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生深圳市无意义有限公司,生生世世,又有何意

入行论第八品参考题答案一
思考题答案一
(注: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于散乱和迷乱中。
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这样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了。
638、为什么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么样断除?
答:修行人如果不远离亲友名利等,身心常为这些所羁缚、干扰,那么要舍离世间,生起出世的禅定、智慧,可以说是无有任何可能性。这些贪执都是轮回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断除这些,则断绝了出离轮回的希望。
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应当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须先使内心远离世间贪著。
639、禅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答:外境对心识的作用非常大,《学集论》云:“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倘若没有外境的干扰,心便会寂然不动,所以我们应首先舍弃俗世的愦闹而使身寂静。假如身体得以寂静,心也会从分别妄念中解脱出来。
640、名词解释:外散乱&
答:1)外散乱:身体跟亲朋好友吃喝玩乐,口里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2)内散乱:意识胡思乱想,分别念纷纷涌现。
3)寂止:心安住于真实的法界。
4)胜观:真正认识了法界的本性。
5)九种住心:安住、正住、摄住,从外方面进行调心;近住、调住、寂住,从内方面进行调心;最寂住、续住、等持住,从密方面进行调心。依靠这九种调心次第,令心逐渐得以安住。
641、为什么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答: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后,后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贪执无常的亲友,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
在修行中舍弃暂时的亲人,应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从而抛弃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的恩德。
64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满足?为什么?对此你有哪些感受?
答:并不会就此满足。因为众生的欲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佛陀在有关教言中讲得非常清楚,对人事物的贪恋越大,执著就会越多,如同饮用盐水一样。《广大游舞经》云:“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
643、为什么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答:因为贪执亲友,心静不下来,寂止就没办法产生;没有压制烦恼的寂止,胜观智慧如同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能现见。
64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智慧,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64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么过患?
答:“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与老者对立的凡愚、与圣者对立的凡愚。本论指的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
有些人说:“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贪心,这是不会避免的。因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萨,所以难免不精进。”如果鉴别了此处的“凡愚”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者,就间接说明了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世间凡愚的行为,无非是出于贪嗔痴的恶习烦恼,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不求向上解脱,只有恒时积累罪业。如果一心亲近愚痴的凡夫,行住坐卧也随同他们,这无疑会导致自己堕向三恶趣。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如果想得到解脱,趋入圣者之安乐境,那就毫无必要去亲近凡愚。
646、为什么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他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
答:对他们无利:因为凡夫愚者刹那之间会成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须臾间又会变成仇敌,对于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也会生起嗔恚,非常难以取悦。所以,进献忠言时,他们不但要生嗔恨,还会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不听从他们的恶言,便会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对我们无利:凡夫愚者对胜于自己者生嫉妒;对与自己相等者,则争强好胜;对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称赞会骄矜自满;听到逆耳之言是怒气冲冲。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会有利益呢?与他们亲近交往,必定会导致自己犯下自赞毁他的罪过,并且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
总之,和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的修行没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利益。
647、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答: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648、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答:人毕竟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别人语言的影响,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个特点。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
《宝云经》中说了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若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1)提醒每天早上修菩提心;2)听法的行为要如理如法,不能看法本以外的书以及做其他事情、讲话等;3)在每次听经之前,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并且在发心时要串习训练。
650、修行人理当以什么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
答:应该远离凡愚俗情的羁缚。一旦遇上了,应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但是不要过于亲密,最好采取君子之交的不亲不疏。
世间的一切都会显现无常,而且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随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对别人的希望越高,最后无常到来时,失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稳重自主的心态处世修行,今生定会过得安稳而富有意义。
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答: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652、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答: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65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着外境财利,贪著这些将引生堕落三恶道的恐惧。
贪欲重的人今生会因所欲不遂而恒常处于懊恼痛苦之中,在后世,更会因此而招感堕落恶道的恐惧痛苦。另外,名闻利养的本性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无有任何实质,人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追求,最终也会如同梦中的买卖,实际中毫无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财物利养丰富,美名也传扬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伴我去后世。
654、在听到别人赞美或毁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
答: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赞美,此时应把持自己,去反思这并不值得喜悦,因为在赞叹者的背后,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众生对我不满,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同样,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讥讽、毁谤,此时也不能因此而颓丧、忧伤,丧失信心勇气。以全面的眼光看,虽然眼前有人讥谤,但其他还有很多人会赞叹、鼓励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为那些区区的讥毁言词而忧伤。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655、在利他的过程中,众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佛陀都无法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我们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对得起一切众生,应该自己做主、凭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为有人诽谤就放下来。
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答: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
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么?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
答:友伴:指山林中的树木、飞鸟和走兽。它们不会发出刺耳烦心的言词声音,与它们相处,内心会非常安乐平静。
处所:指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可使心对什么都不牵挂,不再眷念家宅和亲友,完全断舍一切对尘世的贪欲。
(注: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658、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
答:可帮助修行人断舍对尘世的贪恋。安住这样的环境中,与辽阔的大自然浑然无隔,远离人世那种充满拥挤与争夺的狭隘空间,心也会变得广阔而清明,对住处难以生起“这是我的住所,那是他人的住所”这类分别执著。在住所方面无牵无挂,则可自由自在而至各处修法,从内心断除对世俗贪执的无明习气。
如果条件不具足,也应该知道大自然对修行有非常大的帮助,而这样发愿:“因缘具足时,一定要远离城市而前往寂静处修行。”发愿的力量也极大。同时,每天不能离开善知识的教言,经常闻思修行,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心相续。
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觉得他们可怜,是一种颠倒的悲悯,所以看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时,一定要随喜。
因为用正理来分析的话,抛弃一切在山里苦行的人,在人类历史上是最伟大的。他们知道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完全明白解脱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此外任何事情都没有多大意思。修行人对搞世间法没有兴趣,因此无喜无忧地安住在山林里,远远胜过世间上的一切快乐。
660、在衣着方面,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什么差别?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答:寂静处的修行人生活要求不高,对衣物也没有什么贪执,没有挂碍且很快乐,他们只需一两件衣服,有换洗的就足够了。
但若在大城市里生活,则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黄色的、后天穿绿色的,每个人要有很多套衣服,经常要换来换去,因衣物而心生烦恼。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661、到尸陀林和坟墓处时,怎么样观想才有意义?
