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名流茶馆演出时间松二爷老婆是谁演的

茶馆_百度百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茶馆_百度百科
r​t​e​t​e​r​t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9.53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茶馆》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茶馆》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3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茶馆里松二爷的二子谁演的?_百度知道
茶馆里松二爷的二子谁演的?
松秀岑是谁演的?演技太好了~有他的资料吗?
提问者采纳
萨克斯:日爱好徐阁 饰 秀岑姓名、唱歌:徐阁年龄:22生日、游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应该是二十六了吧。
小伙子有前途啊!
演技真好,希望走实力派路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登陆福建本土热门论坛
&&|&&&&|&&&&|&&
又一位中国影视巨星陨落
“松二爷”走了
表演艺术家黄宗洛昨去世 享年85岁
-- 娱乐 --
&&&&龙套大师黄宗洛
&&&&黄宗洛在《找乐》里饰老韩头
&&&&黄宗洛代表作《茶馆》
&&&&黄宗洛
&&&&黄宗江
&&&&黄宗英
&&&&提起黄宗洛的名字,可能你不知道是谁,但提起北京人艺的看家话剧《茶馆》里提鸟笼子的“松二爷”,电视剧《大宅门》里的“常公公”,你就一定会想起那个非常熟悉、常给观众带来欢乐和笑声的老头——黄宗洛。然而,就在昨天下午,这位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了。&&&&6月30日下午3点10分,著名电影和话剧演员黄宗洛在北京同仁医院因严重肺部感染去世,享年85岁。&&&&记者连线了北京人艺老干部处杨处长,她介绍了黄宗洛去世的情况。据悉,在昨天下午3点10分,黄宗洛因为严重肺部感染去世。&&&&据透露,6月12日左右黄宗洛就住进了医院,之前他本来还要参加北京人艺的60周年院庆,但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出席。在黄宗洛住院期间,人艺的领导和其亲友也去医院看望过他。但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不能与外界沟通。&&&&据了解,黄宗洛老师的治丧委员会将于今天或明天成立,他的儿子现在正与北京人艺商谈相关事宜。明天上午,北京人艺将对外发布讣告。&&&&黄宗洛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瑞安。曾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演员,1987年退休。黄宗洛的哥哥黄宗江、姐姐黄宗英都是著名演员,受他们的影响,黄宗洛也对表演发生兴趣,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伊始,他就成为该院演员,从事表演艺术四十个春秋,以擅长演小角色著称,以三小起家,在《茶馆》里饰演松二爷,在《智取威虎山》里饰演小土匪,在《三块钱国币》里饰演伪警察,有“小草”、“龙套大师”诸多雅号。  综合&&&&悼念&&&&羽化成蝶:黄老,一路走好!&&&&韦一笑9527:我惊!不到一周,连着三个老艺术家离去……陈强,张瑞芳,黄宗洛三位老师,携手走好,天堂为伴!&&&&“我那个黄鸟”成经典台词&&&&生前说为演戏甘愿变鸟人&&&&黄宗洛,从事表演艺术四十个春秋,以擅长演小角色著称。黄宗洛生前曾在一次对话中,回忆自己如何塑造《茶馆》里提笼架鸟的旗人松二爷。&&&&为参演《茶馆》曾写申请书&&&&演《茶馆》的那一年,黄宗洛在人才济济的人艺只是一个普通演员,扮演小角色。但是在《茶馆》这部戏中,即使很有名的演员也都甘当配角,正因为这样,这部戏才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众生相。回忆起当年排戏,黄宗洛表示:“不是我一个人,所有的我们人艺的演员都有这个迷瞪劲儿,就想进《茶馆》,不让进《茶馆》他还一直遗憾。有一回有一个演员《茶馆》不要他,太老了,不要他,他难过老半天真差点没寻死。所以就是为艺术献身的迷瞪劲儿,这是我们成了风气了。”&&&&而最终黄宗洛如愿以偿成为《茶馆》中的一员,成了老舍笔下的一名茶客。他回忆道:“有一个照片你看看,下面有老舍,有焦菊隐、夏淳,就在茶馆开张的会上。我没地盘我就坐在窗台儿,窗台高极了,不像这个窗台,特别高,我一蹦就上去了。我听他们在说什么,实际上(他们)是在念我的申请。就是哪怕让我当个茶客,我再喝杯茶我都是高兴的。他(角色)的戏不重,但是可能我这个虔诚劲也感动了导演。”&&&&为演好松二爷甘愿变鸟人&&&&那时候为演好《茶馆》里提笼架鸟的旗人松二爷,黄宗洛在排练的那些日子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鸟人,即使是在街上,也长袍马褂,提笼架鸟。