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南京军区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管理科长是

泰和籍近现代人物
郭庸中(),字树颖,江西省泰和县冠朝镇冠朝村人,1926年10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六期(黄埔六期)毕业,后任江西省动员委员会组训处少将处长,国民政府“国大代表”。解放时去台湾,后回故乡居住,2006年病逝于老家。
肖西清,江西泰和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副官局中将副局长。
康步高(1917-)
江西泰和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94军5师13团团长,后任青年军第206师第2旅副旅长。
欧阳春圃1905-&
&江西泰和,中央军校第七期毕业,青年军第二0六师参谋长
梁&&筠1910-&
&&&江西泰和,中央军校第七期毕业,冀热辽边区司令部副参谋长
江西泰和,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毕业,台湾中国文艺界联谊会副会长
二、中共建国后人物:
开国少将:
王英高,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尹明亮,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兴隆,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严俊,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肖锋,一九二八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张济民,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云开,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德先,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林茂源,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易耀彩,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罗元炘,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罗维道,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袁光,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袁佩爵,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康庄,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威,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蔡永,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英高,江西省泰和县人,1913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1军团野战医院第1所指导员、中央军委附属医院政委、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教导员、政委,后到抗大工作。解放战争,王英高到晋察冀军区,历任炮兵团政委、炮兵旅政委、炮兵师政委,是华北军区炮兵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了大同、石家庄、平津、太原战役。1951年,王英高被任命为华北军区装甲兵副政委。当时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黄鹄显正在朝鲜指挥坦克部队作战,王英高负责了全面工作。华北军区装甲兵机关驻昌平县南口镇,人员很不齐全。1952年5月,战车26师师部编入华北军区装甲兵,机关得以充实,王振祥来任副司令员,机关也迁入北京市内。华北军区装甲兵组建时,担负了为步兵师组建训练坦克自行火炮团的任务,先后为步兵28师、32师、33师、182师、46师、47师、186师、197师、198师、1师、2师、7师、107师、188师、189师、190师组建和训练了坦克自行火炮团。1953年,王英高参加了由军委装甲兵组织的赴朝参观学习,实地参观了坦克独立2团、坦克独立6团、坦克2师4团配属步兵的作战。1955年,王英高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王英高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2001年5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尹明亮,()江西省泰和县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六团卫生队队长,第五师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第十三团卫生队队长,陕北独立一师一团卫生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卫生队队长,第三军分区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热辽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第十三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事学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政治部主任,炮兵学院副政治委员,闽北指挥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10月19日12时55分在福州逝世,享年84岁
刘兴隆,江西省泰和县人,生于1917年3月11日。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军委警卫团班长、排长、连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营长,陕北独立第一师,红军总部特务团。参加了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第六团团长,第三军分区二十团团长,第二分校大队长。参加了等战役战斗。时期,任热河军区副,1945年10月初任热东军分区司令员、热中军分区司令员,东北军区临时整训第四师师长,江西南昌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赣州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4年任广州军区第四十七军第一副军长兼军,1957年7月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9月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3月7日,刘兴隆同志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78岁。
严俊,()省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二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红六十四师军需处政治委员,红四军经理处军械科科长,红一军团供给部军实科科长、保管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军需处处长,军委总供给部政治处主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供给部部长,供给部部长,教导第二旅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军区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第十八兵团后勤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兵团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行政经济管理部副部长,国防部办公厅管理局政治委员,总参谋部管理局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肖锋,()原名肖忠谓。江西省泰和县人,1916年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万安农民暴动。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万太县游击队分队长,东固县游击队中队长,太和县游击队二大队大队长。