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到底是那一段时间?为什么有人说2015f1奥地利站正赛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是中世纪后期的事?

帖子主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共&424&个阅读者&
军号:6894848 工分:513239
/ 排名:8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文章提交者:兴我中华诛尽诸夷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4-0-1.html
两种作战思想的一次较量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 而引起的,它于年以中欧为主要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 《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 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 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 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 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2月,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趁奥地利王位空悬之相,率普军2.5万人 突然攻入西里西亚,由此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 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日,普军攻入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特。至1741年1月底,整个西里西亚 除格洛高、布里格和尼斯三个要塞外,均为普军占领。奥军被迫退守摩拉维亚,而普军 则沿摩拉维亚边境驻防。此后,双方采用持久机动的作战方法,企图破坏对方的补给线, 迫使对方后退。莫尔维茨会战是此次战争最大的一次会战。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2. 16万人,兵分5路进至西里西亚的莫尔维茨村,与奥军统帅奈伯格将军率领的1.9万奥 军遭遇。普军的优势在于1.16万训练有素的步兵,而奥军步兵仅1万,其中多是新兵; 但奥军有8000名具有强大突击力的骑兵,以及一批富有作战经验的指挥官。普军虽先期 发现敌人,但未能立即转入进攻。而奥军未等普军全部展开,率先发起突击。奥军左翼 骑兵4500人在风雪掩护下,突然出现在普军面前,并将普军队形冲散。普军以猛烈炮火 将敌击退。而后,奥军步兵实施冲击,也被强大的普军炮兵以密集火力击退。最后,普军步兵 在什未林元帅指挥下发起反攻,迫使奥军溃退,最终取得了莫尔维茨会战的胜利。此役, 普军伤亡4850人,奥军伤亡4550人。莫尔维茨会战后,普鲁士积极寻求盟友,1741年6月与法国秘密结盟。巴伐利亚、 萨克森和西班牙等相继投入对奥地利的战争。至1741年,欧洲大多数国家被卷入战争。1742年1月,奥军沿多瑙河向巴伐利亚发动进攻,并对波希米亚构成威胁。鉴于此, 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法、萨克森联军3.4万人进至摩拉维亚与奥地利交界处,佯装夺 占奥地利首府维也纳之势。在解波希米亚之危后,普军于4月初调头北上,于1742年5月 17日,在波希米亚的霍图西茨与格林的卡尔亲王率领的3万奥军遭遇,普军左翼骑兵以 快速冲击将奥军骑兵击溃。但由于普军后续不继,遂被奥军击退。经激战,双方不分胜 负。最后,一直隐蔽待机的普军右翼步兵出击,一举将奥军击退。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奥军损失6330人,并有一批官兵被俘。普军损失4800人。6月初,奥地利被迫停战。7月 28日与普鲁士在柏林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奥地利把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及格拉茨公 爵领地割让给普鲁士。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就此结束。西里西亚停战后,奥地利极欲夺回失地,便联合英国、汉诺威、黑森、荷兰等在其 他战区积极行动起来。至1742年底,奥军相继占领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把法国联军逐 出波希米亚。日,由特劳恩伯爵、元帅率领的奥地利—皮蒙特军队,为阻止 由莫特马尔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与孔蒂率领的法国军队会合,在意大利帕纳罗河畔的坎波 桑托与西班牙军队交战,结果两败俱伤。1743年6月,由英王乔治二世和奥地利的奈伯 格将军率领的英、奥、荷、黑森、汉诺威联军约4万人,由纳瑙向阿沙芬堡开进,途中 其退路被法军截断。法军6万人,由法国公爵诺瓦耶元帅统率,其中2.3万人部署在德 廷根附近,由格拉蒙将军指挥;主力部署在美因河彼岸。6月27日,格拉蒙离弃阵地, 主动向英、奥联军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浴血激战,法军损失较大,主动撤退。此役法军 损失约4000人,联军损失约3000人。同年,奥地利与萨克森订立防御同盟,并得到萨克 森的军队援助。1744年夏,奥军开进阿尔萨斯,侵入那不勒斯王国。日,普鲁士不宣而战,突然攻入与奥地利结盟的萨克森,并同时向波 希米亚发动进攻。同年9月16日,普军攻占布拉格,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由此开始。开战后最初几个月,奥军屡遭惨败。后来,奥军一方面采取拖延战略,避免与普军 决战,只是不断以小战消耗普军,使普军损失近1.2万人,相当于其主部军队的五分之 一;另一方面,破坏普军交通线,袭击其补给纵队,断其粮草供应。日,普军放弃布拉格,退至西里西亚,辎重和重火炮也损失殆尽。此 后,普军被迫转入防御。 1745年初,奥军接连打败法军和巴伐利亚军。5月,向西里西亚发动进攻。