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是哪个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Untitled Document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举行,流行于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是彝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等的盛大节日。
  清晨,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男的穿绣花的开襟短衣,下穿宽裤脚的长裤,头顶留着一绺儿头发,叫“天菩萨”,有耳戴红色或黄色耳珠,用青布或蓝布缠头,并在前额扎成长锥形的“英雄结”,以示英武。女子穿镶边绣花的上衣和五彩缤纷的“百褶港裙”,戴一双耳环,领口别着银排花,头顶着一块布或用头巾缠头。男女都披着被毯,服饰板有特色。白天人们饮酒庆贺,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活动。
  夜晚,人们都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举行青火晚会,燃起千百支火把游行,人们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幸福昌盛。火把在田野游动,照亮山坡,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青年男子吹起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边弹边舞,姑娘们也合拍跳起优美的舞步,拍掌跳转,节奏强烈而情绪欢快。被称为“阿西跳月”的这种民族舞蹈,有时一直进行到天明。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各民族都有众多的说法,不过有一种颇为流行。相传在唐朝开元年间云南被划成六个地区,即“六诏”,分别由六个诏王统治。其中,以蒙会诏诏王皮罗阁的势力最大,他时时刻刻想吞并其他五诏,称霸南疆。有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六诏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在蒙舍诏召开。五个诏王应皮罗阁之邀如期到会。夜晚,六个诏王在一座松木结构的楼上举行宴会,众人酒酣之时,皮罗阁借故溜下楼,命令早已埋伏好的士兵点火焚楼,没过多久,楼毁人亡。六诏之一的造贩诏王之妻慈善夫人得知此事后悲痛至极。她亲自燃点松明为丈夫召魂。不久,在皮罗阁的大兵围攻之下,慈善夫人自杀身亡。以后,云南各族人民为纪念这位坚贞不屈的慈善夫人,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五这一天都要点燃火把,举办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洗澡节是藏族人独特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初秋举行,节期为7大。藏语称之为“嘎玛堆巴”。
  每到金风送爽、秋色宜人的时节,藏家男女老少,便兴高采烈地背关帐篷、衣服、卡垫,拿着青稞酒、酥油茶、糕点饼干,离开城镇,来到拉萨河畔,搭起帐篷。争相下水,兴致勃勃地游泳、嬉戏、洗刷。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宇托·云旦贡布的名医,他以高超的医术治好了许多人的疾病。后来,宇托去世了,成了神仙,为了继续给人们治病,他托梦给大家,让人们在弃山星(金星)出现的时候去河里洗澡,可以祛除病痛。人们便年年照样去做了。而金星的出现恰恰标志看季节的变化,所以洗澡节选在了初秋。另外,洗澡节选在初秋,有利于身体健康。因为在西藏,只初秋时节的河水才清澈,水流才适中。加上高原上日照时间长,每到下午,河水温度上升,正适宜洗澡。这时的河水还具有甘、凉、清、软、不损喉、不伤腹的优点。
  在洗澡节期间,人们不但把家里所有的被褥、衣服等都拿到河里洗刷干净,而且尽情地玩乐,豪饮畅谈,载歌载舞。青年男女则双双对对地在河边溪畔、林中树下谈情说爱,演奏着一曲曲醉人心脾的爱情乐章。
朝鲜族老人节
  老人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过节时间不同,生活在黑龙江省的朝鲜族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在每年八月十五举行。过节这一天,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都由晚辈给戴上大红花,接受全村人的祝福。身着节日民族服装的男女,依偎在老人身边,与老人共享天伦之乐。这一天,还要举行踩跳板、荡秋干、打球、摔跤等活动,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把一切欢乐都带给老人们。节日期间,有老人的家庭还要备制“麻格里”(一种米酒)、打糕、冷面、狗肉和大酱汤等食品,以示对老人一生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谢。
  (傣历六月十五日)泼水节是傣族同胞的节日,傣历六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并进行拜佛、祭祖和赛龙舟等活动。
  传说很久以前,在傣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凶恶残暴的魔王。他法术神妙,水淹、火烧不死,刀剑不入。他独霸一方,胡作非为,傣家百姓遭受了无穷的苦难。
  魔王又是一个好色之徒,抢来美女11人做他妻子。她们个个都恨死了他。一天,魔王又抢来了一个更加漂亮的姑娘。这姑娘聪明机智,内心恨透了这个魔王,可表面上却若无其事。
