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蹇提出怎样的北京恒城实业发展公司道路

材料题中张謇是如何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并是企业获得发展的_百度知道
材料题中张謇是如何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并是企业获得发展的
以母实业而父教育为方向以实业救国,结合南通地区适合植棉特点,最后创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教育救国为宗旨,借用张之洞搁置在上海的机器,逐步走上实业救国道路,首创国内第一家民营纺织厂,以官股入股方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实业救国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謇原本是一个晚清进士,由于看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于是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毅然辞官。他认为只有实业救国才能让中国强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历史史实,根据题目信息“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判断此人是张謇,面对民族危机,多家贫困,张謇弃官从商,发展实业,提倡实业救国,并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口号,发展教育,D项表述错误,大生纱厂是民族工业,民用工业是洋务派创办的,本题选D。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史实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是当时社会的两大思潮,本题学生容易错把民用工业和民族工业混淆起来,民用工业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的,有一定的最求利润的目的,但封建性仍然很强,民族工业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完全和外国资本主义竞争,争夺市场和原料,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打压,同学们要注意区分。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2013届江苏新沂第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固辞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以下哪项不属于他的事迹A.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B.他的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艰难曲折历程C.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口号,发展教育 D.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单选题
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固辞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以下哪项不属于他的事迹A.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B.他的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艰难曲折历程C.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口号,发展教育 D.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895年,新科状元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 材料二& 张謇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指出:“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筹划。”
&&& 材料三& 年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图
&&&&&&&&& &&(仅统计创办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
(1)据材料一可知张謇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写下这段话的?日记反映了张謇当时怎样的心情?
(2)材料二体现了张謇倡导的什么主张?(不得照抄原文)结合学过的张謇事迹,你如何看待他弃官回乡办厂这一举动?
(3)据材料三概括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及你作出判断的依据。& (均不得照抄图中数据)
科目:初中历史
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固辞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以下哪项不属于他的事迹
A.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B.他的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艰难曲折历程
C.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口号,发展教育
D.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张謇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另外,中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张謇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另外,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张謇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都传到了西方。
——摘自丝博网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摘自《魏书》
(1)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后来被称做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它的开辟有什么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族大融合,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材料二中的“诏”是谁下达的?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人可能经历_______________①学汉语②穿戴汉族服饰③改汉姓④与汉族通婚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这一时期与春秋战国相比,在政治上有何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丝绸之路,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北魏孝文帝;为了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3)D(4)都呈现出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张謇故里唯一合法张謇研究机构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张謇实业政治观初探/徐晓石
张謇实业政治观初探徐晓石 &沈振元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为我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謇的实业政治观,是其在实业救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实业政治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观念,是张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探索张謇的实业政治观,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张謇从状元到资本家的思想演进过程,而且有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张謇。一、政虚业实,政因业果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张謇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刺激和震撼,他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月,见张之洞等督抚请缓换约力阻和议电及《台民愤抗布告天下之文》,又“为之增愤”。他在为张之洞拟《条陈立国自强疏》中进一步阐明和约之“凶狠”:“其割地驻兵之事,如猛虎在门,动思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伤,气血大损;通商之害,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继而指出日寇居心险恶,扬言“此次和约,意欲使中国五十年之后不能自振,断不能再图报复。”并将中国地图“用五色画界”,指示西洋各国瓜分中国。“封豕长蛇之谋,令人发指!”面对亡国破家、瓜分豆剖的危险,丁忧在家的张謇心忧如焚,寝食难安。然而,一介寒儒,手无寸柄,深感报国无门。于是,他专访张之洞,与之“竟日长谈”救国之事。十天后,张之洞回访张謇,“留谈商务”及“筹辟海门滨海荒滩”等事。其救亡图强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然而,这些政治活动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有一种“虚”的感觉,“差有寸心堪报谢,由来生计是渔樵”(《寄酬查翼甫同年》),正是这幻灭心态的流露。年月,张之洞“以中日马关条约有许日人内地设工厂语,谋自设厂。”