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姓司徒女主是男主家收养的三个月时被男主收养的

一本穿越小说.女主在现在姓司徒女扮男装.穿越后应该是姓苏具体记不太清了.男主是个王爷.在现代有一个和..._百度知道
一本穿越小说.女主在现在姓司徒女扮男装.穿越后应该是姓苏具体记不太清了.男主是个王爷.在现代有一个和...
女主在现在姓司徒女扮男装.在现代有一个和男主张的一样的人.穿越后应该是姓苏具体记不太清了.男主是个王爷一本穿越小说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穿越时空的爱恋
王爷如狼,妃似虎
其他类似问题
女扮男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书名 穿越小说 女主嫁给了一个枫王爷,后来,又和皇上在一起】-突袭网
1:08:19【 转载互联网】 作者: &&|&责编:李强
&&&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求书名 穿越小说 女主嫁给了一个枫王爷,后来,又和皇上在一起"相关的问题,突袭网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求书名 穿越小说 女主嫁给了一个枫王爷,后来,又和皇上在一起"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RT,我想知道:求书名 穿越小说 女主嫁给了一个枫王爷,后来,又和皇上在一起===========突袭网收集的解决方案如下===========
解决方案1:《元帅逍遥》《鬼王的特工狂妃》_(:з」∠)_
================可能对您有帮助================
答:《元帅逍遥》 《鬼王的特工狂妃》 _(:з」∠)_===========================================问:未完结的小说,女主哥哥也穿越了答:是不是 穿越之嫁给傻王爷 老大 这题目就在你问的问题里面诶 如果不是 我在帮你找找===========================================问:王爷喜欢的是女二,大婚当晚王爷对女主说明不会对她动情,然后离开,但...答:薄情王爷啵一个:爱妃别闹 是这个不??===========================================问:王爷喜欢的是女二,大婚当晚王爷对女主说明不会对她动情,然后离开,但...答:《菲爱不可》 女主也是穿越到一胖子身上,但跟你说的有些不同。 但是这也蛮好看的。===========================================问:求一穿越小说,女主穿越到一个傻子身上,继续装傻,只有身边一个丫鬟知...答:好像看过,这个你可以去看一下 穿进肉文心慌慌===========================================问:求一本穿越小说的书名,女主有很多个老公,刚开始穿越是穿越在一个王爷...答:好像叫什么王妃的===========================================问:3.男主悬崖跟女主OOXX,后掉下悬崖。救他的人是个女,那个女的喂了男主...答:LZ记得男主女主的名字吗?或者什么关键人物的名字、章节题目那种关键词,问度娘很快就知道了。要找和你看过一样的书的人,着实困难,当然如果这本书很经典又不好说了。额。。。我问过很多次,都没有答案。有一次在仔细思索下想起来番外中的孩子...===========================================问:3.男主悬崖跟女主OOXX,后掉下悬崖。救他的人是个女,那个女的喂了男主...答:《神赌狂后》仙魅 [非常好看] 红烛帐暖,夜色撩人,春光旖旎,激狂交缠,他熔火灼烫的温度,煨红了她雪嫩的肌肤。 他的下颚抵在 她肩窝,热热烫烫的吐气,吹过她的面颊,妖孽俊颜上那性感的薄唇,扬起一抹邪魅勾人的笑意。 “女人,今晚你是我的...===========================================问:王爷只是为了报复她姐姐进宫做了皇妃,但是后来貌似爱上她了,女主很宅...答:《络红妆我本弃fei》 一朝梦醒,物是人非。她变成了一个众人眼中的烂人,王爷的弃fei,还差点被王爷掐死! 《宫心计:深宫怨后》文 / 落落月色 她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而他却邪魅的在她耳际说:“你是孤的皇后,生死之权在孤手上,孤准许你死,才许...===========================================是不是 穿越之嫁给傻王爷 老大 这题目就在你问的问题里面诶 如果不是 我在帮你找找===========================================三个强人的穿越===========================================梨花雪后(我来罗嗦一下,呵呵) 花样前夫有暴力倾向兼要休妻,顺势自请下堂又惹得狐狸皇帝注意,莫名其 妙多了个三年之约。 云游天下的生活简单而温馨,可为以一个转身又天翻...=========================================== 嗯……不知所云……===========================================家有刁夫 情节一模一样,但是男主不是王爷,你记错了吧,===========================================《装嫩王妃pk魅惑王爷》http://ishare..cn/f/.html===========================================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她莫名奇妙的到了一个架空的时代,成为了第一富商千府最不受宠的小姐。但因她的穿越,让整个千府对她唯是听从。 他是当今皇上最为要好的兄弟--夜王爷。...===========================================司马锐 女主:慕容枫(白敏 ) 三生石上绛珠草,跨越千年为君荣。 白敏,一个现代女子,无意中回到了千年之前的大兴王朝,以慕容枫的身份嫁给了当朝的四太子司马锐,一个顽劣...===========================================小说:《狂帝》、《妾狂》、《月倾天下》、《风云初落》、《紫邪》、《邪皇宠妃》、... 《无良王爷顽劣妃:帝妃逍遥》、《帝凰》、《凰权》、《扶摇皇后》、《黑道皇后》、...===========================================穿越成了冰山名义上的姑姑。本文抽风,主角专情,配角集体龙套了,女主不够万人迷,男主... 网王之恰似你的温柔 穿了!穿了!而且还是婴儿穿,穿到了一个温柔之家,爸爸温柔,妈妈温...===========================================
1234567891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代基本史料文集卷》编委会编辑
蝠池书院选题策划及资金支持
线装书局出版
北京蝠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发行
第四辑(嘉靖朝前期)
书号:ISBN
&&出版:线装书局
2015年6月出版&&&&&&&&&&&
&&&&&精装:75册
标准:16开本&&&&&&&&&&&&&&
&&&&定价:52000元
第五辑(嘉靖朝中期)
书号:ISBN
978-7-&&&&&出版:线装书局
2015年6月出版&&&&&&&&&&&&&&&&&&精装:75册
标准:16开本&&&&&&&&&&&&&&&&&&&&定价:52000元
第六辑(嘉靖朝后期、隆庆朝)
书号:ISBN
978-7-&&&&&出版:线装书局
2015年6月出版&&&&&&&&&&&&&&&&&&&精装:75册
标准:16开本&&&&&&&&&&&&&&&&&&&&&定价:52000元
前三辑主要是明嘉靖以前的明人文集。
第四辑主要是明嘉靖朝前期明人文集,主要收录了二十九人三十六种。
第五辑主要是明嘉靖朝中期明人文集,主要收录了二十二人二十四种。
第六辑主要是明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的明人文集,主要收录了二十五人二十五种。
明嘉靖以后,可谓进入了文集的高峰期,是自永乐以来明代最具有活力时代的。我们经过大工作量的收集整理,优中选精,仍保留近九万多页的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文稿呈现给大家,故第四辑,第五辑及第六辑的大部分都为明代嘉靖时期的文集。
由于这一时期世宗几十年的改革,吐故纳新,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相对稳定,政治和文化学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文集也从官僚化渐渐走向名流化,多数文集已不再是政治地位的炫耀,而是进一步追求文人士大夫的本色,这是受改革影响的必然结果。
明代嘉靖年间,无论是以王慎中为代表的唐宋文派,还是以王世贞为代表的秦汉文派,都曾相聚在“风骨”的旗帜之下,呈现出“建安风骨推今代”的风貌。严嵩一类奸臣弄权、南倭北寇的侵扰等两大社会悲剧,从相反相成的角度促成嘉靖年间“风骨”散文的两大主题:一是反对权奸乃至“骂皇帝”,二是抗倭御虏。文学创作中具有了新的内涵——融合儒家“节义”、鲜活的时代精神与刚健的文人骨气,其中也有希冀摆脱封建专制思想和复古思潮束缚的个性自由的文学精神,给嘉靖时期的散文“风骨”打上文艺启蒙思想的时代烙印。因而,嘉靖时期的散文风骨形成与“建安风骨”、“盛唐风骨”等同中有异的时代特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本辑所收仍以文集为主,兼收部分诗文集,这些文集包括政见、见解、政绩等,如张居正的《太岳集》。还有奏议、信札、传记和墓志铭,最具有史料价值。最具有影响的文集,当属王世贞的文集,《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平心而论,自李东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剽窃世贞。故文南英《天傭子集》有曰:后生小子不必读书,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前后四部稿》,每遇应酬,,顷刻裁割,便可成篇。”可见王氏文集影响之大。