5月26日, 普军约5.9万人隐蔽部署在西里西亚的霍亨弗里德贝格附近,伺机歼灭向该方向开进的 奥、萨联军。6月4日4时许,普军先后对奥、萨联军发起攻击,分别将其击溃。8时许, 交战结束。联军伤亡1.38万人,相当于普军伤亡人数的3倍。9月30日,奥、萨联军在索尔以两倍于普军的兵力向普军发动进攻。但未利用初战 告捷扩大战果,反被普军击败,损失约7500人。12月2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萨克森签 订《德累斯顿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将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但普鲁士 同时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弗朗茨·斯特凡大公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第二 次西里西亚战争至此结束。 在以后几年中,奥属荷兰成了主要战场。萨克森公爵莫里斯指挥的法军虽多次战胜 奥、英联军,并攻占奥属荷兰,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上的战斗中失利。1746年,奥、俄 同盟条约重新生效。经前期谈判,以英、荷为一方,以法国为另一方签订《亚琛和约》。根据和约,普鲁士得到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西班牙得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地;奥地利 在意大利的某些领地转归萨丁;法国放弃在荷兰和印度的征服地。然而,《亚琛和约》 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第一,具有明显的消耗战战略特色。消耗战是18世纪战争在战略思想上的主要特点 之一,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则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这一战略思想,从战争目的上 看,不是以歼灭敌有生力量,而是以夺占要塞或省份为战争的最终目的。在奥地利王位 继承战争中,作战双方只局限于将敌击溃、击退,并不重视是否将敌歼灭。从作战指导 思想上看,交战双方尽量避免流血的决定性会战,而是以高超的计谋战和对敌后勤补给 的破坏,断敌粮草供应,迫敌不战自退。在长达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仅进行 两次大规模交战。第二,线式战术已开始由鼎盛走向衰退。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国王弗 里德里希二世发现旧的线式战术运转不灵,难以机动,难以发挥快速性的弊病。尤其在 莫尔维茨会战中,普军因转换战斗队形而丧失良机,使普鲁士国王以检讨的目光来看待 线式战术,并作了“斜式战斗队形”的尝试。“斜式战斗队形”是对线式战斗队形的一 种加强和提高,使普鲁士在以后的“七年战争”中大受裨益。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它既有中世纪后期 战争的一般特点,又孕育着新时代战争的萌芽,体现了进步的作战思想和方法与落后的 作战思想和方法的较量。此次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上,都在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突 破,为以后的“七年战争”,特别是为拿破仑凭借先进的生产力所创造的新的战略战术, 提供了借鉴。普军在战争中,还体现了一种防御中的进攻作战思想,这一作战思想被后 来许多军事统帅和军事思想家加以利用和发展,并由德国军事思想家施利芬将其推向高 峰。此外,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面,普军也作了成功的尝试。这些包含新时代萌芽 的进步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也正是普鲁士军队战胜奥地利军队、达到战争目的—— 夺占西里西亚的主要原因所在。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37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37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两种作战思想的一次较量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
而引起的,它于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
奥皇查理六世于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
《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
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
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
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
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12月,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趁奥地利王位空悬之相,率普军2.5万人
突然攻入西里西亚,由此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
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
日,普军攻入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特。至1741年1月底,整个西里西亚
除格洛高、布里格和尼斯三个要塞外,均为普军占领。奥军被迫退守摩拉维亚,而普军
则沿摩拉维亚边境驻防。此后,双方采用持久机动的作战方法,企图破坏对方的补给线,
迫使对方后退。
莫尔维茨会战是此次战争最大的一次会战。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2.