万太独立团团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平型关大捷驿马岭阻击战,历任灵丘县游击支队支队长、晋察冀军区第1支队第3大队政委、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三团政治委员、第5团团长、军分区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渤海军区警备6旅旅长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7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11师师长、第28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特种副司令员,华东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解放军装甲兵第一坦克训练基地司令员、第三坦克学校校长、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2月3日于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张济民,江西泰和人,1896年出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赣西南独立4团司务长、书记官、红3军8师政治部秘书处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后任红军大学教育干事。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校务部科长、供给部部长、供给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供给部部长、政委、东北军区经理部部长。建国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政委、沈阳军区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去世。
陈云开,江西省泰和县万合南坑村人,1912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译电员、连指导员、支队政委、科长、营政委、团政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军分区副政委、旅政委、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军政治部主任、军政委。1951年1月,16军集结准备入朝,48师调出16军建制,46师、47师各一个团分别留驻铜仁、毕节军分区,17军50师、49师分别调入46师、47师各一个团。1951年6月,毛主席召见16军政委陈云开。1951年9月,毛主席又接见了16军长尹先炳和政委陈云开,尹先炳汇报了在南京学习的情况,陈云开汇报了16军训练、改装和入朝见学等问题。毛主席指示16军军部要成为陆海空联合指挥所,军部领导人要自学一些海空指挥知识。16军的行动在出国前要直接报告军委。1952年6月46师,47师进行整编改装,师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直属工兵,通信,高炮,战炮,卫生5个营和侦察,防化,指挥3个连。1952年12月11军32师编入16军。12月下旬,军长尹先炳和政委陈云开率16军入朝,这支老牌劲旅是当时中国军队里唯一的一支合成军,被放在机动位置上。16军在朝鲜与美军只有一些小的战斗,尹先炳和陈云开想打一个大反击战。在全军的防御正面,组织一次步、炮、坦克协同的大动作,将战线前推20公里,直捣铁原机场,拿下美第八集团军前指。陈云开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陈云开回国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任后勤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总后西安办事处副主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陈云开入党、任职和授衔诸项前均加了“曾”字,这表明陈云开回国后至文革结束期间犯有严重错误,受到过处理,但从未公布过具体内容。1988年,陈云开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章。1990年去世。
陈德先()江西省泰和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四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保卫局交通员,陕北红军大学步兵学校第一团特派员,第三团总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组织干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政治部锄奸科科长,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武装科副科长,山东军区特务团营政治教导员,特务团政治处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二十二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八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三野战军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工程兵第二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4年10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9岁。
林茂源(1919-1972),万合林家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十三军三十八师一团青年干事,军委外交部技术书记,八路军驻云阳办事处机要科科长,太原办事处机要科科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三大队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冀晋军区第三军分区六团政治委员、冀东军区第十五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冀东纵队十二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骑兵第五师政治委员、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军事法院院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易耀彩,江西省泰和县人,1916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5师15团政治处干事,1934年组建红8军团,易耀彩到红8军团23师任连指&导员,23师的前身就是刘少奇发起组建的工人师。红军长征中,红8军团在湘江损&失惨重,仅余千余人,易耀彩调到军委1局2科任科员。抗日战争,易耀彩历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营长、团长、军分区参谋长、冀察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易耀彩担任过晋察冀野战军3纵8旅旅长、7旅旅长,63军副军长。
1945年夺取张家口之战,冀察军区参谋长易耀彩担任前线指挥。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军区有两个8旅,一个野战军8旅,一个独立第8旅,为了区分开,人们习惯叫野战军8旅为野8旅。在华北平原上,只要一提野8旅,敌人就发&抖。野8旅实在太能打了,易耀彩是野8旅的首任旅长。1946年7月攻打大同,8旅扫清了大同城南和城西外围,一举攻克白家窑子。易耀彩预计敌必来争夺此要点,留一个营固守,消耗来敌,旅主力在两翼布阵,适时出击,歼灭来敌一个团。攻打南大庙时,8旅在大同与南大庙之间挖了一条5里长的反坦克壕,阻断了敌援,顺利攻克南大庙。