他不管别人怎么看,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投入规定的角色当中,那时,他本人就成了松二爷。他曾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对话剧比较痴迷。整个身心投进去之后你才能够动人,人家才爱看你。我演那个松二爷比较‘松’,然后又好多打听,有旗人的毛病,胆小怕事。一天到晚跟他泡上了,跟泡茶馆似的跟他就泡上了,我这一段就叫‘附体’。这个人物就附到我的体上来了,附到我心里来了,我跟角色合二为一,这样演戏没法不动人。”&&&&从1958年到1992年茶馆已经上演过近四百场,这30多年里,茶馆的演员基本没有更换,那一代的演员共同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黄宗洛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焦菊隐就没有《茶馆》40年的辉煌,也就没有黄宗洛后来成熟的演技。&&&&“我那个黄鸟”成经典台词&&&&《茶馆》中,观众对松二爷印象最深刻的台词就是那句——“王掌柜,您给我照应点儿,我那个黄鸟,我给您送家去。我走了,抓走了,那鸟谁管呢!您给照应点儿我那黄鸟!”和“王掌柜,您好!……行,我好、太太好、托您福,少爷好、生意好……”&&&&谈起在剧中的表演细节,黄宗洛滔滔不绝,“我在《茶馆》里头,让我瞎比画不行,我得真喝。我自己带茶叶,我说,李祥你给我来真的,有这个我的戏才出得来。我正喝着茶呢,‘怎么着,大清国要完?’一下子我的茶就喷了。我要没有始终认真在那泡茶馆、在那喝茶,这点彩儿就出不来。我要演得心甘情愿,演得有滋有味。”&&&&黄宗洛说,人艺的成就一方面归功于整体的创作氛围,另一方面也和导演焦菊隐密不可分,当年,黄宗洛正是在焦菊隐的引导下才能充分地展示他的喜剧天分。         东方&&&&快乐老头黄宗洛&&&&我在家排行老五,打小在北京经常去“灯市口”的人艺家属院二姐家去玩,黄宗洛就是我的二姐夫。&&&&黄宗洛艺名蓉元,是曾经享誉文艺界“黄氏三杰”(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合称中国话剧界的“黄氏三杰”——编者注)中最小的一个。比起大哥黄宗江、三姐黄宗英,黄宗洛可说是大器晚成,甚至可以说是“老来红”。解放后,北京成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黄宗洛从部队文工团调入,几十年一直没有演过什么重要角色,跑龙套而且还都演反面人物。几十年的“人艺”生涯为他被誉为“龙套大师”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的二姐尚梦初上世纪50年代初期考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后因北京人艺需要一名儿童演员,就从“儿艺”步入话剧舞台,在这个艺术大家庭里结识了黄宗洛,从相识到相爱二人终于结成了一对舞台伉俪。他们“妇唱夫随”,感情甚笃。在充斥着各种花边新闻的文艺界从未出过绯闻。本来他们夫妇年龄就相差七岁,二姐又是儿童演员出身,身材娇小就显得反差大些。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二姐夫妇应邀参加一个庆典,有记者开玩笑地问:“黄老现在都时兴出门带‘小蜜’,你是不是也赶时髦?”黄老先生半开玩笑半认真讲道:“本人郑重声明,此乃敝人‘老蜜’,原装正宗夫人尚梦初是也,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现场哄然大笑。&&&&二姐夫是一个不善家事的人。他在剧院担任一些行政职务,对家里的大事小情过问甚少,基本都是二姐里里外外张罗。我有时问姐夫一些家里事,他总是嘿嘿一笑,“你别问我,我这脑子,台词能记得住,别的都记不住,问你二姐吧。”但如果是来家里谈工作、谈演出的事,他可就来了精神,侃侃而谈,滔滔不绝。&&&&黄宗洛在舞台上下、银幕内外出演过上百个角色,真正主演的不过电影《远离战争的年代》、《找乐》,电视连续剧《月是故乡的明》等为数不多的几部戏。其中两部电影在国外拿了几个大奖。他因在电视剧《擎天柱》里的卓越表现荣获1992年的“飞天奖”。然而就在这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快乐老头准备再为大家奉献几个新角色的时候,去年他在家中却不慎摔了一下,造成股骨、胫骨骨折,不过经过治疗,他很快就能拄着拐杖上下楼了。但没想到,老人现在说走就走了。    作者:尚希光(西安人,黄宗洛系其二姐夫)《华商报》特约稿件
来源:东南快报,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东快网()
第A9版:娱乐&&
-- 本版目录 --
联系我们 | 关于东快网 | 广告服务 | 团队日志 | 网站地图
闽ICP备: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 号
 Copyright by .cn
东快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谁有关于剧本老舍《茶馆》的评析与鉴赏?
