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人公叫林枫裴正浩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转载]2014年高考(445)陕西省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
201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他比喻道:“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是马,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和马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及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摘编自马作武《从道不从君》)
1.下列对于荀子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之“道”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其早期意义是道路、道理。
B.荀子之“道”与孔、孟之道一样,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致治的一般原则。
C.荀子之“道”与真理没有关系,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D.荀子之“道”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道不从君”这句口号,出自《荀子》一书,但这样的口号却并非荀子原创,其蕴含的精神荀子也并不是要完整继承。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再是对某个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而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
C.荀子主张重民爱民,安政惠民,无非是把百姓当作手段和工具加以利用,这与西周以来统治者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D.“道”与真理无关,“道”是主观建构之“路”,是多元、可变的,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是唯一、永恒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道不从君”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人格独立,激励着无数文人士子勇敢地反抗君主,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
B.荀子认为君与民是主从身份及地位,这一点,他和孟子的观点不同;孟子认为,君民是对等关系,甚至“民贵君轻”。
C.“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比喻可见荀子对百姓作用的清醒认识,但这个比喻只不过把民众当作工具,君主才是主体。
D.“从道不从君”并不意味着逢君必反,只要君主能遵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那么对这种君道也可奉为终极权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伸,字引之,任丘人。成化末进士。选庶吉士,授礼科给事中。弘治九年,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伸言:“若榜示,人心愈惊。昔汉建始中,都人讹言大水至,议令吏民上城避之。王商不从,顷之果定。今当以为法。”事遂寝。寇犯大同,游击王杲匿败绩状。伸率同官发之,并劾罪总兵官王玺等。屡迁兵科都给事中。泰宁卫部长大掠辽阳,部①议令守臣遗书,称朝廷宽大不究已往,若还所掠,则予重赏。伸等言:“在我示怯弱之形,在彼无创艾之意,非王者威攘②之道。前日犯边不以为罪,今日归俘反以为功,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帝悟,书不果遣。已,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③罪,帝不问。广宁复失事,瑶等以捷闻。伸及御史耿明等交章劾其欺罔,乃按治之。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及寇大入固原,不敢救,既而斩获十二级。先后以捷闻。伸等数劾之。及班师,又极论曰:“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且此一役糜京帑及边储共一百六十余万两,而首功止三级。是以五十万金易一无名之首也,乃所上有功将士至万余人。假使斩级至千百,将竭天下财不足供费,而报功者不知几万万也。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帝不听。云南有镇守中官,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极言不可。锦衣指挥孙銮坐罪闲住,中旨复之,令掌南镇抚事。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中旨令指挥胡震分守天津,伸力争,不听。镇守河南中官刘瑯乞皂隶④,帝命予五十人。故事,尚书仅十二人,伸等力争,诏止减二十人。自后中官咸援例陈乞,祖制遂坏。伸居谏垣久,持议侃侃不挠,未及迁而卒。
(节选自《明史·屈伸传》)
【注】①部:兵部。②威攘:以威力攘除。③偾事:败事,把事情搞坏。④皂隶:衙门里的差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当以为法& & &
&&法:法令。
B.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
级:首级。
C.诲以为盗之利& & &
&&诲:教唆。
D.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 & &
&&止:只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屈伸“持议侃侃不挠”的一组是&&&
①王商不从,顷之果定
②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
③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罪
④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
⑤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等极言不可
⑥诏止减二十人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伸富有预见,分析能引用古事。他以汉朝时有人谣传大水至,决定让官民上城避水,王商不听从,谣言终于平定为例很好地处理了“讹言寇近边”这件事。
B.屈伸考虑周全,能尊崇王者之道。泰宁卫部长劫掠辽阳,兵部以宽大之法对之,屈伸等从敌我双方分析,认为这不是王者威攘和怀柔之道,信最终没有送出。
C.屈伸能洞察真相,处事坚持正义。游击王杲隐瞒战败的情况,屈伸等揭发了他;朱晖等虚报战功,屈伸用算账的方式指出危害,主张对朱晖等人应用以重典。
