遗项目。河庄镇原属海宁县,因钱塘江流域的变迁,清嘉庆十八年,划给萧山县管辖至今。初到钱塘江滩涂开垦的人们就在高沙头上用稻草、毛竹、茅草和芦苇搭建简易住房,俗称草舍。草舍有箍桶舍、横舍、直舍等。在20年前的沙地,这里是草舍的世界,那遍地密密麻麻的乌黑的草舍,就是沙地人祖祖辈辈赖以栖息`繁衍的家。
0.jpg (8.17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昭东剪纸  昭东剪纸为杭州市级非遗项目。瓜沥昭东一带,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剪纸传统。《武林梵志》中有详尽记载,描绘当时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每逢喜庆婚宴,乡民都会在新房和嫁妆上张贴大红的喜花以示庆祝;逢年过节许多人家都会贴剪纸元宝、福寿字以图吉祥,这种习俗和手艺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0.jpg (12.11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石雕技艺  河上镇西山红石雕刻为第三批杭州市级非遗项目。据传河上红石形成于7亿年前,仅现身于河上伟民村的西山上。河上西山红石质地凝练厚重,色泽暗红如酱,为雕刻之上品。1972年用河上西山红石材雕刻的作品,曾经作为国礼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朝鲜金日成主席。
0.jpg (29.52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西施传说  西施传说为市级非遗萧山第一批市级项目。西施故里临浦,有二千多年历史,其特征是:有地名如田螺山,苎萝湖,红粉石等等;有故事和传说,如:西施娘娘回乡,西施洗脚石,西施与范蠡等等;有民俗,如:每年三月三闹庙会 农历三月三,临浦镇通二村在娘娘庙举行传统祭祀活动,纪念西施娘娘。庙会上,舞龙、舞狮、水族巡游,鱼娘娘(这鱼娘娘就是西施死后变的),向西施娘娘求子,求西施娘娘抗旱防涝,用山上的胭脂花涂指甲等,好不热闹。
0.jpg (42.52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莲花落& && & 莲花落作为萧绍地区一种戏曲,为第三批市级非遗项目,以绍兴方言说唱的形式语言生动有趣,曲调悠扬动听,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萧绍一带老百姓喜爱的曲艺。莲花落在萧山的发展很是红火。其主要传人有翁仁康、方剑林、俞德其等。近年来新人不断涌现,为这一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
0.jpg (57.27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坎山七夕祭星乞巧  坎山七夕祭星乞巧为省级非遗项目。坎山一带流传这样一个民俗,刚成年的女孩在七夕时用槿柳叶洗发、做小鞋请坑香姑娘、临水盆观针影。月夜摆香案,陈莲藕、水菱、石榴、方柿等果品祭拜牛郎织女星,月下穿针赛巧。七夕前夜情侣赴千年古寺“地藏寺”坐夜至天明。戴水珍、葛寒贞为浙江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0.jpg (59.71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顾家溪手工造纸技  戴村镇的顾家溪手工造纸技艺为省级非遗项目。几百年来,顾家溪的村民们世代相传着一项造纸工艺,生产的纸古时曾名噪洛阳。据顾氏宗谱记载:“诸生妙制、名噪洛阳”,说明在几百年前顾家溪村生产的原书纸,声誉就已经是很高,纸卖得非常俏。。顾家溪手工造纸程序相当复杂,断青、削竹、拷白等,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其中,最苦的是“上桐油”,盛夏时分,要把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桐油,在几分钟内迅速擦在大张湿纸上,常常热得人汗流浃背,稍一操作不慎还会被烫伤。顾家溪村手工造纸术传承至今,原主要用于书写毛笔字,现则多为佛纸之用。
0.jpg (31.47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  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为省级非遗项目,位于红山农场临钱塘江,其前身是头蓬盐场,原以晒盐为主要劳动收入,故有一套完整的晒盐技术。从取材:用拖刀拖盐泥;勾泥丘:将盐泥打成泥堆耙尖蒸漏,直到盐卤放入大担桶里挑到盐板上晒制等一系列工序。陈照龙为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0.jpg (39.2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河上龙灯胜会  龙灯胜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河上百姓千百年来闹元宵的特有民俗。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元宵灯会,河上的龙灯胜会以板龙为核心元素,集合了马灯舞、高跷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河上百姓一年一度的盛事。每年正月十五,是龙灯胜会舞龙的高潮,巨龙盘旋,锣鼓喧天,以此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整条板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由能工巧匠手工扎制而成。老底子时,家家户户都可以请手工艺人量身定制“龙身”上的散灯,等到元宵舞龙之时赛灯,好不热闹。龙灯胜会的压轴大戏在正月十七——化灯,板龙带着人们的祈愿化为灰烬。