  在傣历六月的一天夜里,她趁魔王高兴的时候,就假意奉承道:“大王,水火刀剑都伤不了你,将来你永远活着该多好啊!”魔王听后得意忘形,不觉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您一个人,您可千万不能讲给别人知道。我不怕水火刀剑,只怕我头上的头发,如拔下我头上的一根头发,勒住找的脖子,那时我就完了。”
  夜深了,姑娘趁恶魔熟睡之际,投下恶魔的一根头发,往他的脖子上一勒,恶魔的头顿时滚落在地。可这个头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依然危害百姓。
  于是,12位妻子决定轮流把恶魔的头抱在怀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恶魔的头终于化为灰烬,百姓平安了。但12位妻子已是浑身污垢,精疲力竭了。于是几个人互相泼水冲洗。“泼水节”就由此形成了。
  如今的泼水节相与热闹,男女老少竞相泼水,有用瓢泼的,也有用盆、用桶泼的,到处都可以看到祝福的水花。人们在泼水之余还要放高升、赛龙舟、跳孔雀舞、敲象脚鼓。未婚的男女青年还要以“丢包”定情。入夜了,五彩的烟花映红了夜空,人们载歌载舞,共庆吉祥如意的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主要节日一览表
时间(农历)
祭祀、荡秋千、
对歌、宴请
对歌、跳芦笙舞
屏边、永善
赛歌、沐浴
潞西、陇川
赛马、竹木
赛马、跳“阿
哩哩”野餐
摘马樱花、插花
、跳“左脚舞”
大桃、双江
物资交流、青年
男女对歌社交
赛马、龙舟竞渡、
跳鼓舞、竹杆舞、
吃牛王粑、给牛
散食、歌舞
罗干、富源
公历4月中旬
泼水、丢包、
放高射、赛龙舟
版纳、德宏
四月二十三
绕山、祭祀、跳霸
王鞭、八角鼓舞
转山、歌舞、鸣枪
赛马、跳锅庄舞、
弦子舞、野餐
五月二十九
祭祀、歌舞
文山、红河
对歌、跳舞、
祭天神、打磨秋
六月二十四、五
点火把、摔跤
斗牛、歌舞
回历十月一
礼拜、赠“油香”
回历十二月
困拜、宰牛羊等
大牲畜交易、对歌
耍青龙、白象、
跳象脚鼓舞
怒江、德宏
剽牛、祭天、跳锅
庄舞、互邀作客
铜鼓舞、对歌、寻偶
拉木鼓、剽牛、
西盟、沧源
七刀杆、跳嗄
芦笙舞、物资交流
祭祖、通街宴
思茅、红河
打秋千、跳舞、
公西四月中旬
祭母、唱母恩歌
祭龙树、野餐
三月二十八
赶集、跳舞
七月二十五
祭拜女神、
正月初三至初七
栽花杆、跳蹬脚舞、
三步舞、扎芦笙架
屏边、文山、
马关、河口、
&藏语称“葛登阿曲”,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这天圆寂。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顶均要点亮无数盏灯,转经队仁川流不息,信徒们纷纷反手持的桑枝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炉,祈祝神佛为自己带来好运,来年风调雨顺。
&藏语称之为“古突”,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这一天各地寺庙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驱鬼销灾,迎接新年。
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
  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到春播节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个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个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大家欢欢乐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茶酒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竖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一般说来,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始翻耕。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
{阿坝藏区新年}
阿坝藏区地处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交界的横断山脉,现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由于此地地处交通要道,多民族杂居于此,因此阿坝藏区的新年呈现出多种文化的格局。
  阿坝的藏族,可分为草地藏族和嘉绒藏族,其年节以这两地藏族最为典型。
  1.草地藏民节 草地藏民节,当地又叫藏历年,是阿坝草地藏族传统的新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为期一个星期左右。
  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并按照当地的习惯,在太阳快要下山时,将污水、脏物一律往西边倒掉,表示让一切不吉利、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东西随日落而消失。然后各家酿青稞就,做油饼、奶饼,准备血肠、肉肠、鲜奶子和手抓肉等节日食品。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必须在天刚亮时起床,带上水桶到河边、井池背水,背回来的水,要放一些鲜奶子,用这种水给全家人洗脸洗手。梳洗完毕,大家兴致勃勃地玩“龙灯”,烧柏香,祝愿当年水草丰茂,牲畜肥壮,接着全家聚餐。饭前,每人必须先吃点糌粑面,表示自己是吃糌粑的人,不忘祖宗。
  此地新年的头三三,村塞里的人一般不外出,大家聚集在一起观看“跳神”。“跳神”是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舞蹈,参加者头戴面具,身穿法衣,在铙、钹鼓、锣、海镙等乐器伴奏下,跳一阵,休息一阵,直到将神灵鬼怪的种种情节跳完。另外,男女青年则欢天喜地地随着锣鼓、笛子、二胡等乐器的节拍歌舞。三天后,人们扶老携幼,走村串寨,彼此登门拜年祝贺。&