他希望苏州的陆润庠和通州的张謇“各设公司,集资提倡”。张謇对此建议十分慎重,“余自审寒士,初未敢应,既念书生为世轻久矣,病在空言,在负气,故世轻书生,书生亦轻世。今救国之强,当先教育,先养成能办适当教育之人才。而秉政者既闇蔽不足与谋,拥资者又乖隔不能与合,然固不能与政府隔,不能不与拥资者谋,纳约自牖,责在我辈,屈己下人之谓何?踟躇累日,应焉。”他“初末敢应”的原因:一是自己是个“寒士”,没有资本设厂;二是知识分子有说空话、自鸣清高、不了解实际的毛病,不宜办实业;三是办实业必然要与官僚和资本家打交道,而官僚往往昏愦而缺乏远见,难以相谋,资本家又机灵而乖戾,难以相处;四是有失士大夫脸面,“屈己下人”算什么呢?那么,为什么他在“踟躇累日”后又答应张之洞的要求呢?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当时救亡图强是时代的要求,是最大的政治。自己设厂以抵制日人设厂,是御侮爱国行为,是救亡图强的需要。严肃的政治动机,鲜明的奋斗目标,促使张謇不顾世俗偏见而义无反顾地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并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他在日记中写道:“长与春风约今日,每凭南斗望京华。”“以此为长策,端居耻圣明”。前句写他对恩师翁同龢和光绪皇帝的思念;下句写他找到了“长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不会隐居在家,因而对得起圣明的天子。应当指出,张謇兴办实业,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士大夫的“责任”,把兴业作为为国分忧,报答“圣恩”的“长策”,对实业与政治的关系则比较模糊。他认为,“政者,君相之事;学者,士大夫之事;业者,农工商之事。”清政府的官吏是为封建的政治经济服务的。他们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往往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张謇对此十分反感和失望。因而产生“政虚业实”的思想观念,认为与其空谈政治不如脚踏实地办实业。这一思想一直沿续到他东游日本时,把实业、教育作为考察的重点,而避谈政治。直到考察结束,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认识到“政虚而业实,政因而业果,学兼虚实为用,而通因果为权”,这是一大进步。二、衣食之原,发达之本张謇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创办的通州纱厂在“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中奠基兴建,他的实业救国思想进一步充实,他制订的《大生纱厂厂约》明确申述办厂的宗旨:“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他进一步认识到兴办实业与国计民生的关系。然而,一个人前进的脚步常常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正如恩格斯所说:“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就在通州纱厂“屡蹶屡振之余,可成可败之际”,翰林院敦促丁忧期满的张謇回翰林院销假,并声称“如其与假乖违,合有处分”(如罚俸)。其时张謇难以抽身,只好致电说明情况,请求续假。可是院长并不理会。这令张謇非常气愤,他致函沈曾植明确表态:“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受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此謇之素志也。比常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矢愿益坚,植气弥峻。辄欲以区区之愿力,与二三同志,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而遥。以为士生今日固宜如此。”张謇以无私无畏的精神顶住了来自其上司的压力,坚定了实业救国为民服务的决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士大夫们对其办实业并不认同,好友丁立钧在信中“颇相规切”,似乎弃儒经商有失伦理,以致他在复信中表白自己“言商仍向儒”,虽致力于实业,但“亭林匹夫有责之言,藜洲原臣视民水火之义,固常闻之而识之矣。凡夫可以鼓新气,祓旧俗,保种类,明圣言之事,无不坚牢矢愿奋然为之,以为是天下之大命,吾人之职业也。”然而这种自我表白正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性,在其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事业的背后,依然完整地保存着一个封建伦理的“王国”,并以之作为衡量是非的准绳,制约着他前进的脚步。张謇认为,中国实业家必须面对来自清政府的各种干扰,“有排抑之人,有玩弄之人,有疑谤之人,有抵拒挠乱之人。消弭捍圉,艰苦尤甚”。同时,还必须排除士大夫传统观念的困扰。年月日,张謇应汤寿潜之邀抵沪商量汤应否出任两淮盐运使。在场的有张元济、刘桂馨、林蔚生等人,劝汤退者多,袁树勋亦以“盛名难副”为汤忧虑,不劝进。唯有张謇与他们不同,他说:“设二说,请诸君答。力辞朝命,使人主知士大夫有气节,一义也;天下将沦,唯实业、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舍实业官不为,设至陆沉之日而相怨,当吾辈当日不一措手,则事已无及,一义也。二说孰长?”当场无人回应张謇的问题。汤寿潜最后还是“决意辞淮运使”。由此可见张謇胸怀全局,敢于担当的精神;而一般的士大夫连“实业官”都不敢当,更不要说兴办实业了,他们轻视实业的陈腐观念已经达到令人可怕的程度。而张謇的思想境界远高于一般士大夫他明“大势”顾“大局”,立定脚根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他说:“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其根本在先致力于农工商,必农工商奋兴,而后教育能普及,教育普及,而后民知爱国,练兵乃可得而言也”。他还说:“此躯尚在,有国民当尽之义务,是以冒我缙绅先生之所不韪,从事农工商实业…”他还希望青年学生“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这是多么深邃的思想,多么高尚的情怀!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奋勇攀登。是年月,他撰《记论舜为实业政治家》一文,阐明实业与政治的关系,以“回敬”那些轻视实业的“缙绅先生”:“舜生侧陋,发于畎亩之中,妻帝女而受帝命,竟尧治水纳麓之功,报尧询事考言之绩,重华协帝,岳牧亮功,朝无震主之臣,野有讴歌之庶。”他生于农家,三十岁以前是“辛苦憔悴之子”,“三十被举,五十而摄天子,六十一而践帝位,德及异物,功被大宇”。因此,他是中国古代公认的圣人。他重视实业,认为实业是民众的“衣食之原”:“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正因为如此,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若将耕渔视之为农,陶与作器视之为工,就时视之为商,那么,舜农、工、商三业都做了。在这个基础上,舜“乘时射利”,把老百姓聚集在自己的周围,以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也众望所归成为部落的领袖,成为人们千古传颂的“圣人”。“若非舜之实业发达,亦未必人人归附如此。”张謇用“实业政治家”舜证明了兴办实业的正确性。同时又明白一条朴素的真理:物质生产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是“成王成圣”的根本所在。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诚然,张謇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还没真正懂得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但他的思想已远远越出一般士大夫所达到的高度。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实业政治方面的建树和所成就的业绩也是一般士大夫所无法企及。三、实业命脉系于政治民国初年,张謇兴办的实业、教育已见成效,出现“分道并进,渐推渐广”的良好局面。年秋天,张謇应袁世凯之邀进入熊希龄为首的所谓“第一流人才内阁”,出任工商农林部长。他在离通赴京前的一次“公饯会”的答词中声称,此次北行,“并非翻然变更初志,于政界讨生活”,而是“欲举平日所主张者发为政见,以供朝野之采择与研究”。他要发表的“政见”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推进他的“棉铁主义”,求实业“发达之方法”:“保护也,奖励也,补助也,改良恶税也,皆当逐一施行。”说白了,就是他作为一个实业家进入政府,必然要排除一切障碍,为实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月日,张謇正式发表了《实业政见宣言书》,提出“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的著名论断,强调政治对实业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决定了实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他半生从事实业的深切体会。满清王朝政治腐败、官吏对于民间企业不但不给予赞助,反而设置种种障碍,限制工商发展,张謇为之吃足了苦头。因此,张謇于年月特请江宁画家单林绘《厂儆图》四幅,其中《桂杏空心》《水草藏毒》讽刺的就是桂蒿庆、盛宣怀(杏荪)的言而无信和汪树棠、黄穆的暗藏祸心,用以揭露他们在高贵华丽的官服里面隐藏着虚伪、阴险、贪婪的灵魂;以之告诫全厂同仁提高警惕,引以为鉴。张謇在“宣言书”中提出政治是实业的命脉这一主张,目的是要改变前清时期那种政治与实业脱节、官吏与企业家乖违的局面;希望政府官吏在“民国肇建,内乱外患,稠叠洊至,借款累累债权四压”的困局面前,重视实业,齐心协力发展经济,并利用手中的权力,加大政治对实业的赞助力度,切实起到“扶植之、防维之、涵濡而发育之”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张謇提出四条“方策”:()乞灵于法律,以法律诱掖指导实业,用法律规范保护实业;()求助于金融,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确保市场流转;()注意于税则,农工商之政策,惟借税法为操纵,以合理的税收保护工商;()致力于奖励,对重点企业给予奖励或补助,为百姓扩生计,为国家增实力。这四条方策既切中时弊又大得民心,对全国的工商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此,张謇进一步强调:“政治能趋于轨道,则百事可为;不入正轨,则自今以后,可忧方大。”