D.屈伸久居谏官,为人刚正不阿。他先后弹劾了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多人,终因得罪人太多,没有等到升迁就去世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5分)
(2)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雨多极凉冷
【宋】韩淲
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
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
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
鸡犬邻家外,鱼虾小市中。
8.首联“焉知”一语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请简要赏析。(5分)
9.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上句(“地偏山吐月”“鸡犬邻家外”)是怎样扣“雨”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左传》)
(2)&&&&&
,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阳都有一叫裴正浩的中医,喜欢开险方。中医讲究十八反的药物配伍禁忌,有些药物是不能在同一副药中运用的,否则就会产生毒副作用,对人体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裴正浩却单单喜欢把这些药用在一个药方中。
有次,一个患者全身浮肿,经过很多西医、中医治疗后,均无效。听说裴正浩有些能耐,就来到他的门下求治。裴正浩看到患者眼睛都肿得睁不开了,病人自述骨节疼,怕见风,经常自汗。通过诊脉、观舌苔等,装正浩心中就明白了,于是开出了“大豆汤”的药方。患者亲属接过药方一看,一下子呆住了,“裴先生,这,这……甘草、甘遂、乌头、半夏能用在一起吗?用量还这么大?”裴正浩一听明白了,这是久病成医,陪着看病时间长了也就懂得一些医道了啊。他就解释说:“这两组反药同用,为的是取其大吐以去湿。相反相激,才能取得效果。甘遂、防己、乌头、半夏、甘草、生姜是为阴邪逆满,眼合不开而用,用以通阳气,散阴结。并且用乌头、半夏、甘遂、甘草反激之大力来祛风。到小便爽利,全身肿消就停药,也许这药不用吃完就好了,放心用吧。”患者看到裴医生轻松自若的样子,又加上实在没有办法了,回去后就照着药方,日四夜三地服用,一切症状都在裴正浩的预料之中,不久彻底痊愈。
民国三十三年,日军驻城头目田中一郎的孩子耳朵后、脖子里都长出了一些突起的小疙瘩,大的摸着像栗子那样硬。田中一郎急得嘴上都长了燎泡,但他毕竟是个小头目,把孩子送回日本治疗不现实。听说裴正浩的名气后,就派人来请。裴正浩一听是给日本人看病,就梗起脖子,一口回绝了。听来人解释是一个六岁的孩子病了,皱着眉头沉思了半天,才随人到了那里。诊视病情后,他开出散肿溃坚汤,并在其中加上了和甘草反着的海藻这味药。
田中一郎跟前的一位汉奸不太放心,拿着药方去咨询了另外一些医生,回来后告诉田中一郎说,甘草和海藻一般是不能用在一起的,在中国金代的《兰室秘藏》和明代《普济方》卷二九一都有这个药方,叫作散肿溃坚汤,但并没有海藻这味药,根据中医讲究的十八反,用在一起会有毒。
田中一郎听后非常震惊,立即派人把裴正浩再次请来,指出了药方的问题所在,并居高临下地指责他:“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怎么能谋害一个孩子呢?”裴正浩一听,正色道:“孩子是无辜的,我绝不会害一个孩子?若是你让我治病,我还真想给你下毒。但你要是真有了病,我是绝对不会给你治疗的。”听到这里,田中一郎由愤怒慢慢平静下来,并似有似无地点了几下头。默然了一会儿,他平静地问道:“那你怎么解释药方的事?”裴正浩哈哈地笑起来:“同样是金代,李东垣的散肿溃坚汤就是海藻与甘草同用的。甘草乃是调和诸药、清热解毒之品,这里用就是可以的,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十八反,单看怎么用!相信我就服用,不相信就另请高明去。”说罢扬长而去。田中一郎思考了一番,按照这个药方给孩子治疗,不久后肿块全部消失,他才对裴正浩彻底佩服了。
田中一郎一家在离开阳都的时候,专门上门来再次表示感谢,还带来了一些钱物。裴正浩还是坚决拒绝,并再次申明:“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是给无辜的孩子治病,所以不用感谢。如是你患病,我是坚决不会给治疗的,这你是知道的。”田中一郎收起钱物,深深向他鞠了一躬,头都几乎触到了地面……
在追查汉奸的时候,有人说裴正浩曾给日本人治过病,指责他是汉奸。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跑来告诉了裴正浩让他赶紧想办法,最好去找找那些说了算的人解释一下。裴正浩上身挺了挺,脖子再次梗了起来:“找找?找什么找?”来人说;“你也不是没有钱,打点一下,平安就好。”他脖子梗得更直了:“我没这样的习惯。”来人无奈地说:“你呀,给人治病好开险方,怎么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也开险方啊。”
裴正浩沉默了半天,眼睛慢慢向远处看去,语气舒缓地说道:“险方,险方有时治病更有效……
(选自《小说选刊》2014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先写了裴正浩用“大豆汤”药方治愈一个全身浮肿的患者,初步展示了他的形象,也为后文写他治愈日本孩子作了一个铺垫。
B.小说两次写到裴正浩作答患者家属的质疑,但阐释药理详略不同,回答语气各自相异,这都给当今的从医者如何应对患者以启示。
C.小说还刻画了一个汉奸的形象,他投靠日寇,肆意讨好,一些医生也迫于日寇和汉奸的淫威和压力,将一些秘方药理告诉了汉奸。
D.离开阳都时,田中一郎带着钱物来感谢裴正浩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既表现了他富有人性的一面,也暗写他深感愧疚的请罪心理。
E.这篇小说结构严谨,内涵丰富,语言不事雕琢而简洁利落,细节描写(如三次写裴正浩“梗脖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2)小说多处写到中药药性、药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裴正浩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险方”为题有哪些含义?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裴正浩开“险方”对你的启示。(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贺丁聪新居为大水所淹
丁聪画家,虽年近七十,众人呼为小丁,因其家以前尚有一老丁爸爸在也。
古人谓:“慢工出细活”,小丁之画,慢而细,人所皆知。平时撒开两腿坐于矮板凳上大聊闲天,开讲八小时换一口气不算好汉。小丁一生就在这“慢”字土狠下功夫。小丁命数亦一切皆慢。四十岁方娶小丁嫂,一慢也;“反右”多少年后方落实政策,二慢也;文化大革命多少年后方平反,三慢也;住小屋数十年近日才分配到楼房,四慢也。
最后一慢实为诸方友好多年关心之大事,一旦得标,莫不喜同身受。
人问小丁尔住屋如斯之“迷你型”,多年为何不叫不嚷?小丁答曰:成天嚷嚷,没意思来唏!人有人的难处,该来就自然会来嘛!