为保证其质量,经过筛选和比对,我们选取较好的版本。在编辑中,查阅了大量文献,找出文集作者的生卒年,并依此进行编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些方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史料汇编》编委会编辑
项目策划投资:蝠池书院&&发行:北京蝠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线装书局&册数:35册16开精装&&定价:29750元
ISBN:978-7-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0多个民族组成的和睦大家庭,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逐渐融合而成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离开了中国各民族关系史,就不可能有完整科学的中国史;我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我们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各民族进入较先进社会的时间参差不齐,互相侵犯、掳掠时有发生。由于当时是以汉族为中心的统治,其民族政策是歧视少数民族的,甚至连少数民族的名称也带有歧视的烙印。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接受较为先进的文化、风俗与思想,各族人民相互取长补短,进入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或者在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他们都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政权有分有合,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
民族融合,不是一撮而就的,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斗争中逐步达到的,而且是有反复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认识有了突破,民族融合渐为主流,如汉代初期,高祖刘邦,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在白登城被围困长达七天之久,险些被俘。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了有一个稳定的社会,让人民休养生息,采取了明智的做法,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使汉皇朝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社会。
综观中国的历史,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很快,民族平等思想是主流,只有少数顽固分子,开历史的倒车,妄图逆历史潮流,制造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如新疆的“东突”分子和西藏的达赖等少数人,在国外一些反动势力的支持下搞所谓的“独立”、搞恐怖活动等。
研究中国的历史,必须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民族关系史,民族关系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是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但中国古文献汗牛充栋,这些材料散见于众多的古书中,搜集起来,谈何容易!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们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攻坚,编辑出版《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史料汇编》。
本书按朝代顺序编辑,收集整理的古文献包括档案、野史、文集、地方志、类书、碑刻,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古籍稀有善本图书。此书对制定民族政策的决策者,对少数民族的研究者都提供了相当丰富,翔实可靠,弥足珍贵的史料。特别是对研究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回族、满族等工作人员的帮助尤其巨大。
因为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影印民族关系史料,工作是有尝试性的,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教。
&&&&&&&&&&&&&&&&&&&&&&&&&&&&&&&&&&&&&&&编委会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蝠池书院、北京蝠池文化传媒共同编辑整理。
此影像图集是目前第一部清宫内所存留的反映宫廷外景观,市井生活,事件描述的老影像图集。是当时宫内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线装书局出版 &ISBN&978-7-&定价:9200元RMB。精装8开。
本集收录的老照片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近期在整理文献资料时所发现的一批当时清宫留存的清末专业摄影师拍摄的摄影作品,这些老照片包括:名胜古迹、古碑寺观、古代建筑、京张铁路沿线、宫廷选秀、清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帝王陵寝手绘彩色舆图。在这些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折射中,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大变革前期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公元十九世纪,虽然古老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但长江流域的诸多历史文化名城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那是孕积已久的大风暴到来之前的最为死寂的时刻。山根倬三,日本摄影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在中国拍摄了大量反映长江流域景观的图片资料,用影像记录下了那个时代。他于民国初年从上海沿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重庆,以令人惊异的视角展现了由上海到重庆的城市画面,用镜头凝固了长江流域众多城市的人文景观。那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形成了对城市历史的叙述,尤其是在杭州西湖、庐山、武汉和长沙,山根倬三拍摄了四幅长卷景观全景图,展现出《清明上河图》式的场面宏大的人文景观。因其中国当时正值“治乱废兴固革之故,考查文物经济之所消长”而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历史是沉重的,而当时影像里所展示的许多著名建筑和城市,如雷峰塔、原黄鹤楼、长沙旧城现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所留下的影像资料多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慰籍,当年镜头定格的城市和人文景观正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他的摄影动机虽然有出于纯粹的商业利益但却成功的记录了中国当时的风俗,文化和风景。
  关野贞(1868年1月9日—1935年7月29日),日本的建筑史学家。1906年被派遣到清国,着手于中国建筑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的研究、辽金时代的建筑及其佛像。他所拍摄的辽金时代的建筑及佛照的照片及其珍贵,其中有些建筑和佛像早已被损毁,我们今天仅能从关野贞所摄的照片中看到它们当初的模样。从其拍摄的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一种追寻文化的认同和归宿。
京张路工摄影照片,是上海同生照相馆谭锦棠摄,它真实记录了中国自主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沿线各站点,主要路段的实景及通车典礼情况,对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1839年照相法问世,19世纪40年代中期,商业照像馆在香港出现,19世纪60年代起在上海、广州、京师陆续出现商业照像馆,而当时的清宫中并无专设照像机构和人员,或因对此新事物的认识有限,本能的拒绝夷人的奇技淫巧,认为拍照会攥人魂魄,之后才有条件接受。
  光绪二十九年(1903)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勋龄奉旨进宫,携带刚运回国的全套照像器材专门为慈禧拍照,照像前慈禧要亲自翻阅时宪书,选定良辰吉日,勋龄后来成了御用摄影师。其后宫中的其它事件需要留影,均请商业照相馆或专业摄影人士进宫拍摄。本书中所展现的宫中挑选秀女照片,为北京琉璃厂的铸新像馆和后门外帽儿胡同的瑞璋像馆所摄,完整的再现清末最后几次挑选秀女的重要场景,为清代选妃制度提供了真实的写照。