16万人,兵分5路进至西里西亚的莫尔维茨村,与奥军统帅奈伯格将军率领的1.9万奥
军遭遇。普军的优势在于1.16万训练有素的步兵,而奥军步兵仅1万,其中多是新兵;
但奥军有8000名具有强大突击力的骑兵,以及一批富有作战经验的指挥官。普军虽先期
发现敌人,但未能立即转入进攻。而奥军未等普军全部展开,率先发起突击。奥军左翼
骑兵4500人在风雪掩护下,突然出现在普军面前,并将普军队形冲散。普军以猛烈炮火
将敌击退。
而后,奥军步兵实施冲击,也被强大的普军炮兵以密集火力击退。最后,普军步兵
在什未林元帅指挥下发起反攻,迫使奥军溃退,最终取得了莫尔维茨会战的胜利。此役,
普军伤亡4850人,奥军伤亡4550人。
莫尔维茨会战后,普鲁士积极寻求盟友,1741年6月与法国秘密结盟。巴伐利亚、
萨克森和西班牙等相继投入对奥地利的战争。至1741年,欧洲大多数国家被卷入战争。
1742年1月,奥军沿多瑙河向巴伐利亚发动进攻,并对波希米亚构成威胁。鉴于此,
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法、萨克森联军3.4万人进至摩拉维亚与奥地利交界处,佯装夺
占奥地利首府维也纳之势。在解波希米亚之危后,普军于4月初调头北上,于1742年5月
17日,在波希米亚的霍图西茨与格林的卡尔亲王率领的3万奥军遭遇,普军左翼骑兵以
快速冲击将奥军骑兵击溃。但由于普军后续不继,遂被奥军击退。经激战,双方不分胜
负。最后,一直隐蔽待机的普军右翼步兵出击,一举将奥军击退。此役,双方损失惨重。
奥军损失6330人,并有一批官兵被俘。普军损失4800人。6月初,奥地利被迫停战。7月
28日与普鲁士在柏林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奥地利把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及格拉茨公
爵领地割让给普鲁士。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就此结束。
西里西亚停战后,奥地利极欲夺回失地,便联合英国、汉诺威、黑森、荷兰等在其
他战区积极行动起来。至1742年底,奥军相继占领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把法国联军逐
出波希米亚。日,由特劳恩伯爵、元帅率领的奥地利―皮蒙特军队,为阻止
由莫特马尔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与孔蒂率领的法国军队会合,在意大利帕纳罗河畔的坎波
桑托与西班牙军队交战,结果两败俱伤。1743年6月,由英王乔治二世和奥地利的奈伯
格将军率领的英、奥、荷、黑森、汉诺威联军约4万人,由纳瑙向阿沙芬堡开进,途中
其退路被法军截断。法军6万人,由法国公爵诺瓦耶元帅统率,其中2.3万人部署在德
廷根附近,由格拉蒙将军指挥;主力部署在美因河彼岸。6月27日,格拉蒙离弃阵地,
主动向英、奥联军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浴血激战,法军损失较大,主动撤退。此役法军
损失约4000人,联军损失约3000人。同年,奥地利与萨克森订立防御同盟,并得到萨克
森的军队援助。1744年夏,奥军开进阿尔萨斯,侵入那不勒斯王国。
日,普鲁士不宣而战,突然攻入与奥地利结盟的萨克森,并同时向波
希米亚发动进攻。同年9月16日,普军攻占布拉格,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由此开始。
开战后最初几个月,奥军屡遭惨败。后来,奥军一方面采取拖延战略,避免与普军
决战,只是不断以小战消耗普军,使普军损失近1.2万人,相当于其主部军队的五分之
一;另一方面,破坏普军交通线,袭击其补给纵队,断其粮草供应。
日,普军放弃布拉格,退至西里西亚,辎重和重火炮也损失殆尽。此
后,普军被迫转入防御。
1745年初,奥军接连打败法军和巴伐利亚军。5月,向西里西亚发动进攻。5月26日,
普军约5.9万人隐蔽部署在西里西亚的霍亨弗里德贝格附近,伺机歼灭向该方向开进的
奥、萨联军。6月4日4时许,普军先后对奥、萨联军发起攻击,分别将其击溃。8时许,
交战结束。联军伤亡1.38万人,相当于普军伤亡人数的3倍。
9月30日,奥、萨联军在索尔以两倍于普军的兵力向普军发动进攻。但未利用初战
告捷扩大战果,反被普军击败,损失约7500人。12月2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萨克森签
订《德累斯顿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将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但普鲁士
同时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弗朗茨&斯特凡大公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第二
次西里西亚战争至此结束。
在以后几年中,奥属荷兰成了主要战场。萨克森公爵莫里斯指挥的法军虽多次战胜
奥、英联军,并攻占奥属荷兰,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上的战斗中失利。1746年,奥、俄
同盟条约重新生效。经前期谈判,以英、荷为一方,以法国为另一方签订《亚琛和约》。
根据和约,普鲁士得到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西班牙得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地;奥地利