  按照当地传统习惯,节日间,姑娘们和大嫂经常结伴“抢”男子的东西吃,男人们不得表示任何不满和反抗。有的村寨的青壮年还展开“奔牛”活动,比赛时,两人相距两米左右,抬一条牦牛绳;中间作一个标记,谁将对方拉过标线为胜。夜间,村寨男女多聚集在村外,欢歌喜跳。
  2.嘉绒藏区年节 嘉绒藏族主要分布在大小金川流域,自称嘉绒哇。并且依地区不同而称呼各异如汶川原瓦寺土司所属嘉绒藏族,自称为德布利,四土的则自称为“垄巴”或“垄巴布”,理县五屯的则自称为喜卡布等等,因而在嘉绒藏族中,年节文化也各放异彩。
  在嘉绒藏族聚居的土司区,每年的十月十三和冬月十三要过糌粑年。早晨吃糌粑茶、肉,休息一天。第二天用荞面包糌粑肉包。第三天,也吃糌粑(平时不吃);熬茶,一般没有酥油。并且还吃冷烧麦面饼。第四五天,送羊,熏烟祭坟。
  党坝十一月十三也过年,敬奉“阿美日各”神,据说此神是一男一女。十三日晚做长饽饽,其数目依家中男子人数,饽饽上顶做双角,十三日早晨用连麩面在灶房墙上画&阿美日各&诸神像,把长角馍放在盘内敬神。另设酒、面,生一盆火,架上柏枝,枝上放馍,并撒一些面,一点猪膘,由当家人跪在神像前祷告一家老小平安,牲畜健旺,庄稼丰收。然后喝四天酒,吃猪膘、馍馍,咂酒。不出汴,不请客。
  小金藏族冬月十三也过年。据说古时恶鬼(期仑布)吃人,有一老妇生有一子,三天后能吃能说。后来吃得多了,养不起,就送到山林中去捕食野兽。此孩长大后,力大无比,打死了恶鬼,群众要选他为王,国王也让位给他,他不肯,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平民,为百姓除害造福。因此每月十二日晚,二三日晚,家家以面做羊头,家里有几人就做几个,十二日晚打扫厨房卫生后供在厨房内,另以面印日月星形,放置酒内。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各家在房顶熏烟祭奠这位英雄。在嘉绒的宅垄、汗牛、丹巴等地,都在冬月十三过年,纪念他,并且,在纪念时还专门念一种经文。
  3.白马山寨火把节 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在彝族中,火把节不仅盛况家前,而且被视为新年的开始。白马藏族与彝族、羌族等民族相处一地,因此其节日文化中的火把节独具一格,被视为藏族年节中的重要一支。
  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晚上,白马山寨里的男女老少排着火把的长龙,一路高呼着,弯弯曲曲地穿过山寨,走遍田野地角,他们要用火把驱除邪气,祈求吉祥和幸福。在白马山寨,点燃第一支火把很有讲究,要依照农历年号属相,推举最年长的阿尼(爷爷--白马藏语)承担。届时,老阿尼最先点燃火把紧跟着。众人一边跑,一边高喊着:“喔一把”。若是两寨相邻,两队火把往往向中间靠拢,并行揉杂,然后旋成一圈儿,人们就在中间载歌载舞,欢呼雀跃。
  4.冕宁藏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四川冕宁藏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据称他们正月不过新年,真正的过年节是六月的火把节。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据当地传说:以前有个人六月中旬变成逆龙,并要把四山环绕之地变成大海。为了保地,大家就从早晨开始追赶逆龙,赶到天黑时就打着火把赶,最后把逆龙赶到了灌县,并把它栓在二王庙下,因怕它再作怪,便决定每年赶一次,而且一定要杀牲见血。这样年复一年,演变成现今的火把节。
  火把节期间,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羊祭祀火神。入夜全寨的人都将自己准备的火把点燃,扔到村寨中心的晒场上,霎时间,火光冲天,十分壮观。年轻人把节前收集筛选好的朽木粉末撒到火把堆上,玩起“耍火把”的游戏。青年男女在火把节之夜对歌,跳舞,娱乐狂欢,通宵达旦。
  据说最早的火把节是人们点起火把庄稼地转悠,烧死庄稼地里的虫害,使来年农业得到好的收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火把节便成了人们的火神祈求丰收的传统节日。直到现在,点火把灭虫和蚊子,仍然是冕宁藏族防治农业病虫害和预防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藏族年节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不同,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在藏族年节文化中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它的系统性、多样性、喜庆气氛,充分地显示了藏民族务实求真,诚挚友爱,内聚亲合的精神和性格。
{藏族“六月六”歌舞会} 
&& “六月六”歌舞会藏语称“周格勒柔”,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歌舞为主的文艺盛会。有的地方尚称“周格麻则”,意为六月练兵。因为“六月六”歌舞会起源于吐蕃军队的六月练兵。据传,吐蕃时期,吐蕃军队长期驻扎在甘肃、青海,因高原上气候寒冷,就利用每年夏季的最佳时节---藏历六月进行训练军队。主要进行射箭、赛马、武术等项目,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事过境迁,这一练兵活动逐渐演变成为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以致成为今天所进行的“六月六”歌舞会。
  每逢藏历六月,草原上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此时便举行一年一度的“六月六”歌舞会。“六月六”歌舞会一般在藏历六月六日举行,有时早几日,有时迟几日,按情况而定。歌舞会原则上进行一天,但现在一般进行两三天不等。