10月2日,易耀彩率领野8旅冒雨涉水抢渡暴涨的拒马河,当&夜发起攻击,一举攻占了定兴城关和火车站,经过叁个小时的激战,占领全城,全歼守敌1500人,俘虏敌少将副司令。10月15日,敌94军先头两个团进至涿县以&南,野8旅和独4旅对敌发起攻击。敌两个团靠在一起,依村坚守。我军激战一夜&,未能将敌歼灭。10月24日,敌第3总队3个团进至漕河头地区,野8旅和魏洪亮的&独8旅,以奔袭的手段在一夜另半天的时间里,全歼敌第3总队3个团和直属队4600多人,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1950年10月,军委组建海军青岛基地,任命易耀彩为司令员。海军青岛基地第一政委由青岛市委书记赖可可兼任,政委是46军副政委段德彰,第一副司令员是32军副军长赵一萍,他同时担任青岛警备区司令员,11军副军长郑国仲任第二副司令员,11军参谋长杨国宇任基地参谋长,11军政治部副主任胥治中任基地政治部副主任。青岛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易耀彩面临的任务是在1个月内修复好岸炮阵地,架齐炮,打响炮;抓紧修建机场;建造巡逻艇。经过努力,修复了9个炮兵阵地加强了胶东半岛沿海的防卫力量;修建了3个机场,对空防御能力得到加强;研制了40吨炮艇。1953年,易耀彩到苏联海军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回国,历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政委。易耀彩是中共9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去世。&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9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罗维道()江西省泰和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万泰独立营排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湘赣军区游击第二大队队长兼政治委员,中共茶攸莲县委书记。坚持了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第一师二旅六团政治委员,一旅一团政治委员,苏南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六师十六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六师师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七军八十一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空军预科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防空军军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11018225097
袁光(1909-1998),原名袁邦光,江西泰和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总部无线电分队指导员。第八军团无线电分队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处主任、延安留守兵团特务团政委,陕甘宁晋绥防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骑兵旅政治部主任,第二兵团组织部部长。参加了、等战役。建国后,任师政委。兵团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近所政委、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副庭长、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中央军委纪委常委。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袁佩爵,江西泰和冠朝镇横江村人1914年出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国际师3团技术书记、师政治部技术书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二分校支队指导员、大队政治处主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教导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旅代政委、4纵政治部副主任、第十九兵团64军190师代政委。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太原等战役。建国后,任64军政治部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64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二级国旗勋章一枚。回国后,历任64军政委,旅大警备区副政委、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去世。
康庄()江西省泰和县人。原名康在柳。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一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第二团连政治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供给部政治处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兵团六十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第二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以副兵团职待遇离职休养。2006年4月15日在上海逝世。少将61
曾威()江西省泰和县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省保卫局特务员,红六军团保卫局特务员,西安办事处副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总务科科长,挺进军第九团营政治教导员,挺进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分区十团政治委员兼中共昌延县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独立第五旅副政治委员,独立第八旅副政治委员,察哈尔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平北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二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三兵团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副军长,北京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天津警备区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蔡永()江西省泰和县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第二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营政治教导员,苏鲁豫支队鲁南独立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六支队特务团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第十七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十旅二十八团政治委员,淮海军分区特务团囱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六师十七团团长,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前方指挥所参谋长,空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92.11.2018999192721928419341941.31941.4195519921120
1915年1月出生,江西泰和人。1929年11月参加地方农民暴动。1930年3月加入共青团,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泰和县沙村区委组织部长、公略县委会委员、江西军区赣江独立营连部文书、红八军团20师63团营部书记、红五军团13师37团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9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军委机要处科长、副处长等职。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中纵队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冀中第八军分区教导团政委,冀中军区组织部副部长、保卫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北军区石家庄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衡水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六十六军干部部部长,北京市兵役局局长,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财贸部政治部主任,北京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副市长级待遇、市长级医疗待遇)、顾问,北京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6年离职休养。2005年1月21凌晨3时40分在北京逝世。