“清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旧照,该学堂是清末光绪年间,清政府为引进西学,培养军事人才,根据大臣梁诚的奏议,于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五日,在北京创办了陆军贵胄学堂,校址位于北京铁狮子胡同东口路北。陆军贵胄学堂是为王公大臣贵族子弟专门设置的。管理者为庆亲王及陆军部尚书铁良,下属机构有总办、监督等。学堂专门考收王公世爵暨四品以上宗室、现任二品以上京外满汉文武大员子弟,授以普通学术及陆军初级军事学,并入军队观察学习。贵胄学堂学员于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十日(1909年10月23日)毕业,“由陆军部带领引见。十一日发上谕:‘优予出身。’”摄政王等听讲人员也领到了毕业文凭,一并刊入同学录。制作于宣统元年(1909
年)的这本《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收录了第二期听讲官员和学员的<span STYLE="font-size:14.0color:#5幅照片。并标注有详细的说明,及其珍贵。
在照像技术发明之前,彩绘地图是宫中记录、储存、传递事物形象的特殊信息载体,亦称为舆图。本集收录的清代陵寝舆图,既是传统的建筑设计样式图,也可以从中审视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观念,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等,从而逐渐意识到其中的文化蕴涵和审美功能。
&&本书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上千幅存世影像中精中选优收集老照片、舆图共近千张(幅),这些照片和舆图为清末民初的中国古迹、人物、地点、事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4年7月12日
第一辑(先秦-汉)(续编)
秦非(子之)
秦祖(子南)
秦商(子丕)
秦二世(胡亥)
秦后子(名鍼)
秦孝公(渠)
秦武王(荡)
秦始皇太后
秦惠文王(驷)
秦献公(师隰)
秦穆公(任好)
秦昭襄王(则、稷)
壶(丘子)林
晋侯(燮)
晋文公(重耳)
晋文侯(仇)
晋厉公(州蒲)
晋厉侯(福)
晋平公(彪)
晋出公(凿)
晋成公(黑臀)
晋成侯(服人)
晋齐女(武公妾)
晋孝公(颀)
晋孝侯(平)
晋伯儵、叔刘
晋怀公(子圉)
晋武侯(名宁族)
晋定公(午)
晋顷公(去疾)
晋昭公(夷)
晋昭侯(伯)
晋哀公(忌)
晋哀侯(光)
晋姜氏(穆夫人)
晋幽公(柳)
晋贾氏(姓国、献公夫人)
晋烈公(止)
晋奚齐、卓子
晋鄂侯(郄)
晋悼公(周)
晋悼公夫人
晋惠公(夷吾)
晋景公(獳)
晋献公(诡)
晋献侯(籍)
晋靖侯(宜臼)
晋静公(俱酒)
晋襄公(欢)
晋穆侯(名费王)
晋釐侯(司徒)
晋懿公(骄)
晋公子雍、乐
晋共太子(申生)
贾获、袁克
夏本纪(夏禹——桀)
夏桀(履癸)
原宪(子思)
顿弱、茅焦
晏弱(桓子)
晏子仆、御妻
逢滑、太宰嚭
殷(殷契——汤——纣)
高柴(子羔)
高傒(齐臣)
高渠弥、傅瑕
郭偃、史苏
郭圣通(光武郭皇后)
洩驾、良佐、洩堵寇
宰予(子我)
展获(展禽)
姬晋(周灵王太子)
娥皇、女英
黄歇(春申君)
萧叔、高哀
曹节(献穆曹皇后)
曹子臧(曹)
曹文公(寿)
曹平公(须)
曹共公(襄)
曹成公(负刍)
曹庄公(射姑)
曹声公(野)
曹武公(滕)
曹昭公(班)
曹宣公(庐)
曹桓公(终生)
曹悼公(午)
曹隐公(通)
曹靖公(露)
曹僖公(夷)
龚胜、龚舍
接舆(楚)
竖刀(貂)、开方、雍丘
崔杼、崔成、崔疆、崔明
得臣(楚)
御孙(庆)
庶其、黑肱
章明、王皓
商(殷)本纪
商泽(子季)
商瞿(子木)
商小乙(名歛)
阎姬(安思阎皇后)
阏伯、实沈
渊叟元和尚
梁五、东关五
梁妠(顺烈梁皇后)
梁鱣(叔鱼)
梁女莹(桓帝懿献梁皇后)
谒涣、陈为
尉止、司臣、堵女父、侯晋、子师仆
越王句践世家
散宜生、闳天、太颠、南宫括
敬隐宋皇后
韩生(婴)
韩信(淮阴侯)
韩起(宣子)
韩王信(韩信、非淮阴侯)
韩景侯(虔)
殖绰、郭最、州绰
景舍、景阳
智武子(名莹)
鲁元公(嘉)
鲁文公(兴)
鲁文伯(穀)
鲁厉公(擢)
鲁平公(叔)
鲁考公(酋)
鲁共公(奋)
鲁成公(黑肱)
鲁庄公(同)
鲁孝公(称)
鲁周公(姬旦)世家
鲁闵公(启方)
鲁武公(敖)
鲁定公(名宋)
鲁昭公(禂)
鲁哀公(蒋)
鲁宣公(俀)
鲁幽公(宰)
鲁桓公(轨)
鲁真公(濞)
鲁顷公(雠)
鲁姬子、穆姬
鲁康公(屯)
鲁悼公(宁)
鲁隐公(息)
鲁惠公(沸皇)
鲁景公(匽)
鲁赐公(熙)
鲁湣公(贾)
鲁献公(具)
鲁僖公(申)
鲁穆公(显)
鲁襄公(午)
鲁魏公(沸)
鲁懿公(戏)
鲁子服景(名何)
普贤(古)
曾参(子舆)
游腾、樊余
褚师比、司寇亥、文要、夏期、奉弥
瑕吕、饴甥
楚成、郑瞀
楚文王(赀)
楚平王(初名弃疾、后改名为熊居)
楚共王(审)
楚成王(熊恽)
楚庄王(侣)
楚声王(当)
楚怀王(熊槐)
楚灵王(围)
楚武王(熊通)
楚肃王(臧)
楚威王(熊商)
楚昭王(珍)
楚哀王(犹)
楚宣王(熊良夫)
楚幽王(悍)
楚堵敖(囏)
楚康王(招)
楚悼王(熊疑)
楚惠王(章)
楚简王(中)
楚穆王(商臣)
楚熊仪(若敖)
楚熊绎、子绎、艾、黠、胜、杨
楚鬻熊、子熊丽、熊狂
楚夫人傅、邓曼
楚考烈王(熊元)
楚顷襄王(横)
楚逸民傅、楚狂接舆
微子(启)
廉颇、蔺相如
廉絜(庸)
慎到、田骈、接子、环渊
窦妙(桓思窦皇后)
窦皇后(章德)
驺衍、驺奭
蔡墨(名黯)
蔡文侯(申)
蔡平侯(庐)
蔡共侯(兴)
蔡成侯(朔)
蔡庄侯(甲午)
蔡声侯(产)
蔡灵侯(般)
蔡昭侯(申)
蔡哀侯(献舞)
蔡宣侯(考父)
蔡桓侯(封人)
蔡悼侯(东国)
蔡景侯(固)
蔡穆侯()
蔡釐侯(所事)
辕涛涂、辕选、辕侨、辕颇、辕买
箕子(胥)
管(仲)子
漆彫开(子开)
漆彫哆(子敛)
漆彫徒父(固)
臧子许(宣叔)
臧子纥(武种)
臧孙达(哀伯)
臧孙辰(文仲)
臧文仲辰(鲁)
樗里疾,甘茂
樊须(子迟)
颛孙师(子张)
颛顼高阳氏
虢仲、虢叔
颜鸟(秦)
颜回(子渊)
颜何(厓)
颜幸(子柳)
颜哙(子声)
颜祖(襄)
颜高(子骄)
颜斶、王烛
颜之仆(叔)
颜无繇(路)
颜懿娅、鬷声姬、穆孟姬、仲子、戎子
羲仲、羲和
燕邠、陈调
燕召公(奭)
燕悼公、共公、平公、献公
薛惠公(夷、寅)
薛献公(穀)
薛襄公(定)
霍夫人显(霍光妻)
澹台灭明(子羽)
穆嬴(晋襄公夫人)
魏冉、芊戎
魏绛(庄子)
魏舒(献子)
魏颉(令狐文子)
魏庄子(名绛)
镡显、蔡弓
成然、薳居、许国、蔡洧、常麦过、观从
十九画以上
壤驷赤(子徒)
驩兜、共工、鲧、三苗(四凶)
鬻拳、石奢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代人物志史料文献通编》编委会编辑
第一辑(先秦-汉)75册,精装16开,56000元RMB。
蝠池书院出版&ISBN&978-988-
&&第一辑(先秦-汉)
卜商(子夏)
大子仆、展舆
大子申、公子理
大子免、大子御寇、大子偃师
士子孔、子良
卫子展子鲜
卫文公(毁)
卫出公(辄)
卫成公(郑)
卫夷姜、宣姜
卫庄公(扬)
卫声公(训)
卫怀公(亹)
卫灵公(元)
卫武公(和)
卫定公(臧)
卫孟絷、公孟弡
卫殇公(秋剽、焱)
卫昭公(纠)
卫急子、寿
卫桓公(完)
卫(广捷)伯
卫康叔(封)
卫悼公(黔)
卫敬公(弗)
卫惠公(朔)
卫献公(衎)
卫慎公(颓)
卫襄公(恶)
卫戴公(申)
卫懿公(赤)
卫太子疾、公子青
卫公子郢、公孙弥牟
卫宗二顺(宣王夫人、傅妾)
卫子叔黑背、析来鉏
子犯(偃)
子良(去病)
子展(公孙舍之、公子喜)
子囊(名贞)
子太叔(游吉)
子服回(昭伯)
子服何(景伯)
子服湫(惠伯)
子家懿伯(名羁)
王生、张未
王昌(郎)
王章妻、女
王无敌、王武
王孙苟、被离
王孙贾、王孙齐、木、羽
太子婴、公子几瑟、公叔伯婴
太子诸樊、太子终累
太公望(吕尚)
太宰嚭(姓伯氏)
太昊庖牺氏
少昊金天氏
少姜(晋平公妾)
少皡(名挚)
毛叔郑、成叔武、聃季载
仇览(香)
公为、公果、公贲、公行
公子丰、公孙段、丰施
公子牙、组、茶、买、嘉、驹、黔
公子丙、公子平
公子申、公子成、公子寅、公子罢、公子辰
公子卬、公孙须
公子印、公孙黑肱
公子发、公孙乔、国参
公子地、仲佗、石弡
公子成、公孙固
公子朱、公子茷
公子羽、羽颉
公子宏、小子慭、公子挚
公子招、公子过
公子驷、公子猎
公子城、忌、边印、司马疆、公孙周
公子荡、公孙寿、荡虺、荡山
公子结、公孙平、公孙宽、鲁阳文子
公子騑、公孙夏
公子格、王子胜
公子铎、蒲馀侯兹夫、公子意恢
公子朝、公子归生、朝吴
公子鲂、公子齮
公子嘉、公孙洩
公子燮、公子履
公子归生、公子宋
公子目夷、公孙友
公子扶苏、公子将闾
公子围龟、灵不缓、公子肥
公子荆母(哀公妾)
公子追舒、弃疾
公子掩馀、公子烛庸
公子槖师、公子罢戎
公西赤(子华)
公西葴(子上)
公孙龙、孔穿
公孙申、公子班
公孙宁、仪行父
公孙戍、公孙宏
公孙师、仲江、仲几
公孙兹(戴伯)
公孙鉏、徐鉏、邱弱、茅地
公孙皙、公孙使、公孙夏、公孙挥
公孙翩、公孙辰、公孙姓
公孙侨如(宣伯)
公孙免余、公孙无地
公孙婴齐(声伯)
公孙得臣(庄叔)
公良孺(子正)
公叔文(公叔发)
公析哀(李次,孔子弟子)
公夏首(乘)
公皙哀(季次)
公祖句兹(子之)
丹朱(帝尧诸子)
卞随、务光
文嬴(秦穆公女)
尹吉甫、方叔、南仲、仍叔
巴曼子(周)
邓绥(和熹邓皇后)
邓猛女(桓帝邓皇后)
孔子门人(成回学於子路)
孔父嘉(孔父)
孔丞鉏、孔圉、孔悝
孔将鉏、侯宣多、石甲父
孔孟事迹图谱
世叔申、世叔齐、世叔遗
左人郢(行)
石恶、石圃
石作蜀(子明)
平夫人、嬴凡、昭夫人
东郭书、敝无存、王猛、犂弥
北宫佗、北宫遗
北宫文子(名佗)
卢蒲葵、卢蒲嫳
申容(帝喾诸子)
申叔时、申叔跪
申鲜虞、闾邱婴
田婴、田文
田子方、叚干木
冉有(名求)
史佚(史逸、尹逸)
史赵、史墨、史龟
史朝、史苟
丘子之妻(盖将)
白公胜、王孙燕
令尹子西(名申)
乐伯、许伯、摄叔
乐施、高彊
乐欬(子声)
乐喜、辔、舍、輓
乐毅、乐闲、乐乘
乐豫、乐昌
乐祁犂、溷、茷
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王皇后
汉元帝傅皇后
汉文帝窦皇后
汉平帝(刘衎)
汉平帝母卫姬
汉成帝(刘骜)
汉成帝许皇后
汉成帝赵皇后
汉吕后(吕雉)
汉冲帝母虞贵人
汉安帝李皇后
汉安帝阎皇后
汉灵帝王皇后
汉灵思何皇后
汉灵帝宋皇后
汉孝武帝(刘彻)