0.jpg (36.88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越窑青瓷制作工艺  越窑青瓷制作工艺为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萧山,至今还流传着“周朝天子八百年,个个山头冒窑烟”的民谣,说的正是用来烧制瓷器的“萧山窑”。越窑青瓷湿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如宁静湖水清澈碧绿。
0.jpg (23.34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南宋官窑瓷制作工艺 南宋官窑瓷制作工艺,为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南宋官窑始于宋代王朝南迁建都临安(即今临安)而专设的宫廷瓷窑,称南宋官窑。为“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首,但失传已有700多年历史。南宋官窑瓷的艺术造型庄重、古朴、典雅,仿南宋官窑“双弦贯耳瓶”、“夔龙葵口盘”,均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叶国珍为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0.jpg (28.05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翻九楼技艺 & & 浦阳镇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翻九楼”是萧山一绝,其代表性传承人钱小占在由9张八仙桌叠起来的10米高台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动人心魄。表演者要在由9张八仙桌叠起来的10米高台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且无任何安全措施,十分惊险刺激。 “向上向下磨豆腐”、“金鸡独立”、“童子拜观音”、“倒挂紫金钟”、“荡秋千”等动作相传,秦始皇造万里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得知丈夫在劳役过程中死于非命,嚎啕大哭,并搭台登高为其喊冤致使长城倒塌。此后这民俗在江南流传,其表现形式就是翻九楼。
0.jpg (31.37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萧山花边生产技艺   萧山花边又称万缕丝,为第一批市级、国家级非遗项目,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于上世纪20年代初传入萧山,民间习者甚众,以手绣为代表的萧山花边由此成为萧山一大传统产业,名扬海内外。萧山因此而获得“中国花边之乡”之称。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工挑制花边,在萧山盛极一时,挑花大军达20万之众,不少人由此发家致富。民间曾有“挑花挑出三层小洋楼”之说。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巨幅万缕丝花边窗帘、宁夏厅的花边窗帘和杭州机场贵宾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萧山花边的代表杰作。
0.jpg (16.35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萧山萝卜干萧山萝卜干起源于1890年的河庄镇。沙地人在络麻收剥后种植萝卜,结果大量鲜萝卜吃不完,就放在芦帘上日晒风吹,等萝卜干了再塞进小口坛子里压紧用泥密封。一年后打开,发现它色泽黄亮,香味浓郁,咸中带甜,味道比鲜萝卜更好。风干萝卜在萧山东片沙地区一传十,十传百,成了远近闻名的“萧山萝卜干”。
0.jpg (17.7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宫廷之音——细十番& &&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萧山楼塔细十番的命运如这诗里描述一般,原是宫廷里流行的,偶然传到民间,一传就是六百年!每逢重大节日,当地20多位民间老艺人组成的乐队便会义务为人们演奏“细十番”乐曲。若哪次赶上民间艺人外出演出,没听到“细十番”人们就会觉得缺点什么。“细十番”已成为楼塔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口述者楼正寿说,曲谱要靠口口相传,断了总有人拾起来续上!