191510192813193119323631881891951631891951195263189
19551987526
谢方祠,江西泰和人,长征时任三军团的一连当司务长,后任山西军区后勤部部长(49.12-50.12),总后勤部驻绥芬河基地转运站首任站长。&1955年9月授予大校军衔。
廖德桂,江西省泰和县人,1916年8月出生,1931年5月参加革命,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书、排长、指导员、副科长、科长、政治委员、处长、副部长、副参谋长、副军长、部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4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11月晋升大校军衔。1978年11月离职休养。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北京军区原后勤部物资工厂管理部部长廖德桂同志(副军职),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月5日凌晨1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大校
1915519309193351952461331953198161955196319882009112595
陈志万,1917年3月出生,1930年6月参加革命、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五师,1934年2月入党,l965年2月离休,参加了长征。历任排长、指导员、干事,皖南军区后勤部生产科科长,华东军区后勤部油料部干部管理处副处长等职。离体前任江苏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享受副军职待遇。副军职离休干部、江苏省军区后勤部原副部长陈志万同志,因病于2009年12月26日在镇江逝世,享年92岁。副军级
邓典桃,(1910--1987),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军委总卫生部会计、科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科长、供给部处长,中共中央管理局秘书长,八路军总部供给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副部级
古德勤,1912年5月4日生,江西省泰和县老银盘村人。曾用名古得清、钟奇平。中共七大正式代表。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30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泰和县独立营。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团战士、班长、勤务员、卫生员。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
“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全国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直营特派员,团特派员,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随从副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保卫科副科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南军区直属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51年3月至1952年8月任中央军委装甲兵技术部副政治委员。后任装甲兵司令部办公室主任。1958年转业石油战线,历任川南矿务局党委书记,石油部人事司副司长,湖南长岭炼油厂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企业部化工生产管理局副局长兼第三筹建处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一○一厂厂长,长岭炼油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顾问。1985年11月主动请求离职休养。1955年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56年4月被授予上校军衔。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9
年3月14日因病逝世。上校
黄瑜,1918年生,1931年参加革命,1968年9月-1969年6月在任乌鲁木齐革命委员会主任,东疆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顾问。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副军级
刘明一,江西省泰和县人,1915年11月出生,1930年9月入伍,1936年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科员、干事、政治指导员、科长、教导员、四野汽车一团政治委员、团长、中南军区运输处处长、第四汽车学校校长、武汉后勤运输处处长、第三汽车拖拉机修理学校校长、总后青藏办事处副主任、总后军政干部学校顾问等职。总后勤部原高级后勤学校副校长、正军职离休干部刘明一同志,因病于2002年7月28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正军
()(曾用名罗日润),江西省泰和县人,1914年5月29日出生,1930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江西苏区万泰县区工会、县工会青工部部长,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劳动部部长,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政治部组织科巡视员、四大队民运委员会主任、二师政治部干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员、第一大队三队政治指导员,中央军委、总政派赴华北抗日根据地考察团工作组组长,新军二纵队副政委,军委后勤部政治处主任,中央直属党委二处处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嫩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嫩江省第一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西满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助理兼计划司司长、生产司司长等职。1960年11月起,历任国家建委委员,国家计委委员兼局长,第二轻工业部、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1991年1月离休。原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罗日运同志(部长级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1913年3月生,省泰和县咸宜村人。农民家庭出身。1923年2月起在本村读私塾。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团组长、乡苏维埃少年先锋队指导员。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月至1931年9月历任中央苏区红军第三军团第六师第九团战士、文书,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员,政卫营文书。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任赣南红军独立第四团政治处党总支书记。1933年1月至12月任赣南红军独立第十二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1934年10月至11月任红六军团政治部副主任。12月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同月从湘赣苏区突围长征,任红六军团第五十三团副政治委员。1935年3月至1936年7月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政治部主任。后任师政委。参加了长征。