答:看见死人的骨头时,自己应该思维:“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极其执著,可是现在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这样。我现在的身体也与此相同,虽然天天爱护保养,一旦死去,也跟尸陀林里的白骨没有任何差别,执著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将众生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相对比,心里反反复复地思索,应该深深体会到轮回的本性,而观厌离心。
662、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断除?
答:原因要么是贪执身体,要么是贪执亲友,要么是贪执财产。
1)断除贪执身体:身体很快就会死亡、腐朽,它的臭气使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趋前品尝,这样的无常变坏结局最终一定会降临,因而身体不是该贪执的对境。
2)断除贪执亲友:自己孤零零地独身来到世间,出生时骨肉本是连在一起的,死亡之后也得各自分散,更何况是个体相异的亲友了。生时,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时也只能独自死亡,自己的苦痛无法代受,亲友眷属有什么利益呢?
3)断除贪执财产:死亡时连最珍爱的身体都要舍弃,财产受用又有什么用呢?
663、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对一个山里的修行人来说,怨敌来到面前,强迫他不准修行,必须离开修行道场,他不一定会言听计从。但亲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所以,许多修行的违缘并不是外来的,而是身边亲人带来的。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为了修行而与他们断绝关系,才是上等修行人。
664、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调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正确。两个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彼此的业力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经常会发生矛盾争执。现在很多的人,刚开始将幸福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但结婚久了以后,两个习气不同的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极其痛苦,连做中午饭都意见不统一,吵得不可开交。因此,世间上的很多观念,都是颠倒的邪念,完全不符合实际真理。
665、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安排?
答:在还没有死之前,主动地舍弃亲眷,趁早趋往寂静的森林中,独自一人修行。
如果没有这种条件,也应该自己创造一个寂静的环境,在家里精进闻思、好好学佛,自己有了善缘和善念时,一定要当下决定,不要一直把修行往后拖。
666、亲友临终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哭?按照世间传统,不哭的话,大家会觉得你不尽人情,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答:如果哭的话,对亡者没有任何利益,反而有极大危害。
因为亲友的痛哭会牵动他的恋慕,影响临终时的正知正念,本来他有机会解脱或者转生善趣,但由于一念之差,很有可能下堕恶趣。如果你实在忍不住,也应到远处,偷偷地哭。
667、请以教证说明,为什么临终时随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随念哪些对境?
答:《宝灯经》中说:“临终随念佛,指向佛陀像,赞颂皈依偈,此人获佛光。”假如临终时想着佛陀,或者看着佛像皈依、赞颂,此人定能获得佛的加持,不会堕入三恶趣。尤其是戒律清净、修行精进的人,死时能忆念佛的话,一定会获得往生,如《别解脱经》中云:“恒持清净戒,精进修行者,临终无忧愁,如火中解脱。”《月灯经》中也说:“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忆念佛,痛苦不被夺。”因此,临终时再怎么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会消失无余。
随念的对境,还可以是法宝、僧众、菩提心等。
668、假如你没有机会住在寂静处修行,那你平时怎样安排时间?请具体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669、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答: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670、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患,所以有些男众一见到女人就特别恨,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口口声声说女人低劣、始终以蔑视的眼光来看待女人的男人,其实贪欲之火非常强烈。有些男众刚出家时,看见女人就满怀仇恨,刚开始是这样的话,不久后很容易毁坏戒律、成家生子。
所谓的女众,毕竟也是众生,对众生不能过于嗔恨。佛在经中剖析女人的身体,目的是为了对治男人的贪心,而实际上男人的身体也是骨肉组成,同样不清净,相续中也有诸多烦恼习气。应该了知自他的身体都无有可贪之处,因此不该走极端。
671、异性的身体为什么不值得贪执?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1)有些人为了得到所贪爱的异性,全然不顾造罪与恶名,从后世来说,为贪执异性而造罪的人,一定会感受三恶趣的猛烈痛苦。得到异性的安乐,只是短暂有漏的小安乐,依此所带来的痛苦却是长久、剧烈。2)除了一堆骨架和血肉等不净物之外,异性的身体更无其余可贪之物,与其苦苦贪恋这个自己无法主宰的身体,何不如追求解脱的涅槃妙乐?
672、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守护清净的戒律?
答:必须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不应贪得无厌,要认识到烦恼和所贪对境的本质。倘若你没有任何执著,稍微交往也没有大的过失,但是作为凡夫人,对异性的烦恼极其猛烈,真正能对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上师如意宝经常提醒大家:首先应当选择环境,若对戒律各方面有损害,应该火速离开,选择其他的地方。
673、很多人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别执著,对方稍微跟异性说几句话,自己就妒火中烧、疑神疑鬼,怎样断除这种颠倒的嫉妒心?