这一回果然就自然来了。
昨得范姓朋友电话,谓小丁大事不好,新屋为自来水所淹,书籍画件全成鱼鳖,且各各冻成大冰砖,如刚出冰库之冻鱼冻虾,小丁一生心血,化为泡影。此乃小丁慢工出细“祸”也,呜呼!
余听后大喜,小丁搬家有如此转折变化,不愧为从艺五十余年修行之结果也。
小丁一生,“粗祸”成箩,而“细祸”则不多见,此番得祸之细,使小丁下半生不愁没有回味材料矣!此第一喜。
夫水者,本身已包含大喜之事,粤人每给钱财施以爱称,呼之为“水”。如“整几尺水来”,即弄几百块钱来的意思;“紧水”,即钱少得着急的意思。如今小丁之新居尚未住人,仅仅把画件画册书籍搬进地面,而汪洋之水汤汤而来,不须人请,全系自发,而水表纹丝不动,此全无蚀本可能之来财现象,象征性不验自明,乔迁之后,小丁未来之生活,将全部泡在水里(即泡在钞票中之谓)。此二喜也。
全部画作原件,全部画册,全部书籍均冻成冰决更是令人艳羡,原由于天公忽然作美,乘小丁搬家之际,将气温调至零下十四度之适当数字,使小丁之全部文化财富得到一次彻底消毒,除尽污染。小丁并不知自己私房货到底有多少程度污染,有如凡人不知自己嘴中有多少细菌一般。此番一冻,不管知与不知,无须显微镜切片检验,一律解决。此第三喜也。
唯一遗憾的是小丁那晚上不在现场。如果小丁搬书搬画之后,倒头困之于书画堆中,第二天天大亮之后人们发现与其书画冻在一道,则主观客观之污染状况一扫而光,岂不十分妥当?
坡翁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全十美的事是不可能的。有了新居,来了财气,除了客观污染,应该满足了。
人生在世,善于节哀,是一大修养也。
丁聪上当& 骗子露馅
&一向谦虚、忠厚、率真的漫画家丁聪,总是以幽默、讽刺的风格勾画人间万象,其画作也常署名“小丁”。他没有想到,自己稍有不慎,最近却成了一次小小骗局中的喜剧角色。某年年底某日,一位不速之客敲了丁聪家门,自称是江苏书画家亚明弟子。他拿出一幅两尺见方的画《鹦鹉》,上面署名亚明,说是他受老师之托,给丁聪送来此画。另外,他说,亚明老师最近将搬新居,说是请丁聪画一幅大画托他带回。事后分析,此事本来就有明显破绽:丁聪与亚明来往并不多,突然让人送来一幅画,上面虽有署名却没有题赠丁聪的字样,岂不是不符常理与常规;丁聪历来以画漫画著称,请他画一幅大画也未免文不对题。可是,老实的丁聪,却没起丝毫疑心。他只是推辞自己送不了大画,便拿出自己的画册,签名送给亚明和不速之客各一册。但不速之客执意要画,丁聪只好说:“那我写幅字吧!”便在茶几上摆开架式。正在此时,丁聪的夫人回家。她一问详情,便说起丁聪:“你怎么能给亚明写字?人家是书法家。你这不是班门弄斧吗?”奇怪,在朋友中间,丁夫人从来被认为是精明之人,此时也没有顾得上细究根底。
丁聪正为题词内容费心思,一听夫人的话,顿开茅塞。“对,就写‘班门弄斧’四个字。”然后,挥毫而就“班门弄斧”,送客出门。
事后一天,丁聪与华君武同车回家,向华君武谈及此事。华君武一听,感到有些奇怪,便写信给亚明,询问他是否有弟子来京索画。几日后,亚明来信,原来此位不速之客,与他毫无干系。
就在亚明给华君武写信一个星期之后,不速之客来到了南京的亚明家中。他拿出丁聪送给亚明的画集和“班门弄斧”书法一幅,自称是丁聪的学生,受丁聪老师之命专程送来,并说,丁聪早有意求得亚明立轴一幅,由他带回。
真正是自投罗网!