在意大利的某些领地转归萨丁;法国放弃在荷兰和印度的征服地。然而,《亚琛和约》
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第一,具有明显的消耗战战略特色。消耗战是18世纪战争在战略思想上的主要特点
之一,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则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这一战略思想,从战争目的上
看,不是以歼灭敌有生力量,而是以夺占要塞或省份为战争的最终目的。在奥地利王位
继承战争中,作战双方只局限于将敌击溃、击退,并不重视是否将敌歼灭。从作战指导
思想上看,交战双方尽量避免流血的决定性会战,而是以高超的计谋战和对敌后勤补给
的破坏,断敌粮草供应,迫敌不战自退。在长达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仅进行
两次大规模交战。
第二,线式战术已开始由鼎盛走向衰退。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国王弗
里德里希二世发现旧的线式战术运转不灵,难以机动,难以发挥快速性的弊病。尤其在
莫尔维茨会战中,普军因转换战斗队形而丧失良机,使普鲁士国王以检讨的目光来看待
线式战术,并作了“斜式战斗队形”的尝试。“斜式战斗队形”是对线式战斗队形的一
种加强和提高,使普鲁士在以后的“七年战争”中大受裨益。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它既有中世纪后期
战争的一般特点,又孕育着新时代战争的萌芽,体现了进步的作战思想和方法与落后的
作战思想和方法的较量。
此次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上,都在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突
破,为以后的“七年战争”,特别是为拿破仑凭借先进的生产力所创造的新的战略战术,
提供了借鉴。普军在战争中,还体现了一种防御中的进攻作战思想,这一作战思想被后
来许多军事统帅和军事思想家加以利用和发展,并由德国军事思想家施利芬将其推向高
峰。此外,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面,普军也作了成功的尝试。这些包含新时代萌芽
的进步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也正是普鲁士军队战胜奥地利军队、达到战争目的――
夺占西里西亚的主要原因所在。战争的光辉——看英国人如何利用战争崛起
兴也战争,败也战争。既有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奠定天下,也有隋炀帝穷兵黩武葬送河山;既有康熙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也有后辈子孙国土拱手送人的羞耻之为。没有战争,何来六国统一,如今的中国也会如同欧洲一样散沙一片;没有战争,何来新疆(新疆,不就是新的疆土的意思吗)?没有战争,台湾或许还是荷兰人的殖民地。
&&&&其实战争并不危害国家本身,就看在战争中能够捞取多少资源来弥补参与战争所耗费的一切费用,或者在战争中消耗的资源不足以危害国家。放眼古今中外,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军事上崛起;一个国家的灭亡,也是在军事上被消灭。
&&&&一、光荣革命后,英国进行的五次对外战争
&&&&当我研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教科书上是这么写的:英国从此步入了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那么稳定是否意味着没有战争呢?然而得到的资料让人惊讶万分,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对外战争不断,100年间连续发生了五次大规模对外战争。
&&&&战争规模越大,迎来的和平间歇时间越长;战争规模稍小,和平间歇时间就较短。从奥格斯堡联盟之战(也叫威廉王之战)结束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也叫安妮女王之战)开始只隔了四年;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也叫乔治王之战)开始,隔了28年(人们会发现路易十四死之后欧洲迎来的和平时间要比往常要长);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到七年战争()开始,只隔了8年;从七年战争结束反法战争(,也叫拿破仑战争)开始隔了46年(七年战争交战各方都精疲力竭了,所以间隔时间这么长)。
&&&&如果按照现在人的观点:一发生战争,国家建设就会倒退无数年。可是从历史看到的现实确是战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七年战争后,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彻底将亚洲甩开,从而真正开始对亚洲的征服。没有一战和二战,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样子呢?