答:以男人为例:贪欲很重的男人,对自己的妻子极为贪爱,别的男人偷偷看上一眼,他也会嫉妒难平,马上将她遮掩起来。然而不管你以前如何护惜她,当她死后被扔在尸陀林,秃鹫一块块地撕食她的皮肉,那时你却无动于衷,明明你很贪爱她的容颜身体,现在为什么不去竭力保护她?由此观察,应该明白身体的本质到底如何,数数串习,便会减轻贪执和嫉妒心。
&女人以同理进行观察。
674、有些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来保养身体、化妆打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
答:在尸陀林中,即使昔日楚楚动人的美女,死后也为众多秃鹫、野兽所吞食,事实既然如此,你又何苦耗尽财产、精力,不断在这种鸟兽食上浪费自己的生命,造作种种恶业,以花鬘等装饰这些鸟兽的食物呢?花费大量的钱财装饰这样的身体,完全是愚痴之举。
如果一个人长年对猪、羊、鸡鸭等禽兽百般呵护,用金银美饰打扮装饰,然后送给猛禽恶兽做食物,这种事一定会令人们讥笑不止,而事实上,世人都在干着这种可笑的蠢事。其实人们特别喜欢的身体,除了给秃鹫当食物以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唯一的价值就是能依靠它修持善法。
675、佛经中说:“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对于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676、人们以贪心来拥抱所爱的人,作者是怎样剖析这种行为的?你觉得合理吗?
答:从前,你连穿着衣服的女身都要贪爱,而今为何不欲求那裸露的女尸?如果你厌恶不净的尸体,那为什么要拥抱衣服包裹的身体呢?
人们贪爱女人,根本没有任何理智可言,仔细观察之下,到底在贪爱什么呢?华丽的衣饰并非男人所贪的对象,而衣饰下女身的真正本质,唯是一堆血肉、白骨等不净物,跟尸体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是喜欢这种不净物聚成的身体,那么当它裸卧在尸林中时,你为什么不喜欢拥抱,反而要生厌恶心呢?若用智慧宝剑去剖析,女人的身体只是一具活尸体,但是世人贪心增上时,愚痴偏执那些不净物,虚妄地生起种种满足,如同疯狂者享受不净粪一样可怜。
678、男人在拥抱亲吻女人时,对女人的口水也会生起贪执,对此应该如何破斥?
答:女人身体中的种种成份,无一不是来自于饮食,如果男人对她的口水生贪执,那为何不对她的粪便生贪爱呢?因为这二者都是由饮食消化而产生的,同样是她身体中的物质。但在实际中,贪欲烦恼最粗重的男人,也不会对女人的粪便生起贪执而吸吮,甚至连看也不愿看。同样来自于饮食的两种不净物,而人们对之态度截然不同,其原因并非外境上有可贪可恶的分别,而是人们在长时期的习惯误执串习而致。这些习惯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假如通过了达心的本性、身体的本质,则不会有这样的贪执。
679、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体,会给男人带来乐受,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颠倒执著?
答:认为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会带来乐感,那为什么不去拥抱柔滑的木棉枕头而寻求快乐呢?木棉枕头与女身比起来,无疑要柔软细滑得多,而且比女人的身体更清净。
如果有些男人说:“木棉枕虽然柔滑,然而它没有女人的体味,无法与女人相比,不能对之生贪爱。”那么构成女身的三十六种不净物所散发的味道,哪有值得贪爱之处呢?这些味道秽恶不堪,只是一个盛满不净粪的皮囊所散发之臭味,只要稍加分析,便可发现对它的贪执是何等迷乱。
680、现在的社会贪欲纵横,在这种环境中,你应该怎样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答:请自己发挥。
681、世间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侣身上,认为对方可带给自己永恒不变的关怀,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再加上爱的本体根本不存在,所以执著爱情的人最终定会大失所望。
如果详加分析,爱只是一种虚妄的执著,如果它在本质上存在,那永远也不会退失,不可能随因缘而改变,任何人看见一个对境均应生贪心。但实际上,不要说别人,就算是自己,也会今天爱他,明天恨他,对他的感情反复无常。所以,爱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贪爱之心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执著。
682、如果一个不信佛教的人贪爱异性,怎样引导其走出这种颠倒执著?对此道理,你能生起稳固的定解吗?
答:你可以问他:“你喜欢女人的话,到底是喜欢她的身体,还是她的心?”
假如他说喜欢“身体”,那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尸陀林的尸体?
他若改口说喜欢“具有心的身体”,那么身体和心是别别他体的,不喜欢身体刚才已经承认了,现在你是不是喜欢她的心?如果是,心无有形体、颜色、处所等,纵然你有通天的本领,也不可能触摸到如虚空般的心,那怎么去爱执呢?
这样一来,身体也不是,心也不是,除此二者以外,你贪恋的究竟是什么呢?
683、有些人虽然知道人身不净,但却迷恋异性的肤色、气味、身材,应如何去除这种妄执?