0.jpg (27.63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茶亭伤科 & & “茶亭伤科”是一项世代相传的中医正骨医术,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经过140余年的传承,目前已经传到了第四代传人陈锦昌手中。陈锦昌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苦学中医,1988年,他为了打响“茶亭伤科”品牌,从大桥卫生院辞职,回到了戴村三头村墙头自然村,开设了中医骨伤科诊所。
0.jpg (13.67 KB, 下载次数: 3)
09:59 上传
附件:萧山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国家级(2项)1、楼塔细十番& && && && && && &&&(楼塔镇)2、翻九楼& && && && && && && && &(浦阳镇)二、省级(8项)1、萧山花边& && && && && && && & (区文化馆)2、南宋官窑瓷制作工艺& && && && &(蜀山街道)3、越窑青瓷制作工艺& && && && &&&(越窑青瓷研究所 )4、萧山萝卜干制作技艺& && && && &(河庄街道)5、钱江板盐制作技艺& && && && &&&(红山农场)6、河上龙灯胜会& && && && && && &(河上镇)7、坎山七夕祭星乞巧& && && && &&&(坎山镇)8、竹纸制作技艺(顾家溪手工造纸)&&(戴村镇)三、杭州市级(12项)1、西施传说& && && && && && && & (临浦镇)2、箍桶草舍搭建技艺& && && && &&&(河庄街道)3、金雕银刻工艺& && && && && && &(城厢街道)4、瓷印制作工艺& && && && && && &(城厢街道)5、茶亭伤科& && && && && && && & (戴村镇)6、浦阳江中元水灯节& && && && &&&(进化镇)7、龙舟竞渡(新塘龙舟)& && && & (新塘街道)8、绍兴莲花落& && && && && && &&&(区文化馆)9、徐同泰土法制酱技艺& && && && &(河上镇)10、石雕(河上西山红石雕刻)& &&&(河上镇)11、霉干菜制作技艺& && && && && &(益农镇)12、杭州雕版印刷术(传统线装书印制技艺)(义桥镇)四、萧山区级(23项)1、越王城山传说& && && && && && &(区文化馆)2、板龙舞& && && && && && && && &(河上镇)3、萧山绍剧& && && && && && && & (萧山绍剧团)4、天石微雕& && && && && && && & (区文化馆)5、钱江观潮& && && && && && && & (南阳街道)6、“雷公”庙会& && && && && && & (党山镇)7、临浦郑旦传说& && && && && && &(临浦镇)8、横山傅龙马灯会& && && && && & (临浦镇)9、义桥羊肉烹饪技艺& && && && &&&(义桥镇)10、老大昌酱品制作技艺& && && &&&(瓜沥镇)11、昭东剪纸技艺& && && && && &&&(瓜沥镇)12、甜酱制作技艺& && && && && &&&(义蓬街道)13、棉花手工弹制技艺& && && && & (义蓬街道)14、油纸(布)伞制作技艺& && && &(南阳街道)15、九皇斗会& && && && && && && &(南阳街道)16、箍桶技艺& && && && && && && &(河庄街道)17、竹林寺妇科& && && && && && & (城厢街道)18、扇面画艺术& && && && && && & (进化镇)19、龙井茶叶制作技艺& && && && & (所前镇)20、竹制品制作技艺& && && && && &(义桥镇)21、越王勾践与卧薪尝胆传说& && & (闻堰镇)22、佛像雕刻技艺& && && && && &&&(河庄街道)23、锔碗手工技艺& && && && && &&&(蜀山街道)
广告投放联系电话:&&联系QQ:
Copyright (C)
萧山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免责声明:萧山论坛内容来源于网络,欢迎大家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的内容进行监督和举报.不仅有火焰山 还有雷峰塔
非遗园工程规划正式公示,现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来源:生活日报
  济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项目鸟瞰图。                      记者 王僖 制图
  □记者 王僖         生活日报8月8日讯 济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以下简称“非遗园”)将要建成啥样?游客去非遗园都能玩些什么?日前,济南市规划局网站正式公示该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批前规划,非遗园终于揭开其神秘面纱。根据公示信息,整个园区分为八大功能区,涵盖23个大型主题项目。确定了八大功能区  日前,济南市规划局正式公布了济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山东非物质文化展览馆及配套设施项目批前规划。根据公示信息,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24500平方米,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园区景观、大型游乐园及园区配套设施等。  据了解,该项目将按非遗项目的自然属性及表演形式,把世界非遗名录中的国内项目与中国非遗名录中的1000余个单项划分到8个功能区域,涵盖23个大型主题项目,其中15个室内项目,8个室外项目。  记者获悉,整个园区八大功能区分别为民族音乐舞蹈区、民间戏曲区、杂技与竞技区、民间节庆区、民间传说区、神秘文化区、民间手工艺区和综合项目区。  非遗园内的不少大型项目都将采用现代科技进行表现,如“水漫金山”就是一出全景式灾难特技剧场项目,而“西游记火焰山”是一个飞翔式历险项目,“牛郎织女”则以升降式球幕影院形式打造。  园区的景观项目也十分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特色,园区沿中轴线两侧布局两片水域,其中西侧水域的湖畔还将重现“雷峰塔”,这座“雷峰塔”同时也是一个以高速升降体验为核心的游乐项目。  根据规划,来此游玩的游客,不仅可以在现代声光电科技中感受“女娲补天”等民间传说,还可以在非遗艺术展博览馆中了解中国的非遗艺术,同时,还能够玩过山车等户外动感游乐项目。园区配套设施完善  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必须要有完善的园区配套。记者从此次公示的非遗园建设工程批前规划中看到,园区在交通、停车、餐饮、商业等配套上也规划得很到位。  非遗园项目位于槐荫区京福高速公路以东,济齐路北侧。