汉孝武帝卫后
汉孝武帝李夫人
汉孝武帝陈皇后
汉明德马皇后
汉和帝阴皇后
汉和熹邓后
汉殇帝(刘隆)
汉质帝(刘赞)
汉质母陈妃
汉顺烈梁皇后
汉昭帝(刘弗)
汉昭帝赵后
汉昭帝上官后
汉哀帝(刘欣)
汉哀帝丁太后
汉哀傅皇后
汉废帝弘农王(刘辩)
汉废帝海昏侯
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王皇后
汉宣帝许皇后
汉宣帝霍皇后
汉桓邓皇后
汉桓梁皇后
汉桓窦皇后
汉高祖薄后
汉章帝(刘炟)
汉章帝母贾贵人
汉章帝梁皇后
汉惠帝(刘盈)
汉惠帝张皇后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王皇后
汉景帝薄皇后
汉献帝(刘协)
汉献伏皇后
汉献曹皇后
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阴皇后
汉光武郭皇后
汉淮南王(刘安)
汉淮南厉王(刘长)
汉衡山王(刘赐)
汉太上昭灵后
汉孝仁董皇后
汉孝崇匽皇后
汉孝德左皇后
汉信都冯太后
汉敬隐宋皇后
汉卫太子史戾后
汉史皇孙王悼后
宁俞、宁相
宁武子(名俞)
司马耕(子牛)
司马女叔(名齐)
召康公(姬奭)
召穆公(虎)
共姬、徐嬴、蔡姬、卫共姬、少卫姬
共叔段、公孙滑、公父定叔
百里奚、蹇叔
有若(子有)
有虞二妃:娥皇、英
列精子高、狐援、公子丹
成子高(成伯高父)
匡章、章子
过(周内史过)
夷阳五、长鱼矫、清沸魋
师筏、师慧
吕仓、工师籍
吕后(雉)
舌庸、苦成、皋如、逢同、计砚、皓进
传傁、公孙尪
伏生(胜)
伏寿(献帝伏皇后)
伍子胥(伍员)
伍参、伍举、伍鸣、伍奢、伍尚
仲由(子路)
仲孙连(孟庄子)
仲孙捷(孟敬子)
仲孙彘(孟武伯)
仲孙玃(孟僖子)
仲孙何忌(孟懿子,仲孙说)
任不齐(选)
舟之侨、祁瞒
向戍、向宜、向郑
向巢、向魋
华阅、华臣
华皋比、华合比、华耦
华御事、华元
匈奴南单于
庆克、庆封、庆佑、庆舍
庆虎、庆寅
齐丁公(吕伋)
齐乙公(得)
齐(吕尚)太公
齐文公(赤)
齐厉公(无忌)
齐平公(骜)
齐成公(脱)
齐庄公(购)
齐庄公(光)
齐孝公(昭)
齐灵公(环)
齐武公(寿)
齐季姬(悼公夫人)
齐顷公(无野)
齐胡公(静)
齐威王(因齐)
齐昭公(潘)
齐哀公(不辰)
齐宣王(辟彊)
齐宣公(积)
齐癸公(慈母)
齐桓公(午)
齐桓公(小白)
齐康公(贷)
齐悼公(阳生)
齐惠公(元)
齐景公(杵臼)
齐湣王(地)
齐献公(山)
齐简公(壬)
齐僖公(禄)
齐貌辨、公孙閈
齐襄王(法章)
齐襄公(诸儿)
齐懿公(商人)
齐夫人重、燕姬、鬻姒、胡姬
齐杞梁殖妻
齐锐司徒女、杞梁妻
刘向(更生)
刘交(楚元王)及其后
刘非、子建
刘晨、阮肇
刘歆(秀)
羊舌大夫(名不详)
关令尹(尹喜)
许广汉、许舜
许元公(成)
许昭公(锡我)
许灵公(宁)
许悼公(买)
许僖公(业)
孙林父、宁殖
观丁父、彭仲爽、观射父、彭石
弗郑、季友、蒙孙
孝崇匽皇后
孝桓邓皇后
杜祁、偪姞(晋文公妾)
杜伯、左儒
巫咸、臣扈、巫贤、甘盘
杞植(又名梁与华迩)
杞文公(益姑)
杞平公(郁釐)
杞出公(敕)
杞孝公(匄)
杞闵公(维)
杞哀公(阏路)
杞桓公(姑容)
杞悼公(成)
杞简公(春)
李克、翟璜
李宏字仲元
李悝、白珪
李陵(广子)
杨班、罗衡
杨夫人(杨敞妻)
邴歜、阎职
医缓、医和
更始韩夫人
里克、丕郑
吴王阖庐(光)
何英、杨由、孙汶
何霸(何武兄)
伯达、伯适
伯夷、叔齐
伯虔(子析)
言偃(子游)
怀嬴(秦女)
闵子(世谱)
闵损(子骞)
宋万(南宫长)、南宫牛
宋丁公(申)
宋元公(佐)
宋文公(鲍)
宋厉公(鲋)
宋平公(成)
宋平公妾弃
宋共公(固)
宋成公(王臣)
宋休公(田)
宋庄公(冯)
宋闵公(捷)
宋炀公(熙)
宋殇公(与)
宋昭公(杵臼)
宋昭公(得)
宋桓公(御)
宋剔公(剔成)
宋惠公(覸)
宋景公(栾)
宋湣公(共)
宋微子(开)
宋微子(启)
宋微仲(衍)
宋辟公(兵)
宋僖公(举)
宋穆公(和)
宋襄公(兹)
穷蝉、称(颛顼诸子)
罕父黑(子索)
罕齐婴、罕达
君牙、伯冏
灵姑浮、畴无余、讴阳
张丑、张登
张、郑翩、千犨
张老、籍偃、铎遏寇
张充、李几
阿罗婆多尊者
陈开(武子)
陈平公(燮)
陈完(田敬仲)
陈侯(徵舒)
陈胜(涉)
陈恒(成子)
陈妫、江氏、苏氏
陈万年、陈咸
陈无宇(桓子)
陈文子(名须)
陈文公(圉)
陈厉公(佗)
陈厉公(躍)
陈申公(犀侯)
陈共公(朔)
陈成公(午)
陈夷公(说)
陈庄公(林)
陈孝公(突)
陈利公(跃)
陈怀公(柳)
陈闵公(越)
陈灵公(平国)
陈武公(灵)
陈胡公(满)
陈相公(皋羊)
陈哀公(弱)
陈宣公(杵臼)
陈幽公(宁)
陈桓公(鲍)
陈湣公(越)
陈慎公(圉戌)
陈僖公(孝)
陈穆公(款)
陈釐公(孝)
英(黥)布
范睢、蔡泽
范文子(名燮)
范武子(士会)
郟敖(常)
叔弓(子叔敬子)
叔牙(僖叔)
叔老(子叔、齐子)
叔仲小(穆子)
叔仲带(昭伯)
叔仲彭生(惠伯)
叔孙豹(穆叔)
叔孙婼(昭子)
叔孙辄、公山不狃
叔孙舒(文子)
叔孙不敢(成子)
叔孙州仇(武叔)
叔孙昭子(名婼)
叔孙得臣(庄叔)
叔孙穆子(叔孙豹)
国夏(惠子)
国弱(景子)
国归父(庄子)
邾文公(蘧篨)
邾庄公(穿)
邾定公(玃且)
邾宣公(牼)
邾桓公(草)
邾悼公(华)
邾隐公(益)
垂、伯夷、夔、龙
知果(过)
季子(名札)
季友(成季)
季槐(廧咎如之女)
季孙纥(悼子)
季孙肥(康子)
季孙宿(武子)
季孙斯(桓子)
季孙行父(文子)
季孙意如(平子)
肥义、公子成、李兑
周公(旦)
周绍、牛赞
周元王(仁)
周太王(古公亶父)
周文王(西伯)
周厉王(胡)
周平王(宜臼)
周共王(繄扈)
周考王(嵬)
周匡王(班)
周夷王(燮)
周贞王(介)
周庄王(佗)
周安王(骄)
周孝王(辟方)
周灵王(晋)
周定王(瑜)
周顷王(壬臣)
周显王(扁)
周昭王(瑕)
周哀王(去疾)
周幽王褒后
周桓王(林平)
周赧王(延)
周烈王(喜)
周悼王(猛)
周敬王()
周惠王(阆)
周景王(贵)
周简王(夷)
周襄王(郑)
周懿王(囏)
周王子侫夫
周王叔陈生
周威烈王(午)
周慎靓王(定)
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
炎帝神农氏
炎帝神农母
郑君(乙)
郑文公(捷)
郑文芊、姜氏
郑成公(轮)
郑庄公(寤生)
郑声公(胜)
郑灵公(夷)
郑武公(掘突)
郑昭公(忽)、厉公突(合传)
郑哀公(易)
郑幽公(巳)
郑桓公(友)
郑悼公(费)
郑献公(虿)
郑简公(喜)
郑僖公(髠)
郑穆公(兰)
郑襄公(去疾)
郑繻公(骀)
郑公子士、公子瑕、公子俞弥
郑公子语、子人九
郑公子去疾、公子辄、良宵、良止
郑公子曼伯、子元、公子满曼
郑世子华、公子臧
洩庸、申叔仪
定姒(昭公夫人)
定姒(襄公母)
宓不齐(子贱)
屈荡、屈到、屈建、屈生
孟子(生卒年月考)
孟子(惠公原妃)、声子、仲子
孟子(昭夫人)
孟视(孟明)
驷偃、驷丝、驷乞、驷颛
项籍(羽)
赵同、赵括、赵婴
赵胜、庐陵君、长安君
赵穿、附赵旃、赵胜、赵朝
赵奢、李牧
赵奢妻(赵括母)
赵鞅(简子)
赵无卹(襄子)
赵成子(襄)
赵孝成王(丹)
赵武灵王(雍)
赵幽缪王(迁)
莒共公(庚与)
莒纪公(庶其)
莒郊公(任著)
莒兹平公(期)
莒著邱公(去疾)
莒犁比公(密州)
荀庚、荀偃
荣旂(子析)
荣成伯(名架鹤)
郦食其(生)
厚成叔(瘠)
南子、卫伯姬(卫二乱女)
明(孝崇皇后)
昭阳、昭(睢)
段规、任章、赵葭
皇野、皇非我
皇瑷、皇麋、皇缓
皇武子、皇戌、皇耳
钟仪、枝如子躬
郤穀、郤漆
郤犫(苦成叔)
哀姜(庄夫人)
施之常(子恒)
帝禹夏后氏
帝颛顼高阳
姜氏齐宗女
娄敬(刘敬)
宣太后、惠文后、华阳太后、夏太后
费无极、鄢将师
胥臣(臼季)
绕朝、任妄
蝠池书院书目精解(二)
《清廷查办秘密社会案》
本书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
《清廷查办秘密社会案》,是第一部集研究与档案资料于一体的专门研究秘密社会专题的研究著作。
编著者从事档案工作几十年,作者通过清廷查办秘密社会案例的档案,研究案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辑档案史料及官书,其中包括:清代的题本、奏折、谕旨、实录等。以往出版的有关秘密社会的著作,或秘密教门、秘密帮会;或就某地区的教门、帮会等。
本书分三部分:清代秘密社会概论;清廷查办秘密社会档案;有关研究清代秘密社会问题的专著目录(摘录)。
《清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首 次 影 印 出 版
清政府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同治朝一百卷,宝鋆等编。同治朝自咸丰十一年七月至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止。共收上谕﹑廷寄﹑折片等约三千六百件﹑二百五十万字。综计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内容,凡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都有记载。该书于1929~1930年间由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但所录文件既无标题又乏目录,所记日期都用干支,使用非常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华书局加工整理出版过道光和咸丰两朝的筹办夷务始末,由于多方面原因,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一直未能出版与读者见面。
本次影印《清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正是弥补了这一缺憾,使清代对于中外关系的最原始记录呈现给读者,便于对清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清廷簽議‘校邠廬抗議’檔案彙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首次对外公布。
近代中国变法维新的珍贵档案文献
光绪筹谋新政,冀匡时变,商议变法事宜。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光绪皇帝为探测朝臣变法意向,将《校邠庐抗议》印刷一千册交军机处,发给各部院卿堂司各官签注意见并加以评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校邠庐抗议》463册,其中410册有签注;散失39册。原呈说帖106件,现存63件,散失43件。