答:假如你喜爱色香味俱全的东西,那在晨曦中刚刚开启的香洁莲花,跟女人的身体相比,无论从形状、颜色、气味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胜,你为什么不去爱乐,反而贪著充满污秽的臭皮囊呢?女人的身体不管是味道也好、结构也好,没有任何可贪之处。这一点,你观察自己的身体就会了解,观察别人的身体也会知道。
因此,愚笨的人非常迷恋异性的身体,想从中获得快乐,就如同猪狗特别喜爱吃不净粪一样。而智者不会喜欢这些,因为女人身体不值得贪执,由此而减少自己迷乱的执著,尽力忏悔往昔的罪业。
684、请从各方面阐述人身的不净,并以比喻破析贪爱异性身体的妄执。
答:清朝的《欲海回狂》一书中说:一切凡夫,皆从情欲生,是“种子”不净;本为精血和合,是“受生”不净;住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居处”不净;在胎唯饮母血,是“所食”不净;足月之后,从阴道出,是“初生”不净;身内脓血,九窍常流,是“举体”不净。因此,从果或因的方面观察,整个身体都是不净的。
例如,人们对粪坑里很小的蛆虫,通常都会极度厌恶,认为它里里外外都是不净物,但人在肮脏的胎中长成形后生出,吸取肠胃中的不净物而长大,一生之中时刻都与屎尿相伴,相比之下,蛆虫只是小小的不净虫,而人却是大大的不净虫!既然你对小小的不净虫都会恶心厌离,那对人这种大不净虫,为什么要生贪欲呢?
如果认为:“人是洗干净的,并且涂了很多香,所以干净。”那么从厕所中捞出一条蛆虫,洗净、喷香水后,你是否愿意接触它呢?道理是同样的!
685、为什么说人体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请用你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686、假如你去过尸陀林,当时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没去过尸陀林,那通过什么方式让自己对身体不净产生定解?
答:请自己发挥。
687、修安忍的果报是感得来世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这与破除对身体的贪执相违吗?为什么?
答:不相违。喜欢”跟“贪执”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去“贪执”,依靠贪心会造很多恶业,其他烦恼也随之而生,最后让自己堕入三恶趣。而仅仅是对诸佛菩萨或众生有“欢喜”心,也没什么不对的。佛经有关公案中说,佛菩萨的化现,除了极个别以外,一般都显为庄严的身相,这也是非常合理的。
此处主要是破除众生无始以来的贪执,因为人体本性极其丑恶,很多众生并不了解这一点。
688、了解身体的不净后,为什么不能彻底根除贪心?怎样才能根除?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因为修不净观而见恶露之识,只是压制粗大贪欲心的强力观修法,不仅胜义中不成立,连真世俗中也不成立。由于不净观的显现(如白骨等),不符合对境,实际中并没有这些,因而是一种颠倒作意。而且它不是我执的根本违品,故不能彻底根除贪心。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达所有的烦恼和分别念,全是无明愚痴幻变的,若能如此,一切执著均会迎刃而解。因为无我的智慧,才是我执的根本对治。
689、请具体分析身体与香味的关系,以破除因香味而贪爱异性身体的执著。
答:有头脑的人可用智慧进行观察:身体和香味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那每个人不用买香水了,只要身体存在,就会自然发出芳香,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肯定是他体。既然是他体,身体和香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为什么因喜欢香味而贪爱身体呢?
如果仅仅是因为喜欢檀香、沉香等香味而贪执身体,那将它涂在蛆虫、猪、狗等身上,你为什么不生贪心?所以,这种耽著完全是颠倒的分别念。
690、明白身体的本性之后,你怎样做才不至于堕入两边?
答: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身体肮脏、臭恶的本性后,就不会贪恋它,也不该再为此身体花费大量的精力、钱财去打扮装饰,及过分地执著它。但也不应该不搞个人卫生,不洗脸、不刷牙。因为过分贪执和过分厌恶都是极端行为,我们应该不偏激,而自己掌握分寸和尺度,尽量用这个身体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人生过得有价值。
691、“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对这句话你有哪些感受?请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692、为什么说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答:因为人的身体,无论在生前死后,都同样是皮肉等所装饰的白骨架,活人拖着令人见而生畏的尸体,与尸陀林的尸体相比,只是暂时拥有心识而已,本质上并无差别。尸体有整齐的公墓园,活人有整齐的城市,二者都是千千万万聚于一处,所以居住的环境是一样的。
迷茫狂乱地贪执异性身体,毫无理智可言,明白这个道理后,若依这些教言观修,会从迷惑中渐渐解脱出来。龙树菩萨也说:“汝若如是观,虽未成离欲,然由欲渐薄,于女不起贪。”如果依教修不净观,即使未达成离欲的境界,也会渐渐减薄贪欲,对异性不再生贪心。最重要的是学习佛法必须要努力,下一定的功夫,并且长期串习、深入佛法,这样会使自己生生世世都获益。
693、从因方面而言,为什么不应该贪执异性?