谁有关于剧本老舍《茶馆》的评析与鉴赏?
09-01-30 & 发布
一、老舍先生曾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老舍先生的剧本写法新尝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加以分析)老舍先生相对于传统戏剧写法不同的新尝试在《茶馆》的第二幕中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的设计上。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锁闭式”:戏剧一开始,就已面临紧张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开端、发展则放在情节向高潮推进过程中用回忆、倒叙等方式逐步加以交代。《雷雨》基本遵循戏剧创作“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一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作者把跨越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的午后到夜里两点钟,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是他做贩卖人口交易的一个场所。王利发的戏是属于应付生意的,这是人物身份决定的。真正属于他本人的戏只有在茶馆的利益得到维护或受到损害的时候,比如他与常四爷、李三、巡警等人的戏。总之,整个一幕戏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是平面展开的。)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五人,却关系复杂,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三十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戏剧性极强。3、《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这些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月即将来临。《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 (年),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 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茶馆》课文鉴赏说明一《茶馆》所反映的时代以及矛盾冲突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二 《茶馆》的结构在话剧创作中,《茶馆》的结构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一个情节镶嵌进去。以课文节选的第二幕为例。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个。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台词也不多,只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事情,在茶馆中一闪而过。比如崔久峰的出现,只是表现他理想破灭后的悲观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不过反映了他那类封建遗老的没落。即使是起着贯穿全剧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不过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着自己。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茶馆中的一个画面,把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成了一幅画卷,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除了人物,这一幕也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很单一。即便是王利发的戏,很大一部分也是用来应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戏。这样,一个一个小情节,一个一个小故事,像画面一样,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茶馆》这幅长长的画卷。三、主要人物形象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等,他虽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决不会为了他们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对巡警、特务则不同,他明知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示一点不满。对刘麻子之流,他虽然从心眼里厌恶,但仍然笑脸相迎,不愿得罪他们。但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蕴含着他的不满、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刘麻子、唐铁嘴等,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三 作家本人谈《茶馆》问: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答: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问:您怎么安排这些小人物与剧情的呢?