本书汇编所涉及的所有文献都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首次对外公开发布的档案,
《康熙帝钦察地方官民史料》
本书所辑史料,选辑了有关康熙皇帝与各地方官员直接交流情况的史料。是康熙皇帝钦察地方官民情况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康熙时期历史最原始的史料和最直接的历史凭证。因此,备受清史专家、学者的重视。本书以专题形式将康熙时期的朱批奏摺集中收录、重新编辑出版,将有助於推进该专题的深入研究。
《康熙朝雨雪粮价史料》
雨雪粮价奏报制度,始於清代康熙年间,是世界上仅有的、对地方气候变化及农田耕作等监测严密、奏报详细的制度。
出於皇帝专权统治的需要,康熙帝要求其钦派到地方的亲信臣子,要时刻关切地方民情,直接掌握各地方雨雪、粮价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奏报,此後逐渐形成严格的奏报制度。
清代的雨雪粮价奏报制度起於康熙年间,雨雪、粮价及收成分数,三者密不可分,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业的收成,农业丰歉与否又直接关系到粮价的升降,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封建国家的存亡安危。雨雪粮价奏报制度,有助於统治者随时掌握地方气候及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状况,有助於统治者决定政策及对地方有效的管理。编辑出版雨雪粮价档案史料,不仅关系到我们对清代社会学、经济学、气象学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对现在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时报》——上海报业国货老字号
《时报》为著名的“上海老牌报”之一,声名与影响堪与《申报》一时瑜亮。要之,较之《申报》、《新闻报》等由外人所发起的老资格大报,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所创办的随兴随灭之短期报纸,它的一个显著特出之处则在于,它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而历史久长的有影响之唯一大型日报。《时报》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长达35年之久,尤以其报业鼎盛时代刚好经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嬗变最重要之时期,即使在作为其分水岭的1921年报风转变以后,仍被视为中国报界不可或缺之重要一员。像这样历史绵长而从未中断的大型日报,兼以信息量庞大而又及时、集中,自然当为记录存留晚近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相之载体,因之不可能不成为海内外晚清史和近代史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史料渊薮。
&《文献丛编》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原清代宫中及中央各机构的档案,交予故宫博物院管理。该院于图书馆下设掌故部,具体负责各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与编辑出版等项工作。掌故部于1928年创编出版《掌故丛编》,作为专门公布清代档案的刊物。《掌故丛编》自第十一册随之更名为《文献丛编》,体例亦有改变。
先后发表的有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康熙硃笔御旨、康熙与罗马使节文书、雍正朝关税史料、雍正朝文字狱、圆明园史料、修建京师大学堂史料、俄罗斯档、乾隆朝文字狱、乾隆朝天主教流传中国史料、密记档、荷兰国交聘案、英吉利交聘案、关于鸦片战争之中英交涉事件、英法联军战役之中英中法交涉事件、太平天国史料、教案史料、徐锡麟革命史料、秋瑾女士亲笔告国人书、台湾风俗图等大量关于清代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宗教的珍贵史料,使清代档案开始有系统地公布于世,在当时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至今仍为治清史者推重。
《史料旬刊》
&&第一期于1930年6月1日出版,后每旬一期,共四十期。所刊布的档案,有皇帝下达的谕、旨,官员上呈的奏折,以及各项函、咨、禀、清单、揭帖等等。共1300余件,约130余万字。其内容涉及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宗教以及宫廷事务、职官管理等方面;均以“个案”为题,原文刊布;每案的档案状况,多少不一,有的仅一件或三五件,有的多至数十件,甚而数期连载。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料》(一至四编)
全书一至四编,共计200册近十万页,是至今为止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为政生活经历、为士冷眼轶事,及百姓衣食住行的重要史料。是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变法史料通编》(秦-清)
收集整理了先秦至清不同时代的改革史料档案,特别有一些文献是被当时皇朝列为禁毁档案和孤本,善本书的资料,按朝代顺序编辑,是一部中国改革通史资料。
《中国历代整肃官吏史料通编》
中国历代政府在执政中,为了长治久安,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和惩治不法官员,多制定相应的法律.如汉有汉律,清有大清刑律,并设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但是,历代贪官屡治屡现。本书收集整理了先秦至清不同时代的整肃官吏史料档案,特别有一些文献是被当时皇朝列为禁毁档案和孤本,善本书的资料,按朝代顺序编辑。是一部中国古代官吏整肃,反贪污的通史汇编。
《宋金元稀见文献史料集》
收录了宋金元代文献史料十六种,其中史部·杂史五种,地理一种,政书二种;子部·释家二种;集部·元别集三种;其它四种。这些文献史料是研究宋代、金代、元代的王朝更迭、历史变迁、边疆史地、政治经济、治乱安邦的稀有文献史料。
&《子部珍本丛刊》
该书影印所据各底本选自前中央图书馆从内地运去台湾之善本古籍,还有部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一些国际汉学机构、私家所藏珍本。全书版本以“善本”、“珍本”为主,共有宋刊本16种(包括清覆宋明刊本),元刊本1种,明刊本224种,清刊本50种,明正统道藏覆刊本13种,民国刊本3种,手抄本(包括内府抄本)38种,选刊别录本5种,本书编委会重镌本4种,道藏精华本8种,其它6种。本书不仅集诸子百家于一书,更可贵的在于兼数家乃至十数家注本,使人得以会通异同,自契新义。
该书编纂参照历代书志与书目家分类叙列,综合诸家之长。在分类与选择古籍上有其独到之处:其儒家子部首列《论语》、《孟子》;并将《战国策》改列于纵横家子部;还选择了不少宫廷旧藏古籍善本收录本书。该书继子学研究和整理保存在世的古籍,集子学古籍善本之大全,为子部古籍善本的保存开拓了新的视野。
&《明清宮藏術數秘籍匯編》(上下编)
上编60册,下编60册,全120册
本書秘籍均為宮廷舊藏,集明清宮廷術數善本史料之大全,其內容包括:神秘預測理論、星占術、堪輿術、筮占龜卜、相人法、陰陽五行理論解釋災異和推斷吉兇、巫術符箓咒語等等。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特別是明清宮廷文化的研究和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本書體例依據古今對術數類文獻目錄的分類通例,結合宮藏術數類文獻史料的實際情況,共分:博弈、占候、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相宅相墓、調氣金丹、祝由符咒八類,精選典籍101種。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兴亡文献史料汇编》
与欧洲传统社会相比,中国传统社会呈现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独特现象。这种现象是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封建王朝中不同政权的兴亡更替循环史。
政权朝代兴亡不取决于统治者的主观意愿,而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对一个政权的兴亡原因,进行探讨,是总结历史的经验,以史为鉴是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主要是从古文献、史书、文集中,将分散的零星的有关资料,选取优良底本,集中进行加工分类,既有历代统治者的言论,也有兴亡历史事例。
&《中国古代道教宫观文化史料文献集成》
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道治国则国强。华夏民族的宗教起源于祖先崇拜,故能天人合德,悠久无疆,子孙以祭祀不绝。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最大宗教组织,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巫觋、方士。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义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道教宫观文化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道士和道徒的主要宗教活动,道士服饰,语言文字,宫观法器,宫观造像,道教经籍,宫观绘画,道教音乐,宫观建筑,园林等。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围绕着“神仙信仰”,充分体现了宫观这个建筑空间的神圣性,集中体现了道教的核心内容。