答:污浊不堪的异性身体,无有资本是得不到的,为之要奔波积财,即生中忙得团团转,来世还要遭受地狱、饿鬼、旁生等痛苦。贪执异性的人,如同飞蛾扑火,终生劳苦忧恼不休,最终也只是悲惨地死去,毫无所得。所以,贪执异性是带来巨大痛苦的因。
694、在家人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可以随意享受欲乐,为什么作者说他们享用欲妙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1)孩提时代,自己没有能力赚钱,所以不具享乐的条件;壮年之时,为了积聚钱财而忙碌,天天为了事业而操劳,故没有享乐的时间;老态龙钟的时候,精力不充足,因此没有享乐的能力。而且,一般的人在结婚之后,便成了家庭的仆人,一生中享乐的时间极少,而多数都是在饱尝痛苦。
2)那些欲望强烈的卑下之人,白天忙着工作,疲惫不堪,晚上回家时困顿至极,身体就像死尸般倒在那里,根本无法享受欲乐。即使获得一点微乎其微的快乐,但它的本质也是痛苦。
3)有些人为了生计,要长途跋涉地远赴他乡,尽管渴望与娇妻欢聚,朝朝暮暮在一起,却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更何况说享受欲乐了。
综上所述,在家人即使没有戒律约束,享用欲妙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应该提醒自己将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仔细体会佛陀所说的“一切感受皆为痛苦”,这样对自身会有很大助益。
695、如果贪著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
答:有些人为了谋求微利以满足贪欲,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愚昧地出卖自身,但最终应得的财利还没有到手,自己已经随业风漂泊而去了。这种人平时一点自主权也没有,完全要听任主人的差遣,即使妻子要临产,也只能到荒郊野地或树下生孩子。
有些人被贪欲所蒙蔽,一边担忧送命,一边赴往战场,披甲从军。
有些人为了谋利,情愿去做他人的奴仆。
还有些人为了贪欲,或被杀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杀;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
愚者为了取悦异性,想方设法求得财物,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生所愿,反而最终饿死、冻死。
696、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真正找来源的话,不在于外境的事物上,而在于人的贪心上。因为本来贪心的种子未断,当遇到贪心对境时,就会出现这些祸患。
要想从根本上断除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应该从教育上抓,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尤其从小就要了解贪欲的过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从这方面下手,那么社会稳定、治安管理会非常容易。
697、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对他们理应值得恭敬。律藏中云:“出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而且以释迦佛为代表的贤劫千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成就的。
尽管在家人也可以成就,但从身份上而言,还是要尊重出家人,如果认为自己的境界比出家人高,这无疑是一种增上慢。真正的出家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有修行的人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
698、请以教证、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
答:1)教证:《八大人觉经》中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
2)比喻:牛马拉着沉重的车向前行进时,看见路旁绿油油的青草,禁不住停下来享用,结果立即招来车夫的鞭打,甚至车轮以惯性冲过来,将它撞伤、压死。为了数口青草,而遭致狠狠的抽打,乃至受伤送命,这是何等的不值得。同样,人们拼命地追求所贪对境,为了瞬间的欲妙之乐,毁坏长远的解脱命根,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安乐葬送无余,下场比这些旁生更可怜。
3)公案:从前舍卫城有个穷人,他对自己的牛特别贪执。死了以后,他转生为牛背伤口中的一只小虫,蚀食伤口中的脓血,每天都要经历七次生死。
699、为什么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答:一切贪欲之乐,最终都是坏灭无常之法,而且能令人堕入地狱等恶趣,付出长久而痛苦的代价。这些人若以追逐欲乐所付出艰辛努力的千万分之一去修行正法,足以成就无上的佛道。即使未成佛,最低也不会堕入恶趣。与修菩萨行的菩萨比起来,贪欲者苦难无际却没有证得菩提的福分,因此,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700、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请自己发挥。
701、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答:毒药、兵器、烈火、危崖、怨敌等的苦害,最大限度不过在短短的一生中,让人们受痛苦而已。而贪心在自相续中蔓延的话,不仅今生中非常痛苦,而且来世会千万劫中饱受地狱、饿鬼、旁生之苦,时间极其漫长,程度也极其惨烈。如《亲友书》所言,一日之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与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相比,连它的一分也不及。因此,贪欲所带来的伤害,是任何灾难、祸害都无法相比的。
702、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的过失?为什么?
答:没有重复的过失。因为前面是总说,这里是分说;前面让初学者对寂静地方产生向往之心,这里是到了寂静地方以后,断除内外一切贪执,精进修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寂静地方。或者还可解释为,前面是“身体”远离闹市而前往静处,这里是“心”依靠静处修持菩提心的真义。因此,寂天菩萨的教言前后并不重复。
703、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
答:在家人虽然没有住山瑜伽士那样的修行机会,但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时间,对身心重新作一番调整,解脱也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很多居士通过修行之后,既不看电视,也不到处去应酬,除了亲人重要的请客以外,根本不与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以前的恶友全部断交。而且平时也不逛商店,该做的事情做完后,就到佛堂去看书、听光盘、修行,把佛堂当作阿兰若,这也是城市里依止寂静的一种方法,这样修行也有机会获得解脱。
704、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间人有何不同?
答:修行人明白死亡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没有什么可怕的。就好比我原来在新疆做生意,后来生意不太好,准备搬到广州去,重新过另一种生活。但我临走的时候,不可能将房子等全部搬走,只有舍弃它们,随身带一个旅行包离开。同样,我们死的时候,房子、衣服、身体也无法带走,只有阿赖耶识上的善恶种子,才跟我们如影随形,前往后世去找新的“工作”。因此,从前后世的连续来看,死亡没什么可怕的,修行人会坦然面对死亡,一心一意祈祷三宝。
然而,现在的唯物主义者,因为承认人只有一世,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一听到死的消息就恐惧万分。世间上那些名人巨匠,大限来临时,心情恐慌不安、极其害怕,在这种状态中撒手人寰,而我们修行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坦然自在,跟一般的世间人完全不同。
705、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讲过,初学者很容易被环境染污自己的心,假如首先没有依止寂静处,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的境界。寂静林间没有务农经商,也没有嘈杂喧嚷及各种争斗。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历代的大成就者几乎都是依止静处而获得成就。因此,自然环境对修行人来讲,还是有很大的意义。
706、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么?
答:所谓的洪福,指在红尘里当大官、赚大钱,比如当局长、书记、大老板,钱包里的钱很多,银行里的存款也多,还有好多轿车别墅,在世间人眼里,觉得他的福报很大,特别羡慕。
清福就是在山里面终年累月地修行,虽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单薄,但他的心情很快乐。真正有福报的人,才能在寂静处享受这种快乐。
所以,洪福与清福相比起来,我们修行人应该选择后者。
707、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翁?