此外,园区在东西两侧各规划了一条道路,分别为博览园西路和博览园东路。整个园区有两条河道从南北两侧横穿,分别为北侧的北太平河南支和南侧的虹吸干渠。  为了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记者采访获悉,该项目在南侧大门的东西两侧,规划了约10万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  园区内在公园的东西南北四角规划有四处餐厅,如大门附近的中心厨房,儿童王国室外游乐项目旁的嘟比餐厅以及紧邻雷峰塔的临水餐厅等。园区内还布局多处卫生间,供游客方便。  非遗园内的非遗产品小镇,是6个小镇建筑的集合,这个建筑族群内将非遗美术、非遗手工艺品、非遗民间传统医药等集中在了一起,可供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  此外,在非遗园西北角规划建设的非遗园职工公寓项目,也同步发布批前规划。据悉,该项目总建筑面积34700平方米,由9栋6层宿舍楼和1栋食堂构成。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邮编:250014&&&E-mail:电话
新闻热线:96706&&&报刊发行:9
&&&报纸广告:6
副刊青未了:1&&&网站:1&&&传真:6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端午节是不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_百度知道
端午节是不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问者采纳
纪念伍子胥,不论医学手段还是信任手段。端午节寄托着民族情感!是、生动活泼、喝雄黄酒、龙舟竞渡,端午习俗中的信仰方式,主要有祭祀屈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绚烂迷人的瑰宝,内容丰富。不论精英还是民众、挂菖蒲、除五毒等、吃粽子,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精神支持,保护健康是端午节发生的根本原因、情趣盎然的端午节习俗活动,使端午节成为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插艾蒿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肯定是中国的呀
不过被韩国注册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思科国祥研发新型空调机组 薪火传承 承前启后 ——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
  □记者&楼瑶琳
  蜚声中外的东阳木雕,始于唐代而千年不衰,如今更是形成规模产业,且有愈加红火之势。这离不开后人的薪火相传,后人在继承老辈木雕艺人的精湛技艺同时,不断开拓创新,把东阳木雕发扬光大。浙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黄小明就是其中一位传承人。
  作为我市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师出名门,吸收东阳木雕之精华,传承木雕艺术之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先后被评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和首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师出名门博采众长
  黄小明1965年出生于我市千祥镇,1980年进东阳木雕厂学习木雕技艺。1983年,他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成为他的第一个徒弟。师公是黄紫金,其在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的设计和雕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誉为&雕花宰相&。黄小明成了&黄派木雕&的第3代传人。
  18日,记者在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展厅里,看到了黄小明历年来的集大成之作。
  展厅中,有几组小型木雕作品在其他大件作品中显得有些另类。这是各类盔甲的木雕样本,大小不及半只手掌。
  据介绍,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到了和平年代,战争题材作品越来越少,其中战争所用的盔甲在如今的木雕作品中愈加鲜见。为不致盔甲的雕刻技法失传,黄小明搜集参考大量资料,结合前辈经验,总结出30种盔甲的雕刻技法。有云石盔、波纹盔、钻石盔、条形多凌盔等,花饰各异,精美细致。
  在传承前辈经验的同时,黄小明不断总结归纳,使一些木雕技法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对部分濒临失传的技法进行抢救性创作保存,为东阳木雕的薪火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盔甲木雕样本旁边的9种龙鳞雕刻技法就是黄小明搜集大量资料后总结创作的。
  开拓创新自成风格
  黄小明博采众长,秉承名师精湛技艺,在传承中突破,在发展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他以大型木雕屏风《香山九老图》为代表,成功独创了&多层叠雕&这一全新的木雕艺术表现手法,使整件作品在平面背景上达到三维立体艺术效果。
  在为杭州雷峰塔设计大型壁挂时,黄小明大胆尝试,采用了8块竹简,以诗配画的手法,雕刻或镶嵌历代名人赞美雷峰塔的诗词名篇,从而开创了黄小明&竹简式木雕&的艺术风格。
  他设计的《宝月金荷》,结合多种材质,以水缸养荷的造景手法,集立体圆雕与平面浮雕于一体,跳脱出传统木雕的表现形式,开创了东阳木雕立体雕塑的新境界。
  他还把现代设计理念导入木雕装饰。使东阳木雕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元素。
  不遗余力培育后人
  在传承先辈技艺同时,黄小明也把技艺悉心传授给后人。黄小明创办了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每年都有新的木雕学艺青年来公司学习创作,为东阳的木雕注入新的血液。
  他还曾任教于原东阳木雕技校,并带出两届学员。他培养了数百名木雕技术人材,其中王向东、姚忠虎等人在木雕行业已拥有较大的成就。
Copyright &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东阳市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东阳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建议使用IE 7.0以上浏览器,以上分辨率浏览在一年一度的湘乡市壶天火龙灯会上 ,孩子们举着牌灯、花灯走在队伍前列,他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资料图片 刘建强 摄)