很不幸,袁世凯政府的政治不可能进入“正轨”,袁氏梦寐以求的是复辟称帝,对张謇的四条“方策”采取敷衍态度。张謇对袁氏的称帝阴谋持反对态度。“筹安会”成立之初,张便找袁“通力劝说,劝他做中国第一人的华盛顿,不要效法法国上断头台的路易。”袁一方面一味否认称帝,另一方面则一意孤行准备称帝。张謇的“实业政见”自然无法推行。在袁世凯“登基”前,张謇便假故离京,从此离开了政治舞台。张謇的实业政治观是张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张謇的实业政治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评价张謇。对于这位著名的实业家,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详尽的论述,但对他的政治理念,政治才干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诸多作为和贡献讨论得并不充分,对于他的实业政治观念很少涉猎,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们只要简单回顾一下张謇生平经历的赴朝平叛、甲午战争、东南互保、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就不难发现他宏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政治才干以及他在这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所作的重要建树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称之为政治家并不过分。再说政治与经济(或实业)又不能截然分开,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又服务于经济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实业救国本身既是经济行为,又是政治行为。因此,只有将研究张謇的实业成就与研究张謇的政治思想统一起来,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张謇,更正确地评价张謇。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张謇的实业政治观,是深入研究张謇的一个突破口。探讨张謇的实业政治观,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张謇从状元到资本家的思想演进过程。张謇的实业政治观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张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实业、政治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具有鲜明的个性。张謇受儒家文化习染颇深,他吸收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受到封建文化毒素的纠缠,他以士大夫的自尊,又以从事商业而自鄙,总有一种“舍身喂虎”的悲哀。可见他是背着因袭的重担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从事实业之初,把实业看作御侮救亡,忠君爱国,保种惠民的抓手,他说:“下走本是寒素,向于工商实业,未尝学问,但以中国国势日弱,外侮日加,寸心不死,投身实业界中,稍尽心力,冀得沟通商学两界,借立中国真实自强之基础。”所谓“自谋设厂,抵制外洋”之类的观点脱离实际,中国的大门早就被“外洋”的大炮轰开了,“条约”已订,凭几个人设厂就能抵制日本人来办厂么?但兴办实业符合时代潮流,无可厚非。随着实业的发展壮大,张謇才真正看到实业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实业既是人民的“衣食之原”又是圣人的政治之基。他撰《记论舜是实业政治家》既是对那些轻视实业的同僚的“回敬”,实业“义兼本末”,“未尝有所轩轾”。圣人兴实业,我亦兴实业有何不可呢?舜是由实业而起的政治家,我为什么不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呢?这对张謇来说,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民国以后,张謇俨然以资本家的身份加入熊希龄内阁,他决定运用手中的权力,通过政治手段保护和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反映张謇自觉地使政治为经济服务的观念,显示张謇的实业政治观已达到新的高度。可见他的《实业政见宣言书》实际上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宣言书;“宣言书”中的四条“方策”就是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四大政策。然而,袁世凯的复辟称帝,使张謇的美梦化为泡影,中国脆弱的资本主义又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折。(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参考文献:[1]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1》第1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2]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8》第101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3]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4]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2》第8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5]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2》第8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6]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8》第57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7]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4》第7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8]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4》第26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9]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4》第25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还没有评论哦,&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股票/基金&
  慈善篇:“散尽家产以济天下”
  张光武/ 文
  张謇曾言:“有钱人的焰势实在难受,所以我非有钱不可。但那般有了钱的人是一毛不拔做守财奴,我可抱定有了钱非用掉不可”。至于他是如何用钱,他将钱用在何处何人之身,他的用钱理念又是如何?
  张謇的回答是“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
  早在光绪二十二年,海门一带,“自夏徂秋,霖潦涨溢,下沙灾状尤酷”。张、张謇即挺身而出,协同海门厅同知“霍邱王宾经理疏河”,张、张謇兄弟“散振平e诸事,费出私财,不足则募,又不足则贷以继之”。
  张謇、张最早创办的慈善机构是1906 年建成的育婴堂,以收养弃婴和赤贫家庭孩子为主,两年后收养婴儿多达1500 人。张謇和张还分别从育婴堂认领男婴,视为己出。张謇认领之两名养子,取名为佑祖、襄祖。笔者祖父张所领养即为三伯父张敬安。余生也晚,未曾得见三伯父,然家中大人小孩凡提及之,必以敬称,三伯长子让武哥,在堂表兄弟姐妹中年齿居长,为人敦厚,亦极获敬爱,了无隔阂,亲情一片,全无嫡出、领养之别。
  1907 年,南通地区江岸、海岸不断坍塌,张乃动员地方资源成立南通保坍会,自任会长,稳定南通江岸海岸灾情,每年赈救流离失所居民达几十万之众。
  从1912 年起,张氏弟兄创办之慈善医院、贫民工厂、济良所、栖流所、残废院和戒毒所相继建成。
  1913 年,张发起,与张謇在南通城南创办南通医院(今附属医院)和两所分院,一在唐闸,一在金沙。举凡赤贫者看病均可免收医药费。
  同年,张与张謇于南通城外辟地160 亩,建成义园(即今之公墓),归葬者无论贫富,一视同仁。
  1912 年,张謇六十寿辰,将宴客费用和亲友馈金全部取出,创建南通第一家养老院。
  1920 年,张用七十寿辰所得亲友馈赠,在家乡常乐镇三厂镇创办南通第二养老院,该院常年费用7000 多银元,亦全部由张私人承担。
  至1922 年,张謇七十寿辰,再度创办南通第三养老院。
  张謇、张弟兄创办之养老院,前后收容孤寡老人500 余人。
  谈及自己和三哥创办养老院初衷,张謇尝自述心迹,谓:“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此言对于后世不无启迪。
  1916 年张与张謇共同捐资,在南通西门外建成栖流所,收留乞丐并培养彼等习艺能力;又收留精神病患者,令其获人道资助而不扰碍社会。
  1912 年后,张謇着手规划筹建残废院和盲哑学校。残废院建成后,张謇规定,凡残废者,无论年龄,无论籍贯住所,均可接纳入院,且包办吃饭穿衣。
  1903 年,张謇赴日考察,专门考察的盲哑学校,回国后致信按察使,建议官方开设盲哑学校而未果,1911 年,张謇在赴之际,专程考察烟台芝罘盲哑学校。1915 年,张謇终于一偿夙愿,创办狼山盲哑学校,是为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座盲哑学校。
  1922 年,张斥私资在崇明外沙(今启东)大生二厂创办大生医院,救治缺医少药、罹患流行疾病之贫苦百姓。
  凡抵南通参观之中外人士,一致发现南通街头竟无一乞丐、醉鬼和流浪汉!因为南通已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世人期颐大同,南通先行大同。
  育婴堂初成,张謇乃以卖字筹钱捐得款项为继。其时计划每季鬻字得500 两,一年便有2000 两收入,足够收养一百多名婴儿。至1922 年,大生集团经济滑坡,张謇个人分红和薪俸骤减,直接影响慈善事业,张謇乃再次登报鬻字筹措善款。持续两年多,至1924 年张謇已届71 岁高龄时方始停笔。
  盖张謇和张用于慈善机构之费用,尽为本人和亲属的捐赠。张謇曾言,南通之慈善事业全“系自动的,非被动的,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去做”。
  仅慈善一端,张謇、张功在当时,泽惠千秋!