答:请自己发挥。
708、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
答: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一是观察修。
《入行论》讲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观察修。
观察修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因为很多人的分别念非常重,邪知邪见也比较多,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破析,道理上想开了、明白了,心才会自然而然趋入正道。否则很多人的习气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转过来,让心一下子安住下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通过如理的观察,在猛厉的分别念也不堪一击。
709、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菩提心的条件,是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两个条件不能离开。世间的善心则离开这两条,光是希望这个众生快乐一点,有吃有穿。
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看有没有希望众生暂时离开痛苦,究竟超离轮回获得佛果。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则不包括在菩提心中。
710、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答: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
应该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711、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应该怎样做?
答: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自己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具体事例请自己发挥。)
712、三界的众生那么多,每个众生的习气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
答:将众多有情等同自身去爱护,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与我所的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
比如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是由双手、双脚、头、眼睛、肩膀、内脏等不同部分组成,头又可分为鼻子、眼睛等,所谓的一个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但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著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
同样,三界的众生虽然很多,每个众生的性格、爱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执取爱护,认为他们都是“我”的部分,这跟执著身体的不同部分没有什么差别。
实际上,我和众生也是分别念假立的,并没有本质上的自和他。既然可以执著本不是我的五蕴为我,那为什么不可以将众生执为我所呢?
713、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著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么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
答:虽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不会伤及他人的身心,但是这些痛苦我也应该解除,因为执著身为我而极难忍受。同样,别的众生感受痛苦时,尽管我自己没有感觉,但如果将他执为我,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会因之而觉得难忍。如果长期串习,自己也可以代受众生之苦。因此,一定要除他苦如自苦。
713、请背诵“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并解释其中的两个推理。你觉得这种推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
答:1)我应该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这些众生不喜欢痛苦,如同我身上所遭受的痛苦一般。
2)我应该尽力饶益一切众生,因为这些众生都是有情之故,如同我的身体一般。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715、有些人声称:“旁生可以随便杀害,因为它们比人类低级。”这种说法正确吗?请以理驳斥。
答:这种说法极其不合理,旁生只不过不能说人的语言而已,实际上它的苦乐与人完全相同。世间上大大小小的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快乐而不喜欢痛苦。我们作为佛教徒,始终要观自他平等,自己是怎么样的,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说旁生可以杀害,那可以用这种推理方法:“你不能害这个众生,它是有情的缘故,只要是有情就不能害,如同你自己的身体一样。”
716、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么打算?
答: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说:“自不乐疾速,取证大菩提,愿为一有情,住到最后际。”我们不应为自己而迅速取证菩提,而是要发愿即使为了救度一个有情,也要在千百万劫中住于世间。
所以,只要是能帮助众生,舍弃自己的成就和修行也合理,只要对众生有一点利益,无论在轮回中住多长时间、受什么苦都应该愿意。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有为了自己的如毒般自私自利的心。不抛弃众生、帮助众生的心态很重要,麦彭仁波切也说:“宁可舍弃自性命,切莫抛弃诸众生。从大乘角度而言,我与众生的目的一样、感受一样,那我抛弃众生而想获得快乐,这是不合理的。而且,抛弃众生而自己成佛,也不成立。
717、虽然他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
答:如果因其他众生的痛苦不会伤害你,所以你不需要保护他,那么未来的恶趣痛苦也没有损害到今生,你为何要保护呢?比如你现在造恶业,来世会转生到地狱里受寒热之苦,这些痛苦你现在并没有感受,既然是不能害自身的法,那为何要拼命地积累善法去防护呢?或者说,很多人年轻时积累财产,目的是为了在老年时不受苦,还有一些人为了明天快乐,现在做很多事情,这些都应该成为不合理,因为痛苦现在你也没有感受到。
718、为什么说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不是一个相续?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分析。
答:1)教证:《入中论》云:“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
2)理证:比如说,如果34岁的我和35岁的我是一体,那么我34岁的时候,已经变成35岁了。或者50岁的我和100岁的我若是一体,我到100岁时,已经年轻50岁了。或者我今生是人,来世变成地狱的众生,假如二者是一体,则人间也有地狱的众生了……有很多的过失。
因此,这不仅在胜义中不成立,世俗中也不成立。
719、你认为《入行论》简单吗?请说说你的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720、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
答:如果各自痛苦,应该由自己解决,那么脚痛与手无关,手为什么忙不迭地保护脚呢?而且,你也应该只帮助自己,不应该去帮你的弟弟、妹妹等家人。可是我们的习惯和实执并非如此,在行为上,往往都要借助他者来帮助自己。认为不是自己的就不饶益、属于自己的就帮助是不合理的。因此,自他平等是随顺实相的法,任何与其相违的观点,无论怎样也不能成立。
721、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著“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
答:他们认为:手和脚均为身体的附属,是同一个蕴聚;明天的我、后天的我,乃至地狱中的我,是同一个相续。从这两方面执著有一个“我”。
如同军队和珠鬘一样,蕴聚和相续没有成实的本性。相续不存在,可用鬘来比喻;聚合不存在,可用军队来比喻。
首先观察相续我,我昨天心相续的刹那、今天心相续的刹那,乃至老年时心相续的刹那,全部是连在一起的,似乎有一个长长的东西,但其实这是一种笼统的妄执。因为世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今天的我、明天的我、老年的我完全不同,只是在没有观察时,相似安立的一种假名而已,就如同珠鬘。
还有凡夫执著的蕴聚也是如此。五蕴是五个不同法,并非一个整体,可是凡夫以习惯误执,认为有一个蕴聚整体,再从蕴聚产生“我”的执著。如同军队一样,从总体上是存在的,但如果具体分析,除了一个个军人之外,并没有一个叫“军队”的法存在,只不过是人们在自心中强取了一个名称。
722、为什么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后有何打算?