1936年至1937年任红六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政训处主任。同月至1938年11月任洛川警备第四团政治委员。1938年12月至1939年10月任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五县警备区政治部主任。1939年11月至1941年任警备第一旅政治部主任。1941年秋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政治委员。1942年1月至1945年4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1945年4月至10月任八路军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兼直属工作科科长。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至1946年11月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副政治委员。1946年11月至1947年7月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独立第二旅政治委员。1947年11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晋绥军区委员会委员。1947年12月至1948年10月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9年2月至5月任晋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月至9月任晋绥军区副参谋长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3月至5月任中共晋南工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成都市军管会副秘书长。1950年1月至1952年8月任中共川西区委常务委员、组织部副部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川西行署委员。1950年8月起任中共川西区委直属机关委员会书记。同年起兼任中共川西区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1952年9月起任四川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0月至1953年6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6月至1959年9月任四川省司法厅厅长。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四川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是1983年离休。
1997年5月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
江西泰和人,1914年4月出生,1930年4月入伍,193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指导员、教导员、组织科长、团政委,志愿军后勤五分部十八大站政委,等职。54820078493
191119276192791928519822006122095
肖飞,1915年生,江西泰和人。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营长、陆军第二军独立团团长,新疆伊犁军分区副司令员。粉碎“四人帮”之后,任北疆军区顾问。1983年9月离休。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11月13日逝世。副军级
江西省泰和县人,1916年11月出生,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军医、卫生所长、医务主任、医政科长、旅卫生处长、师卫生部副部长,空军卫生部医疗处长等职。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副军职离休干部、空军大连疗养院原院长曾正文同志,因病于2008年11月22日在南昌逝世,享年92岁。副军级
原名张伍桂,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8月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入红军大学高级参谋科学习,后任中共中央军委一局、二局作战参谋,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和江西吉安、福建漳州、广东水口等战斗。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员班排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营教导员,教导大队政委,教导第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湖西干校政委,中共中央党校四部学员兼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1939年8月率一个营参加梁山战斗。该战斗以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的光辉战例载入八路军战史。在抗战极其艰苦、困难时期,率部转战湖西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为保卫和发展湖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十九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47年3月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湖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7月任三分区副政委。1948年11月任冀鲁豫军区独立旅政委。先后参加郓城、济宁、东明、聊城和济南等战役(战斗)。在淮海战役中,率独立旅浴血奋战,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受到上级嘉奖。1949年随军渡江南下,任赣东北浮梁军分区司令员兼景德镇警备区司令员。1965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副部级)。
朱达(,06,11)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5月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管理科长、供给部长、后勤部长,北海舰队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1年6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副军级
朱世钧,1914年生,江西泰和人。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连长、指导员、股长、科长、军分区政治委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1977年9月任内蒙古军区顾问。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3月2日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81岁。副军级
卓雄(原名卓才廉,曾用名张英)祖籍江西兴国,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192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三纵队九支队支队长、红三军九师九团团长、后方办事处特务大队大队长。1931年后到中央保卫局任执行大队长、执行科科长兼管特务大队工作。1936年后,历任红三十二军保卫局局长,湘赣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〇师锄奸委员会副主任兼锄奸部部长,冀中军区锄奸部部长、政治部主任。1945年后历任延安赴东北干部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局社会部副部长兼任沈阳市委常委、辽南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合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三师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政治委员、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公安部第三局局长、地质部副部长、地质部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后任福建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78年5月,任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康乐书,曾任中共广东省韶关市委副书记,广东省纪委副书记(1987.11—1988.5),省第八届政协副主席,省关工委第一副主任、名誉主任。