  那么,至张謇逝世,张家实际经济状况到底如何?
  1927 年北伐军兵抵、南通,接举报诬指笔者祖父张为“土豪劣绅”,乃举家远走大连避祸,至1931年风声过后回上海,先于拉都路(今襄阳南路)永安别业,后于戈登路(今江宁路)363 弄觅舍而居,竟无力自置房产,所居均为租赁之屋,经济窘状可见一斑。
  张之女、笔者三姑母张敬庄、五姑母张敬默均为普通教师,三姑母自五十年代起独居任教之合肥医学院教工宿舍,生活简朴,笔者家庭及三伯父张敬安、四姑母张敬直和五姑母家生活状况均与普通城市平民相若,五叔敬敷(希祖)早年留学,因二战滞留,战后与美裔五婶白手起家,辛勤劳作,养家糊口,终老一生。
  而笔者自记事起,家中生活亦极节俭,五十年代上海一般高级职员家庭给孩子订份牛奶为寻常事,而笔者兄弟姐妹自小起从无月订牛奶之享受,每日饭桌上,一小荤两素一汤为家常便饭;偶食排骨,切成薄片,一人一片便为少有之乐事;偶进鸡鸭,则鸡腿鸭腿必是由母亲先行撕下留给父亲或大哥的,其余每人所食,仅为母亲分在小碟里的一份。一年到头,家中老小,从无食水果之享受。每年过年,家中小孩拿几毛钱压岁钱,看着别家孩子放烟火,我们唯一之享受便是买几只小鞭炮,一只一只小心翼翼地放,放完了,满地去找自家和别人放剩的哑炮,从中间掰开来,支上火头,那中间便会冒出一串火星来, 也是一种乐趣。
  笔者从小学至大学毕业长成前,唯一一次因考进大学由母亲带去南京西路凯司令吃西餐,那是从母亲到笔者自己都是视作隆重的。
  母亲终年忙碌操劳,偶或抽纸烟,家中几上常置,为价格在劳动牌和飞马牌之间、2 毛7 分一包的东南牌。从小至大,常见母亲徐刹厥楦舐ト∠峦夤旎嗌八湎“姹臼槿ド碳执Ρ渎籼辜矣煤徒蛹们子眩溆嘟鹗⑼怠⑽奈镌蛉烤柙摇D盖自谖母镏谢寄匝映て谟涣迹≈胁坏幸怀⊙俺8忻安∈拧
  文革期间,红卫兵丧心病狂,掘开四祖父张謇墓地,仅得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一束胎发,一颗尽根牙耳,祖父母张夫妇遗骨幸赖当年家中老亲陈叔夫妇(一为南通服务行业负责人、一为通棉一厂即大生一厂党委书记)不顾安危冒雨抢救转存泥坛中。
  据笔者所知,四房即张謇直系后人生活状况与我们三房亦伯仲之间,小异大同。现在想来,一切全不足怪,张家人用于事业就像用于家计,凡与民生、与民族整体利益息息相关之事业,则当机立断,万金不惜;用于家计又如用于事业,一分一厘从来都是精打细算紧着过的,利始而义终。如此行事,察古往今来,只怕不是一顶“商人”或“绅商”帽子可以盖住。
  古人有“散尽家产以济天下”、“毁家兴学”之说,张謇、张兄弟则以无私精神守护民生理想,追求实现民族整体利益,到了倾家荡产地步,真正兑现了其人“家可毁,师范不可毁”的历史承诺,张氏弟兄所为,俯仰上下,比肩者只怕是寥若晨星。
  今天重提企业家的社会良心,不能绕开张謇和张,也绕不开张謇和张。张謇和张穷其一生,为世界留下一个严峻的现实话题:当人从穷人变成富人,当人创造了财富以后,他会把财富用在哪里?用在哪些人身上?或者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下一步会怎么样?
  张謇和张用短暂生命架起的,是一个重大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答案:民生至大。富者无权轻视贫者,贫者无权轻视富者。
  写在后面
  “謇无无以至其深,无謇无以至其大”。
  张謇一生,践履文化转型,追求民族整体利益,唯民生为大,全不计个人之利害得失,自然曲高和寡。张謇对此十分自知,尝言之,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8 个字,又谓:“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环视其一生,能始终信任他、理解他、支持他、伴随他、且甘隐其后、为其后盾、自始至终、休戚与共、虽倾家荡产仍在所不辞、七十余年如一日的,自非兄长张莫属!