答: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连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连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这样安排了人物,剧情就好办了。有了人还怕无事可说吗?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可能比我写的更像戏剧。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因为那么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问:请谈谈您的语言吧。答:这没有多少可谈的。我只愿指出: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既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唐铁嘴说:已断了大烟,改抽白面儿了。这的确是他自己的话。他是个无耻的人。下面的:“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便是我叫他说的了。一个这么无耻的人可以说这么无耻的话,在情理中。同时,我叫他说出那时代帝国主义是多么狠毒,既拿走我们的钱,还要我们的命!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四《茶馆》的时代与冲突《茶馆》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所描写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遭际命运,又怎样揭示这一时代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呢?从清末到解放战争之前,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由受剥削、受压迫到逐渐觉醒、抗争、起来掀掉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的时代。剧本描写的三个时期,都被这个时代的特点贯穿着,深化着,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升沉变化的命运显示出来。因此,结构庞大而不散,人物众多而不乱。70多个上场人物中,有清宫的太监,吃皇粮的旗人,吃洋教的教士,主张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借“改良”而谋生存的商人,破产的农民,军阀的军官、大兵、警察,还有一大批依附于清朝、军阀、国民党的社会渣滓:特务、流氓、打手、相面的、拉纤的、女招待,等等。还有一个像一片沉重的暗影主宰、君临在一切人头上的人物,他不出场,但随时随地都可感触到的,那就是帝国主义。这些人物,有的贯穿三幕,也即三个时期,如王利发、常四爷、康顺子,完成其性格的发展和命运的归宿。茶馆老板王利发,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改良”。所谓改良,就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形势,做生存挣扎的努力。但终于逃不脱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的魔掌而趋于灭亡。常四爷在第一幕中是个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满族旗人,到第二幕第三幕,他成了卖蔬菜卖花生米的贫民;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从原来的阶级中分化出来,成为贫苦的自食其力者,但还是逃不脱毁灭的命运。康顺子这个贫农的女儿,15岁就被卖给庞太监做老婆,清朝灭亡,她走出太监的家,最后投向中国最光明的地方──北京西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有的只出一幕,如马五爷、庞太监;有的只出两幕,如秦仲义、松二爷、唐铁嘴、二德子、刘麻子。他们的出场虽没有贯穿全剧,但他们在剧中承担的任务──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阶层在这动荡、变化的时代的历史命运,并没有中断,仍在生活的明流或潜流中继续着,直到最后完成。比如说,那个威风的、吃洋教的马五爷,官府见他惧怕,流氓见他也毕恭毕敬,他只在第一幕出场,但他的影子,在第二幕中以帝国主义作靠山的封建军阀、第三幕里通过小刘麻子的嘴说出来的那位美国话比中国话还说得好的国民党特务官僚沈处长这些潜在的反动势力身上,不是都还可以感触得到吗?又如仅在第一幕末尾出场的庞太监,第二幕康顺子出场交代他已死了,到第三幕,这个封建余孽的余孽,他的侄子和侄媳,同会道门、国民党特务勾结起来,梦想复辟登基,充当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爪牙走狗。这里我们还须提到,一、二幕中出场的二德子、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在第三幕中由他们的儿子小二德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各自继承了父亲流氓打手、买卖人口、江湖骗子的职业。有的同志说,这是不是血统的世袭?我觉得不是这样。他们的子承父业,既是艺术处理上的需要,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含有象征意义。只要细看一下就可以清楚,二德子这个一般的打手,到小二德子成了破坏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的学生运动的政治打手;刘麻子这个以拉媒、说合、买卖人口为生的“纤客”,到小刘麻子成了为国民党特务搞情报、统管妓女、舞女、女招待的“花花公司”的“经理”;那个以迷信相术骗人糊口的唐铁嘴,到小唐铁嘴成了庞家复辟的道会门组织中的“天师”;宋恩子和吴祥子,从清政府的特务、军阀的特务,到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又成了国民党特务,他们的敲诈勒索,狡诈残忍,比乃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不是简单的职业承袭。