&&&&1、谁是英国的对手
&&&&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美国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
&&&&英法在年进行了百年战争,结果最终法国获胜,英国失去了在法国的领地,彻底和英国分家。从此英法各自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1453被我认为世界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对欧洲来说尤为重要。这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从此欧洲土地上有了伊斯兰教,而这个深远的意义不仅在于巴尔干是一战的火药桶,更重要的在于土耳其人在几个世纪对欧洲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和压力,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必须看到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百年战争结束,英法分家。英法各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以至于18世纪以来,人们最熟悉这两个国家,中国人对英法的侵略尤其在意。第三件在时间上通常被忽略的,就是1479年西班牙的阿拉冈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合并,西班牙独立王国形成。西班牙成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宗教战争的胜利,在西方基督教战胜了伊斯兰教,把阿拉伯人赶出了西班牙。土耳其人把伊斯兰教带到巴尔干。另一个意义更加深远,就是西班牙的宗教战争所培养出来的战争热情和扩张情绪使得西班牙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殖民。
&&&&百年战争中,英国丧失了在法国的领地,心有不甘,自然而然的把法国当成天人的敌人,这种敌对情绪一直延续到1871——德国的出现(当然偶尔会有些合作,比如克里米亚战争和随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像日本和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的敌对情绪一样。
&&&&如果理解英法必然成为对头,就很容易理解这段时间欧洲的联盟形式,法国和英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直到1703年普鲁士王国形成,普鲁士和奥地利成为了水火不容的对手,只要法国人支持奥地利,英国人就毫不犹豫的支持普鲁士;如果法国人支持普鲁士,英国人就支持奥地利。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对立就像朝鲜和韩国的对立一样,背后有联盟的影子,伊朗的问题也如此。当然并非奥地利和普鲁士始终是对手,当对头力量过于强大的时候,他们也会站在一起,比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拿破仑站战争,都因为法国势力过于强大,而共同反对法国(一个是路易十四,一个是拿破仑)。
&&&&2、胃口不能太大
&&&&战争的目的总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如获取土地。我非常欣赏彼得一世的话“和以继战,战以继和”,不能一口气吃个大胖子,得让敌人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比如拿破仑和希特勒的胃口太大,像吞并整个欧洲,日本的胃口太大想灭亡整个中国,结果《马关条约》之后被干涉还辽,二战还被中国联合美国打败。俄国人对土耳其的野心也太大,比如想吞并伊斯坦布尔,这超过了英法容忍的限度,所以迫使俄国人做出让步。
&&&&在这几次战争中,我们看得的是每次英国人都有收获,当然付出的越多,得到的收获也就越多。而且,很少看到英国人在战场上空手而回,必然是有所得。
&&&&奥格斯堡联盟战争()。由于法国的路易十四野心勃勃不断扩张领土,对其他欧洲国家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1686年荷兰联合奥地利和勃兰登堡组成反法的奥格斯堡联盟,后来西班牙、瑞典、萨克森、巴伐利亚等加入。最后,法国在陆地取胜,在海战败于英国,英国海军实力渗透到地中海(不然的话,英国很难进入地中海)。这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不能和路易十四一样,树敌过多,最正确的策略是各个击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的缘由依然是路易十四的野心,想让自己的孙子继承西班牙王位。结果遭到英国、奥地利和荷兰联合起来反对。战争的结局是英国从西班牙手里得到重要的直布罗陀,从此控制了从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要道。在北美地区英国也收获颇丰,从法国人手里夺得新斯科舍,而且法国承认了英国对纽芬兰和哈德逊湾周围地区的权利。在欧洲大陆,法国还丧失了部分领土并让予了奥地利和荷兰,当然由于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了西班牙王位,使得西班牙和法国形成了天然的同盟关系,以至于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后来拿破仑会把他的兄长放在西班牙的王位之上(拿破仑会被认为是波旁王朝的合法继承人)。