  张謇、张一母同胞,七十余年始终互相扶持,共同创业,至死不渝。
  “退庵无弟,则创之势薄;啬庵无兄,则助之力单。故蛩p相依,非他人兄弟可比”。
  “这二三十年间, 我父创办实业教育地方自治, 都是伯父赞助一切, 大概我父对外, 伯父对内,我父规划一件事的大纲, 他就去执行; 或者我父主持大计, 他去料理小节。 所以我父三十年的声名, 事业的成就, 伯父很有赞襄的功劳”。
  张謇、张孝若父子上述感言,贴骨贴肉贴心,直道出中国近代第一城成功秘辛!此段牵动近代历史之动人故事,极具醒世意义,足值今人记取。
  岁值啬公张謇诞辰160 周年,爰为此文,纪念四祖父啬公张謇暨祖父退公张。
  教育篇:“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
  张光武/ 文
  张謇倡行“父教育而母实业”,甘为中国社会改革之嚆矢,乃以南通为基地,办实业,兴教育,开交通,促慈善,广文化,力图以模范县之榜样影响改变整个中国,其中可以清晰看到一条文化自觉烛照下文化转型之履痕。
  1922 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成功人物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张謇获得最高票数,足见天下人心所归。这一年,孙中山会见笔者堂伯父――张謇儿子张孝若时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三年后,孙中山病逝北京,应有许多未了之事未了之愿,上述那段话,应是未偿所愿的一种感慨,也是同一平台上一历史人物对另一历史人物之公允评价和真诚羡慕。
  跟一部分学者看法不同的是,笔者认为,张謇毕生视民族实业、教育和慈善为己任,三者之间,他最为注重的应是教育,是包括慈善、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在内的大教育。
  张謇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势日颓并安于积弱,是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乃言:“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志,不师胡学?”又说:“人莫哀于心死,国莫哀于民亡。今有亡理二:一道德堕落,一生计贫穷。穷在无实业,堕落在无教育”。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
  在张謇、张弟兄的事业“菜单”里,教育一直被放在与实业发展同步且适度超前的位置,这正是百年来南通人教育和文化素质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也是南通与其他一些地区重商轻文之区别的原因所在。
  从1895 年筹办,到1899 年开机,张謇筹办大生纱厂的四年里,招股计划为50 万两白银。张謇既是大生纱厂的创始人,也是股东,但他个人的股金不过2000 两白银,其中600 两还是沈燮均等合作者垫付,这点股金只占公司全部股金的0.4%。单为筹集资金,张謇即已心力交瘁,其财政窘状可知。
  然,至1903 年4 月,张謇创建通州师范专科学校,为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从筹办开学,到1907 年,仅通州师范学校一校的办学经费就多达18 万两白银,占大生招股资金的36%,是张謇个人原始认股的90 倍。其中三分之二正是来自大生纱厂的分红,三分之一是张謇和张等的捐款。
  张謇办学,向以小学、师范为(,)重中之重,他曾言:“教育为实业之母,师范为教育之母”。又言:“小学惟在得师,则师尚焉。鄙人立志办师范学校,盖始于此”。又有名言:“家可毁,师范不可毁”!他是将兴办教育、兴办师范学校与民生国计放在了一条因果链上。
  张謇于1901 年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直到1910 年才开始盈利。次年即1911 年,张謇立即提议,将通海垦牧公司的450 股作为校产捐给通州师范学校。
  大生生利,利流何方?民生,盐垦,教育、慈善、社会。
  张謇、张一生创办通州师范、女子师范、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私立实业敬孺初级中学(今南通第二中学)、东台母里师范学校等中等学校21 所,高校(包括农科、医科、纺科即纺织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3 所,小学370所,职业学校20 多所。其中包括盲哑学校、育婴堂、幼稚园、商业学校、蚕桑讲习所、工商补习学校、艺徒学校、女工传习所、保姆传习所、伶工学社、法政讲习所、巡警教练所等不下几十种,形成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学技术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而通州师范、纺织专门学校、盲哑学校和伶工学社等在中国近代教育史皆为首创。张謇、张兄弟致力于教育的普及,惠及南通广大弱势群体,如创建中国第一个聋哑学校以及大量的补习夜校,在当年南通,连青楼女子都可以进入张氏创办的“济良所”接受文化教育、培养就业能力。
  南通地区之外,1905 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即今复旦大学前身。1909 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后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49 后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 年,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即今大连海事大学。1912 年,张謇在上海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 年迁往吴淞,改名吴淞水产专科学校,即今上海海洋大学前身。1912 年,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南京河海大学前身)。1917 年,获张謇支持,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在吴淞复校。1921 年,上海商科大学(即今上海财经大学)成立,其前身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科,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张謇为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1919年,由张个人出资,上海博文女子学校在蒲石路(今长乐路)复立,张謇为名誉校长,黄朴(绍兰)任校长。一年后,迁白尔路(后改蒲柏路)389号(今太仓路127 号)。1921 年7 月,中共一大召开,博文女校为会议代表唯一宿舍和除开幕式、闭幕式外代表唯一议事会所(52)。其余,由张謇创办或资助创立的学校还有中华职业学校、苏州铁路学校、龙门师范、扬州两淮两等小学等。以张謇、张弟兄二人之力,在南通和全国办学数量之多,成效之著,影响之大,空前绝后。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参观考察南通教育状况后评价至高:“南通者,教育之洋,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笔者近年来注意考察欧美社会同时期教育家办学状况,乃益知杜威所言当非虚诳。
  实业篇:“父教育而母实业”
  张光武/ 文
  张謇践履文化转型,其主张最著名者即“父教育而母实业”。他认为,教育和实业就像家庭中父母之间那样密切,而彼此关系又可沿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通海地区特色:父亲读书求学问,母亲植棉纺纱织布谋眼前生计,为“衣食之源”。又言:“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此句乃张謇民生理念之基本实施步骤。于是乃用实业先养民生,以教育先启民智。