&&《清代各部院则例》正编,续编,三编
正编91册,续编60册,三编:45册,共196册
&&本书分为三编,共计196册
蝠池书院书目精解
《近现代中国边疆界务资料》《续编》《三编》
本丛书辑录资料以近现代边界形成时间、空间为范围。是目前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编辑整理中国与各个邻国的界务资料的史料文献书籍。
本丛书辑录资料以近现代边界形成时间、空间为范围。
资料来源:相关官方文件、档案史料、边事汇编、奏议、外交会谈节略、勘界电函、当事人文集日记、有关调查、报刊专论、研究报告等,尽在收录。
内容按类大致可分为:中俄界务、英印与中国西藏界务、中尼界务、中缅界务、中越界务、中朝界务、中蒙界务等。
《中国边境史料通编》(秦-清)
第一编50册,全150册
本书中着重记录了不同时期边境历史文化的形成和风格,所折射出的是当时国家统治者对边境地理和民族风俗的认识程度。
记录了民族之间关系的种种活动。
特别注意收录古人对边境问题的议论。
明代海事纠纷较为多发,因而收集了东南沿海海防的相关史料
在续编中增加了对与中国历史边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传记、历史纪实性的材料,它们有的来源于正史,有的采自名人文集,人们可以通过人物传记、史事纪实了解当时中国边境的态势、战事的演变等,内中不乏史书上缺遗之作,因为其中有不少材料出自直接参战的将领、官员之手,这些记录翔实而具体,是史书很难做到的。
《中国边境史料通编》(续)
续编50册,共150册
在《续编》收集了不少被满清皇朝列为禁毁图书的资料、明清手抄本和善本书的材料,颇为珍贵。此外在增加相关的古地图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边城战守的史料和图录。还编入一些诸如招安、贡市之类的史料,这弥补了方略单一的不足。鉴于武力不是解决边境问题的唯一方法,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诸如贡市通商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等办法,这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边境史料通编》(三编)
第三编50册,共150册
第三编:主要是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各朝代边境相关人物史料文献传记。鉴于未见有将中国古代历代边境人物按时间顺序,集中编辑在一起的资料性书籍,本书全面、系统地将中国古代历代边境攻、守的重要人物,收集整理编辑在一起,对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提供了更加系统完善并易于查询研究的文献史料丛刊。其学术价值意义极大。
《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
全面揭示各时期边疆问题的珍贵历史文献丛书
本书分为六部分
一:近代边疆危机
本专辑资料除了辑录《实录》、《会典》等官书摘录部分相关资料,以及介绍概况的著作,还广泛搜集理藩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能部门编印的相关边事条约,相关当事官员的出使报告,外交文书,谈判节略,划界记录,边界公牍、电报汇钞,与边界有关的舆地考证、图说,交界隘卡记录,交涉照会函札,边事奏议等。其中不少属于首次刊发或较难见到。上述资料对于重新认识边疆危机,尤其是资料中披露的历史细节,具体的过程,有极高的鉴史价值。
二:边疆史地学
本辑不拘泥于以往只将边疆史地学视同西北舆地学,故南北东西兼收;又因民国以降,边疆史地学端绪仍被传承,尤其是抗日战争前后,以禹贡学派为代表,民国学术界研究边疆成为显学,边疆史地著述蔚然可观。
三:民变、新政、辛亥革命与边疆
晚晴动荡时期西藏,蒙古,包括与俄罗斯的边疆史料文献的收集。从不同角度对史事进行了复述;此外,本辑还从政府公报、报刊杂志、档案、回忆录等辑出许多史料。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边疆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政体革命同时不免带有种族革命色彩,这对边疆,尤其是蒙古地区影响很大。蒙古王公疑惧之心使得蒙古地区疏离18行省;清末达赖喇嘛回藏独立,西藏一时脱离中央政府,东北、新疆等地区长官虽然拥护共和,但地方独立,中央政府鞭长难及。边疆地区陷入动荡之中。宗社党的复辟及袁世凯称帝都对边疆形势产生影响。本辑辑录反映上述情势的资料除了官书公牍外,另有札记、日记、调查、报告、电文汇编、统计表、记者报道、谈判记录、演讲、议论等,种类繁多。由于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本辑史料对于研究深入具有较大助益。
五: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
北伐胜利后中国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但南京国民政府的政令并没能有效地推广到边疆地区。日本入侵使国民政府整合边疆的计划几乎停顿,边疆地区或沦陷或危急,抗战压倒一切,边疆经营无力认真实施,这成为本时期边疆形势的重要特点。随着日本势力的西进,蒙疆政府的成立,察绥抗战拉开序幕。新疆地区经历内部政变、内乱的同时,与甘、青、宁地方势力冲突不断。尽管国民政府力图扩大在西藏的影响,但收效甚微。滇贵地区因抗战成为大后方,反映这一时期的资料颇为驳杂,本专辑辑录以官方文件为主,辅以调查、报告、电文汇编、统计表、记者报道、演讲、议论等。。另选若干台湾、海南等地资料。本辑丰富的资料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边疆复杂形势。
六:1945~1949年的边疆
这一时期战乱不断,著述不多,新闻报道激增,传世档案也不少,加上公牍文件、调查记、重要人物回忆录、党史军史资料汇编等,仍有众多文献可供辑录。
《中国边疆行纪调查记报告书等边务资料丛编》
初编:50册,二编:20册,共70册
《中国边疆行纪调查记报告书等边务资料丛编》初编
本编围绕中国边疆地区,搜集200余种文献,内容包括各类边疆驿程纪行、山川河道记述、交通道路、边地调查记、报告书、旅行记、日记、筹边计划、会议记录、时评、概述等。第一类多为作者亲身经历。如行纪、调查记、旅行记、报告书等。由于出自作者亲历其事,眼睹目击,因此具有第一手资料的价值。&&
第二类文献主要是政府各级官员对边疆事务的分析、议论、对策、建议、计划等。
许多文献属于珍稀罕见。例如首次面世的麟庆《奉使鄂尔多斯驿程日记附驿亭吟稿》(稿本),在内蒙古地方史及鄂尔多斯研究中从未被出版利用过,通过从未刊布过的《经营西疆计划》、《条陈西南国防大计》、《经营漠北计划》、《西北国防大计条陈》、《经营漠南计划》,读者可以了解清末转型期间经营边疆的基本思路。记录的边界问题,当时都是事关国家版图的机密材料,从内部观察清政府或民国政府的边务记录,分析当时国内外形势,从而了解清政府或民国政府对解决边界问题的决策过程。
《中国边疆行纪调查记报告书等边务资料丛编》二编
二编补充了初编重近现代忽略古代部分的不足,,基本接续初编以时间为经、地区及相关问题为维的体例,并进一步扩大资料搜集范围,举凡边疆驿程纪行、山川河道记述、交通道路、边地调查记、报告书、旅行记、日记、筹边计划、会议记录、时评、概述等,分类20册,共计8000余页。
《中国海疆旧方志》
这里辑录的是清至民国年间编撰的海疆旧方志,对于了解中国海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海疆的行政管辖;海疆政区的沿革;海疆的经济发展;海疆的军事防务;海港的建设和管理;市舶司和海关、海塘建设;开发和保卫、建设海疆过程中的著名人物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研究价值。
《中国古代海岛文献地图史料汇编》
本书所影印的古代海图,包括了广义的涉及海洋的古代地图和以航海为目的绘制的航海专图以及用于海防的地图.特别收集了现存最早绘有海岸线的汉代帛书《地形图》;最早较完整描述中国海疆并首次使用波纹号表示海洋,绘出海上航线的宋代石刻《九域守令图》以及明清以来的海防,海运和远洋舰等经典的古代海洋地图。本书收录影印了一些著名人物本纪,传记中的相关资料如《秦始皇本纪》,汉高祖刘邦的《高祖纪》,内容有当时国家版图中的沿海岛屿;收集了一些重要的史料文献,如明代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还特别补充了《四库全书》中只有目录无内容的原著《筹海重编》;还特别收录了曾被清代乾隆帝列为禁毁书,如:《山海舆地图说》,明代茅元仪撰于天启年的《海防》;另外,明学者王士祯编撰的《使琉球记》,则较早的记录了出使琉球的纪录,弥足珍贵。本书的编辑按历史时间先后编排,对一地有多个名称者,尽可能地将其异名收录,大到省级岛,如海南岛;小到暗礁,如波洑岛历历在目。海岛不仅有地理位置,甚至精确到对该岛的宽、长、水深,多有记载。
《明代基本史料丛刊·文集卷》1-3辑
本编以文集为主,兼收诗文集;纯诗词歌赋此处略去,留作文学史料另行刊布。明人文集分为别集、总集、文史三类,内容广泛,包括当政者的意见、见解、做法、政绩等等。体裁有诗、词、歌、赋、散文、记叙文等。其中如奏议、信札、传纪、墓志铭、家乘、典制考释、地理民俗等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由于许多文集作者担任过某地或某方面的官吏,所以他们就具体某地、某事所记所议,往往比官书要具体、深刻,可补正官书或正更的某些不足或错误。这对印证明代官方史料,研究明代历史,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明代基本史料丛刊·邻国卷》