  每当“六月六”歌舞会临近,人们就习惯地来到风景秀丽,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或选在葱郁茂盛的树林里,各自选择满意的地点,下帐房,挖锅灶,宰牛羊,安营扎寨。
  歌舞会正式开始这天,男女老少一大早就兴高采烈地赶到会场。大家身着素日舍不得穿的镶有水獭皮边,用各色绸缎做面子的藏袍,妇女们还戴着插有各色小花的大礼帽,腰系彩色腰带,佩带着金银饰口。顿时,整个歌舞会场成了藏族服装展览会。整个会场歌声四起,一个个男女歌手无不亮亮歌喉,即中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和八九岁的小姑娘也不甘示弱。
  小商贩临时搭起的商店、饭馆、小摊,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也大显身手。素日字根表的草地或寂寞的树林顿时变成了繁荣的闹市:人欢马叫,人流纵横,到处是歌声和笑声。
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一年一度的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随着历史发展,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每年的6月29日,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6月30日)为哲蚌雪顿节,演一天藏戏。7月1日,由拉萨、琼结、雅砻、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藏戏团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7月2日至5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等藏戏团轮流各演一天。在雪顿节期间,拉萨广大市民和效区农民也穿上节日服装,带上吃喝用品,前往罗布林卡观看藏戏演出。
民主改革以后,雪顿节除了进行藏戏会演外,还有其他各专业文艺团体和业余文艺队参加演出。藏族人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歌颂党,歌颂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当今,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改变过支单一的文艺活动方式,将文化艺术和商品展销物资交流经贸洽谈、人才交流以及体育节目融为一体,使传统的雪顿节成为一个“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广交朋友、招商引资”的既欢腾又隆重的盛大节日。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年初一,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萨尔桑”(新年好)。新年里,孩子们燃放鞭炮,大家喝青稞酒、酥油茶,互相祝酒,尽情欢乐。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熊熊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比赛活动。
  传统的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供过年吃、穿、玩、用的东西。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藏历年初一那天,要将长了一二寸的青苗,摆于佛龛茶几之上,预祝新年粮食丰收。从十二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准备酥油和白面,并陆续炸果子(卡赛),这是家庭主妇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卡赛”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苦过”,有长条形的“那夏”,有大麻花似的“木东”,有圆盘状的“不鲁”,还有勺子形的“宾多”。接近新年,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叫做“竹素琪玛”的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名叫“孜卓”),还要准备好一个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名叫“鲁过”)。所有这些摆设,标志过去一年的收成,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农牧业获得丰收。
  除夕的前两天,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二十九日晚饭以前,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象征吉祥、永恒的“卐”号;有的人在自家的房梁上画很多的白粉点,表示人寿粮丰。这天的晚饭,各家要吃面团土巴,叫做“古突”。这是按照日期名称命名的,“古”即九(表示二十九日),“突”,即面糊羹的意思(藏话“土巴”)。这与汉族吃年夜饭的习惯一样。这一顿饭,全家围坐欢聚。土巴的面团里包着各种东西,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看看谁吃到这些东西。吃到包有石子的面团,预示将到的一年里他的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的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除夕晚上,根据各家经济条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准备好节日的新装。家庭主妇将煮好的“观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初一早上天刚亮就送到各人被窝面前,让他们喝。