  张謇设纱厂名大生,建轮船公司曰大达,大生寓民生,大达喻民智;大生解近忧,大达排远虑,其余,张謇、张所建者,“阜生”、“资生”、“颐生”、“大有晋”、“大赉”、“大豫”等,均寓民生和富民大义,终极目标是倡行民生民智,使国家和民族日臻富强。
  张謇曾言:“立国之本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农工商业之至大者,曰棉铁,次者,日用百货”。故“知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于是便有首创中国第一家民营纱厂大生纱厂和后来通州资生冶厂股份有限公司、资生铁厂和大陆制铁公司等诸厂之举,是为今人乐道之“棉铁主义”。
  建纱厂之外,张謇和其三兄张又振兴商业、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集全方位改革于南通一地,功在当时,泽被后代,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
  张謇曾言:“我自创办大生纱厂之后,常到上海,我开始知道,上海拉洋车及推小车的人,百分之九十是海门和崇明人。我曾调查他们生活,都很困苦,他们所以到上海谋生的原因,即是无田可种,迫而出此也。我又留心其他劳动苦力,又发见盐城、阜宁、淮安等县城的乡民,多半在上海充当轮船码头装卸货物之杠棒苦力。杠棒苦力之生活,更比洋车夫为恶劣。我就想到,通州范公堤外之海滨,直到阜宁县境,南北延长六百华里。可垦之荒田,至少在一千万亩以上。因此,我就劝两江总督办理垦荒之事;但他们听到要投巨大的资本,则皆敬谢不敏。实在说,这种垦务,只要政府仿照范公堤的办法,筑成江苏省内黄海之滨一个长堤,沿海人民,自有陆续报垦升科的人。不到二十年,至少可以增加二三百万亩的棉田。但是,你能希望政府来办吗……因此,我就想招股承办;第一个试验场,就是通海垦牧公司。事实摆在眼前,垦牧公司经过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可以说,人定胜天,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已决定发一个愿心:在通州、如皋、东台、盐城、阜宁五县境内,开辟垦荒棉田一百万或二百万亩。假如变通通海垦牧公司办法,每户农民领田二十亩,可供给十万或二十万户之耕种。以每户五口计,可供五十万或一百万人之生活。这种事业,我如不做,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肯负此责任也”。
  张謇这段直抒胸臆之言,直接道出他创办实业与民生的关系。无论开办纱厂,还是后来垦牧植棉,都有一个以实业养民生的出发点。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田种,张謇就开办纱厂,开垦荒地,让他们有田种,有屋住,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这是张謇从文化源头上对“天地之大德曰生”精义的践履,采取的途径则是 “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让百姓有地可种,有工可做,有屋可住,有书可读,细水长流,繁衍生息,源源不断。
  张謇之起意创建通海垦牧公司,更可追溯至其握文化转型智珠之区域整体发展规划,而与其“村落主义”理想息息相关,内蕴之义为探索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路径。垦牧公司(后文统称盐垦公司)之创建,从大处看,可以“民生”二字覆盖;细分述之,则关乎水利之兴修,关乎土地之改造,关乎纱厂之原棉产地,其中更有为现代农村建设谋求出路的思考。
  清末民初,随上海、、广州等一批近代化城市的建立,中国农村和小城镇出现重大的人口流动和迁徙潮,即“农民进城”,大批农村人口涌入上海等大城市求生择业。城镇化应是社会走向现代化之趋势,然城镇化是否都要以农村人口源源涌向大城市、城市不断扩大化为标志?张謇、张对南通的建设无疑在百年前就为城镇化建设建树了一个样板,张謇和张通过办厂办学校,兴实业教育,垦牧植棉,规划城市建设,建港筑路、普及社会福利,践履文化转型,将一个地处偏僻、交通不利的江东小城镇建设成一个人人有工做、有地种、有书读、有繁荣商业、有文化教育设施、普及社会福利的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规划建设的近代化宜居城市,而与上海等大城市势成犄角,交相辉映,良性互动。其理念,其实践,足可成为当代新城镇化建设之启示录。
  据资料统计, 张謇、张在苏北沿海创办之盐垦公司,资本估计1620 余万银元,而“大生纱厂举其历史的积累之款,悉以入股淮海实业银行,几以全部股本经营垦殖”。由此亦可知张氏企业尤其大生纱厂之巨大盈利重要流向,故有后来胡适“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之说。
  江浙地区历来富庶,有“鱼米之乡”美誉,而苏北地区较之苏南地区,至大不利在于交通。历来交通兴则实业兴、工商兴而教育兴。张謇深知其中利弊,故有“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切肤之感,乃与三兄张全面擘划,辟道路、兴河运,致全力而谋交通。
  1901 年,张謇和张首创大生轮船公司。至1918 年,公司有小轮20 艘,行驶于以南通为中心所辟10 条干道,一举沟通南北水网。
  1904 年,建成天生港及码头仓库,又开通通申线接轨上海;再修建港闸公路,贯通唐闸与港区间联系。
  至1921 年,南通已建公路逾288公里,占江苏全省总里程之66.5%,成为全国公路最发达的县之一。
  1921 年,张创办之大生三厂开机,此前一年,张斥资10 万银元铺设轻便铁道11 华里,有三厂镇直通江边青龙港,为进料出货的干线。此亦当时苏中地区唯一一条铁路。
  张又于青龙港建“会云闸”,疏浚河道38 华里,北接四扬坝及大有晋垦区,令重载货物船只可由港进闸,直置厂区,大有晋垦区的棉花也藉此由四扬坝大运。凡此不一而足,可见在张謇、张弟兄擘划下,南通地区之交通发达和社会近代化程度。
  张謇、张亟知淮南黄海滩涂灾害频仍,尤以洪灾、潮灾、涝灾为甚,废灶兴垦须先行解决要务有四,为防潮、防洪、排涝、淋盐。其至重者为筑堤、开河、建闸,而水利实为兴垦植棉命脉所在,不修水利,盐垦无从谈起,加以南通一带向有水患影响民生,张謇、张乃聘请索格、比利时贝龙德、瑞典海德里、美国葛雷夫各国水利专家,引进科技治水,修堤筑坝,共图治水大计。其中,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更于1919 年8 月在遥望港九孔大闸建设中不幸献出宝贵生命,年仅29 岁。
  张謇和张创办实业的基本特点是,其包括盐垦公司在内的数十几家实业公司,均是由大生纱厂资助或保证。此种以支柱产业为核心,以农村为基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其实质是,大工业与以农户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形成互相依存的关系:即大工业须依赖农村经济获取必需之资源和发展的条件:劳动力、原料、市场和基本生存资料(粮食、副食等),形成可持续发展。而农户和农民则依赖大工业,在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生产经营上引进现代原料、技术和组织形式,一面提高生产力,一面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而此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即张謇和张将民生看作一切政治和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始终立足民生大计,即老百姓吃饭和就业之问题。
  而老百姓吃饭和就业之问题正是一国经济之基本问题,也是一切社会政治的基本问题,是制约一个国家各项经济活动状况和变化的根本问题。张謇和张弟兄创建的南通模式,无疑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建树了历史性功绩。
  资料链接
  自1895 年起,张謇、张兄弟创办之重要企业有通州大生纱厂、崇明大生分厂(大生二厂)、海门大生第三纺织厂、大生第八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大生第一纺织公司副厂)、大生六厂、大生淞厂、大生第一纺织公司电厂、大生沪事务所、大生织物公司、新农纱厂、通州大兴机器磨面厂(复兴机器面粉有限公司)、大隆皂厂、翰墨林印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广生榨油股份有限公司、阜生蚕桑染织公司、颐生酿造公司(颐生酒厂)、通州资生冶厂股份有限公司、资生铁厂、颐生罐诘公司、大昌纸厂、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南通大聪电话有限公司、皋明电厂、南通通明电气公司、通燧火柴公司、大生苏工染厂、大陆制铁公司 等27 家;