他们子承父业,并且“发扬光大”,是时代变化的产物,而从父子两代的变化中,反映出中国社会由封建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对二德子们的这种父子两代的处理,不是缺陷;相反,它是一种巧妙的、别出心裁的构思,不是臆想的而是从生活中来的构思,富有时代特色和艺术独创性的构思。这么多的人物,通过他们的相互关系──同情和斗争,通过他们的命运变化,交织成一幅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买办、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灾难深重、反抗斗争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情地死亡的时代,也是热烈地新生的时代。我相信每一个观众在看完演出以后,心里都会有沉重和愉快、憎恶和同情两方面的感受。当你看到康顺子、王大栓、周秀花、王小花奔向西山的时候,当你看到那些邪恶势力即将被阳光驱散,在中国大地上消失的时候,当你看到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个老头,在茶馆中为他们自己也为这个时代撒起纸钱、唱起葬歌的时候,不能不引起这种复杂的感情。作者让生活的事实告诉你,该灭亡的必然灭亡,该新生的正在新生,这是历史无情的法则,生活本身的辩证法。(郭汉城《〈茶馆〉的时代与人物》)五《茶馆》中的人物以人物命运的沉浮变化,来反映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向,是《茶馆》深刻思想性的鲜明体现。剧中7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教的恶霸马五爷,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军阀警宪,以及在清王朝、军阀、国民党卵翼下的鹰犬爪牙: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等。这些邪恶势力张着血口吞噬着弱者的血肉,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像病菌一样滋生、蔓延。第一幕出场的庞太监,残害农村姑娘康顺子,帮助西太后镇压维新派。第二幕时他已经死了,然而他的阴魂未散,到第三幕他的侄子和侄媳又承袭他的衣钵,组织反动会道门,勾结国民党沈处长,妄图以康妈妈(康顺子)为钓饵,追查八路军康大力,镇压革命运动。吃洋教的马五爷虽只在第一幕出现,而他的徒子徒孙却绵延不断,那个美国话比中国话说得还好的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沈处长,可以说就是马五爷的忠实门徒。至于小二德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就比他们的老子更有“出息”:二德子只不过是个流氓打手,而小二德子却成了为帝国主义国民党正式收买的政治帮凶;刘麻子不过是个人口贩子,小刘麻子却成了为沈处长搞情报的探子,成了统管买卖妇女的“花花公司”的“经理”;唐铁嘴不过是以相面为生的江湖骗子,小唐铁嘴却成了反动组织“三皇道”的“天师”。其他的社会渣滓如小吴祥子、小宋恩子等,也都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老舍先生让这些人间丑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个艺术构思的含义是相当深刻的。它以压迫者越变越凶残无耻的反动历史,和被压迫者越变越穷困悲惨的事实所形成的强烈对比,鲜明地昭示了这一铁的事实:帝国主义加紧控制清王朝和新老军阀,而清朝统治者、新老军阀更加压榨人民。这就准确地反映出旧中国由封建社会,日益深重地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悲惨过程,宣告了那个人间地狱必将崩塌的前景《茶馆》中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如茶馆掌柜王利发,原来享有清朝特权、后来变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旗人常四爷,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饱经风霜的贫农女儿康顺子等,他们虽然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但都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他们性格的发展和命运的归宿,都包容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闪烁着鲜明的时代色彩。王利发苦心经营裕泰茶馆,一向委屈求全、圆滑应变,顺应着三个时代的更迭,不断地苦心“改良”,在激流险滩中拼命挣扎,以求生存。然而军阀混战带来的商业萧条、军警特务的敲诈勒索、国民党官吏伴同地痞流氓对茶馆的强行霸占,终于把他逼得悬梁自尽了。资本家秦仲义搞了一辈子实业救国,到头来他的工厂被国民党当作“逆产”没收了,拆毁了,他只从工厂的废墟中拾回几个机器零件和一支写过宏伟蓝图的破旧钢笔。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下,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的破产是不可避免的。王利发和秦仲义,一个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一个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都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口中之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原来享有吃皇粮特权的旗人常四爷,由于洋人侵略促使封建社会解体,他失去了“铁杆庄稼”,变成了卖菜、卖花生米的自食其力者。他正直、豪爽,凭着单纯的仇恨洋人的心理,参加了义和团,打过洋鬼子。