不等不速之客讲完,亚明便戳穿真相,严词斥责:“你来得正好!公安局的人早已等候你多时,你终于来了!”
喜剧结束。但此位骗子是否从此洗手不干,不得而知。或者,是否会有新的、更高明的骗子,在新的一年里敲开画家们的家门呢?
(摘自矛盾《漫话小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聪是著名漫画家,虽年近七十,但人们却称他为小丁,其画作也常署名“小丁”,这是因为丁聪父亲健在时人们称其为老丁。
B.黄文引苏词,是为了说明“十全十美的事是不可能的”,有了新居,虽为大水所淹,但不必在意;最后“节哀”一词更是直接劝慰。
C.丁聪夫人是精明之人,也不免上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骗子还是颇有些手段的,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落个自投罗网。
D.文章摘自《漫话小丁》一书,书题为“漫话小丁”,既有不拘形式随意谈论之意,也扣合了丁聪“漫画”家身份。
E.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叙写了漫画家丁聪复杂的人生遭际和天赋秉性,行文各具特色,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2)第一篇短文作者黄永玉在听到丁聪“新居为大水所淹”时,为什么“大喜”?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6分)
(3)两篇短文主要表现了丁聪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两篇短文传主均为丁聪,但行文语言风格不同,请对此作探究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中,闽南话的入选,属众望所归,但不少网友认为,福州等地的方言都能杀进“十强”,绝对比四川话难懂。
B.这几天,我辗转广州各处,寻找苏东坡南行留下的雪泥鸿爪,仍觉高山仰止,宗风肃然,感受到他对命运坎坷的从容淡定、洒脱超然。
C.就在中国人前仆后继出国留学时,许多老外却来到中国求学——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人。
D.洞庭湖、鄱阳湖,中国这两个最大的淡水湖如气囊一样陡然膨胀,洪水汪洋恣肆的指爪无情地攫向湖边的堤岸、村庄、城市和土地。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他凭借着广泛深厚的专业学识和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先后历任教研室主任、教育处长、组织部长,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B.“餐桌浪费”其价值每年竟高达2000亿元,等于每年倒掉两亿人的口粮,这种铺张浪费行为岂止是可耻,简直就是犯罪。
C.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满足,亦有“蜂儿采蜜”的快乐。
D.3月1日,湖北省大冶市的孪生三胞胎杨新强、杨新军、杨新发举行婚礼,各自迎娶自己的新娘刘春艳、罗婷婷和朱斯旸。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日本研究人员近日宣布,在蒙古国戈壁沙漠东部的白垩纪后期地层中,发现了迄今世界最大的兽脚类恐龙筑巢地。&&&&&
, &&&&&。&&&&&
,可以用于驱赶天敌或获取食物。
①但如此大规模的兽脚类恐龙筑巢地还是首次发现
②这片筑巢地长52米、宽22米,共有18个巢
③此次发现的筑巢地被认为属于兽脚类的镰刀龙
④每个巢里都有3至8个直径约13厘米的球形恐龙蛋化石
⑤这种恐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前肢的指爪长达75厘米
⑥虽然此前在美国和葡萄牙都发现过兽脚类恐龙的筑巢地
A.②④⑥①③⑤& B.②④③⑤⑥①& C.⑥①②④③⑤& D.⑥①③⑤②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逢进必考的公务员改革,&&&&&
,但却圈走了更多人才和创造力。公务员考试,已经取代了高考,&&&&&
,并越发接近古代社会的科举,“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心态变形萌发。可能不会有一个科学的考量,来清晰地核算,希望成为公务员的年轻人比例是多少才合理。但如果人人都想当公务员,&&&&&
17.在下面横线处填入相关的语句。要求:应以“不满”为中心,注意押韵。(5分)
不满,茹毛饮血的人猿才去寻觅火种,
不满,胼手胝足的祖先才去摸索种田;
不满,雄丽的赵州桥才取代了简陋的木桥,
不满,&&&&&
不满,&&&&&
不满,才造就了巧夺天工的鲁班。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大户人家新建一座满种竹子的庭园,央求一位饱学之士题名。饱学之士满口答应,回&
家才发现,要取一个既贴切又创新的名字实在太难,苦思冥索好几个月,才兴高采烈来交差。
主人一看,初为愕然,继则释然、欣然,因为他的庭园有了一个最不俗气的名字:竹园。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2014年高考(445)陕西省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
201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他比喻道:“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是马,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和马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及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摘编自马作武《从道不从君》)
1.下列对于荀子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之“道”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其早期意义是道路、道理。
B.荀子之“道”与孔、孟之道一样,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致治的一般原则。