由于在战争中法国遭遇失败,经济受到破坏,财政亏空使得国力大为削弱,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四不得不品尝法国走下坡路的苦果,从此法国被英国人压在头上,直到伟大的拿破仑出现(而令人遗憾的是拿破仑并不算是个纯正的法国人,曾有一段时间他试图让自己的出生地从法国独立出去)。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战争的原因在于是否支持圣神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的大女儿玛利亚·特蕾莎做上奥地利的君主(圣神罗马帝国的皇帝首先是奥地利的国王)。战争是由特蕾莎的表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入侵西里西亚开始的(这个家伙曾经信誓旦旦的声称要保护他的表妹)。而腓特烈恰好还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外甥。英国和哈布斯堡结成联盟之后,法国立刻站在了奥地利的对面,而此时巴伐利亚选侯以查理六世侄女婿的身份要求继承奥地利王位(他的妻子是查理六世兄长的女儿)。这样就形成了奥地利与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的矛盾双方,而背后英国支持奥地利,法国支持普鲁士和巴伐利亚。这场战争的特点是反复无常的同盟关系,为了一己私利表现出来的背信弃义,战争过程极其无聊。唯一的闪光点就是成就了腓特烈,他被冠以腓特烈大帝的称号,而且获取的西里西亚被列强认可。英国的收获就是这场战争极大的消耗了对手——法国。而且,在战争中也见证了英国海军控制了地中海海权的作用(本来地中海在法国家门口,可是遥远的英国却控制了法国家门口的海权,这一点非常像现在东亚的情况,在遥远的美国却控制了中国家门口从日本海到中国南海的海权)。
&&&&七年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束迎来了八年的和平,战争的原因在于玛丽娅·特蕾莎不能容忍祖传的西里西亚落入他人之手。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结成的联盟关系被继承下来,英国和奥地利、俄国是盟友,英国人认为如果把普鲁士也拉过来,英国就可以赢得半个世界,遂向普鲁士提出共同防御的建议(事实上这一点被美国人继承,现在美国人利用北约控制了大半个世界)。但是英国和普鲁士结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是英国乔治二世的外甥,而且英国国王还同时是德意志汉诺威的选帝侯),意味着英国人背叛了俄国和奥地利,普鲁士背叛了法国。这种局面原本希望孤立法国的做法立刻得到改变,英普的结盟迫使几百年为世仇的奥地利和法国站在了一起(这让我不得不思考,什么情况下中印和中日的仇恨可以化解?)。
&&&&英普结盟还体现了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可以很好帮助我们去了解英国人和以后美国人的思维。即英国人遵守条约的承诺,《亚琛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西里西亚归属普鲁士的地位,英国人愿意来捍卫它。由此推论,我们可以按着这种思维去理解美国人会捍卫二战签署的各种条约,所以美国人在北方四岛上不支持日本,却在钓鱼岛问题上支持日本。
&&&&按理说该是奥地利为了收回西里西亚率先发动战争,而事实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采取了先发制人,而这种先发制人的方式被他的盟国——英国认可。这种先发制人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当今美国的某些行为,以及美国支持其盟国采取先发制人的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进行推理:当美日间谍得知中国政府收复钓鱼岛的意图,从而先发制人,率先袭击中国?)。
&&&&奥地利首相考尼茨做了出色的外交表演,将欧洲大陆上的几乎所有强国拉拢在一起来反对普鲁士,这包括法国、俄国、瑞典和波兰(波兰国王还同时是萨克森选侯)等重要国家。英国人原本预计的反法大同盟彻底破产。这给予了我们启示:如果美日同盟逼中国太甚,有必要结成中俄印铁三角来共同应对。当然七年战争英国的胜利,使得我们相信了英国的海军实力,而现在我们也必须相信美国的海军实力。
&&&&1763,英国获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成就了大英帝国。
&&&&总结:路易十四的胃口太大,临死之前丧失了欧洲霸权;腓特烈大帝的胃口太大,为了夺得西里西亚,差点失去了整个普鲁士。与其说实力拯救了普鲁士,不如说运气拯救了腓特烈(运气主要指俄国人两次退出战争)。而现代战争中,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运气。而英国人很好的发挥了自身的优点,即海军力量的强大,从而击败了法国,成了大西洋和北美殖民的霸主。
&&&&二、英国一系列对外战争的经验教训
&&&&1、战争不在本土进行
&&&&算上拿破仑战争,这五次战争没有一次在英国本土进行,尽管法国曾经在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试图进攻英伦三岛。
&&&&发生在本土和不发生在本土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第一,会造成平民的大量死亡,而在中世纪国家的实力大小很大一部分决定在人口数量多少。大量平民的死亡,会导致劳动力短缺。第二,战争会破坏生产。首先会破坏粮食生产,使得很多粮食没有经过人的胃,就以各种方式消失了,比如火灾,或者未成熟就遭到破坏。第三,对商业、手工业和工业的破坏。这个时候的欧洲,经济迅速发展,而战争会带来破坏,造成经济的发展停滞。