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投身于彻底消灭旧制度的群众斗争中去,因此也像松二爷一样泯灭了。只有康顺子和她的养子康大力,才是那个时代的掘墓人。康顺子这个15岁就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贫农妇女,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从支持康大力到跟随康大力,投奔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根据地,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正是从本质上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关系,体现了劳动人民觉醒和旧社会灭亡的规律。总之,《茶馆》中的各类人物,他们的生与死、浮与沉,反映出时代的本质,揭示出历史前进的总的趋势。正如作者所说,《茶馆》就是“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周春刚《〈茶馆〉分析》)如果说《茶馆》中有主角和中心人物的话,那就是贯串全剧的茶馆掌柜王利发。这是一个富有光彩的艺术典型。塑造出这个艺术典型,说明老舍先生对这类人物的熟知程度,和善于集中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艺术表现力量。在王利发这个人物身上,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旧社会中精明、干练、富于混世经验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刻画出了自私、圆滑、怕事,却又一心往上爬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典型。在旧中国,王利发比穷苦百姓有钱,地位、财势高出一头,心理、性格、思想和广大受压迫劳动者根本不同;可是,旧中国的三座大山和反动政权庇护下的大小爪牙们──官差、太监、军警、地痞流氓,又无一不在他的头上拉屎撒尿,他又是个受压迫者、可怜虫,这又使他和反动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不同。在旧中国,王利发这种人是大量存在着的。他们日趋破落的境遇和悲惨命运,无疑也是广大中国人民被压迫的遭遇的一部分。茶馆老板王利发这一典型的成功之处,是由于老舍在剧本中,从阶级、家庭和历史等方面,深刻揭示了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正如这家茶馆是百年祖传老店一样,王利发的人生哲学也是祖辈相传的。在第一幕里,青年时代的茶馆老板信奉的就是这一条:“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几十年里,他就是按“讨人人喜欢”的人生哲学办事的。他不仅仅在权大势大,压人一头的太监、官差和地痞面前,是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就是对那个落魄江湖、身价颇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在发自心底的轻蔑讨厌的同时,也宁愿送“一碗茶喝”。剧本中就有这样一针见血的笔墨:作为一个充满发家致富欲望的小商人,苦心经营,多方聚财,本是他生活中的天经地义的法则。可是,王利发在有钱有势的房主人秦仲义面前,居然可以毫无怨言地、心甘情愿地表示同意涨房租,吃了亏,受了气,还要乐呵呵、热呼呼地赔礼奉承,这是多么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性格啊!但是,这是王利发对强者、对有势力和靠近有势力的人们的态度,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对弱者,对一无所有的穷人的态度:当一场卖女儿的悲剧就在他这家茶馆演出时,他丝毫没有怜悯和同情,还冷冰冰地规劝一位好心的茶客说:“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这平淡的没有一点热情的寥寥数语,真实地入木三分地暴露了他身上的剥削阶级的烙印。这里,老舍先生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琐碎的活动,一层层地、细致入微地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使这一人物形象产生着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王利发在《茶馆》中第二幕再出场时,已是中年了。我们看到:这一人物和这家茶馆的种种变化,在剧本中互为一体地融合在一起。一开幕,老舍先生就采取了以景物烘托人物的戏剧手法,人物尚未登场,周围的情景已展示着十多年来人物思想的发展和命运的变化。茶馆地点未变,只是前半部分卖茶,后半部分却改成了出租的公寓;茶座也今非昔比,一律是小桌和藤椅,桌上还铺着漂亮的桌布。此外,那时装美人的外国香烟的广告画,已经取代了前清时代醉八仙画轴和财神龛,……这一切都显示出茶馆主人力图通过“改良”来振兴茶馆的愿望。看到这些细节的处理,我不禁深深感叹:老舍先生艺术上是多么严谨啊!即使只是“茶馆”中的一桌一椅,一物一饰,都是精心选择,考虑再三,都有着鲜明的生活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都有助于揭示王利发的命运和思想性格的发展。王利发在《茶馆》第二幕中登场,恰恰是在茶馆大加改良后即将开张的前夕。岁月过去了一二十年,王利发早不是当年的小伙子了。不过,我们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个茶馆老板,依然保持着,甚至是发展着当年那种旺盛的、不可抑制的、发家致富的心理。但使王利发大为苦恼的是: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尽管在茶馆里,王利发把“莫谈国事”的字条写得越来越大,“国事”却如无情的潮水一样涌来:军阀开战,军警横行,饥民逃难……这一切把茶馆日益逼入窘境。他对“改良”充满希望,以为这会像救苦救难的菩萨一样给他带来钱财和运气。