C.荀子之“道”与真理没有关系,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D.荀子之“道”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道不从君”这句口号,出自《荀子》一书,但这样的口号却并非荀子原创,其蕴含的精神荀子也并不是要完整继承。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再是对某个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而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
C.荀子主张重民爱民,安政惠民,无非是把百姓当作手段和工具加以利用,这与西周以来统治者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D.“道”与真理无关,“道”是主观建构之“路”,是多元、可变的,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是唯一、永恒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道不从君”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人格独立,激励着无数文人士子勇敢地反抗君主,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
B.荀子认为君与民是主从身份及地位,这一点,他和孟子的观点不同;孟子认为,君民是对等关系,甚至“民贵君轻”。
C.“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比喻可见荀子对百姓作用的清醒认识,但这个比喻只不过把民众当作工具,君主才是主体。
D.“从道不从君”并不意味着逢君必反,只要君主能遵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那么对这种君道也可奉为终极权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伸,字引之,任丘人。成化末进士。选庶吉士,授礼科给事中。弘治九年,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伸言:“若榜示,人心愈惊。昔汉建始中,都人讹言大水至,议令吏民上城避之。王商不从,顷之果定。今当以为法。”事遂寝。寇犯大同,游击王杲匿败绩状。伸率同官发之,并劾罪总兵官王玺等。屡迁兵科都给事中。泰宁卫部长大掠辽阳,部①议令守臣遗书,称朝廷宽大不究已往,若还所掠,则予重赏。伸等言:“在我示怯弱之形,在彼无创艾之意,非王者威攘②之道。前日犯边不以为罪,今日归俘反以为功,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帝悟,书不果遣。已,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③罪,帝不问。广宁复失事,瑶等以捷闻。伸及御史耿明等交章劾其欺罔,乃按治之。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及寇大入固原,不敢救,既而斩获十二级。先后以捷闻。伸等数劾之。及班师,又极论曰:“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且此一役糜京帑及边储共一百六十余万两,而首功止三级。是以五十万金易一无名之首也,乃所上有功将士至万余人。假使斩级至千百,将竭天下财不足供费,而报功者不知几万万也。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帝不听。云南有镇守中官,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极言不可。锦衣指挥孙銮坐罪闲住,中旨复之,令掌南镇抚事。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中旨令指挥胡震分守天津,伸力争,不听。镇守河南中官刘瑯乞皂隶④,帝命予五十人。故事,尚书仅十二人,伸等力争,诏止减二十人。自后中官咸援例陈乞,祖制遂坏。伸居谏垣久,持议侃侃不挠,未及迁而卒。
(节选自《明史·屈伸传》)
【注】①部:兵部。②威攘:以威力攘除。③偾事:败事,把事情搞坏。④皂隶:衙门里的差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当以为法& & &
&&法:法令。
B.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
级:首级。
C.诲以为盗之利& & &
&&诲:教唆。
D.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 & &
&&止:只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屈伸“持议侃侃不挠”的一组是&&&
①王商不从,顷之果定
②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
③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罪
④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
⑤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等极言不可
⑥诏止减二十人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伸富有预见,分析能引用古事。他以汉朝时有人谣传大水至,决定让官民上城避水,王商不听从,谣言终于平定为例很好地处理了“讹言寇近边”这件事。
B.屈伸考虑周全,能尊崇王者之道。泰宁卫部长劫掠辽阳,兵部以宽大之法对之,屈伸等从敌我双方分析,认为这不是王者威攘和怀柔之道,信最终没有送出。
C.屈伸能洞察真相,处事坚持正义。游击王杲隐瞒战败的情况,屈伸等揭发了他;朱晖等虚报战功,屈伸用算账的方式指出危害,主张对朱晖等人应用以重典。
D.屈伸久居谏官,为人刚正不阿。他先后弹劾了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多人,终因得罪人太多,没有等到升迁就去世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5分)
(2)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雨多极凉冷
【宋】韩淲
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
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