  大年初一的传统习惯是家庭主妇首先起床,洗漱完毕,到井里打上第一桶水,喂饱牲畜后回屋唤醒一家人。全家人穿好新衣以后,按辈序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都先抓上几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祭神,接着依次抓一点送进自己的嘴里。这时,长辈顺次祝“扎西德勒”,后辈总要回贺:“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幸福,预祝明年新年,全家又如此团聚欢庆”。举行了新年仪式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年初一这一天,一般是闭门欢聚,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互相拜年持续三至五天。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关系的。
  藏历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O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这种历算法,与中原文化交流者有密切关系。本来,西藏高原上的历算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前,西藏便有自己的历算法,当时是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的,运算很简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的藏历十一月一日,这就是笨教历法。在山南地区,曾发现过一部历书,叫做《纺线老人月算》,这部古老的历算法,详尽地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天文历算知识。这部历算法对后来藏族地区天文历法有很大影响。
  以后,随着藏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藏族历算法不断完善和发展。到了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带来了许多经书典籍,其中也有关于天文历算的书籍,它对藏历的完善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时,计算新年第一天的方法已从月的亮度进步到以星辰为主要依据的计算方法。例如新年的确定,是以鬼星的亮度、位置为标准。但是,仍然是以现藏历十一月一日为新年。直到现在,日喀则地区一些地方,也还按照这种推算法过年。
  从宋仁宗天圣五年开始,藏历与皇历(即阴历)逐步统一,到了八思巴的萨迦王朝统治全藏时,藏历完全成熟了,过年的仪式也固定下来,一直沿袭到现在。从元朝开始,藏历确定一年为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每一千日左右,便有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关系。并且学用汉族农历的天干、地支计算纪年。不过,藏历把天体分为十二宫,即:白羊、双鱼、金牛、魔羯、双子、狮子、巨蟹、宝瓶、人马、室女、天蝎、天秤。用十二地支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配以五行:木、火、土、金、水来纪年。这与农历的纪年法相似。
  藏历以十二年为一小循环,六十年为一大循环,称为一个“饶琼”,第一“饶琼”便是从公元一O二七处开始,一九八O年是第十六“饶琼”的五十四年。根据天干地支的纪年法,一九八二年农历是壬戊年,藏历称为水狗年。
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
  星期天,佳佳跟随妈妈一起到菜场买菜。妈妈买好菜后,佳佳要妈妈带他去吃牛肉包子。谁知到了店门口,妈妈止步了,佳佳问:“为什么到了店门口我们不进去?”妈妈没有回答他,只是拉着他离开了那家店,走一段路后才对佳佳说明原因。
  妈妈说:“你不是说过,你们学校发的学生行为规范上规定,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吗?这是一家回族人开的清真点心店,他们不吃猪肉,也不准把猪肉带进他们的商店,现在我们菜篮里有猪肉,怎么能进这家店呢?”
  佳佳明白了情况,便对妈妈说:“您先进店去买点心,我把菜篮子送回家后再来吃。”
  妈妈说:“好,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人都应尊重别的民族的信仰和习惯。”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历史上,独龙族被誉为不用锁门的民族。
  独龙族人拾到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设法物归原主,不论翻山过江,路途多远。人们在路上见到任何东西,只要上面压着石头,便知道那是有主之物,绝不会动的。若出远门,常把携带的食品挂在路边的大树上或岩洞里,其他过路人即使肌肠辘辘,也绝不会擅自取用。独龙族收玉米时,他们就在地边修一简易的楼房,俗称“苞谷楼”,把收获的玉米储藏在山上过冬,需要时再上山背取。所种的芋头都在原地过冬,随吃随刨,不用愁有人偷。独龙族人出门,家门上别两根竹条或木棍,过往行人及邻居一看便知主人不在,决不闯入。远途客人,若到此非用火不可,也可打开门进去,在主人屋里生火做饭,但须等主人回来再走,主人绝不怪罪。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泼水节期间都有哪些习俗?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