本卷辑录,不仅有相关大臣军帅处理外夷外国事务的书札公移,而且还有明朝使臣的出使报告和记录,这些作为原始资料尤为珍贵。由于安南﹑朝鲜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两国也存有不同于明朝的汉文史料,辑录这些汉籍,对于研究者勘比史料﹑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相关奏疏已辑入专辑,建议读者相互参考。
《明代基本史料丛刊·邻国卷》分为:朝鲜卷;日本·倭患·海防·琉球卷;缅甸卷、越南卷。
《明代基本史料丛刊·奏摺卷》
用奏疏来考察明政府处置事件的措施,政策形成的过程,应该是我们深入探究史实的必要手段。奏疏是朝廷大臣或地方大员就政事向皇帝提出的报告。这些报告不仅要反映事情的原委,而且还会拟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对问题的看法;因为与报告者的立场观点不同,受皇帝之命参与讨论的官员往往会提出不同意见,由此形成补充、驳议,或另提方案。这些情况在奏疏中均有反映。
《明代基本史料丛刊·边疆卷》
本卷史料既有明代当事重臣或其幕府的专著,又有同僚往来书札,以及公府互咨公文,内容非常丰富。这些资料原来散布于个人文集﹑丛书﹑方志﹑家藏等,有不少在清代列为禁毁书目。这些资料的汇聚成编,将大大方便研究者的利用。由于我们已将明代奏疏辑录成卷,有关边疆的奏疏就不再辑入本卷,读者可以两相参考。
《明代基本史料丛刊·边疆卷》分为:辽东卷;九边、蒙古卷;陕、甘、宁、西域、西番卷;云南卷;粤、桂、闽、台卷。
《清代吏治史料》
本书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
吏治是国家维护统治的决定性条件之一,也是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本书收集了清雍正朝推行吏治改革的原始档案。史料所录,既反映雍正皇帝改革吏治之用心,亦可概见其改革之运筹;并通过吏部对官员各项具体事件的处理,或承审迟延,或交代逾限,或工程失察,或礼仪违制,等等,虽皆职任诖误之咎,处分亦不过降罚,但事事依规制察议,件件按律例定拟,亦有助于我们对清王朝典制的了解和掌握。
本书分“吏制改革”、“官员铨选”、“官员管理”、“官员礼仪”及“官员庶务”五个专题,影印出版发行。现将各专题汇集内容作概要介绍。
《清代吏治史料》(续编)
本集从清代历史档案、典籍中汇集整理反应这一历史过程的史料,集录成册。史料所录,集中反映康熙朝整顿吏治、充实和严格官员的考核制度。
档案汇编所涉及的所有奏折文献都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按原文影印出版,本书分“官署典制”、“圣谕圣训”、“官员铨选”、“官员礼仪”、“官员庶务”及“官员管理”六个专题,以飨读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蝠池书院、北京蝠池文化传媒共同编辑整理。
此影像集是目前第一部清宫内所存留的反映宫廷外景观,市井生活,事件描述的老影像集。是当时宫内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精装大十六开,共5册。定价:8800元。计划2014年十月出版
&&本集收录的老照片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近期在整理文献资料时所发现的一批清末民初东方专业摄影师拍摄的摄影作品,这些老照片从名胜古迹、故墟旧迹、古碑寺观、帝王陵寝、古代建筑、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折射中,展示了东方人对中国一个不断累积的印象。
1839年照相法问世,19世纪40年代中期,商业照像馆在香港出现,19世纪60年代起在上海、广州、京师陆续出现商业照像馆,而当时的清宫中并无专设照像机构和人员,或因对此新事物的认识有限,本能的拒绝夷人的奇技淫巧,认为拍照会攥人魂魄,之后才有条件接受。
  光绪二十九年(1903)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勋龄奉旨进宫,携带刚运回国的全套照像器材专门为慈禧拍照,照像前慈禧要亲自翻阅时宪书,选定良辰吉日,勋龄后来成了御用摄影师。其后宫中的其它事件需要留影,均请商业照相馆或专业摄影人士进宫拍摄。本书中所展现的宫中挑选秀女照片,为北京琉璃厂的铸新像馆和后门外帽儿胡同的瑞璋像馆所摄,完整的再现清末最后几次挑选秀女的重要场景,为清代选妃制度提供了真实的写照。
  京张路工摄影照片,是上海同生照相馆谭锦棠摄,它真实记录了中国自主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沿线各站点,主要路段的实景及通车典礼情况,对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清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旧照,该学堂是清末光绪年间,清政府为引进西学,培养军事人才,根据大臣梁诚的奏议,于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五日,在北京创办了陆军贵胄学堂,校址位于北京铁狮子胡同东口路北。陆军贵胄学堂是为王公大臣贵族子弟专门设置的。管理者为庆亲王及陆军部尚书铁良,下属机构有总办、监督等。学堂专门考收王公世爵暨四品以上宗室、现任二品以上京外满汉文武大员子弟,授以普通学术及陆军初级军事学,并入军队观察学习。贵胄学堂学员于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十日(1909年10月23日)毕业,“由陆军部带领引见。十一日发上谕:‘优予出身。’”摄政王等听讲人员也领到了毕业文凭,一并刊入同学录。制作于宣统元年(1909
年)的这本《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收录了第二期听讲官员和学员的<span STYLE="font-size:14.0color:#5幅照片。并标注有详细的说明,及其珍贵。
在照像技术发明之前,彩绘地图是宫中记录、储存、传递事物形象的特殊信息载体,亦称为舆图。本集收录的清代陵寝舆图,既是传统的建筑设计样式图,也可以从中审视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观念,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等,从而逐渐意识到其中的文化蕴涵和审美功能。
公元十九世纪,虽然古老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但长江流域的诸多历史文化名城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那是孕积已久的大风暴到来之前的最为死寂的时刻。山根倬三,日本摄影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在中国拍摄了大量反映长江流域景观的图片资料,用影像记录下了那个时代。他于民国初年从上海沿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重庆,以令人惊异的视角展现了由上海到重庆的城市画面,用镜头凝固了长江流域众多城市的人文景观。那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形成了对城市历史的叙述,尤其是在杭州西湖、庐山、武汉和长沙,山根倬三拍摄了四幅长卷景观全景图,展现出《清明上河图》式的场面宏大的人文景观。因其中国当时正值“治乱废兴固革之故,考查文物经济之所消长”而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历史是沉重的,而当时影像里所展示的许多著名建筑和城市,如雷峰塔、原黄鹤楼、长沙旧城现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所留下的影像资料多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慰籍,当年镜头定格的城市和人文景观正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他的摄影动机虽然有出于纯粹的商业利益但却成功的记录了中国当时的风俗,文化和风景。
  关野贞(1868年1月9日—1935年7月29日),日本的建筑史学家。1906年被派遣到清国,着手于中国建筑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的研究、辽金时代的建筑及其佛像。他所拍摄的辽金时代的建筑及佛照的照片及其珍贵,其中有些建筑和佛像早已被损毁,我们今天仅能从关野贞所摄的照片中看到它们当初的模样。从其拍摄的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一种追寻文化的认同和归宿。
本书从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上千幅存世影像中精中选优收集老照片、舆图共近千张(幅),这些照片和舆图为清末民初的中国古迹、人物、地点、事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4年7月1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代人物志史料文献通编》编委会编辑
第一辑(先秦-汉)75册,精装16开,56000元RMB。
ISBN&978-988-
第一辑(先秦-汉)《续编》20册,精装16开,15000RMB
ISBN:978-988-
&人物是中国历史最为重要的部分,缺少人物,就无法组成历史。翻开中国任何一部史书,人物都是其主要内容,通过对人物的叙述,人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认识历史。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史,还是哲学、思想史,多通过人物显现在人们的面前。正因为人物如此重要,史书才以之为主,以正史为例,首先写帝王本纪和各类人物传记,其所占全书比例非常之大。研究历史,也必须通过对人物的研究来解决政治、经济、文化史等问题。