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
鸡犬邻家外,鱼虾小市中。
8.首联“焉知”一语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请简要赏析。(5分)
9.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上句(“地偏山吐月”“鸡犬邻家外”)是怎样扣“雨”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左传》)
(2)&&&&&
,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阳都有一叫裴正浩的中医,喜欢开险方。中医讲究十八反的药物配伍禁忌,有些药物是不能在同一副药中运用的,否则就会产生毒副作用,对人体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裴正浩却单单喜欢把这些药用在一个药方中。
有次,一个患者全身浮肿,经过很多西医、中医治疗后,均无效。听说裴正浩有些能耐,就来到他的门下求治。裴正浩看到患者眼睛都肿得睁不开了,病人自述骨节疼,怕见风,经常自汗。通过诊脉、观舌苔等,装正浩心中就明白了,于是开出了“大豆汤”的药方。患者亲属接过药方一看,一下子呆住了,“裴先生,这,这……甘草、甘遂、乌头、半夏能用在一起吗?用量还这么大?”裴正浩一听明白了,这是久病成医,陪着看病时间长了也就懂得一些医道了啊。他就解释说:“这两组反药同用,为的是取其大吐以去湿。相反相激,才能取得效果。甘遂、防己、乌头、半夏、甘草、生姜是为阴邪逆满,眼合不开而用,用以通阳气,散阴结。并且用乌头、半夏、甘遂、甘草反激之大力来祛风。到小便爽利,全身肿消就停药,也许这药不用吃完就好了,放心用吧。”患者看到裴医生轻松自若的样子,又加上实在没有办法了,回去后就照着药方,日四夜三地服用,一切症状都在裴正浩的预料之中,不久彻底痊愈。
民国三十三年,日军驻城头目田中一郎的孩子耳朵后、脖子里都长出了一些突起的小疙瘩,大的摸着像栗子那样硬。田中一郎急得嘴上都长了燎泡,但他毕竟是个小头目,把孩子送回日本治疗不现实。听说裴正浩的名气后,就派人来请。裴正浩一听是给日本人看病,就梗起脖子,一口回绝了。听来人解释是一个六岁的孩子病了,皱着眉头沉思了半天,才随人到了那里。诊视病情后,他开出散肿溃坚汤,并在其中加上了和甘草反着的海藻这味药。
田中一郎跟前的一位汉奸不太放心,拿着药方去咨询了另外一些医生,回来后告诉田中一郎说,甘草和海藻一般是不能用在一起的,在中国金代的《兰室秘藏》和明代《普济方》卷二九一都有这个药方,叫作散肿溃坚汤,但并没有海藻这味药,根据中医讲究的十八反,用在一起会有毒。
田中一郎听后非常震惊,立即派人把裴正浩再次请来,指出了药方的问题所在,并居高临下地指责他:“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怎么能谋害一个孩子呢?”裴正浩一听,正色道:“孩子是无辜的,我绝不会害一个孩子?若是你让我治病,我还真想给你下毒。但你要是真有了病,我是绝对不会给你治疗的。”听到这里,田中一郎由愤怒慢慢平静下来,并似有似无地点了几下头。默然了一会儿,他平静地问道:“那你怎么解释药方的事?”裴正浩哈哈地笑起来:“同样是金代,李东垣的散肿溃坚汤就是海藻与甘草同用的。甘草乃是调和诸药、清热解毒之品,这里用就是可以的,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十八反,单看怎么用!相信我就服用,不相信就另请高明去。”说罢扬长而去。田中一郎思考了一番,按照这个药方给孩子治疗,不久后肿块全部消失,他才对裴正浩彻底佩服了。
田中一郎一家在离开阳都的时候,专门上门来再次表示感谢,还带来了一些钱物。裴正浩还是坚决拒绝,并再次申明:“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是给无辜的孩子治病,所以不用感谢。如是你患病,我是坚决不会给治疗的,这你是知道的。”田中一郎收起钱物,深深向他鞠了一躬,头都几乎触到了地面……
在追查汉奸的时候,有人说裴正浩曾给日本人治过病,指责他是汉奸。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跑来告诉了裴正浩让他赶紧想办法,最好去找找那些说了算的人解释一下。裴正浩上身挺了挺,脖子再次梗了起来:“找找?找什么找?”来人说;“你也不是没有钱,打点一下,平安就好。”他脖子梗得更直了:“我没这样的习惯。”来人无奈地说:“你呀,给人治病好开险方,怎么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也开险方啊。”
裴正浩沉默了半天,眼睛慢慢向远处看去,语气舒缓地说道:“险方,险方有时治病更有效……
(选自《小说选刊》2014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先写了裴正浩用“大豆汤”药方治愈一个全身浮肿的患者,初步展示了他的形象,也为后文写他治愈日本孩子作了一个铺垫。
B.小说两次写到裴正浩作答患者家属的质疑,但阐释药理详略不同,回答语气各自相异,这都给当今的从医者如何应对患者以启示。
C.小说还刻画了一个汉奸的形象,他投靠日寇,肆意讨好,一些医生也迫于日寇和汉奸的淫威和压力,将一些秘方药理告诉了汉奸。
D.离开阳都时,田中一郎带着钱物来感谢裴正浩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既表现了他富有人性的一面,也暗写他深感愧疚的请罪心理。
E.这篇小说结构严谨,内涵丰富,语言不事雕琢而简洁利落,细节描写(如三次写裴正浩“梗脖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2)小说多处写到中药药性、药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裴正浩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险方”为题有哪些含义?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裴正浩开“险方”对你的启示。(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贺丁聪新居为大水所淹
丁聪画家,虽年近七十,众人呼为小丁,因其家以前尚有一老丁爸爸在也。
古人谓:“慢工出细活”,小丁之画,慢而细,人所皆知。平时撒开两腿坐于矮板凳上大聊闲天,开讲八小时换一口气不算好汉。小丁一生就在这“慢”字土狠下功夫。小丁命数亦一切皆慢。四十岁方娶小丁嫂,一慢也;“反右”多少年后方落实政策,二慢也;文化大革命多少年后方平反,三慢也;住小屋数十年近日才分配到楼房,四慢也。
最后一慢实为诸方友好多年关心之大事,一旦得标,莫不喜同身受。
人问小丁尔住屋如斯之“迷你型”,多年为何不叫不嚷?小丁答曰:成天嚷嚷,没意思来唏!人有人的难处,该来就自然会来嘛!