匡汉球,1912年出生,江西泰和县人。1932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井斗争期间,1929年,参加红军组织“少共模范师”,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战斗。1932年任中央红军红三军团十一团七连战士、通讯员、机枪班班长。不久,他到“中央干校”学习。毕业后又派回三军团,在彭德怀领导的部队里当连长。第五次反围剿时,匡汉球在江西广昌,宁都等战斗中两次负伤。参加了长征,任红三军团四师十一团八连连长。参加了攻打遵义城和抢渡乌江战役。抗战期间,他奉命到山东军区工作,任鲁中南军分区边区支队担任参谋、连长、大队付,多次荣立战功。1945年8月,担任营长。屡立战功。解放战争中,1948年9月,淮海战役发起时,他任十四团副团长,他率八个连在江苏碾庄圩担任阻击任务,为淮海战役胜利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入朝参战,担任“志总”桥梁团团长,日夜坚守清川江大桥,以保证“钢铁运输线”的畅通。1954年回国后,任铁道兵8502师副师长。王震将军为了加强开发北大荒的领导力量,调匡汉球来铁道兵农垦局工任,在农场担任副场长,配合工作。1963年10月,因工作需要匡汉球离开了农场,调到农垦部工作。匡汉球同志后来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涿县分校党委副书记(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匡汉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5月20日在南昌逝世,享年95岁。离休老干部、长征老红军、原北京农业大学涿县分校党委副书记匡汉球同志(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正厅级政治生活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5月20日在南昌逝世,享年95岁。
康一民,江西兴国(今属泰和)人,1917年7月1日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入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学习。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机要科组长,八路军驻南京、武汉、重庆办事处组长。1945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秘书。建国后,历作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秘书。建国后,历作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政治部副主任、行政司副司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办公厅副主任,中央保密委员会副主任。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8月23日逝世。
池龙(.23)男,别名达昌,江西省罗家地(今属)人。他家地处高山地区,自幼养成吃苦耐劳精神,青少年时受到革命教育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参加参加,1932年参加,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通信员、、守机员、电话员、班长兼机师、青年干事。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战争。1934年10月随中央主力红军长征。1936年在通信学校学习后,任红二方面军司令部电台报务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电台队长、分队长、电台区队长、无线电中队长、中队长兼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电信管理局业务科科长,热河省军区三科科长,冀热察军区三科科长,十三兵团司令部三科副科长,广西军区三科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空军通信处副处长、处长,军委空军司令部通信兵部副部长,中国民航总局副政治委员,空军指挥学院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参加了、反顽、反“扫荡”和、辽沈、平津、衡宝、塔山阻击战、解放广西等战斗战役,曾荣获三级、三级、二级和二级,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副兵团级
朱潘显()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红一军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九军团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军团政治部,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兼第二支队参谋长、政治部主任,1939年病故。
(;1939)1930719378○[1]193812○19394○423257009600200424
当代将军政要:
刘良湛,高级工程师。江西泰和人。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4年攻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曾任康青、南疆公路总工程师,第六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局长。1949年随陶峙岳在新疆起义。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交通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技术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陕西省土木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长,民革第五、六届中央委员和陕西省委第五届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主持修健康青、川康和南疆公路,参加修建粤汉、成渝、京赣、湘桂、天成五条铁路,对公路工程建设作出贡献。合编《英汉汽车技术辞典》。
1943919651119687
1968——76
1976——81
1981——84
1984——87
1987——88
1988——91
1991——93
1993——98
郭振峰,男,少将军衔。1944年出生,江西泰和人。1961年加入共青团,196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系精密仪器制造专业,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被分配到山西大同六十九军农场劳动。1969年入伍,不久调到北京军区坦克7师修理营当技师。1971年被调到师后勤部当助理员,1973年调师后勤部战勤科当参谋,1974年到坦克7师25团2营5连当连长。1976年,被提升为团作训股股长(正营级)。1977年,被调任军委装甲兵司令员黄新廷秘书。1980年调到军委装甲兵司令部军训处器材科任副科长(副团级)。1985年被提升为正团级。1988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92年,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训练保障局副局长(副师级),被授予大校军衔。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到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学习,1995年,任总参谋部兵种部装甲兵局副局长(正师级),1998年调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通保部装甲兵局局长,1999年6月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2001年晋升少将军衔。郭应春之子。少将0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军区司令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