湘潭在线7月8日讯 (湘潭日报记者 付鼎臣 通讯员 袁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习俗的改变,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面临失传的窘境。目前湘潭非遗保护现状如何?传承之路又该怎么走?连日来,我们就这些问题走访了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非遗中心&),采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和基层非遗专干。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湘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着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不到十年的时间,在起步之初,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典型可学习。一切都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到田野山间走村串户,进行拉网式普查,并一一登记造册。&
现在,我市的非遗工作者对湘潭的非遗 &家底&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据统计,目前湘潭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23项,区县级8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5名。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非遗保护现状堪忧。&这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城市化带来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缩小。这些来自于民间、扎根于乡土的文化传统以及构成的文化遗产,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如今,市非遗中心将湘潭的非遗项目划分为优势项目、保护项目、濒危项目,并开展了针对性的保护。如,对濒危项目,尽快申报为保护项目;对保护项目,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优势项目,进行前景规划。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非遗传承关键靠&人&
然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比保护难度更大的是传承,而传承的关键是&人&。&几千年来,为非遗保护作出最大贡献的就是世代相传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活态传承&。可以说,光保护不传承,非遗终归还是会退出历史舞台。&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虽然对非遗项目进行了相应的保护,但它们的生存和传承依然不容易。在采访中,不少代表性传承人表示,现在如果光靠技艺谋生,养家糊口都比较困难。而且,社会上真正愿意主动学艺的也不多了,后继无人是他们普遍担心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在基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非遗专干蒋河也深有体会。&拿韶山山歌来说,虽然有年轻人愿意接触、学习,但由于文化环境和审美观念发生改变,演唱时很难把握方法和音调。因此,想要保持山歌的原汁原味,关键还是得靠人。&蒋河说。他认为,非遗的传承还需靠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才会有心关注、不断认知。&最起码要对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认知认同。&
保护工作从未停歇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有着现实的困难,但对我市的非遗保护步伐从未停歇。
我们从市非遗中心了解到,我市非遗保护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抢救性保护、恢复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主要是针对濒临失传且不可再生&非遗&项目;恢复性保护就是重新恢复项目制作、展示流程;数字化保护就是通过视频、数字档案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生产性保护就是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现在,有很多人提出要通过市场,保护和推广非遗,这是与现代社会接轨的一种表现。&这位负责人说:&我们可以利用市场,但不能盲目追求利用,使文化遗产变味。毕竟,保持&原真性&至关重要。&
基层非遗工作者蒋河也认为,要让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应该让非遗从民间来、回民间去。只要这样,非遗才能找到最适合它生长及开花结果的土壤,以便更好地传承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于2011年颁布实施,《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也即将出台。&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也提供了法律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旅新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我要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密码:&&& 匿名发表
请你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剩余 200 字 验证码: 2462
同步到微薄
所载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网保留不刊登无关或不雅评论的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