  金融商贸有大同钱、淮海实业银行、南通县地方公债事务处、南通实业银行、通海实业公司、大生公司、南通绣织总局、南通绣品公司、中比航业贸易公司、左海实业公司、中国海外航业公司、新通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交易所、兴通打包厂、兴通股份有限公司、兴通号股份有限公司、苏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南生行、懋生房地公司、南通大有房地股份有限公司 、闸北房地公司、上海南通房产公司、南通有斐旅馆、桃之华旅馆、南通俱乐部宾馆等25 家;
  不避其艰而累及自身,前赴后继创办之农牧盐垦事业计有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大有晋盐垦公司、大赉盐垦公司、大豫盐垦公司、阜余垦植公司、大丰盐垦公司、新通垦植股份有限公司、大纲盐垦公司、华成盐垦公司、合德垦植公司、泰和盐垦股份有限公司、遂济盐垦公司、耦耕垦植公司、东兴垦植公司、通遂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华泰盐垦公司、新南垦植公司、合顺垦植公司、淮丰垦植股份有限公司、中孚盐垦公司、大阜垦植公司、裕华盐垦公司、大佑盐垦股份有限公司、新灌垦植公司、新农垦植公司、华丰垦植公司、泰源垦植公司、新垦会、通兴垦植公司、南通各实业总稽核所、南通实业总管理处、淮南盐垦各公司联合会、通泰各盐垦公司董事会会议联合办事处、淮南盐垦十六公司总管理处、大咸盐栈、保坍会、农会事务所、棉业第二试验场、天生园、通属七场水利总会、南通县水利会、通海河水利工程委员会、桑园等44 家之多。
  创交通运输事业有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天生港大达码头、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大达轮船公司)、上海十六铺大达码头、海门大达趸步公司、大中公行(大中驳船)、大达内河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大达小轮公司)、通州泽生外港水利公司、南通县通海达通航业转运有限公司 、惠通公栈、南通大储堆栈打包公司、上海大储堆栈股份有限公司、南通的早期公路(港闸路、城闸路、城山路、城港路)、路工处、跃龙桥、青龙港铁路(青扬轻便铁路)等16 处;
  此外,张謇、张还在南通以外创办和参与投资有上海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徐州耀徐玻璃厂(宿迁玻璃公司)、镇江开成铅笔厂(镇江开成笔铅罐厂)、吴凇江浙渔业公司、海州海赣垦牧公司 、海州赣丰饼油公司、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江苏省铁路公司 、大维公司 、中国铁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纺织机器制造特种股份公司 、怡太产物()公司 、民享企业公司 、上海国民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工厂员工消费合作社联合社、江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中心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申报》等。
  政治篇:“民国国体,当以民为重;民国国政,当以民为先”
  张光武/ 文
  回溯戊戌前百年,整个欧洲社会笼罩在大革命的阴影之中,最后革命首先在爆发。那场革命结果是,原来的波旁王朝被“一个比大革命推翻的制度更加强大和专制的体制取而代之”,那个体制“夺得和集中权力”后,乃变本加厉,“压制以昂贵代价换来的所有自由”。
  然革命仍像燎原烈火,从欧洲烧到亚洲大陆。甲午年前后的中国,正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迎受革命,要么断然改革。改革第一步,就是权力下放,便是如此,想明白了,权力下放了,社会前行,王室作为象征保留,国王还是有得做。但权力总有惰性,政体改革直涉权力,握重器者必要到最后关头才会有所动作。
  1901 年“辛丑条约”后,清廷开始筹划其立国以来第三次“新政”( 前两次先后为同光新政又称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此次新政史称清末新政,三次新政间隔不过5 年,足见形格势禁,不得不改)。
  1905 年9 月1 日, 慈禧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是年废除绵延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考试。1908 年8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以9 年为限,同时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首次规定公民权利。
  11 月,溥仪继位。1909 年3 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
  12 月,16 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1910 年又3 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
  至1910 年10 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各地要求1911 年召开国会。清廷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9 年改为5 年,定于1913 年召开国会。
  1911 年先成立内阁。同年5 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定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寥巫芾泶蟪迹ㄒ蚰诟蟪稍惫胛首宄稍保患ノ盎首迥诟蟆保
  至此,除中央政改外,在地方也建立了向地方议会过渡的咨议局,在全国范围推行了地方自治制度,还制定了比较完备的近代,其中除宪法大纲外,还有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律师制度。
  可见,清末政改正在“犹抱琵琶半遮面”、若即若离中进行,只是积重难返,犹lZ行坡,步履过于缓慢,太令各界民众失望,民众自不会一味无休止等待。清廷作茧自缚,一误再误,错失良机终成定局!
  其间,张謇曾有言:“亟求立宪,非以救亡。立宪国之亡,其人民受祸或轻于专制国之亡耳。呜呼!世人知余言之痛耶?”痛哉斯言!诚哉斯言!智哉斯言!至哉斯言!
  当张謇进入中国社会重大社会活动序列之际,他自然意识到,自己已站到中国改朝换代(李鸿章称之“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门口,令他至为纠结的是,他幸而不幸,乃为中国知识精英最前列一员,同时又无法摆脱传统赋予他的“舍身喂虎”的献身责任,在他而言,救国家和人民于危亡,“吾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天降之大任,他自当慨然承担。于是,他须得以最大之沉着、忍耐和坚定,去向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求良方,去向世界民族的文化中寻求良方。
  这种由最大功利最大务实目的萌生的文化转型理念,较之后来那些闭关书斋或自由游弋的清谈式的文化转型理念,自有其更为迫切、悲壮和崇高之一面,且能体现理性与非理性的完善互补,益增其务本求实、以实践破解理论困境之价值,可圈可点。