答:如果蕴聚的我不存在,相续的我也不存在,那么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胜义中不存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只不过名言中有一个假立的存在。我都不存在的话,我所感受的痛苦怎么会存在呢?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只要是痛苦,就应尽力遣除,因为不论是众生的痛苦,还是自己的痛苦,凡是痛苦就特别难忍,所以不能只维护自己,不维护他人。
723、既然一切痛苦都应遣除,为何缘众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为什么说这种痛苦很有意义?
答:这虽然也是一种痛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痛苦。如果众生所受的痛苦,对今生不利、对来世不利、对自己不利、对众生不利,那一定要遣除。但这种痛苦并非如此,表面上看是一种痛苦,实际上它是断除痛苦的根本。
而且,因悲悯众生而生起难忍苦受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为了众生而割下身肉,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也不算是什么痛苦。
从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根本不是痛苦,而是如来藏的妙用,是智慧的体现。表面上看来在受苦,实则并不是应舍弃的无义之苦,它与“愿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发心相合,这怎么会属于痛苦呢?
因此,前面讲的痛苦,是自相的痛苦。而大悲心之苦,只是名称上叫痛苦,实际上是根除无始以来苦因及苦果的正因。
724、为什么说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你通过学习本论,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
答:修行的三个阶段——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道、最后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称论师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于广大圆满的佛果,初时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佛陀在经中说:“诸佛以菩提心为正因,大悲心为根本。”其他经典中也说:“大悲心是一切诸佛功德之根本。”
725、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样的时代?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就像噶当派大德所说,现在末法时代,不是宣扬的时代,而是观察自心的时代;不是说一些大话的时代,而是要老老实实帮助众生的时代;不是说自己开悟、宣扬自己境界的时代,而是对治烦恼的时代。
726、如何看待现在的“人间佛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求人天福报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怎样将之转为大乘修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请自己发挥。
727、为什么菩萨利益众生时,纵然是无间地狱也愿意欣然前往?此举与小乘行人有什么差别?
答:生起了自他平等菩提心的菩萨,会时时刻刻护念着一切有情,如果有情从业和烦恼中获得了解脱,他会为此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这种快慰安乐超越了一切,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有了这种大安乐,菩萨决不会舍大求小,追求个人解脱的寂灭之乐,因为从大乘宗旨而言,自私自利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智者虽常处地狱,不障清净大菩提;二乘清凉自利益,得乐虽妙障菩提。”菩萨即使长期处于地狱,由于利他心极为强烈,根本不会障碍取证菩提;而声闻和缘觉二乘行人,就算住在寂静的地方饶益自己,也对解脱有很大的障碍。
728、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会有什么过患?懂得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感触?
答:佛陀在《地藏十轮经》中讲,如果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则是断三宝种,亦名为挑坏一切众生法眼,亦为毁灭我久勤苦所得正法,与诸众生作大衰损,比五无间罪还严重。
729、在讲经说法时,为什么需要引用教证?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答:如果说法从来没有教证,全部是自己的分别念,则很容易偏离正道。当然,若是大成就者,说出来的话会比较可靠,否则,随随便便就下定论,然后自己的语言成了弟子永远的依靠处,如果所说的有错误,就会将无数人引入无明之道,过失是很大的。
730、你如何看待藏传佛教?如果你周围有人毁谤藏传佛教,你会怎么样做?
答:请自己发挥。
731、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下一代?为什么?
答:不仅要让孩子学一点知识,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有悲心。
如果没有悲心,他长大以后读完大学、博士,会盘算着怎么样贪污,一直想着自己,根本不想这是众生的血汗,随便享用不合理,最后对自己、对社会都不利。因此,应该以慈心、悲心的理念教育下一代。
732、请以公案、教证说明: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并谈谈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答:1)公案:《胜莲经》讲了一个公案,说以前在鹿野苑有一个婆罗门女,时时观想自己是老虎,后来有一天,她果然变成了老虎,将当地居民全部吓跑了。
龙树菩萨有一个弟子,也曾观修头上长角,结果真的长出了一个角。龙猛菩萨教他再继续观没有角,然后他不断地观修,角慢慢就没有了。
2)教证:佛经中说:“是故无论真或假,凡事若经久串习,串习力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733、在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原因何在?请以你所见闻的事例进行剖析。
答:不要盲目去依止,首先应该多打听、多了解。就像买东西,也要辨别是否是伪劣产品。依止上师是终生大事,不能随便去依止一个人,一定要多方观察,不然对双方都不利。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注: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734、自他相换包括哪几个方面?请一一解释,并说明修自他相换有何必要。
答:自他相换包括:1、身体方面的交换:指他人身体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体来承受。2、感受苦乐方面的交换:默默承受众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乐直接或间接奉献给众生。3、爱执方面的交换:以前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极其爱执,而现在对众生非常的关爱,对自己的耽著逐渐淡化。4、善恶方面的交换:自己的善根回向众生,众生的罪恶由自己代受。
必要:因为自身的过失极大,无始以来众生沉溺轮回、饱受痛苦的根本原因,即是无明我执,一直耽著、爱惜自己。由于分别自他亲怨,以此而造下无边贪嗔恶业,产生无边痛苦。因此,我执实际上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如果希求解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铲除。
而他人,实际上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因为众生是成就六度的根本助缘,假如一个众生也没有,则六度万行不能行持。如果能恭敬慈爱其他众生,则能迅速忏除业障,积累巨大资粮,生起证悟成就的功德。
因此,如恰卡瓦格西言:“自己是一切过失之来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来源。”修行人了知自他利害关系后,应当全力以赴地修持自他相换菩提心,彻底断除我执,而慈悲地为众生拔苦予乐。
735、三界众生无有边际,全部执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这里就被吓坏了,无法发起自他相换的勇气。你应该用什么方法一步一步说服他?