民国的动人称号更让王利发痴心妄想。然而这些不过是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好梦。当然,王利发不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不是一推就倒的泥人儿,而是从动乱纷争中熬炼出来的一位精悍的茶馆老板,为了保住这份祖传家业,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加紧剥削克扣自己的帮工;千方百计地在房客身上打主意、刮油水;他学时髦,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出路。总之,他像一个落水者那样进行挣扎。他仍然胆小怕事,自私保命。但在受了洋人、军阀和兵痞的压迫欺诈之后,表面上,仍然和过去一样满面笑容,低声下气,和这帮家伙周旋,可是内心上却产生了不平、懊恼和愤慨。他仍然是满脑子的发财思想,对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一贯抱有阶级偏见,从不怜悯和同情。虽然是民国了,在茶馆这方小小的天地里,照旧是人口买卖,特务抓人,王利发从来是熟视无睹,毫无所动。不过他在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关头,还有中国人的良心,不甘心作亡国奴,发出了“想想主意”“别叫大家作亡国奴”的呼吁。和第一幕一样,王利发的阶级本性、生活哲学、处世态度,还是祖传百年老店的那一套。但是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他的性格中也出现了新的东西。老舍先生正是紧紧抓住王利发的这条思想脉络来写的,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一、二幕之间,达到了年代长而戏不断,地点不变而吸引人的效果。这看来是一个艺术结构的问题,实际是老舍对人物看得深、抓得准的结果。技巧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茶馆》的第三幕,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其他人,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人了。操心一辈子的王利发,从清末挣扎到民国,从民国又挣扎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这些年里,北京城有许多家茶馆破产了、歇业了。他却奇迹般地坚持下来,成了一个“不倒翁”。在这一幕里,王利发还未登场时,剧作者通过他儿子──小掌柜的埋怨,点出了王利发一个新的“改良”计划──用女招待招徕顾客。可是,世道无情,王利发的“改良”计划尽管如万花筒似地变幻多端,终于一个个在现实生活中被撞得粉碎。茶馆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以致连喝茶都不得不先收款,为的是“茶叶、煤球儿都一会儿一个价钱”。最后,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张开了血盆大口全部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王利发只能绝望、沉痛地呼喊:“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在旧中国,有这种命运的无疑不是个别人,千千万万的小商人、小资产者都有着这种共同遭遇。小商人的命运尚且如此,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就更是不堪设想了!一叶知秋,从茶馆的破产和王利发的自杀,老舍先生以深刻真实的艺术感染力量使人深深地感到:旧时代旧社会真是太黑暗了!太不合理了!它必然要灭亡。在《茶馆》中,除了茶馆老板王利发外,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数十人。如强买妇女、无恶不作的庞太监;贩卖人口、拉纤扯皮的刘麻子;颇有财势的土财主、资本家秦仲义;以打架为业、欺软怕硬的流氓头黄胖子;落魄江湖、相面为生的唐铁嘴;被卖给庞太监为妻的贫农康顺子;耿直大胆的旗民常四爷,等等。这些人物有的贯串全剧,有的一幕即下,但不管戏多戏少,大都有鲜明的个性。如老牌特务宋恩子,他成天逛大街,坐茶馆,查找和镇压不满现状的人。旗民常四爷只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立刻被宋恩子逮捕入狱,这显示出宋恩子是满清王朝的一条凶恶走狗。但是,老舍先生不只是揭露他的凶恶和残暴,在第二幕里,他通过十多年后,宋恩子在茶馆再次碰见常四爷这场戏,深入发掘人物思想性格的另一面──有奶便是娘。宋恩子是满清王朝的走狗,却不忠于一家一姓。有皇上的时代,他忠于皇上;皇上倒台了,他忠于袁大总统;袁大总统完蛋了,他又忠于新军阀。“谁给饭吃,咱们就给谁效力!”这就是宋恩子的人生哲学。当然,这不是说宋恩子没有固定的主子,有的,就是“洋人”。宋恩子的同伙吴祥子说的好,“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这就点出了他们虽然朝秦暮楚,真正的主子却只有一个,就是帝国主义。为帝国主义服务,这就是宋恩子思想性格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深入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老舍先生笔下的宋恩子,就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带有鲜明的个性,使宋恩子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特务。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 (年),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 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馆演员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