  他山之石,常可攻玉。以当时信息传播之速度,与其远向欧美取经,不如就近向东邻借笈。马关条约后,国人对于日本,又恨又敬。盖德川幕府期间,日本与中国一样闭关锁国,1868 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最后将自己多年之老师击败于手下,中国人虽蒙受奇耻大辱,其中明智之士,乃怀卧薪尝胆之志,认真关注起这个迅速崛起的蕞尔小国的成功之道,其中,张謇便是以深谙国是识途老马之身,进入“西学东渐”和文化转型行列。
  近百年来,历朝历代都谈国耻,都谈雪国耻谢天下,殊不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真正的富强自立,不仅在枪炮,在物质技术,在器物层面,而更在民心,在民族之精神。
  洋务新政后,朝野也有一种一味“求强”、以功利主义原则取代一切之思潮,无视人心乃各国立国之本这一普世原则。殊不知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实施愚民政治,把国民之责任心消磨殆尽。如张謇在其日记中所述:“夫不教之民,宁止不可用为兵而已。为农为工为商,殆无一可者”。其人之言信否,可援百年历史,甲午战事是明证,此前两次鸦片战争是明证,其后庚子事变亦是明证。以甲午战事为例:清军总兵力98 万,日军兵力24 万,清朝军舰82 艘,日军25 艘,最后依然落得完败,清军作战力不堪一击暴露无遗。
  秦汉以降,悠悠两千余年,中国国力在人类世界一直居领先地位,罗马帝国和蒙古帝国与之相比,都是昙花一现,不能望其项背。至1830 年前后,整个欧洲加在一起,产值刚刚超过中国;至于英国产值之超过中国,则是1865 年以后的事。及至1900 年,美国产值刚刚超过英国。
  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百余年国耻,可以断言:不是钱的问题,是民族的精神,是国民的素质。
  从张之洞、张謇、梁启超,到后来的胡适、陈独秀等,都深悉其理,故均极力倡行中国之事当立足文化转型,以文化教育为先。张謇尝言:“教育为万事之母”,盖教育者,启蒙思想,启蒙文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傅斯年,便是最后痛定思痛,决意“要以教书匠终其身”例。此亦“五四”从政治运动转变为文化运动和思想启蒙的标志之一。
  民富和国强,民为主,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惜的是历朝历代都有意无意忽视和绕开了这一点。而出身农家、历经人生和社会坎坷又博闻强识的张謇,对其之古训烂熟于心。张謇曾言:“民国国体,当以民为重;民国国政,当以民为先”。纵观他甲午年后的活动踪迹,不难看出,他在强国富民上付诸的实践是:一面积极发起参与对政体的改革,一面又致力于改善民生、提升国民精神的实业教育活动。在这两方面,他都是呕心沥血,付出的是难以想象的巨大心智和毕生操劳。
  回眸那一历史时段,实在是变数多多,令人浩叹不已。当时之中国社会,实际上活跃着两股政治力量:革命和改革。就像赛跑,看谁跑在前头,看谁率先冲刺终点,其结果都将决定未来中国政局走向。其势又犹如一盘棋局,一旦开局,瞬息万变,便已不由任何人个人意志为转移,智者达人裹挟其中,能做的只能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革命与改革虽一字之差,利害至大。乃避害趋利,而致力于社会之改革,政体之改革,这是张謇从大处揽民族整体利益之视野作出的抉择。张謇晚年,曾总结生平言:“一生之忧患、学问、出处、亦尝记其大者,而莫大(,)于立宪之成毁”。今人评价张謇渴望政局稳定,主张渐进式改革,对晚清政局演变具重要影响,论属公允。
  张謇体属之绅商阶层,是从晚清体制内产生的新兴社会阶层。当多事之秋,为救国和救实业,乃组织各种民间立宪团体,成为晚清宪政最务实的推动力量,时称务实立宪派,为晚清三种立宪势力之一(清末以张之洞、袁世凯等为代表的富有行政治国经验的审慎立宪派,以张謇等为代表的具有实业诉求和富有实业经验且注重民生的务实立宪派,以梁启超、杨度等为代表的充满观念理想的激进立宪派,构成了晚清的立宪势力框架。另外还有中央权力集团中那些为了争夺和扩张权力的立宪派)。此间张謇领导群伦,于朝野间力促清廷加快政体改革步伐,可谓不遗余力。其影响至巨者,包括1910 年由他发起领导的遍及全国的国会大请愿运动。
  然而,“一个内部压力很大的政权,开启变革之时,往往也是政权灭亡之时”。
  1911 年,武昌举义,革命的步子跑在了改革前头。事出意外,又属必然。随之出现南北对峙,千万同胞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之事实一触即发,张謇审时度势,乃断然表态:“绝弦不能调,死灰不能k,聋虫不能聪,狂夫不能智”,又及时致函江苏咨议局赴京请愿代表,明确表态要顺应历史潮流:“走,岂能扼扬子之水,使之逆流”。乃为社稷苍生计,为民生计,发起参与南北议和,直至清廷退位,双方休战,张謇可谓是亲身参与敲入满清专制这口棺材的最后一枚钉子。
  比之那些高居庙堂的官僚贵族,比之那些跃跃欲试的投机政客,张謇具备他们各自所缺少的那部分学问、睿智和历练,他的思维和决断力在经验的土壤上吸纳文化转型的养料成长,故更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张謇曾言:“今日我国处于列强竞争之时代,无论何种政策,皆需有观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当之手段,然后得与于竞争之会”。是故其人凡行事必有轨迹,凡轨迹必有所循,所循则必有所依。所依者,高屋建瓴之理念。
  有一点可以肯定:历史不会重复。历史不可能重复。历史也从来没有过重复。清末政局,在明代就从未预展;同样,清末政局,也没有在民国重演。百多年前,张謇之世界目光及见解,振聋发聩,余音及今。其人所言决策者应备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之世界眼光,至今仍有其鸟瞰历史、驾驭现实之借鉴意义。
  今天看来,张謇在实践其文化转型理念上自有其互为因果的逻辑链。
  他竭力坚持和推行自己的主张和意图,积极参与清末民初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变革,目的是希望因势利导,消弭冲突,努力促成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他实业教育救国主张的实施。在此基础上,又进而希冀通过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率先在一个地区践履文化转型,普惠民生,促进民智,进而影响全国,使古老中华民族得以凤凰涅、再现辉煌。
  而事实上,经过卓越艰辛之努力,张謇确实和自己的兄长张一起,将南通建设为一个在全国具有全面示范意义的模范县,一个至今已获得历史验证且泽被后世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可以认为,张謇的理论和实践至今仍有其不可替代的成功经验和借鉴作用。
  中国的民族工商、民生和文化转型
  张光武/ 文
  今年是张謇先生诞辰160 周年。
  张謇后人张光武赐专稿《重读张謇:百年中国的民族工商、民生和文化转型》由本刊独家发表,以为纪念。纪念是为了返回历史通道寻找照亮今天的光。
  “回望百年来,善于革命者不少,善于建设者却不多。环视万里神州,能以‘实业为母’,‘教育为父‘旨在为地方自治奠基,造福一方者,季直走后,能有几何?”
  比张謇晚生11 年的马克斯?韦伯在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时表示,西方社会在总结资本主义的传统之源,中国人则在颠沛中奋发图存。前者已在探索经营大生沙厂,推动在南通建设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从1895 年弃官从商经营实业教育,追寻实现民族整体利益之路,其后数十年间,张謇由张相伴,成为近代历史人物中头脑最清醒、目标最明确、态度最坚忍、步履最沉着的一个。
  张謇和张的一生证明了:作为个体的社会人,他们既在原有社会结构下行为,同时又参与新的社会建构;他们的思考与行动既受制于历史,同时又在创造新的历史。故一个民族和人类整体的发展,乃取决于该民族和人类整体中个体的集体自觉。
  重温张謇,他一生践行的民生至大、实业救国、教育兴邦,企业家精神和责任,无疑是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最重要遗产。
  “张謇这个名字的分量,也许我们至今还没有估计够”。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欣正实业发展总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