这一回果然就自然来了。
昨得范姓朋友电话,谓小丁大事不好,新屋为自来水所淹,书籍画件全成鱼鳖,且各各冻成大冰砖,如刚出冰库之冻鱼冻虾,小丁一生心血,化为泡影。此乃小丁慢工出细“祸”也,呜呼!
余听后大喜,小丁搬家有如此转折变化,不愧为从艺五十余年修行之结果也。
小丁一生,“粗祸”成箩,而“细祸”则不多见,此番得祸之细,使小丁下半生不愁没有回味材料矣!此第一喜。
夫水者,本身已包含大喜之事,粤人每给钱财施以爱称,呼之为“水”。如“整几尺水来”,即弄几百块钱来的意思;“紧水”,即钱少得着急的意思。如今小丁之新居尚未住人,仅仅把画件画册书籍搬进地面,而汪洋之水汤汤而来,不须人请,全系自发,而水表纹丝不动,此全无蚀本可能之来财现象,象征性不验自明,乔迁之后,小丁未来之生活,将全部泡在水里(即泡在钞票中之谓)。此二喜也。
全部画作原件,全部画册,全部书籍均冻成冰决更是令人艳羡,原由于天公忽然作美,乘小丁搬家之际,将气温调至零下十四度之适当数字,使小丁之全部文化财富得到一次彻底消毒,除尽污染。小丁并不知自己私房货到底有多少程度污染,有如凡人不知自己嘴中有多少细菌一般。此番一冻,不管知与不知,无须显微镜切片检验,一律解决。此第三喜也。
唯一遗憾的是小丁那晚上不在现场。如果小丁搬书搬画之后,倒头困之于书画堆中,第二天天大亮之后人们发现与其书画冻在一道,则主观客观之污染状况一扫而光,岂不十分妥当?
坡翁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全十美的事是不可能的。有了新居,来了财气,除了客观污染,应该满足了。
人生在世,善于节哀,是一大修养也。
丁聪上当& 骗子露馅
&一向谦虚、忠厚、率真的漫画家丁聪,总是以幽默、讽刺的风格勾画人间万象,其画作也常署名“小丁”。他没有想到,自己稍有不慎,最近却成了一次小小骗局中的喜剧角色。某年年底某日,一位不速之客敲了丁聪家门,自称是江苏书画家亚明弟子。他拿出一幅两尺见方的画《鹦鹉》,上面署名亚明,说是他受老师之托,给丁聪送来此画。另外,他说,亚明老师最近将搬新居,说是请丁聪画一幅大画托他带回。事后分析,此事本来就有明显破绽:丁聪与亚明来往并不多,突然让人送来一幅画,上面虽有署名却没有题赠丁聪的字样,岂不是不符常理与常规;丁聪历来以画漫画著称,请他画一幅大画也未免文不对题。可是,老实的丁聪,却没起丝毫疑心。他只是推辞自己送不了大画,便拿出自己的画册,签名送给亚明和不速之客各一册。但不速之客执意要画,丁聪只好说:“那我写幅字吧!”便在茶几上摆开架式。正在此时,丁聪的夫人回家。她一问详情,便说起丁聪:“你怎么能给亚明写字?人家是书法家。你这不是班门弄斧吗?”奇怪,在朋友中间,丁夫人从来被认为是精明之人,此时也没有顾得上细究根底。
丁聪正为题词内容费心思,一听夫人的话,顿开茅塞。“对,就写‘班门弄斧’四个字。”然后,挥毫而就“班门弄斧”,送客出门。
事后一天,丁聪与华君武同车回家,向华君武谈及此事。华君武一听,感到有些奇怪,便写信给亚明,询问他是否有弟子来京索画。几日后,亚明来信,原来此位不速之客,与他毫无干系。
就在亚明给华君武写信一个星期之后,不速之客来到了南京的亚明家中。他拿出丁聪送给亚明的画集和“班门弄斧”书法一幅,自称是丁聪的学生,受丁聪老师之命专程送来,并说,丁聪早有意求得亚明立轴一幅,由他带回。
真正是自投罗网!