&&&&法国之所以在路易十四时期称霸,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战场基本不是在法国本土举行。拿破仑战争也是这样,拿破仑把战火烧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英国来说,更是如此,英国置身事外,投入战场的只不过是人力、金钱和粮食。
&&&&现在美国也是如此,动不动侵略中小国家,如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最终收益,不在于投入了战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够从战争中获得多少资源。所以蒙古大军能够一直打到多瑙河,这在于他们付出的战争资源极小,而获得的战略资源极大。
&&&&鉴于目前中国只能在周边国家行使军事力量获胜面比较大的情况下,如果条件合适,即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联合国认可的情况下要毫不犹豫的发动一场战争,从而检验我们的军队。当然敌对的国家要把俄罗斯和印度排除在外,只能选择小国,甚至连越南都不动。
&&&&2、大战之后,立刻转向殖民扩张。
&&&&没有在欧洲的战争,也不会有英法对外的殖民扩张。战争不仅带来军事力量的发展,还带来了人类对金钱财富的欲望,同时战争还刺激了人类的征服欲。
&&&&那些在战争中受到创伤的国家忙着国内诸事,无暇扩张。战场基本上在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个国家伤害最大,因此战争后,他们全心放在国内恢复生产上。尽管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有海岸线,却对海军不怎么感兴趣,也没有心思争夺殖民地。而四次战争耗费了法国太多的国家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路易十五时期,法国在战场上总是胜少败多。奥地利经过了一系列战争,国力相对衰落。而普鲁士经历了七年战争的折腾,在面临拿破仑军队时,也只能俯首称臣。
&&&&本来法国是唯一能够和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殖民地上进行较量的国家,由于在七年战争丧失了海外殖民地,法国海外殖民的势头不英国遏制,只剩下英国一枝独秀。而英国人利用在战争中获得优势,极大的拓展海外殖民地,这使得现在重要的国家,诸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都和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我们现在社会稳定,应该进行新殖民主义扩张,将我们的人力、资本等带到世界各地。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国旗,到处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到处可以听到汉语。
&&&&3、老二永远是老大的眼中钉,肉中刺
&&&&路易十四时期,也许英国还没有法国的威望大。但是到了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确立了头号强国的地位,当然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他又将英国的风头盖住,直到战争结束,英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直至后来被美国人替代。
&&&&也许国家和个人一样,都想争着做这个老大。当两个国家实力相当,不分伯仲的时候,都想打败对方,做老大这个位子。而当老大的地位明确,老二的地位也明确的时候,老大总是担心老二太强大了,来替代自己,于是就找借口打压老二。表现在国家的层次上就是大国拉拢其他国家结成联盟,形成遏制老二的局面。也就是英国经常采用的欧洲均衡战略。当老大地位明确,老二地位不明确的时候,竞争便不再那么激烈。更多的情况是老大的手下有脱离老大控制的欲望,从而结成某种联盟,比如欧盟的出现。
&&&&现在俄罗斯是军事上的老二,中国是经济上的老二。美国自然会把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战略对手,这是毫无疑问的。而鉴于俄国人历来在欧洲事务的表现,能够看到俄国人更多的是背信弃义,而且总是结成有利于自己的联盟,因此最稳定的对手关系就是美国和中国。
&&&&鉴于英法几百年来的敌对关系,我们不能奢求中国和美日结成联盟。中国和美国结盟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有一个国家比中国还要强大。过去由于苏联的过于强大,中国和美国曾经一段时间走到了一起。那么现在中美走在一起只有一种可能,即印度或者俄罗斯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上都超过中国(当然我们不能小看印度,印度如果不分裂,2010年底中国人口13.4亿,印度是12亿。2020年底印度和中国人口差不多,为14亿。当印度人口超过中国的时候,印度的GDP也有可能超过中国,这绝非危言耸听)。
&&&&总结:战争并不能毁灭我们的国家,如果采用适当反而有利于国家的强大。在本土社会稳定的情况下,英国和美国就是通过对外战争强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弱小对手欺负一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f1奥地利站正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