答:首先告诉他:众生数量虽然非常多,但只要串习,修相换也就没有任何困难,比喻说每一个有情的手足等肢分虽然很多,然而众生都已习惯将这些支分执为自己的身肢,并且加以保护爱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同样执著一切有情为“我的众生”?这种执爱以智慧方便加以引导串习,很快就可以成熟。
如果他还觉得有点困难,可以进一步分析说:从身体每一个部位去观察,可以了知,在五蕴假合的身体上,不可能找到一个“我”,然而众生由于无明串习,对之生起“我”的念头,这都是习惯导致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对其他众生统统执为“我的众生”,久习成性,自然也就会生起“我”的感觉,当他人感受痛苦时,自己也会如同感受到手脚的痛楚,而会想尽办法去消除苦受一样,毫无困难,关爱心和菩提心会自然增长。
736、菩萨是怎样观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答:菩萨每时每刻都在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自己没有丝毫傲慢心,完全当成了本分事,除此之外,没有想过“我今天帮他,他明天要帮我”,也不希求来世有什么异熟果报,只有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只要众生快乐,就是对他的一种回报。就像用自己的手喂自己吃饭一样,怎么会对手表示感谢呢?菩萨利益众生不需要感谢,只要众生获得快乐就可以,众生的事与自己的事没有差别,甚至已经胜过了自己。
737、我们怎样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众生?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答:对微如他人不逊言词的痛苦,我们都会谨慎小心地防范以免受伤害,对一切众生的大小痛苦,我们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常修慈悲和爱护。
我们对自己的保护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心中有数,稍微有点冷了,马上披衣服,稍微有点不舒服,马上要吃药。但是别人生病了、寒冷了、受苦了,我们会不会像保护自己一样马上去帮助他呢?很多人都是有条件的——你是我的亲戚、你对我有恩的话,我去帮助你;你对我没有恩德、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就不管,甚至会践踏他、杀害他。这样的理念一直串习到今天,如果还不改过来,那根本不能列入大乘修行人的行列当中。所以,在任何众生遭受痛苦时,都要尽量保护。我们要利用日常中每件小事,不断地串习,以成熟护他如己的悲心。
738、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吗?为什么?
答:观世音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畏惧,以大悲加持自己的名号,使仅仅听闻此名号者也能得到庇护,所以观世音名号跟普通人的名称截然不同,忆念的时候,千万个众生的烦恼、恐怖、痛苦同一个时间都会无余遣除。即使在众人当中产生一些怖畏,或者遇到地水火风的灾难、怨敌的危害、邪魔外道的侵损、重病降临、恐怖袭击,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也能遣除。甚至,让你发言、讲考,有些人胆子很小,特别害怕,这时候也可以忆念观世音菩萨。《华严经》云:“忆念三次我之名号者,愿彼于轮回中无有恐怖感。”《学集论》中引用《观音解脱经》也讲了忆念观世音菩萨会令诸众生离堕落怖、令诸众生离众威怖、消除堕入三恶趣的命运、遣除世间的十八种灾难等功德。
739、怎么样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相应?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
答:与诸佛菩萨相应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理论了解佛法的奥义,这样虽然有必要,但也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在诸佛菩萨面前祈祷。我们都需要上师的指点和加持,也离不开佛菩萨的无形加持。
740、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是怎样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资源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请自己发挥。
741、为什么说自他交换是秘密的窍诀、甚深的窍诀?对此你是怎样修持的?
答:1)秘密的窍诀:因为这是对非法器保密的窍诀。所谓的非法器,指强调自私自利的小乘行人,他们只想自己获得阿罗汉果,听到这个法之后,肯定会特别害怕。还有,没皈依佛门的人也无法接受,有些人连基本的因果都不懂,更何况这么甚深的无上妙法了。
所以藏地在金厄瓦和恰卡瓦之前,寂天菩萨和阿底峡尊者修菩提心的教言,并不是很广泛地流传,这种法不能传给没有信心的人、具有邪见的人,否则他们不但不生信心,反而会因诽谤而造下恶业。
2)甚深的窍诀:《大圆满前行》中说:“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即使能够面见本尊,这也是最甚深的窍诀。甚至当你遇到病魔、违缘,或者身体不好、无药可治时,修自他交换也能遣除。
742、现在社会上的知识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1)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什么学问都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人们反而对知识不珍惜了。古人为了求法,翻山越岭、立雪断臂,经历无数苦行,而现在不管是经典也好、论典也好,只要打开电脑上网,什么都能一览无余。
2)现在的一些知识,就是为了短暂的吃喝玩乐,长远的目标是没有的,只是一种目光短浅。他们不顾来世也不顾今生,不要说佛教的甚深道理,就连传统道德也荡然无存。这样之后,道德行为没有约束,盲目地跟着潮流跑,这一代的年轻人,孝顺、人道什么都没有,而贪污腐败、乱七八糟的学问,他们有的是,头脑中全是垃圾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学习古代大德的论典,或者先贤留下来的教言,这样,做人才会有很好的约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生世世爱歌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