不等不速之客讲完,亚明便戳穿真相,严词斥责:“你来得正好!公安局的人早已等候你多时,你终于来了!”
喜剧结束。但此位骗子是否从此洗手不干,不得而知。或者,是否会有新的、更高明的骗子,在新的一年里敲开画家们的家门呢?
(摘自矛盾《漫话小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聪是著名漫画家,虽年近七十,但人们却称他为小丁,其画作也常署名“小丁”,这是因为丁聪父亲健在时人们称其为老丁。
B.黄文引苏词,是为了说明“十全十美的事是不可能的”,有了新居,虽为大水所淹,但不必在意;最后“节哀”一词更是直接劝慰。
C.丁聪夫人是精明之人,也不免上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骗子还是颇有些手段的,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落个自投罗网。
D.文章摘自《漫话小丁》一书,书题为“漫话小丁”,既有不拘形式随意谈论之意,也扣合了丁聪“漫画”家身份。
E.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叙写了漫画家丁聪复杂的人生遭际和天赋秉性,行文各具特色,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2)第一篇短文作者黄永玉在听到丁聪“新居为大水所淹”时,为什么“大喜”?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6分)
(3)两篇短文主要表现了丁聪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两篇短文传主均为丁聪,但行文语言风格不同,请对此作探究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中,闽南话的入选,属众望所归,但不少网友认为,福州等地的方言都能杀进“十强”,绝对比四川话难懂。
B.这几天,我辗转广州各处,寻找苏东坡南行留下的雪泥鸿爪,仍觉高山仰止,宗风肃然,感受到他对命运坎坷的从容淡定、洒脱超然。
C.就在中国人前仆后继出国留学时,许多老外却来到中国求学——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人。
D.洞庭湖、鄱阳湖,中国这两个最大的淡水湖如气囊一样陡然膨胀,洪水汪洋恣肆的指爪无情地攫向湖边的堤岸、村庄、城市和土地。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他凭借着广泛深厚的专业学识和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先后历任教研室主任、教育处长、组织部长,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B.“餐桌浪费”其价值每年竟高达2000亿元,等于每年倒掉两亿人的口粮,这种铺张浪费行为岂止是可耻,简直就是犯罪。
C.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满足,亦有“蜂儿采蜜”的快乐。
D.3月1日,湖北省大冶市的孪生三胞胎杨新强、杨新军、杨新发举行婚礼,各自迎娶自己的新娘刘春艳、罗婷婷和朱斯旸。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日本研究人员近日宣布,在蒙古国戈壁沙漠东部的白垩纪后期地层中,发现了迄今世界最大的兽脚类恐龙筑巢地。&&&&&
, &&&&&。&&&&&
,可以用于驱赶天敌或获取食物。
①但如此大规模的兽脚类恐龙筑巢地还是首次发现
②这片筑巢地长52米、宽22米,共有18个巢
③此次发现的筑巢地被认为属于兽脚类的镰刀龙
④每个巢里都有3至8个直径约13厘米的球形恐龙蛋化石
⑤这种恐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前肢的指爪长达75厘米
⑥虽然此前在美国和葡萄牙都发现过兽脚类恐龙的筑巢地
A.②④⑥①③⑤& B.②④③⑤⑥①& C.⑥①②④③⑤& D.⑥①③⑤②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逢进必考的公务员改革,&&&&&
,但却圈走了更多人才和创造力。公务员考试,已经取代了高考,&&&&&
,并越发接近古代社会的科举,“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心态变形萌发。可能不会有一个科学的考量,来清晰地核算,希望成为公务员的年轻人比例是多少才合理。但如果人人都想当公务员,&&&&&
17.在下面横线处填入相关的语句。要求:应以“不满”为中心,注意押韵。(5分)
不满,茹毛饮血的人猿才去寻觅火种,
不满,胼手胝足的祖先才去摸索种田;
不满,雄丽的赵州桥才取代了简陋的木桥,
不满,&&&&&
不满,&&&&&
不满,才造就了巧夺天工的鲁班。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大户人家新建一座满种竹子的庭园,央求一位饱学之士题名。饱学之士满口答应,回&
家才发现,要取一个既贴切又创新的名字实在太难,苦思冥索好几个月,才兴高采烈来交差。
主人一看,初为愕然,继则释然、欣然,因为他的庭园有了一个最不俗气的名字:竹园。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主人公名字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