常言道:“人马未动,粮草先行”,研究历史首先要搜集史料文献,然后经过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判断才有可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古代人物史料文献的收集、分类、编辑必不可少。但是,古文献中的人物材料,散见于众多的古书中,数量之多、搜集工程之浩大,是惊人的、令人望而却步。尽管如此艰难,仍有学者不惜牺牲个人宝贵时光,编辑出版不少有关人物资料的工具书,编入辞典中的如《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等,专门资料如《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但不足之处是过于简单,多无出处。有鉴于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编辑《中国历代人物志史料文献通编》一书,以方便广大读者。
本书涵盖先秦至民国近三千年存留的全部重要史料文献,包括:正史、野史、载记,有碑刻、文集、笔记和方志中的人物史料。收集的范围自先秦迄民国之历代人物资料。不论人物地位高低,是历史名人还是泛泛之辈,材料或多或少,只要是编者在文献中见到的人物都尽可能网罗其中。不仅如此,此外还收入了相关人物的评论、按语、论曰等。其数量和内容都大大超过现通行的任何一部同类书籍。
本书在收集史料的文献过程中还注意兼收各种版本的同一人物。例如:同一人物有多个版本,内容大同小异,它类书籍多只收其中一个版本的材料。实际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人物,有多人为之立传。看似基本相同,实际最大差别就是在所谓的“小异”部分,有时却记述了一些重要情节,只有进行比较研读才能发现。为此,我们兼收了同一人物的不同版本的资料。使之方便研究者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继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第一辑&&出版说明
本辑收有上古至汉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近6000人次,所涵盖的内容较现通行的同类书籍多数十倍乃至百倍。
本书与历代人名辞典不同之处是,收录了历史人物传记全文,而且是不只同一人物的一个传记,凡能查找到的该人不同版本的所有传记、年谱,均被收录。虽有些重复,但大同小异之异处恰恰往往记述了某些重要情节,研究者只有从不同版本的史料文献研读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扩大研究视野,使其研究有所突破。总之,本书对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一辑是断代史料,分为正编和续编出版,从上古到汉代为止。第二辑为魏晋至唐,以下各辑直到民国。各辑合在一起则是通编,这无论是对搞断代史研究者和通史研究者来说,都方便了许多。
本书因是影印,避免了抄写的笔误问题,材料翔实可靠。
本书属开创性工作,难度较大,工程浩大,费时费力,不足之处希方家指正。
&&第一辑&&凡例
一、本书所收人物以姓氏笔画多少编排,笔画相同者,再依其第一笔的横、竖、撇、点、折编排,如七画的苏、陈,苏字的第一笔为横,陈字的第一笔为折,故苏字排在前边。
二、姓氏相同者,则从第二字的笔画多少排列,如刘邦、刘彻,邦字为6画,彻字为7画,因此刘邦排在前边。
&三、同一人物,有多个传记者,则按所载传记原书分正史、四库全书、地方志、野史等顺序编排。
四、历史上不少人物的名字往往以字行,字代替了其名,如项羽,本名为项籍,但多称其为项羽。另外,还有不用姓名,而用帝王等称号者,如汉高祖名(或高帝)刘邦,用刘邦者反而不多,为了使用方便,本书或在人名后括号内注有其他名称,或在其称号后括号内注有其姓名,如汉高祖(刘邦)、刘秀(汉光武帝)等。本书还在一些人名后的括号内加注,以起到互见或说明等作用,如汉代有两位韩信,其中一位曾被封王,后降为侯,本书在韩信后括号内注有其新称号:韩信(淮阴侯),这就与另一位韩信有了区别。
五、多人合传,只按第一人姓氏编排,其他人附在第一人之后,不另编排,在目录中可查到。
              &&&
&中国不仅有绵长的陆上疆界,而且有横亘万里的海疆。中国海岛是中国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岛史亦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证明:中国海岛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海岛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在不断演变,成为当前的热门问题。
2013年蝠池书院连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边疆所共同策划了《中国古代海岛文献地图史料汇编》(全七十册)。一来是中国先民开创的海洋文明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便于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对中国海岛史料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提醒有些邻国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不顾信义,或受它国指使妄图启动策划将一些中国海岛占为已有。以史为鉴,大量的史料文献足以证明这些岛屿的归属。中国的无论是陆上疆界,海疆,海岛都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神圣而不可侵犯。
中国海岛是中国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岛史亦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中国历史和地理也应对中国海岛史进行探讨。历史证明:中国海岛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它,可从另一角度观察中国历史,对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能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这一工作对学术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当今中国海岛,由于经济利益的影响,有些邻国为了眼前的小利,不顾信义,占领了中国的一些岛屿,或正在启动策划将中国海岛占为已有,如越南占领了我国多个岛屿;菲律宾更想借某外国势力强占领我黄岩岛等地;日本则大搞什么购岛活动,要将我钓鱼岛侵占。中国南海、东海都发生了此类事件,所以中国海岛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在不断演变,成为当前的热门问题,研究中国海岛史就显得格外引人重视。而要对海岛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其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才有可能进入研究程序。中国史料汗牛充栋,海岛史料也有几千年的经历,且分散于众多的古文献中,搜集整理谈何容易!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见到中国海岛史料大型工具书。
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隋书&琉球国传》就有对“高华屿”的记录。(即钓鱼岛最原始的命名)中国自五代,宋直至明清两代,对中国东海,黄海的经营就留下了完全,系统,翔实的各种官方文书,海防文书和海道针经。中国各界册封使所留下的《使录》,对中国海疆及周边各海岛的情况及与周边国家的自然分界,都有具体的表述和描绘。
本书收录影印了一些著名人物本纪,传记中的相关资料如《秦始皇本纪》,汉高祖刘邦的《高祖纪》,内容有当时国家版图中的沿海岛屿;收集了一些重要的史料文献,如明代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还特别补充了《四库全书》中只有目录无内容的原著《筹海重编》;还特别收录了曾被清代乾隆帝列为禁毁书,如:《山海舆地图说》,明代茅元仪撰于天启年的《海防》;另外,明学者王士祯编撰的《使琉球记》,则较早的记录了出使琉球的纪录,弥足珍贵。
在中国古代的舆地学中,海是被长期边缘化的,原本不多的古代海洋图,历尽战乱能够传世的就更少,目前一些学者甚至连影印的古代海图都难见到.本书所影印的古代海图,包括了广义的涉及海洋的古代地图和以航海为目的绘制的航海专图以及用于海防的地图.特别收集了现存最早绘有海岸线的汉代帛书《地形图》;最早较完整描述中国海疆并首次使用波纹号表示海洋,绘出海上航线的宋代石刻《九域守令图》以及明清以来的海防,海运和远洋舰等经典的古代海洋地图。
中国先民开创的海洋文明,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对中国海岛史料的应用,我们组织有关专家,从众多的历代方志、地理文献,各朝各代官方文书,册封使记录及从客诗文中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出版《中国古代海岛文献地图史料汇编》一书。
由于是影印出版,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底本的质量,尽可能地选择较好的版本、善本、稀有文献、一手材料,以保证其价值性和唯一性;并且尽可能在收集史料的同时,选用一些重要地图、图片,放入相关处,以补充文字之不足;本书的编辑按历史时间先后编排,对一地有多个名称者,尽可能地将其异名收录,大到省级岛,如海南岛;小到暗礁,如波洑岛历历在目。海岛不仅有地理位置,甚至精确到对该岛的宽、长、水深,多有记载。
(6)(7)(1)(20)(8)(6)(6)(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主角被男主角收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