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仪式中777和3响3000羽所代表的意义

数说首个公祭仪式_扬州日报
第A02版:国家公祭日特别报道
国家公祭日特别报道
综合新闻/连载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数说首个公祭仪式
&&&&77名青少年朗诵《和平宣言》,和平大钟撞响3次,放飞3000羽和平鸽……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寓意。&&&&77&&&&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言》。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客观描述和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让现场公众落泪。据了解,之所以选择77名青少年诵读宣言,在于“77”这个数字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2014&&&&121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是首个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内容。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亦有数字寓意,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3&&&&仪式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次,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30万以上,这是经战后国际军事法庭认定的事实。“3”声钟响和“3000”羽白鸽,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也是再次重申这一法定事实。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扬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
| 苏新网备2006011号 |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评论 ]中考专题复习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纪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中考专题复习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纪念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9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揭秘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镇江第一综合性门户网-中国镇江金山网
您现在的位置:
揭秘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发布时间: 00:09  金山网 .cn
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
金山网讯 昨天公祭仪式上,“国家公祭鼎”揭幕。国家公祭鼎的规模与形制如何?由谁设计制造?鼎上铭文是何内容?设置国家公祭鼎的意义是什么?
三足两耳鼎 东周形制南京造
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相区别。
据了解,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该鼎的设计还充分凸显了“南京元素”。据设计者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邬烈炎介绍,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举办地;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60字铭文 287字记事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在国家公祭鼎正面,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个字,魏碑简体字,内容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鼎浑然一体。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鼎的后侧左右两边则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设置国家公祭鼎的意义
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设置国家公祭鼎的意义有三。一是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首次以国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以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
二是铸鼎记事纪念国家公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
三是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首份诗经体《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13日举行的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用饱含热情的声音深情朗诵了一首《和平宣言》。
“这是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是第13份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作的《和平宣言》,也是第一次采用诗经体写作的《和平宣言》。”74岁的作者、南京市作协顾问冯亦同说,之所以采用诗经体写作,意在用先贤智慧表达时代主题,将悲壮的历史追溯、庄严的和平祈愿,浓缩于240字的宣言中。
创作《和平宣言》对冯亦同来说并非第一次,自2002年起他已应邀执笔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际和平集会撰写了五次《和平宣言》,均是以散文体撰写。谈及这次《和平宣言》的创作经过,冯亦同表示,虽然此前曾多次撰稿和平宣言,并担任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的文字撰稿,但写作过程仍不轻松。通篇既要考虑韵律和节奏,也要考虑内涵和气势,希望能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卓越智慧。
公祭仪式上的特殊群体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气氛庄严肃穆,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其中,有几个特殊的群体值得关注。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也是公祭仪式上的主角之一,当天共有10位幸存者参加了当日的仪式。
当天,许多重要外宾参加了公祭仪式,外国纪念馆馆长中,除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馆长扎巴洛夫斯基外,还有韩国独立纪念馆新任馆长尹柱卿等。部分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中国人的外籍证人遗属也被邀请参会。此外,所有遭受过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驻华使节,以及德国、以色列的驻华使节也来到公祭仪式现场。
松冈环、山内小夜子、大东仁……公祭仪式上的日本人受到关注,他们虽然来自那场战争的加害方,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寻找南京大屠杀真相并向日本社会进行传播。
“数”说首个国家公祭仪式
77名青少年朗诵《和平宣言》,和平大钟撞响3次,放飞3000羽和平鸽……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言》。据了解,之所以选择77名青少年诵读宣言,在于“77”这个数字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是首个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内容。据设计者介绍,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亦有数字寓意。
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次,每次间隔5秒,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3”声钟响和“3000”羽白鸽,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也是再次重申这一法定事实。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您现在的位置:->
专家:习近平3次纪念日讲话均发出警示信号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习近平:牢记历史捍卫和平  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昨天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据新华社电昨天上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公祭仪式。  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兵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  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6名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共同撞响“和平大钟”。随着三响深沉悠远的钟声,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翔,寓意着对30万死难者的深深追思和圆梦中华的雄心壮志。  公祭仪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走进纪念馆展厅,参观《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张德江在签字簿上签名。随后,习近平等亲切会见了参加仪式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遇难者遗属代表。  □习近平讲话&  “举行公祭仪式不是要延续仇恨”&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谈历史&  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谈和平  否认罪责意味着重犯&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谈未来&  和平合作是永恒主题&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刚才,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庄严揭幕。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现场&  离得近一些心里觉得安慰&  昨天早上7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已聚集数百民众。纪念馆周边五六百米外已拉上警戒线,警方向民众解释,12点左右警戒线才会解除,希望民众午后再来纪念馆,但也只能在纪念馆外停留,公祭日全天纪念馆都不会开放。  参加公祭日的民众并不愿意离开。一位上海来的56岁中年女士告诉京华时报记者,早上4点,她和同行的姐妹便来到纪念馆外。“我们也知道不能进,但是和纪念馆离得近一些,心里才觉得安慰。”  另一位85岁的老先生从江苏常州赶来,特地参加公祭日。在日军攻陷南京前后,常州居民也遭到杀戮,“村子里的道边上,每隔几步就有一个死人。”这位老先生说,由于年龄原因,他不能每年都来参加,但是今年从国家层面公祭,他希望来南京看看公祭日的情况。  与上述几位参与者类似的人有很多,直到中午警戒解除,站在各个路口守候的人不断增加,目测超过万人。记者注意到,人群中有一队手捧黄色菊花的年轻人,带队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知道全天闭馆,只是想在纪念馆门前献束花,以表哀思。  11点半,警戒解除,密密麻麻的人群涌向大屠杀纪念馆。很多人走到纪念馆正门前驻足默哀,奉上献花。  京华时报记者黄海蕾南京报道  □国家公祭鼎&  160字铭文记述历史警示未来&  记者了解到,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鼎高1650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  国家公祭鼎可撰文的空间共三面。鼎左后方和右后方侧为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国家公祭鼎”正面最为重要,是铸有160字的铭文。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介绍,原本这160个字是想用小篆体,因为小篆与鼎出现的时期一致,但是考虑到民众的辨识度,最终还是采用了魏碑简体字。  铭文内容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介绍,对于公祭鼎的设计达100多稿,无论是鼎的大小设计还是上面采用的纹的元素,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公祭鼎以1933年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为原型,主要是考虑其出土时间在抗战时期,而且也是江淮文化的代表。公祭鼎大小比“楚大鼎”要大,一是考虑纪念仪式现场的环境,另外还需与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  记者注意到,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设计者称,这组数据寓意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京华时报记者黄海蕾  综合央视报道  为何设置国家公祭鼎?&  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为何需要设置国家公祭鼎?意义是什么?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意义有三。  一是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首次以国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以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  二是铸鼎记事纪念国家公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  三是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据新华社  □揭秘&  公祭仪式的“数字寓意”&  77名青少年朗诵《和平宣言》,和平大钟撞响3次,放飞3000羽和平鸽……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言》。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客观描述和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让很多现场公众落泪。据了解,之所以选择77名青少年诵读宣言,在于“77”这个数字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是首个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内容。据设计者介绍,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亦有数字寓意,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次,每次间隔5秒,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30万以上,这是经战后国际军事法庭认定的事实,不容任何诋毁与质疑。“3”声钟响和“3000”羽白鸽,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也是再次重申这一法定事实。据新华社  □观察&  3次纪念日讲话均发出警示信号&  从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昨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的纪念活动,无论数量和规格均为近年之最。专家指出,研析习近平主席在公开纪念场合包括首次公祭日的发言,会发现我们对纪念抗战的思考达到新高度。  “缅怀铭记和平未来”成关键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者张骥指出,以7月7日、9月3日、12月13日习近平的公开讲话来分析,具体讲稿会因为纪念日主题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体现的核心内容中,缅怀、铭记、和平和未来都成为重要关键词。一般用四字词语概括全篇内容,点明演讲主旨。  昨天公祭日的讲话提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7月7日的讲话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9月3日的讲话提出“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张骥认为,这些关键词表  明了我们每一个纪念日的目的,缅怀和铭记是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能够使我们明白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对先烈的致敬和感恩,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珍视和平是每篇讲稿里重点强调的内容,向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不对外侵略;警示当下和未来,必须对否认历史、歪曲历史、破坏和平的言论和行径高度警惕、坚决制止,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习近平3次讲话彰显大国自信&  张骥认为,习近平3篇讲话稿均在言辞间发出了对外警示的信号。  在公祭日讲话中,习近平连续使用了四个“不会答应”:“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在告慰英灵时首次明确宣示:“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成为一大亮点。  “这句话非常有力度。”张骥指出,这体现了大国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国力的增长和中国崛起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那些妄图为历史翻案、破坏和平发展的人的一种警告。  回顾7月7日讲话中,不点名地批评了“少数人”“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使用了“强烈谴责”和“决不答应”。  9月3日的讲话中,则明确指出“日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依然在矢口否认日军侵略的野蛮罪行,依然在执意参拜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亡灵,依然在发表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依然在藐视历史事实和国际正义,依然在挑战人类良知。”谴责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指出中国人民眼睛里“决容不下沙子”。  张骥指出,之所以要发出警示的信号,是因为现在有人要否认历史,有人要为历史翻案,必须提高警惕。  站在全人类高度看中国抗战&  张骥指出,多篇讲话稿对比发现,一大共同点是站在人类、世界的高度看待日军侵华、中国的抗战。不再局限于中国自身的角度,而是客观地将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视角下。  “习近平公祭日讲话突出强调了南京大屠杀在对全世界意味着什么。南京大屠杀不是中国一国的事,是对全人类的罪行。”张骥说,其中“灭绝人性”表明是站在人性的高度,突出了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并提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定性和定论,这充分表明南京大屠杀已经是人类共同的灾难,而不仅仅是中国的一段悲惨的历史。  张骥认为,这种全人类的视角与中国的担当、责任感相对应。其背后的逻辑是,今天中国在思考曾经的苦难、维护自身利益、面向未来长久的发展的时候不仅仅站在一个国家的立场上,而是站在国际公益、国际道义的立场上,不仅维护的是一国之和平,也是地区和世界的和平。这也是中国新的义利观的一种体现。  在7月7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近平在9月3日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华时报记者张然
·相关导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升旗仪式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